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判断股市长期走势的一点思考
一、证券化率的参考价值
2001年巴菲特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股市定量分析指标,即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国内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的刘建位先生计算了一下,其实中国过去10年GDP与GNP差距很小,在-0.78%到1.63%之间,可以用GDP代替GNP进行计算,即证券化率被认为是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股市估值高低的一个简单的常用指标。
统计发现,过去80年来美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比率在70%~80%之间属于低估区,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该比率在120%或130%以上说明股市有高估的情况。运用股市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判断股市长期走势没有绝对的数值标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用区间略有差异。
个人认为,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或证券化率作为衡量股市长期走势的一个简单指标确实能提供一些参考,在相对较短的证券历史时期内,它与PE、PB等指标一样具有一定的同步指导作用。不过,这一指标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放在一个很长的时期或特定的地区其指导作用将“失色不少”。在一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股票市场,市值中相当一部分是由来源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贡献的,而这些公司所创造的GDP却仍在根源地。如不少大陆的优秀公司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成为香港股票市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公司每年贡献的GDP都在大陆。用这样的证券化率来衡量香港股市的估值情况就显得不够严谨。假设剔除非本土上市公司的市值部分,又如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一样,公司上市发行的标准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这些都使得总市值的大小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可见,上市公司总市值与GNP的比率或证券化率在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股市长期走势上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二、判断股市长期走势的定量指标及定性分析
个人觉得,用所有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代替GDP,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上市公司总市值与总营业收入的比率(简称为PI),据此来分析该股票市场的长期走势具有不错的参考价值。通过对一个市场长期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PI在市场高估与低估时的适用区间。这与使用市场平均PE、PB判断股市长期估值情况相类似。市场估值总会在一个合理的PI、PE、PB范围内上下波动,超出这个范围则市场可能就出现了高估与低估的情况。
此外,以石油、铜、黄金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房价、利息及物价指数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供需状况与利润变化、经济景气程度与周期走势以及政府政策导向与调控力度等,这些最终会在股票市场上得到同步亦或前后的反映。
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前前后后,生生不息。 很高兴加入这个论坛,这是我2009年8月5日突来一点感想,希望得到张东伟老师及其他各位的指正点评,谢谢!
[此帖子已被 yj_chow 在 2009-11-16 17:10:1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