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北极冰川一样,坚硬的银行领地正在被互联网这团热气消融。 “光棍节”当天,支付宝让所有的银行紧张起来了。11月11日,天猫加淘宝销售额达到191亿元,超过1亿笔订单完成支付。其中,支付宝快捷支付交易笔数占到所有交易的45.8%,支付宝提前充值带来的余额支付占31%,而传统网银支付,所有银行渠道相加只占到23.2%。 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在“支付”正面战场的交锋中完败。“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三方支付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非常感慨:“今后互联网会给银行带来更大冲击,银行的许多传统业务可能不会存在了。” 如果有一天,银行现有主营业务全部免费或收入低得可怜,那么银行如何生存呢?不幸的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正在走向这个边缘。 如同当年的电信业一样,数据业务超越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后,电信业被彻底改变了。与此类似,对于目前拥有111万亿元资产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数据业务全面超越金融业务也只是时间问题。从路径上来看,移动支付代替传统支付、人人贷代替传统存贷款、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互联网金融的这三个趋势中,前两项正在沿着数据的路线迅速瓜分商业银行。 谁是谁的工具 十多年前,互联网与银行的结合是从技术支持开始的。当时的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帮助银行把网点业务搬到网上。当时互联网还仅是金融行业扩大规模和范围的工具。 2001年,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以网关模式兴起,它的最大问题是门槛低,价值有限,简单地做网关软件而并不深入。到2005年,新支付企业包括易宝、支付宝、财付通等逐渐发展起来,呈现出一些新的模式。第三方支付开始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业务模式也更加多元化。 随着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的成熟,2007年前后,互联网与银行的结合从技术领域进入了金融业务领域。 当时第三方支付主要是把银行原来的支付渠道范围扩展,支付效率提高,但支付本身并不赚钱,从交易中提取的低额手续费难以支持公司持续经营。这也是当初银行不太重视的原因所在。支付本身不赚钱,但它的副产品信息和数据却像“金矿”一样越积淀越有价值。 2011年5月,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下发牌照。根据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央行将其正式纳入监管体系。正是央行的开放态度使得第三方支付进入了规范化领域,这也成为互联网公司冲击银行支付业务的基石。 “有了牌照,开放了新的领域,虽然叫非金融支付清算机构,但本质上讲支付结算就是一个准金融业务。”在企业发展的第十个年头,易宝支付CEO唐彬觉得公司的前景终于豁然开朗了。此后的2012年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最重要的一年。 互联网公司准金融的属性开始发酵。2012年9月18日,腾讯宣布打通旗下财付通与移动产品微信的应用通道,这意味着2亿微信用户可通过扫描商户二维码的方式付款,并享受折扣优惠。未来两者的合作将实现微信用户之间的转账。 11月19日,财付通宣布和美国运通合作,推出新的支付代购平台,使得国内的用户能够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支付购买到美国产品。 在数据支撑下,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主角角色被逐渐替代。“第三方支付给金融的开放和创新带来一股新力量,未来我认为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突破。”唐彬说。 目前致力于发展行业支付业务的易宝公司,已占领了近乎整个教育行业与绝大多数航空行业等领域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易宝支付签约的大中型商家超过30万家,年交易额超过千亿元。 在海量交易的基础上,数据积累和深入加工让唐彬看到了更大的商业价值。据唐彬透露,第三方支付手续费大概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之间,这一部分已经出现了同质化的充分竞争,利润很薄。而易宝正在尝试为航空领域代理人提供周转资金。在旺季时,这些代理人资金不够,易宝则与银行一起,为其提供一定的信用额度,周期为三五天。易宝可从这项业务中收取百分之一的手续费。 这块业务年化收益比小额信贷要好而且风险低,它的关键是互联网公司能以较低成本获取那些由交易产生的信息数据。 不仅如此,易宝还在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如果能通过交叉营销,比如把航空用户带给电信,把电信的客户带给理财,易宝就可以在这上面收取营销的手续费,这个费用相对就较高,给客户带来用户,每个行业用户的价值就更不一样。”唐彬说,“国外的支付公司走得比这还深。” 以PayPal的业务为例,它的网上支付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中端、交换器、买卖处理器、清算和结算。其中只有清算和结算是支付业务,需要连接到银行处理器,这部分业务将来可以免费;另外三项则全是数据业务,是真正的增值业务,获得了信息以及交易细节。这种业务结构,正是未来网上支付的缩影,将由免费的基础业务与收费的数据增值业务关联形成。 第三方支付做到这个阶段已经不再是银行的工具了,相反,金融已成为了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工具。 在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角色完成互换之时,互联网公司开始凭着自己的数据利器,进军贷款业务。2010年6月,阿里旗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几个月后,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搞了四年的合作宣布解散。 阿里原本没打算做小贷。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金融总裁胡晓明曾说,原先他是想通过银行的资源,为银行和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小企业牵线搭桥,但由于和银行信贷理念不同,这个想法并未实现,于是阿里便开始申请小额贷款公司的牌照。 今年8月,阿里金融旗下的信贷产品面向阿里巴巴普通会员全面放开。会员不用提交任何担保、抵押,只凭借企业的信用资质即可。用户24小时随用随借随还。截至上半年,阿里小贷共投放贷款130亿,自2010年来累计投放280亿。 10月的一天,阿里金融旗下产品淘宝贷款,在抛出七五折利率优惠后,1亿人民币贷款在34分钟内被商家“抢”完,而发放此次贷款的经营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的贷款需求,即使选择银行中最便捷的贷款产品,企业主也要在提交抵押材料之后,经历15天才能拿到资金。阿里金融不仅提高了贷款的效率,还革新了放贷的基本依据?信用系统。阿里金融建立信用模型,并以商家在阿里平台上的现金流和交易额作为放贷评估标准,只要是阿里平台上的商户,都有可能获得贷款。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阿里金融的小贷资金源于旗下浙江和重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总计16亿元。假如阿里金融获得银行牌照,解除对资金来源的限制,其膨胀速度将难以估量。 阿里金融的野心显然不只是小贷业务。“在我的眼里,金融业务只有一样东西我们不能做,那就是取现金,手机端、PC端都提不出钞票,但除此之外业务都可以用互联网解决。”胡晓明为互联网在金融板块画了一个小圈,除了这个小圈,其它都能碰。 银行的后知后觉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汹汹来势,银行如何应付呢? “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在告诉银行,金融服务的未来是什么样。银行需要把信息更充分地挖掘,需要更充分地理解客户信用,然后去降低每一笔金融服务的成本。”思科大中华区金融部门的首席架构师张其亮对《中国企业家》说,“在信息数据处理上,互联网公司有天然优势,因此这时的银行能考虑的事只有两个,要么直接买互联网公司的信息,要么向它们学习。” 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的合作走到尽头后,建行有点委屈。一位建行高管抱怨道:“我们支持、壮大了它,但它却把我们抛弃了。”但建行并未因此沉寂而是选择了自力更生,建行开始自己动手修建电子商务入口。 2012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宣布旗下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上线。截至8月中旬,“善融商务”签约商户过千,会员发展至数十万。据建行副行长庞秀生介绍,建行做电子商务平台不是因为阿里巴巴,而是因为这是未来的趋势,由电子商务公司来控制客户和银行的金融服务是不妥当的。 支付的价值也开始被后知后觉的银行发现了。交通银行总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麻德琼坦陈,银行以往不注意客户的业务,比如客户在银行的POS刷卡,银行只关注资金,不关注它买了什么。第三方支付公司关注这方面的业务,介入到客户流程里面去,就抓到很多机会。 在互联网公司势头最劲的支付领域,银行也开始从另一条路杀入。今年10月,招商银行与HTC推出手机钱包,加快移动互联网布局。该产品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这已经是传统银行里发力最快的一家。 “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他们就是21世纪最后一群要灭亡的恐龙。”马蔚华认为,未来银行所依托的支付和存贷都将面临挑战,而新型的银行应该去做服务,为个人提供财富管理,为企业提供整套服务,而不单单是贷款。 银行在布局支付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同时也在提炼、梳理自己的核心优势。 2012年8月20日,北京举行了一场互联网金融模式与未来发展的讨论会。在会上,商业银行和券商的代表、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算不上神奇,它们有的仅是交易成本、风险管理和客户搜索上的优势,而在处理纠纷和不良资产上传统银行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银行的最重要功能是管理流动性风险,而不只是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银行作为金融中介,背后隐含着国家担保。为什么地摊上卖理财产品,很少有人买?而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有人买,是因为大家知道银行的产品背后是有担保的。”一位银行专家这样认为,言下之意,低成本的互联网金融更像是“地摊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传统商业银行在发放大额贷款时有一个原则:“看着客户眼睛”,“握着客户的手放款”。这显然是互联网金融做不到的,互联网在获得某些信息和数据上非常高效,但有些关键数据上,互联网公司是无能为力的。 以阿里金融为例,阿里小贷有客户的交易数据,却没有客户的资金流向数据。他们的数据库不能有效掌握贷款人的资金流向。这在信用判断上会发生失误。比如,一个企业向海外售货,可能会收不回货款,光看购销行迹,而不管资金是否到账,风险很大。而实体金融机构完全能够找到这方面的数据。 “有贷款就会有不良资产的产生,而资产处置必须用到人,而不能用软件代替。因为每一笔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和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不可能用一个固定模式进行流水化操作。”一位与会专家分析道。 而在监管上,这位专家认为,银行牌照是公共产品,需要受到监管。至少30-50年内,银监会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失业。 针对银行的困境和优势,监管部门也做出了表态。银监会在2011年发布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人人贷的风险,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与“人人贷”中介公司之间的防火墙,严防“人人贷”中介公司帮助放款人从银行获取资金后用于民间借贷。 人人贷式创新 银监会提出警示的人人贷(P2P)模式起源于美国。美国的人人贷公司Lending Club于2007年成立,至2012年,它已经促成会员间贷款6.9亿美元,利息收入0.6亿美元。出于对人人贷模式的看好,摩根士丹利前董事长John Mack于今年4月参加了其董事会。 国内类似模式有人人贷、红岭创投、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等机构,而国内最早的P2P公司则是宜信公司。 宜信CEO唐宁曾就读于北大数学系,后赴美攻读经济学,曾任职美国华尔街DLJ投资银行从事金融、电信、媒体及高科技类企业的上市、发债和并购业务。 在美求学期间,唐宁曾去南亚考察,南亚帮助穷人脱困的小额信贷试验让唐印象深刻。传统的信贷观念认为,信用是建立在财富和抵押物的基础上,但南亚的实践彻底打破了这种观念,他们坚信“穷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穷人的信用能够创造价值是小额信贷非常核心的理念。 在“穷人借贷”的理念驱使下,2006年,唐宁创办宜信,致力于发展“普惠金融”,而数学的思维与金融资源的结合正是他的强项。 “我要做三件事:做信用建立的事,做资金筹措的事,做增值服务的事。”坐在《中国企业家》记者对面的唐宁依然一副银行家的形象,西服打理得一丝不苟,语速也变得飞快,他还会时不时的看看表?唐宁的时间表被排得满满的。 这也难怪。60个城市20个农村设有网点,10000名员工在六年间服务了40万名客户。几乎每天,宜信都有新的员工加入进来。“周一下午被定为唐总和新员工的例行见面会的时间,面对面的交流会让新员工更快地熟悉公司。”工作人员透露。 2010年至今,宜信驶上了快轨道。当年4月,凯鹏华盈对宜信进行了千万美元级的战略投资。2011年,IDG资本、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基金与宜信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这两家机构携手凯鹏华盈联合向宜信注资数千万美元。 2010年之前的时间,唐宁说自己主要是在做积累。最初宜信没有发放贷款的资质,但唐宁创造性地设计出债权转让模式。具体做法是,借款人与唐宁个人签订《借款协议》,唐宁将钱直接从个人账户划给借款人,再将手握的债权按时间、金额拆细,形成“宜信宝”、“月息通”等收益不同的产品,卖给想获取固定收益的大众理财人群,或者出借人。出借人同样将钱直接打到唐宁的个人账户,出借人和借款人两端市场的对接由此完成。如此,一端是理财对象的出借人,一端是借款人,在宜信平台上实现了对接。 当然还有存在另一种常见模式:一个潜在的借款人通过网站提交借款申请后,宜信的工作人员会与之面谈,通过综合考察其身份的真实性、收入状况、职业稳定性、居住稳定性、社交网络稳定性等,进行风险评估,并将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向出借人推荐。宜信并不会为还款人进行担保,但会为债权人催缴债务,从中收取的是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 在交易的积累下,宜信形成了自己的信用模型。2011年7月,宜信还与美国分析和决策管理技术公司费埃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国内的信用管理体系与国际信用风险管理服务的结合,实现了宜信技术的提升。 据悉,目前为止,宜信城市贷款坏账率为2%,针对农户的宜农贷则为零坏账。而宜信还会从管理费当中计提2%的资金用于冲抵坏账。 宜信的规模越做越大,它开始致力于财富管理领域,这与贷款业务相结合,实现了资金的持续流通。“我们会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方案,其中一部分就是宜信自己的借贷业务。”宜信开始与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合作,这不仅丰富了公司的资金来源,也丰富了为客户提供的投资类别。 如今,宜信开始纠正初期为了信用积累采取的人海战术,计划将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业务完全放到网上。 同是P2P模式,国内的拍拍贷、人人贷公司与宜信不同,人人贷公司的出借人的资金均被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与公司资金账号隔离。第三方虽然没有监管的职能,但可以调取池子里面所有资金进出记录。如果监管机构要调查或者审计,可以提供完整的交易记录。这种模式显然更透明,也更利于摆脱道德风险。 分布式监管 宜信是合法的吗?“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在现行法律、法规监管框架内的,没有任何违规。”唐宁对此态度十分肯定。但事情可能没他想的那么简单。 就在今年11月8日,人大财经委主任吴晓灵在公开场合指出,贷款中介的标志是借贷双方直接签约。但是一些人人贷公司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中介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贷款出去,借款人也是自然人,从法律来看是两个自然人的合约,但是中介公司以自然人名义把贷款卖出去,同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风险由自己承担。这种模式,恰恰是最高法院对于非法集资的定义。在专家看来,目前流行的网络“人人贷”模式可能是非法集资。 目前宜信还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身份存在风险,因为它不属于金融机构,并没有被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其在工商局也仅仅是以经营互联网技术进行登记。 据网络调查显示,宜信10万元一年期贷款实际利率达到34.8%,而同期银行基准利率只有7.05%,已经超过了法律保护的4倍上限,贷款人的利益不能保证。 从现有的法律和监管的框架来看,互联网金融已走进了灰色区域。张其亮将互联网金融归结为三个时代:1.0时代依靠媒介和中介;2.0时代提供服务的人可以直接参与,即人人贷;3.0时代,第三方平台服务支持存贷。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互联网的每一步金融创新都意味着向法律的灰色地带深入了一步。 以Facebook为例,它本是一个社交网络,但该公司也涉足了银行业务,包括查看银行账单甚至转账汇款等。更可怕的是,Facebook在全球拥有8亿的实名制用户,将来辅以云计算、搜索引擎、移动终端以及日益完善的征信体系,完全可以抛弃银行,在有钱的和需要钱的用户之间实现直接对接。 不同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以人为中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每个人都可以为别人服务,别人也可以为每个人服务,所以带来的是新的理念,开放透明的。”易宝唐彬认为。如果有一天,实现全球人人存,人人贷了,现有的监管体系显然只能坐视。 “互联网金融是自组织、自秩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监管要激发互联网本身的特点,而不能用工业时代的方式来监管。”张其亮说。 国内现行的银行监管原则为审慎监管原则,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监管、流动性监管、杠杆率监管、贷款集中度监管、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监管等,它的出发点是,金融机构破产或遭受流动性危机会产生负的外部性,进而危及交易对手,存款人等利益相关者。 “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的体系内,金融中介的作用在弱化,金融机构破产或遇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这时现有的审慎监管也应该淡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说,“互联网金融时代应以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主。现在的审慎监管将不存在。”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则认为,“风险的本质就是信息问题。金融风险的产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但是互联网恰能把信息越做越专业化,信息越透明风险越小。”金融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按照现在的中央控制模式发展的。现在中央控制模式正在向一个分布式的模式发展,中央控制系统变成分散控制系统时,金融风险自然就缩小了。 事实上,在运营数据的网络金融与运营货币的传统银行的激烈对决中,金融市场份额的瓜分已是次要问题,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更为民主化、不是被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金融,它的出现使得现有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双方的竞争在本质上是垄断、专业的传统金融与开放、大众的“自金融”之间的竞争。 传统银行的出路在哪?“恐龙灭绝了吗?好像是,但其实一部分进化成了鸟类,从而存留了下来。”张其亮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