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冒冒失失闯进宝地,收获很多,但自身成长不多。以前冒昧发贴的勇气不复再有。现在怀着崇敬的心情谨小慎微的开一个帖子,以后个人的一些所思所想就放在这个帖子里了。(里面也许很多无解的投资问题,只供探讨,与投资成绩本身无关)谢谢大家! 经历了在徐星和聚富的近2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股市的大起大落,观察了诸多高手的精彩思辨,看到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结局。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感觉成长了挺多。自己也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1)对投资的顶礼膜拜。很多人把投资看得过于的神化了,包括必然的100%的价值投资(啥叫纯粹的价值投资?怎么做就不算纯粹呢?)包括精确到点位,各种眼花缭乱的趋势分析(还是叫技术分析?)都把股票投资推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高度,并对自己的工具顶礼膜拜,并竭尽所能进行辩护。
但非常遗憾的是,历史,几乎从未满足过任何思想的愿望。历史,从来都是在狂热和冷静的对立中前行,人可以有方向性的预感,但最好不要搞一些必然的精确的分析,因为那不是生活,所以那不是股票。翻了很多技术分析的帖子,包括中小波段操作,都不是大气的错误,更无所谓成功的标准。所以弃之不用。而有些貌似非常吓人的公式、什么金融工程啥的原理不过简单的生活常识,弃之不用。现在明白,大师之所以很少卖出股票,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卖出合适,也许最合适的就是不卖出,除非极端。 综合来说,对于普通民众,要破解迷信情节,投资即生活,所以可以很温暖很贴切,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很好的做股票,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2)关于相对大的趋势和相对小的公司,生活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
评价大的趋势时,最好看看自己的历史,看看股票和经济史,就会有方向感,而这种模糊的方向感,对于你树立信心非常重要,因为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 评价公司时,把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融入到你的选股思想中去,充分动用生活常识和大家显而易见的信息和资料,去考察一个公司,是投资的根本。 依据我的性格,我喜欢低调中庸、精细长远、内功渊源的优势企业,目前同时还对科技股有憧憬,也许是青年冲动,比如安泰,比如新大陆等等。有没有能力选出不戴盔甲一把屠龙宝刀过关斩将的“梦幻”企业留待历史考证。这需这样会对林奇先生的show hand游戏有新的认识。 同时,也要思考一下,通过把握行业景气来实现资本的增值是不是不合适的呢?而把重点90%放在内在价值上呢? 3)关于买卖时机的问题
在这儿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如果着眼长远,估出来的价值个人感觉根本就没有什么用途。一年以后的业绩预测都差之千里,怎么还能把后五年的财务报表全都预测出来,简直神仙了!唯一的方法似乎是彻底的了解这家公司,而且是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五到十年的了解。个人认为的比较合适的方法是明确的发展前途要比暂时的高低估重要需多。而高低估就是大家说的买卖时机的问题。
关于买卖时机的问题,很多人很难把握。但这属于战略下的战术问题。应该把它的作用给于一定的弱化,少作预测甚至不预测是自己目前的目标。做到这一点,需要很高的人品要求。但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公司价值,低估比高估更容易看明白。所以,只要自己(是自己认为)认为公司值这个钱(或者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公司是不是值这个钱,但知道什么时候是安全/危险的也就足够了。目前我自己感觉就是这样),那就在下面的区间随心随性的买,总犯不了大错。弱化左侧交易或者右侧交易的意识吧,如果我们做不到买股不选时,那我们就弱化选时的意识好了。 卖出还没有考虑,感觉买入公司,除非出现更明显而强烈的好标的,最好不要卖出。考察历史,在任何时候持有现金,几乎都是对自己心灵的考验和摧残,也许和公司一起减产或者承担一点小损失,也是我们股东应该做的。这一点,似乎林奇的书中体现得更明显,林奇持股时间没有巴老长,但收益率应该比巴老高很多。这并不是逃跑提高了收益率,而是在股票投资上林奇翻了更多的石头。 一句话: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并不是一件好事。 一个问题:对于持有的优势企业,跌30%-50%算不算多?
4)关于崩溃。 历史给了我们很少的崩溃的机会,很少有人能够预测到他的发生,更少有人能预测到他的结束。这是上帝的惩罚,也是上帝的恩赐。他只给信心坚定、对公司价值有深刻认识的人恩赐的机会。“慢伸手”的缓慢投资者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很少能够把握住快伸手的机会。抱在怀里的大多数都要是很好的。等飞刀落地了,出去拣点食物也未尝不可以。但冒着刀枪剑戟出去找食还是比较危险。
面对暴跌,重仓者和空仓者应该有不同的策略,但总体来说,都是因为心生贪婪而或恐惧或喜悦。我现在很喜悦,是因为我还很贪婪。但我们不应该成为贪婪的猪,而应该像一名园艺工人一样细致耐心的培养自己的苗木。 如果不能把投资做成工程,那就随性一点做成艺术好了。千万别做成举重或者捞虾的游戏。 5)关于心态和情绪。 尚未持股,未有具体的体会。 感觉这应该是投资的核心问题。如何做到快乐投资,这是个问题。但对于总资产不过五六万,而期待过上富裕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心态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样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符合林奇先生关于入市的人群界定,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许年轻人在有些时候可以稍微尝试一点出格的事情,为了超常规发展的需要。 而年轻人相比较年长的投资者,有一个相对的优势就是受主流思想的影响并不深刻,很多年轻人善于思考、勤于发现。总体上来说,心态和情绪肯定建立在宏观的人生哲学和微观的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的。 单就对价值的认识上看,很遗憾的是,价值和成长、高估和低估、趋势的上和下等等,所有能够思考的方方面面都是对立统一体。
比如价值投资第一股600519贵州茅台,仅仅是地方的一个高度白酒酒厂。目前竟然1000多亿的市值在沪A前十,按照接近30%的速度成长,10年之后将过万亿,粗略估计10年之后的营收应该超过500亿吧?而500亿的茅台消费市场和万亿的市值靠什么支撑呢?不管茅台多么特别,白酒根本上就是同质化竞争,而到时白酒的消费市场和公司市值又有多大呢?自己反正是没有这个想象力的。但是算算现状,无论如何扩产似乎都供不应求,拿酒需要部级高官签字,而且还有要命的提价,还有成本降低,还有越老越吃香的特性,更可怕的是公司大多数是轻资产、流动资产,手握极多现金,不需要收购的稳步扩张,总之,看起来是无比的完美。不管他是什么制度、什么权力的产物,如果看最近几年的收益增长的话,应该是无论牛熊的首选之一。依我的智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理解茅台现象。本质上这种现象上市公司应该还有许多。比如06年以前的中集集团。 也许年轻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成年礼”。 与之相反,小商品城100多亿的市值有没有低估?看看它在商业连锁中的地位以及市值,个人感觉她的行业地位要远比贵州茅台高,而100多亿的市值不知道是不是低估了。而义乌市国资委的控股会不会开始迈开步伐在扩张中死去也值得怀疑。而中信国安近200亿的市值又有没有高估?………… 置信电器部件组装商+独特的营销模式,使其市值超过了潜在拥有核心技术并精细致远的安泰科技?我看不出这种组装的壁垒,也看不出独特的营销模式具有多高的壁垒。至少打着“非晶变压器”主意的厂家太多了。也许终端市场是比较低廉的获得了技术最容易生存的?那么烟台氨纶为什么还生活的那么好?而且放眼三五年都会很好。 关于心态和情绪,实际上就是想建立一种心理平衡或者统一。但遗憾的是,似乎很难找到这样的统一。思考越多,矛盾越多,困惑越多。也许唯一不变的关注点就是收益,但不稳固的收益又是价值投资者最忌讳的。这其中最当属前景无限好、盈增100%的高科技企业?抑或受惠于也受制于政策的“既得利益”公司群? 也许年轻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成年礼”。 思路很乱,体系杂乱无章,自己目前似乎只能注定选择观察低调中庸的企业。看看变化情况留待以后成长。有一点思考:为什么投资大师难以复制?个人感觉是因为他们有对投资理念的深刻理解并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力,记得非常清楚林奇曾说他的组合当中有很多赔钱股持有了四五年甚至十年都没有放弃,这是因为他确信它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力实际上在开始投资之前就已经输给了市场。 结尾:关于具体的个股,根本就没有100%的方向性正确;tennbaggers其实更是寥若星辰。这两条永远是个概率事件。所以确实需要一定的分散持股,以确保比较小的方差和大约20%的复合收益率。具体公司慢慢考察慢慢展现和大家讨论。希望大家不要在意在下位卑言微,多多建言献策共同讨论共同进步。
好多的问题,先列几个以后慢慢加。也在以后的时间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尝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问题1:小商品城100亿的市值有没有低估? 问题2:是投资专著市场的置信电器还是投资专著技术的安泰科技?谁更稳当和长远并获利较大? 问题3:贵州茅台1000亿的市值是否值得投资?他究竟有没有内在竞争力(能看到的竞争力都不是内在竞争力)?如果有,是不是比很多酿酒食品类公司低呢?而内在竞争力是不是对它来说不需要呢? 问题4:到底如何看待十几年的中集现象呢? 问题5:是选择股价踏实,成长稳健的大公司,还是选择价格高企,有暴发成长可能的小企业呢?小企业的组合能不能保证低风险高收益呢?感觉林奇似乎就是这样做的。也许安全本身就意味着放弃较高的收益。在同样的物流公司上,恐怕没人期望中储股份会在10年涨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但恐怕有很多人会期待深基地在10年之内涨二十倍。虽然中储要比深基地低估很多。 问题6: 我是潜在客户和忠实fans,公司能不能做到“快乐投资”?如何做到投资不疲劳?
问题7:重发如何做到投资不疲劳?考察公司好艰辛。以后的很大部分精力将放到对优秀近乎卓越的基金的寻找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