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3|回复: 1

中科院与清华大学研究液态金属 《终结者》或成现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8 15: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中央电视台7月6日报道,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首次发现电场控制下,液态金属与水的复合体可在各种形态及运动模式之间发生转换的基本现象。根据新闻报道视频可见,这种液态金属外形与电影《终结者》(台湾省翻译为《魔鬼终结者》)中制造可变形机器人的材料颇为相似。

据了解,这是一种在常温下的变形金属,在报道中可以清楚地看见在电场让四散的金属汇聚起来,成为金属球。央视报道称,可变形液态金属的性能是普通金属所不具备的。中国可变形液态金属的研制,为研究可变形机器人设计制造提供了可能。

影视剧中的“终结者”机器人可能在将来成为可能

另据报道,除了常温下可变形的液态金属,非晶合金也被称为液态金属。非晶合金是目前世界各国争相研制的重要新型材料,从智能手机外壳到穿甲弹,从变压器钢片到专业高尔夫球杆,这种新型材料的应用前景极为广泛。

手机所用的这一不起眼小部件就是非晶合金材料制造

深度阅读:中国科学院网站上登载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文章

近期,由刘静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首次发现电场控制下液态金属与水的复合体可在各种形态及运动模式之间发生转换的基本现象,相应研究在线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上,论文题为Diverse Transformations of Liquid Metals Between Different Morphologies(《不同构象之间的液态金属多变形性》)。

此项工作源于团队长期以来在液态金属领域不断研究推进中的偶然发现。论文通过系统的实验,揭示出室温液态金属具有可在不同形态和运动模式之间转换的普适变形能力。比如,浸没于水中的液态金属对象可在低电压作用下呈现出大尺度变形、自旋、定向运动,乃至发生液球之间的自动融合、断裂-再合并等行为,且不受液态金属对象大小的限制;较为独特的是,一块很大的金属液膜可在数秒内即收缩为单颗金属液球,变形过程十分快速,而表面积改变幅度可高达上千倍;此外,在外电场作用下,大量彼此分离的金属液球可发生相互粘连及合并,直至融合成单一的液态金属球;依据于电场控制,液态金属极易实现高速的自旋运动,并在周围水体中诱发出同样处于快速旋转状态下的漩涡对;若适当调整电极和流道,还可将液态金属的运动方式转为单一的快速定向移动。研究表明,造成这些变形与运动的机制之一在于液态金属与水体交界面上的双电层效应。以上丰富的物理学图景革新了人们对于自然界复杂流体、软物质特别是液态金属材料学行为的基本认识。这些超越常规的物体构象转换能力很难通过传统的刚性材料或流体介质实现,它们事实上成为用以构筑可变形智能机器的基本要素,为可变形体特别是液体机器的设计和制造开辟了全新途径。

电场控制下的液态金属大尺度变形以及液态金属球之间的粘连与融合现象

电场控制下的液态金属球高速自旋运动以及由此诱发的周边流体涡漩现象

由于上述发现的科学突破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小组在今年1月间将部分成果以《液态金属变形体》(Liquid Metal Transformers)为题公布于物理学预印本网站arXiv时,很快就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及广泛热烈的讨论,一度被多达上百个科学或专业英文网站予以专题报道和评介。业界普遍认为,这一“液体机器预示着柔性机器人的新时代”(liquid machines promise new era of soft robots),“这些先驱性工作或让液体金属‘终结者’成真”(this might be about to change thanks to the pioneering work),有关网站还以“中国正在测试自我打印机器人”为题进行了报道;而Advanced Materials的几位审稿人在评阅论文时,认为所揭示的现象“令人着迷”(fascinating),“注定会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bound to be an important field of study)。无独有偶,今年3月初,一组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报道了利用电控下浸没于NaOH溶液中的液态金属微球的旋转效应来驱动流体的工作,同样引起较大反响,这些工作均展示出液态金属技术的独特魅力。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实现能在不同形态之间自由转换的可变形柔性机器,以执行常规技术难以完成的更为特殊高级的任务,是科学界与工程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相应研究在民用、医疗与科学探索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比如,在抗震救灾动中,此类机器人应能根据需要适时变形,以穿过狭小的通道、门缝乃至散布于建筑物中的空隙,之后再重新恢复原形并继续执行任务。事实上,在医学实践中,研制可沿血管包括人体自然腔道运动,以承担各种在体医学服务的柔性机器人,早已成为非常现实的科学目标。显然,在最为高级的机器人中,具备可变形性和柔性特征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人们普遍认为,一旦这样的技术得以实现,其对人类活动所作出的贡献,将远远超过现有的机器人。不过,由于受到来自材料特别是技术理念的限制,有关研究尚处于积极的推进之中。

迄今,机器人大多仍是作为一种刚体机器发挥作用,这与自然界中人或动物有着平滑柔软的外表以及无缝连接方式完全不同。柔性机器作为新的发展前沿,已促成多类型机器人的发明,但离理想中的高级机器所应拥有的柔软和普适变形能力还有很大距离。回顾以往人类所构想过的各种先进机器雏形,最让人印象深刻者莫过于美国好莱坞影片《终结者》中始终不能被击败的液态金属机器人,这种可以改变外表形状,呈现各种造型,未来色彩极为浓厚的机器,虽纯属科学幻想,却使人类对机器人的概念有了重大改变。刘静小组的上述发现,为可变形材料特别是液体机器的设计和制造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一定程度上从理论和技术的层面论证了实现液态金属机器人的可能性;事实上,该研究已打开了系列已趋现实的应用范畴,如制造柔性执行器,控制目标流体或传感器的定向运动、金属液体回收,以及用作微流体阀、泵或更多人工机器等。若采用空间架构的电极控制,还可望将这种智能液态金属单元扩展到三维,以组装出具有特殊造型和可编程能力的仿生物或人形机器;甚至,在外太空探索中的微重力或无重力环境下,也可发展对应的机器来执行相应任务。

总之,作为一大类新兴的功能材料,液态金属拥有许多常规材料不易具备的属性,蕴藏着诸多以往从未被认识的新奇物理特性,为若干科学与技术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今后,研究小组还将继续围绕可变形机器这一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需求,融合液态金属材料、生物学、机器人、流体力学、电子、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系统发展可变形室温液态金属机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揭示室温液态金属超常的构象转换、变形与运动机理及调控方法,以期为未来研发尖端柔性机器并开辟全新应用创造条件,最终促成可变形机器从理论到应用技术上的全面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7: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全球首创液态金属散热 有望用于第四代CPU


军事要闻中国科学报 2013-07-08

镓金属熔点29.78摄氏度,加工成合金后熔点更低

中国全球首创液态金属散热 广泛用于军工等领域

在室温条件下,以镓为主要成分的液态金属可以像水一样流动。(科学报 童岱摄)

中科院理化所全球首创的液态金属热管理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观念,其本身拥有的相关特性,使其有望成为第四代芯片散热技术。而与企业顺利开展产业化合作,也再次证明该所的研究成果并不甘心只停留在实验阶段。

记者童岱 通讯员曾明彬

科幻大片《终结者2》中的大反派T1000是个液态金属机器人,在高温下才会被融化。而现实中,科研人员也找到了一种金属,在室温下就呈现液态,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在计算机CPU散热系统中。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低温生物与医学实验室主任刘静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这项工作。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CPU热管理领域引入液态金属,突破了传统技术观念,其本身拥有的相关特性,有望成为第四代芯片散热技术的关键。”

两年多来,理化所和北京依米康散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米康)就高性能液态金属CPU散热器展开产业化合作,在中科院理化所产业策划部的指导下,产业化进展顺利。

全球首创新一代散热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CPU散热技术经历了三代变革。”刘静说。第一代CPU散热器(翅片风冷)主要依靠铜、铝等金属的导热来实现散热;第二代CPU散热器(热管)则采用相变吸热、毛细回流的热展开方式;第三代CPU散热技术(以水冷为代表)采用水对流传热来实现热展开过程。

刘静谈到,这三代散热技术在面临极端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时,都存在不易克服的瓶颈。就拿水冷来说,管道内易发生沸腾相变,会导致严重的系统稳定性问题,且其驱动需要借助机械泵,这会使得硬件设备较大。

“这对新一代散热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在确保结构尽量简单、可靠性强的前提下,散热器应提供远优于当前耐极限热流密度的能力。”刘静说,这就需要寻找具备更优异热物理性能的材料。

幸运的是,刘静及其团队研发的液态金属就是此类典型。其导热系数是水的60~70倍,捕获热量的能力比水强悍得多。此外,液态金属的沸点高达2000℃,抗击极端温度的能力异常强,且性质稳定、无毒。

综合其系列优势,液态金属冷却方法有望成为CPU散热领域的第四代高端散热技术。刘静团队这项于十余年前提出的全球首创技术,陆续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著名刊物《电子封装杂志》将2010~2011年度唯一的最佳论文奖授予该团队。

洞悉学术大家思想寻找突破点

在低温生物与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拿起桌上的一只烧杯向记者展示。杯中有银白色的液态金属,像水一般流动,其主要成分是镓,很难想象金属能以这样的形态出现在CPU的散热器中。

为实现这一目标,刘静团队付出的努力超乎常人想象。

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长刘新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化所对于科研人员的要求就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研发的技术必须想办法和社会结合起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去应用。”

这给刘静团队指明了方向。为找到先进的冷却方法,他们穷尽全球的相关技术和专利方法,深入研究已有的各类型散热材料及结构等。

“早期查询资料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常常是几大箱纸质文献均须一一查找及复印。不过,借此可一览和洞悉国际传热学大家们的思想和理念,意义非凡,也对后来开展液态金属的研究有很好的积淀作用。”刘静说。

在以往的研究中,刘静曾了解到在室温下能保持液态的金属,比如镓,但那时并未引起注意。长期的强化传热探索加之后期的积累,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逐渐在刘静脑海里组建起来,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就发生了。

“那天我冒出一个念头,如果将镓引入到计算机CPU散热中会怎样?”刘静说,那种兴奋的感觉一下让他的研究思路变得豁然开朗。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进行大量试验,而在那之前并没有人尝试过。

如今,他们研发出利用低熔点金属或其合金作为冷却流动工质的计算机CPU散热器,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难题。

液态金属借助电磁泵驱动

“你看这款散热器中的管道里,流淌的就是液态金属。”依米康运营总监吴海燕向记者展示了一款他们和理化所共同研发的coollion“冰魔方系列”液态金属散热器。其外观小巧,设计风格也挺潮,顶部还布有4个嵌入式LED灯,部件结构紧凑,便于安装使用。

她还谈到,和水冷散热器需要的机械泵不同,这款产品同样靠的是刘静教授团队研发的电磁泵驱动技术,能使液态金属像水一样在管道里循环。

刘静解释说,考虑到液态金属流体的导电特性,他们研发了能与其匹配的电磁泵驱动技术。体积很小,装载在管道上,只须接入电流,电场和磁体相互作用就能驱动液态金属循环流动起来。

“起初,我们也遇到很大挑战。尽管电磁泵的电压不高,但需要10~15安培的大电流。”刘静说,他们为此花了8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研究和改进,最终达到所需的大电流。第四代电磁泵的驱动电流甚至降到1安培以下。

解决大量技术问题后,散热器成本得以大大下降。起初做出的一台液态金属CPU散热器仅材料成本就有几千元,但当下已实现产品化的散热器包括材料及加工在内的成本只需几百元,这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授权”实现“高科技辐射源”

“理化所和我们的这个项目合作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主要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起初我们和理化所接触时,就看好液态金属散热技术专利。”吴海燕表示,一方面是信任“科研国家队”的实力,另一方面是这项技术的优越性和开创性非常诱人,作为企业应把这项技术开拓到相对应的市场中去,使之被广泛应用。

除了计算机领域,液态金属热管理技术还能应用于医疗激光、军工业、高热能产业等众多领域。

理化所和依米康合作的高性能液态金属CPU散热器项目,在2011年荣获第十三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一等奖。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理化所产业策划部组织推动下,作为首批在京转化落地的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获北京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持,促进了该项目发展。

2012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与中关村管委会授予项目科研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肯定了项目团队参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成效。

如今,该项目已发展出面向不同客户群的系列高性能液态金属CPU散热器产品,如凌云者X、BMR波浪A-1、BMR波浪A-3、特种冰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1-22 06:04 , Processed in 0.0264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