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994|回复: 81

002304洋河酒,大家认为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1 16: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上市的白酒股,国内的名酒之一

近年来销量增长很快,且利润率呈现逐年提高之势

原有的主要市场在江苏省,IPO后向全国扩张的潜力较大

发行前股东权益21亿多元,IPO以60元的价发行4500完股,募集了27亿元,但现有投资计划只需要8亿多元,资金剩余不少

公司主要高管基本上都是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持股数量不少,按流通价格算起来,身价都上亿了

目前股价PE为30多倍,不算太高,似乎有些机会?

[此帖子已被 掷铜板的人 在 2009-11-11 16:53:24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4 10: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铜板兄说说白酒行业内在隐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5: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酒行业的内在隐忧,如果让我来说,不妨先列上几点,以作为抛砖引玉吧:

1、白酒行业内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消费者人群得不到培育。目前白酒企业普遍依靠对历史的传承,创新意识不足,但象茅台、洋河、金种子等用心去改进甚至创新自己产品的企业并不多。从人口数量来看,白酒的消费者逐步在减少。相反,象红酒、洋酒的消费者人群却在逐年扩大。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消费品,其消费者人群逐步减少,与这个行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有很大关系。怎样开发出适合现代人消费的白酒品种,怎样让现代人喝白酒觉得真的是一种享受,这本应成为酒企的一大课题,可是很多白酒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或许真的只是象某些记者所说的那样,“打打广告;营销营销;腐败腐败。。”。。

2、众多白酒企业的营销手段老旧,缺乏创新或新意。表现在营销导向上,目前一般的白酒企业都强调挖掘自己的历史,认为喝白酒就是喝历史。因而老牌酒企争先恐后地宣扬自己的历史如何悠久,过去曾经得到了什么什么大奖,甚至为此争得头破血流。比如说过去一般说是茅台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今年汾酒澄清说是其实是自己才是当年巴拿马金奖的真正得主,并抨击茅台及其他老牌酒企冒充;而泸州老窖搞个“国窖1573”这几年收获巨大,现在五粮液也跟着搞了个某某“窖”,也标个某某历史年份;这两年业内推出年份酒,结果又大家都在跟着搞。这样下去中高端白酒之间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在产能大幅扩充之后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大家都在争着搞的事情,你再挤进去搞就没多大意思,可是很多酒企甚至为了挤进去已经弄得头破血流。难道就不能搞点差异化的东西吗?比如说,喝酒无疑有“喝文化”的成份,但这里面喝的文化是否一定是以前的文化,还是可以喝新时代的文化呢?对此很多酒企根本认识不清。难道就不能喝点新时期的文化吗?此为营销引导中的同质化,而其余的同质化现象在此就不多说了。

3、行业产能大跃进。随着白酒行业从2003年以来效益回升、到近年效益越发高涨,目前白酒行业的产能呈现大跃进状态。地方政府鉴于酒企是纳税大户、财政之源,在白酒行业的扩产中推波助澜。不仅茅台、五粮液等行业龙头在积极扩产,以汾酒为代表的二线酒企更是大肆扩产,很多酒企都制定了未来几年营收规模翻番或翻几番的规划,多家酒企甚至为此召开了全员“誓师大会”。这样的阵势,跟历朝历代军队誓师出征前的表现毫无二致,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内各酒企之间必将发生持续不休的血战,到时候血流成河亦未可知。

此外,媒体广告的占据,营销渠道的挖掘,还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间,还能支持行业高速增长几年?需要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0: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利率略有下降”??主要是并购进来的双沟,其毛利率比公司原有的产品系列(蓝色经典等)的毛利率低,所以毛利率整体上肯定会比去年同期要低。

“但期间费率下降更多”??这首先是由于洋河的规模效应所导致的,其次也会有双沟被并购进来后的协同效应。今年上半年洋河已彻底完成了对泸州老窖的超越,坐上白酒行业第3名的位置(包括营业收入和净利润2项指标)。从最终效果来看,洋河今年上半年的销售净利率比去年同期还略有提升。这说明并购进来的双沟,起码没有拖后腿。

洋河的天赋条件不如茅台和汾酒。洋河下一个赶超的目标是谁?是五粮液。

[此帖子已被 掷铜板的人 在 2011-8-23 11:12:4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13: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后知后觉,对洋河估值190元附近(总股本9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9 16: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河“腐败酒”能走多远? 主攻政府官员与国企高管

从一个地方性的二流酒厂摇身变成全国性的"一流品牌"大厂,洋河股份(002304)(002304)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自2009年11月在深交所中小板市场上市后,洋河股份就开始了疯狂的扩张。而支撑洋河股份快速扩张的,是其独特的营销方式。
  洋河股份财报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和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广告促销费用分别为1.07亿元、1.43亿元、4.35亿元、4.02亿元。
  有了以上数据,就不难理解洋河股份为何这两年发展如此迅猛了---原因就是公司坚持走广告促销的道路,这与山东红极一时的"标王酒"秦池的套路如出一辙。
  但洋河股份在广告促销上进行了"改良",而且有自己的独门秘笈。如果说秦池当年走的是大众路线,那么洋河股份则改走高端路线,把自己促销的人群定位于政府官员及国企高管。随着洋河蓝色经典等产品知名度的提高,洋河在群众心中"腐败酒"的形象也开始形成。
  另外,令洋河股份苦恼的是,冒充洋河股份的假酒开始大量出现。山东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市场上洋河假酒的比例高达40%。洋河股份一位负责接听打假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市场上假酒是非常多,但比例应该不到40%,各省市情况不一样,我们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
  如果说假酒是各大名酒企业面临的通病,那么洋河股份面对官员、企业高管的营销模式则是其"成功秘笈"。
  近日,有媒体专门派记者对洋河股份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大开眼界,也让人明白了为什么老百姓称之为"腐败酒"。
  据《法制周末》记者调查,仅在江苏连云港(601008)市,洋河酒一年就要举办700余次"品鉴会"。所谓"品鉴会",不是请消费者品尝,而是专门吸引官员,实质就是请政府官员吃饭。少则一桌,多则不限,只要是来参加的客人,饭后每个人送4瓶酒。
  对于"品鉴会",洋河方面也有详细的规定: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档次,选择不同用酒。诸多官员不仅能在"品鉴会"上免费大快朵颐,在餐后还能获得价值不菲的赠品。
  除此之外,逢年过节,洋河更是少不了送礼。根据不同的人和级别,送出去的购物卡一般在1000至3000元,对象多为该单位的办公室主任。
  报道称,正是有着这些温情般的公关,连云港市发电厂、港务局这些国有大企业都成为洋河股份的忠实客户。
  通过向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高管行贿,来达到让政府单位或国有企业公款消费洋河酒,这不是"腐败酒"又是什么?
  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的目标还是追逐利润最大化。洋河股份在一些官员身上下了那么多本钱,肯定会想办法挣出来。这不,洋河股份6日对外宣布提价,自13日起将"蓝色经典"系列产品价格平均上调约10%,"珍宝坊"系列产品以及部分零星产品价格平均上调5%。
  一位老酒民对洋河各种名目的高端新品不屑一顾,"说得天花乱坠,其实与原来5块钱一瓶的洋河大曲没有多大区别。"
  此外,媒体上也不断出现洋河股份从四川购买基酒,然后再勾兑洋河酒的报道。对于以上媒体调查或市场传言,经济导报记者曾多次电话或电邮咨询洋河股份,但负责对外宣传的洋河股份证券部一直没有解释。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我们不知道洋河股份这种特殊营销模式下的红火能够支撑几年,其会否成为另一个秦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0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wiskik:

1、关于“酒不好喝”:

与众多白酒类研究者在研究白酒时总是把自己置身于“评酒师”的身份不一样,我个人不怎么喝酒,更不可能因为要研究白酒股而去喝遍华夏美酒。(如果要研究某个军工股票,我也不会亲自上战场去发射炮弹。)某个酒好不好,关键是看消费者的反映,而不是主要依靠自己品酒的结论(当然,如果自己会品酒无疑更好)。作为一种消费品,它是存在市场细分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某个个人不喜欢的东西未必大众就不喜欢,这群人不喜欢的东西或许却正中另一群人的下怀,这就是市场细分。对于洋河的酒,首先,它有足够多的人喜欢这样一个群众基础;第二,这个群体的人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因此,有了这两点就足够了!事实上,如果洋河没有一定的底蕴和品质,它也不可能进入到所谓“八大名酒”的行列。

2、“盛极一时的品种

这个说法很可能是对的,因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任何行业、任何企业的兴盛都只是阶段性的。比如说,三国时期,古井贡酒因为曹操在汉末宫廷的大力推荐而“盛极一时”;南北朝时期,汾酒因为成为宫廷御酒而“盛极一时”;从红军长征路过贵州赤水河到共产党1949年建国,茅台也开始“兴盛”起来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也不算很久。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找到能够“兴盛到永远”的企业无疑更好,但一般来说,只要“盛极一时”的时间段足够长即可。投资成功的关键不见得是一定要找到“兴盛到永远”的企业,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鉴别能力,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估值的能力。

总体上,欢迎你的讨论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1 20: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河简直是神话,不管怎样,酒能做成这个样子,管理层令人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7: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河被指收购散装白酒勾兑成品 酿酒能力遭质疑

洋河股份(002304.SZ)在市场的销售节节攀升的同时,酿酒能力也随之受到考验。

  最近,有媒体报道,洋河股份对外收购散装白酒而用于勾兑生产洋河白酒产品。

  尽管洋河股份一再否认收购散酒,但其近年来高调投放广告以及“卖酒”重于“酿酒”的经营模式,让人对其产能充满好奇。

  从2002年成立至今,洋河股份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就从一个地方二线酒厂一跃成为一家年销售额100多亿、市值1500亿元的白酒巨头,市值仅次于贵州茅台,但多年间其内部配套能力是否能与其销售业绩的迅速增长匹配,却一直受到业内质疑。

  洋河股份基酒数量和外购基酒的数量一直是个神密数字。洋河股份到底有多大的酿酒能力?洋河的销售收入与自身基酒产能之间的缺口有多大?洋河对外的采购情况是什么样的?

  《第一财经微博)日报》查阅洋河公布的两次申请上市招股文件等大量公开资料,从中找到了部分答案:2007~2009年上半年两年半时间洋河的白酒总产量为18.06万吨,但估算数据显示,同期洋河所采购的粮食能酿造大约5.47万吨基酒,即使是按照其度数较低的42度洋河蓝色经典海之蓝来进行测算,也仅能酿造8.86万吨成品酒。

  此外,记者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公开数据计算得出,洋河两年半所采购的调味酒总数为1.53万吨,所采购的食用酒精为5.3万吨,大约可以勾调9.68万吨白酒。

  明显的缺口

  2010年5月11日,洋河发布公告宣布斥资建设“名优酒酿造技术改造工程(二期)”项目,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到,该项目年需消耗各种粮食约5万吨(其中高粱45%、大米20%,糯米18%、玉米8%、小麦9%),曲粮 1.7万吨,以生产名优基酒2万吨。

  洋河2007年、2009年两次发布的招股文件中都披露了期间几个年度采购粮食价格和采购粮食的金额,本报记者按照这一粮食比例计算出其当年度采购粮食的平均加权价格,(由于招股文件未披露玉米的价格情况,玉米8%的比例以这几种粮食中最为便宜的高粱进行替代),根据一位酒企总工程师提供的推算方法可以估算出其2009年上半年、2008年、2007年、2006年采购粮食的数量分别为2.51万吨、6.62万吨、4.54万吨、3.51万吨。

  若按照上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消耗5万吨粮食能产出2万吨名优基酒的出酒率进一步估计,其上述各年度的基酒产量分别为1.00万吨、2.65万吨、1.82万吨、1.40万吨。

  一位四川中型酒企总工程师对本报说,多粮型白酒自产基酒一般为68度左右。一位酿酒师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不同酒精度会有密度上的差别,但可以按照酒精度简单地换算基酒、食用酒精与成品酒之间的关系。

  由此进一步估算可知(按照68度基酒生产为42度成品酒进行简单换算),其这几年所产的基酒能制造的成品酒分别为1.62万吨、4.29万吨、2.95万吨、2.27万吨。

  不过,洋河招股文件披露的数据显示,上述各年度其白酒产量为3.92万吨、8.17万吨、5.98万吨、4.71万吨。由于基酒还需要经过陈化老熟环节才能用来生产成品酒,即使是不考虑所采购粮食的生产周期,两组数据之间显然有缺口。

  “缺口如何填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评价,要么实际外购基酒等产品的数量较多,要么使用食用酒精进行生产。

  迟到的补课

  “洋河内部配套能力以前一直是按照年销售收入6个亿左右保证的”,这是上述公布于2010年5月的可研究性报告对洋河生产等方面现状的描述。

  这份报告称,2007年至今,洋河新增了8条全自动包装流水线,建成了仓储能力近4000吨成品酒的全自动化立体仓库,目前已经形成了年成品酒包装能力15万吨,但并未提及有新增基酒产能投产。

  洋河2005年的主营收入就已经达到6.84亿元,按照上述2010年5月份的可行性报告的说法,洋河内部配套能力以前一直是按照年销售收入6个亿左右保证的,那么公司2011~2006年分别达127.41亿、76.19亿、40.02亿、26.52亿、17.62亿、10.71亿的销售收入是如何实现的?

  不仅如此,本报记者查询洋河在交易所公布的资料发现,洋河上市后所进行的扩充产能计划多难以在短期内达产。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先市场再完善生产,这是迟到的补课。”

  实际上,洋河2009年上市时募投的“名优酒酿造技改项目”仅仅是在保持基酒产能不变的基础上调整结构,即通过将公司最大的酿酒车间七车间原有年产9000吨普通基酒生产能力改建为年产约7000吨名优基酒,并在公司北厂区安排年产约2000吨名优基酒产能。同批募投的 “名优酒陈化老熟和包装技改项目”也未涉及增加基酒产能。

  其后,洋河先后宣布了两次大型的项目投资。2010年5月11日,洋河宣布斥资建设“名优酒酿造技改二期工程”,年新增2万吨名优基础酒生产能力,项目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总额为9.2亿元。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说,该项目旨在为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90亿元的目标提供基酒保障。这一项目建设投产后所产基酒需经3 年以上陈化老熟才能用来生产成品酒。

  洋河2011年年报显示,上述“名优酒酿造技改项目”、“名优酒陈化老熟和包装技改项目”、“名优酒酿造技改二期工程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均为2012年12月31日。

  2011年8月13日,洋河投资建设3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建设期为15个月。据媒体报道,2012年4月,建设6个多月后,洋河年产3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项目首期工程竣工投产。同批的项目还包括“名优酒酿造技术改造工程(三期)”项目,项目建设期为15个月,建成后将形成2.65万吨/年名优基酒新增生产能力,而同批的其他投资项目均属于包装等配套环节。

  2.6万吨中高端酒产能何来?

  洋河2009年招股书中称,2007年~2009年上半年各年度中高端基酒年产能均为2.6万吨,这几个年度其中高档白酒产量分别为1.47万吨、2.17万吨、1.30万吨。

  自从洋河推出蓝色经典以来,其中高端产品销售突飞猛进,也为其业绩增长提供了保证。本报记者对其公开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其中高端产品自有产量存在明显的瓶颈。

  上述2010年5月发布的技改项目可研究性报告中提到,洋河现有的酿酒车间普遍建设时间较早,以生产低档普级酒为主,普通酒的贮存陈化老熟时间短,难以满足市场对名优酒的旺盛需求,洋河用来生产中高档商品酒的名优基酒的产能与普级酒的产能比例不尽合理,中高档商品酒常常出现供应断档的现象。实际上,洋河公司白酒生产类经营性资产主要是2002~2006年通过向洋河集团收购、洋河集团出资投入而来,上述白酒生产类经营性资产因厂房建筑物等生产设施建设时间较早,总体成新率不高,部分生产能力所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较为落后,已不符合高质量酿酒的要求。

  洋河招股书等资料披露,公司目前最大的酿酒车间七车间拥有9000吨普通基酒产能,但由于建设年代久远,且在公司收购前基本闲置,七车间及其相关配套生产能力现状无法适应名优基酒生产要求。技改前,七车间所生产普通基酒中,优级、一级和二级三个等级占比分别约为5%、10%和85%。这意味着2006年之后、IPO募投技改项目投产之前其最大的酿酒车间年产能中,优级和一级基酒总和只有15%即1350吨。

  不仅如此,2009年招股书称,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时面临着中高档白酒所用基酒为名优基酒,陈化老熟时间需要延长至平均两年的问题。

  这因此引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洋河上述年度其他中高端产量是从何而来?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中高端白酒产能上的隐患可能也是洋河急切收购同处江苏的双沟酒业的原因。

  冰山一角

  除了自身基酒产能上的种种疑点,洋河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是其对外采购调味酒和酒精的规模。洋河上市后第二年即陷入了业界对其自身产能的质疑,这缘于洋河2009年年报显示,预付款项金额前五名单位情况中,宜宾五粮液酒类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安吉物流公司位列前五名,年报显示,这两家公司均是洋河的供应商,未结算原因分别为“预付货款期末货物尚未验收入库”和“预付货物运费期末尚未验收入库”。洋河股份对上述两家企业的预付款项达到7430万,占2009年度预付款总额的53%,占2009年主营业务成本的4.47%。

  除此之外,2011年半年报中,其预付款项金额第四名为宜宾市玉琼商贸有限公司,年报显示其是洋河的供应商,涉及金额为2662万元,结算的原因为:“预付材料款期末货物尚未验收入库”,这也引来了诸多猜测。实际上,2010年上半年,五粮液集团一位高层曾在一次本报记者参加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提到向洋河销售了基酒。

  按洋河两次申请上市的招股文件均披露的洋河各年度酒精、调味酒的采购金额、采购价格计算,其2007年~2009年上半年采购的酒精数量分别为2.07万吨、2.30万吨、0.93万吨。

  尽管洋河并未披露其所采购的食用酒精是否都在当年全部用来生产白酒等具体使用情况,由于食用酒精一般为95度,假设勾兑后的产品均为52度,按照酒精度进行简单估算,上述各年度采购酒精可以用来勾兑的产品数量分别为3.77万吨、4.21万吨、1.70万吨。(考虑洋河产品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一数据略为保守).

  同样,按照洋河两次发布招股文件披露的调味酒采购金额和价格也可以直接计算出洋河上述各年度外购的调味酒的数量,分别为0.42万吨、0.59万吨、0.52万吨。

  上述白酒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产品质量是否与产品价格相符,是洋河需要直视的问题。

  在今年5月7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洋河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张雨柏表示,由于同行企业都没有公开基酒数量和外购基酒的数量,而且涉及信息披露的相关程序,不便披露,但他强调公司基酒产能是同行业中数一数二的。

  业内人士亦指出,随着相关技改工程的推进,洋河股份从明年起产能将有望得到明显改观。

  (第一财经日报 张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7: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对洋河酿造能力进行质疑是成立的。因为公司这家公司这些年来营业收入增长实在是太快了,而基酒酿造能力的建设却需要时间。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太善于“卖酒”了,导致生产能力跟不上。

本人的观点是:

1、跟其他行业内进行分工合作类似,白酒也可以进行产业链上的分工,有些不知名的中小企业专门进行基酒的酿造,有些善于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收购基酒后按照工艺生产成成品酒,是符合社会分工的原则的。所以说,外购基酒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

2、外购基酒如果不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将会影响成品酒的品质,进而对企业经营构成风险。因此,外购基酒必须在严格的管理之下进行,如果管理不到位,可能就会形成现实的风险。在这方面,只能信赖管理制度好、工作人员责任心强的企业。

3、目前公司在实施的扩大产能的投资有:招股时承诺的名优酒酿造技改项目,拟投资26959.57万元;名优酒酿造技改二期工程,拟投资115966.50万元;2011年下半年启动的3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拟投资163000万元;名优酒酿造技术改造三期工程,拟投资132616万元。上述扩大酿造能力的投资总额达到438542万元,建成后应该能与公司的销售能力相匹配。

上述记者所写的文章的最后一句是正确的:“业内人士亦指出,随着相关技改工程的推进,洋河股份从明年起产能将有望得到明显改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05:09 , Processed in 0.0242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