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业难参双重命题情况分析 原材料、人工、能源成本大幅上涨,广东省公布部分药品降价 药企难参“涨”“降”双重命题 原材料上涨、能源上涨、人工上涨、租金上涨……今年以来,医药行业面临着跟其他行业类似的遭遇??成本飞涨。而更大的压力源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对药品实行价格管制,药价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水涨船高,所有零售价不得超过政府部门规定的最高价。 作为医药产业链的终端,零售药店面临着上游生产厂家涨价和自身经营成本增加的巨大成本压力,两头挤压之下,“今年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广东金康大药房总经理郑浩涛坦言。 零售药店 “我们是产业链最难过的” 从去年底起,部分厂家就陆陆续续开始提高供货价,销售终端的压力便开始增加。“当然,厂家不是一窝蜂地一起提价,因此感觉也不是特别明显。”今年以来,商铺租金、人工成本疯涨让郑浩涛十分犯愁。 “1年前,商铺每平方米的价格在180元左右。”郑浩涛苦笑着说,“但现在,每平方米叫价都升到了300多,还很难讨价还价。”对于平价药房的大卖场来说,选址至少需要200平方米,这也意味着每个单店成本就比去年增加了2.4万元左右,如果有4家门店,这个成本就升至近10万元。“以往我们还会考虑500平方米超大型卖场,现在想都不敢想。” “人工成本也比去年增加了近30%.”由于物价上涨,加薪成了各行各业面对的现实状况,以医药零售行业紧缺的执业药师为例,去年人均工资大约为1800-2000元每月,而现在,月薪最低2600元,还不包括奖金在内。 与郑浩涛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其他零售药店从业者,“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其他行业都在涨,怎么能唯独要求药品不变呢?”广东老百姓大药房总经理江欣说,药品是受政策影响很大的行业,比如,近日广东公布一批药品降价的消息令终端药店很为难。 一些生产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调高了出厂价,个别品种涨幅很大,但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药店,担心顾客难以接受大幅度的上涨,“大家都不敢轻易涨”,因此还得同厂家“斗智斗勇”谈条件,要求其加大促销投入。 由于国家最高零售价的限制,医药产业链各环节在现有的利润空间里必须与各方博弈,以争取更多利益。零售药店连接着上游生产厂家、经销商和终端消费者。“一边要涨,一边要降,两头挤压之下,我们是整个产业链里最难过的。”郑浩涛坦言。 此外,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居民整体消费力也受到一定影响。除了属于刚性需求的药品,“滋补类和保健类的药品销售明显下滑。”郑浩涛预算,6月份与5月相比,参茸类销售下跌了30%. 生产厂家 “今年是很困难的一年” 事实上,上游生产厂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广州中一药业是广药集团的销售之冠,其总经理吴长海坦言,今年企业成本压力沉重,“人工成本约增长了10%-20%,原材料平均涨幅在50%.”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云山制药总厂厂长陈矛表示,今年很多涨价因素集中在了一起,“如温总理于年初说的‘2008年可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今年对医药行业也是很困难的一年。”以原材料上涨为例,阿莫西林原料药涨幅已经翻倍,但成品药又不能随便涨,这给制剂企业很大压力。 再如白云山和黄的中药材原料,口炎清颗粒的原料之一金银花从20多元涨到近60元,涨幅近300%;板蓝根原料从6元多涨到8元多,涨了30%以上;复方丹参片原料丹参价格由于去年翻倍增长,今年涨幅10%左右。 此外,随着纸张提价,各种药品包材比去年上涨20%-50%.能源方面,石油价格猛涨使运输业成本剧增;煤也从500元涨至1000多元,涨幅在一倍以上。 企业开源 “挖掘待加热市场” “企业需要调整销售策略,对于一些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要加大推销力度。”陈矛指出,对于边际利润高品种的终端拉动,是解决现状困扰的途径之一。 另“一条腿”,就是加大对弱势地区开发力度。广药集团“西进北伐”工程已经进行几年,“用中医寒、热、温、凉来比喻我们不同的区域市场,热的地区要保持更热;而其他地区则都是有待‘加热’市场。”“以白云山旗下的光华和明兴制药厂为例,他们的产品在广东卖得不错,在外省知名度却有限。”陈矛坦言,对于待开发市场的开垦,“是难点,也是空间”。 ■行业景气预计 医药行业整体向好,企业寄望市场扩容 销售惨淡不影响药企新店扩张 业内均认为医药行业未来大环境将持续向好。近期,在股市剧烈动荡情况下,医药板块表现出的抗跌性,便可见一斑。 “医改方案即将出台带来上千亿的市场扩容,还包括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及社区卫生改革的实施等,对医药行业而言都是利好消息。”陈矛等对此均表示乐观。 即便是在“最不好过”的零售终端,各大药店老总们仍在寻觅着新的发展机遇,筹备开新店。 “今年的情况不影响我们发展新门店,希望能做大盘子薄利多销,规模上去了,才能看到效益。”江欣表示。 郑浩涛的新店开展计划也在进行中,虽然在选址和租金方面慎之又慎,但“今年还是有相应的拓展计划”。 ■企业悭钱术 在经济和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内耗、开源节流、扩大销售,成为企业需要思考的头等大事。 白云山制药总厂 卖废纸箱招标收益提高20% 陈矛告诉记者,在节流方面,可以落实到很多细节。比如在白云山制药总厂,在走廊随手关灯已经变成员工的习惯。 同时,还制订一些节约奖励措施,比如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如以前100个产品里98个合格,现在提高为99个,就给予相应的奖励。 节流细节甚至延伸至废旧纸皮的出售。“以往我们装货丢弃的废旧纸箱、铝箔等废品有人来收就卖了,但现在还要找三家来投标,价高者得,通过招投标,这部分的收益竟然也比以前高20%!” ●广州中一药业 废旧药品包装实施回收再利用 吴长海告诉记者,为了节流,比如在照明上,中一药业的光管就从3支变成了2支;空调和灯光的开关设置也进行了调整,从以往的一开一排,变成逐个控制。 此外,中一还将触角深入上游的包材厂家,监督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将退货等损耗减少到最低程度。“以前因为不合乎要求而返工退货的包材只能丢弃,浪费社会资源,现在我们介入上游的质检,对双方都好。”吴长海十分认同这样的前置质量管理模式。 此外,由中一药业发起的对于废旧药品包装的回收再利用项目,也是节约的一种方式。 ●白云山和黄 推进蒸汽冷凝水回收 白云山和黄也在打造“节约文化”。据总经理李楚源介绍,如扩大生产规模,摊低成本;成功推进蒸汽冷凝水回收工作,减少耗煤量;全面整理改造疏水阀,加强监管禁止直排,减少耗能等方式,都直接降低了成本。 ●本地某药企 提高原料“含金量” 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本地大型药企老总道出了“悭钱”方法:在购进原材料中药材时,跟经销商要求提高原材料质量。“他们必须在秤重前剔除杂质,如泥沙、小石头等,”这位老总表示,“提高原材料品质后,制剂企业买回原料后不用洗得那么辛苦,节约水电人工,另一方面可减重,运输成本也可以省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