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努力,印度制药企业已经在仿制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将中国药企远远甩在后头。 通常情况下,印度制药企业更愿意采用专利挑战策略,也就是通过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者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药物的方式。 全球制药老大辉瑞被印度人撞了一下腰 其拳头产品???全球首个年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的药品“立普妥”,遭遇了印度仿制药企业“南新(Ranbaxy)”的专利挑战。虽然去年10月,南新在首场法院审判中失利,但南新继续上诉,要挑战到底。 敢于向辉瑞宣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南新自有南新的底气???它已经具备先进的仿制、创新和进一步研发的能力。而无论是勇气还是技术,都是我国制药企业所欠缺的。 两个同样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制药领域,曾经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走着以仿制为主的路线,而如今,印度已经超越了中国。 到印度考察回国后,海正制药董事长白骅感叹,中国医药企业平均落后印度10~15年,印度药企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殊途不同归 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性质,中国医药产业和企业都与印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印度制药行业分布着2万多家注册企业,90%以上是作坊式小企业;我国目前拥有6000多家医药企业,医药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86.8%,水平基本相当。而生产成本低、行业集中度低等,都是两国医药行业的相似之处。 由于研发水平有限,两国医药企业都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自主创新研发药品所占的比例相当小。 然而,一条几乎相同的道路,却走出了两个不一样的结果。 除了零碎的小规模医药企业,印度通过10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了类似于南新、瑞迪(D r .R e d d y ’s)、西普拉(C i p l a)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型制药企业。这些企业已不局限于简单的仿制,也已经开始有了创新药物。而这些制药企业,正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的非专利业务、建造海外工厂的形式,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而相比之下,中国医药企业却几乎找不出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更缺少向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发起并购的勇气和资质。 中国和印度生产的药品都可以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出口额也基本相近。但是,印度药物制剂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15%以上;而中国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出口,西药制剂出口一直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不到总额的4%。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6月,印度制药市场的销售额比上一月增长12.9%,其中南新和西普拉的增长率分别为13.7%和16.6%。而南新以5.13%的份额成为当月市场霸主。然而在我国医药市场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多是跨国医药企业。 仿中有创和一味仿制 并不完全是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部分中国药企的仿制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印度制药企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其比中国企业更早地意识到,简单的仿制是完全不够的,仿制的同时必须有进一步的创新。这一点不同的思考方式带动了印度制药企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制药企业的通病就是低水平重复仿制。一个技术含量较低的药品专利过期后,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对其进行简单的、完全相同的仿制。如“安乃近”这样低价格药品,生产厂家已经超过了100家,而为了赢得销路,各企业之间只能纷纷压价竞标,最终的价格低到企业自己无法承受。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药品,却很少有企业敢于去尝试仿制。 而印度制药企业走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仿中有创,而且如果同样时间开拓生产仿制药,印度往往比中国早1~2年上市。 通常情况下,印度制药企业更愿意采用专利挑战策略,也就是通过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者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药物的方式。南新挑战辉瑞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而事实上,此前南新已经通过成功诉讼葛兰素史克的“头孢呋辛酯”,在不需要付出任何赔偿的前提下,对该药品进行低价仿制。 同样,印度大型制药企业更愿意在仿制药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创新,从而创立自己的品牌药品。目前,印度的制药企业已经从最开始的原料药生产,逐步过渡到对创新药物的开发,且这一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研发型制药企业,每年将销售额的15%左右投入研发,而印度企业是研发支出占到其销售收入的2%左右,大型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已达到10%左右。但我国制药企业的平均投入只有不到1%,而像华北制药、山东新华等老牌医药企业,也很少有研发的项目。《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制药企业根本拿不出这笔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设立研发部门。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SCRIPT src="/include/text_buttom.js"></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