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47|回复: 10

上市公司分析与研究文章汇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8 18: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怡亚通:病态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

凭借一种被叫做“一日游”的业务,怡亚通成为2006年最火的物流公司。

在中国第一家区港联动试点??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怡亚通”)仓库内的货物川流不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货物的处理方式:成集装箱的货物拉进园区,只是原地转个圈圈,几个小时后再原封不动地拉出来。没人能够想到,这个看似简单而无益的举动背后,流淌的是巨大的财富。2006年,成立仅仅9年时间的怡亚通,营业额超过了200亿元。这个数字,只有像中外运这样的国有物流巨擘堪与比肩,也为怡亚通在福布斯中国排行榜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怡亚通的高成长甚至引起了私募基金的关注。2006年初,软银出资2000万美元,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入股怡亚通。10月,怡亚通公开国内A股上市计划,并进入上市辅导期。与此同时,怡亚通总裁周国辉还透露出准备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雄心。

这并不是偶然的个案。在中国新兴的保税物流园区中,眼下每一家公司都希望复制怡亚通的模式。而这种在外行看起来有点“简单而无益”的业务,已经被做成了一个事实中的产业:财富500榜单上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来自国际性咨询公司的精英顾问,年营业额上百亿元的物流公司。对于物流圈子里的传统人士来说,这一切不过是海市蜃楼,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无疑是刚刚打开的一个新兴产业的壮丽图景。

一日游的造就源于一个阴差阳错的机遇。

几年前,沿海的保税区日渐衰落,以成思危为首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以此为基础建立小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3年12月,国家在批准了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项目,其模式被命名为“区港联动”。按照规划,这个试点包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借鉴中国香港和韩国釜山的经验,致力于成为中国内地的自由港。

3年时间过去了,自由港和转运中心的梦想依然遥不可及,无心插柳的一日游,却在这块试验田中焕发出了狂野的生命力。

在中国鼓励出口的政策下,出口加工企业的对内和对外贸易政策有所区别,前者要缴纳17%的增值税,后者则享受退税待遇。为了把两种贸易区分开来,防止走私和偷逃税款,海关出台了严厉的监管政策。这种不平衡的政策环境,让许多无法与内贸撇清关系的来料加工业务,选择了从内地出口到香港,再复进口回来的“一日游”方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髦的“出口转内销”产品,就是这种操作模式的产物。当内地的保税物流园区设立之后,由于保税和出口加工政策合一,这些“境内关外”的园区很快取代了香港,成为出口退税的天堂。

出口退税的诱惑之现实,显然远远超过了空想中的国际中转等功能。除了17%的退税之外,单是资金占压,一家年出口1亿美元的公司,每年就能节省超过200万美元!在内地拥有数量众多的制造工厂和供应商的跨国公司,如飞利浦、松下、SONY、三菱、沃尔玛等公司,率先成为一日游的尝鲜者。而据知情人士介绍,这其中省钱的法门至少有十几种之多。

一夜之间,围绕一日游,一个新的经济带在沿海各地形成。而如何从这片规则尚未成熟的处女地上获益,也成了大小税务论坛上热衷的话题。

各方参与者迅速在这个利益链条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苦于招商困局的园区,希望通过“一日游”聚集人气;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日游则肩负了吸引外商投资、提升地方经济的重托;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海关,希望借此改善监管流程;当然还有“拣便宜”的物流公司,以怡亚通为例,短短3年之中,就由一家偏安深圳一隅的小物流公司,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十几亿资产,全国子公司多达25家的超级“供应链”服务商。

事情向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从一日游中获利。这项无心插柳的功能已成了不可或缺的强心剂,维系着保税物流的持久亢奋。

2004年8月,国家扩大试点范围,批准大连、青岛、宁波、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保税区列入港区联动试点。由于区港联动少了码头的支撑,转运中心的梦想过于遥远,它们很快步了上海的后尘,将一日游继续“发扬光大”。最初,这些园区都不愿意提“涉港业务”到底在区港联动中占了多大比重。但据一位在招商中屡屡碰壁的保税物流项目负责人回忆说,一日游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大家早就心知肚明。

内地城市的加入让事情变得公开化。它们申请成立保税物流园区的理由很简单:既然时下业务用不到港口,为什么不允许类似政策为内地经济做些贡献?

口子很快被打开。在苏州工业园率先拿下B型保税物流中心的资格后,北京、成都、南昌、长沙等十余个城市也提交了申请。各地对园区及其一日游的向往,从宣传口径中即可见一斑,“有望建成保税物流中心”算是最含蓄的, “本地一日游业务发展迅猛”、“对招商引资和加工贸易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等口号已不再遮遮掩掩。

这似乎不是一个严肃的商业模式,而是畸形病态的经济形态。不过,病根与物流无关,而是植在不合理的贸易制度之上。内外贸税收不一致,超国民待遇长期存在,利益总会像流水一样自己找到河道。“过去是香港,现在是内地,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少走几步而已。”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中央政府的不表态,让地方更心安理得地将之作为招商引资的钓饵。2006年之后,各地对于保税物流园区项目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其背后的潜台词是,“一日游”之于自己,就像鲍鱼之于星级酒店,不奢求必备,但没有就肯定被视为掉价,大大影响客源。眼下,已经没有人去关注设立保税物流园区的本意,以及它今后究竟走向何方。“在中国,谁又靠严肃的商业模式赚钱呢。”

一日游的井喷将持续多久?它是新的利润源泉,还是经济毒药?盘根错节的企业利益、贸易政策、税收政策、海关监管政策以及地方利益,横亘在问题的最终答案面前。

一日游利益链条上的蚂蚱们

无心插柳的区港联动成就了一日游的兴起,而不平衡的内外贸易政策则在出口加工企业、海关、地方政府和物流企业之间构建起一个利益流转和分配的链条,这个链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自我演进和驱动机制,这也是一日游井喷所需动力的强大来源。

2007年2月的一天,同往常一样,几十辆集装箱卡车排队等候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的大门。司机们三三两两地在聚集在一起聊天,晒太阳,吃盒饭,他们有的来自江浙一带,也有的来自附近的出口加工区。一早,他们把货物拉过来报关入园,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等待6、7个小时,然后把出关的原封未动的货拉走。

活不多,钱照拿,司机们对这份清闲已经见怪不怪,“园区里约摸一半以上的车是朝进晚出的,据说都是奔着退税来的。”他们虽然干得舒心,却隐隐有几分类似“捡钱包”的侥幸,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能否长久。

假如这些司机们知道上海滩地价最贵的写字楼里的税务咨询顾问,曾经为了设计这种“简单”的模式绞尽脑汁,而他们的跨国公司货主一年因此节省下来的费用,动辄几百上千万美元时,那么他们一定不再认为自己侥幸,而是感到心安理得。而在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和它们的供应商眼中,这种看似怪诞的业务一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这就是一日游。

从“出口转内销”的时代开始,到1997年之后“香港一日游”的大盛,再到如今的“区港联动”,一日游在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蜕变。但对于出口加工企业来说,一日游的规则早已被研究得很透彻,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或者是为了17%的出口退税,或者减少巨大的资金占压和海关繁复的监管程序。“如果非要说现在的一日游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距离更近,可操作的模式更多了。”一位税务咨询顾问说。

保税物流在中国落户两年,一日游似乎已经从中找到了自我驱动的足够动力,并且迅速组织起一个利益链条。过着幸福生活的司机们,在这个链条上只是排不上号的小蚂蚱,它们的后面是像怡亚通这样快速增长的物流公司,而幕后的链主,则是飞利浦、松下、SONY、三菱、沃尔玛这些拥有众多工厂和供应商的跨国巨头。更为关键的是,这项最初被一些人视为“灰色”的业务,还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海关的支持!

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一日游,又让它把不同背景的参与者们裹携在一起,形成一道席卷全国的洪流?

香港一日游

在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功成和云达电子是两家普通的消费电子厂商。前者是一家液晶面板生产厂,后者则是一家电子组装厂。它们同属一条供应链,在加工区内比邻而居。不过,近在咫尺的两家公司要进行贸易,长久以来却必须绕道境外才能进行。

作为典型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他们之间如果进行直接贸易,必须遵从一种被称作“深加工结转”(适用于两家出口加工企业之间的贸易,上游卖家的成品,是下游买家的物料)的海关规则。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一直采取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明确规定用于出口的成品,其所用料件可以事先不缴关税和增值税。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代价,是必须进入海关严厉而繁复的监管程序,以便与不享受优惠政策的内贸相区分。在上下游进行“深加工结转”时,如选择最便捷的货物直送,两家的交易会被认定是内贸交易,因此,功成产品的料件会被要求一一补税。而下家云达电子,会因进料是来自国内,而被事先征税,待货品出国才能把税退还,从而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资金占压。

事实上,两家企业可被视为一家“两头在外”的大工厂,只因为一道物流工序,就不能享受保税优惠政策,的确有些冤!而在专业日益细分的今天,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例如,一台液晶显示器的装配焊接需要11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会是一个工厂的主业。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出台过变通方式:让上下游企业一同向海关申请,海关在制作手册(物料核销单)时注明并统一进行监管,就可以实现整体保税。但这种建立在默许上的潜规则持续性有多久,谁都不敢打保票。如果政策一变,翻起老账来查,受伤的还是企业自己。而“跨关转结”更麻烦,因为毕竟不是一家监管主体,功成的货如果要卖到苏州,就不可能进行共同申报,所补税款也就只有等到下游产品离境才能退到手了。

退税的时间成本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据专家统计,企业一般3个月才能完成退税。按目前多数企业都是13%的出口退税率算,理论上,这部分资金负担率相当于企业2个月的财务费占用率,等于[退税率13%×(贷款利率10%/12)×2个月] ×0.22%。如果企业一年出口额为2亿美元,因此增加的财务费用就高达440万美元,在目前取消商品贷款利率上浮限制的情况下,这一影响会更大。这笔为数不菲的资金占用,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甚至影响原料购进的连续性和设备的维护。

2004 年前,云达电子的上游企业有不少是内贸企业。一旦涉及内贸交易,海关便会要求云达电子用人民币和美金做两套账,甚至要求分流水线来保证保税货品的单独监管。对于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消费电子行业说,这几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于是,和其他跨国公司一样,从生产线运转的第一天开始,云达电子就搭上了香港一日游的班车。

对于出口加工企业来说,香港就是一台可以给予货物合法身份的转换器。

从内地到香港算外销,从香港进来算进口,通过香港的搭桥,贸易的上下游都是境外企业,完全符合内地的海关政策。此外,香港作为自由港,对任何货物的出入港、以及港内销售,都不征收关税、增值税。企业需要做的只是在香港注册一个公司,就能安然在一天之内把货物“出口复进口”。要形容这个流程,“游”字再传神不过。

当然,这也是一种无奈的举动。拉着货物到香港空跑一趟,要付出一笔运费,一个集装箱的货物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上万。云达电子是供应链上的强势企业,他们的解决方案是让挤破头皮的供应商把货物直接出口到香港的指定公司,运费由上家承担。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保证美金交易。

华南的企业是香港一日游的常客。华北的企业为了相同目的,有的则选择奔赴韩国釜山。华东企业相对惨一点,去哪都会多出两天时间。每个箱上万元的成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随着出口加工企业的红火,以及税务咨询人士的策划,从1990年代开始,一场场规模浩大的一日游活动走上了台面,大量货物出口到香港和韩国,不拆箱又重新进口返回到内地。这种现象促进了运输业的繁荣,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无心插柳的区港联动

华东企业没有苦闷太久。很快他们就意外地拥有了自己的退税天堂。

2003年12月,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在外高桥港区内落户。划出1.03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封闭围网,作为保税物流园区,由海关实施封闭管理。起先,这片被称作“境内关外”的地方,存在的理由是让保税区和港区互作功能延伸。有些救保税区于水火的意思。

在中国加入WTO后,保税区的优势便逐步被抹杀,保税政策的优惠在整体关税水平从以前的17%下降至9.4%后不断萎缩,而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实施,也让保税区的贸易自由度优势被削弱。WTO还要求实行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这让保税区原有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有被熨平的危险。在以成思危为首的一些学者提议和推动下,政府定下了变革的基调:让一些开放度较大、经济较活跃的保税区率先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而那些不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干脆取消其优惠政策,按照开发区的模式去发展。辟出保税物流园区,是政府试图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第一步。

2004年4月,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正式投入运营。设计中的保税物流园区设定了四大功能,分别是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园区允许实现入区退税,放开货币和监管的多重限制。嗅觉敏锐的出口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第一眼就看到了园区政策和一日游的切合点。

保税物流园满足了一日游的一切要件:货物进区立即退税,而且区内企业无论什么性质,都享受统一的税费政策和市场准入待遇。许多针对国内企业收取的监管费用和在货代、船代等方面的限制都取消了。

对于华东的企业来说,香港一日游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企业完全可以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内注册公司,设立仓库。在上游,货物进区就视同出口,可以立即退税。而下游企业只需在园区进口货物,拿到发票,向海关以“进料加工”理由申报,就能享受进口料件免缴关税、增值税的待遇。而放宽的外汇管理制度。让区内企业无需办理收、付汇的核销手续,不缴纳增值税、消费税。

很快,上海“家门口”的一日游不出意料地火爆起来。有人计算过,和赴港比起来,华东企业到上海一日游,在海运、汽运、空运上分别节约物流费用40%、60%、80%。一眼得见的好处,让朝近晚出的货车一度堵塞了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的大门。

这种状况显然偏离了保税物流园最初设定的目标,但各地方政府对此安之若素。因为园区政策能够成为企业简化结转程序,绕过内贸壁垒的途径,无形中加强了园区对投资的吸引力。

一位资深税务咨询人士说,更为关键的是,虽然偏离了预先设定的轨道,但从方便监管的角度看,作为政策主导者的海关并不反感一日游。这种情况在最初华南企业选择香港一日游的过程中也出现过。

在往日的流程中,海关需要到上下两家厂,通过人工盘查消耗单、库存以及边角余料来核销手册。这无疑是个耗能耗时的活,错漏率较高。而新兴的电子产业在掺假走私方面更是高招频出:比如把高端的晶体管放在低端的设备中降低应收税款。这比从前监管成衣生产等初级加工品业务困难许多,海关的警觉也因此一再被提升。以至于当料件已在下游厂家上线后,海关的抽查还不能结束。而在“一日游”中,结转的每票货都需要拉到海关检验,每一个环节都核销一遍手册。而企业所在地海关更是只用审核进出口证明,对于监管力量眼中不足的海关来说,当然乐得如此。

需求企业也在庆幸这一双赢局面。在上海口岸,很多人都听说过海关因为报关员说错一句话,要企业为1.5%的挥发油分补50万税款的故事。货码仓库、账面不清,很有可能让海关“疑罪从有”。在一日游业务中,虽然走两道海关程序会更麻烦,但总不至于再当上游产品被查出问题后,自己还要停线配合海关检查。而由此丢掉订单甚至客户的结果是谁都无法承担的。对企业来说,生产流程被频繁打断造成的损失,甚至不亚于退税。

在多方的好评下,一个无心插柳的举动,意外地成就了一日游的井喷。保税物流开始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加速前行。在上海外高桥被批准后,2004年8月,天津、青岛、宁波、张家港、大连、厦门、深圳被国家纳入试点范围内,开始了区港联动的尝试。无孔不入的一日游很快也成了这些园区最重要的业务。
新“出口转内销”

一日游不仅方便了“深加工结转”,也让另一种成品“出口转内销”的贸易大肆流行。而这个流程通常是跨国企业直接主导。

森华暗桥厂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其母公司的暗桥销售量居全球第一。这家企业一直安享着外贸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厚待遇。公司极力保证产品70%的外销,达到这个底线后,鼓励出口的政策允许它只付10%的所得税税率。比起内贸企业的33%的税率,简直是天壤之别。

作为一家网络庞大的跨国公司,森华有办法在保证优惠的情况下拿到市场。它从总公司接到订单后,不管订户在哪里都统一把产品发往保税物流园,产品“就地出口”,再在物流公司的协助下,或者内销,或者装船发往国外。一些国内买家对此也是拍手称快,因为自己的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在进口设备时享有一定的免税政策,这让购置进口机器的性价比大大提高,还很有面子。

森华的做法并不是个案,作为一家全球500强的电子公司,“出口转内销”一日游的流程通常如下:在大陆所设的数个加工厂只负责生产,而客户的订单被其中国销售公司拿到并直接传给境外总公司。负责研发和制定标准的总公司会把订单打给总生产商,再由它向国内的加工厂下生产命令并配发物料。待成品生产出来后,便直送到保税物流园;这时发票箱单发生了第一次转移,购买方是总生产商。当货车安然停放在园区某地时,货物又转手给了给了总公司。当货车缓缓驶出园区的海关卡口,它们的归属权已经转移到中国销售公司手上。货在境内流转,而多方交易已经境外完成。

咨询人士分析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已初具规模,那些知名的跨国品牌都拥有了全球布局产业链的能力。一个地方可能既是产地,又是市场。如果让产品就近流转,虽然节约了物流成本,但必然打乱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理清产销脉络,借助保税物流园实现统收统支本来就是企业的正常诉求,加上还可以享受所得税优惠,跨国公司自然来者不拒。

据介绍,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最初较多的是“深加工结转”的一日游业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事电子元件、IT等产业的产业的公司率先按耐不住,开始尝试“出口转内销”的一日游业务。到目前为止,这种形式的业务量已渐渐比前者更盛。

除去以上两种情况,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跨国公司出于利润转移目的所进行的一日游业务。跨国公司的订单中心大都在海外。许多企业在第一次商品交易时,让总生产商把成品价格压得近乎等于境内工厂买物料的费用。这样一来成品的利润大都留在了境外,从而使境内企业推迟进入“获利年度”,增加享受减免所得税的年限,获得更大的税收利益。

虽然国家对此有审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将转移过程中的差价率控制在交易合理范围内,就很难被国家的“转让定价审计”发现。这点造成的现象是,许多加工厂在连亏数年后依然经营如旧。如被查出,总部会另注册一家企业重开炉灶。

减免税费、统一管理、利润转移是跨国企业钟情一日游的三大因素。不过,这并不代表一日游的应用仅限于此。

优可是一家日用品零售商,在中国有20余处卖场,采购则是全球的。可是进入卖场的外国品牌有80%的代工厂仍旧设在中国。优可认为,与其让各个供应商控制流程增加物流成本,不如自己把管理能力推到供应商的交货区去。出于这种考虑,优可选择了一家物流公司负责配送,在园区内设置配送中心,让其囤积供应商货物、设置安全库存并每天两次将货物送到各个卖场。通过一日游,这家零售商实现了上游保税,减少了整个链条上的消耗,保证了各个卖场的到货率和质量。遇到需退换的货物,也不必为已经交了关税而懊恼。而如需要进行国际间调货,由于有了统筹,成本也大大降低。

现在,这种做法正在成为一日游最受欢迎的演变形式。类似地,一些跨国制造企业如SONY、飞利浦开始把配送中心设在保税物流园内,而海关也在研究推出适合该项业务的便捷政策。

地方竞赛

一日游最初的动力来自出口加工企业,但随着地方政府的加入,这场运动急速,并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竞赛。

两年多来,各地政府对申请园区的热情逐日升温,2006年,又有多家内陆城市开始了漫长的申请过程。如同此前一样,对地方利益的“因势利导”显然要大过对“自由贸易区”的热情。

苏州工业区已提早两年拿到内陆B类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2004年11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税收管理办法》,将对物流园区的名称统一改称为“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和当地集聚了千余家外资企业不无关系。在这些企业对苏州政府提的意见中,反响最强烈的一是缺乏国际机场,二就是“海外一日游”过于损耗效率。

最初申请时,由于离港口较远,苏州只有打“空运牌”。它们所描绘的远景是,B类保税物流中心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监管区延伸到苏州工业区,让中心具备了国际机场口岸的全部功能,成为“虚拟空港”。货物从飞机落地到进工厂,由1-3天缩短为5-7个小时。

不过,苏州工业区B类保税物流中心开张的第一单业务,还是一个三场转结的一日游。至今为止,苏州的一日游业务量已经超过了上海,居全国第一。而一日游也第一次摆在了明面上,成为了政府招商内容的重要筹码。

最初,一些地方政府对一日游持保留意见,这是因为保税物流园开到了门口,让许多货值低、交货时间紧,有心无力做一日游的企业加入到退税的行列。在增值税的退税中,中央、地方存在一个分成,这意味着可能要从地税多掏出一些来满足退税的需要。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经手贸易公司的货物,厂家在当地交了增值税,但退税的则是贸易商的注册地 ,这更让出钱不进税的地方颇有微词。地方政府官员的质疑是:为什么要让退税联回来,运费和手续费却留在别处?一些地方甚至走向了极端,一旦出现上述退税情况,政府便用“拖”字诀,让企业半年拿不到退税款。

不过,随着上海、苏州保税物流园成功的示范效应,这些反面的声音很快烟消云散。毕竟,跨国公司带来的投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本身就是实打实的政绩,而群聚效应带来的经济全面增长的诱惑,也足以抵销眼前税收中微不足道的、可能的损失。

现在,地方政府纷纷把“一日游”当作吸引投资的手段。卯足了争取政策,扩大宣传,要求海关给予便捷措施,着力吸引那些以跨国制造企业为主要客户的物流公司入驻园区。而此举背后真正的期待是,让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增加。

结转或内销方便迅速,有利于产业群的成长和产品推向市场的速率。而退税快速、办理迅捷自然又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加之园区还框住了一拨企业的下属自己的物流公司。种种条件,让地区原有的企业安下了心,对投资方更是不小的诱惑。有政府为了加强“魅力”,甚至从所收税款中拿出一两个点来,额外补贴企业。可见,“一日游” 对于促进港区周边地区加工贸易的繁荣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新的物流势力

货主方、监管方、决策方对一日游的一致认可,给物流带来了意外而又空前的机遇。2004年4月,率先入驻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四家物流公司中,只有怡亚通不以集拼为主业,而是专攻一日游。这个选择很快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甚至超乎了周国辉的想像。

最初,量级偏小的怡亚通只是试图利用新政策、开发新产品,来区别于注册在保税区内的几百家物流公司。在华南体验过香港一日游威力的它,比别人更早一步看到了外企“出口转内销”的需求,并凭借这项业务怡亚通开始了自己的快速发展。至今已在各个园区设有21个分公司,总资产规模达到了10多亿元。两年中,一日游业务火了不少物流公司,甚至有很多货代企业, 在看到一日游有利可图后,也改换门庭做起这行业务来。

随着8个区港联动项目和1个内陆物流中心的建立,纯粹的一日游业务日渐普及。物流公司们只需要在园区内注册,对海关流程交接,就可以在公司职能一栏填下“园区物流方案提供”的字样。宁波某外贸企业负责人童先生说,2006年初的时候,自己一天能接到3、4个推销电话,大意都是说自己的一日游服务方便快捷,其热情和保险推销员的分无二致。

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反过来推动了一日游业务的推陈出新。开园不久后,DHL、UPS、德国飞格等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入驻,让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内企业的危机感日盛。它们开始试图打破过去的模式限制,开展附加值更高的新业务。

上海实业外联发看到了涂料、化工企业对“出口转内销”有不小的需求,但园区对危险品的运输却没有相关管理办法。于是,他们问询中国涂料总公司,了解各种事故的应急方法,应用在保税物流园区内,以招徕华东地区为数不少的跨国化工巨头加入。其划定特殊区域、监查员24小时值班等系列制度,目前已经得到了管委会的认可。

“海关不会告诉你怎么解决,你自己要设计流程,让政府去支持你。”外联发物流总监杨礼伟说。而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每一项新的探索都会很快被其他的物流公司“跟进”,这也加快了不同品类的一日游的“开发”和“普及”。

园区内最成功的物流企业怡亚通,其主业目前仍是一日游,不过,当它把分公司撒满了全国各个保税物流园、形成网络之后,一日游可以承载的项目之多,品类之繁杂已非最初可比。据其方案经理朱晓秋介绍,该公司为飞利浦的服务就包括了货代、分销、报转关等多种项目。“关内、境内关外、外国可以做多种排列组合,推出不同产品。而一日游只是一个衔接点。”

跨国公司们当然也希望由一家物流公司提供打包服务。如货主自己处理“出口转内销”业务的话,国内公司必然要设置多个部门去处理繁琐的关务和订单事务。而现在可以通过像怡亚通这样的企业来打点,要做的只是把总部给中国分公司的订单,转换为总部给物流公司的订单,再由中国分公司跟物流公司签订一个内贸合同,连接上ERP系统即可。在这种模式下,物流公司收取的佣金更多,也跳脱出最初一日游业务盈利只是靠“走量”的局面。

此外,随着我国外汇制度的放开,保税物流园的政策足以解决三方贸易收付汇的问题。怡亚通、外联发等公司都推出了垫付关税和增值税的金融服务。作为一日游环节中进口的代理人,这些物流公司在名义上需要对外付汇。随着办法的不断改进,有些物流公司甚至和货主“亲密”到共用一个共管账户,当有一笔税款要划出时,货主要做的只是签字授权。怡亚通200多亿的营业额即与这种服务不无关系,它给物流公司带来的好处是,动辄账面上有上百亿人民币的现金流转。

有些物流公司的人看不起怡亚通,认为它的营业额是虚的,不过,有钱和没钱毕竟不一样,眼下一日游的发展一日千里,“谁知道今后会发生什么呢?”事实上,已经有更多的公司开始复制怡亚通的服务和模式。

如同怡亚通和外联发一样,随着一日游的深入,创造了这个利益链条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正发生新的演化。而这些演化,又为一日游提供了根多的复制标本,创造了更多的卖点,招徕了更多的客户。短短两年多时间,一日游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其速度和动量用井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不过,作为一项服务于出口加工企业的贸易政策,一日游的前景并不是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从本源上看,一日游并不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这种与生俱来的消极一面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正当充斥一日游的保税物流园区,被人们寄望带来更多的GDP、就业机会、税收、产品出口时,国家于2006年突然叫停了B型保税物流中心的审批。这让行业对中央的态度产生了诸多揣度。

对于把一日游看作保税物流“过渡产物”的观点,一位来自咨询业的顾问显得不屑一顾,这不仅是因为目前保税物流的终极目的??转运中心还是空中楼阁,“如果说这里有这样一种业务,海关、地方政府、企业都能拿到好处,你会把它砍掉吗?

</DIV>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2-5 16:30:2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定位的聚焦法则

劳拉•里斯

大家好,我们如何运用定位这一字眼呢?又易又难。说它难是因为我们必须要有舍弃,一般我们什么都不愿意舍弃,但是舍弃会带来好处,这种好处就是聚焦,我们要想抓住这些字眼就应该聚焦。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如果我们两个市场都要,就抓不住消费者心目中的字眼,最终导致抓不住任何一个市场。

我们看聚焦法则,每个公司都必须要顶得住扩张产品线的诱惑,要敢于舍弃,这样才能让你的品牌聚焦,强而有力。

舍弃造就最赚钱的航空公司

我们看一下航空业。航空公司业务拓展得非常厉害,比如说客机和货机并不是一个业务,但是谁都不愿意放弃,都觉得要做。我们的目的地是旅游城市还是商务城市?大家说我们两个都做。那么是高价的商务舱还是低价的经济舱呢?大家说我们两个都做。于是,所有大的航空公司既有国内航线又有国际航线,既有经济舱又有商务舱,既拉客人又拉货物。

只有一个航空公司例外,那就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西南航空找到我们。我们帮助西南航空公司确立了“单一经济舱飞行”的定位,舍弃了很多东西,比如不提供食物、不能上宠物、不能中转行李、不能打折、不能预定座位……实际上西南航空说了很多NO,大家觉得这么多限制肯定会伤害它的业务,但实际上西南航空却成为一个很有力的品牌,它抓住了人们心智中的一个字眼“单一经济舱飞行”。

舍弃给西南航空的运营也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说西南只飞波音737一种机型,只维护这个机型也容易得多。而大陆航空公司就有6种机型,运行起来就相对困难。美国航空公司也是飞八种机型,像这样的航空公司其业务又如何?我们来看看五大航空公司,联合、美国还有三角洲、大陆以及西南。联合破产了,三角洲破产了,西北破产了,实际上美国航空公司也遇到了麻烦,亏损了38亿美金。很多人说是这个行业的问题。事实上这个行业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再对比一下西南航空公司在过去几年的销售额,达到了586亿美金,其中净收益是44亿美金,净收益率达到7.5%。这不是行业本身的问题,是公司本身的战略问题,如果你聚焦就可以挣钱。(注:西南航空公司是911之后美国航空业唯一不需要政府补贴的公司。)

舍弃造就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公司

毫无疑问,个人电脑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新产品。过去十年中,个人电脑方面谁占据了世界领导地位?不是IBM也不是其他任何美国或日本公司,尽管他们在电子产品方面有优势。孔子说从小做起,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小就是大”,聚焦的力量。你可以想像吗?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公司戴尔公司是迈克•戴尔在大学寝室里创办的。这个公司从一建立就面临着世界上最残酷的竞争:它需要跟IBM这样的巨人公司竞争,而它的创始人只是一个大二学生。为什么IBM在竞争中输给了戴尔?因为IBM大而全,什么产品都想生产,涉及到电脑的任何产品线都进行了扩展,而且每个产品上都载有IBM这个名称,而不是采用多种品牌的战略,使得品牌力量衰弱了。而戴尔专注于电脑,而且是完全聚焦一种产品??个人电脑;只聚焦在一个市场,就是商务市场;他们只采用电话直销和网络直销方式……戴尔电脑舍弃了很多东西,凭借聚焦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在过去十年中在股市上取得了耀眼的业绩。

不肯舍弃的摩托罗拉

但是很多人不想舍弃。摩托罗拉发明了手机,而且建立了手机方面的一个品牌,但是他们随后进行了产品扩展,进入了个人电脑领域和操作系统领域,推出了摩托罗拉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工作站,摩托罗拉的卫星系统,摩托罗拉的半导体等等。过去十年摩托罗拉的销售额达到3076亿美金,但是净收益只有41亿,净收益率才是1%多一点。再看手机里面的专才诺基亚,他们非常聚焦,销售额只有2587亿美金,但是净收益却达到289亿美金,净收益率达到12%。很有意思的是诺基亚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生产过很多产品,例如纸张、化工品、电子产品、机械、电脑、手机,比摩托罗拉更分散。那么他们如何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因为他们把所有东西都砍掉了,聚焦于他们的手机。你的公司应该怎么做呢?你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品牌,就得把不聚焦的产品去掉,专注于其中的一种产品。现在看市场份额,诺基亚是毫无疑问的市场领导者,占到34%的份额,比摩托罗拉、三星、LG和其他的品牌都要多。诺基亚是唯一一个只生产一种产品??手机的公司,而其他的公司除了生产手机还有其他的产品。

几年前我们为摩托罗拉做咨询的时候,就曾经建议它们分拆品牌,在手机业务上使用独立品牌,但当时的摩托罗拉根本听不进去。现在,摩托罗拉正在进行剥离,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注:摩托罗拉公司宣布将于2009年第三季度之前完成对手机业务的分拆,并计划出售此业务。)

中国企业的战略误区:长虹、春兰、TCL、格兰仕

我们看一看中国的公司,刚才我们的中国合伙人张云先生说过我们正在对一些中国公司进行研究。比如长虹曾经是中国电视机的领导者,但是他们只是聚焦于电视机吗?他们进行了产品的延伸,生产电冰箱、空调、通信、半导体以及电子产品,那长虹现在的收益如何呢?在98年它的净收入达到了20亿人民币,2006年他们是亏损的,他们越是进行产品的扩展越是亏损得严重。

春兰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商,94年的时候净收入达到6亿元人民币。春兰还生产摩托车,从生产空调转到摩托车是没有意义的,而且生产汽车、重型机械、多媒体、太阳能电池等等,可能现在生产的产品更多。他们的财务状况怎么样呢?在进行产品延伸之后,他们连年亏损,被迫退市,去年亏损了4亿元。但是春兰管理者却不认为这是错的。(注:演讲结束后的一个月即2008年7月,春兰集团宣布出售汽车业务给徐工集团。)管理者也永远不会错,他们认为多元化对一个公司发展壮大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元化能提升吗?还是品牌的问题,你可以有多元品牌,这是可以的,下面我们会讲到多元的品牌战略,但不是把每一个产品都带上这个品牌。你可以发展壮大但是你不应该追求亏损。每个人在事后才会得到教训:你可以发展壮大但不可以牺牲你的聚焦。

我们再看TCL这个品牌,他们也进行了产品的延伸,TCL也是什么都做,电脑、冰箱、空调、手机,结果他们品牌还是非常的薄弱,而且开始亏损了。(注:最近TCL集团已经宣布重新聚焦于电视机领域,之前TCL集团已经出售了电脑和手机业务。)格兰仕曾经是全球微波炉的领先者,而且在过去10年也通过聚焦获得了成功。但在2001年格兰仕进入了空调业,在2007年还进入了冰箱行业,所以随之他们也进入了困境中。

格力是空调领域的第一品牌,因为他们非常聚焦。格力的战略就使得他们超越了海尔、TCL、科龙,因为他们聚焦于他们的产品,不进行产品延伸,从而超越对手。对手在扩张,但是格力在聚焦。这就是格力成功的根本。(注:格力总经理董明珠女士曾公开宣称,“不是我们打败了对手,是对手自己打败了自己”。)如果进行产品延伸又要同时面对你的对手,这是非常危险的战略,所以你应该进行聚焦来使得你获得市场份额超越对手。

GE多元化战略的真相

我们再来看一下通用电器的例子。在全世界各地,总有人问我们,通用电器的例子又该如何解释?实际上你要看到GE有他自己独特的基础,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基础。

首先通用电器已经有112年的历史了,他们有很长的发展经验。100年前的市场环境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它有一个你很难有的创始人?爱迪生。其次,通用电器在我们的帮助下聚焦于“数一数二”战略,把不是第一、第二名的业务都剥离了,他们在每个品类里面都聚焦于领先的品牌。他们在收购NBC电视台之后也并没有改名叫GE电视台。(注:关于“数一数二”战略思想,详见里斯伙伴中国公司2007年8月发行的《中国企业如何创品牌??品类战略》单行本。)再次,通用电器跟其他的大型企业西门子、飞利浦等进行竞争,这些主要对手采取了同样甚至更大的扩张和品牌延伸战略。如果有竞争就必须要进行聚焦才能超越你的对手。更关键的是,通用电器在一些未来型的产品中无一成功,比如说电脑、手机。我想你们可能清楚,我们早在60年代GE刚开始进入电脑领域的时候就曾发出警告,告诉他们这在消费者心智中行不通。结果GE没有听从我们的忠告,最终在亏损了几十亿美金之后宣布退出电脑行业。(注:此处是指1969年和1971年发表在《工业营销》杂志上的文章《定位:ME TOO时代的游戏规则》和《定位回放:GE和RCA为何不听忠告?》。)事实上在过去5年当中通用电器的股价在不断下降。通用电器现在真正赚钱的都是在一些具有垄断性技术的领域,例如能源、生物、化工、航空航天等,而在家电领域,通用电器连年亏损。最近它们正打算出售家电业务。所以我要告诫那些试图模仿GE模式的中国企业,你极有可能选择了一个你无法效仿的对象。(注:演讲结束后一个月即2008年7月,GE宣布家电业务要和照明业务等消费者产品业务一起打包出售,有意向者不得单独购买。)

对立性战略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反者动之道”,我们认为这个思想非常重要,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其中蕴涵的重要战略思想就是对立性战略。

海尔在美国的战略

来看看海尔在美国的战略。在美国流行大而豪华的冰箱,因为美国人吃的很多,所以他们需要大型的冰箱来储存食物。海尔的战略是什么?他们没有朝着大而昂贵的方向发展,而是趋向于紧凑型的小冰箱,每个美国的小孩都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拥有自己的冰箱,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正因为他们聚焦于小而紧凑的冰箱,海尔已经成为美国小冰箱领域的第一品牌。大部分的公司都是顺着市场的趋势去发展,如果市场的主导是大而昂贵的冰箱,他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成功的公司往往是站在市场的对立面,如果对立面没有公司在做就会是我们的机会。比如海尔就聚焦于小而紧凑的冰箱,这就是运用了对立法则。如果你的对手在品类里面是领先者的话,你应该站在品牌的对立面来思考,你才可以成为第二大强的品牌,而不应该抄袭第一大的品牌。你应该使自己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个品牌。遗憾的是海尔很快就忘记了这个战略,也开始生产大的、豪华的冰箱,同时生产其它的电器。我认为海尔这种战略是不会奏效的。在全球市场上,海尔也许应该继续聚焦于小型冰箱,主导这个品类,扩大这个品类,然后再来考虑其它的事情。

能量饮料的对立性战略

我们来看看红牛,它最早推出了8.3-oz的罐装饮料。对于能量饮料来说小罐装的策略是奏效的,所以他们现在的业务达到了数几十亿美元。之后它的许多竞争对手也推出了8.3-oz的罐装饮料。但是Monster,这个新兴的能量饮料品牌站到了红牛的对立面,做比8.3-oz多一倍的罐装16-oz,现在已经成为继红牛之后的第二大品牌。于是又有很多公司来抄袭Monster的模式,但是并没有一个成功。

泡菜和糖果的对立性战略

常规的泡菜都在普通货架上出售。Claussen只在冰柜上出售,泡菜的口感就更脆。糖果市场非常大,孩子们都喜欢糖果,一般来说所有的糖果牌子都是针对孩子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Snickers。它的定位就是第一种成人吃的糖果,式样和名字都针对成人。现在Snickers的销量超过其他所有糖果销售总和,成为糖果销量的第一名。

宝马的对立性战略

宝马的敌人是谁?奔驰。针对敌人的定位是什么?首先要看到敌人是什么样的特征,才能找出自己的定位。比如说奔驰的诉求点是又大又舒服,坐起来非常安静,感觉不到路上的颠簸。与之相反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开宝马坐奔驰,宝马传播的概念就是最好的驾驶机器,一定要感觉到开车的颠簸,这就是对立法则。

漱口水的对立性战略

Listerine是美国最大的漱口水品牌,口味闻起来不太好,人们认为像药才能杀菌。之后其他的品牌都跟随Listerine,口感都不好,消费者认为这就是漱口水。后来有一个Scope漱口水进行了重新定位,非常好闻,现在已经成为了第二大漱口水品牌。Scope的定位就是不想让漱口水尝起来像药一样。

连锁卖场的对立性战略

第一大家居连锁卖场品牌HomeDepot,是一个仓库式的市场,针对男性的,布局很乱。而第二大品牌是则针对女性的Lows,干净、整洁。沃尔马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且非常成功。沃尔马的聚焦是什么呢?虽然他们什么都卖,但是还是有自己的聚焦,聚焦并不一定是指商品的多少,可以在很多方面有所体现,沃尔马的聚焦就是低价。沃尔玛的强大在于实惠而不时尚。Target站在了沃尔马的对立面,在低价超市中突出时尚,主要销售时尚的日用百货,现在它已成为连锁超市的第二大品牌。

汽车租赁公司的对立性战略

在汽车租赁领域同样如此。以Hertz为例,一开始人们并没有很多车,Hertz的客户以城里的有钱人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闹市区。但是Avis专门针对机场,迅速发展起来。后来越来越多企业介入机场租车市场,现在机场租车的市场也很大了。Enterprise怎么做了呢?他们没有聚焦机场,而是把焦点放在郊区,尤其是保险替代市场。比如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会负责你租车后撞车赔偿产生的费用,保险政策会给你一个津贴,让你租车,然后再修车,直到车被修好。实际上这种保险的理赔方面的租车服务是非常好的业务。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市场。Enterprise已经成为这个市场的第一品牌,拥有70亿美元的营业额。目前美国整个汽车租赁市场的前三大品牌正是上面这三个。

百事可乐的对立性战略

百事可乐的敌人是谁?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是怎么做的呢?它的强大在于这个产品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了,一般来说给人们的印象是父母这一辈喝可口可乐,年轻人并不愿意喝自己父母喝的东西。百事就说不要喝父母喝的东西,那你们喝百事吧,百事代表着年青一代,新一代,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立战略,因此百事成为全球第二名的可乐品牌。美国有个统计,如果可口可乐销售指数是100,百事就是65,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第二品牌。在美国市场的第三名就是皇冠,它的指数只有2。在多数品类里面第三名就没有太大的市场了,如果第四、五名就恐怕要建立新品类,成为新品类的老大,才有可能在未来占据大的市场,否则很难发展壮大。

珠宝首饰的对立性战略

Scott Kay是一个珠宝商,专门设计年轻人的订婚戒指。他的戒指是用铂金设计的,他打电话说我非常喜欢你们的理念,你们是不是能够给我们做一些建议呢?我们建议他把百事的战略用到珠宝上。他给大家提供结婚戒指,订婚戒指,很多女孩的父母都是带着黄金的戒指,他就做的是对立面,他做的是铂金的,我们给他的建议就是要告诉消费者,告诉他们你们是铂金一代,你们不是黄金一代了。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于是Scott Kay的铂金起飞了。现在对新娘调查是38%是喜欢铂金的,37%是喜欢白金,24%才是喜欢黄金的。

我们也曾经为巴西的一个珠宝连锁品牌Hstern做过战略咨询。一般来说珠宝店的特点是什么?最让人兴奋最昂贵的产品就是钻石。很多珠宝店只卖钻石,那么Hstern怎么做?就做相反的吧,巴西的彩色宝石非常有名,Hstern就只卖彩色宝石。有了这样的彩色宝石战略之后该怎样推动战略实施呢?比如说在不同的季节戴不同的宝石,我们不能全年都戴同一款宝石,比如说冬天戴冰蓝宝石,春天戴祖母绿,夏天戴红宝石,而在秋天可以选择黄色,所有女性都喜欢自己全年有四个宝石。这个战略帮助Hstern迅速壮大起来。

玩具的对立性战略

还有芭比娃娃,看起来很好看,对立面是什么呢?丑陋的玩具。这个品牌叫做Bratz,,丑陋娃娃。说到全球玩具娃娃的销售额,2004年芭比是30亿美金,Bratz娃娃是25亿美金,第三名可能就没有多少空间了。好看的难看的都有了,走中间路线可能就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了。(注:Bratz娃娃和芭比娃娃隶属于同一间公司。)

香槟酒的对立性战略

Cava是一个西班牙的香槟酒品牌,我们曾经为它做战略。它的竞争对手是来自法国的香槟品牌。他们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当人们说到Cava的时候,人们总说法国香槟是正宗货,而Cava就是仿制货。显然这种定位不利于打造品牌。实际上他们的标签上的确有Cava,但是藏的比较小,企业试图让人们把它看成是来自法国的香槟。我们认为他们就应该把Cava露出来,并为此而感到骄傲。打造Cava这个牌子,把Cava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或者品类。法国香槟都很昂贵,大家只在婚礼、纪念日、新年等节日的时候才喝。还有全球的香槟卖的都比较平平,我们在这张图表上可以看到:在千禧年这样的重要的时候大家才去喝香槟。那么Cava的定位怎么样?法国香槟的对立面很容易,Cava把自己的定位放在“天天都可以喝”,口号是“日日Cava”,就是日日都是节日,就是Cava不光只是在节日里面喝,不光是能喝法国香槟的有钱人才喝,Cava应该是所有的人每天都可以买得起喝得上的香槟。凭借这个对立战略,Cava从一个“仿冒品”发展成一个强大品牌。

品类第一,品牌第二

一直以来,品牌专家们一直在宣扬品牌如何重要,打造品牌就是要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很多企业认为做品牌就是让这个品牌出名。实际上很多品牌都很出名,但是销售并不好,例如西门子手机。在此我要告诉在座的企业家们,关于如何创建品牌你们极有可能受到了巨大的误导,结合过去的40年的经验,在上个世纪末,我们对品牌的建立形成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认为这些思想更贴近建立品牌的本质,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其中的部分观点。

消费者并不关心品牌,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品类。消费者关心可乐,想喝可乐,他们就说“我想要可口可乐”,不是他们喜欢可口可乐这个品牌而是他们想喝可乐。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当消费者想喝能量饮料,他们会说我要喝红牛,并非红牛是他们所爱的品牌,而是红牛代表他们心智中的能量饮料这个品类。想省钱就去沃尔马,想要一个安全的车,就买沃尔沃,它占据了心智中“安全”的字眼。沃尔沃是怎么做的?他们的理论就是,因为人们喜欢沃尔沃这个品牌,所以也许他们同样会购买沃尔沃跑车。很遗憾,消费者并不买账,沃尔沃的跑车卖的并不好。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是把沃尔沃定义为“安全”的车,跑车无法取得成功。所以我认为品牌只是冰山的一角,比如说任天堂这个品牌,任天堂这个品牌只是冰山一角,而最重要的是海底下面的冰山,是支持任天堂这个品牌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的品类,视频游戏机。

索尼的问题

索尼是一个品牌,它的冰山在哪里?索尼销售了太多的产品。我们把任天堂和索尼做个比较,2007年任天堂的销售额达到43亿美金,已经成为市值838亿美金的品牌,而索尼的销售额有705亿美金,虽是一个很大的数额,那么人们觉得它值多少呢?市值只有468亿美金,是任天堂的一半。因为任天堂在心目中占据了一个品类,统治了一座冰山,即视频游戏机;而索尼销售太多的东西,不聚焦,不聚焦就没有能力统治任何一座冰山。现在索尼陷入一个困境,一家日本公司请一个英国人做CEO管理,你就该知道他们有了大麻烦。

茅台啤酒、奇瑞、大众汽车的问题

茅台也是一个品牌,人们并不关心茅台,人们关注的是高档白酒,实际上最受欢迎的高档白酒才是人们关心的。茅台采取了什么样的战略呢?他们推出了茅台啤酒。这就像一个玩笑。因为茅台在人们心智中就是“白酒”,我不知道茅台下一步会推出什么。百威是啤酒品牌,奇瑞是汽车品牌,人们对奇瑞是什么字眼呢?是小而紧凑的车型,这是人们心目中的字眼,也是奇瑞的一个全球性的机遇。但是奇瑞并没有很好的聚焦,根据美国最新的报道说,他们正在开发40或者50种新车型,而且有10种可能今年就要生产了。奇瑞不断进行产品延伸,生产不同的奇瑞车型。奇瑞到底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他们应该更好的聚焦,聚焦在小而紧凑的车型当中。比如说销售很好的QQ车型。(注:事实上,奇瑞正在推广它的“新生代三厢宽体轿车”QQ6。)

大众汽车就是前车之鉴。大众也陷入了奇瑞所面临的这种状况。大众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聚焦在“甲壳虫”这一个车型上,“大众”的销售也一直在上升,在当时他们已经占据了美国进口轿车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当它的销量到达巅峰之后,销量却开始一路下滑,这是为什么?大众又做了什么?他们进行了产品延伸,开始生产宽敞、庞大而高档的各种产品。产品的延伸就损害了品牌的力量。他们失去了小型车这座冰山。今天日本汽车品牌统治了这座冰山。(注:演讲结束后一个月即2008年7月,大众汽车被保时捷收购。)

多品牌战略

柯达的问题:挽救品牌还是挽救公司?

柯达是品牌,那么它的冰山在哪里?就是胶片成像,但很不幸这座冰山在熔化。我想大家都知道原因所在。我们现在都不用胶片相机而用数码相机。所以作为胶片成像里面的领先者柯达正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们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挽救他们的公司,还是挽救他们的品牌。

如果采取第一种战略,挽救公司,那就保留柯达胶片的品牌,如果胶片最后退出市场,完全被数码相机所取代,就让这个品牌消亡。但是,他们可以尽早推出另一个独立的品牌抓住数码相机领域这座冰山,可以设计专门的品牌来占据这个数码相机的市场。

如果采取第二种策略,就是把柯达这个品牌从胶片转向数码技术。虽然很热爱自己的品牌,但却没有意识到品牌和品类的关系,这就是柯达目前所做的。他们新战略的第一步就是把柯达这个品牌名称带入到电子世界,应用到数码技术领域,称之为柯达数码科技战略。

他们现在的状况如何?柯达在95年到2000年间的销售额是873亿美金,净收入有67亿美金,净收益率是7.7%。2001年到2006年的销售额达到804亿美金,但是亏损却是2.96亿元。(注:讽刺的是,1986年是柯达公司率先发明了数码相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推出了数码相机产品,却没有推出一个独立的品牌。)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企业面临挽救品牌和挽救企业的选择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挽救品牌,实际上这最后只能导致悲剧发生。品牌很重要,但是请相信,品牌无法在它所代表的品类已经消亡或者衰落的情况下还健康发展。品牌将会永生,那是骗人的话。打字机这个品类快要消亡了,王安这个品牌一度是打字机的代名词,王安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希望把王安这个品牌移植到电脑上把它救活,结果还是失败了。(注:1986年“王安”公司年销售额达到30亿美金,王安先生成为华人首富;1992年王安公司宣布破产。)

丰田的多品牌战略

扩张新市场的最好办法并不是沿用原来的品牌而是启用一个独立的品牌。丰田看到了豪华汽车市场的前景,希望进入高端汽车市场,推出一种昂贵的汽车,他们会把这类汽车叫做丰田高档车吗?这个策略可行吗?丰田是一个可信赖的强大品牌,为什么不把新的车型称之为超级丰田呢?而是推出一个没有人听说过的新品牌,称之为凌志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凌志自己的强大品牌。小型车和高档车是两座巨大的冰山,丰田这个品牌无法统治两座冰山。今天凌志已经成为美国市场豪华车的领先者。实际上丰田的这种策略为凌志创造了一个独立的身份。客户并没有看到丰田跟凌志之间的任何联系,也不想看到这种联系,客户并不是因为凌志是丰田制造而购买,尽管事实上凌志确实是由丰田生产的。同样,丰田也推出了Sicon品牌,把年轻人定为目标客户,成为现在除了丰田和凌志之外的第三大品牌。

Levi ’S牛仔裤与吉列剃须刀的多品牌战略

Levi’S想进军休闲市场,我们看到以前很多人打着领带穿着西装,现在很多人都推崇休闲服装。Levi’S开始进行了产品的延伸,发展出量身定制的休闲服装。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名称用的不对,结果销售一直不佳。后来他们把名称改变为Dockers,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10亿美金的品牌。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可以让你所有的产品都用同一个品牌,而且看起来都一样,你也可以使你的品牌尽量分开。但要想获得各自市场垄断的地位,你就不能用同一个品牌而只能用多品牌的战略,使每个品牌专注于不同的市场。

Black&Decker是电钻领域第一品牌,他们推出了另外一个品牌叫做DeWalt,专门针对专业用户,跟第一个品牌完全不一样,现在DeWalt已经成为了领先的专业电钻品牌。GAP是领先的服装品牌,看好低端服装市场,他们一开始推出了廉价GAP,但是销量平平,现在他们改成了一个新的名称,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品牌,OLD NAVY。

吉列剃须刀,它针对有双刀片、防震、一次性等不同的产品推出不同的品牌,后来还推出了三刀片和四刀片的剃须刀品牌,每个产品品牌都占据一个市场。吉利的每一个新出来的品牌都会超过前面的品牌,我们看到吉利的Fusion品牌就比前一代好,它代表着五刀片剃须刀。现在吉列公司统治着湿剃市场的70%的份额。箭牌口香糖也推出了多个品牌,有绿箭、黄箭、益达等等七个完全不同的品牌,而且定位完全不一样。2002年箭牌公司推出了Orbit品牌,2007年Orbit是口香糖市场的第一品牌。

有时候最好是让自己的新品牌把自己的老品牌赶出市场,而不是让你的竞争对手把你的品牌赶出市场。不要总去想救老的牌子,要尽量推新的牌子。

宝洁的秘密

以宝洁为例子,这个公司有数十个品牌,其中有21个品牌,每个的年收入都超过10亿美金,这些品牌分别统治着不同的冰山。宝洁公司的第一个全球性品牌是象牙肥皂。(注:象牙肥皂品牌赞助了美国最早的电视连续剧,所以至今这种类型剧仍被叫做肥皂剧。)当它想进入洗衣粉市场的时候,宝洁公司没有称之为象牙洗衣粉,而是推出了一个独立的品牌,叫做汰渍。在洗发水领域,海飞丝代表着去头屑,潘婷代表营养,飘柔代表柔顺,沙宣代表时尚,伊卡璐代表草本……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如果你想要做强做大,你就需要多个品牌对应多个冰山。

红河香烟危险的产品线延伸

红河香烟,这曾经是中国一个销售量非常大的低端香烟。他们接下来怎么做的?他们进行了产品拓展,推出了红河66、红河99、红河V6、红河V8等等,几乎用同一个品牌名覆盖了整个市场的所有系列,价格也从每盒3元到80元覆盖几乎所有档次,这种拓展短期也许可以提升销量,但长期来看必然牺牲品牌。

我们看Hanes(全球第一内裤品牌)以前是在百货商店销售的品牌,但是现在人们已经不去百货商店买而是去超市,于是Hanes就推出一个新的品牌,专门针对超市用了新的名字,叫做Leggs这样的丝袜,像蛋型的一种丝袜,这是非常成功的战略,现在已经成为卖的最好的丝袜。

索尼最有潜力的业务是什么,游戏机,它有一个独立的品牌,叫做Play Station,而非索尼游戏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8: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标杆?

王刚

最近几年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中国企业,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家普遍不缺乏乏战创新精神和动力,缺乏的是正确的标杆。

J模式:错误的榜样

谈到发展模式和战略,很多中国企业家都会提到日本和韩国的企业,例如三星、索尼、松下、LG,普遍把这些企业作为自己的标杆和榜样。放眼国内企业,无论是海尔、海信、TCL还是东风、一拖这样的企业都是典型的J模式企业:多元化发展、品牌延伸,几乎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使用同一个品牌。

这些被视为标杆的日本企业究竟经营状况如何呢?里斯主席的演讲当中已经用一些数据很有力的证明了结论,典型的J模式企业普遍赢利状况低下!里斯伙伴公司有一个研究数据:日本前100名企业的平均利润为1%,而美国前100家企业的平均利润为6%。1%是一个什么情况?把钱存到银行,利息的收入也超过这个比例。如果使用贷款,那么这些企业的利润仅仅是贷款利息的七分之一。我们也知道,日本政府对企业贷款采取了零利息的政策,因此这些企业尚可以艰难生存。但是日本企业不赚钱,这就直接造成了日本经济和股市长期低靡。

那么学习效仿J模式的中国企业如何呢?老师如此,学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和日本企业一样,这些中国企业普遍利润率很低,张瑞敏先生说海尔的利润薄得象刀片。我们从拥有海尔最优质资产的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2006年海尔的利润率为1.6%,2007年为2.1%。其它的企业就更低,长虹亏损众所周知,TCL差点被退市,春兰已经被退市。

有一个流行观点,说日本、韩国和中国同属东亚,在文化上比较接近,因此日韩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共性更多,以至于有“东亚企业模式”的说法。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日本韩国都是小国家,像我们刚才所说的,日本市场和韩国市场都是一个小市场,在小城镇上开店开的是杂货店。而中国则不同,中国和美国一样,是一个大市场。

更重要的是,实际上日本经营良好、真正强大的企业,都不是典型的J模式的企业,例如日本汽车产业中的丰田、本田,它们得益于长期在美国市场发展,率先接受并引入了A模式的战略观念,例如,他们只集中在有限的行业??本田在摩托车与轿车,丰田则主要在轿车领域;他们重视对顾客心智的管理,普遍采取了多品牌战略??丰田推出的凌志现在已经是美国销量第一的高档车。从收益上来看,本田和丰田基本接近美国公司的平均水平,本田净收益率为5%左右,丰田则为6%左右。

A模式:中国企业合适的标杆

真正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是A模式,美国与中国虽然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较大,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二者最为接近。美国和中国都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对竞争具有专业和多样化的要求。大市场带来的效应是,每一个看似狭小的市场都有充分的需求和容量。

此外,美国长期推崇和鼓励自由贸易,企业间竞争较为充分,可以说,美国是全球最好的市场竞争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产生的成果很少受到政府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体现了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

从成果来看,A战略的成功,并不像日本、韩国那样局限于少数领域或少数企业,而是在各个领域都成功的创造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从飞机、电脑、软件、互联网络到快餐、食品、饮料、快递、娱乐、日化用品等各个领域。

典型的A模式企业普遍利润率较高,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前100家美国公司的平均利润率是6%,是日本企业平均利润率的6倍。

实际上,在中国企业正普遍以J模式作为模仿和学习对象的时候,日本企业自身已经开始反思,一些企业纷纷引入美式战略思想。例如索尼就破天荒的请了一个英国人斯丁格来做CEO。

那么,典型的A模式有哪些要点呢?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正是中国企业普遍忽视和薄弱的:

第一,注重心智,攻心为上

1972年,里斯先生和他的伙伴特劳特先生提出了“定位”观念,首次指出,营销竞争本质是心智之争,心智是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一个品牌无论有多领先的技术、多好的质量,如果无法解决进入顾客心智的问题,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功。定位提出之后迅速在全美掀起了热潮,成为美国企业营销战略决策和创建品牌的指针。定位也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里斯先生指出的“进入心智”的原则,实际上几千年前中国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已经提到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但是这个原则并没有被中国的企业真正的理解和运用。有的企业家说,“我很注重顾客心智,我要求我们的品牌的广告一定要感动人心,我们每年也投入大量资金打广告。”

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观念,感动人心与进入心智是两码事。我们知道国内有个品牌叫做“雕牌”,雕牌原本做洗衣粉做得很成功,后来延伸品牌到了牙膏,雕牌牙膏的“后妈篇”广告我想大家应该都有印象,这个广告很感人,也获了奖,但是雕牌牙膏一直卖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它违背了人们对雕牌是“洗衣粉”的认知,顾客一旦建立起这个认知,心智就不会接受它作为“牙膏”的合法性。

这就是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品牌延伸策略难以凑效的原因。日本企业的内部管理、产品质量控制都很好,但是在顾客心智中身份很多,地位很虚弱。我们中国企业中也有很多企业内部管理很好,但心智管理十分混乱的代表。我们说今天的企业管理重点是营销管理,正像德鲁克先生所说,在企业中营销才是唯一的利润来源和利润中心,其它的都是成本中心。而营销管理的核心,并不是市场管理或者销售管理,而是心智管理。这恰恰是中国企业薄弱的地方。

还是以海尔为例,海尔最初的产品是冰箱,张瑞敏砸坏不合格冰箱的故事经过传播几乎家喻户晓。在顾客的心智中海尔已经代表了冰箱,后来海尔进入了空调和洗衣机领域。由于进入较早,当时这两个领域没有强大的对手,海尔在这两个领域也占据了不错的市场地位,但是随着专业品牌格力空调的崛起,海尔在空调领域的竞争力开始逐渐减弱。在诞生了专业品牌的彩电、电脑、手机、微波炉、电风扇、餐饮、药业等领域,海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在TCL手机初期成功的示范效应下,联想、海尔、康佳、创维、长虹、海信等纷纷进入手机行业,我们在多种场合一直建议联想卖掉手机,今年年初联想终于出售了手机业务。(注:2008年1月31日联想集团出售了手机业务;6月25日创维集团以2元的价格出售了手机业务80%的股权。)

心智管理混乱的情况在中国企业中极为普遍:茅台原本在心智中代表白酒,但开发出茅台啤酒、茅台干红;东方红代表拖拉机,后来进入卡车和工程机械;力帆代表摩托,后来进入了轿车和卡车;东风代表卡车,后来也用在了轿车和MPV甚至客车上……

要真正进入顾客心智,管理好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地位,就必须了解并遵循定位理论中提出的顾客心智的特征和基本原则,这是中国企业急需补的一门课。

第二,聚焦经营

在里斯先生的演讲中,他反复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聚焦”,这个概念起源于80年代末期,在华尔街带来的不断增长的压力之下,很多企业为了保持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开始纷纷通过收购进入很多行业,一时间GE、IBM等这些大企业陷入了困境中。在这个背景下,里斯先生提出了聚焦战略,被媒体称为“管理史上的加农炮”。

受到这个理念影响,此后的美国企业普遍采取聚焦经营:英特尔专注于电脑芯片、可口可乐专注于饮料、微软专注于软件、IBM专注于集成服务……。聚焦带来了更好的竞争力。首先,对外从顾客心智的角度看,聚焦的品牌通常被顾客认为是专家,更容易进入顾客心智,而且建立牢固的地位。

当一个品牌代表很多产品的时候,它就引起了顾客心智的混乱。当品牌只代表一个品类的时候,消费者很容易把它作为该品类的代表,在有相关品类需求的时候优先选择该品牌。从企业内部而言,聚焦的企业可以集中企业的资源在特定的领域展开研发,因此在技术创新上也具有优势。此外在企业的内部管理等方面聚焦的企业也容易产生优势。

最近几年里,中国的彩电行业进入了新的冬天,开始集体反思。在全球彩电新一轮的技术升级,由CRT电视向液晶电视的升级中,占据全球彩电主要产量的中国彩电企业居然集体掉队,没有一个企业掌握了液晶电视的核心技术和上游资源,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盲目的多元化令这些企业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和资源来进行技术升级和研发投入。

实践证明,聚焦的品牌总是战胜大而全的品牌。格力空调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格力不是最早做空调的,最初技术上也没有什么优势,但格力是唯一只做空调的品牌,它的对手如春兰、海尔、海信等品牌都多元化发展,这给格力创造了好的机会。在中国的卡车市场上,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况,东风和解放都采用大而全的方式发展,都生产微卡、轻卡、中卡、重卡;但是在轻卡市场上,福田汽车的独立品牌“时代”采用聚焦的策略,占据了这个市场的第一;在重卡市场上,中国重汽占据了绝对优势。

此外,和80年代末美国的情况一样,今天中国的股市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企业纷纷上市。上市对于企业融资和优化治理结构是一件好事,但应当警惕的是股市对企业战略的误导,因为不断增加的销售和利润压力会迫使企业步入多元化的误区。

第三,通过品类创新来创建品牌

最近几年来,创新的呼声在国内越来越高,从政府到企业都把创新当作重要的战略来推动。创新固然不错,但如果把创新等同于技术创新,那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后果。

海信的例子很典型,在中国的家电企业中,海信是技术创新的领先者,“变频空调”、“龙芯”、“LED”是典型代表。

海信的精神值得尊重。从技术上看,海信是创新的成功者,但从创新的效益而言,海信足可以称作失败者??因为缺乏对品牌和营销的正确理解,对品类战略思想的运用,海信丧失了大量创新品类,同时借助新品类推出强大品牌的机会。

变频空调是其中一个例子,如果海信启用一个新的品牌来推动这个品类,今天的空调市场格局可能被改写。同理,“LED”也蕴涵着创新品类的机会,但按照海信目前的做法,同样不会有大的发展。

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真正的差距在于商业创新的观念,而非技术创新的能力,更具体来说,是创造品牌的能力,而非发明产品的能力。很多人把中国缺乏世界级品牌的原因归结为“技不如人”。实际上,中国并不乏世界领先的技术,中餐、中药、中医、陶瓷、白酒、茶叶、丝绸等这些东西不都是中国发明的吗?可是,为何没有创造出一个真正强大的品牌?在茶叶领域,最大的品牌是立顿,原料却来自中国,这就是好比巴西是最重要的咖啡产地,但最重要的咖啡品牌却来自瑞士。

所以我们说,在所有的创新中,最重要、也是回报最大的是商业创新。美国的强大在于商业创新,A模式的秘诀就在于品类创新,即创造一个新的品类,成为该品类的第一。可口可乐是开创了可乐品类;星巴克开创了高档咖啡连锁品类;麦当劳开创了汉堡快餐连锁品类;邦迪开创了“创可贴”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并不是第一个进入市场就代表你开创了一个品类,必须第一个进入顾客心智。所以,成功开创品类的关键在于了解顾客心智,什么样的情况,顾客才会把你当作一个新品类,怎样做才容易进入顾客心智?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吃了亏。

IPOD的例子最具有说服力,大家可能都知道,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是21世纪最成功的新产品,这个产品每个售价在300美元左右,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全世界销售了1亿多个。很多人都认为是IPOD发明了海量音乐播放器,实际上是新加坡的一家叫做创新科技的公司发明了这个产品,名字叫Creative Nomad Jukebox,技术领先于IPOD,而且比IPOD早上市一年多。

但是为什么创新科技的产品没有在顾客心智中成为第一呢?就是因为它不了解顾客心智和品类创新的原则。它采取了品牌延伸的方式,创新科技之前已经在卖另外两款MP3播放器,Creative Nomad II和Creative Nomad II MG,对于顾客来说,人们会把Creative Nomad Jukebox当作一款原来产品的改良款,因此不会关注。推出新品类应该用新品牌。此外,Creative Nomad Jukebox的名字很复杂,不容易被记忆。另外它的产品线很复杂,有数码相机等很多产品,而IPOD很清晰,只代表海量音乐播放器。

所以,尽管创新科技公司起诉苹果公司模仿自己的产品,而且赢了官司,苹果公司赔偿了1亿美金给创新科技,但和数百亿美元的市场相比,这显得微不足道。

关于如何创新品类和品类化的原则,今天由于时间原因,就不在这里多讲了。我们里斯中国公司编了一本小册子《中国企业如何创品牌??品类战略》,里面有详细的论述和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会后登陆里斯中国网站下载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6: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源祥Vs.美邦:虚拟经营模式分道扬镳

翁美飞

2008年8月28日,美特斯邦威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董事长周成建表示,所募资金的85%将用于渠道建设。不久后的2008年11月30日,在北京奥运会赞助商权利即将被收回之际,恒源祥宣布成为中国奥委会2009~2012年首家合作伙伴,继续和奥运五环结缘。美特斯邦威和恒源祥这两家以虚拟经营模式著称的企业,正走向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它们的不同选择或许将代表虚拟经营模式的两种未来。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恒源祥和美特斯邦威(以下简称“美邦”)的起家模式大同小异。它们都是依靠品牌整合其他社会资源,采用制造和销售两头在外,自己集中力量做好品牌营销的模式。不同的是,恒源祥只做品牌,工厂和渠道都是加盟的,由渠道向指定的工厂直接下订单;而美邦做品牌的同时,也自建直营渠道,此外采用制造外包、销售加盟的方式。不过,两家都是以经营品牌为主,通过虚拟资产驾驭实体资源。

这种轻资产运营的模式一度使得两家公司能够集中力量做品牌的推广,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美邦旗下已有300多家合作工厂、2200多家销售终端;恒源祥旗下则拥有4个产业集团,70多个加盟工厂,5000多家销售终端。

但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大批服装品牌纷纷借助虚拟经营模式实现了品牌的快速成长,在短短数年内,仅是休闲类服装品牌就出现了包括班尼路、真维斯、以纯、森马、百事、唐狮、优衣库、佐丹奴等眼花缭乱的众多竞争对手。公开资料显示,整个中国服装行业前20大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仅为5.9%,且其中无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1%。由于缺乏领导品牌,品牌竞争异常激烈、乱象不断。

在此基础上,要想争取更多的加盟者和销量,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品牌本身的影响力才能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过去,品牌扩大影响力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广告和零售终端的快速扩张,这直接导致企业对消费者的争夺最终演变为对终端资源和广告资源的争夺。但这种做法不久前却遇到了发展瓶颈。一方面,销售终端数量越来越趋于饱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且一些品牌开始通过降低加盟费的方式争夺加盟者;另一方面,通过广告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成本也越来越大。

有两组数据值得研究:一组是品牌广告的市场价格?1995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一个5秒广告最低全年招标价是1408万元。恒源祥的董事长刘瑞旗回忆起当年的广告投标盛况,至今记忆犹新。他前后共参加了三次投标,第一年投的价格是1313万元,差100万没有中标;第二年投的价格是2099万元,结果最低中标价成了3000万元了,差距变成了1000万;第三年他又去投标,投的价格是4000万元,结果最低中标价已经是6000万元了,差距已经扩大到2000万。据刘瑞旗估计,如今在中国维护一个品牌,平均每年至少要投入2亿元人民币左右。

另一组是利润的数据:美邦服饰2008年第三季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为3.42亿元,而据此前媒体披露,2007年该公司全年净利润为3.6亿元,比2006年增加近4倍,2006年则比2005年增加近8倍。美邦官方网站预计200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增长60%~70%。

一边是广告价格成倍上涨,一边是品牌净利润增长速度放缓。试想一下,一旦未来品牌的利润增速跟不上广告费用的增速(甚至够不上广告费用)时,品牌的出路在哪里呢?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品牌专家李光斗指出,品牌是需要持续投入和管理的,一旦停止,品牌就会逐渐消亡。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美邦和恒源祥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它们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向。

美邦开始把工作的重心向渠道建设转移,以加强自己的终端控制力量。可以想象它之所以在股市低迷的2008年选择上市,而没有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卖个好价钱,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急需资金来拓展渠道。对周成建而言,现在或许是低成本进入的最好时机。而美邦控制渠道资源的目的除了维持和进一步提升美邦品牌产品的销量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以渠道资源为基础,再复制其他品牌,进行差异化定位和多品牌运作。事实上,上市之后不到两个月,美邦就在上海举行新品牌ME&CITY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导入双品牌运作。

与此相比,恒源祥则选择了继续做大它的品牌经营事业。不同的是它把自己重新定位成一家拥有消费品牌的战略、管理、咨询、顾问公司。其工作的重心将从品牌的宣传营销让渡到品牌战略的制定、品牌的管理和研究,以及品牌资源的寻找和实现方面,并为旗下加盟的联盟成员提供品牌营销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恒源祥今后的工作重心将转到品牌经营能力的提升上。

事实上,过去恒源祥加盟模式的实质是,由恒源祥作为专业公司来进行品牌策划、宣传和传播工作,加盟者分摊广告营销成本。但现在它要提升自己经营品牌的能力,从挖掘和实现品牌的文化内涵方面提升品牌的价值,并为加盟者提供品牌营销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加盟者将分摊的是品牌研究和管理的成本。

应该说,作为恒源祥的决策者,刘瑞旗还是很有远见的。他说:“未来消费者将把收入的50%用于消费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他研究了世界各大知名品牌的发展历程,发现很多品牌已经没有了产品界限,譬如西门子涉及家电、电力、医疗器械、通信等众多行业;迪士尼则横跨影视、旅游、服装、玩具、食品、文具等多个领域。为什么这些品牌具有如此强的延伸力?因为这些品牌背后依托的是文化的支撑。譬如西门子代表的是一种可靠、严谨的品牌文化;迪士尼代表的则是欢乐、可爱、时尚的文化形象。可见,当一个品牌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时,它就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相比之下,国内品牌所缺乏的恰恰就是对消费者精神层面的研究和挖掘,拥有这样的品牌资源,并使之与消费者文化建立联系,这种能力是恒源祥目前所缺乏的,也是其所亟待突破的未来方向。


方向决定路径

因为自建渠道需要大量资金,所以美邦选择即使在股市低谷也要上市。同样因为要成为一家拥有消费品牌的战略、管理、咨询、顾问公司,恒源祥选择赞助奥运,成为奥委会合作伙伴。

按照恒源祥的逻辑,一方面,它需要利用奥运品牌的资源,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另一方面,它希望借助奥运这个平台,挖掘和推广它的品牌文化。刘瑞旗认为,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品牌建立和推广的最好时机,而国家品牌依托于领军企业去实现。在奥运平台上亮相,使得恒源祥自身的品牌文化得以推广。奥运会期间,恒源祥推出的出场礼服、官员礼服、龙凤服装,其背后都寄托了它的文化寓意,背后涉及到其对中国民俗、流行色以及吉祥文化的大量研究等。

刘瑞旗表示,赞助奥运的另一个初衷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品牌经营的经验。在正式提出战略转型之前,恒源祥就将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和成员组建了一个虚拟的组织?恒源祥联合体。然后按照省、直辖市划分,下设联合体区域分会,各分会分别是区域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心。此外,联合体还设置了绒线、针织、服饰和家纺4个产业委员会;广告、打假、传播、培训、网络、调研6个专业委员会。这些组织,包括集团的职能部门和产品公司为联合体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服务和管理的输出。

此外,恒源祥还将旗下的加盟工厂按照产业和产品划分,实现差异化;经销商、零售商则按照经营区域划分,保证唯一性,从而使联合体内部形成合作氛围,相互获取管理、营销的经验。

这一组织的模板,恰恰参照了奥运品牌的运作体系。此外,成为奥运会赞助商以及中国奥组委合作伙伴,使得恒源祥得以近距离了解奥委会的真实运作,进而提升自己经营品牌的能力。与此同时,它还借助奥运会赞助商的身份走近奥运大家庭中的其他赞助品牌,不断地学习和取经。目前,恒源祥已经以奥运会赞助商的身份参观访问了美国可口可乐、CNN、家得宝等知名品牌以及莫奈研究中心等,从中学到了不少品牌经营之道,也了解到经典的品牌资源是如何实现和奥运资源嫁接的。

战略需要提前预知未来。如果说当年恒源祥和美邦创建的虚拟经营模式是误打误撞,那么,如今研究二者在不确定的市场形势下有意为之的不同选择,则显得更有深意。

[本文得到了品牌专家李光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景奉杰教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0: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豪华百货店品牌联营模式探讨(扣点模式)

自1992年由新加坡财团投资的燕莎友谊商厦开业以来,日本伊势丹、台湾的太平洋百货、香港的新世界等国际知名零售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以其豪华的设施、高档的商品,把目标市场对准中国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以高价格高服务充填中国零售市场高消费层真空,把真正业态意义上的百货店的面貌,展示给了中国消费者。为了区别于我国传统国有百货店转型后的业态,我们称之为豪华百货店。

  目前我国的豪华百货店采用的经营模式主要有自营、租赁场地和品牌联营三种。其中品牌联营模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百货店采用,渐成主流。所谓品牌联营模式是指以招商的方式,引知名品牌进店,由各品牌生产商或代理商分别负责具体品牌的日常经营,店方负责商店整体的全面营运管理,除收取与面积有关的场地使用费、物业管理费等固定费用外,同时推行保底抽成的结算办法。

  我们对国内主要城市的30家豪华百货店进行了调查。由于我国豪华百货店根据各个业种、品牌的实际情况往往同时采取三种经营模式,只能根据各经营模式占据销售总额的比例来确认该豪华百货店的主营模式。在我国主要城市的30家豪华百货店中,采取“品牌联营”经营模式的约占80%,这说明“品牌联营”已经成为我国豪华百货店的主流经营模式。
  
   “品牌联营”管理模式的运作方法
  
  “品牌联营”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百货自营模式,也与简单将场地租赁给品牌不同。采取自营模式的百货店的运营模式是集中采购、进销分离;交易方式往往为订单制、定牌制、经销制、代理制。而实行“品牌联营”的百货店则不同,其运作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招商方式
  传统百货店通过商品采购获得商品的销售权。它依据自身定位来确定商品类别和商品品种,然后通过销售额预测和对存货周转率的预期制定商品采购计划,进而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以合适的价格实现采购。

  实行“品牌联营”模式的豪华百货店所销售的商品则是通过招商的方式获得。豪华百货店立足于自身的形象定位及卖场面积,在对不同业种做了空间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同一业种所要引进的具体品牌做基于市场细分的选择性规划,然后通过公开招商的方式引进品牌供应商。这种运作方式确保了整个卖场的中高档定位和品牌力度,以及业种之间的关联与互补。

  运营方式
  传统百货店的促销活动通常由百货店独立完成;实行租赁模式的百货店的运营只是单纯的物业管理,几乎没有整体的促销活动;而豪华百货店则通过推出层出不穷、富有创意的宣传促销活动,来满足目标顾客对商品品质及其所蕴含的服务、文化等的全面需求。这些宣传促销活动是由所有品牌专柜参加的集体经营行为,并依据相应的标准分摊由此发生的费用。统一的宣传促销活动将各个品牌专柜的单独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促销能量,激发目标顾客的即时购买欲望,提升单柜销售业绩的同时,塑造整体对外形象。

  财务管理方式
  实行租赁模式的百货店大多由租赁业主自行收款,即使采取统一收银也只是便于获得销售数据,但因其仅为单纯的物业管理,并不能对租赁业户产生很大的影响。
  豪华百货店采取统一收银,各类销售数据在电脑系统中得以正确保存,真实地反映日常销售,并据此分析品牌专柜以及整个卖场的经营状况,及时推出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定期清理经营不善的专柜。这使得“品牌联营”模式彻底规避了租赁模式难以有效控制销售终端的缺陷,同时统一收银也为保底倒扣提供了现实基础,有效地保护了百货店的利益。

  利润实现方式
  采取自营模式的传统百货店的利润,来自于所经销商品的进销差价。百货店可以凭借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优质的面对面服务提高加价率,使获得较高的利润成为可能。

  豪华百货店利润的实现,依据与品牌供应商签订的保底倒扣协议。具体而言,保底是指品牌专柜承诺每月销售必须达到一个双方约定的最低营业额,以保证百货店的基本运行费用。倒扣是指品牌专柜有了营业额的基础上,百货店扣除一定比例的提成作为收益,即是豪华百货店的毛利额,而各卖场加权平均的扣率即是综合毛利率。

  “品牌联营”模式从表现形式上看似乎与租赁的模式较为接近,但它所具有的整体协调与控制能力绝非租赁模式的单纯的物业管理所能企及。而豪华百货店与传统百货店的主要区别则在于百货店不再直接参与商品的采购与定价,改变了传统部门管理的模式,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遴选目标品牌并与供应商进行有关扣率和合作条件的谈判上。
  百货店的“品牌联营”模式可以概括为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形象,统一营销,统一收银。它既规避了传统百货经营上的风险,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租赁模式管理上的弊端。
  
   “品牌联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品牌联营模式顺应了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品牌意识增强的现实,迎合了消费个性化的潮流。百货店可依据其市场定位,利用其较大的规模、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企业形象,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组建众多的店中品牌专卖店,这能较好地发挥众多专卖店的集聚效应,方便顾客选购。但与此同时,“品牌联营”模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也开始不断暴露出来,使得百货店的经营面临如下问题:

  与供应商的联营合作关系脆弱
  作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豪华百货店,与供应商分享收益正是双方利益调整的结果。然而内部排他性合同协议的存在以及合作协议中的保底条款,使百货店将经营不善的责任单方面推卸给品牌供应商,供应商买单数量过高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品牌联营”的扣率方式已经决定其只能在低利润环境下运营。大部分豪华百货店的扣率水平已经达到同行业临界点,利润空间狭小。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趋动下,百货店会凭借买方市场的优势,以管理者身份凌驾于供应商之上,变相向供应商增加收费,将竞争优势的来源基于相对供应商的优势,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二者关系雪上加霜。经营状况好时,各品牌经销商趋之若鹜,一旦有更适合的场所,经销商就会全面撤柜,这对百货店来讲是灾难性的。

  百货店与品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松散脆弱不仅体现在利益方面,在具体经营行为方面也如此。百货店只负责遴选品牌,品牌进店后,其供应商往往根据自己的销售情况、库存积压情况和销售回款情况来综合考虑商品上架的款式和数量,这无疑大大削弱了百货店的整体掌控能力。

  削弱对导购人员及其所提供服务的控制能力
  由于豪华百货店的导购人员多数处于职业生涯早期,人员流动率较大,基于降低人工成本的考虑,多数豪华百货店并没有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由各品牌供应商负责招聘、薪酬等相应工作。但“品牌联营”强调统一管理,因此百货店仍承担导购人员的日常管理。但管理的前提是明确组织的边界,而营业员的归属模糊恰恰造成了管理的难题,培训、晋升等激励机制无法有效实施,职业生涯设计更是无从谈起。导购人员缺乏归属感,在百货店与供应商关系发生冲突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后者,经营过程中难免出现跑单、退换货困难、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从而使顾客与商家的利益难以有效保障。同时,由于各品牌供应商素质参差、能力各异,拖欠克扣导购人员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导致士气低下、人员流动频繁。百货店对市场的整体把握能力与应变能力无形中被大大弱化,顾客资料难以固化为企业资产,丧失了百货店业态原有的竞争优势。

  为百货店提升管理水平设置了障碍
  在目前我国商业人才匮乏、经营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品牌联营”模式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由此给豪华百货店带来的风险。但由于豪华百货店的商业行为主要集中在与厂商针对扣率和合作条件进行谈判,而不太涉及具体的采购行为。豪华百货店与品牌供应商谈判分成条件是建立在对未来经营状况预期的基础上,双方都无法确认扣率将会带来的具体金额。是否应该减少或增加扣点,对于百货店而言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个过程本身也没有给百货店造成可以明确查询的损失。这种经营模式对商业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造成了企业员工缺乏增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强烈愿望,加之保底条款的制定,使得商家不靠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就可以坐收渔利,抑制了百货店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冲动,为其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与同业的无差异化导致恶性竞争
  品牌作为一种经营资源必然是稀缺的,同时品牌的号召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认可程度,因此豪华百货店之间的竞争也就围绕着争夺品牌资源进而争夺顾客展开。现有豪华百货店经营的品类基本相同,每类商品的品牌分布也类似,像一些大众认知程度高的,也就是公认“名牌”的品牌商品几乎在每个商场都有。豪华百货店的商品和品牌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很难实现差异化经营,造成“千店一面”的市场状况。

  为了提高业绩,各商家过度使用打折、赠券等促销方式,陷入价格战难以自拔,并且对供应商施加压力,转嫁由此带来的损失。为了抵补损失,供应商在促销期间往往选择以下几种手段:一是明降暗升,私下将商品的价格提高,利用百货店的管理漏洞,将折价损失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二是偷梁换柱,将新品、正品暂时收库,以过季、积压商品取而代之。实力弱小的品牌代理商面对百货店频繁的促销活动和持续下滑的业绩往往难以招架,最终选择退出。由此可见,豪华百货店之间的价格战尽管可能暂时提高销售额,但却是以牺牲毛利、丧失信誉为代价,进一步恶化了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关系,也间接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综上所述,“品牌联营”以其全新的运作方式,区别于百货店传统的自营模式,成为豪华百货店经营模式的主流。这一模式的确立,不仅为豪华百货店省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更使其在与品牌商的搏弈中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这一模式的确立,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这种联营模式是暂时的,还是百货业态发展的趋势?品牌联营为百货店节省了大量资金,是使其费用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还是买方垄断势力使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清晰展现“品牌联营”模式产生与存在的约束条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百货店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19: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楼主所转发的这篇文章,我认为它是针对“一日游”、有问题的外贸政策或物流方面的行业状况乃至于“病态”的中国经济的一篇专题报道,而不是针对002183怡亚通这只股票的专门报道。

由于002183怡亚通在行业内具备的一定地位或名声,它在文章中被提到,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把怡亚通公司看成是“病态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似乎并不妥当。中国经济内部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怡亚通确实也是一家比较值得去了解和关注的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9: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新闻联播专门为怡亚通做过广告。称其为新型的供应链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0: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文章转的好啊,一直听做外贸的朋友说起过出口退税,但一直不得其要,看了这篇文章总算是明白了个大概,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业巨头总是会被财经报道点名论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23: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N年前, 本人亲手操作过"深加工结转", 其中的繁复程度局外人根本无法想象,

楼主引用的文章, 其背后的经济现实是:

1. 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适应起于珠江三角洲的, 基于"三来一补, 两头在外"的简单业务模式, 海关设计出的一整套监管模式. 该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 或者说, 供应链的高度集聚面前, 已极为不合时宜. 比如, 如何想象, 马路的对面, 就是产业链的下游??

2. 退税政策方面. 进口企业缴纳关税及增值税, 是一刻不能耽搁的, 否则, 逃不了严厉的, 按日计算的滞纳金/罚金. 然而, 出口企业本应按规定正常享受的退税, 拖上数月甚至更久, 却一向被理解为正常. 如果出口企业提供了完备的文件, 如何确保退税的即时性?? 在目前的退税政策环境下, 几乎不可能! 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是一方面, (增值税)中央/地方分税制度才是导致出口退税难以高效的根源. 在制造业普遍依赖高效率运转来获取微薄收益的全球化竞争环境下, 曾经为中央/地方税收作出显著贡献的, 原有的税收及退税制度安排早已不合时宜. 至少到目前, 还根本看不出情势变化的任何迹象. (毕竟, 涉及太多地方/部门利益).

无论"一日游", 还是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保税区"新政, 以及那些在特定环境下看上去颇有"增长"潜力的相关企业, 本质上, 都属于既有制度自身衍生出来的, 灰色的, 貌似荒诞的, 人工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7 03:39 , Processed in 0.0274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