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地产业之所以到目前没有出现大市值的伟大公司, 关键就在于这个行业从未有过真正的成功商业模式” 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理解的: 与其它重资产行业相比, 房地产行业的资产周转率同样具备了先天的约束. 这是共性的地方. 从成本结构上看, 其产品(商品房)总成本中的主要因素为土地成本, 虽然容积率的调整对楼面价会有一定影响, 但我们仍然可以将某个开发商一定时期商品房的单位成本大致视为一个常数(土地, 建安, 财务, 人工等). 由于不变成本(以及费用)所导致的经营/财务杠杆为房地产行业带来了与其它重资产行业相似的经济特征: 营业利润变动(上升/下降)相对于销售额变动比例的放大. 从万科近几年来的经营数据上体现的很明显. 的确是一段美好时光! 然而, 房地产行业还具备一种特有的风险, 即-----不仅产品定价, 占总资产比重巨大, 核心的营运资产(土地储备)本身也面对着市场价值的强烈波动. “增长” 所必须的, 土地储备的大量增加, 不仅提高了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 而且隐含着可观的资产贬值风险------这种房地产行业特有的风险, 在所有的重资产行业中, 几乎独一无二! 该类风险所导致的, 远不仅仅是由于"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及报价"所带来的, 会计准则规定下的资产价值"减记", 而是活生生的风险-----股东财富遭受真实损失的风险 !------帕尔迪2007年税前约25亿美元的亏损中, 所谓 “LAND-RELATED CHARGE” (土地储备的巨额减值)是主要因素(约20亿美元). 看起来, 较快的周转并未帮上什么忙. 我不记得有哪家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曾经在历史上对土地储备资产的价值进行过主动减记, 但记不记就是那回事, 会计处理方法的人为选择不会影响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有趣的是, 企业的运营历史越长, 经营作风愈进取, 遭受此类风险打击的可能性就愈大! 从而, 这个行业中产生 “伟大企业” 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即使是那些始终专注于本行业的开发商, 又有谁能在长期内具备先见之明, 始终逆潮流而动, 能够于景气循环低谷时大批增加土地储备, 而在全社会一片看好时主动采取收缩策略呢? 从07年前后万科所进行的数轮大规模融资中, 似乎也看不到什么 “预见性”. 无疑, 这是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企业, 但题目的确难了些. 到是有一家企业似乎在一个较长时期, 经历若干次经济循环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这种能力: 李超人旗下的长江实业… 当小麦的价格上涨赶不上面粉上涨的速度时, 就是开发商们的好年景-----拿到了地, 实际上就已经赚钱了. 后续的开发过程, 仅仅是价值实现的过程, 开发周期, 甚至愈慢愈好… 反之, 如果小麦的市场发生了转折, 仓库里大把的库存怎么办?? 成功地预测未来, 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房地产行业的业务及赢利模式, 真的并不复杂.
[此帖子已被 秦淮人家 在 2008-3-7 17:36:4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