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东方财经》主办的一场主题为"两岸健康产业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业内外专家分别对广受资本市场热捧的大健康产业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同时对中医对接大健康表示看好。
每经记者 黄宗彦
10月30日,由《东方财经》主办的一场主题为"两岸健康产业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业内外专家分别对广受资本市场热捧的大健康产业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同时对中医对接大健康表示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不少传统中药企业开展了相应布局,欲以养生保健、养老、旅游等方面对接大健康,拓展产业链。
不过,在当前占了诊疗大半壁江山的西医影响下,中医的把脉、药方等特殊属性似乎显得缺乏科学性和现代化,因而中药创新依旧窗扉紧掩。
在国家开发银行顾问黎维彬看来,诺贝尔医学奖对于我国而言很尴尬: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认可,却在国内步履维艰。
恩威集团董事长薛永新认为,国家应尽快建立相关中药审批标准,降低准入门槛,不要将民族的瑰宝拒之门外。
中医药掘金大健康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中医让你稀里糊涂地活着,西医让你明明白白死去。"
薛永新认为,与西医解剖学相比,中医更多的是用日常养生,如呼吸、食疗等方式使人体内部紊乱机体恢复平衡,从整体上解决身体不适。中医养生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表示,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快速增长,从1996的234亿元一路高攀至2014年的7302亿元,且今年有望超过8000亿元。
此外,国家亦对中医药对接大健康表示支持。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其中除传统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服务外,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文化和健康旅游等中药大健康产业也被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中药大健康产业已经达到1.2万亿元的规模。
实际上,目前已有不少上市中药企正紧锣密鼓地布局大健康产业。如恒康医疗在江苏盱眙县八仙台景区设立医疗健康城,打造集医疗服务、健康养生、休闲养老、医疗旅游、中医药文化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集群等。
由此看来,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大健康业态更具多样性。
中药审批准缺失标准
作为中医大健康产业的一环,中药发展的驻足不前一定程度上会对该产业产生不利影响。
据了解,当前中药新药的评审标准不透明,审批周期长,往往因为复方中有一两味药的药性不符合标准而被毙。
薛永新表示,其所在公司曾将一款已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新药上报审批,结果被告知配方不合格。"我认为新药的准入标准就是安全、有效,此外不应该再设有不必要的门槛。"
中华中医学术流派联盟秘书长贺振泉认为,这是由于传统中药都是由祖上各流派代代相传而来,在药效机理、副作用等方面缺乏科学依据。不过他指出,中药不应该由西药的评审标准来要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由于评审没有统一标准,近年来中药审批逐渐呈边缘化趋势。广药集团曾提供给记者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获批的药品生产批文为16.5万件,而中药只占其中的36%。2012至2013年,获批的中药数量只占到当年新药总数的6%。
此外,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仅11个,占7.38%,大幅低于2013年的12.7%。
相反,不少海外国家却看上了中药的市场潜力,将中药专利纳入囊中。
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的专利权仅为0.3%,日本和韩国所占比例则超过70%。海外中药市场规模近30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中药所占比例却不到5%。
甚至有不少外企还将触手伸到我国境内,在抢注中药专利的同时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药企却大多沦为廉价原料药供应商。
黎维彬直言,"民族瑰宝在国际享誉,却在国内被条条框框约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