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3|回复: 0

轮胎业拟“自我救赎”提高准入门槛 方案即将上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30 12: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轮胎业拟“自我救赎”提高准入门槛 方案即将上报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中国轮胎业肯定愿意走高端路线,而不是主要在中低端市场打拼??不仅利润微薄,而且一不小心就会遭遇“特保”。事实上,中国轮胎业已在试图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1月29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下称“中橡协”)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轮胎行业准入条件(讨论稿)》此前已经下发到行业内有关机构和企业,调研后一直在进行修改,即将上报到工信部”。

一位轮胎业人士表示,“在工信部批准后,《准入条件》还需要发改委等部门会签,出台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准入条件》推出,将会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整合,抑制产能过剩。”

  但并非所有轮胎企业都如此乐观。山东华勤橡胶工业集团副总经理王伟勤对记者表示,“如果缺乏有力的推动,《准入条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准入门槛

  “协会手上的初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上述中橡协人士说。中橡协会长范仁德此前曾明确表示,准入的门槛,除了在产能规模上进行要求之外,还会对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产品品种作出要求。

  据了解,《准入条件(讨论稿)》主要包括项目建设、产品召回、监督与管理等方面。讨论稿中提到,新建载重汽车子午胎项目产能应达到100万条以上,轻型载重汽车子午胎项目的产能应达到500万条以上。

  而在产品方面,则主要包括“禁止生产斜交轮胎产品,轿车子午胎产品中不再上65系列以上产品,载重子午胎不再上有内胎产品”。此外,新建企业应具备轮胎召回的能力。

  本报记者了解到,讨论稿还对轮胎项目投资商的资产情况作出了规定,包括主要股东的银行信用等级。此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李家伟曾建议,(新建轮胎)项目投资总额应不低于7亿元人民币,主要股东资产负债率在50%以内,银行信用等级AA。

  入门红线的划定,将推动轮胎生产商向大型化发展。目前,中橡协已建议各级政府支持批准节能环保项目,近期不再批准低水平的轮胎产品重复建设项目。

  随着《准入条件》逐步走向前台,轮胎行业或许在5年内将开始一轮洗牌。山东一家大型轮胎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准入条件》主要通过节能减排等指标为新上马的项目划定了门槛,对大型企业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他亦表示,“但《准入条件》如果没有强制效力来支持,只要有市场空间,新项目还是有可能上马。”

  自我救赎

  为轮胎业划定一条入门红线,是工信部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在2009年上半年就已着手进行的工作。

  2009年6月,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召开技术经济委员会轮胎专家组会议,商议制定轮胎行业准入条件,当时预计在年底前推出。据中橡协技术经济委员会主任赵文权介绍,2009年3月开始着手制定产业振兴规划时,工信部就多次提到准入问题。

  中国轮胎行业正在经历的困境,是准入门槛提高的直接原因。

  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认为,“橡胶制品行业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最大,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特别是2009年秋季的美国轮胎特保案,使橡胶制品出口本已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2009年出口轮胎3.02亿条,出口依存度约为46%,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国轮胎产业的现状不无关系。作为轮胎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中国的轮胎产量约占世界轮胎产量的四分之一。“但目前中国轮胎行业的集中度太低,过于分散。”王伟勤说。

  据了解,中国约有500到600家轮胎生产商。其中,除了吉林等地的少部分企业,约60%的轮胎生产商集中在山东省,近400家。

  一位业界专家认为,对庞大却不强悍的中国轮胎行业而言,准入门槛的设定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虚胖”,从而改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自我救赎”。

  对轮胎业的前景,冯世良表示乐观。“2009年,行业采取了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改变出口方式等举措,同时,国家内需政策拉动国内汽车消费增长,使得橡胶制品行业逐步化解危机,成效显著。”

  据冯世良介绍,2009年,橡胶制品行业产值达4774.7亿元,同比增长16.1%,是石化行业中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1-22 04:46 , Processed in 0.0191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