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1|回复: 0

ADSL正向ADSL2+挺进新技术欲成为主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8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left>中研网讯</DIV>
大家知道,ADSL宽带以其带宽独享的优势早已成为注重性价比的国内用户宽带选择的绝对主流,中国电信、网通等主要运营商都将其做为宽带的重点推广方案加以推广。ADSL技术也在不断发展,2002年7月,ITU-T(ITU-T是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成立于1993年,ITU-T负责研究和制订除无线电以外的所有电信领域标准)公布了ADSL的两个新标准(G.992.3和G.992.4),即ADSL2。2003年3月,在第一代ADSL标准的基础上,ITU-T又制定了G.992.5,也就是本文将主要谈到的ADSL2plus(ADSL2+)。 <DIV> </DIV><DIV>  ADSL并非完美</DIV><DIV> </DIV><DIV>  DSL(DigitalSubscriberLine)是数字用户线技术的简称,它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扩大现有电话线(双绞铜线)传输频带宽度的技术。目前常见的DSL技术都是在电话线的两端装设DSL调制解调器,把发出的模拟话音信号和非话音信号经过调制成编码数字信号进行传送、再调制和接收。</DIV><DIV> </DIV><DIV>  在早期各种xDSL方案中,ADSL因其下行速率高、频带宽、性能优、电话上网两不耽误等特点最终成为市场主流。ADSL(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被设计成向下流(下行,即从中心局到用户侧)比向上流(上行,即从用户侧到中心局)传送的带宽宽,其下行速率为512Kbps到8Mbps,而上行速率则为64Kbps到2Mbps。</DIV><DIV> </DIV><DIV>  ADSL的上下行不对称的方式正好满足了目前宽带接入的主流需求??由于宽带高速接入应用实际上集中在如数据下载,实现WEB上的视音频点播、动画等高带宽应用,而这些应用的特点是上下行数据传输量不平衡,下行传送大量的视音频数据流,需高带宽,而上行只是传送简单的检索及控制信息,需要很少的带宽。因而在高速接入的竞争中,很多传统的电信业宽带服务商都乐于推出ADSL接入手段去占领市场。</DIV><DIV> </DIV><DIV>  ADSL最大能提供8Mbps的下载速度,将8Mbps换算成实际下载速度,就应该是8Mbps=1MB/s,也就是每秒钟可下载最高1MB大小的文件,在网站不限速的情况下只需2分钟左右就能完成百兆文件的下载。当然,这只是理论速度,实际使用时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最终下载速度。</DIV><DIV> </DIV><DIV>  而且,笔者与一些ADSL安装技术人员讨论过,理论上ADSL最远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公里,但鉴于传输线路和传输质量的制约,实际在布设时不会超过3公里。这是因为ADSL本身的线路传输特性导致ADSL的传输距离有限。</DIV><DIV> </DIV><DIV>  其中,衰减和串音是决定ADSL性能的两个主要损伤。传输速率越高,它们对信号的影响也越大,因此,ADSL的有效传输距离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而缩短。</DIV><DIV> </DIV><DIV>  另外,由于国内的实际用户线路情况非常复杂,线路主要是考虑话音接入,线路质量并不完全适合ADSL等数据接入。存在各种线径混合使用和桥接抽头的现象,老的大对数电缆线路老化情况严重,质量低下,仅能满足话音业务,这些都会导致ADSL有效传输距离进一步缩短。</DIV><DIV> </DIV><DIV>  所以,ADSL虽然能提供最大8Mbps的下载速度,但由于衰减和串音以及线路原因,国内绝大部分城市只提供了512Kbps-2Mbps的ADSL宽带接入,4Mbps的用户不多,8Mbps的用户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多数4-8Mbps用户一般离ISP服务设备端较近或是专线接入。</DIV><DIV> </DIV>  主要原因并非家庭用户需求都不强,而是不同的速率等级ADSL覆盖范围是不同的,用户所需要的速率等级种类较高而距离所在的DSLAM节点又较远,就无法为该用户提供ADSL宽带接入或需要较高的接入费用及投入(线路改造)才能为该用户提供高速ADSL宽带接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1-23 02:29 , Processed in 0.0196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