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的A股市场,从1991年开始至今已18个年头了。在这18个年里,以上证指数计,其中有10个年头是牛市(上升市);如以深综指计,则有8个年头是牛市,平均来说9年是牛市,或者说以年计,18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里是牛市,并不象有人说的中国股市是“牛短熊长”,而是牛熊交替上演,演出一幕幕的悲喜剧。 牛市是令人兴奋的,而熊市则令人难忘。回顾这一半时间里的熊市是很有意义的。 一、1993-1996年的大熊市 先说1993年开始的那轮熊市。我自己赶了个半,1993年年末才在深交所登记公司办了个深户帐户开始涉入股市,开户时听朋友说股市已经跌了差不多一半了,现在入市会有大底抄,懵懵恫恫地就“入市”了。结果一入市先赶上了个大熊市。1994年年初,深市开盘233点,上证833点,半年后的7月末,深综收盘95点,上证333点。此时,市场离1993年2月的深沪股市的顶部已经跌去74%和79%。随后在“三大政策”下股市开始了“大井喷”,一个半月,上海从325升到1052,深圳从94点升到235点。随后又是大跌并一直阴跌至1996年年初,上海跌至512点,深圳105点。结束了1993-1996年初的大熊市。 这轮熊市的背景就是1992年小平“南寻”后全国大干快上,到处都是基本建设的工地,造成固定资产(包括房地产)投资巨增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的通胀率(CPI)急速窜升,1994年时已达24%。1993年5月朱总理主政国务院金融后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搞“宏观调控”,将银行利率从7.56%一下子提到9.18%,两个月后又提到10.98%(然后就是不断增加的保值贴补率)。股市在此背景下,“飞流直下三千尺”,上海从1558开始仅5个月时间一气跌至777。经过几个月整理后向下突破,从777一直跌至325。 在此期间,深股几乎没有一只股票不跌,各股跌幅都差不多。而上海则有几只典型的“庄股”如界龙实业等硬撑。但当“三大政策”催生的“333”大行情开始后,所有的股票都翻几番地涨,而界龙等庄股则开始缓慢下跌。在我的记忆中,跌市到末期,深圳已没有10元以上的股票,5元以上的仅2、3只,如深发展、中集等,而2-3元的股票差不多有60、70只,占到90%以上。最后深市全天日成交额仅不足5000万元,除了天天的跌,就不知道涨是什么滋味了。 在此期间,流行的是“什么时候卖都是正确的,什么时候买都是错的;卖什么都是聪明的,买什么都是傻瓜蛋”。 但是,在1994年8月1日,“三大政策”从天而降,股市则象换了人,指数开盘涨20%,收市指数涨33%!此后连续上涨,井喷了1个半月后又开始掉头向下,一路阴跌不止…… 但是,从94年8月开始的“333”行情结束后,虽然指数又步入新的阴跌,但是,深圳股市却悄然展开了“川老窖、苏常柴、深中集、深长城”四大天王超级绩优股的慢牛行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盘小绩优,业绩超群,且都是1994年才上市的新股。深圳的老股民们面对这“新面孔”的绩优新贵,似懂非懂,不敢碰,但它们却逆市创新高涨个不停。当上海那边一个劲地炒“浦东概念股”、“国企大盘概念股”而吸引资金的时候,死市一样的深圳股市这边却是独立的“绩优股”行情!只不过这4只1994年“333”行情后的熊市牛股,之前也是没有的,只有纯粹的上海“庄股”式的行情。 在我那时刚刚入市不久,完全不熟悉上海的“庄股”行情是什么的时候,在对股市几乎绝望甚至厌烦的时候,这4只“天王股”给了我将精力真正投入股市的希望,甚至由此喜欢深圳股市而讨厌上海股市。所以,一开始我似乎就是个“价值投资人”(呵,那时可没这词)。回想当年对比现在,我甚至觉得现在21世纪的“蓝酬股”行情的水平甚至赶不上1994-1995年深圳股市的这四只小盘绩优股行情挖掘的水平! 说也奇怪,尽管熊市给人痛苦的回忆,但到1996年大牛市起来后,我常常怀念那遍地都是2元多股价的时候,心想,以后要是再来熊市我可要好好珍惜。别看我钱少,但我可以买很多2元多股价的云白药、万向潮、深能源……等等潜力优质股的股票,拿着,我就不信今后还会再缺柴米油盐! 所以,那次熊市经历,也使我从此对熊市有了种特别的爱。对股市的悲观绝望?呵呵,至少这种情绪从那时起就在我的心里消失了。 (未完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