<DIV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60%"> 美元指数近期又一个劲儿地往下窜,冒似通胀论者(并可利用股市从中获利)获得了实证论据的加盟,于是阵营逐步强大起来。分析金属资源走势的,分析农产品走势的,分析油气走势的,到处冒出春笋般的尖子,还真有点生气勃勃的味道。 我不由得想起山寨群里小鱼兄在前期一直宣扬的“通胀必现”论,并提倡买入资源类公司享受通胀的好处,事实上,小鱼兄所提到的金钼股份,也确实在7月中旬走出大涨的走势,十分的令人欢欣鼓舞,至于以后金属钼的价格涨还是不涨,先不管那么多,落袋为安先吧。 可是资本市场上特别要当心的是,结果并不一定说明动因正确。 通胀必现论的说法其实逻辑上是过分简单了的:美国利率处于史前无例的低谷,而基于量化宽松政策的“滥发货币”必然提供了超过市场需求的货币资源;另一方面,美国债务短期内看不出有缩减的可能,财政支出的大把增加,必然降低美元信用溢价,从而给美元施压。 真是通胀不可避免吗? 问题首先在于通胀必现论者通常选择回避的方面,货币流通次数怎样提高?众所周之,货币数量*流通次数=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数量上去了,流通次数上不去,怎么能肯定等式右边将受到影响呢?产能过剩、银行坏账等经济风险消除之前,实业家因为大量资本积压必须承受釜底抽薪紧缩产能的痛苦,谨慎作出投资扩张的决策,导致实业资金需求降低;而银行家则担心放出去的款收不回来,成为新的坏账,从而收紧放款权限,大量“被放在银行”的钱减少了实际货币的流通供应。两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货币流通次数是很难提高甚至要下降的。事实上,日本已经实行了多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胀呢?通胀在哪里? 所以说,货币流通次数是一个严重的不确定性。 然后是美国财政的问题,据我所知,接近美国的生产力水平的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考虑美国政府的铸币权,在危机前的债务比例并不算太高,大致是比德国略高而远低于日本和英国的水平。前期报道美国已经破产的若干媒体文章,将美国处理危机时期大举支出的债务和收购两房等“含毒资产”中的债务,以及社保造成的未来负债等等,加入政府债务当中,得出“美国已经破产”的说法,有危言耸听之嫌。不要说举债不一定用完、毒资产存在解毒的可能,就连两房和AIG,也有值钱的资产嘛,为什么光算不值钱的部分和可能造成的债务呢?话说回来,哪里没有泡沫?美国的房地产崩盘了,说得天大的事情,也就是房子价格下跌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上海的房价直接和巴黎纽约接轨,反而现在算起来净资产值奇高呢。简直是古怪的逻辑! 美国的财政风险大体如此,中国外汇要购买资产,买什么呢?难道买上海的房子?日本的债券?或者新型国家印度的股票?呵呵,我国买美债,还是有一点点道理的。美元当然有贬值风险,但也算个不坏的选择。 接下来,看看如果通胀真的起来的情况。由于通胀使商品价格泛起,导致了通胀预期的普遍加强,一个顺理成章的判断,应该是人们会倾向于投资,将手里的钱从银行拿出来,放到收益可以超越通胀预期的地方去。可是,因为美国利率处于“史前无例”的低水平,难道我们可以幼稚的认为,伯南克会在通胀预期生效的情况下,长期维持“史前无例”的利率,让通胀率非常潇洒的超越利率水平,最终搞乱价格体系吗? 通胀预期一旦落实,政策反转的力度是另一个不确定性。 以上,是从解释经济现象的角度谈问题。 换个角度,看看伯南克他们想从七上八下的摆弄利率和货币供应中获得什么。合理猜测,在这场夸张的金融风暴的暴风眼当中,美国人当然是不想长期呆在衰退当中,萧条就更不必说了----通货紧缩、温和通胀、30年代大萧条和格林斯潘的景气周期的联系,是忆苦思甜啊,而从维护房地产的资产价格和刺激投资的角度出发,这个特殊时期的通胀是百利无一害,把通胀给弄起来,就给了美国处理过度消费的宝贵时间,给了美国政府减轻债务的宝贵时间,也给了美国人去杠杆化的宝贵时间。休息休息,再往前跑,不亦乐乎。 怕是是通胀起不来,而不是通胀会起来。 这就奇怪了,前面不是说,通胀不一定能起来吗? 越扯越远了呀~ 伯南克当然应该是想去规范一下经济现象的,可是他能够做到目前这个位置,多半也认识到经济现象不是人类想规范就可以规范得了的。格林斯潘会犯错,伯南克不是神仙,哦,你想通胀就通胀想通缩就通缩啊。 再说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个是人口增长;二是生产率提高。前者的努力方向是提高生育率和减低死亡率,提高人均寿命;后者的努力方向是美妙的制度设计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是谁拿着一些骨头贝壳、贵金属(黄金白银)还是几张纸片(美金)之类的东东,无论是怎么个计量、采掘或发行,长期来说都无法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凯恩斯的《通论》我看了20多页就晕了,实在是没看懂,惭愧,不过大致上还是了解了其通过利率货币工具调整总需求的思想(当然不一定准确),后辈对凯恩斯的思想进行了扩充,包括通胀预期的管理和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长短期权衡取舍等等,其实无论这些宏观理论怎样发展,都是影响不了长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而且,因为通货膨胀具备天生的扭曲价格体系、传导机制、政府控制利益等等问题,使得用通胀来做为调控工具,是应该谨慎的。 政府里的高管们都是宏观高手,比一介小散不知要强大多少倍,他们一定明白这些常识。 所以啊,伯南克们多半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想要通胀,又不想要太多的负面影响,表面上说要大发货币提高资产价格预期,暗地里拼命设法降低实际货币失控风险。 一句话,“酒会正酣时,把大杯拿走”。和他们一样,小散在拿自己的钱去投资的时候,可不能贪杯哦~。 说通胀通缩复苏萧条一大堆,该回来谈谈股市了。 巴菲特曾经有一篇经典文章,论述通货膨胀无法给市场总体带来回报的上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0fa65.html),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具体到资源类企业是否可以在通胀期间投资,可以注意几点: 1)基于宏观的投资要打提前量,在通胀预期实现之前,甚至在像样的通胀预期之前就要进入标的。 2)即使通胀不发生,甚至实际上是通缩,基于通胀预期也有可能赚钱。 3)在通胀真的发生时,必须及时把握退出时机。 4)以上种种无法改变市场的短期价格决定机制,即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往往和某种资源的价格无关,也有可能和通胀与否无关。 5)以上种种无法改变市场的长期价格决定机制,即企业业绩决定价格,企业的长期业绩会因为基于短期调控的通货膨胀发生巨大变化吗?我认为是不会的。 其实,本文虽然主要谈通胀,但基于宏观经济状况投资和上面的论述基本是吻合的----无疑问的这将是一个困难的策略。我不得不认为,基于复苏萧条通胀通缩的投资方式,不是基于理性的投资,而是基于恐惧和贪婪。行文至此,不由得又想起巴菲特说: “我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 后记:资源股用来作为对通胀风险的对冲工具,可能还是适合的。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