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之局 国内整合溃不成军 外资并购咄咄逼人 2006年医药行业格局骤变。三九集团、华源集团这两大苦心经营多年、欲夺行业霸主的医药巨头轰然倒塌,中国医药集团前路未卜,而在医药界立足未稳的华润集团出面收拾华源旧河山而此时,国际医药巨头、国际资本却大举收购:帝斯曼收购华北制药集团,美国华平资本收购哈药集团,德国拜耳收购东盛集团……国内医药行业格局几乎被彻底打破。 “今年上半年国内医药工业利润增幅仅有6.3%,已跌到历史最低点,在全国十二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2004年增幅11.6%、2005年增幅19.23%)。国内医药行业、医药市场马上要成外资的天下了。”一位医药集团老总情绪激动。 外资跑马场 2005年华源集团、三九集团的倒塌和几大民营收购劲旅因资金链危机而放缓收购步伐,国内医药行业的整合机会正一步步落入外资手中。 虽然早在1980年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日本大冢在天津的合资厂就已成立,现在国内合资药厂也已达到1800多家,但世界医药巨头如辉瑞、罗氏、诺华、拜耳等的中国战略一开始并不是采取资本手段来合资或收购资产或股权,而是先在中国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将自己的产品卖到中国的医院。即便后来建厂,也基本是进行分装。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药品市场80%在医院,早前以处方药为主导的这些巨头们只要占领医院市场就等于占领了中国整个药品市场。其次,从辉瑞收购华纳兰博特、葛兰素收购史克比成等国际知名医药行业收购案例看,他们收购的目标是收购产品、收购研发能力、收购新产品线,而中国药企研发能力弱,多是生产仿制药,在他们看来,并购价值不高。此外,早前市场竞争度不高,国内企业也并不像今天这样面临生存危机,引入外来资本的愿望不足。 但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和国内医药行业生存状态的变化,这些跨国巨头们的中国战略也在改变。 2004年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率呈现了6年来最低水平,仅为7%,而中国以28%的年增长率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市场规模达到95亿美元,名列世界药品市场第九位。为了在这个市场获得更多收益,外资医药企业开始将研发、原料药和制剂制造等产业环节向中国转移,除了采取委托加工方式,这些企业也开始在国内寻求合作或者并购对象,建立起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何况,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因产品老化、降价政策、原料成本上升等原因陷入生存困境,医药行业利润已经开始下降(2004年医药工业利润率8.8%、2005年为8.4%、2006年第一季度为7.5%),华北制药集团、哈药集团、东北制药总厂、太极集团等几年来一直在吸引战略投资者,期待新的资本注入以解决生存危机。再加上中国加入WTO,承诺对外开放医药市场。所以,在政策导向、企业需求和市场诱惑下,外资巨头走上国内医药行业兼并收购的舞台,收购价格有的已经大大低于重置成本。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德国拜耳1.3亿欧元(折合13亿元人民币)收购东盛集团的盖天力、白加黑产品和品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两年前,曾经有一家外资企业希望收购这部分品牌和资产,开价远高于这个价格,但当时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并不感兴趣。现在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宏观调控致使银行贷款难求,为了企业生存,郭不得不考虑引入资本。 随着不久前《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出台,股权转让和定向发行将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个新方式,并购大门越来越向外资放开。前期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受让天方药业20%国有法人股,华北制药向DSM(帝斯曼)协议转让股权等,显示出国际巨头已经开始通过资本方式进入到国内医药生产领域。海正药业目前正在与美国Vivo基金探讨股权合作。 而且,外资医药巨头不是单纯的股权投资,重视的是资源整合。无论东北制药(早前与巴斯夫合资)还是华北制药,外资收购都是看重其资源。这两家是抗生素、维生素领域的垄断企业之一,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市场最有竞争力的就是这两类产品。中国抗生素生产具国际先进水平,抗生素原料药占据国际抗生素原料药市场30%的份额。据了解,国内青霉素厂家有8家,青霉素注射钠盐主要由华北制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鲁抗集团这4大家族生产,这4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91.6%,注射粉针的产量也占市场总量的90%以上。维生素C主要生产商也是华药集团、石药集团、东北制药总厂、江山制药厂这4大家族。所以,在全球抗生素、维生素领域,中国企业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尤其是在维生素C行业全球竞争中,国内企业彻底击垮了跨国巨头。早前罗氏、日本武田等维生素C国际巨头不得不将这个产品关门停产,维生素C市场被中国企业垄断了。 据了解,现在中国有5个品种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青霉素年产2.8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0%;维生素C年产9.8万吨,出口5.4万吨,占世界市场50%以上;土霉素年产1万吨,占世界市场65%;盐酸强力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产品的产量也位居全球第一。主要供应者也是上述抗生素“四大家族”。 帝斯曼是全球抗生素主要生产商,如果其成功收购华北制药,国内原料药、抗生素、维生素市场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 伴随外资进一步并购、投资,外资巨头在行业中的权重将进一步提高。据了解,至2006 年4月,罗氏、帝斯曼、拜耳、辉瑞已经进入行业前100位。200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医院用药市场中,辉瑞、拜耳、罗氏占据北京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的第二、三、四位;上海第一位是罗氏;广州市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罗氏、辉瑞、葛兰素史克。 新品与渠道 其实和外资在全球展开的大收购一样,其在中国的收购目标还是新产品。此外,在中国,销售渠道对他们来说更具收购价值。 因为时代变迁,重磅级畅销药种类不断发生变化,新产品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1980年代的畅销药物主要是四大类:抗感染药、心血管用药、代谢药和激素类药。进入1990年代后,“现代文明病”已经取代感染性疾病而成为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这类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精神疾病等。当时排名世界前10位的重磅炸弹新药名单上,降血脂药稳居前几位,新头号畅销药“奥美拉唑”的销售额高达创纪录的67亿美元。而一些精神类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汀等销售额也在5亿美元以上。进入21世纪后,单克隆抗体类新药成为新药开发的重点,而畅销世界近半个世纪的抗生素类药物将退居次席。 因此,科技创新更易产生超额价值的领域,国内医药行业必然要回归其中。业内专家们认为,现代中药技术创新的潜力巨大,最符合这一规律。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剂型的重大进展。1999?2005年间,全国中药制剂市场平均增长率高达35%,最近三年的增长率超过60%。 中药制剂设计的主要治疗领域是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抗细菌和病毒感染药三大领域。2000-2004年心血管中成药平均增长率达20%,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3强,其中注射型达35%,抗肿瘤中成药注射剂占55%。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金陵药业的脉络宁注射液、益佰制药的艾迪注射液、丽珠集团的参氏扶正注射液等,均是医院排名前列的重要处方拉动力量。 现在,外资垂涎天士力,其实就是看中它的产品特色和新品创新能力。 再就是品牌对外资的吸引力。目前一类品牌如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等,其产品具备一定的垄断性质,靠独特的产品功效树立了品牌;另一类是同仁堂等产品多元化企业,品牌在浓重的历史文化中沉淀积累,成为行业质量和信誉象征。 其实,对外资来说,垂涎国内市场,除了收购资产、品种外,OTC(非处方药)药品及其销售渠道亦是重中之重。目前拜耳在谈判收购东盛集团的盖天力、白加黑品牌和资产,其中销售渠道也是他们要夺取的目标,一是中国OTC市场的诱惑力,二是他们早前的一些优势重磅级品种专利快要到期,有的转为OTC药物,需要中国OTC市场来消化。 2005年全球OTC药物市场规模达706亿美元,同比增长3.7%。2005年,中国OTC药物市场达到4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位,增速达到11%,成为全球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从2006年8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将医保目录内所有OTC药品的定价权下放到省级发改委,这一利好政策将刺激我国OTC市场市场的快速发展。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市场之一,OTC销售额可以达到全药品销售额的30%-40%,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国内OTC市场中,跨国药企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全球性跨国公司如杨森、施贵宝、史克、辉瑞已做好抢占我国OTC市场的准备,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加速其在华布局。 中国入世医药开放5项承诺中第三条就是: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 外资在传统抗生素领域、特色产品、优势品牌、非处方药领域、销售渠道等环节大收购全面开花后,中国医药行业格局将发生天翻地覆般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