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5|回复: 0

[转贴]管理通胀预期是个伪命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0 21: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理通胀预期是个伪命题
【《财经网》专稿】在第二季度看到新增贷款连续快速增长就开始担心通胀的观点曾经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在三季度就开始呼吁有关决策部门控制信贷政策建议也一度获得较高的认同??然而,毕竟单月CPI尚为转正,2009年全年的CPI也依然为负。在通缩的背景下,大谈通胀忧虑,仿佛有点杞人忧天。

  在看不到通胀现实如期而至的背景下,这些人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问题。那么是谁在制造通胀预期呢?笔者认为:恰恰是那些提出管理通胀预期的人在制造通胀预期,管理通胀预期的提法本身就是在人为制造通胀预期??管理通胀预期本身,是个伪命题!

决定物价的不是货币量而是产能货币量

  在CPI依然为负的背景下,大谈特谈通胀的肯定是“货币派”,他们只盯住有多少过剩的货币,而不计算有多少过剩的商品卖不出去、有多少产能闲置,就妄言通胀。

  通胀的意思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按照货币派的定义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因此,单位产能对应的货币供应量,才是我们分析未来中国到底会不会有通货膨胀的核心要点。

  美国有部门专门计算年度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发现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与通胀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但是通胀的出现一般比产能货币供应量开始增加之后3年。前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格林斯潘判断通胀的依据也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是产能货币供应量。根据这一指标格林斯潘在6月份撰文指出,美国可能在2012年出现通胀。如果美国要到2012年才会出现通胀,中国的货币派们妄谈通胀、制造错误预期,简直是杞人忧天了,因为中国的产能过剩远远比美国严重。

  从全球主要经济体分析,中国的制造业在GDP的比重最高。尤其是上一轮经济扩张周期长达5年,在这五年中,不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连续高增长,而且厂房设备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过剩产能。

  本轮经济进入收缩期后,各行业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历史低位。国内闲置产能不仅包括需要淘汰的落后、低端产能,还包括为出口服务的先进、高端产能。2009年仅出口萎缩直接减少的需求就高达5000万美元,相当于减少三、四万亿人民币的总需求。再加上出口“乘数效应”,仅仅由于外部冲击,造成的产能过剩就足以对冲上半年国内增加的货币供应量??结果中国的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并未显著增加,绝大部分制造业产品都并未走出销售困难的局面,根本不可能普遍涨价。

  显然,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既有国内前几年设备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也有国际原因,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需要扩张内需,也需要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从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看,等西方经济复苏以后,西方的货币由现在的收缩重新进入到扩张阶段,去杠杆化之后的杠杆化又重新开始,那时候美国、欧洲甚至俄罗斯、印度都可能先于中国面临通胀的风险,那时候只有中国的产品才能平抑全球的物价水平。从产能货币供应量来看,中国的通胀肯定发生在欧洲、美国之后。

制造业过度竞争抑制价格向下游传输

  从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来分析,中国也没有通货膨胀的忧虑。因为下游厂商的过度竞争会抑制产品的涨价能力。

  今年以来,LME三个月铜价从12月份的最低的2880美元/吨反弹至当前超过7000美元/吨,原油期货价格从2月份最低34美元/桶涨至超过80美元/桶。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价格保持平稳,CPI同比依然为负值。

  更能说明制造业产品涨价能力的是2007年和2008年,那期间石油曾上涨到140美元/桶,但是下游的塑料制品并没有涨价;铜曾到8800美元一吨,但是下游的空调和电缆并没有显著涨价;铁矿石价格涨的最少,也翻了一倍,但是下游的汽车价格还在下跌……

  这些上游产品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关系,充分说明了上游垄断竞争和下游过度竞争的背景下,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能力和涨价能力。当然,过度竞争的背后依然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当前,实际经济复苏乏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不可能重复2007、2008年的局面。即使出现阶段性的上游能源原材料上涨,也不可能传导下游,中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不用担心制造业的价格上涨。

食品和服务业价格也不可能大幅上涨

  与制造业价格传导机制不同的是粮食和食品。由于粮食到食品中间的产业链比较短,下游产品没有能力消化上游的价格上涨:比如,如果生猪价格涨了,猪肉的价格必然上涨;如果大豆的价格涨了,豆腐的价格必然上涨。这与石化、家电、汽车产业的价格传输规律不同。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夏粮实现连续6年增产,全国夏粮产量2467亿吨,比上年增长2.2%,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3580万吨,同比增长6.3%;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跌6.2%。所以粮食和食品领域也不存在通胀风险。目前,大蒜、青菜等部分小食品的价格上涨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炒作性因素,不能就此判断粮食和食品价格会出现普遍的、趋势性价格上涨。

  服务业的价格长期上涨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由于居民收入的上涨、服务业需求的提升,几乎每一个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都面临着可贸易商品价格下跌、不可贸易商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中国作为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国家,服务业的价格上涨是最慢的。由于中国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服务业,抑制了服务业工资的上涨,因此一般服务业的工资被停留在较低的水平。2005年以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部分民工向乡村地区的回流,农民工的工资有所上涨,但是依然保持稳定。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只有46%,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0%。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事服务业,服务业的价格仍然会长期保持稳定。

3%以内的CPI有利于经济增长

  在我国的CPI构成中,粮食和食品大约占了1/3的权重,服务业大致占1/3权重,制造业1/3权重。房租价格部分包含在服务业价格之中,而房地产和有价证券的价格不算CPI。有人提出房价上涨也算通胀,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却与一般物价水平的传统定义有较大违背。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中,都会出现由于人口城市化、居民收入提高、土地供应紧张、居民家庭资产重新配置而造成的地产价格上涨,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把这种资产价格变化算作CPI,而普遍的做法仅仅是把房租价格变化计入居民消费。

  由于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粮食价格的波动是导致CPI波动的主要力量。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只要食品价格不上涨,中国CPI很难出现所谓的通货膨胀。而对于一个年平均GDP增速在8%以上的经济体而言,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是有益的。

  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货膨胀往往发生在经济周期中的繁荣期前后,而经济复苏的初的CPI往往最低,国内经济目前仍然处于企稳复苏的关键时期。当前国际经济依旧低迷,制造业产能大量过剩,超额货币供应在短期内难以传导到物价上,全面的价格上涨仍不具备条件。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结构已经与90年代的经济结构有天壤之别:现在是过剩经济,而那个时候为短缺经济,对于一个制造业产品过剩、服务业工人过剩的经济体而言,全世界最不应该担心通胀的就是中国!管理通胀预期是个伪命题。■

  滕泰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7 15:37 , Processed in 0.0196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