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黑暗撒克

广电网络(资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合,又闻整合

[文/曾会明]

  “5"17”深圳现场会的最后,王太华局长在总结发言中要求各地在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时,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1、 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
  2、 传统媒体优势与拓展新业务的关系;
  3、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4、 广电实施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5、 网络整合和数字化的关系;
  6、 满足公众的公益性权利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关系;
  7、 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关系。

  “七大关系”毫不回避现存问题,分析得精辟透彻,令与会者折服。笔者印象最深的是“网络整合和数字化的关系”,王局长指出,“网络整合与数字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整合是数字化的基础,而数字化也有利于推动网络整合”。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整合之声在近一两年似乎很少从广电高层的公开讲话中听到了。
  想来这也很正常,因为这几年的整合并未完全体现出整合后的集约化效果。从82号文开始,思路从行政整合向业务整合转变,形势则从轰轰烈烈到几乎无声无息。中国有线在2005年更名挂牌之后,整合的步伐并未加快。当然,我们看到陕西、江西、广西、内蒙、河北、云南、安徽等省份已经完成了不同模式、不同程度的整合,但也听到了一些被整合地市“告状”的声音。在大力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时候,整合似乎被放到了“被遗忘的角落”,青岛、佛山、杭州、大连、太原、深圳,都是单个城市的典型。
  很多人都在描述这样一个事实:完成整合的往往都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整合进来的都是“穷网”,没有发展空间;而东南沿海则都各干各的,发展得也不错。以此来否定整合并不充分,这只能说明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行政力度不同。对于“告状”的声音,核心问题也许并非整合体制本身,而是在人员安排、资金分配等方面的管理细节处理不当。
当整体转换实现突破性进展之后,一些进入“后转换时代”地区开始强烈地意识到网络互联互通的必要性、用户规模的重要性。数字化提升了有线网络公司的业务平台,由原来单一的收视维护费向增值业务、双向交互等多业务发展。佛山的禅城区、南海、三水、高明已经整合重组为珠江传媒,杭州华数开始将VOD业务向外推销拓展,深圳在现场会上倡议与兄弟公司进行资本、业务等多层面的合作,广东省网搭建了统一的数字电视前端,在江门等地市以合作的形式共拓市场。
  总局对整合与数字化的关系分析,正是时候。
  合作、联合、整合、跨地域经营,当这些理念与操作成为一种需求的时候,整合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能够借助行政力量先行整合,自然是一个好事,但随后要做好未来业务规划与开发,才能发挥整合的优势。网络整合、全程全网,其意义无需赘言,但判断网络整合是否成功的尺子只有一把??整合后的企业效益是否有明显的提升。整体转换是手段而非目的,整合亦然;整体转换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合或许也要走过同样的路径。
  还听到一种说法:“有线电视是区域性服务,整合没有必要”,对于模拟电视这么讲还算勉强,在数字电视时代却已大不相同。原来佛山有线的电视短信连南海都收不到,只是个摆设罢了。增值业务发展的空间取决于用户数量,宽带业务、双向互动更是如此。数字电视平台的多样性给网络整合增加了额外的难度。
  在IPTV大兵压境之时,广电在政策保护之外,如果总局能够积极争取互联网国际出口,或者全国广电网络联合起来,共同构建、完善数据网络,将绝大部分视频内容留在有线电视“数据内网”中,那时IPTV牌照谁想要就给谁,因为电信、网通与广电网络之间的流量将出现“倒流”。另外,这也是广电做好内容监管的有效手段。数据业务是网络整合的另一把利器。
  本文标题抄袭了古龙《飞刀,又见飞刀》的创意,又闻整合之声犹如飞刀闪过一样令人耳目一新,飞刀锋利而整合厚重,但都需要速度。

(本文为《广播电视信息》2006年第六期刊首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0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电媒体数字化战略的回望与前瞻

--------------------------------------------------------------------------------
作者:黄升民 (我写传媒网2007-2-16发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得到了迅速发展。2003年是创新年,因为在这一年里徘徊多年的有线数字电视取得了一个突破,这个突破就是青岛有线所做的“整体平移”。2004年是一个博弈之年,青岛做了,别人做不做,怎么做,不少人都在算账,观望,各种力量都在较量。到了2005年,方向非常清楚,不数字化就是死路一条,晚做不如早做,慢做不如快做,不做,IP电视来了,直播星也提到议事日程了,所以这是一个决胜之年,广电上下统一思想,局面就开始改观了。2006年的广电媒体数字化发展力度很强,速度很快,而且,整体战略布局和步骤错落有致条理清晰,我们不妨把这个数字化战略归纳为三句话,叫做“三军突破,两箭齐发,多元开拓”。什么是三军?一个是有线电视,一个是地面电视,一个是卫星电视。所谓“两箭”,一是前几天的直播星发射,再者,就是计划在2008年发射的S波段用于移动多媒体的广播卫星。所谓多元开拓,是指广电参与各种数字媒体的经营开发,服务也是体现了公共服务和商业运营的多种层次。

  一、广播电视媒体运营中的人口覆盖

  2006年广电系统将影响力作为媒体运营的核心,加大了覆盖力度。其标志性的“三军突破”和“两箭齐发”实际就是通过运用有线、卫星还有地面移动等手段,对整个人口进行全方位的覆盖。我们把全国分作农村和城市,再把接收状态分作移动和固定,那么,有线电视的覆盖,目前主要是针对城市人口,最起码的就是要对1亿3千万的有线电视家庭进行数字化改造,让他们能够享受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对于农村人口,加强覆盖提供数字化服务现在也有了很好的手段,比如直播星服务于“村村通”,还要利用地面数字电视进行农村覆盖。移动媒体的覆盖,目前主要用于城市,当S波段卫星开播,就可以实现全国土的整个地理空间和时间的覆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08年建立天地一体数字移动广播网,25套电视节目,30套广播节目,多套信息服务,在全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接收同样的节目。

  所谓“多元开拓”,是指广电媒体已经把数字化版图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这些拓展基本上都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并对区域广电的数字化带来深远影响。目前,较为有代表性的新拓展包括IPTV、DAB/DMB以及DVR等业务类型,相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的业务形态还会越来越丰富。说到多元开拓,有些场合是互补的,有些场合是竞争的,比如说IP电视,它的发展对于有线电视形成压力,我们称之为“鲶鱼效益”,对于一些地区,数字化一拖再拖,IP电视一来,不敢拖也不能拖了。DAB广播试验搞了好几年,开始迟迟不动,今年动得很快,很多机构要积极进入,给它寄予很大的幻想。我个人认为,DAB是值得尝试的,但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由于带宽的限制,它目前仅仅是区域性的补充性的媒体,对广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是,对于电视来讲空间并不是很大,进入新媒体领域,要有清醒的头脑,切忌跟风。

  二、广播电视媒体经营中的融合

  言及新媒体经营,我们常常听到这么两种议论,一是所谓的“三网融合”,不少的学者在说,随着所谓的“三网融合”到来,广电网就变得可有可无,有可能被电信网替代掉,2006年的实践打破了这个“咒语”。有线电视网经过数字化的改造之后,激发出极大的潜能,不但稳定了原来广电的固有业务,而且,开始向电信领域延伸,所谓“被替代”之说不攻自破。显然,大家开始为以前所说的“三网融合”进行反思,融合的趋势是存在的,然而,不同的网络性质,不同的传输成本,不同的功能作用,简单的融合是弊多利少,强行的“替代性融合”更是缺乏基础。二是所谓的“一对多”传播的“日落西山”之说。说到传统媒体,经常会有这样的论调,传统媒体代表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寿终正寝。的确,相对于一对多的传播,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受到社会青睐,问题是,一对一的传播服务在技术上的障碍越来越少,但是很难克服传播成本的制约。另外,受众自身的接收习惯也是无法跨越的。在人接收行为方面,其实是懒惰和积极并存,主动和消极同在。一个人,为了某种需要会积极主动地寻获信息,这个时候互联网可以为他提供种种可能,同样是这个人,他也会有懒散的时候,被动地观看电视台提供的节目,这种自然习惯是不会很快丢弃的。这就是一对一兴旺同时,一对多依然存在的理由。所以,无论是三网融合还是一对多,一对一的传输方法,不会简单的通过替代完成。整个媒体生态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媒体共存共荣的时候,需要强调物理平台的相互资源共享,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对于其功能效益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2007年对于广电来讲,什么是它的战略焦点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产业链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把握其存在的两个核心资源,即内容和传输广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台”和“传输网”。内容和网络,可以分成四个板块,这就是内容生产、集成平台、骨干网络、终端服务四个核心板块。内容生产领域,现在通过制播分离逐步实现社会化转型;集成平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是一个限制进入的领域,属于一种特许经营,这点任何国家都不会改变;骨干网随着各种社会力量的进入,也呈现开放的状态;接收终端目前的情况最复杂,也是各种力量争夺较量的焦点。在广电的四个板块之中,最核心的只有两个,这就是集成平台和接收终端,这是广电最根本所在。地方也好,省级也好,中央也好,都在努力把它抓到自己的手中。所以说到融合,不可能是简单的融合,哪些开放,哪些保护,哪些以自己为主导,这是融合过程中决策者考虑最多的问题。

  1.

  融合焦点之一:内容

  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两个融合的焦点,第一个融合的焦点就是内容。既然我们说内容生产这块已经是社会化,换言之,各种力量在“制播分离”的前提下逐步进入,原来所谓“台”对于内容生产的垄断就慢慢放开了。电视剧市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现在,百分之八十的电视剧是社会生产的,台把主要精力放在购剧方面。当生产领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逐步开放的时候,台以什么为自己的核心资源呢?这就是播出平台,对于内容的设计、规划、集成、包装自然就成为台的内容经营的重要领域。在数字化的潮流之下,台不知不觉处在这么一个境地,一方面是极度膨胀的内容需求,也就是海量的内容需求;另外一方面就是飞快发展的社会化的内容生产,对于这两者的整合,而且,是一种规模化的整合,于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不断积蓄、不断膨胀的音视频素材如何进行合理高效的整合?原来的生产链条如何调整?于是,素材库的概念就演变成平台概念,同一时间下的多种渠道、多种素材的即时下载储存标签分发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成为所谓“台内数字化”的重中之重。这几年我们广电的同事参观海外传媒机构,最深的感触就是,任何一个传媒机构不会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办公楼如何高大雄伟,展示的是他们的数字化进程,具体而言,如何建立自己的媒体资源管理中心,可以多少个渠道下载,有多少终端可以编录,内容的储存量有多少。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今后多媒体环境,适应社会海量的内容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今后台的生命所在。台真正的优势在哪?我们常常说“内容为王”,但是,细细盘点一下,真正属于电视台电台自己的内容又有多少呢?很多的节目,我们只是拥有播出权,并没有版权。许多的电视剧、娱乐节目,版权其实是人家的,我们只是拥有播出权,播完也就完了。坦率地说,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文广集团还是各省的电视台,实际上内容生产的优势已经退化很多,队伍老化机制陈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社会很多制作机构相比,没有活力也缺乏创新。其实,这种状态是很自然的,我们看许多企业就知道,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时刻在进行“吐故纳新”,放弃一些领域,保守一些领域,再就是抢攻一些领域。对于台来说,放弃或者弱化制作领域是迟早的事情,而保守和抢攻的领域就是内容的集成平台和内容播出平台,还有,就是自己的“品牌”。

  2.融合焦点之二:网络

  第二个融合的焦点就是网络。网络可以分为骨干传输网和分配网,过去大家说到网络就是指一张大网,大网才能体现规模经济,所以,大家都愿意说“网络整合”,实际就是骨干网整合分配网,大网整合小网。如果单纯站在资本整合的角度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出在这个网本身投资主体是多元的,而且,所产生的功能效益很不一样。没有足够的钱财是很难整合的,即使通过行政手段整合上来了,底下还在问,规模是达到了,效益在哪里呢?网络的出路在于数字化,这是关键,无论是整合还是不整合,都要回答如何实现数字化的问题。整体平移的策略提出来之后,人们开始思考,一个区域实现整体平移容易还是整个省实现整体平移容易,结论是清楚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广西,全省域实现网络整合接着又全省域推进整体平移。广西全省有线电视用户大约一百多万户,实现全省域整合相对容易,换作别的大省,任务就比较艰巨了。所以,以城市为中心区域为重点推进整体平移比较现实。然而,问题也来了,一个城市用户多则百八十万,少则二三十万,它的经济效益如何体现呢?回答这个问题,所谓“家庭信息平台”这个概念就显得相当重要,只有理解了这个概念才能够建立起二三十万规模的城市有线网的商业模式。整体平移,机顶盒的分发,最大的利益价值是有线网通过这么一个盒子,重新把家庭受众牢牢掌握在手中。通过这个机顶盒可以看到更多的频道,享受各种数字化服务,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利益,最重要的一点,通过这个盒子使到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连通起来,如果是高级一点的机顶盒还可以双向互动。用户的资讯和需求是透明的,有名有姓的,通过处理,成为厂商和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依据。于是,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成为产生者和消费者信息沟通的一个平台。这就是家庭信息平台的概念。我们的有线网通过整体平移已经完成非常重要的信息平台基础建构,也就是说用户端的信息和需方的信息通过我们的网络已经建构起来了,这对于市场营销特别重要,也是特别宝贵的资源。为什么?从营销的角度看,我们其实不缺乏生产能力,也不缺乏技术能力,真正缺乏的就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消费需求,分成个人需求和家庭需求,比如金融、房产、旅游、教育等等。一个城市,它的家庭的需求完全被有线网络所掌握,这是广电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现在对这块资源进行开发,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谓的家庭信息平台,就是要深挖这个平台所隐含的各种价值,例如,我们大家都看到的VOD点播,从数据库的记录来看,受众需要什么一目了然。我们可以对这些基本数据进行挖掘、分类、整理然后细化,为供应方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于是,这个时候广电也从单一的播放平台变成一个信息交流、服务的平台,广告的收入同时,也有了过路收费的平台,这样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比较理想,而且一个十万二十万家庭规模,完成可以支撑一个地方网络规模的建设。这是一个具有广阔联想空间的平台。各种各样的厂家,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都可以参与到这个平台活动。我们常说,将来的电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不是光是看的电视,还是用的电视。家庭的需求通过有线网络过滤整理之后,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价值,这个就是家庭电视的构想。这个家庭电视与厂家提供的所谓家庭娱乐中心最大的不同,它不是从厂家的技术或者硬件设备出发的,而是实实在在从受众的需要出发的。

  三、正确认识数字化发展中的新媒体

  和家庭电视相对应,这就令人瞩目的手机媒体。手机媒体,有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也有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这里有一个误区,一说到手机电视,人们就会想到电信,想到3G,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3G的手机电视在商业运作上有很多目前很难克服的困难,比如,资费很高,再有,占用很大的带宽资源等等,所以,真正到了商业运作就要投入巨大的网络建设。近年来,人们发现,免费的广播手机电视更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它的传输成本低,可以免费接收,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了。它属于一对多的传输,如果要具备互动功能的话,通信网的加入是很重要的,所以,从发展来看,通信和广播都会融合在这个手机之上,我们称为“双网融合”,看电视用广播方式,通信用通信方式,在这个融合之上建构一个个人的信息平台。目前,这个市场机会大家都看到了,开始争夺主导权,然而,我认为这个双网最重要的是,手机电视具备完整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库营销。像24小时的数据的监控、把握,跟我们所看到有线电视网络的数据库是一样的,是实名制,这个时候所谓的个人电视就能出现,同样跟家庭处理一样,无数个人的需求重新整合、打包,变成了自己的内容板块,同样,也会得到各种各样机构的服务。目前正在做这样的试验,30元包月的个人手机频道,看看可行不可行。

  所以我说,我们必须对新媒体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过去的认识我们都在技术的发展里头去理解它,现在我们不妨从商业的经营角度去理解它。今后媒体的存在实际上与它的竞争状态和供需关系是有非常密切关系的。新媒体的基础实质上是供需平衡,在这里要建构一个垄断的体系,获取垄断的利润,除了特殊的国家政策之外,基本上不可能。这就是说新媒体存在着无限的生产状态,生产者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生产当中;传输是接近无限的,传输的成本是越来越低了;第三个需求也是接近无限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生产、通过传输可以实现。这三个无限构筑了我们对未来新媒体整个商业模式,整个市场的走势一个非常重要的把握。我们理解的新媒体应该是这样的。

  2007年广电会顺着2006年这种态势会走到史无前例的、无比美妙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因为,宏观的战略是清楚的,但是执行的战术是模糊的;高层决策是坚定的,中层执行是犹豫的,出现了一个决策与执行的断层。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信、交通各方面都要进入广电所控制的领域,但是广电的主力军是迟迟没有太多的动作。坦率说,目前广电在数字媒体领域所做的事情很难说合格。

  (文章最终内容以《北方传媒研究》刊物为准)

 媒体来源: 《人民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电网络发展与定位的思考

http://www.chinairn.com 发稿日期:2005-8-29 【打印文章】【字号 大 中 小】【关闭窗口】 【搜索关键字】:IPTV 数字电视 双向网改造 中研网讯:   众所周知,双向网改造是广电业内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没有数字电视的话,恐怕要成为长期的热点,因为数据业务这块蛋糕的确是太大、太诱人了,用令人“垂涎三尺”来形容也不为过,广电人不甘示弱,想在数据业务上有所作为,也在情理之中。但事实上,通过参与残酷的宽带接入市场竞争后,广电才发现,现实与当初良好的愿景之间有巨大的落差,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广电没有杀手锏业务,因而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广电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本人也在长期思考,可惜至今仍无满意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我坚持的:那就是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也就是所谓扬长避短才能事半功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就引出了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即当前广电网络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和定位,本文谈一些粗浅认识,意在抛砖引玉,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为广电网络的发展献计献策。由于涉及到中国电信,故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中国电信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再分析广电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一、中国电信的优势与劣势

  在目前国内的几大通信运营商中,只有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拥有与千家万户相连的接入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电信提供的是全网点对点的双向通信,这是由电话的业务性质所决定的:而中国广电提供的是广播式通信,也同样是由电视业务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电信是国内通信运营商中的巨无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广电望尘莫及的,别的不说,就其自上而下的条条管理就比广电的块块式管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合力)优越。中国电信凭借自己的双绞线(窄带),既能接入传统的电话业务,又可实现ADSL数据接入,因而受到用户的欢迎。事实证明,ADSL是中国电信“最后一公里”的全业务接入的最佳模式,对于中国电信而言,这种接入方式遍及全网,在策略上体现了简捷、经济和方便,是其不二的选择。

  电信网天生就是一个窄带的双向网,因此在基于双向的数据业务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占有一定的优势。为了进一步跑马圈地,抢占宽带接入市场(如时下炙手可热的IPTV),中国电信还为新建小区或大楼提供双绞线和五类线同时入户的服务,如笔者居住的小区就是这样。在前几年的宽带热中,电信也想凭借五类线垄断市场,开展了五类线直接入户的尝试(老小区),但此种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大,主要是重复引线入室,用户普遍不欢迎(家里都装修好了,不愿意再破坏),因此发展受阻,如同广电的CM一样进展缓慢。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又回到了其双绞线模式的自然接入,才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的用户普及和发展,ADSL成为宽带接入的主流模式。电信为什么能成功,除了缺乏强大的竞争对手外,其中重要的因素是顺应了用户的需求,“用户就是上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电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尊重用户的选择。

  今年IPTV的火爆出现,使电信和广电之间的业务界限开始模糊,对两者来说,行业的链条都加长了,在这块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田地中,电信与广电运营商之间的利益之争成为必然。

  利用数字电视在广电尚未普及的机会,电信在IPTV上不仅先声夺人,而且还有几分咄咄逼人的味道,那么在IPTV的开展上,也就是在电信与广电的博弈中,电信究竟能占到多大的先机和便宜呢?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要先简单介绍一下IPTV。所谓IPTV,就是网络电视,其核心技术是流媒体,它不用将全部节目下载完后再播放,而是边缓存边播放,具有实时性。它采用MPEG-4,约780kb/s低码率压缩,图像清晰度为768×576,和我们的标准清晰度电视差不多。从广义上讲,只要是采用IP协议提供视频服务的都可称为网络电视;比较严格的定义是采用专有IP网络,通过电视终端/电脑终端/手机屏幕(无线)提供具有QoS的视频内容服务,而传统意义上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电视只能算IPTV的初级形态。

  电信经营IPTV首先要过两关,一是政策关,二是节目关。我们知道,IPTV的牌照掌握在广电手上而不是电信手上,在国情和内容为王的今天,IPTV的服务商也同样没有超越广电的特权,而直接搞国外的那一套(在内容上吸引用户);更何况,中国现阶段做IPTV的几乎都是电信背景出身的人,他们的优势在于渠道而不在于内容。除此以外,电信搞IPTV,还要过市场环境和技术关,我们知道,在我国,家庭电脑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家庭电视的普及率,而且,即使拥有电脑的用户,也并非人人都要用它来观看视频节目,这里面还有一个比例问题。从技术上讲,IPTV现在是连标准都还没有的不成熟技术,现有手段不足以实现视音频的流畅播出(电信网本身是一个窄带网,出口带宽也有限);同时,IP网络是一个没有QoS保证的网络,有延时、丢包现象,最为严重的就是网络拥塞,这种不稳定的状况不太适合实时文件的接收观看,停帧、马赛克、抖动和视音频不同步等现象会在IP网络传送实时电视节目时出现,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必将造成和通过电视看节目相比的巨大反差,无疑会影响网上用户的情绪。加之目前IPv4(地址32字节)网络的基础建设还不足以承载大规模的点播与组播的应用,也造成IPTV推广的困难。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技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是相当快的,IPv6(地址128字节)概念去年在股市上不是炒得热火朝天吗?但就现阶段而言,中国电信要想凭借IPTV与广电叫板,染指广电独霸视频图像业务的市场,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广电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君不见广电的数字化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吗?个人有一种预感:不管将来电信在视频领域如何与广电较量,广电的霸主地位都是难以撼动的,信不信由你。

二、中国广电的长处与短处

  众所周知,广电基于HFC网络架构的广播式通信的最大优势是大容量、宽带无阻塞,劣势在于经济实力不强、管理落后、市场竞争意识差,同时网络绝大多数为单向网,想上双向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又较差,背后更缺乏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为其量身订做的接入方案,这不能不说是广电空有同轴宽带优势的悲哀(不能产生现实的生产力)。当然,这一切都是广电电视业务的性质所决定的,如同电信天生就是一个窄带网一样,广电天生就是一个宽带网,因此,广电的一切文章都要围绕广播通信(不排除双向的选项)和宽带(主要体现在最后一公里)这一主题来做。试问除了广播式的通信外,现在还有什么其它更好的技术手段能解决电视传输这一问题吗?恐怕是没有!那么,另外一个问题突显出来,为了和电信争夺双向通信业务,就要将已建成的网络几乎推倒重来,实际上就是在搞重复建设,到底有没有经过严格科学的论证?必要性到底有多大?又有几个人能讲清楚怎样建立盈利模式以及投入与产出之比为多少?在与电信的竞争中,广电既没有技术上的优势(电信网生来就是双向网,那是人家的长处),同时也没有价格优势,起码在集团军作战这一层面上无优势可言,就算是小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拚到最后,由于出口带宽主要掌握在中国电信手中,是宽带接入市场的既得利益者,一旦广电介入,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而打起了价格战后,不但两败俱伤,而且广电最终恐怕还是难逃为电信打工的命运(出口宽带费用较高)。

  退一万步讲,即便今后市场开放了,广电斗不过电信,被电信兼并了,难道电信会用它的双绞线来传电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不会!那么宽带业务呢?肯定是整合现有的力量,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会劳民伤财地搞一个统一的接入模式。看看现在电信的做法就可以推断将来了,电信明知传统的双绞线没有五类线好,在证明此路不通后并没有在全网内更换五类线。反之,如果按广电目前大多数人的逻辑,电信为了和广电竞争,又能看电视、上宽带网,又能打电话,肯定要对网络进行彻底改进。事实上,电信在这一点上是目前还是很务实的,不像我们大多数广电人,总是喜欢听风就是雨,危言耸听地认为不改双全网将来就无法生存了,在我看来,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起码缺乏客观公正的独立思考,若真按这种思路去办事,借用一句股市术语,其结果就是被“套牢”!广电人不仅要向国内电信人学习,还要向美国同行学习,据我所知,美国有些网络甚至连光纤都没有,还是最传统的电缆网,不是一样在运行吗?怎么人家也并没有急着搞什么升级换代?对于这一点,恐怕有些广电人更无法理解了。

三、中国广电网络发展与定位存在的误区

  当前的广电行业,大凡有一定实力的运营商多多少少都在搞双向网改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仿佛有朝一日建成了双向网,利润就滚滚而来。别的省份情况本人不太了解,就福建省的情况来看,福州、厦门和泉州都在搞,漳州也打算要搞。首先声明一点,对双向网改造我不反对,只是反对那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推倒重来(像中国股市)式的双向网改造。遗憾的是,这一观点与绝大多数广电人不一致,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广电热衷的双向网改造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实力强大的运营商而言,就算是将网络推倒重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对于大多数广电运营商而言,恐怕就不行了,特别是面临着要上数字电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少数运营商的双向网改造成功应该属于个例,并不具备在全行业内大规模推广的实用价值。

  得“最后一公里”者得天下,本来广电在“最后一公里”上的优势大于电信,但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不可回避的是,时至今日,广电系统还未在“最后一公里”接入模式上达成共识,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没有搞清楚绝大多数用户到底接受什么样的接入模式,是五类线还是CM,要不要进行大规模的双向网改造,网络的发展与定位到底向何处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据本人观察,多数人赞成“双向网改造、广电增值业务向电信进军”的做法,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下面分析系统中的两个认识误区。

  1.广电一定要实现网络双向化

  持有以上观点的人在广电中占绝大多数,且很多人根本听不进半点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广电就是要加大双向网改造的投资力度,向电信运营商靠齐,尤其是IPTV的出现,更坚定了这一立场,仿佛只要电信一进入视频图像市场,广电就没有活路了,这些人悲观地认为,IPTV对广电造成了生存危机。事情果真有那么严重吗?在下认为这些人有点儿反映过度了,他们是在自己吓自己。不过话又说回来,广电确实需要居安思危,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借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全面推广和搞好数字电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从不否认在广电网络的发展上,双向化是一个选项,往大了说是一个方向或趋势吧!但应该是长远方向而不是现阶段的目标。广电这么多年来没有双向网不是一样活得很好吗(即便是广电中双向网改造的成功案例,其增值业务的收入也远低于主营业务收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一夜之间,没有双向网就不行了、就自卑了,以致到了非搞不可的地步了。这种头脑发热思潮的泛滥注定会造成一些盲目决策的出现,其后果是导致缺乏对竞争市场的深入调查与分析。

  此外,目前的广电都处在二次创业的时期,一方面要上数字电视,另一方面还想搞宽带。力不从心是难免的,想两手都要硬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我们的工作重心又必须放在数字电视上,因为数字电视事关我们的生存之道,不可能不全力以赴,所以客观上造成了在有线宽带上的投入是有限的,但实际上,双向网改造需要的资金投入并不比数字电视少,到哪里去筹集这么一笔巨资?经过网络泡沫的磨练之后,现在大家在投资上都比较理性。鉴于风险大,加之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也大,说句难听一点的话,想找一位投资合作伙伴都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知道空谈误国,难道务虚就不误国了吗?电信至今仍钟情于传统的双绞线,想方设法充分挖掘它的潜力,所以我们看到了基于传统双绞线的ADSL的速度也提升到了2Mb/s。电信的做法难道不值得广电人反思自己在网络发展与定位上的贪大求全吗?从长远的观点看,只有光纤到户的全光网络才什么都能干,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电信网也好、广电网也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下以为目前三网融合的时机还远远没有成熟,至少10年之内看不出突破的迹象。

  我一惯认为,只有在对原HFC网络不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增值业务,才最有利于发挥广电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以已之短攻他人之长恐怕是凶多吉少。由于历史的原因,广电的回传信道被安排在低频段(5-65MHz,国家标准中的分割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回传噪声的“漏斗”效应,回传信道干扰严重,广电业目前急需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即抛弃国标,将回传通道安排在高频段,从而彻底解决干扰问题,使CM的市场竞争能力得以极大的提高(具有推广价值的CM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不需要进行所谓的双向网改造,这里指常用的2层屏蔽的同轴电缆无需更换成4屏蔽的电缆),从而成功地打造一个具有技术创新和独立知识产权的好产品。事实上,多少年以来,广电业引以为自豪的“最后一公里”优势,经过种种的努力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也不是当今的主流技术。其中关键的因素是HFC双向网络改造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没有多少广电运营商能承受得起,其次是和基于五类线+网卡的以太网接入方式相比,没有成本优势。所以,当华为的HFC宽带接入+机顶盒的方案出现时,就像其城域宽带骨干传输网的“一机双平面”(即ATM+IP交换)一样使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个人认为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2.增值业务就是电信业务,而且一定能赚钱

  所谓增值业务,是指广电传统的电视以外的业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电信的宽带上网、IP电话、数据传输和线路出租等等:二是围绕着视频业务的视频点播、数据广播和个性化服务的付费电视等等。可见,电信业务只是广电可以开展的增值业务中的一部分,但时下很多广电人一谈到增值业务,头脑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宽带上网,这也不奇怪,说明互联网早已深入人心。

  众所周知,广电各方面的实力都不够强大,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宽带业务上基本没有独霸市场的可能性,因为除了中国电信外,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其它一些网络公司都虎视耽耽地注视着这块肥肉,事实上都有介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笔者在泉州参观时发现,有的小区已经有两家经营互联网业务的公司介入了,明显的标志是各布各的线,如果再加上广电,好家伙,三家一起争这个有限的市场,不打得头破血流才怪呢!要想实现盈利,谈何容易。

  我一向认为,广电的中心工作应该是围绕视频业务的优势来做文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股市一样,机会无限,但只能把握自己熟悉的一部分,想将所有机会一网打尽是不可能的)。眼下最根本的是搞好基于DVB-C的有线数字电视,尽管初期投入很大,但由于收视费的增长,经过4-5年,机顶盒成本可收回,广电的发展将迈入新的台阶(收视费大幅增长,这可是看得见、摸得着,非常确切并且实实在在的效益)。此举不但将自己发展壮大了,还能有效反击电信借IPTV向广电的渗透,真可谓一箭双雕。从某种意义上讲,IPTV只不过是数字电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已,广电只要上了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其实根本用不着害怕什么电信的IPTV;相反,IPTV不是只有通过电信才可以发展的,广电同样也可以搞,而且还有视频信源的优势。IPTV还能为广电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式,事实上,已经有广电运营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DVB-C的前端将IPTV整合进去,并且机顶盒也同时支持DVB-C/IP(天柏等厂商已经推出了这样的产品),广电不仅要把IPTV看成是挑战,更要把它当作发展的契机与机遇。

四、结论

  就电信业务与广电业务的属性来看,用户对电信网和广电网在内容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电信网要求的重点是信息的传递和服务质量,要求随时随地都能接通网络中的任何用户,至于传输的内容,通常由用户自主决定。而用户对广电网需求的侧重点是希望看到数量丰富、同时质量和价格都不错的电视节目以及其它视频信息(基于数据广播),需要的是信息本身。

  从两者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广电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是广电网的基础与根本所在,而电信业务是广电网利用富余资源提供的增值业务,应属于广电业务的“末”,显然本末不可倒置,否则的话,大多数广电人恐怕只能喝西北风了。不错,广电HFC网络确实可以做很多事,在发展上面临着很多选项和诱惑,但现实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可以做不等于值得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尤其是推倒重来式的双向网改造,必须慎之又慎,三思而行。光凭一腔热情和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清楚如何筹集巨大的双向网改造资金、如何争取广大用户的理解和政府的支持。面对网改建设周期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以及竞争市场的残酷性、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要做好前瞻的思想准备,在胳膊扭不过大腿的情况下,先不要说郁闷不郁闷的问题,就是网改计划要不要执行下去都要事先考虑清楚。事实上,广电在宽带业务上成功运作的案例并不多,后来者谁敢保证能盈利,为了这样一块鸡肋,或者为了见别人赚钱眼红就如此猴急地盲目跟风(如同加价也要追新的车迷和追涨被套的股民),以致劳民伤财,到底值不值得?!

  从举世瞩目的国共两党领袖4月历史性的握手,笔者不禁联想到:国共尚能为共同的利益一再合作,为什么在宽带接入业务(含IPTV)上,广电就不能跟电信合作呢?客观分析,电信不但能跟广电合作,而且还有较大的空间。当然,落花有意,流水也要有情才行,据我判断,电信应该不会拒绝广电伸出的手,因为电信也在做此项业务,这是中间性质的业务,事实上并不触及谁的根本利益,也不违反所谓的政策,一旦能合作,便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长处,使双方现有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化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在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宽带市场,实现双赢的大好局面。

面对跨国集团,即使是央视也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据了解,7月,中央电视台将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成立广电集团,以增强实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说,广电总局将加快集团化发展,更快形成广播电视的合力。事实上,广电系统改革酝酿已久,今年开始有了大动作。
  
   长期以来,内地的四级办台,各自分散,节目重复,资源浪费,面对国外媒体的咄咄逼人之势,显得简直不堪一击。
  
   去年8月,广电总局就提出了组建广电集团的要求。一是要将零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有线网连接起来,成立一个大规模的全国有线网;二是将有线电视、无线电视和电台合并成一个电视台,和影视等资源结合,成立一个广电集团。在此基础上,广电还可以向报纸、互联网业务拓展,最终形成一个传媒集团。
  
   制播分离、网台分营、电视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合并、停止四级办台等政策出台,广电集团的组建速度明显加快。
  
   新成立的北京广播影视集团集电视、电台、报刊、音像、影业于一身,刚上市不久的歌华有线也被纳入旗下,以一只巨无霸的形象出现。有人预言,北京传媒市场将重新洗牌。而在此之前成立的上海文广集团更是堪称航空母舰。它拥有3家电视台、4家报纸、16家演出机构,大大小小近70家公司,总资产超过100亿元。
  
   但据记者了解,这些广电集团目前都尚未进入实质运作,资源整合至少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完成。广电集团在短期内暂时只能以松散联合体的形式存在。
  
   有关专家认为,成立集团就是为了集中优势对外,这已经向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它的意义不在于集团本身,关键在于能否政企分开,以及企业化运作的程度有多高。有业内人士坚信,广电集团的成立打破了经营范围的地域限制,也许很多集团会停留在原地,但总会有勇于改革的开拓者,他们将本地的事业做大后,就一定会向其它区域扩张,到那时,必须由市场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6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为审计期间(07年1月交压金算起至现在)的利润归属问题,争执不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03: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今天无意中看到一则八卦新闻,想到了广电网络:
====================================================================================================================
张纪中靠金庸赚了一个亿

  新作《碧血剑》08年1月1日将在江苏卫视全国卫星首播,擅长炒作的张纪中又扔出了“狠话”,昨天,他透露,拍了6部金庸剧下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最少估计也有一个亿。

  从《笑傲江湖》开始,到最近拍完的《鹿鼎记》,靠着金庸,张纪中8年时间已荣升国内头号制片人。《碧血剑》将在江苏卫视全国卫星首播,张纪中在江苏台接受采访时说了“真话”,他透露,拍了6部金庸剧下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少说也有一个亿了!“怎么说一部戏赚个1600万的利润肯定是有的。”不过,张纪中又补充,他自己真正拿到手的最多也就十分之一,绝大部分都给投资的老板赚到了。“人家是闷声大发财,我也就是赚点无形资产了,好在名声这个东西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碧血剑》开播,张纪中不忘自卖自夸:“这部戏是我自认为拍得最好的一部金庸剧。希望这次的骂声能少一点。”
====================================================================================================================

事缘:

广电网络:控股子公司股权重组和增资公告
2007-06-02 05:45:00


  2007年5月31日,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自然人张纪中、北京创融合众广告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创融)签订了《关于对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泽万达影像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公司拥有其95%的股权,下称:北京泽万达)股权重组和增资的协议》,在北京泽万达经评估的445.65万元企业整体价值的基础上,北京创融向北京泽万达单方增资人民币500万元。增资扩股后北京泽万达注册资本增至945.65万元。  经过股权重组及增资后,公司将持有北京泽万达431.23万股股份,持有其45.60%的股权。

希望老张大赚,广电网络也能跟着喝点肉汤,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03: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电网络:收购相关资产实施情况公告
2007-12-29 05:45:00

     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2006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及自筹资金向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电信息)收购陕西省范围内11地市有线电视网络资产(下称:有线电视网络资产)的内部决策和外部审批程序已全部履行完毕,根据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有关批复文件,公司与广电信息立即组织进行了资产移交工作,现将资产收购实施情况公告如下:   2007年12月26日,公司与广电信息根据相关签订的协议,对有线电视网络资产和用户完成移交手续,并签订了《有线电视网络资产移交书》。所移交资产中,价值95%以上的资产无需办理法律过户手续(包括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设备、传输线路等),其占有权、使用权立即归属于公司,其产生的收益自2007年8月1日起归公司;其余价值不足5%的资产需办理法律过户手续(包括土地、房屋、车辆等),双方正在积极办理,但公司已实际拥有该等资产的使用权、控制权。   自2007年12月20日起,广电信息各分、支公司原有业务统一转由公司继续经营。公司在银行设立了上划资金专用帐户,自2007年12月20日零时起,11地市分支机构的全部收入上划至公司指定银行帐户。相关资产自2007年7月31日后的收益情况将在公司2007年年度财务报表中反映。   至此,公司以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收购有线电视网络资产项目已经完成了全部资产的交接,并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资产收益归公司所有,对有线电视网络全部运营性网络资产收购已完成。   另,公司以自筹资金向广电信息收购“省干网”有线电视网络资产的资金来源与募集资金无关。2007年12月26日,公司与广电信息对《广电信息省干网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所列的资产完成移交手续,并签订了《“省干网”有线电视网络资产移交书》。所移交资产中,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设备、传输线路等网络资产无需办理法律过户手续;土地、房屋及车辆等其他资产的法律过户手续正在办理当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21: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电网络今年并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消息说7月1号以后的并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05:30 , Processed in 0.02297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