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戴三块表

央行调查显示:居民通胀预期大幅下降(ZT)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8-3-24 12: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福探!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粮食的体系,必须要游离于国际体系,举个例子,2003年中国进口粮食占了当年全球的10%,就让很多非洲国家急!急!急!因为你中国有钱可以在国际上买,但很多非洲穷国是买不起的,你一买,国际粮价就急升,让非洲很多人吃不上饭.如果不算中国,整个世界的粮食体系的供需是稳定的.(2003年我国粮食是4.3亿吨,1998年是历史最高峰,5.12亿吨,而03年的进口量仅为总需求的5.5%左右.)后来,是中国的商务部做出让步.有关粮食问题已非经济问题而是是关国家安全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粮食的体系,必须要游离于国际体系.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其实一直都存在的因素是因为我们必须从农业中获得剪刀差,我们的基础工业积累必须从农业中来,而现在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了,也是时候反铺农业了.再次中国人太多,无法走外国的规模经营的路. 因此我觉得粮食价格无法下降!

基于以上的各种考虑我觉得粮食价格无可能下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02: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CPI,我也想谈几个观点:

1,我国的CPI统计的一篮子价格,已经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农业社会时,食品价格关乎民生最大因素,而今只有50%的农业人口情况下,仍以食品价格为最大权重,统计的数据已经不能真是反映国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实际上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CPI上升,受益是50%的农民,而城市人口中,大部分中高收入者也已经脱离了CPI的影响范围,只有少数低收入城市人口,受影响比较大,或许会影响“民生政府”的形象,但已经不是全社会的问题,财政政策是可以解决的,过多的货币政策,是失误的调控手段,政府也逐步意识到了这问题,从最近媒体发表的政府言论可以看出来,调控方式有改善的迹象。

2、本轮CPI的上涨,动力来自能源价格,以及农业品工业化造成的农业产品供需暂时失衡。而且是属于依靠进口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并且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有阶段型的,一旦达到新的平衡,就会在某一新价格区间建立稳定的供需平衡关系,从而使CPI的上涨动力自然衰竭,趋于稳定和回落。如果是需求拉动型通胀,则主要原因是由于货币发量行过大引起的,这种通胀会引起循环反映,通胀预期起到了最大的作用,人们由于预期生活必须品要涨价,而抢购商品,进而推动价格上涨,再增强通胀预期,循环放大效应,引发通胀失控的忧虑。这次通胀和93年的通胀有明显不同,原因和现象都不同。

3、输入型通胀会因汇率的升值变动原因而逐步减弱。

现在经常听到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说法,我完全不赞同,GDP的减速是在连续高速增长和CPI严重时作出的主动性收缩,是为缓解CPI而采取的有限度的牺牲。一方面是否把CPI看成猛兽,目前政策或有新思路,一方面,GDP是政府有计划的放缓,当达到底线时,会有其他多种调控手段来维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虽然货币政策从紧,但财政政策依然是宽松的,政府有足够的周旋余地。

一点浅见,结论和福探一样,关于于CPI的问题,市场过于悲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23: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克强: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经济良好形势
  
  2008年03月23日14:55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二十三日在此间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国内市场广阔,回旋余地大。中国政府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形势保持下去,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李克强是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第九届年会致开幕词时说这番话的。
  
  他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转移为各国发展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当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的风险在增大,美国次贷危机还在发展,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此,各国应当携起手来积极应对,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他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分重要。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率提高,民生改善的态势。
  
  李克强同时谈到了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物价上涨较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他表示,中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将进一步加强农业、环保、中西部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抑制不合理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李克强表示,中国将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3 23: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福老师,俺心里放松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3 23: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赞同福探关于对所谓“共识”现象的说法,如果在一个系统内,众人的预期很可能与后续的事实不符。

但个人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问题可能与国内的预期无关,本次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输入性的,其实质是美元的不断贬值造成的,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速度赶不上美元的贬值速度,因此造成人民币购买力的下降(通货膨胀),因此降低通胀水平的最好办法是人民币快速升值。但目前中国的经济仍为外向型经济,有效内需不足,如果人民币升值速度过快,必然导致大批出口企业竞争力减弱,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是政府最不愿看到的。

中国的普遍商品虽说供大于求,但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和食品(粮食)却是短缺的,恰是这两种最重要的物资,也是需求量最大的物资必须进口,又都为上游产品,其价格的提升必然导致大多数商品的成本提高,即便供大于求也不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总不至于让大家都亏本吧。

上述因素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以我的理解,不解决输入商品价格上涨的问题,国内的通货膨胀是很难控制的,办法就是人民币快速升值,恢复其应有的国际购买力。而这取决于政府对各方面问题的权衡和决心,也许政府在观望吧,通货膨胀实在不能控制了,就让人民币快速升值。但一定是到了万不得以的时候才会这么做。因此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程度取决于政府的综合考虑,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正处于两难境地,这也是温总理回答记者时流露出来对经济担忧的原因吧。

问题关键是政府忍受的极限是否与老百姓的忍受极限一致,如果实际通胀水平(不要看政府公布的CPI)达到8%以上,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下降的,或许政府此时公布的CPI只有5%,尚在其忍受的范围之内。但实实在在的通货膨胀却发生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下降。发生这种情况是我最担心的,但以我的理解,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几率很大。

我的理解有何不当之处,请福探和各位网友帮忙指出来,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3 20: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看法,中国的全面通胀,即使出现,我相信也是短暂的,因为中国的各类商品普遍是供过于求。

与股市一样,当人们对某一经济现象达成共识后,这种经济现象基本就不会再产生作用或到头了。1998年,当少数学者提出“通货紧缩”的时候,国务院的一个专门部门的声音是“不存在通货紧缩,只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到了1999年3月份,当朱总理在内蒙说“有通货紧缩”,结果从学术界到国家部门都异口同声地议论今后通货紧缩将如何如何时,事后看,通货紧缩很快在中国就消失了。“519”行情那时爆发,简直让人不能不对股市的英明和远见叹服!

现在呢?连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都说“今年的经济恐怕是最困难的一年”,连买菜的老太太都在抱怨“肯定要大通货膨胀”了,我难以相信(尽管我对经济问题并不感兴趣,也不在行),今年的经济真的那么坏吗?真的要什么物价都满天飞涨吗?

“风险”不是已经知晓的事实,而是人们预先未料到的东西。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3-23 20:11:2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11: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别都是我来“指正”,我对于宏观经济的外行程度恐与一般老百姓没两样。

拿历史来做个启事。上世纪70年代,日本面临本币升值,同时遇到了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胀。日本的政策是“以低利率来压升值”,宁可牺牲通胀,结果日本的GDP从此开始步入长期下降趋势。而在这场利益博弈中受惠最大的却是资产价格??股市则在石油危机爆发仅下跌了40%后(注意,那时香港股市则跌了90%)开始了历史最大最快的牛市进程,10多年在很高的基准(4000点)又上涨近10倍!

我们呢?现在是“容忍本币升值来压通胀”。由于国情不同,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一定的资源,而日本没有。但是,作为基本资产价格的股市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05:33 , Processed in 0.0214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