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奇迹”不是“梦想” 2009年市场提给医药行业的核心问题
医药行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涵盖了对人类生命科学的无限探索,所以医药行业己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最富前景的“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并由此得到了“防御性行业”的美誉。然而,当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正在席卷全球之时,中国也无可例外的受到波及,外部环境的恶化拖累中国的出口的同时,国内上游行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压迫了下游的需求,在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宏观经济减速势头日益显现。在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周期性回落的预期下,下游消费行业增速可能出现大幅放缓的情况,医药行业作为防御性行业,能否做到独善其身?与此同时,新医疗体制改革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使全民享有医疗保障,解决目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同时,还给医药和医疗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带来了冲击,而且改变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医改究竟将给医药行业带来哪些变革与机遇?引领行业走向何方?影响持续的时间又有多长?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2009年市场留给医药行业最核心的问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日本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看中国 古语有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这也是对“后发优势”的一种阐述,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汲取他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将更有利于促使我国“后发优势”效果的充分发挥。放眼亚洲各国及地区,日本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有着很强的指示性,不但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经济与我国目前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而且在医药产业方面,二战后日本的医药产业在遭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迅速崛起,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NCEs供应国,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日本也有过与我国目前医药产业状况非常相似的情形,如产业集中度低,竞争方式停留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上等。特别是,1976年日本由原来的制造法保护改变为药品的专利保护,致使日本的医药产业面临着无法继续一贯的仿制药品的生产路线的情况与我国1993年实施药品专利保护和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情况基本一致。因此,我国在面临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全民医保政策逐步推进以及医药产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日本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借鉴以上因素对日本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将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以找出上述市场提给医药行业核心问题的答案。 本篇文章我们将以日本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为主线,并以医药行业的供求情况作为切入点,重点分析1957年日本推行全民医保以来,1973-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以及日本在几次产业转型时期对医药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中寻求中国医药行业发展之路,并对比日本大型制药企业发展历史,探讨中国哪些药企可能在这一轮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崛起并成长为行业中的优势企业。 看“需求”知“扩容”不是问题 1.中日药品消费市场构成比较分析 1.1 日本药品消费市场构成:本国消费主导型 众所周知,日本的电子、汽车等产品大量出口,遍及世界各地,可医药产业却由于从战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药品到战后国外技术的引进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期,因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的起步是比较晚,因此是典型的内需型产业。根据日本制药工业协会1975 年-2004 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清晰的显示,日本药品贸易逆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从1975 年的950 亿日元扩大到2004 年的3860 亿日元,进口额一直是出口额的2-3 倍。此外,虽然药品出口总值的增加几乎与生产总值的增加相同,但出口额占产值的比重非常小,从1975 年-1993 年几乎始终占生产总值的3%左右。绝大部分医药产品都在国内销售,医药产品仅占日本全部商品出口额的0.5%。 1.2 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构成:内销为主,出口为辅 目前中国的药品消费市场构成和日本类似,药品消费主要在国内。根据中国医保商会1978 年-2007 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清晰的显示,中国药品进出口每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贸易顺差从1978 年的2.5 亿美元逐步扩大到2007 年的105.9 亿美元,出口额一直是进口额的1-2 倍。出口额占产值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从2003 年占生产总值的16.93%左右扩大到2007 年占生产总值的32.01%左右。细分来看,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价低量巨”的大宗化学原料药,进口占比最大的却是高附加值的药品制剂。从1999 年至今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增长迅速,平均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态势。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全球第一,但是我国的主要药品制剂销售市场仍在国内。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日本和中国的药品消费市场非常类似,都是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因此我们在下文中将主要就影响中日两国国内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将根据日本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未来的药品市场情况给予预测和展望。 2.影响药品消费需求的内在动力:人口、收入等自然因素 2.1 人口:决定药品消费总需求 日本经验表明:人口增长和社会老龄化将带来药品市场增长 药品是一项必需的民生用品,因此药品消费的增长和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经验表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药品消费需求起到持续推动作用。从近60 年来的数据分析表明,日本人口结构变迁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1946 年的7675 万人,逐步扩大到2006 年的12777 万人,自然增长在60-70 年代增长最快,平均保持12‰左右的增长,进入到80 年代后增速逐步放缓,到2006 年出现增速出现了负增长。 第二,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比例明显上升。从1947 年的33%,只经历了短短的20 几年,到70 年代日本的城镇化率就提高到70%以上,进入21 世纪以后,城镇化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截至2005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6%。 第三,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按照WHO 制定的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日本早在1970 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该趋势越来越明显。老人是医疗消费的最大消费群体,从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65 年-1985 年的统计数据看,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最高,并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由于老年人发病率较高,而且多为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康复期较长,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日本厚生省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按年龄阶段分接受治疗的情况看,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接受治疗的次数最多,而从公共医疗费开支来看,由于保障项目增多和老年人口增加,日本政府用在老年人身上的开支也越来越大,从1982 年以来,老年保障给付部分占到了全部医疗费用的比例从3.53%达到了2003 年的30%以上,并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日本的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有力的促进了医疗保健支出的高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药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容。 中国国情预示:庞大的人口数量构筑药品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构筑了医药行业巨大的潜在需求,未来将有力的拉动我国药品消费的高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有13 亿人口,并且每年保持5‰以上的速率增加。第二,我国的城镇化比率在逐年提高,预计到2010 年将达到47.5%,到2020 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50%,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 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的规模。第三,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日趋明显。我国在2000 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到2050 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从2051 年到2100 年,是重度老龄化阶段,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这将意味着中国不仅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未来也将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2.2 收入:决定个人医疗消费支出 日本经验表明:医疗支出虽被优先满足,但宏观经济的回落对其影响不容小视 从人均GDP和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情况比较分析看,日本在工业化期间消费结构变化经验显示,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以及居民恩格尔系数处于0.4-0.3之间,是消费升级的最快时期。在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时,药品消费增长将会出现拐点,从快速增长期进入高速增长期,人均医疗支出将超过1000美元,实现新一轮医疗保健的消费升级。 从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结构及增长趋势看,由于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早在1961年就实现的全民医保,因此根据日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63年-2003年日本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构成中,医疗保健支出的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很小,始终保持在2.5%-3%之间,而医疗消费支出也总是随着同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一直到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和人均DG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实现医疗消费的再次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医疗消费支出的增速加快,甚至在收入出现负增长时,医疗消费支出仍保持平均3-4%的增速水平,并且占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结构也分别提高到1.2%和4%。 与此同时,我们再关注一下日本在实现全民医保并且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保持上升的过程中,是否会受到经济回落对消费的短期冲击?经过我们对日本1971-1994年消费支出结构的分析发现,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虽然具有刚性,但在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冲击,日本在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各项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速出现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医疗保障消费支出也不能幸免,同样出现负增长,但由于全民医保建立,政府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加大,弥补了经济下滑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使得在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的经济低谷时期仍能保持36.18%的高速增长(具体情况我们将在下面进行系统分析)。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回落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影响虽然不大,但是仍需关注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短期冲击。 中国国情预示:药品消费刚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根据日本工业化期间消费结构变化经验显示,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看,2003 年人均GDP 已经超过1000 美元,从恩格尔系数看,2006 年城镇居民为0.36,这意味着我国将要进入新一轮快速消费升级阶段。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经济的腾飞,当我国人均GDP 达到15000 美元的时候,我们可以保守的按照13 亿人口基数不变,药品、保健品消费只占医疗支出的50%粗略的估算一下,我国的药品、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500亿美元。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不难想象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美好的前景。 3.影响药品需求的外部力量: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模式和日本的比较类似都是主要由政府主导建立并强调加大政府投入。因此探求日本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章仅就对医疗需求的影响进行分析)。 日本经验表明: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直接推动医疗消费快速增长 日本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起步较早,先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本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推进,并且每个阶段都是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为主要手段。根据1960-1984年日本厚生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5年时间政府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复合增长率达14.54%,1961年全民医保后的1962-1963年,政府医疗保健开支平均增长60%,1964-1966年仍保持10-20%增长,第一次石油危机的1973年,日本推行70岁以上老人免费医疗制度,其后的1974-1978年政府医疗保健支出增长也比较明显。日本的经验清晰的显示了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体系中,医疗费用支出和政府投入呈现一个高度的相关性,而受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小。下面我们将对政府三次加大投入对医疗消费市场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医疗消费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 政府投入对国民医疗消费的影响分析:结果高度正相关 日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全民医保阶段。1922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健康保险法》,主要以民间企业从业人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局部范围开始实施。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涌向城市。1956年,全国大约有2871万人即32%的人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他们主要是农村流入城市的新增劳动力以及5人以下的小企业就业者及其家属。1959年,日本政府制订的《国民健康保险法》开始实施,到1961年全国基本实现100%的覆盖率,最终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在法案实行后的5年内,国民医疗费用支出占日本GDP的比重迅速由约2.5%提高到了约4%的水平。 第二阶段,应对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创建初期的医疗保险体系分为国民健康保险和雇员医疗保险两大部分。国民健康保险以农民、家庭主妇、个体经营者为对象,雇员医疗保险以各类雇佣就业者为对象。随着全民医疗保险的普及,在老人平均寿命延长,1970年日本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情况下,老人医疗费用高涨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1973年日本推行70岁以上老人免费医疗制度,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并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至70%,大大缓解了医疗保险赤字的危机,形成“福利元年”体制下的医疗保险制度。这项政策直接促进国民医疗费用支出占日本GDP的比重由4%提高至6%。 第三阶段,应对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医疗费用不断膨胀阶段。为完善医疗保险制度,1984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健康保险法》,实行个人负担医疗费10%,加强了个人负担责任,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994年,日本政府进一步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调整,由患者负担一定比例的住院伙食服务费,并废除了不断加大患者负担的陪同看护制度。1997年,又进一步修改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参保者负担20%的医疗费和一定比例的门诊费。但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日本政府还是进一步强化了医疗费用的投入,将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初步扩大到家庭医疗介护领域。这直接导致了国民医疗费用占比在90年代出现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由6%提高到了约9%的水平。 政府的投入和患者医疗费负担呈负相关关系 我们根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1954-2002年的国民医疗费用占比情况,对日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三个阶段的各部分费用负担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1954-1996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政府着力改善国民福利待遇,使国民能够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伴随着政府投入加大和全民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患者医疗费负担呈逐步减轻趋势,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比例从1954年38.2%逐步下降到11%-12%的水平。但是随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为了减少政府负担,从而适度加大了个人的支付比例,到2003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5.68%。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影响甚微 根据日本统计局和厚生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我们对日本国民收入增长情况,国民医疗费用增长情况和GDP的增长情况加以分析从中发现,医疗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有关(上面部分我们已经详细分析过不再赘述),而受国民收入和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甚微。据测算从1964-2003年,日本国民医疗费用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9.43%,远高于同期日本GDP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7.49%的水平。在39年中,国民医疗费用增长34倍,相比之下日本同期的GDP仅增长了17倍。 与此同时,我们发1964-2003年期间日本的宏观经济共经历的四次经济危机的考验,其中有三期石油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在这四次经济危机中日本的GDP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国民收入的增速也随着宏观经济的回落而出现了下滑,但我们却发现国民医疗消费的需求却由于政府对医疗保障系统投入的加大而出现了大幅增长的情况。例如,国民医疗消费在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的经济低谷时期仍能保持36.18%的高速增长;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1979-1980年仍保持9.4%的增长;在第三次石油危机的1990年仍保持9.4%的增长;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年份里,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并出现了衰退的迹象,但医疗消费却仍保持1%-2%的增长。 中国国情预示:医疗体制改革必将逐步做大医药市场蛋糕 10 月14 日,期盼已久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终于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该方案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与主要措施,总体目标就是到2020 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已经成为中央工作的重点。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推动下,医药市场这块蛋糕无疑会越做越大。 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将带动整体医疗卫生支出增加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一个13 亿人口的大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卫生资源的2%,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与社会实际所需差距太大。纵向与自身相比,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 的143.2 亿元急速上升到2006 年的9843 亿元增加约69倍,其中政府卫生支出从36.2%下降到18.1%,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到32.6%,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49.3%。横向与其他国家相比,政府的卫生支出远远低于日本80%的水平,甚至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泰国(政府卫生支出为56%)和墨西哥(政府卫生支出33%)的水平。 落实政府职责,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已成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投入不足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从而阻碍创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所以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发展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从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看,已经具备了提高医疗卫生支付的能力,有关机构表示“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据悉,2008 年中央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将超过1100 亿,用于医改的财政年度投入总计将超过1900 亿,而到2010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00 亿左右,今年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中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6294 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7 倍。此外,相应的政府财政用于医药费用的支出在近几年出现了持续快速上升的态势,而且增速出现了逐年加快的态势。这都说明政府的投入力度正在加大,整个药品消费市场的蛋糕也将被迅速做大。 我国的医疗消费支出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虽然近年我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快速增加,但是和国际支出水平相比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07 年,我国医疗费用支出占比GDP 的比重仅为4.5%,不但大大落后于国际中等发达国家平均的8%,也落后于与我国收入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6.5%的水平,更落后于WHO 要求医疗费用占GDP 最低比例为5%。根据《中国医药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未来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就是通过医改增加投入,到2020 年计划将医疗费用支出占比提高到GDP 的10%,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考虑到未来中国的GDP 仍将持续一个快速的增长,国家明确提出了2020 年GDP 翻两番的目标,因此未来十年间医疗费用投入占比的提高将直接带动医疗消费达到现有规模4 倍以上。 健全三大医保体系释放终端需求扩容药品市场 作为新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全民医保体系条件已经成熟。就像40 多年前的日本一样,全民医保的建立实际上是对这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中的弱势群体的一种福利补偿。2005 年WHO 通过了一项决议提出,其成员国都要为国民建立全面的医保体系。目前192 个成员国中,约有90 个国家(涵盖了100%的高收入国家、60%的中高收入国家、40%的中低收入国家)基本建立了覆盖全体居民的健康保健制度。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将全民医疗保障提上政府议事日程时,人均GDP 大致在2000-7000 美元之间。总体上,我国已经到了招收制定和推进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发展阶段。发改委预测到2010 年,GDP 总量要达到26.1 万亿人民币,人均GDP 超过2400 美元。 全民医保的乘数效应将带来市场的扩容。医改明确强调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供方主要是指公立医院、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而补需方则是针对患者消费群体。医改以来政府着力建设了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三大保障体系,这是政府补需方的主要体系。目前政府提高了2008 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的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将从现行的40 元提高到80 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都将从20元提高到40 元。根据我们的测算,到2010 年三大保障体系支出要比2007 年整体高出2200 亿元左右,如果考虑医保体系的建设将有效释放终端需求和医保支付比例的乘数效应等影响因素,2010 年将为市场带来3296 亿元的新增医疗费用供给。如果按药品消费占50%计算,药品市场将增加1648 亿元的费用供给。提高保障面和保障水平提升药品需求量,这种效应已经有所体现,2007 年医药七大类商品销售额达到4026 亿元,增速为19.82%,达到2001 年以来最高。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未来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刚性支出将逐年加大,即使在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的情况下也能支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增长,并从而带动药品消费的增长。 4.药品消费需求预测:日本的经验表明未来中国药品消费潜力巨大 日本经验表明:人口红利+全民医保=庞大的药品消费需求 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的完善极大的促进了医疗收入的增长。在日本当时的情况下也是以药品收入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该制度的实施使药品份额由占医疗费用的二分之一增加至1965 年的五分之三,后期甚至为85%,因而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实施后,随着日本政府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药品需求量逐年增加。仅凭借日本当时的一亿三千万人口的消费需求拉动,即使在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的时期仍能保持增长,并使日本的药品消费市场早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就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这充分说明了,对药品的需求来说从来就不是问题。 中国国情预示:中国药品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 由于新药研发遇到瓶颈,对药品审批越来越严格也加大研发难度,缺乏新的“重磅炸弹产品”上市;各国政府压缩越来越庞大的医疗保障支出,降低药品价格,非专利药蓬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制药产业的市场销售额增速开始放缓。全球药品主要消费目前虽然仍然集中在北美、欧洲和日本,但2007 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药品销售额增长的阻力也主要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而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则增势明显。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促进总需求的增长;人口老龄化使得疾病谱向发达国家疾病谱转变诸如向心血管类、糖尿病类的慢性疾病发展,而后者正是药品销售的主要领域;收入增长、正在实施的全民医保有力地支撑了巨大的药品消费需求增长,因此中国药品消费市场的表现最为抢眼,增速水平高达25.7%,已经成为全球增速最高的市场。根据IMS 预计2008 年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药品销售增长幅度还将进一步降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仍将快速增长,到2009 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七大市场,到2011 年,IMS 预期中国制药市场进入全球制药市场五强的行列,到2020 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095 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将占全球医药总份额的8%。 看“供给”知“成长”不是问题 5.日本医药产业腾飞之法:政策是主导,创新是关键 二战之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起步开始了让世界震惊的高速发展,医药产业也不例外,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而几乎停滞的医药产业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NCEs 供应国,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因素成为人们探究的焦点。另一方面,日本是在1976 年才开始施行药品专利保护,在此之前也主要以仿制为主的医药产业如何进行战略转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日本是我国的邻国,与我国有着同样的文化渊源,同时,在医药产业方面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因而研究日本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寻找其发展过程的特点,借鉴有效的方法并吸取失败的经验,从“日本发展模式”求“中国产业转型”之路,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5.1 日本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分四个阶段完成跨越发展 根据日本通产省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55 年-1993 年日本制药工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2%左右,但是工业总产值却取得的飞速增长,48 年间医药工业产值增长64 倍,远高于同期GDP57 倍的增长。 日本的医药产业在二战结束后,发展历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日本医药产业发展的百年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由于前两个阶段和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可比性较小,我们主要分析从1955-1993 年期间的四个阶段的各自鲜明的发展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都存在着一些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而这些特征彼此即相互独立也相互关联。 5.2 产业政策对日本医药产业影响:效果明显且时间长 在上个世纪60-70S 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的时期,日本政府推行的是强势政府干预制度,对其各产业的发展都进行干预,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虽然当“日本奇迹”不复存在的今天,对当年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产业政策在当年经济发展的构成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点对日本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不能例外,在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出台了诸多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政策,我们通过对日本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速同GDP 增速的比较分析中发现,医药产业的运行受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小,但医药产业产值的增速对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比较敏感。 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建立:对医药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市场需求的扩容给日本医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点我们在需求篇中已经分析不再赘述)。从医药工业产值的增长情况就可以证明,我们用1961 年实现全民健康保险和1973 年老人免费医疗实施前后对医药产业的影响情况做了实证分析发现,每一次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时,医药产业对其十分敏感,产值增速当年就能得到大幅提升,而且其影响不会很快结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并带动医药工业产值总量迅速提升。例如,1961 年全民健康保险的全面实施带动了医药产业的蓬兴,连续四年药品总产值增长率在20%以上,到1965 年短短四年产值就增长2.1 倍。 药价政策:药价下降直接导致医药产业产值增速迅速下滑 由于药价直接决定药企的收益,医药产业的利润和产值对药价政策就十分敏感,政策影响基本出台当年就能奏效,没有任何的时滞性。因此,药价政策是影响医药行业非常重要的政策之一。根据我们的研究认为日本的药价政策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日本药品的定价机制决定创新药享受定价优惠 药价基准是日本专门针对列在健康保险中的药品而设立的,这些药品大约有15000 种,每种药品的“药价基准”就是医疗机构开给病人药品的实际价格,也称为“偿却价格”。药价基准不是主观制定的,而以市场价格变动为准,具体做法是对每种药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查,算出其加权平均值及变动范围。这个加权平均值加上一定的变动幅度,即为下一期修改的药价基准。事实上,日本制造厂协会(JPMA)指出:各机构购买药品的价格通常低于药价基准,结果导致了价格差距,为了最大限度的缩小这个差距,NHI(全国健康保险)会定期对市场销售价格进行调查。当一种新药刚投放市场,它的价格依据其它相当的药品,即一种已有药价基准的药品,其适应症、化学结构、药理作用、有效程度及安全性数据等方面都比较相似。另外,新药需要在创新、有效、市场潜力方面进行评估,并准予保险。新药可分成四个级别(一级为创新药、二级为有效新药、三级为其它新药、四级为罕用药)。如果没有可比较的药品,药品的价格由成本花费(Cost?based)定价方法决定。根据这种方法,药品的价格以制造成本、一般行政费用、获得受益和销售费用额为基础。当新药含有新的化学有效物质时,其价格要高于大多数近期在市场上竞争的药品。 日本限价措施使企业陷入成长乏力的恶性循环 药价基准制度是在1950 年就己制定,当全民健康保险开始推行之后,在日本开始发挥更大作用。药价基准初次调整是于1974 年2 月进行,至90 年代一共进行了七次,并且每次都是降低性的调整,八十年代几乎每两年就调整一次。造成这样频繁调低价格的原因是健康保险的实施所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负担已经使政府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财务包袱。但是频繁降价限制了企业的自由度,而药价的水平是决定企业收益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今后继续研究开发新药的资金来源。企业收益多了,才能抽出更多的研究开发费用来研究新药。因而,药价的水平是决定企业收益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今后继续研究开发新药的资金来源。企业收益多了,才能抽出更多的研究开发费用来研究新药。因而,药价的水平与企业的生命休戚相关。药价基准制度的制定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由下表可见一斑。每次药价下降对药品生产的影响都是相当严重的。 日本为了控制药价推行的医药分家使流通环节得到改善集中度提高 日本医药流通起初是大企业通过批发商的销售关系网进行销售。另一方面,大量培养MR(医药代表),利用终端强大的销售力量支撑整个流通网络。但实际上日本医药流通过程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竞争的不断加剧呈现出许多的问题。诸如药厂、批发商、医院之间让利、回扣、降价成风;医院进销药品差价过大,最高甚至达35%。同时日本的药品价格体系一直以来也不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药价长期处于一种不透明、不公正的状态。为了解决该问题,日本医药产业为与国际化相适应,由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发动了对医药流通体制及药价方面的改革,到1986 年实现了医药分家。 以上措施直接促使流通环节的改善,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日本前三大批发企业的市场集中度1995-2005 年十年间从21%提高到67%。 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为医药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翻开日本医药产业的腾飞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各阶段,这与日本政府其在鼓励创新上的产业政策的指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把其对产业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技术引进阶段:日本采取专利蚕食政策“学而超之” 从50 年代起,日本开始引进大量先进的专利技术,仅1950-1970 年,购进专利技术达1 万多项,耗资21.5 亿美元,加上推广的研究经费总计约为60 亿美元,而其他国家用于发明这些专利费用总额约1800-2000 亿美元,是日本引进和推行专利费用的30余倍。在这20 年的时间里,日本工业产值增长的30%来自专利技术,这部分产值相当于购买专利技术所花费用的10 倍。日本引进专利技术时,其引进不是单独的引进,其模仿也不是单独的模仿,而是在引进、模仿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才智,不断的加以更新、改进,从而围绕外国的基本专利,衍生出许多带有日本特色的小专利,亦称从属专利或依从专利,人称“蚕食政策”。这种明智的引进、这种聪明的模仿,不仅成功地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使日本成为世界公认的专利大国之一,日益积累的巨大专利数反过来又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自主开发阶段:由“技术引进依赖”转向“模仿性创新”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走向低迷,特别是1973 年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起的石油危机,更是使象日本这样能源依赖进口的国家受到很大的打击。另一方面,药品管理法全面改革,主要由于人们开始对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始质疑。新的药品管理法对新药的报批有着更多和更严格的限制,使得本来就很难的新药开发更是难上加难,全球进入了短暂的新药空白时代,过去还主要依赖国外引进的日本在这一时期也不得不转向自主研发。不仅如此,1976 年专利法依照国际惯例修订,由制造法专利转变为药品专利,再靠仿制国外药品己经是不可行的办法。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主研制新药又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因而,在早期本来就己经奠定了不错的研发能力基础上,日本的医药产业从这一时期开始由依赖型全面转入自主型开发时代。新药的模仿性创新,既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保护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又打破了他人利用专利在该领域形成的垄断,同时又降低了新药研发的风险也为技术领先性创新做了必要 的技术积累,有利于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 日本在新药自主开发阶段,医药产业整体的研发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开发的新药数量明显上升,从1970 年的13 个,上升到1987 年的25 个,但是由于日本在自主开发时期选择模仿性创新的策略,因此在新药R&D 水平的评价标准方面,还是比美国略逊一筹,日本的新药主要为D 类新药。(注:NCES 划分为四类。A 类最高属领先性创新,D 类最低属模仿性创新)。 此外,新药研发相关法规的完善,保证药品质量并与欧美等国保持步调一致,(注:厚生省制定GMP 并于1976 年在日本开始实施。后又推行了许多技术人员提倡的“QC(QualityControl)运动”,使药品生产在企业内的制造过程中达到优质高效;在1982 年相继制定并实施了GLP 和GCP,以确保新药在实验室阶段和临床阶段的实验质量和可靠性;日本同时也很重视新药上市后的监测,1979 年又以立法手段确立了“药品上市后监测制度(PMS)”。)使日本医药产业进入规范化生产阶段并同国际接轨,为今后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面国际化进展阶段: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创新药研发活跃 由于1986 年日本实行“医药分业”经营的政策,国内的药局及制药师在地区医疗中的地位被逐步提高,药品定价政策的改革,以及日本医药产业与欧美贸易摩擦不断激化,在国内国外的复杂因素影响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从封闭国内医药市场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而逐步进入国际化轨道。日本医药产业开始真正的参与到国际新药研发竞争中,这也就促使日本医药产业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药数量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日本国际化起步较晚,较先进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5.3 日本医药企业崛起之策: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日本医药产业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和企业海外依存度较低 日本医药产业经过的高速发展之后,我们发现其医药产业仍然是以国内市场需求拉动为主,其市场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国外市场依存度较低和国内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在海外依存度方面,由于日本的制药企业与欧美各国相比进入国际化发展起步很晚,虽然在产业国际化发展之后有了明显提高,但根据IMS 1992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排名前十位的药企的海外市场依存度平均只有4%-5%远低于欧美40%-50%的平均水平。而国内市场集中度方面,发达的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相比,差距比较大:以1987 年为例,日本当年五厂集中度为19.00%,而美国为30.63%,英国为81.83%,德国为50.10%,瑞士为91.60%。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日本当时有一亿三千万人口,即使仅仅立足于国内市场也能够确保业界的利润与成长率。第二,日本特有的药品使用和购买形态决定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在采取价格竞争的手段,制约的企业的发展。第三,新药研发的定位基于国内市场。第五,由于直到1976 年才修改专利法,一直以国外引进为主体,企业没有能够出口的药品。第四,企业经营规模小,国际竞争优势较弱。 日本优势企业的发展模式:研发构筑竞争壁垒,产品差别化实现垄断利润。 产品差别影响市场结构,它是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的垄断因素。产品差别还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使非价格竞争更为激烈。产品差别大的企业,垄断性强,其价格独立性高,容易形成利润率的企业差别。虽然日本医药产业经历40 多年的发展之后,产业结构仍不很合理,政府的药价管制政策使得企业的创新不足,大多数企业只限于较低水平的价格战之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有一些药企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了产业升级,实现产品的差别化,并成为国内市场的翘首,然后通过国际合作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当中。他们所依靠的就是在巨额的投入之下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构筑的强大研发实力。 这样的研发投入,给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收益,近年,各大企业都有几十件药品专利得到认可,以下为日本主要大型制药企业1992 至2000 年获得药品专利数情况。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在国际化开始之初,也是首先从研发合作开始的如在美国、欧洲建立研发中心和海外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划时代新药,开展临床试验,利用当地的科研人员、技术和根据当地、特别是FDA 的要求进行临床试验和开发,实现产品的海外市场销售,从而实现国际化。日本企业的发展成长模式是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 6.透过日本经验看中国医药产业走向何方:加速冲向前 6.1 新医改吹响医药行业崛起的号角 中国的医改到底能给医药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将持续十年还是昙花一现?医改能否成功也众说纷纭。但是看看日本的经验就是有力的证明,医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医药行业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给医药行业将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中国的医药产业正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随着医改征求意见稿的出台,预示着中国的医药产业已经进入全面腾飞的阶段。下面我们将就医改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 新医疗体制改革:未来“十年”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引擎” 我们认为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未来医药行业的产业集中将进一步提高,收入和利润分别保守估计均能保持行业25%和30%的增速水平,与此同时在实现全民医保的2010年医药工业的产值增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在总量上还有成倍的增长空间。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在消费品行业中仍能维持高景气度运行。 行业政策:为医药行业未来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趋向严厉的行业监管 医药行业关乎民生,监管一向相对严格。特别是2006 年几次涉及医疗安全事故的重大事件爆发后,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密集飞行检查等十分严格的措施,在2006~2007 上半年密集、严厉的阶段性“补救”、“平息舆论”监管举措后,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一些规范行业的长效措施开始陆续制定、出台、执行。愈加严格的监管虽然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长期来看必将促使行业门槛提高、洗牌加速、竞争环境好转、行业集中度提高。 未来药品定价政策将越来越趋向于鼓励创新 虽然目前药品最终的定价政策尚未出台,但是在医改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指明,在未来的药价制定中将越来越多地考虑企业研发的成本,对创新药给与定价的优惠。虽然,药品的限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发展是有损害的,但是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目前的药价政策对我国医药市场中企业集中度不高并且仿制盛行的局面将起到遏制的作用,将有力于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的提高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新医改推动行业发展过程中那些领域将受益?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改革,不仅给医药和医疗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带来了冲击,而且改变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我们将在下面系统的分析,医改究竟将给医药行业带来哪些变革和机遇,并从中寻找出行业中那些领域将最终受益。 第一,国家基本药物将享受政策利好,相关指定普药生产企业将优先受益 第二,政府加强监管和鼓励创新,专科用药加速优胜劣汰,具有研发、品牌和率先完成产业升级的优势龙头企业将优先受益 第三,新医改促进医药商业加速整合,具有网络优势的龙头企业最先受益 第四,新医改利好中医药发展,具有品牌、产品资源优势的老字号传统中药企业和具有研发、创新优势的现代中药领军企业将最先受益 第五,“预防为主”利好预防和诊断性生物制品,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将优先收益 第六,“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将利好医疗器械领域,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生产企业将最先受益 6.2“论”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 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仍然较低 跨国企业构成中国制药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截止2007年,医药行业工业企业数量5675 家,医药工业上市公司约107家,从数量看占比不足2%;从资产规模和收入、利润规模看,占比约25~30%。国有和民营企业是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的主体,整体代表性比较低的原因是:医药行业十分分散,竞争激烈、集中度低,国内上市公司规模偏小;在行业占比较大的化学制药领域,跨国合资企业已构成中国制药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它们并非上市公司。 在占据药品消费额80%比重的第一终端(医院,处方药市场),跨国合资/进口企业不但市场份额超过50%,据统计2002~2006 年,合资制药企业在我国医院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平均达到25%,远高于行业整体和国内企业增速。2007 年,跨国制药公司在华销售额普遍远高于其全球销售额:如罗氏、阿斯利康的全球收入增长率分别约10%、7%,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分别达30%、25%。2007 年样本医院前10 大供应厂商中,合资药厂占据80%,前20 家供应厂商中,也只有包括恒瑞等4 家国内民营制药企业,国有制药企业一个都没有。跨国企业凭借良好产品线和营销实力占据了各主要治疗领域的一线用药和高端消费市场。它们是推动中国医药市场高增长不可忽视的力量。换句话说,如果投资者简单根据行业高增长态势来推断国有制药企业高枕无忧,则难免失误。 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大 如果将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看作一个整体(样本:医药生物上市公司127家),对比行业增长与效益水平变化。可以看到: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率较为稳定(15%-20%左右,除较为特殊的04-06年),上市公司收入增长率略低于行业水平,业绩则波动巨大。 行业盈利能力比较稳定:在持续药品降价政策下,毛利率下滑,07年以来回升势头明显;通过降费利润率水平基本稳定。上市公司毛利率水平下滑更显著,通过降费利润率07 年以来有所回升但仍低于行业水平。 08全年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主要原因是在06年的低基数下,07年净利润增幅逐季走高,考虑以下因素1)07仍是打击商业贿赂高峰期,利润基数较低,因此08主业增幅仍十分显著;2)大宗原料药的涨价行情从07年中期启动,促使07下半年-08上半年业绩增幅显著,但周期性回落趋势仍不可避免;3)07年下半年上市公司取得丰厚投资收益,08年则极可能亏损,对业绩影响的结束,在06~07年脉冲式利润大幅波动后,我们预计09年后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恢复25%左右效益型增长,上市公司之间则业绩分化加大。 从“日本药企成功经验”觅“中国药企发展之路”上市公司谁能长大 医药上市公司市值规模普遍很小。目前市值排名第一位的恒瑞医药总市值175亿元,排名第20位的天士力市值57亿元。从近期国际并购案例看,印度仿制药龙头公司Ranbaxy的市场收购价值已逾600亿元。 谁将最有可能长大? 从日本药企成功的发展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产品的价值我们从图53中可以看出新化合物与新药物的效益价值最高。因此日本的制药企业根据疾病谱的变化,通过不断的投入研发出大量产品,这些产品由于同其他仿制产品的差异化,从而享受了定价优惠,摆脱了仿制药的价格竞争,由于专利保护而享受垄断利润,同时由于产品符合疾病谱的变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企业将拿出这部分销售收入的10%-15%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此外,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企业注意产品信息收集并对产品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久而久之企业就在该治疗领域形成自己的研发特色,构筑起技术的竞争优势。这就是日本企业良性循环的发展壮大过程。虽然中国企业目前由于规模较小,目前研发强度比起日本的企业略显不足,但是目前已经有药企开始用这种模式去运作自己,我们认为这样的企业是有希望在医药产业腾飞的过程中崛起的。 我们的审美视角: 从治疗领域角度看:大的治疗领域容易催生企业成长。目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位于疾病死因前列;我国医院用药排名中,抗肿瘤药已从02 年第4 位跃升为07年第2位(在全球排名中,抗肿瘤药已跃升为07年全球第一大处方用药)。因此,建议关注在抗肿瘤、心血管等大的疾病专科领域领先的制药企业。如恒瑞医药、通化东宝、天士力等。 从业务模式创新成功和国际化拓展可能带来的业绩爆发角度,我们关注:天士力和康缘药业的拳头产品是否能通过美国FDA认证从而将中国中成药产品打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恒瑞医药的me-too药物等。 从所属领域产业集中度角度基因药物、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细分领域的龙头上市公司能够分享技术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带来的高盈利能力和高成长。继续看好天坛生物。 看“策略”知“持有”不是问题 7.医药行业正处在加速起飞的前夕:未来成长确定 在宏观经济不确定的形势中,医药行业因其需求的刚性和新医改等政策的促进下,行业前景继续向好趋势不变。行业和优质公司良好的业绩表现仍可继续支撑医药板块获得相对溢价收益,投资医药行业应该是目前不错的投资选择,给予行业“增持”的评级。 8.估值评价:医药板块估值高企,启动板块整体行情的可能较小 医药板块享有较高估值溢价。年初以来,医药板块良好的防御性、成长性和政策支持力度使其享有了较高溢价。从目前估值情况看,板块溢价虽然在高位,相对于A股整体的溢价率水平在62%%,高于历史50%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市场对宏观经济下行的担忧,资金对防御性的医药板块特别的偏好,此外,由于其自身明确的成长性,和目前医药行业所处的高速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因为医药板块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是合理的,但启动板块整体行情的可能性较小。 9.我们对09年医药行业的选择:长期持有,分享价值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未来将给行业的生产?流通?消费整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巨大变革,目前这种影响和变革只是刚刚开始,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都将会对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新医改是行业的长期利好,行业已经驶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在估值讨论中我们发现,目前从PE 的绝对值来看大盘和医药股都不算高,但从医药股和大盘的相对比价来看,医药板块的溢价水平仍处高位,医药股获得绝对收益的难度较大,可是在确定性的盈利增长支持下,医药板块的走势表现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具体公司走势分化,优势公司表现了相当好的防御性,说明在成长性比较明确的情况下,行业估值虽高但具有安全边际。我们建议在这一时期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股思路。自上而下选出行业受益于医改的优势领域,然后在该领域中选出具有核心竞争力,未来能够长大的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分享其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