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股份(18.70,-0.61,-3.16%)、华润北药、新上药,雄心勃勃地以并购做大规模,但整合后的效率是更大挑战
□ 本刊记者 郑斐 | 文
尽管估值有所回落,医药业的主角们正在厉兵秣马,希望借资本市场助力,掀起新一轮并购狂潮。
4月14日,新上海医药(21.05,-0.51,-2.37%)完成香港联交所聆讯程序,H股上市计划提速。新上药董事长吕明方告诉财新《新世纪(21.08,-0.30,-1.40%)》记者,H股融资将主要用于并购与发展。市场预测,新上药此番融资将达百亿港元。
就在一个月前,国药股份(600511.SH)发布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业内老大中国医药(24.26,-0.33,-1.34%)集团(下称国药集团)将在未来五年内解决国药控股(01099.HK)和国药股份的同业竞争问题,这意味着国药控股也将在合适的时机回归A股。
至此,包括华润北药在内的医药商业领域三大巨头,都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整体上市,打造千亿药企集团的宏大目标,药业三足鼎立势成。
医药业因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背靠中国的巨大内需而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在中国的新药研发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当下,药企的整合渠道优势更为现实。但在医药流通企业多为国企的大背景下,这注定了是国字头药企的游戏。目前所谓三巨头加起来的市场份额不足20%。国内医药市场仍有3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医药分销企业,这种高度分散的状态有可能在几年内突变。“未来三到五年,前三名的市场占有率有望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吕明方说。
收入规模业内排名第四的南京医药(14.13,-0.37,-2.55%)(600713.SH),本身也成为几大巨头的并购目标之一,但南京医药现任管理层已将叩门者拒之千里之外。民营背景出身的九州通(13.74,-0.25,-1.79%)(600998.SH)素来被认为干的是医药流通低端领域的“苦力活”,收入规模仅次于诸位巨头,在去年11月2日登陆主板之后,也展开了一轮小范围的并购,但仍被业内认为是不具希望的挑战者。
以追求规模为目标的并购,最终效益如何,是否会重蹈南京医药2010年在并购狂飙后利润率大幅下降到千分之一的尴尬局面?比起并购本身,整合是几大巨头面对的更为严峻的难题。
短兵相接
医药业三巨头均已或正在筹备赴香港上市。国药控股香港上市发行市盈率仅20倍左右,去年医药股大热,最高市盈率不过40倍。而A股上市的九州通,发行市盈率高达65倍。为何医药巨头们还要舍近求远,舍高求低?一位投行人士表示,香港市场机制灵活,在公司再融资和换股收购方面,企业有很大的自主权。
“A股已经成了产业整合的障碍,失去给企业正确定价的功能。比如南京医药这样的低效率公司市盈率高达100多倍。”某券商并购部资深人士称。
吕明方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H股整体上市预计在上半年,“希望能提前完成。”自2008年7月上海实业(集团)开始以老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上海医药行业开始,到2010年3月新上药挂牌,“上实系”出身的吕明方带领的“空降”团队在20个月内,完成了这一涉及300余亿元资产的大交易,并有望成为首家A+H医药类上市公司。
此次新上药对中信医药总计35.6亿元的收购案被作为H股上市的募投项目之一。2010年10月,新上药对中信医药的并购达到了25倍的高市盈率(相对于2010年业绩),创下了医药行业并购市场的新高。“国内医药并购市场市盈率多为个位数,国药控股上市之后并购市盈率迅速提高到10倍以上,而新上药再次改写了这一价格线。”一位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表示。
但是,某券商并购部门负责人认为这个价格“合理”。他认为,新上药通过收购中信医药打入华北市场最核心的北京区域,战略意义重大。
新上药此举亦得到了竞争对手的认可。一位接近国药的知情人士表示,早在2004年,国药就曾接触过中信医药。在当时风投火爆的大环境下,中信医药选择了百奥维达、NEA、北极光等数家风投,并欲启动赴美上市进程。2009年上半年,中信医药赴美上市未能成行,国药控股又与其接触,并“讨价还价”确定了12倍的并购市盈率。但中信医药最终接受了新上药开出的高价。
面对已经打到家门口的新上药,有关国药人士称:“他们在北京市场也就切走了五分之一的蛋糕,不足为虑。”
早在2000年就高调宣布要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华润集团,在2006年啃下重组华源集团的硬骨头,2010年4月牵手北京医药集团,成立华润北药。“华润当时更心仪的是上药”,一位接近华润的知情人士透露。在更早的时候,华润还曾打报告要求收购国药集团而不得,反而加快了后者股改上市的进程。
吕明方则表示,“(无论并购)案子被谁拿走了,都要有很好的心态”。
在经历了2010年的并购狂潮后,医药业的并购案仍层出不穷。前述券商并购部门负责人表示,仅他们一个团队手上就有四五个医药行业的并购案在同步进行,而且不乏交易额过亿的大案子。
规模为王
新上药总裁徐国雄去年此时上任,立下三年任期内税后利润增长不可低于20%的军令状,“不然管理层就要下课”,吕明方说。根据年报,新上药2010年底的营业收入达到374亿元,利润近18亿元。
华润旗下,则有北药、双鹤药业(25.45,-0.62,-2.38%)(600062.SH)、万东医疗(15.86,0.27,1.73%)(600055.SH)、华润三九(000999.SZ)、东阿阿胶(46.68,0.95,2.08%)(000423.SZ)等多家药企有待整合。根据华润北药总裁李福祚透露,华润北药2010年预计完成营业额近400亿元,利润约25亿元。
在牵手北药后,华润南下北上,将战火烧到新上药的家门口,并前后五次奔赴东北,完成了黑吉辽布局。但这样的速度和力度,仍被一些医药行业分析人士横向比较后认为“动作有些面”。
以医药流通起家的国药集团并购手笔更大。在过去一年多里,国药集团以国药控股为平台完成了多达90起、收入总规模100余亿元的收购,销售规模在2010年底膨胀至886亿元,并提出,未来三到五年内要打造两个1000亿元收入规模的医药平台。但如此扩张速度,也被业内批为“为了规模而规模”。
新上药对国药一家独大的局面虎视眈眈。吕明方曾放下豪言壮语:“未来地方国企也有整合央企的可能性。”他在此次专访中表示,新上药目前最引以为豪的是完成了整体上市,实现了上市平台股东结构、业务结构、管理结构的一致性,为新上药打造“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必要保障。新上药在2010年还先后收购福建省医药公司、山东商联等多家公司,以加强在华东地区的优势;收购众协医药,布局高端医药直销领域;收购广州中山医药、中信医药和爱心伟业,实现华南及华北地区分销网络的布局。不少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上药的并购是将内部重复的资源分配到各个重点区域,相对更具有产业整合和布局的战略意义。
投资哈药集团的中信资本合伙人张懿辰表示,中国医药业目前还处于较低端的状态,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相对确定,规模扩大对利润增长极富意义。流通领域的整合非常必要,能缓解医药流通过于分散致使药品价格扭曲的现象。
和君创业合伙人李肃曾担任有关医药并购项目的顾问,他认为,目前国内的这一轮医药流通领域的大并购,更多是“规模冲动”,真正意义上的比拼物流水平的医药流通企业还没有出现。
整合之忧
新上药目前被认为是三巨头中内部整合最有希望的一家。但有医药行业分析师“眼尖”地发现,新上药交出的首份年报中,并没有按照产品线细分收入。分析师们据此认为,“新上药”的内部整合还有待时日。国药则提出了按照日本垄断型药企的技术构架改造自身网络的想法,但上述人士认为快速收购来的企业消化起来也会比较困难。而华润医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整合,涉及多个公司不同的股权关系。到目前为止,北药和华润医药的内部整合,即使在会计上也尚未最终完成。
传统的国企思维、老旧的管理层选拔机制、缺位的薪酬体系设计以及管理人员随意兼职、甚至利益转移等问题,比重组本身更令新团队头痛。
“尽管新上药的内部整合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公司的机制有所转变。”一位医药行业资深分析师观察认为。
“今年我们提出两个转变,一是经营模式上的,即从上海的上药转变为全国的上药;二是从传统国企转变为市场化的企业。如果实现了这两个转变,上药的竞争力一定会大幅度提升,关键是制度安排。”吕明方说。
“如果整合得好,未来两到三年新上药的协同效应可能会发挥出来。”和君创业医药咨询部门负责人冯烨表示。一位A股医药行业分析师则认为,新上药在华东的“绝对权威”来自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对此,吕明方表示,“我们的运作坚持市场化,才会持久。”
国药则明确了分块发展的战略思路,“国药的优势在流通、生物医药和器械。”冯烨表示,“分块发展较容易分别管理;一体化则对团队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目前按照销售规模排名第五的南京医药,屡次传出被并购的消息而无果。一位接近南京医药的知情人士表示,几大巨头都曾接触过南京医药,但“南京医药明确表示不愿意嫁给他们,根本没有坐下来谈判。”该人士表示,南京医药近年来也曾多次并购,但拖累了效益,2010年底近200亿元的收入,利润不到3000万元,利润率只有千分之一。
“这恰恰是国字头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后都应该担心的问题:效率何在?”他说。
谁能挑战
国药、新上药和华润北药俨然已成三国之势,吕明方对此打了个比方:“我们就像三大航空公司,有打有闹,但是关系也很好。”
不过,随着新医改政策中获利的二线以下城市、县域经济体医疗需求的猛增,医药流通已经呈现“网络下沉”的局面。三巨头都已开始在这些地区布局,这样一来,他们将直接面对民营背景的医药流通上市企业九州通的挑战。九州通在2010年获得出身地湖北省基本药物配送资格后,在当地已经小试并购整合的牛刀。
“九州通已拥有全国的网络布局,只是苦于无法进入高端市场。但在中低端市场,它比国企巨头们更有经验,费用控制也更出色。”一位医药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九州通多年来捡缺补漏,在毛利率较低的药店渠道和二级以下的医院渠道耕耘,通过极力控制期间费用,在做到与南京医药相当的200亿元规模的同时,保持了3%左右的行业平均净利润率,殊为不易。
一位国药人士并不掩饰:九州通在高端市场还无法对其构成有效竞争。
“国药的主要优势是央企背景和全国性网络的结合”,一位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表示。他认为,尽管没有明文限制民资药企的准入领域,但迄今九州通尚未与国资药企巨头们正面竞争。国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一级站的管理者,这些一级站在体制改革之后大多成为了地方医药企业,这使得国药在并购地方药企时占得先机,并可以利用央企的资源优势向地方政府“施压”。
“政策性资源在并购中往往比资金更重要。九州通想要在同等条件下竞购是不可能的。”一位并购业资深人士表示,“虽然九州通加南京医药是个富有想象力的组合,但现实中绝无可能。”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卖给国企即使出事了或者垮掉了,多少钱卖的,都无所谓,不会被追究责任的。”上述券商并购部门负责人表示。
本刊记者刘卫、毕爱芳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