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5|回复: 1

药品以变突围 中国制药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3 09: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品以变突围 中国制药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生意社4月23日讯 根据此次公布的新医改实施方案,未来3年各级政府用于医改的投入预计为8500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和政策利好,药品行业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发展空间,实现战略升级?毋庸置疑,新医改已经奏响了药品行业的“变奏曲”。

  并购重组吹响进军号角

  有专家认为,新医改开启了药品行业整合的大幕,医药行业的并购将更加频繁,更加活跃。事实上,业界的反应比政策出台更加迅速。2007年,全国医药行业发生了43起并购,总计涉及金额达34亿元。

  一些优质医药企业为参与行业并购已在摩拳擦掌。以修正药业为例,早在2007年下半年,该公司就兼并重组了吉林省白山市的6家药厂和1家以人参深加工为主业的外资企业。“修正药业实施的企业并购,不是简单的资产扩张,而是整合公司的产业和市场资源,优化行业区域竞争秩序,同时,扩充企业产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修正药业董事长修涞贵表示,修正药业对并购的企业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与修正药业的产品品种和产业群形成互补。

  修正药业的并购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药品行业并购整合的主要趋势: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当区域、领域龙头,掌握市场主动权。实际上,医药行业对于技术、资本、研发等方面的高要求,决定了那些研发费用低、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和技术不过硬的中小规模企业将生存困难。

  据悉,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药跨国公司有20多家进入了中国,中国医药高端市场基本上都被跨国企业及其在华投资企业所占据。国内的制药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必然会通过不断整合来提高企业集中度,因此,未来几年行业内部或者跨行业的并购重组将会不断发生。

  “中国药品行业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并购时代。”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药业巨头们都不想在新医改的竞争中落后,以往围绕圈地和成本利润之间展开的竞争将升级为对资本和外来品牌的争夺。

  在国内并购暗流涌动的同时,中国医药企业也在尝试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医药企业2008年已经完成了两宗海外并购案:1月31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领军企业,药明康德以约1.63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的收购;3月12日,中国最大的监护仪厂商深圳迈瑞公布了其海外上市后的第一项收购决议??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收购完成后,迈瑞将成为全球监护仪行业第三大厂商。

  “中国制药”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然而,中国药企海外并购的成功并不能表示“中国制药”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

  据了解,在占全球药品消费市场88%份额的欧、美、日市场上,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品很少,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药寥寥无几。2003年-2005年,我国通过审批的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品牌有212个,其中真正的化学实体仅17个,加上中药22个,可谓凤毛麟角。而2006年对全国230家制药企业的联合调查也表明:国内制药企业自认为已经或正在开发属于“世界范围内新药”的比重仅为3%。

  “中国制造”与“国际制造”之间的差距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有专家认为,中国的药品行业长期处于低端复制的状态,在国际竞争中,数量庞大的“仿制药”难敌技术含量高的“原研药”。

  数据显示,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受理药品注册申请3413件,批准新药生产申请165件,批准仿制药生产申请1502件。与此相对比的是,近年来美国每年仅有20种-30种新药上市,而新药研发经费却从2000年的8.02亿美元增至目前的9.8亿美元,平均研发时间也延长至14.2年。

  有专家认为,跨国制药企业正抢占国际医药的制高点,我国制药工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制疗效好、价格合理的新药,不仅难以实现“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国内医药市场份额还将有可能进一步旁落。

  “我国生产的西药超过97%为仿制药,几乎所有先进的制药技术都来自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认为,外资对我国药品产业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正在不断提升。

  据了解,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占有;有些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垄断,如礼来公司占据了我国胰岛素市场99%的份额。

  专家认为,探讨制药工业研发水平薄弱的问题,需更多地从与医药创新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中寻找原因。正是由于以药养医体制造成医疗卫生机构对高价药的偏好,过低的“新药”标准以及不完善的药品定价机制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才使得制药企业偏离了正确的创新方向。

  新医改扫清了自主创新的政策障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创新的同时,也通过提升仿制药标准,有效地引导中国仿制药的研发、注册和生产。

  尽管面临严峻考验,我国药企仍然没有放弃“走出去”的尝试。2007年,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抗艾滋病药品??奈维拉平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FDA迄今为止的数据显示,这是中国制药企业首次获准向美国出口制剂产品(即成品药)。《华尔街日报》称,“华海药业是中国企业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一个缩影。”

  资本青睐“跟上节拍”的公司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到,想投入到医药企业的资金这么多,投资的积极程度超过历史上所有的时期,包括内资和外资。”一位业内人如此表示。

  事实上,这一趋势与中国医药商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趋势相吻合。大药企要想成为区域龙头需要资本的支持,而资本向来都是锦上添花,只有大企业才能为其带来丰厚的回报,于是,强强联合的模式应运而生。

  针对新医改方案的出炉,中金公司、申银万国、招商证券等主流机构均发布报告称,医改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基本符合市场此前的预期,对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将会构成长期利好。

  申银万国表示,新医改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长期而渐进的,总体对行业运行非常有利。这个政策的发布不仅直接刺激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最直接受益的则是医药企业及相关的上市公司。

  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明芳也乐观估计,随着新医改实施方案的公布,前期制约板块估值水平的不确定性消除,板块面临全面补涨。

  事实上,早在新医改征求意见稿面世时,投资者便热捧“医改概念股”。新医改方案颁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医疗板块领涨两市,数只医药股放量涨停,医疗器械、生物疫苗等子板块更是全线飘红。与此同时,资本运作也没有停止步伐。去年10月,中信资产向国中医药注资1亿元人民币;今年2月17日,主营生物疫苗生产的深圳迈高与美国HTDS公司签署并购重组协议,宣布将借壳这家美国公司登陆纳斯达克;3月23日,江苏鱼跃医疗连续三天涨停,收盘于29元,比起去年10月中旬的股票价格暴涨159%,其年报披露,公司最大的增长驱动因素便是“新医改的逐步兑现”。

  据《2008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报告》显示,2008年全年度,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融资金额增长40.62%,制药与连锁药店领域排在融资额度前两位。

  政策优势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外资也借新医改东风来抢占资本市场。今年2月,拜耳医药保健高调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1亿欧元在北京建立国际研发中心,这也是拜耳在中国研发方面首次投入上亿巨资。

  有分析人士表示,这和半个多月前,药业老大辉瑞600亿美元并购惠氏的豪迈举动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旨在争夺中国庞大的专利药市场。而随着医改进程逐步推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礼来、罗氏、赛诺菲-安万特等外企纷纷开始加紧资本运作的步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09: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药企四举转时局 入低端上演华丽转身

  4月23日,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在其主办的“产业集中度变化与核心竞争力重塑”论坛上发布“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国内企业排在了相当一部分外企的前面。

  新的10年里,在处方药销售市场上,有一批民族企业悄然迈上了20亿元、30亿元,甚至50亿元的市场销售市值。 赫然回首,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外企已经落在了后面。在上个10年里,这些外企少则三五亿元,多的已经达到20亿元的销售市值,而国内以销售处方药为主的制药企业基本没有逾越销售额亿元大关,当时,国企叫得比较响的是一些高投入的OTC类企业,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低附加值的原料药生产型企业。

  后来居上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在较高层面竞争时老是被外企挤兑。而外企挤兑咱们无非用三招:一是咱们的企业品牌差、产品质量差;二是咱们的营销人员素质差,业务手段单一而危险;三是咱们的原研专利少、学术理论少。这三招的“杀伤力”小到影响医生心理认可度,大到影响地方药品招标。

  为了改变这些曾经的认识,国企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在经年累月的洗礼和挣扎后,他们俨然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市场特色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之路。国企不再仅仅依靠挂金促销这一原始的销售手段,大凡挺立潮头、连年翻番前进的制药企业已经拥有相对健全的管理体系、相对丰富的工作实践,而且总结出了可供企业持续发展的独特理论。笔者看到了这类企业的很多领军人物,他们本人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构成部分,他们身上的很多特点浓缩着这个时代变幻的痕迹。

  这个现象引发了企业对中国市场更为深刻的经营思考,引发了药品营销人对于销售市场和销售技术的颠覆性思考。因为我们曾经学习和比较的对象是外资及合资企业,不争的事实却是,在这个10年中,外企的药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纯销业绩增长率远远低于国内这批新崛起的企业,而在对团队的管理上,外企的驾驭也表现得颇为乏力。

  这10年里,有数据说明:国内企业年销售复合增长率能够达到100%,而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纯销表现增长率普遍在30%线以下(不包括以资本手段兼并重组的企业规模增值),这是因为他们没能赶上中国经济改革市场效益突飞猛进的“快车”;国内企业拥有上万人处方药销售团队的翘楚,上千人的营销团队更是比比皆是,他们对销售团队的管理模式千差万别,其创新之处也是国外教科书上没有的,外企的销售人员很少能突破千人。

  国内企业的绝对利润比较大,尽管一些企业销售回款有30亿元,利润不过亿元,有的企业销售回款3亿元,利润却过亿元;另外从增长率来看,很多国内企业均能连续数年达到复合增长率超过100%,他们在市场上精细耕耘、默默无闻,但却仓廪充实、富甲一方。

  以战养战

  今天,即使在外企拥有品种结构、资金后盾、产品品牌、学术专家、推广人员等各方面优势的前提下,国内企业的表现也毫不逊色:

  1.品种结构:外资企业在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品种结构尤为丰富,其品种还具有专利和毋庸争议的质量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品种的销售增长率具有速度快、覆盖高、产值高等特点,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却差强人意,国企一个单品的销售额就可以达到这个数值。外资的单品排位在国内市场上的某些领域内已经不是第一,如依达拉奉、复方丹参滴丸和某骨科针剂等。

  2.资金后盾:外资企业通过兼并、产业重组,实现了规模的成长和资金的积累,他们有强大资金财团的支持,操盘者心态良好无“粮米断炊”之虞,企业用数千万元的资金进行先期投入,短期内不图市场回报。而此时的中国企业在认清企业内部情况和国内市场环境变化后,凭借“以战养战”的独特方式在市场拼杀,最初的营销启动费用仅有数10万元而已。

  3.学术专家:外资企业的产品力强,学术造诣深,有国际性专家资源做后盾,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具有绝对说服力。国内企业在这方面会弱一些,原因一方面是有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不能支付专家费用,另一方面,国内专家只在企业的产品成长或鼎盛时期才会出来“锦上添花”。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适合的学术代言人,如步长集团领袖人物赵步长就提出了“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及“脑心同治”两个医学理论,就理论衍生出步长脑心通,这在心脑血管病防治领域是一项创举,使产品迅速实现了数10亿元的销售额。国内不乏这样的企业家,以岭药业的陈以岭、天士力的闫希军,他们自己就是最大的学术发动者,并且极具本土化特色。

  4.推广人员:外企的学术推广人员是专业领域内的优秀人士,其操盘者都是有着丰富市场推广经验的推广专家,他们拥有最优质的推广平台、最完备的推广物料、最系统的推广程序和最细腻的推广评价,但在销售人员人均产值方面,国企也在逐渐接近外企标准。

  如今能达到几十亿元市值销售额的企业,国企的绝对数量并不比外企少,再从市场覆盖率、产品品牌度、处方当量均匀度、投入产出比率等等项目上进行比较,国企已是毫不逊色,他们根植于各级市场盘根错节,剑出江湖,名份落定。

  深入低端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10年里,市场营销发生着急剧变化,市场上最成功的操作典范应该是国内企业集群。值得我们探究的是,这些年厉兵秣马、踏踏实实经营产品而成功的企业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国企是怎样简单而又不简单?拥有优势的外企没有在这轮“新龟兔赛跑”中完全胜出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外企又是怎样的满足而又不满足?

  我们应当看到,外企也有自己的弱项。外企最缺的是虚心,他们学习的对象都是国外的,连语言、思维逻辑都以外国的为荣。在国内市场上,外企中级管理人员出来时都是以讲者身份扮演“布道者”,高管人员更是经常提着高尔夫球棒到绿荫场上会晤同一语态的对象,他们想学习却低不下身姿,难以了解低端市场行情,因此导致整个组织系统文化高、反应慢。

  外企最弱的是恒心,较高的升迁门槛和较透明的未来归宿,使有野心的人失去了欲望、有耐心的人失去了希望。据了解,很多企业产品线上的产品经理职位不饱和,经常轮换,甚至长时间缺位。中级以下的营销人员流失高、信任度低。

  只要不与国企最优秀的集群相比,外企的销售增长仍然算是全线飘红。而国内企业之所以没有与外企攀比的信心,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更多倒下的企业,事实上,很多企业日子难熬或难以生存正是孕育坚强优化“物种”的机遇,这些绩优“物种”在数量上绝对数少,不过几十家,但他们是中国制药业的未来。就现在而言,他们的优秀已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他们的成功也不仅仅得益于机遇,其中还有很多值得营销工作者去发掘的内容。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案例,新的市场需要新的创新,中外企业需要互相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2-23 23:29 , Processed in 0.0198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