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6|回复: 5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9 11: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间教室中坐满了十岁的学生,他们被要求去试着解决孩子上学途中穿越街道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们回答到了各种在其他方面成功应用的方法, 诸如交通缓解设施, 天桥, 荧光色的夹克, 以及对汽车限速等. 这些观点是很寻常的, 也是老师希望听见的.
只有一个人例外. 一个学生建议学校董事会卖掉学校, 并且在线移动学校. (译者注: 你可能第一感觉得很奇怪吧, 呵呵, 接着看下去.) 这显然不是老师所期待的.
这个观点可能不实际,不常见,甚至不可行. 但在它被整个班级所嘲笑的同时, 它也是这名学生所敢于表达的一个独立思考的观点.
独立思考不常见?它绝对的, 无价的, 珍稀. 你从电视上所看见的以及从报纸上读到的都不是独立的. 我们从大众媒体上读到的任何事物都是习惯性知识的反刍. 关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 这些观点都不是独立的.
这是一个悲剧?独立思考为进步所必需. 因循守旧的思考最好也只是使我们渐渐向前(最差的话则是推我们向后), 要取得实质上的跃进, 独立思考是必须的.
逻辑上, 当我们思考他人思考的, 我们所能期待的最好成就也只是取得他人所已经取得的而已.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超越, 我们需要避免同样的陈腐的思考. 我们需要与传统的智慧相独立.
幸运的是, 要做到独立思考你并不需要多聪明或是受到多高的教育. 想想小孩子吧. 传统告诉我们鞋子是穿的而香蕉是穿的. 而独立思考则允许孩子们吃鞋子而穿香蕉. 他们缺乏传统的智慧, 完全不在意对他人对自己的观点, 这样使得孩子们可以毫不焦虑的去实验.
当然, 这个事情上他们是错的, 但是在其他事情上, 他们可能会令人惊奇的正确.
以下5个方法, 可以提高你的独立思考能力.
1. 与习惯性思想的来源相隔离
不要先插上电源然后用电视,电脑或者是去图书馆找答案, 先自己想想. 你尽管不能与世界相隔绝, 但是你可以通过限制习惯性观点的摄入量来增加你独立思考的量. 这意味着减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和精力. 独立思考者不一定是异类, 但是他们不因循而守旧. 他们尝试以一种新的标准来看世界而不是仅仅从电脑屏幕前获取一切.
2. 将自己浸于与自己现有观点矛盾的经历中
不要总是以一个新一点的习惯性思维去替换掉旧的, 你可以主动寻找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经历. 它们可能存在与外国文化, 不寻常的亚文化中, 或是在你不赞同的书中. 这一点可以这样看, 它不是让你接受一个装思考的新火车,而是荒废掉习惯性思考的铁路.
3.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进程
把你的平常生活抛在脑后可以赋予你这样一种自由: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观察这个世界将带给你一种思考自我的平和. 静静的站一会, 任时光流逝. 这可以给你嘲笑自己所持的信念以及寻找一片新大陆的机会.
4. 随机化你的生活圈
不要总去相同的场所, 吃相同的食物, 与相同的人谈天, 你可以积极地追寻新的经历. 许多人习惯了这种简单的决定, 这样可以带来安全感. 但如果你像独立地思考, 你需要跳出你所习惯的圈子.
5. 练习质疑
你可以尝试养成本能的质疑习惯性的观点的习惯. 但不要成为犬儒主义者. 不要认为那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 只有当自己确信在逻辑的后面还有事实来支持它们之后, 再做出判断.
上面说的听起来可能太难了, 那么请想想独立思考能带来什么吧. 就算是微小的向着独立思考的进步也会增加你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你将看到别人所忽视的机会与方法. 相比于那些不会创新地思考的人, 你将获得相当有竞争力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 你的思考是你自己的, 而不是只是反刍媒体.
独立地思考, 你将为世界带来无尽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9 15: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认可和理解这一点"人类对惯思维的偏爱是因为自认为可以带来安全感"

为XDS5188的 学习\思考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21: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最缺乏却最不可或缺的能力??独立思考 --作者:裴明宪

平时我经常阅读与金融界的时事新闻和职业规划有关的网站和论坛,以防自己在不经意中落后于时代。在国内和国外,有许多非常深刻而又活跃的金融类交流社区,例如Doostang, iBanking Oasis以及MIT BBS等等。我从来就不是社区的活跃成员,只是偶尔观看讨论合集,并争取从那些更有经验的人笔下学到更多东西。

后来,我逐渐发现了国内和国外社区的一个重大区别(我说的“国内社区”包括所有中文社区,例如水木社区,以及设立在美国的MIT BBS)??相比那些出生在美国、欧洲或澳大利亚的金融从业人员,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习惯于把一种偏见强加于另一种偏见之上。在任何讨论中,我们都喜欢采取过于强硬、甚至是人身攻击的态度,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总而言之,作为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接受大部分教育的人,我们经常显得过于顽固地坚持一些所谓的“普遍真理”,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此外,我们还缺乏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心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不确定,不知道该去一个价值型对冲基金(Value Hedge Fund)还是去一个中型投资银行(Middle Market IB)做股票研究(Equity Research)。当你到Doostang去寻求帮助时,热心的讨论者会告诉你:

“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职业偏好,你的背景,以及你对未来的态度。对冲基金的文化和投资银行非常不同。你喜欢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还是喜欢每天和客户打交道?当然,薪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我无法确定。哪位朋友在对冲基金做过研究?或许他可以帮助你。”

接着,你可以把自己的大致背景和职业生涯规划告诉他们。会有一些入门级、中级甚至高级的金融从业人员和蔼地开导你。一个人会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投资银行,毕竟你和一个团队在一起工作,而且这会大大地锻炼你的交流能力。对冲基金的规模再大,毕竟比不上中等投资银行。况且,在投资银行做股票研究的经历可以帮助你未来成为基金经理或私人股权公司的工作人员。”另一个人可能会说:“我建议你最好选择对冲基金,因为它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平衡,而且你能够真正学到怎么做投资,而不是仅仅写报告让客户高兴。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会去买方,而不是卖方。”

以上的交谈都是用英文进行的,如果你的英文阅读能力不错,那么你将在Doostang或iBanking Oasis得到一些非常中肯的评价。无论如何,你会感觉自己受益很大,对前途看的更清楚了。

可是,如果你把这个话题贴到水木社区,北大未名BBS或MIT BBS上,等待你的又是什么呢?这要看运气,有时候人们也会提出宝贵意见,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在十几个回复之内,你的主帖下就会充斥许多互相攻击和不知所云的帖子,下面是一些样本:

用户甲说:“投资银行都是骗人的!你看过投行的研究报告吧,和娱乐记者写的东西没有区别。而且现在投行研究部的工资越来越少了,你去了就等着挨饿吧。我简直想像不出来,作为卖方分析师你能干嘛,其实你啥都锻炼不了。对冲基金至少比投行好。”

用户乙(可能是一个在中金研究部实习的小伙子)立即大怒地回帖:“你真是无知者无畏。你知道研究业务在大中华区是多么吃香吗?你觉得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带给你的锻炼能够比得上一家年营业额几百亿的投行吗?我看你就属于那种根本进不了投行面试的人,你只管在那里误人子弟吧。”

用户丙(据说是一个物理学博士)慢条斯理地出来说:“你们说的都没有用。无论去对冲基金还是去投行,做股票研究肯定没有前途。实话告诉你们,现在投资分析已经数理化了,数量分析师(Quant)才是唯一有前途的。你知道伦敦城的数量分析师能赚多少吗?做股票研究,是夕阳产业中的夕阳产业。趁早转行吧。”

用户丁(某个IBD的Senior Associate)说:“难道你没有考虑过IBD吗?事实证明IBD在长期内是最能够锻炼人的,而且工资也很高。现在有许多股票分析师转行到IBD,或者去做Sales。无论如何,我觉得IBD是最好的,所有部门的人都想来IBD。”

用户戊(很可能刚刚输掉一个IBD的终面)怒不可遏地回复道:“什么IBD,狗屁IBD,整天做一些华而不实的PPT来蒙骗客户,连简单的VBA程序都不会编。你们除了骗人还会干什么?只管去吹吧。还有,那个自称做Quant很赚钱的人也别太高兴,次级债危机就是你们这些Quant搞出来的,到时候你们也只有死。认命吧。”

好吧,这一路下来,你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除了骂人、转移话题和混淆是非的能力之外,你可能没有学到什么。人身攻击只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大部分讨论者都没有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们会说:“某某部门好,某某部门坏”;可是他们不会说:“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某某部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有幸光临MIT BBS的金融求职版,你会发现那里的人整天为“做数量分析师好还是做交易员好”或者“IBD有没有技术含量”这些万年没有答案的问题纠缠不清。另一些富有争议的话题包括:“股票研究是不是死了”,“买方分析师有意义吗”,以及“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哪个更锻炼人”??不用说,这些问题最后没有一个不演变为集体攻击与反攻击。数学好的人会大肆鼓吹数量分析师是最好的,既有技术含量,又安全稳妥,而且工资也很好;数学不好但喜欢吹牛的人会大肆鼓吹IBD是多么伟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来自IBD等等;喜欢读财务报表的人则会坚持说股票研究能够产生真正的天才,而其他部门在忽悠人之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大概在三五个帖子之后,他们就会开始闹的满脑子不快。这种讨论,对于已经很熟悉职业发展的专业人员来说,或许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们已经懂的够多了;但是对那些有志于从事金融业的学生,或者刚刚开始从事金融业的分析员们来说,危害可能相当巨大。我记得很久以前某一天,一个同学眼泪汪汪地告诉我说,他没有办法从事金融了,因为他不会推导Black Scholes公式,也不会C++编程。我对他说:“那些都是做衍生品和数量分析的人使用的,你做其他部门很少会用到。再说,即使你现在从头学习C++, 也不算太晚呀。”那个同学又悲伤地说,他觉得从事基金或投行事业的人都是数理天才,而且还是编程天才,自己注定没有活路。

后来,我总算弄明白发生什么了??原来,某BBS的金融职业规划版突然来了几个做过数量分析师的金融工程学硕士,他们不停地鼓吹建模和编程已经成为金融界的一切,如果你不会从头到尾推导Black Scholes公式那就等死吧,而且你还得会Matlab, 并且熟练掌握C++, 至少编过三十万行代码……于是,数理能力不太强、没有编程经验的经济学、金融学或社会科学学生们被搞的灰头土脸,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可是仅仅三天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个成功的IBD工作人员在那个版面贴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感悟,总结说做金融唯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其实就是吹牛的能力),再加上做PPT的能力,还有就是你要特别会经营关系。他还非常武断地说,技术的作用非常小,其实是用来忽悠人的;高学历也没有作用。于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学生们开始扬眉吐气,数学、物理和计算机高手则开始灰头土脸。如此反复再三,所有想从事金融业的年轻人都会被搞的倒了胃口,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在世界上的诸多悲剧中,最大的悲剧就是不会独立思考,而且打击他人独立思考的情绪。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通向成功的不变的道路??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太可能有。当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年轻工作者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个人的职业生涯兴趣”放在第一位时,我们的年轻人却总是喜欢武断的决定?? 某个东西肯定是最好的,某个东西肯定是没有前途的,你肯定应该从事某个职业,无论你是不是觉得它很无聊,仅仅是因为它能给你很多钱,或者它能够“旱涝保收 ”……最后,如果你不采纳他的建议,坚持认为别的东西是最好的,他就会攻击你,说你选择了大错特错的道路,将来肯定会被解雇或者干脆流浪街头讨饭。

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会产生天才和伟人。卖保险的经纪人可以成为巴菲特,投资银行家可以成为黑石公司的创始人,交易员可以成为索罗斯,数量分析师则可以成为JimSimons那样年薪十几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经理??不过,这些人肯定不是听到别人说“某某行业旱涝保收”或“某某职位薪水最高”就一拥而上的那种人。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方面自视颇高(动辄以超级金领或未来的巴菲特、索罗斯自居),另一方面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道路何在,也从来没有锻炼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这才是我们与那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最大的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7 18: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7 18: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芒格甚至说,反向,反向,再反向。怀疑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7 09: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LZ好文,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8 00:27 , Processed in 0.0221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