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红色警告 3000种植物近濒危 中国中医药报 中药资源中近80%种类来源于野生资源,近几年监控系统的缺失和野生药材的无序采挖,导致野生中药资源急剧减少,大量物种濒于枯竭。记者从第2届全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目前已有100多种野生中药资源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重楼、北沙参、半夏……常用中药野生资源告急! 在云南民间,当地草医将重楼作为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的良药,有民谚云:是疮不是疮,先喝重楼解毒汤。它是著名中成药云南白药、宫血宁胶囊、季德胜蛇药片、抗病毒颗粒等产品的主要原料,制药工业的年需求量约达2000余吨,药材供应全靠野生采挖。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尹鸿翔等在对主产区横断山脉南段重楼资源调查后发现,该地区野生重楼的采挖量急剧增加,资源严重枯竭,已近濒危。曾有滇重楼广泛分布的昆明西山地区,植物种群已几乎消失,就连地处偏僻的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靠近农耕区的山林中重楼也被采挖一空,部分药材收购点每年仅能收购几十公斤药材。由于就近地区资源枯竭,产区药农纷纷进入交通困难的高海拔和深山地区采挖,导致更大面积资源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产区采挖量已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产区采挖量已不足1000吨。大量生长年限不足的幼嫩根茎也被收购入市,10年前市面上较为多见的拳头般大小的个子货已少见,地产新期药材大多为指头般大小,药材质量也明显下降,经检测,合格率仅为30%。据悉,由于重楼缺货,云南白药等多个以重楼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近年已开始限产。 民间常用中草药北沙参,其药用功效给人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多年来,曾是盛产野生北沙参的山东、河北的沿海县市,在当地农民见一个挖一个,见两个挖一双的滥挖乱采下,原本像草一样多的野生北沙参资源目前已?挖殆尽。当地人说,“好多年不见了”。北沙参为多年生草本,异花授粉植物,野生状况下生长极其缓慢,种子出苗后3~4年才能开花结实,其种子寿命生存年限不超过1年,自然繁殖受到很大影响。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的野生半夏也在告急。据1983~1993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半夏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1.4万~1.5万吨。1987~1989年时,全国的收购量(野生加人工种植)就仅能满足需求量的1/3。近年来,随着农田深耕细作和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加之连年无序大量采挖,野生半夏在部分地区已基本绝迹,在10年前当地资源还相当丰富的湖北天门及其附近地区如今已很难寻找到野生半夏了。 据专家介绍,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所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168种,占42%强。以利用野生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如冬虫夏草、暗紫贝母、梭砂贝母、伊犁贝母、新疆贝母、川贝母、石斛、甘草、千金藤、银柴胡、肉苁蓉、羌活、重楼、新疆阿魏、八角莲、明党参、雪莲、鸡血藤等野生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正沿着“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而走向衰竭。人参、厚朴、杜仲、黄柏、黄芪、天麻、黄连等野生个体濒临灭绝,当归、川芎、三七、北沙参等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 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供求矛盾凸显 虽然我国目前可以人工栽培的药材有近200种,但中药日益增加的巨大需求与中药产品规模化生产量的缺口造成了中药的热销,供需矛盾加剧。据统计每年中药单品种的数量消耗平均在数千吨左右,有的可达上万吨。随着国际市场上大量药用植物提取物贸易和人类的工业化活动加速,导致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被过度采挖和利用,造成大量的动植物种类生境破坏、濒临灭绝,致使我国野生药用资源逐步匮乏。药用濒危资源的供求矛盾已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有专家曾指出,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往往是一种野生药材被用于工业化大生产,就导致了这种野生药材的资源灾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更是这样,除三七、人参、当归、槟榔等有较长的栽培生产历史外,绝大多数民族药材生产主要来自于野生采集。上世纪90年代末,藏药开始从原来封闭的小量制剂室走向工业化生产。据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钟国跃介绍,目前藏药企业已达70多家,生产成药300多个,年产量达1500吨,年产值5亿元 “从1996年至今,藏药产值增长了30多倍,对原材料的需求增长了50多倍。急促增长的藏药生产对藏药材的需求提出了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要求,在强劲的发展势头背后,有限的藏药资源在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消失。”奇正藏药集团董事长雷菊芳说,“目前,西藏、青海藏药材年产量1000余吨,多系无计划的滥采乱伐或掠夺式采集收购,常用药材红景天、藏茵陈、雪莲、绿绒蒿都已很难采到。在400种常用藏药材中,确有资源保证的不及30%,濒危藏药材已达1/4左右。藏药资源稀缺已成为阻碍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国家战略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与当前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极不相适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医疗、保健等方面用药需求量猛增,使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面临极大的压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黄璐琦研究员说。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药用植物保护委员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也指出,“总产值上千亿的中药行业是典型的药材资源依赖型产业。因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院士指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中医药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个物种的破坏和消失将影响十多个物种的生存,中药资源物种破坏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难以估量。如何化解野生药材资源告急与中药产业发展这一今天和今后我们面临的矛盾,专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中药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是21世纪面临的国家战略任务”。 专家指出,开展珍稀濒危药材的人工繁育研究,对濒危药用植物进行人工栽培,建立人工种植基地及野生抚育基地是解决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中药材野生抚育将中药材大田栽培和野生采集的优势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可较好解决当前中药材生产面临的药材质量差、资源濒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三大难题。在中药材野生抚育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一批珍稀濒危中药材野生抚育工作的开展,因地制宜地在药材的原生态产地建立野生抚育基地,推动以野生抚育为核心的药材生态产业发展。最终达到野生药用植物产业从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植资源为主直至不再利用野生资源的战略性转变,缓解野生资源的保护压力。 专家呼吁,应改变单纯保护、片面保护的观念,正确处理好保护、培育、合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大力培育、合理利用”的原则。要以保护为基础,大力推动资源的人工培育,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当前,迫切需要开展中药资源调查与监控体系研究,形成中药资源调查和监控的工程化技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