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几家创业板公司值得信赖? 自开出创业板以来,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不少具有想象力的公司股价势不可挡,连创新高,但事实上有些公司内部管理饱受质疑,爱尔眼科便是一例。 下面是有关媒体披露的关于爱尔眼科的两则报道: 第一则:爱尔眼科质疑不断被勒令整改折射创业板风险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曾经缔造创业板造福神话的爱尔眼科如今成为了创业板第一家被勒令整改的公司。 近日,爱尔眼科暴露的一系列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公司治理混乱、内控形同虚设、财务信息漏洞百出…… 市场不禁质疑:这样一家“糟糕”的企业是如何迈进创业板的大门?其保荐机构为何在辅导与保荐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视而不见? “被整改”凸显问题重重 6月8日,爱尔眼科发布的整改报告使该公司存在的众多问题浮出水面。 整改公告称,3月24日至4月12日,证监会湖南监管局对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查出公司在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下发了《改正决定书》。 其中,三会运作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准确、财务管理有漏洞是爱尔眼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告显示,董事会薪酬考核委员会从2009年度至今未形成任何工作记录,而公司大股东爱尔投资委托董事长出席2008年度股东大会未出具法人授权委托书。 在内控方面,爱尔眼科甚至连基本的独立董事年报工作规程、外部信息使用人管理制度、内部信息知情人等级制度等都没有建立;在资金管理制度、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和对外投资管理制度、责任追究条款等重要内控制度方面,公司尚为空白;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决策权限设定也极不合理。 爱尔眼科在公告中列出的财务管理漏洞也达8处之多。比如,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维修费应全额计入“管理费用”,而爱尔眼科为求便利将其列入“营业成本”;一项涉及1811.96万元的装修支出,会计人员在工程结束后仍将其作为开办费进行摊销;该公司每月依据药品、材料实际消耗汇总表确认成本,但相应医疗收入则是在患者交款或出院结算并开具发票的当天进行确认,而两个时间很可能不在同一会计期间,导致收入与成本核算脱节;公司总部去年11月奖金和12月工资、2009年1月发放的医生季节性工资等均未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进行核算。 另外,还有诸如子公司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各异、会计凭证附件不齐备或不符合要求、购入固定资产未能及时入账、会计账套核算未及时更名等问题亦被要求整改。 “这些整改的原因看似是小问题,组合起来却反映了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大风险。作为公众公司,连一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都不健全,会计人员总是出现常识性错误,这怎么能让投资者放心把钱交给上市公司?”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一位财务学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质疑不断 事实上,像爱尔眼科这样上市后发现诸多问题的企业在创业板并不少见。从创业板运行半年多以来的事实来看,“创业板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而爱尔眼科只不过是创业板诸多问题公司中的一个缩影罢了。”知名财经评论人曹中铭表示。 其中,创业板的高估值一直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统计数据显示,虽然遭遇了端午节后连续两日的“滑铁卢”,但是创业板公司的整体市盈率对应2009年业绩仍然高达69.26倍,远高于按相同口径测算出的沪市A股16.15倍、深市主板A股24.73倍和中小板平均39.69倍的水平。 而高成长一直是市场赋予创业板高估值的主要理由,但是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创业板公司上市前给投资者描绘的“诱人大饼”似乎并不怎么诱人。 从前期披露的一季报数据来看,一季度创业板86家公司简单平均每股收益0.1元,仅为2009年全年的19%,同比增幅仅有39.24%,就算业绩年均增长率100%,尚需两年时间才能回复到正常估值水平。 “现在很多创业板公司也就是头顶概念,能有几家支撑这样的高估值还很难说。”上海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对本报记者说,“有些公司刚上市业绩就出现了倒退,不排除有包装上市的嫌疑。” 在个股方面,创业板频频曝光的业绩变脸个案也令市场极为震撼。 2009年12月上市的华英农业,上市半月后便爆出了主营亏损的消息。2009年年报显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下滑近26%,在第四季度,主营业务便出现了392万元的亏损。 无独有偶,网宿科技上市半年后也出现了业绩的变脸。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主营业务利润3262.33万元,同比下降4.7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79%。 据网宿科技最新预计,2010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与2009年上半年持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减少约20%?30%。 “现在上市的这些公司虽小,但多数不美,这些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并不具有长期投资的价值。想想我们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那些高科技股,即使像复旦微电子这样具有想象力的股票,股价也是很低的,我们现在动辄三四十元的高股价,实在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财经评论员关键表示。 当然,创业板里可能存在未来的微软、百度,但是,这样的公司毕竟是少数。遗憾的是,现在的创业板企业正普遍享受着个别伟大公司高成长期间的高估值。未来有哪些公司会成为中国的微软,哪些会被逐出创业板的舞台?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则:爱尔眼科超募资金接盘房地产 在招股说明书里,爱尔眼科曾用较大篇幅介绍采取租赁方式取得经营场所的益处,包括快速布局、利于转换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 然而,事隔仅数月后,在其购置医疗用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又开始进行购置用房的诸项效益分析,比如节省租金、减轻日常现金流压力,云云,甚至指出“按此价格购买的房产,在未来不存在减值风险”。 但是,经过深入分析,爱尔眼科所介绍的购置医疗用房的种种益处并非可靠。同时,对爱尔眼科此种行为更大的探讨价值,并非仅仅局限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及未来风险方面:创业板推出伊始,超募资金便开始接盘房地产,在房地产调控正方兴未艾之时,此种情形很可能出乎监管层所料。 当然,爱尔眼科并非近期唯一接盘房地产的A股上市公司。相比之下,京新药业的“魄力”更大。 “租赁”变“购置” 爱尔眼科近期发布公告,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使用超募资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其中介绍,为全面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优化公司资产结构、保持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公司拟使用4100万元超募资金购置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医疗用房。 公告同时称,公司将根据发展规划及实际生产经营需求,妥善安排剩余的3.90亿元超募资金具体使用计划。 与爱尔眼科目前剩余超募资金及一季度末14.12亿元总资产相比,4100万元的购房款似乎占比不大。不过,与一季度末2.22亿元的固定资产,以及2009年末爱尔眼科固定资产中仅1502.39万元的房屋及建筑物原值相比,前述购楼款便显得巨大了,甚至已经使公司的固定资产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能就是爱尔眼科公告中所称的资产结构的优化。 根据我们的梳理统计,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率居高位的A股上市公司中,包括传统行业中的“轻资产”型公司及刚刚成功运作IPO的上市公司,而爱尔眼科则明显属于后者,目前只是暂时性的资产结构“失衡”。 IPO前的两个年度末,爱尔眼科固定资产占总资产、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皆分别超过50%与70%,2009年末非流动资产中主要是医疗设备与租入固定资产装修。也就是说,随着募集资金的逐渐使用,医疗设备与装修亦会同时增加,爱尔眼科的资产结构将慢慢回归至正常状态,无需刻意“优化”。 其实,爱尔眼科开始购买经营用房,已经涉及到其经营方式及财务战略上的转变。在其招股说明书里,曾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公司采取租赁方式的原因及其对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归纳起来,有快速布局、利于转换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 令人不解的是,事隔仅几个月后,爱尔眼科这些租赁方式的种种益处似乎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前述站不住脚的“优化资产结构”说,以及购置医疗用房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诸项效益分析,尽管后者同样经不起仔细推敲。 “可研”不可靠 在可研报告的经济效益分析中,爱尔眼科介绍了房屋折旧对公司业绩的正面影响:购入的固定资产按购买价格4100万元入账,预计残值率5%,预计折旧年限为30年,公司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由此产生的折旧费用为每年129.83万元。如果租赁该房产,每年至少应支付200万元以上的租金,因此,购买医疗用房一方面相应节省了租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公司日常现金流的压力。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节省租金及减轻现金流压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与租赁相比,购房只是增加了投资初期现金流,在此基础上减少了未来租金现金流,实质上谈不上减轻现金流压力。举个极端的例子,某公司将租赁改为自购,无论购买的价格如何高得离谱,将来都会节省租金,从而减轻日常现金流压力。 更进一步,如果考虑到费用的抵税(企业所得税)效应,自购医疗用房后,由于每年折旧额低于租金额,反而增加了未来的近期企业所得税支出,进而增加了未来现金流压力。 根据2009年年报,爱尔眼科子公司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和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若再进一步考虑未来可能的物业税压力,则公司负担可能更重。 其实,若按公司公告中所提及的数据来简单计算,拟购置医疗用房年租金收益率仅5%,尚不及爱尔眼科2009年IPO摊薄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是7.65%。2010年一季度爱尔眼科净资产收益率为2.13%,年化收益率已升至8.52%。如果是公司管理层开始对未来预期收益率是缺乏信心,投资者的高成长预期便堪忧了。 爱尔眼科在可研报告中同时探讨了购入医疗用房后,固定资产减值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医疗用房的购买价格为 4100万元,相对于目前同类地区、同类商品的房屋价格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根据对长春及附近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初步判断,公司按此价格购买的房产,在未来不存在减值风险。 如果说前述减轻现金流压力的说法尚需进行些许分析的话,那么这种“未来不存在减值风险”的论断就太过绝对了。不存在风险的投资其实是难以找寻到的,尤其是在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涌起初期。 另一方面,若无减值风险而只有增值可能,是否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就值得怀疑了,卖家的出售原因就更需要考量了。公告中称,该房产原为爱尔眼科控股股东湖南爱尔医疗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爱尔投资”)欲购买,难道是大股东借此输送利益? 据介绍,爱尔投资系2009年9月12日与吉林省亿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吉林亿洲”)签订了《关于中粮大厦的一揽子协议》,该协议约定爱尔投资向吉林亿洲购买房产,购房总价款为4100万元,房产面积为12773平方米,同时约定协议签订之日起7日内向吉林亿洲支付700万元定金。 截至目前,爱尔投资已向吉林亿洲支付700万元购房定金。2010年5月10日,爱尔眼科与吉林亿洲、爱尔投资三方共同签署了《〈关于中粮大厦的一揽子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约定爱尔投资将《关于中粮大厦的一揽子协议》中的全部权利和义务改由公司履行。 由此判断,自去年9月至今近一年时间,中粮大厦很可能仍在建设中。于是,当初的购房运作是否实质上属于合作开发就值得怀疑了。更不知协议中的“一揽子”里还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进一步,前述“未来不存在减值风险”的背后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就更值得探讨了。 更有后来者 其实,爱尔眼科购买医疗用房的更大探讨价值,并非仅仅局限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及未来风险方面。 创业板推出伊始,超募资金便开始接盘房地产,尤其是在房地产调控正方兴未艾之时,此种情形很可能出乎监管层所料。 爱尔眼科并非孤例,而且与中小板的京新药业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京新药业近期公告称,公司拟购置杭州UDC?时代大厦商务写字楼第24、25层房产,并于5月4日签订了认购书(支付了1000万元定金,还未签订正式的买卖合同)。该宗交易已于5月12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尚需提交临时股东大会审议。 据介绍,京新药业此次拟购买的房产中,其中一层拟作为公司未来总部办公使用,另外一层则作为投资性房产,总房款1.18亿元,其中第24层单价为38220元/平米,第25层单价为38510元/平米,每个车位价款为25万元。 付款上将采用银行按揭方式支付,首付50%,5年期按揭。目前公司账户上有自有资金6000万元以上,首付款中的3000万元以自有资金支付,另3000万元拟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目前楼房尚处于建设中,预计交付时间为2011年8月份。 可见,京新药业在购房运作上似先斩后奏,倒逼董事会及股东会审议通过,否则,定金损失不菲。同时,就京新药业目前资金状况及过往业绩来看,购房后诸种压力将更加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