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5|回复: 9

[原创]对宏观经济的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8 0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宏观经济这是个学问很深的话题,不要说我一个小学生,就是那些大经济学家也是各唱各的调,宏观经济就象我们窗外的花园,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对于花园的感受不同,所以也有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在宏观经济学里的理论基本是个理性的逻辑的推理,但是社会不会按逻辑走,为什么呢?社会的运行用共产主义的话说,是为了整个国家利益,大众利益,因为在这个基础上,教科书上看起来很逻辑的理论,是经不起社会的洗礼的,下面举个例子说说吧。

2005年中国的银行业的资产,因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原因,按西方的资产负债理论,到了破产的境地,可以说人人都对银行不感兴趣,记得在网络上有个在美国的中国人,叫草庵居士,在他的文章里口口声声说中国经济不会太久就会崩溃,说的危言耸听,人心惶惶,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家伙有问题,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能力和智慧,现在看通过政府的努力:1、财政部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活的很好,说到底银行就是为国家经济服务的“特殊机构”,再说白点,银行就是财政部的儿子,儿子有个有钱的爹,呵呵~~,当然不能让财富都沉淀在银行业,银行业也不能破产,银行是为国家经济服务的。

国家运用对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就业的稳定和增长,当然政府绝对做不到恰到好处,但是作为我们一介草民,你只要知道国家在和宏观经济进行博弈,其目的是为了整个国民的就业利益,这样国家才能稳定,才能富强,才能小康,才能实现政治理想,从中国几十年的发展看调控的还不错,如果你非要鸡蛋里挑骨头,那就不好说了,毕竟调控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也许调控的过了,也许还不够,但是只要你理解了国家的目的,你就不会被那些大牌的经济学家给忽悠了,经济学家的看法,想法,思路和政治家是不一样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学家是利弊的分析者,政治家是权衡利弊根据事物的发展做出决策者,就好象农民种地,可以参考很多种地的利弊意见,但是最终还是种地者根据温度,环境,地质等因素来决定种什么,以及在庄稼生长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达到农民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的调控目的,就是平均财富,有利于多数人就业,在现阶段中国必须用货币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论是通货膨胀还是紧缩,都是为了长期就业这个目的,从这点来说,国家不在乎通胀对富人财富的剥夺,因为还有人没活干,就是通过刺激富人财富的不停“运动”来达到就业稳定,社会稳定,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大多数是来自无业者,不是来自因通货膨胀的财富缩水者,从国家的目的看,个人没必要因为宏观经济有什么变动就悲观的不得了,也没必要乐观的不得了,国家的目的一直会围绕者“就业长期稳定增长”这个值在运动。

做股票的时候,你注意的股票是不是高估和低估,不管宏观经济怎么好,股票已经炒的离谱了,还是走人为妙,反之亦然。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10-28 9:26:1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11: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宏观经济是个聊天的工具,不妨我们也娱乐一下:

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进步,再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需要的因素太多,我们的国家和发达国家比是有很大的差距,不过和我们国家的过去比,进步挺大的,我小时侯在我们村子里,能吃上白面馒头的,那得说是好日子的家庭了,现在家家都不但吃上了馒头,还在生活用品的各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例如:冰箱,空调,平板彩电,电脑已经进入了农村家庭,从老百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进步的真是够快的,从这点来说我对中国绝对有信心。但是在社会中的群体也受某种舆论的影响,要么对中国的信心过度膨胀,要么就是悲观,做为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之所以在投资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趋势在走上升的阶段,这是投资的大环境,当然,说投资完全靠大环境肯定是不完整的,决定你收益的最终还是要靠企业未来的收益能力,而且我认为投资的收益曲线和GDP的曲线不是正相关的关系,所以看经济发展,不如去看企业的价值。

不过中国还存着很多问题,例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需要改革,不过那实在不是咱操心的地方,咱只要好好作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10-28 12:21:1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2: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文章印证了我的一个猜想??中国内部消费的增长已经到达井喷的开始。

在88年左右,是我有印象中的第一个通货膨胀,我还在上中学,记得那时候银行是用百分之十三左右的高息来吸纳货币,老百姓应对通胀好像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买多点米和油等,这样一来客观上又加剧了通胀。那时候的GDP增幅是在百分之十几以上,很高。基本上都是投资拉动。在91到93年,又是一轮投资来拉动GDP,又是一轮通胀,GDP的增幅最高抵达还是百分之十三,比上次略低。到了近几年,仍然是投资拉动GDP,最高抵达百分之十一,大部分时间是在百分之十左右。

投资拉动增幅在减小,一部分原因是基数增大,我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老百姓的消费在增加,特别是隐形消费有极大的增加。我说的隐形消费,指的是无法统计的消费,因为在国内 银行系统不发达,无法像西方那样全部使用支票、信用卡等消费,绝大部分老百姓还是用现金来消费,而现金消费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法统计和纳税的。比如我去外面吃饭就很少索要发票

消费增长在现阶段很难有效统计,但还是可以从汽车、家电等物品的消费量来得到大致的估计。现在老百姓最大的问题就是房地产的消费占用了很大的比例,影响了其他方面(不过房地产的成本之中很大一块又是被政府收取,反过来又用来投资了)。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还有医疗和教育,这方面都已经开始得到解决,趋势很明显。

所以,一切一切都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我是相当的乐观,眼前的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经济会继续发展,只是GDP的增幅还应该再下一个台阶,不会像以前那样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0: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难得谢兄有此雅兴,就一起探讨一下吧。

在我看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中医的治未病有些类似。谁都知道要在平时调理身体避免得病,但如果已经得病就应在疾病之初将其治愈,只是这么大个国家不知道究竟何时在何地会出问题,如果已经出了问题,就要下手调制,重病还要下重手。

政策出台,要么是扶正,要么是驱邪。作为一个老百姓,仅仅相当于一个细胞而已,这时候是搞不明白究竟为何的。但,如果为我们把脉的大夫值得我们信任的话,就尽管放下心来,安心服药等待疗效。这届政府,说实话我是很信任和看好的,不知道其他人如何。总的来说,我相信他们会把我们的整体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昨天顺着GDP和通胀的思路继续向下思考,总结一下可以发现:每次中国经过一轮大规模的基建之后,虽然都面临调控,但随后的经济发展总是再次以较高的速度上一个新台阶。94年之后是如此,99年之后也是如此,这次之后,没有理由不相信也是如此。

比如,这次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是铁路。铁路新建的,很多是高速客运专线,目的是将客、货分开。从客运方面来说,都是高速铁路,想想看,当你小 日本在60年代建了一条高铁,就极大的改变了日本的空间和时间,那么当2012年,这一轮高铁全部建成运行后,在中华大地上几横几纵的高铁交织运行,所能带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改变呢?货运方面也是同样。

未来一段时间,将是调控的时间,在调控完成之后,经济将展开新的腾飞,投射到股市上,就是我以前说过多次的??我们这一代投资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次三浪三。呵呵,各位珍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1: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谈的是宏观经济,就不妨先把微观放下,以半年为最小周期,专心看看大问题。先转帖一篇文章,等下我再谈谈我的看法。

农村城市化:
农民工长期居于城市,消费观念城市化,即便返乡之后,也很难回到过去农村的低端消费模式。
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进程??去年底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目前已有96%重新就业,但其中逾 40%是在本地就业。这部分人群将城市中的消费观念逐步带到当地,再加上这两年农村的道路、电 网等基础设施改善,激发了农民购买家电、甚至中低端汽车的需求。
09年以来,县城和农村的零售实际增速分别达18.5%和17.8%,明显高于城市同期增速。目前中国 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仅为城市居民的1/3,但未来这一比例有望得到提升。
09年以来县城和农村的零售实际增速明显高于城市。
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保障不足,推高了房地产刚性需求:并非自住需求才可称为刚性需求,一 部分老百姓购买多套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政府对于社保、教育及医疗等公共投入的不足,也 属于刚性需求。
从90年代到2005年,我国20~29岁人群绝对数量不断下降(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下降);但是从 2005年开始,这一年龄段人口突然回升。这是因为50~60年代出生的婴儿潮一代,他们的子女在 2005年前后进入20~30岁。2005~2015是结婚、建立家庭的“黄金十年”
除了推高房地产需求,还推高婚庆消费。中国每年婚庆消费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2.5%,所涉及的主要行业包括:餐饮、旅游、珠宝、高档服装、婚庆服务。每年1000万的结婚 队伍中,有88.4%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49.14%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78.74%的新人准备到 酒楼举办婚宴;36.83%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67.66%的新人将安排蜜月旅游。
20~30岁的人群在食品、日用品上的消费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年龄人群,而在服装、外出就餐、旅游 娱乐、房租的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20-30岁人群买车的意愿是所有人群中最强的;
目前20~30岁人群受教育水平(拥有大学学历的比重为11.2%)明显高于30岁以上人群,也显示他 们对于IT产品、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将高于年长的人群。
一旦人口结构进入拐点,城市化进程也将明显放慢

从消费能力来看,农村人均年收入刚刚达到6000元,我们发现这正是当初城市消费开始爆发性增长的收入水平;而且农村收入还在加速;从消费意愿来看,农民工返乡,带来农村消费观念城市化,我们发现近期农民的消费倾向明显上升。
首先,看消费能力:
1. 农村收入增长加快。图表1 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近期不断加速,自去年4 季度的4.6%上升至今年3 季度的10.3%,已经赶超了城市居民同期收入增长。而且这一统计还只是居民的现金收入,政府近期出台的诸多政策还间接提高了农村收入,包括取消农业税、扩大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课本费,以及开始逐步建立农村社保体系。而近期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将继续支撑农民收入,有助于农村消费。
2. 中国农村已到了消费需求爆发性增长的关口:到今年末,农村人均收入将达到6000 元,相当于城市居民1999 年的水平(图表2),而我们发现,城市居民正是在达到了人均收入6000 元水平之后,在空调、电脑、手机等可选消费品上的需求爆发性增长(图表3),这对于未来农村消费走势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农村的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仍严重低于城市,特别是在家用电脑、空调、照相机、电冰箱、移动电话等(图表4),未来数年这些产品的农村销售有极大空间。
其次,看消费意愿:
农民消费观念开始城市化:去年底有2000 万农民工失业返乡,目前已有96%重新就业,但其中逾40%是在本地就业。这些农民工过去长期居于城市,即便返乡之后,也很难回到过去农村的低端消费模式,而是将城市中的消费观念逐步带到当地,点燃了当地消费的星星之火。再加上最近一年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投入,我们在前期的调研就发现,农村的道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多数地区实现了村村通路),这也激发了农民一些过去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因此,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当年收入的比重)今年以来加速上升,且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图表5)。
再次,收入转移加快了消费:中国居民总体储蓄率依然较高,储蓄的主力来自于50~60 年代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目前正处于50 岁左右年龄,从小的阅历和教育使得他们的储蓄倾向较高。但他们的子女??“80 后”一代与父辈的消费观念有极大差异:他们是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小皇帝”一代,从小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出生后国家一直处于高速进步发展之中,造成其对于社会和个人前途的信心较强,对于自身的后顾之忧较少,因此,他们与长辈相比,更愿意使用信用卡,更习惯通过杠杆买房,储蓄更低,消费倾向更高(社会上近两年涌现出“月光族”),特别体现在旅游、外出就餐、文化、娱乐、汽车这类可选消费品上(参见我们上周发布的3 季度经济报告)2。一旦低边际消费倾向的年长一代,收入向边际消费倾向高的年轻一代转移,就会被瞬间消费。这种收入转移将在2005~2015 年之间达到顶峰,因为这一期间“80 后”一代纷纷进入20~30 岁的婚配高峰,他们的父母开始对其进行跨代的收入补贴。因此,即便政府不能在短期内通过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将收入从消费倾向低的富人手中转移至消费倾向高的穷人手中,我国的人口结构其实也开始发挥类似的作用。
最后,中国现代消费观:不是节俭而是奢侈:80 后一代目前正大举进入20~30 岁的年龄,导致中国消费观念逐渐改变。以婚庆消费为例,重庆婚博会的调查发现,重庆目前每对新人婚礼花费平均7 万元;天津、济南等城市婚庆服务行业协会的统计表明,当地每对新人婚礼平均花费5 万元。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市民3~5 年的收入(08 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 人民币);远高于国外家庭的婚礼花销相对其收入的比重。以美国为例,婚礼平均开销20000 美元,只相当于普通市民半年的收入(08 年美国人均收入39000 美元)。当然,中国独特的风气??送红包,似乎使得结婚高消费得到财务上的支撑。但“红包”都是新人将来需要还的,因此这种风俗还是变相提高了结婚费用。这个例子显示,过去节俭的消费模式,目前正在被人口结构的变迁所改变。
此外,我们并不认同今年的消费快速增长主要源于政府政策刺激的看法。一个明显的事实,今年以来汽车消费的火爆,不仅体现在受益于政府补贴政策的小排量车辆,许多政策不曾涉及的大排量中高档车也极为火爆(图表6)。譬如宝马、奔驰的在华销售增长都比去年明显加速(图7),充分反映了汽车市场的火爆并非单纯源于政策,居民收入、消费倾向这些内在因素起了重要推动。


农村、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8年底)
农村家庭城镇家庭农村上升空间
家用电脑5.4 59.3 1006%
空调9.8 100.3 921%
照相机4.4 39.1 783%
电冰箱30.2 93.6 210%
洗衣机49.1 94.7 93%
移动电话96.1 172.0 79%
彩色电视机99.2 132.9 34%
电话机67.0 82.0 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4: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60%">

美元指数近期又一个劲儿地往下窜,冒似通胀论者(并可利用股市从中获利)获得了实证论据的加盟,于是阵营逐步强大起来。分析金属资源走势的,分析农产品走势的,分析油气走势的,到处冒出春笋般的尖子,还真有点生气勃勃的味道。

我不由得想起山寨群里小鱼兄在前期一直宣扬的“通胀必现”论,并提倡买入资源类公司享受通胀的好处,事实上,小鱼兄所提到的金钼股份,也确实在7月中旬走出大涨的走势,十分的令人欢欣鼓舞,至于以后金属钼的价格涨还是不涨,先不管那么多,落袋为安先吧。

可是资本市场上特别要当心的是,结果并不一定说明动因正确。

通胀必现论的说法其实逻辑上是过分简单了的:美国利率处于史前无例的低谷,而基于量化宽松政策的“滥发货币”必然提供了超过市场需求的货币资源;另一方面,美国债务短期内看不出有缩减的可能,财政支出的大把增加,必然降低美元信用溢价,从而给美元施压。

真是通胀不可避免吗?

问题首先在于通胀必现论者通常选择回避的方面,货币流通次数怎样提高?众所周之,货币数量*流通次数=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数量上去了,流通次数上不去,怎么能肯定等式右边将受到影响呢?产能过剩、银行坏账等经济风险消除之前,实业家因为大量资本积压必须承受釜底抽薪紧缩产能的痛苦,谨慎作出投资扩张的决策,导致实业资金需求降低;而银行家则担心放出去的款收不回来,成为新的坏账,从而收紧放款权限,大量“被放在银行”的钱减少了实际货币的流通供应。两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货币流通次数是很难提高甚至要下降的。事实上,日本已经实行了多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胀呢?通胀在哪里?

所以说,货币流通次数是一个严重的不确定性。

然后是美国财政的问题,据我所知,接近美国的生产力水平的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考虑美国政府的铸币权,在危机前的债务比例并不算太高,大致是比德国略高而远低于日本和英国的水平。前期报道美国已经破产的若干媒体文章,将美国处理危机时期大举支出的债务和收购两房等“含毒资产”中的债务,以及社保造成的未来负债等等,加入政府债务当中,得出“美国已经破产”的说法,有危言耸听之嫌。不要说举债不一定用完、毒资产存在解毒的可能,就连两房和AIG,也有值钱的资产嘛,为什么光算不值钱的部分和可能造成的债务呢?话说回来,哪里没有泡沫?美国的房地产崩盘了,说得天大的事情,也就是房子价格下跌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上海的房价直接和巴黎纽约接轨,反而现在算起来净资产值奇高呢。简直是古怪的逻辑!

美国的财政风险大体如此,中国外汇要购买资产,买什么呢?难道买上海的房子?日本的债券?或者新型国家印度的股票?呵呵,我国买美债,还是有一点点道理的。美元当然有贬值风险,但也算个不坏的选择。

接下来,看看如果通胀真的起来的情况。由于通胀使商品价格泛起,导致了通胀预期的普遍加强,一个顺理成章的判断,应该是人们会倾向于投资,将手里的钱从银行拿出来,放到收益可以超越通胀预期的地方去。可是,因为美国利率处于“史前无例”的低水平,难道我们可以幼稚的认为,伯南克会在通胀预期生效的情况下,长期维持“史前无例”的利率,让通胀率非常潇洒的超越利率水平,最终搞乱价格体系吗?

通胀预期一旦落实,政策反转的力度是另一个不确定性。

以上,是从解释经济现象的角度谈问题。

换个角度,看看伯南克他们想从七上八下的摆弄利率和货币供应中获得什么。合理猜测,在这场夸张的金融风暴的暴风眼当中,美国人当然是不想长期呆在衰退当中,萧条就更不必说了----通货紧缩、温和通胀、30年代大萧条和格林斯潘的景气周期的联系,是忆苦思甜啊,而从维护房地产的资产价格和刺激投资的角度出发,这个特殊时期的通胀是百利无一害,把通胀给弄起来,就给了美国处理过度消费的宝贵时间,给了美国政府减轻债务的宝贵时间,也给了美国人去杠杆化的宝贵时间。休息休息,再往前跑,不亦乐乎。

怕是是通胀起不来,而不是通胀会起来。

这就奇怪了,前面不是说,通胀不一定能起来吗?

越扯越远了呀~

伯南克当然应该是想去规范一下经济现象的,可是他能够做到目前这个位置,多半也认识到经济现象不是人类想规范就可以规范得了的。格林斯潘会犯错,伯南克不是神仙,哦,你想通胀就通胀想通缩就通缩啊。

再说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个是人口增长;二是生产率提高。前者的努力方向是提高生育率和减低死亡率,提高人均寿命;后者的努力方向是美妙的制度设计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是谁拿着一些骨头贝壳、贵金属(黄金白银)还是几张纸片(美金)之类的东东,无论是怎么个计量、采掘或发行,长期来说都无法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凯恩斯的《通论》我看了20多页就晕了,实在是没看懂,惭愧,不过大致上还是了解了其通过利率货币工具调整总需求的思想(当然不一定准确),后辈对凯恩斯的思想进行了扩充,包括通胀预期的管理和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长短期权衡取舍等等,其实无论这些宏观理论怎样发展,都是影响不了长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而且,因为通货膨胀具备天生的扭曲价格体系、传导机制、政府控制利益等等问题,使得用通胀来做为调控工具,是应该谨慎的。

政府里的高管们都是宏观高手,比一介小散不知要强大多少倍,他们一定明白这些常识。

所以啊,伯南克们多半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想要通胀,又不想要太多的负面影响,表面上说要大发货币提高资产价格预期,暗地里拼命设法降低实际货币失控风险。

一句话,“酒会正酣时,把大杯拿走”。和他们一样,小散在拿自己的钱去投资的时候,可不能贪杯哦~。

说通胀通缩复苏萧条一大堆,该回来谈谈股市了。

巴菲特曾经有一篇经典文章,论述通货膨胀无法给市场总体带来回报的上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0fa65.html),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具体到资源类企业是否可以在通胀期间投资,可以注意几点:

1)基于宏观的投资要打提前量,在通胀预期实现之前,甚至在像样的通胀预期之前就要进入标的。

2)即使通胀不发生,甚至实际上是通缩,基于通胀预期也有可能赚钱。

3)在通胀真的发生时,必须及时把握退出时机。

4)以上种种无法改变市场的短期价格决定机制,即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往往和某种资源的价格无关,也有可能和通胀与否无关。

5)以上种种无法改变市场的长期价格决定机制,即企业业绩决定价格,企业的长期业绩会因为基于短期调控的通货膨胀发生巨大变化吗?我认为是不会的。

其实,本文虽然主要谈通胀,但基于宏观经济状况投资和上面的论述基本是吻合的----无疑问的这将是一个困难的策略。我不得不认为,基于复苏萧条通胀通缩的投资方式,不是基于理性的投资,而是基于恐惧和贪婪。行文至此,不由得又想起巴菲特说:

“我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

后记:资源股用来作为对通胀风险的对冲工具,可能还是适合的。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4: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astweirdo.blog.sohu.com/134149350.html

正好前期也有篇谈宏观策略的博文,这里可以贴链接吗?

改一下,还是把原文贴在下面了。

[此帖子已被 风中散发 在 2009-10-28 14:30:5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0 22: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欢迎光临博罗论坛,网址:http://BLBBS.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22: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如果充分认识到了宏观的不确定性和公司分析的不确定性,那么,基于宏观经济或者公司分析做一点点的投资策略改进(比如对冲),也是无可无不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12: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 老巴的话真是经典。

以前我总是认为美国会像英国一样的衰落下去(当然现在我也一样的认为),经济会一蹶不振,对应着上市公司也应该有一轮衰落。后来仔细想了一下,觉得:就算是英国已经沦落至此,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英国的公司生存下来并得到继续发展。

于是我想,总有一些东西是独立于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之外的,就是这些东西让那些伟大的公司能够不断的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取得持续的发展,分析公司,实际上就是找到具有这些特质的公司,并在适当的时刻持有,分享其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7 07:36 , Processed in 0.0236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