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福尔莫斯

[转贴]一篇英金融时报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8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月国企招股虽然得到庞大的国际资金认购,但不要以为所有老番都认为中国的股票买得过,一些有影响力的老番传媒就认为,就算买有阿爷支持的国企银行股,也等同赌骰仔。他们可能会对国企银行股多加关注,如国企银行稍有差错,就……一早都话过你知啦,仲买?

  《财富杂志》(Fortune)在12月25日,有篇「Rolling the Dice on China's Banks」(中国银行股赌骰仔),其对中国银行股的前景,颇有保留,文章是这样起始的:

《财富》对银行股前景有保留

  「……220亿美元资金在数小时之内就被吸去,机构投资者为要在这全球有史以来的最大招股中分杯羹,就投进了3,500亿美元,但也只是有少数人能跻身于这疯狂的抢购中。

  使投资者歇斯底里的,是甚么股?不是Google,而是间银行……工商银行,一间网络庞大、由国家拥有的借贷者,它的管理层是由中国共产党委任,像中国其他的银行一样,它们最出名是去支付工薪及坏帐,而不是它们经商有成。

  这个疯狂现象不是出现在华尔街,而是在香港……

  这些国企银行招股,真使人大开眼界,之后将如何?投资者可否买这些股而致富?有脑的美国证券行可否掏一大笔?又或者是中国政府为真正的得益者?任何人如欲了解中国的金融业状况,中国国企银行的招股活动可为个三?镜。谨此备案,我们《财富杂志》从不建议大家只将一小部分资金投入这高风险的行头。中国虽然努力想改善其市场,但中国市场,包括其银行股,是有可能出现出乎意料的风险,美国机构投资者不多久就将发现(或再发现)其中的风险……」

  或许《财富杂志》对中国银行股的淡意没有这么浓,是笔者?绎有误差所致,若是,望请指正,笔者绝不介意被指?绎得不好,因为笔者有误解,则投资者忧虑可解,如笔者无误解,则有货投资者便不能不担心会扮蟹。

  《财富杂志》认为不少西方银行热衷于中国的国企银行,是各有盘算的,首先他们在IPO之前便入股,其价很低,跟现价比,已有三倍以至六倍的利润,散户今时才入货,颇为不利。其次这些西方银行,是欲借入股中国的银行,以扩展其在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高盛希望与工商银行(1398)建立投资性银行,及要拓展快速扩展中的中小企业银行业务,花旗银行着眼于有500家分行的广东发展银行及广东地区的富裕企业和群众。而中国13亿人口的信用卡市场的潜力则吸引了花旗、?丰(0005)、美国银行。由于西方银行对入股一众中国银行,是为图中国的庞大市场,故就算拿十数亿美元去冒风险,也无不可,但一众散户就要考虑是否跟得过。

  在十多年前,这些今时受捧的银行,都有逾40%的呆坏帐包袱,自1998年起,北京政府花上了逾4,000亿去对这些银行注资,冲销呆坏帐,使到这些银行的呆坏帐比率降至单位数,但有分析者认为这可以是数字游戏,因为有些呆坏帐并不是真的被撇了,而是只改了个名称,转叫「值得关注贷款」而矣!

每只股票都有业务风险

  老番传媒对国企银行股有这么多保留时,作为龙的传人,又该怎样看待国企银行股?有谓上场无父子,投资是不能因为同姓三分亲而瞎捧,投资者要的是回报,不是要感恩,如果所欲投资的股票跑输大市,投资者是应挥慧剑斩情丝。

  的确国企银行股是可以有很多问题,但天下间哪一家银行是可以全无问题??丰在美国有呆坏帐风险,其他的美国银行就没有?业务风险,对任何一只股票言,都是存在的,关键是有没有人为的穿柜桶底,目前言国企银行股在这方面似乎是高一点,具体有多坏,真还是要待观察。

  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就算有穿柜桶底,其所带来的损害,又是否是可以捱得起,如银行盈利有百亿,穿了10亿柜桶底,仍有90亿,但如银行盈利只有10亿,被人穿了10亿柜桶底,则当年银行盈利理论上是零,怎可以有投资价值?

  中国国企银行股利润为何?呆坏帐比率又将如何?今时人人都只能估,只有在明年初业绩公布后,投资者才会有个较明确的资料去考虑。笔者对他们在明年初的业绩公布是较乐观的。

银行股06年业绩应不会差

  笔者不是基于爱国,而对国企银行股有感情,而是西方的证券保荐商、包销商,为了要对外国的机构投资者有交代,为免不被他们追究责任,应会千叮万嘱已上市的国企银行股,在2007年初公布的2006年业绩,定要有保证,但至于在2008年初公布的2007年业绩,会不会仍有保证,就真是天晓得,但亦可以预期,基于2008年奥运关系,就算有烂摊子,北京当局好歹也要好看好看,如此一来,对国企银行股总要关注、关注。

  老番传媒可能对这样的政治盈利保证,不以为然,但对中国这个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却又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亦因此,笔者是不太担心国企银行股在 2007年有大件事,到2008年就算有事,亦属小件事,到2009年就要认真关注会出事。有谓能知三日事,富贵千万年,如能知悉三年事,真不知要怎富贵了。阁下对国企银行股是乐观还是悲观,自己想想好了。(原载于香港《经济日报》12月27日)<DIV> </DIV><DIV>附:叶檀:工行股价狂涨蕴含四大风险</DIV><DIV> </DIV><DIV> 按照25日A股收盘价5.21元人民币,和22日H股收盘价4.4港元的股价计算,中国工商银行总市值25日达到2142亿美元,成为全球排名第三位的上市银行,仅次于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按照最新的收盘价计算,目前花旗集团的市值为2680亿美元,美洲银行为2396亿美元。</DIV><DIV>
只要再涨停几次,工行就到世界第二了。而这距离10月27日工行成为全球排名第五的上市银行和亚洲最大的上市银行不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实际上,已有无数的评论将工行与花旗相提并论,从资产规模、净利润、客户规模等各方面加以比较,越比越显出工行的好,显出工行的成长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DIV><DIV>
对一些兴奋的言论是否应冷静一点,有些比较甚至如比较塑料花与真花的美丽程度,是毫无意义的。把一个20年在行政呵护也可以说特定生存状态下的国有银行,与一家历经200年市场经济风吹雨打的国际金融机构放到同一平台上,非要说前者的价值远大于后者,很有趣吗?</DIV><DIV>
这两天,工行成为大蓝筹股的代表,如此突兀地绽放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两天连续飙升的工行傲慢地俯视着下跌的沪深300指数、深成指、中小板指数,而沪市200多家上涨、600多家下跌,更是预示着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如何急于显示大盘股的一枝独秀。</DIV><DIV>
工行的一花独放显示出什么?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反应。在全球期货及现货油价大涨时,美孚等公司就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而科技成为拉动经济的引擎时,网络股就鸡毛飞上天;而美国19世纪末大修铁路时,泡沫成灾的就是那些铁路公司的股票。如果以此类推,中国的经济资源既然越来越集中到国有大公司手中,再加上资金过剩而又无处可去,国人投机心态难泯,大蓝筹涨到天上去也不是不可理解。按照有些评论推演下去,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资本市场我们的经济已不需要小盘股,也不需要散户投资者,更不需要民营经济的助力,单凭这些国有大公司就能让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经济赶英超美。这是风险之一。</DIV><DIV>
风险之二是,这些大蓝筹股的疯涨还让决策者得到一个暗示,只要扫出牙缝之利,就足以让市场让决策层标榜为理性投资者的大机构疯狂。目前,工行与中行的可流通A股分别为68亿股和43亿股,仅占各自A股总数的2.7%和2.4%。25日,工行与中行的成交额为22.56亿元和18.84亿元,40多亿元的资金撬动了约1.9万亿的市值,令沪市股票总市值增加了1700多亿元。</DIV><DIV>
风险之三,躺在垄断因素的羊毛毯上,工行与国际大银行并肩不费吹灰之力。工行预计2006年每股收益为0.15元,每股净资产为1.487元,上市之初多数券商的研究报告认为其价值区间为3.57-3.71元。但目前已在5元以上,市盈率高达近40倍,高出花旗银行1倍,但仍有人认为被低估,原因是即将上市的中人寿市盈率将在90倍以上。以一件事的疯狂证明另一种疯狂并非疯狂,本身就是疯狂的事。</DIV><DIV>
最后,以工行为首的国有大蓝筹股在收获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的好处。工行是两地同步上市融资最多、有最多的人民币的银行,工行将随人民币上涨而跻身世界一流银行之列。但与此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提醒物价上涨的风险,中国经济投资仍然过热,民众在此情形下热衷股市,希望沾上垄断企业的溢价的光。</DIV><DIV>
以上四大风险尽现于工行疯狂的上涨之中。如果我们继续裁剪花旗的精神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理念,得意地认为,在成熟市场中市值最大化已成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那么,我们只要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到大蓝筹中,就可以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公司。这是不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原载于《每日经济新闻》12月27日)</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01:59 , Processed in 0.0191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