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福尔莫斯

全球药品市场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09: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制药企业连续三年提高在美药物销售价格

根据2008年2月21日美国Delta市场动态分析公司公布的数据,国际大型制药企业连续第三年较大幅度提高在美“前50名”(Top50)畅销药的销售价格。2007年平均药品价格提高7.82%,几乎是美国经济通货膨胀率4.1%的1倍。2005年和2006年药物销售价格分别提高了6.22%和6.73%。Delta市场动态分析公司提供的药价数据并不反映“回扣”和“扣率”。

一些药品三年来提价率超过两位数。其中,葛兰素史克(NYSE: GSK)提高抗抑郁症治疗药Wellbutrin XL的销售价达到44.5%;赛诺菲-安万特(NYSE:SNY)的安眠药Ambien的销售价格三年来提高了70.1%;Shire药业的注意力缺陷治疗药物Adderall XR的价格提高了33.5%;辉瑞公司(NYSE: PFE)的抗血脂药、全球处方药销售冠军Lipitor的销售价格提高了16%。

制药企业经常采取“战术性”提价,特别是在品牌药的专利保护到期之前。品牌药价格提高的同时,制药商已经有同类新药上市销售,价格提高会驱使顾客自动转向新药。比如,2007年赛诺菲把安眠药Ambien的药价大幅度提高,甚至高于本公司新一代的安眠药Ambien CR的价格,迫使顾客自动使用Ambien CR。因为Ambien的专利保护已经到期,利润将被仿制药吞噬,而Ambien CR的专利保护刚刚开始。这一招也可以说是战略性的,因为到2012年将有年销售额670亿美元的品牌药失去专利保护(Bernstein研究公司数据)。而制药企业的研发线并不能产生足够的新药以弥补品牌药专利丧失的损失。美国药品销售价格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公众批评的焦点,也是近期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所有总统竞选人,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都提出抑制药价的具体方案。现任总统布什及其班子在是否与制药企业直接谈判降低药价有分歧。分析家认为,政府是可以通过谈判抑制药价增长的,因为从医疗健康保险计划(Medicare和Medaid)的角度,美国政府购买药物约占总处方量的50%。Kaiser基金会健康计划公司负责政府关系的副总裁A.A. Barreta指出:“品牌药占有大型保险公司支付20%的处方量,却占据全部药品支出的85%。”

制药企业否认为增加边际利润提高药价,也并不认为药价的提高高于一般物价增长率。葛兰素指出:“2005-2007年的药价提高低于美国消费指数。”塞诺菲说:“公司尽一切努力控制药价利于患者。”辉瑞指出:“在过去10年间,辉瑞在美国市场针对竞争者建立了良好的价格信誉,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绝大部分顾客接受一些法定或谈判确定的优惠价格药物。”药品价格增长的负担虽然主要在政府或健康保险商,但患者支付的处方费(Co-payment)也随之上涨。在10年前,服用抗精神病和抗抑郁药Wellbutrin XL的处方费为10美元/月,现在是45美元/月。有些仿制药达不到品牌药的效果,或有较大副作用,使患者不得已继续服用品牌药,虽然已经有仿制药版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1: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center>制药巨头业绩普遍滑坡 中国医药市场成“强心剂”</DIV>

截至目前,全球十大制药巨头已陆续披露2007年全年业绩报告。十强榜单上,只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出现增长,而包括辉瑞在内的4家企业的收益却不同程度地下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全线飘红,继去年15%的行业销售额平均增幅之后,今年的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某些药企的部分产品甚至到30%以上。各大药业巨头纷纷表示,将持续加大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

业绩明显分化

2007年延续了近几年制药行业在发达国家市场的颓势。全球十大制药巨头有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呈下跌趋势,即使在同比出现增长的企业中,也仅有4家增幅超过10%。

雅培(Abbott)、强生(Johnson&Johnson)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名列销售收入增幅三强,分别达15%、14.6%和12%。第一名雅培公司2007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9亿美元,该公司净利润增幅也名列榜首,达111.8%,实现净利润36亿美元。

净利润增幅榜排在雅培之后的是诺华(Novartis)和罗氏(Roche),增幅分别为66%和25%。然而,从第四季度单季度看,受部分产品被召回和非专利药物竞争加剧的不利影响,诺华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单季度的净收益出现大幅度下跌,跌幅达45%,仅有9.04亿美元。

全年净利润同比跌幅最严重的三家企业是辉瑞(Pfizer)、默克(Merck)和阿斯利康公司,跌幅分别为57%、26%和8.2%。其中,默克公司还由于止痛药产品万络(Vioxx)的安全问题遭到诉讼,并为此支出48.5亿美元,公司第四季度净亏损16亿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则为4.7亿美元。

从行业整体看,近几年来全球各大药企都面临着种种对经营环境不利的局面,如拳头产品的专利保护期逐渐到期,仿制药对未到期专利药的激烈竞争,还有来自监管部门的政策难题,如新药审批越来越难,对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等。

而与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发展脚步趋缓相反,中国这个新兴市场正成为这些跨国药企竞相角逐的新场所。

发力中国市场

中国的新医改政策即将出台,在此之前中国的医药大环境已经出现回暖,这也反映在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上。

数据显示,继各大跨国药企2006年在华销售收入的平均同比增幅超过15%之后,2007年这一增幅的平均数又跃上20%,有些企业高达30%。如罗氏公司去年的全球销售额增长10%,而中国市场增幅则高达30%。

对比最明显的是诺华公司,其制药环节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幅仅有6%,营业收入甚至出现同比9%的下滑;但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幅却高达24.5%。诺华公司甚至表示:“各大公司都在加速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来弥补在发达国家市场脚步放缓的损失,这也成为解决跨国药企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这两年,跨国药企的医药研发渐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包括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罗氏等在内的公司先后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阿斯利康2007年9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成立在华的首个临床药理研究中心,该公司还拟将追加投资,在上海建立“阿斯利康工业园”。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也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追加投资4000万美元,其在中国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在中国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能会给中国医药市场带来上亿元规模的扩容。本来这些跨国药企在华就享受自主定价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医改机遇将至,这些药企也都在部署各自的技术合作和营销队伍,甚至开展了类似挖掘第三终端的行动,以期望在新政策环境下占得市场先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制药巨头全球业绩普遍滑坡

截至目前,全球十大制药巨头已陆续披露2007年全年业绩报告。十强榜单上,只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出现增长,而包括辉瑞在内的4家企业的收益却不同程度地下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全线飘红,继去年15%的行业销售额平均增幅之后,今年的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某些药企的部分产品甚至到30%以上。各大药业巨头纷纷表示,将持续加大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

业绩明显分化

2007年延续了近几年制药行业在发达国家市场的颓势。全球十大制药巨头有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呈下跌趋势,即使在同比出现增长的企业中,也仅有4家增幅超过10%。

雅培(Abbott)、强生(Johnson & Johnson)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名列销售收入增幅三强,分别达15%、14.6%和12%。第一名雅培公司2007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9亿美元,该公司净利润增幅也名列榜首,达111.8%,实现净利润36亿美元。

净利润增幅榜排在雅培之后的是诺华(Novartis)和罗氏(Roche),增幅分别为66%和25%。然而,从第四季度单季度看,受部分产品被召回和非专利药物竞争加剧的不利影响,诺华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单季度的净收益出现大幅度下跌,跌幅达45%,仅有9.04亿美元。

全年净利润同比跌幅最严重的三家企业是辉瑞(Pfizer)、默克(Merck)和阿斯利康公司,跌幅分别为57%、26%和8.2%。其中,默克公司还由于止痛药产品万络(Vioxx)的安全问题遭到诉讼,并为此支出48.5亿美元,公司第四季度净亏损16亿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则为4.7亿美元。

从行业整体看,近几年来全球各大药企都面临着种种对经营环境不利的局面,如拳头产品的专利保护期逐渐到期,仿制药对未到期专利药的激烈竞争,还有来自监管部门的政策难题,如新药审批越来越难,对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等。

而与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发展脚步趋缓相反,中国这个新兴市场正成为这些跨国药企竞相角逐的新场所。

发力中国市场

中国的新医改政策即将出台,在此之前中国的医药大环境已经出现回暖,这也反映在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上。

数据显示,继各大跨国药企2006年在华销售收入的平均同比增幅超过15%之后,2007年这一增幅的平均数又跃上20%,有些企业高达30%。如罗氏公司去年的全球销售额增长10%,而中国市场增幅则高达30%。

对比最明显的是诺华公司,其制药环节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幅仅有6%,营业收入甚至出现同比9%的下滑;但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幅却高达24.5%。诺华公司甚至表示:“各大公司都在加速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来弥补在发达国家市场脚步放缓的损失,这也成为解决跨国药企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这两年,跨国药企的医药研发渐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包括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罗氏等在内的公司先后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阿斯利康2007年9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成立在华的首个临床药理研究中心,该公司还拟将追加投资,在上海建立“阿斯利康工业园”。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也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追加投资4000万美元,其在中国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在中国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能会给中国医药市场带来上亿元规模的扩容。本来这些跨国药企在华就享受自主定价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医改机遇将至,这些药企也都在部署各自的技术合作和营销队伍,甚至开展了类似挖掘第三终端的行动,以期望在新政策环境下占得市场先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2-23 19:16 , Processed in 0.01906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