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绿色能源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8 09: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振兴规划抛橄榄枝 新能源扬"振兴"翼

  有继承、有突破、有重点、分步骤,插上振兴翅膀的“新能源规划”不但会有效推动国内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将为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升级打开有利局面。

  不是作秀,不是宣传,新能源产业在熙熙攘攘地炒了这么多年后,终于要动真格的了。这一次,产业振兴规划的橄榄枝将伸向新能源。

  有突破有重点

  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花落新能源激发出人们对规划本身的无限想象,这种想象从消息传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没有停歇。尽管目前出台新能源规划的时间尚未最终敲定,但透过有关人士的描述,规划自身的轮廓却已大体显现。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能出台的规划内容,那么“有继承、有突破、有重点、分步骤”无疑是对新能源规划的最好诠释。

  据参与制定规划的专家们介绍,从继承上讲,此次新能源振兴规划与前十项规划的实施时间相同,都是主要制定从2009到2011年间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此外,规划的主体框架与早先时候国家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保持一致,逐步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积极推动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所谓突破,则不仅包括新能源产业在规划指标上的全面提升,还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机制体制、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升级等内容。随着近年来国际能源形势的发展,以及国家在能源安全和新能源利用等认识上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振兴规划比以往有了更多的创新要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这一次科技部也参与其中,新能源振兴规划将更多地涉及国家政策以及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创新。”

  在规划中,风电、太阳能、核电等项目可能会脱颖而出,成为重中之重。

  据悉,国家今后将计划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自主装备能力,力争在2010年前后实现风电装机2000万千瓦/年,2020年风电装机1亿千瓦/年的目标。争取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建立多个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建立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同时,国家目前已开始通过积极实施“金太阳”工程,加快启动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力争实现2020年太阳能光伏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年的新规划目标。

  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这两个规划不同的是,此次新能源振兴规划可能首次将核电纳入其中,通过加强沿海核电发展,科学规划内陆核电建设,来发挥核电日益扩大的影响力。预计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从原定的4000万千瓦/年调整为7000万千瓦/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达5%以上。有布局谋长远

  金融危机的泥潭让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以促发展、保就业、提振国民信心为主旨的产业振兴规划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火如荼展开。新能源振兴规划一旦顺利出台,它所要承担的首要任务就是同其他振兴规划一起,为实现国内GDP“保8”目标贡献力量。

  其实早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之时,有关这场行业“选秀”的争夺便已进行得异常激烈,医药、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呼声高涨,却最终逐一遭遇规划“滑铁卢”。

  在石定寰看来,国家最终选择将新能源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是一种必然,“国家出台产业振兴规划不光是要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还要考虑由此为契机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国内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也强调,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扩内需稳外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旦新能源作为未来经济强劲增长点的地位得以确立,它还将有助于缓解国内紧张的就业压力。

  新能源振兴规划的引擎作用毋庸置疑,但也有部分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处于从小规模研发向大规模应用转变的历史时期,在大范围引入能源应用系统上还缺乏经验,成本仍然较高。想通过规划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根本上扭转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传统能源格局还不太现实。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新能源振兴规划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如果新能源要在规划期内实现大的突破,那么两三年的时间明显不够。

  “我们在看待新能源振兴规划的时候,需要明白目前国内的能源需求正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历史上所有能源的消费总量都在累计增长,尽管近年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消费总量增长迅速,但这并不能改变国内现有的能源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坦言,“目前我国新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8%,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一统天下’的局面仍不可撼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升级依然任重而道远。”

  有投入有方向

  由于近年来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新能源发展也出现了较大的不稳定性。美国近期公布的一份产业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风险投资家放缓了对新能源的投资脚步。一季度风投对新能源项目的资金投入下降了63%。经济低迷导致石油、天然气公司纷纷削减开支,对新能源投资的热情大幅下降,许多风投都在静待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一一兑现。

  新能源振兴规划将成为国内用以稳定社会投资的一针“强心剂”,除了中央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政策扶持和研究投入外,国家还明确要求石油、天然气等央企和地方大型企业,务必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新能源开发,保证新能源在市场中的份额。石定寰表示:“这种采用以中央投资为导向,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银行等社会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投入的方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近年来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2008年国家对新能源企业的资金扶持规模在38亿元左右。在发改委日前公布的《4万亿元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新进展》中,有2100亿元投入到了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上的投资力度也达到了3700亿元。预计新能源振兴规划的出台又将刷新这一数字,到2020年,国家计划对新能源的总投资突破3万亿元。而日前有媒体报道,这一投资金额可能会再次拔高,达到史无前例的4.5万亿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8 09: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能源规划重大调整:数倍上调发展目标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权威官员处获悉,正在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翻了几番。

  其中风能发电,到2020年,其规模将由2007年初定的3000万千瓦调整到一亿千瓦,太阳能发电的规模也将由180万千瓦调整到上千万千瓦。

  这些几倍于现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新目标,将成为正式的长期目标,出现在即将上报国务院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中。

  参与制定规划的国家能源局权威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不同于早期以3年期短期发展规划为主的版本,目前,随着不断的修改,《新能源发展规划》经过调整,其重点已经转向至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最终出台的规划中将既包括近3年的短期发展规划,也包括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该官员说。这项转变,意味着新能源发展规划不仅是国家能源局一个部门的事。

  在这份“远近结合”的规划中,目标调整的重点将是风能和太阳能产业,而核电的规模也将做出相应的调整。

  前述能源局官员表示,《新能源发展规划》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

  拉动社会投资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虎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是在几年前就制定的,而由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以及期望,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长期的能源规划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将继续有积极的发展。

  其中,将继续促进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坚持以风电特许权方式建设大型风电场,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逐步建立我国风电产业体系。制定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十多年的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而在太阳能方面,将加快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热能消耗大、占地面积大的政府建筑,商业建筑要逐步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启动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太阳能硅材料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但是,高虎表示,虽然相关的目标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在具体的资金投资上,新能源发展规划还将主要以社会投资为主。“大幅度调整目标的作用在于长期规划的拉动效应,用新的目标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不是依赖政策补贴,而是以社会的投资为主。”

  新能源产业:不仅仅是振兴的概念

  前述能源局官员表示,最终出台的规划,既包括近3年的短期发展规划,也包括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而这项转变,意味着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主任王金照表示,与之前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不同,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振兴,更需要培育。而产业规划转向“长短结合”,意在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一个更加战略性,更具可行性的角度进行考虑。

  “新能源产业不像传统的工业,经过一轮短期的规划调整之后,就能很快的收到效果,而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王金照表示。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此前也曾向本报记者确认,在规划中,短期的3年规划与之前发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同,重点着眼于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调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结构。而中长期规划则将从战略高度上制定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具体措施。

  虽然随着新能源规划的呼之欲出,新能源产业骤然升温,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在长期发展的规划中加以考虑。

  王金照表示,在长期的规划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应该是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批量化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的风能和太阳能产业都已占据世界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是总的来看,目前产业的发展仍没有步入正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从目前的依靠政策措施的扶持,发展到具有自身的竞争机制的成熟产业。”

  随着新能源发展热潮的兴起,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各自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一批新项目迅速上马,但是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却迟迟没有出台。

  王金照表示,目前新能源产业迫切需要的两个标准,是新能源类产品本身的质量认证体系,另一个则是新能源电力入网的接入标准。“要保证新能源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就一定要在长期的规划中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

  同时,新能源产业在开发中的创新激励机制也亟须建立。据王金照介绍,目前国内的新能源产业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缺乏大型企业,新能源企业相对分散,这也就造成了新能源企业创新研发的成本无法通过规模化的创新机制体系进行摊薄。

  在长期发展的规划中,应当通过政府的扶持,建立一系列大型的国家实验室、技术中心、试验平台,以此突破新能源产业现有的核心技术瓶颈。

[此帖子已被 ICE 在 2009-6-18 15:22:0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4: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风电大基地战略

  专访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

  5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十一五”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这标志着中国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随着酒泉基地建设工作的启动,我国的风电大基地战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按照国家规划,要在我国风资源富集的三北地区和沿海地区,成片开发建设6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随着这项战略的实施,中国风电产业正式步入发展的黄金期。

  近日,本刊专访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对这一战略进行深度解读。

  立足国情之选

  《中国投资》:我国风电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中最成熟的一个行业,那么总体而言,我国的风电产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史立山: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风电事业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当时既缺乏资金更没有设备自主制造能力,主要利用国外政府如丹麦、德国、西班牙的援助性贷款,引进国外的风电机组设备,开发了单机容量几百千瓦、总容量几千千瓦的小规模风电项目。这个阶段可以看成是引入国外设备的阶段。

  到9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有企业探索风机制造。这时候,大家都逐渐意识到不掌握风电相关技术对产业发展不利,提出希望能建立中国的风机制造产业。当时成立了两家合资企业,一个是西安飞机制造厂和德国公司的合资厂,一个是洛阳拖拉机厂与西班牙公司的合资厂,进行600千瓦风电机组的组装。随后,新疆金风公司和浙江运达公司引进了600千瓦的风机技术,并开展了主要零部件的的国产化工作,开始进行风电机组的国产化制造。这是我国最早的风电设备生产厂家,虽然设备也生产出来了,但是整个过程比较缓慢。有一个数字,当时国家提出到2000年要实现装机100万千瓦,但是直到2002年,才达到35万千瓦。

  200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提出,要通过特许权招标来选择投资者,用这个办法来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这个办法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引入竞争,一个是要实现规模化开发风电。因为当时风电开发的成本非常高,主要原因是规模太小,风电规模都小于1万千瓦,另外,主要成本在设备上,而设备的中间商较多,成本虚增的部分比较高。因此,2003年正式启动了第一次风电特许权招标,国家帮助选定风场,进行测风,有意向的企业可以来投标,通过投标确定价格。在这种方式下,风电场规模从不到1万千瓦,增加到了10万,到20万、30万千瓦。

  2005年以后,随着《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风电价格政策等一系列措施,风电市场规模开始扩大。在这个阶段,风电特许权招标开始将投资商与设备打捆,这为我国的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市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技术开发。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风电市场迅速增长,2005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60%,总容量达到了126万千瓦。2006年新增容量超过100%,累计装机容量超过了259万千瓦。2007年,新增容量达34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604万千瓦,我国超过丹麦,成为世界第五风电大国,当年新增装机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超过德国和印度,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2008年,新增容量超过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2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四位,我国将会很快成为全球风电容量最多的国家。

  随着风电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建设速度的加快,除了原来的金风科技、浙江运达快速发展以外,大连华锐、东方汽轮机、上海电气、广东明阳等设备制造企业也成长起来,到2007年底,本土化的制造能力已突破了3500兆瓦,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风电市场的需要。目前,还有企业在不断进入风电设备制造,我国设备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可以说,从引进设备,到小规模探索,到2002年规模化建设和设备打捆,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和制造业进步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

  《中国投资》:与欧洲、北美、印度等国相比,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道路有什么特点?

  史立山:我国与这些国家相比,发展的体制是不一样的。从风电政策上讲,主要分为价格、投资补贴和税收3类政策。最初起步的时候,各国都是从补贴政策开始的,如建设单位千瓦给予一定的投资补贴。现在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固定电价制度。当然也有同时实行税收政策的。丹麦、西班牙、德国的税收政策就比较有效。在这些国家,火力发电要征收资源税,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不需要缴纳资源税。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优惠电价法,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固定电价是通过招标来确定的,而国外是通过专家论证来确定。此外,我国还在进出口关税、财政补贴等方面,对风电发展给以支持。

  从发展道路上看,国外的风电产业走得早,上世纪石油危机时,这些国家就开始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完备的风电产业体系,具有较高的设备检测和实验能力,

  我国走的是引进技术、再结合我们自身特点这样一条道路。风能资源评价、风电场选址的方法和程序都是从欧洲引进的。在设备方面,也是通过购买已经投入市场的成熟产品,逐渐实现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再进行合作设计,并最终能够独立进行风电设备的生产。事实上,目前我国风电发展还是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破解多重深意

  《中国投资》:在我国的风电资源条件下,“开发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意义在哪里?

  史立山: 我国国土面积大,资源和电力市场分布不平衡,市场主要在大城市及沿海地区,而风能资源主要在三北地区,这些地方市场相对小,过去开发的风电都是在当地可以销纳的,如果再往大发展、再开发更多的风电,没有市场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提出大基地开发,就是希望把资源规模化发展,把当地的风资源输出到用电负荷大的地区,这也是结合我们资源和市场分布特点提出符合我们国家特点的一个概念。

  这样就可以扩大风能的销纳,不然我们的风能就没办法进一步开发了。当然,开发风电大基地,对改善能源结构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当前,开发风电大基地对拉动内需也是非常重要的,风电的整个产业链很长,对钢材、水泥的需求较大,还可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

  《中国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曾经指出,发展风电大基地,有扶贫的重要意义。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史立山:这也是发展风电大基地的一个重要意义。张国宝副主任多次讲过,这些风资源丰富的地区多数贫困,如果通过适当政策,在发展风电过程中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可以起到扶贫的作用,也可大大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建设风电的积极性。他还提出很多设想,如果地方政府能有资本金参与风电入股,每年分红,可以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如国家拿些钱出来作为基金投资风电场,让当地的老百姓受益;如果增值税国家不收了,留给地方,都可以让当地增加收入。他还提出,可以考虑实行风机占地的租赁,对占地进行补偿。

  但是现在的政策并不能让地方政府实现增收,因为增值税转型后,除了给当地增加电能之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当地增加经济利益。当然,从间接的方面,如带动人气、促进交通方面、带动制造业发展等方面来说发展风电对地方也是有好处的。

  六大基地各具特色

  《中国投资》:为何选择新疆、内蒙、甘肃、河北、吉林和江苏6个地区作为风电大基地?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史立山:主要是根据风能资源以及风电市场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从资源的特点看,这些地区的差距不大。但是市场差距大。与市场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配套,这是一个大的思路。除了西北市场有些小,开发更大基地有困难外,其他地区在市场上都没有问题。从大的轮廓来看,大基地是可以把资源很好地利用的。

  新疆、酒泉的风能资源好,外送经济性差,但是有西北电网可以利用。内蒙古风资源也非常好,也可以和东北和华北电网联合,而沿海是风电负荷中心,可以上华东电网。现在,风电容量超过50万千瓦的省份超过了10个,其中内蒙古累计风机安装容量超过了370万千瓦,然后是吉林、辽宁和河北。

  不过,从发展潜力看,市场越强,开发风电的能力就越强。目前东部的发展最快,当然不只是风能,水能、太阳能都是这样的。

  《中国投资》:内蒙古经过这几年发展成为了最大的风电省份,为什么内蒙古可以成为最大?

  史立山: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非常丰富,风电可输入当地电网、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和西北电网,规划建设2-3个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它的风资源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西到巴彦淖尔的草原和台地上,风资源非常好,1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大于150万/平方米的面积达到了10多万平方公里,可开发的风能有1.5亿千瓦。他们最早的风电场是1989年从美国引进设备建设的100千瓦机组,后来又利用国外贷款在辉腾锡勒建设风电场。目前已经成为装机容量最大的一个地区。但是这是个阶段性的成果。国家并没有专门去扶持内蒙,这是各种市场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的施工条件较好,当地又可以销纳不少风电,所以很多投资者最初都希望找这样的地方来投资。

  《中国投资》:甘肃风电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为什么这两年甘肃风电的发展会这么快?

  史立山:甘肃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他们最早启动了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项目,在第五次风电特许权招标中,一次性确定了21个风电场项目,总容量380万千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风电项目。

  甘肃省的1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是3万平方公里,可开发量也达到了上亿千瓦。风资源主要分布在安西、酒泉等地。这里是戈壁,比草原的施工条件还好,另外因为处在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技术上讲,水能可以和风能配合,有利于电力系统的调节和运行。而且地方政府也非常积极,前期工作做得好;电网公司也很积极,在建的750线路经过这里与新疆联网,但是这里过去没有太多负荷和电源,如果纯粹是连线,经济性不好;而风电上来后对联网有支撑作用。可以说,在这里发展风电大基地,有很多优势,这两年提出建设大基地后,风电发展非常快,具备了快速形成大基地的条件。当然,大基地建设其实也是一个试验,未来还会遇到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在实践中解决。

  《中国投资》:江苏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同时又是电力负荷区,这里的风电发展前景如何?其他地区的情况又如何?

  史立山:江苏的风能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是近海滩涂地区,自沿海向内陆递减。是江苏率先提出了要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设想,这两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过去我们对沿海做的工作少,其实不仅江苏,山东、浙江这些地区的潜力都很大,因为就是负荷中心,所以发展不会受到电力市场制约,现在要做的是解决施工问题,当然规划也要做好,这里涉及的问题比草原、戈壁要复杂得多,分布着港口、交通要道、军事和生态保护区,这些问题都要解决好。但是肯定地说,这里将来会发展很快,其实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关注这里,已经开始研究施工和发电设备。

  其他地区,如新疆也是我国最早大规模开发风电的省区,1986年就引进了丹麦的机组,是风电发展最早的地区。这里的可开发量也达到了上亿千瓦,主要分布在达坂城、小草湖和阿拉山口。

  《中国投资》:风力资源普查是建设风电项目的基础,过去国家能源局在开展风力资源普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还将有哪些措施?

  史立山:风资源普查其实并不神秘,也相当于煤炭、水电的资源普查和评价,这是一个道理。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全国风资源做过简单分析,2003年展开了全国风能资源评价,基本上摸清了全国风资源的分布,但对风资源的特点没有掌握。2007年,国家投入3亿资金建立了400个测风塔,用来掌握风能的全年变化规律,以便进行预测。400个塔其实很难把所有的资源规律摸透。主要还是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数字模拟,把资源计算出来。我们还设想建立一个风资源预测模型,其实,每个风机上都要带一个测风塔,每个风机自己就可以预测自己的发电量。我们还在和气象局研究,能否把风能资源预报作为天气预报的一部分,以便电网进行调度。

  限电问题主要在电网

  《中国投资》:我国一些风电项目开发后遇到限电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应当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史立山:限电问题总地来讲是电网的制约。有些地方风机建设很快,但是电网跟不上。其实电网建设和风机建设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与火电不一样,火电建成之后,设计100万千瓦的机组建成就确定是100万千瓦,那么输电线路就建成100万千瓦是可以的。但是风电100万千瓦是一个风机一个风机连续施工建设的,也许一年之后能达到设计能力,那么这种连续性施工与电网的一次性建成,在时间上是不匹配的。对于电网来说,在风电项目全部建成之前,搭建线路是不经济的。

  其实在贫困山区建设电网就跟在这些地区建设公路一样,效益较差,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

  还有一种就是没有达到电网要求的投运时间,再就是确实是电网承受不了。现在大多观点都认为电网容纳风电是有一个比例的,超过这个比例,电力系统就是承受不了。当然是不是真地有这样一个比例呢?可能也有运行上和管理上的问题。

  我们提出把风电作为负荷来管理的想法,火电水电是可控的,风电是随机能源,是不是可以把它当成用电负荷。这就对电网提出新要求,要掌握风电的规律,从理念上转变,因为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随机电源,比如太阳能。

  我们的资源不是问题,实践证明,大多风电建成后比预测的好,原来认为可运行小时数2000多小时,实际可以达到2200小时,特别是江苏沿海。

  可以说,一些项目遇到限电问题,这里面既有电网问题、风机可利用率问题,也可能有管理问题、经济利益关系,比如风电上多了,火电就上得少了,利益受影响。这很难分清,要客观地评价可能非常复杂,也没有必要。我们主要就是利用政策来引导市场行为,给出电价政策,放开市场,企业自己可以选择投资还是不投资。

  特许权招标是阶段性产物

  《中国投资》:大型风电特许权招标是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举措,这项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史立山:风电特许权招标是一个阶段性的政策,是曾经推动风电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当时,大家对产业看不准不敢投资,那么国家就通过这项政策,对规定的上网电量承诺固定电价,保证电网公司投资建设连接风电场的输电线路和变电设施,投资者只需要算一下怎么赚钱,最低能以什么价格来做,然后通过竞标确定谁来投资。那么中标的企业就要在3年内保证建成。这种做法有利于降低上网电价,是结合了政府支持和市场竞争的政策。

  这个做法不会永远做下去,现在,通过这个做法,推动风电的规模化发展、降低成本、支持制造业国产化的目标基本已经达到了。今后,建设单位就不一定都要通过招标选择,可以协商确定,主要进行设备招标,以支持国产风电设备技术的进步。其实今年已经这样做了,大家觉得很好,而且设备的价格也降得很快,支持了强势企业,以后如果设备企业做得已经很好了,不需要扶持企业了,那么设备这部分也会完全走向市场。现在企业多而且散,还需要集中支持几家,这种做法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基地里,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当然除了特许权招标,也通过各种方式核准了一批风电项目的电价。

  《中国投资》:当前的电价制度下,有些专家认为风电价格仍然偏低,不利于风电的健康发展,减税政策也不利于地方创收扶贫,对此您怎么看?

  史立山:电价问题,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永远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我们现在的风电价格是竞争形成的价格,包括机组的价格。今年招标的机组5000元一个千万,去年还是6000多,实际上已经降了很多,可能在一些个别地方,价格还要低一些。这也不是说企业就不能盈利,只是可能利润空间小。招标的意义就是:企业自己报价格,如果谁觉得价格低,可以先暂时不要做,让有能力有技术的企业先做,这是自愿的行为。

  其实,价格太高也不利于发展,会让行业投资变得很乱,所有的企业都要来干。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那些技术条件好的企业来参与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来做。

  税收也是一个双刃剑。任何一个政策要考虑到各方,现在增值税转型之后,给企业抵扣,但是地方就没有税收了,而所得税方面,其实风电企业目前盈利很少,基本上没有所得税。大家都普遍反映了这个问题,今后还要研究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10: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不管是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建立风电准入制度,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风电整机厂商的参与。即使发展可能会慢一点,风电产业也需要建立一个规范,这有利于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戈清平报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目前风电市场的火热状况已非一个展览会就能够诠释。在近日举办的第六届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上,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45家企业展示了最新产品与技术。

  与参展商相比,参观者的热情也丝毫不减。记者上午9时来到展览会时,展览馆门前已经排起长龙,工作人员举着小旗维持秩序。参观者都希望尽快拿到票,一睹风电设备厂商的前沿技术。

  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市场风云四起,各路诸侯携巨资纷纷杀入,竞争激烈。各大风电厂商从“跑马圈地”到“跑马圈风”,在风电市场“繁荣”的背后,风电急速扩张的隐患开始凸显。“风电投资太猛了”、“风电产能已显过剩”、“风电产业即将洗牌”等言论在业界颇有代表性,寻找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风电“遍地开花”

  在北京官厅水库,由华锐风电研制的几十架风力发电机同时“随风起舞”,一派壮观的景象。由此产生的电力源源不断地供给北京地区,为北京地区的能源供应做出突出贡献。

  在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均已经完成布局。包头市经贸委副主任刘彪介绍说,目前包头已成为我国风电产业聚集地,不光是大型风电厂商已经在此布局,相关零配件厂商也积极进入,同时维斯塔斯、GE等国外厂商也加快了进入的脚步。

  “我们正在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企业进入。”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郭文焕表示,目前已有部分国外装备企业正在商谈进入园区。

  事实上,全国很多地区都在加紧发展风电产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我国将大力发展风电,打造“风电三峡”,并将在全国布局六大千万千瓦级风电产业基地。据了解,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

  风电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在第六届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上,记者看到GE、华锐风电、维斯塔斯、湘电风能、浙江运达等众多风电整机厂商的身影,同时还有大连冶金轴承、丹东丰能等零配件厂商展示各自的风机叶片、塔筒、齿轮箱等。由于厂商均把展示设备放在较低处,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巨大的风电设备,巨大的风机叶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风电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润滑油厂商在与风电整机厂商争抢风头。他们通过电脑投影设备将先进的解决方案用动画模拟的形式向参观者展示。由于动画形象动人、色彩鲜艳,吸引了众多眼球。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会参展企业超过400家,展出面积和规模均为历年之最。今年10月份,北京还将举办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

  “繁荣”背后现隐患

  “事实上,风电盲目扩张背后的隐患早已凸显。”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现在风电产能已经突破3000万千瓦,这些产能目前未能全部释放。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620多万千瓦,呈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国内风电整机厂商从2004年的6家急剧扩张到2008年的70多家。到目前为止,只有约20家风电整机厂商有成熟的产品下线,其他企业还在建设和产品试验阶段。据张相木测算,到2010年,目前的70多家风电整机厂商按现有规模全部建成,产能完全释放后,风电设备产能将达到3500万-4000万千瓦。今后10年,我国的风电场建设速度可能维持在年装机容量1000万-1500万千瓦之间。因此,风电机组制造企业面临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风电设备市场将会迎来残酷的买方市场。

  “目前我国有近70家风电整机厂商和上百家零配件企业,这肯定多了。”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贺德馨表示,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和国内的发展情况,一般10家风电整机厂商就会占整个市场份额的90%以上。因此,优胜劣汰不可避免。

  同时,在国际风电市场上,风电设备制造商逐渐转向一体化、国际化、大型化,兼并重组频繁发生。众多能源巨头纷纷加入风电行业,使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风电市场呈现进一步向资金雄厚、质量优良的企业集中的趋势。

  在风电产能出现过剩的同时,风电发电成本过高的情况也制约着风电产业的发展。

  贺德馨表示,与其他设备制造业相比,目前信息化在风电设备制造业中的应用还不普遍,风电整机厂商需要以风电设备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来保证风电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从提高产能和性价比来看,风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十分重要。

  风电产能过剩和投资过猛的问题是在近年来风电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始终未能解决的硬伤仍然掣肘整个风电产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风电产业的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的技术均是从德国、丹麦等国家引入,目前两家企业已生产出1.5兆瓦、2兆瓦甚至3兆瓦的风机,其技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

  “我国在风机设计和制造的基础领域比较薄弱,即便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很难掌握核心技术。一些企业片面追求高速成长、高速发展,而忽视了自主创新和基础性研究。”赛迪顾问能源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路琨表示。

  寻找“金钥匙”

  “金风科技一直没有放慢自主研发的脚步。”金风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武钢表示,他们研制的1.5兆瓦直驱风机就是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果。

  “如果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风电产业的长远目标,那么解决风机运行中的产品质量问题就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表示,随着大批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匆忙投入规模化生产,风机产品质量问题愈发突出。

  “应建立健全风电设备的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推动风电技术进步,保证风电产品质量,促进成本降低,建设大型风能实验设施,支持新产品的实验和检测认证。”这是业界专家寻求风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途径时一致提出的建议。

  “建立技术标准和开展产品检测认证是保障风电设备质量的有效手段。”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

  贺德馨表示,信息化是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先要求风电整机厂商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不然,信息化很难实施。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认证的重要性,认证本身就是一种规范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重要措施。因此,风电整机厂商可以针对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特点,开始信息化方面的研发工作”。

  “不管是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建立风电准入制度,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风电整机厂商的参与。即使发展可能会慢一点,风电产业也需要建立一个规范,这样才有利于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会者一致认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4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出台新的风力发电价格管理政策

为规范风电价格管理,促进风力发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1906号)。

  《通知》规定,按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相应制定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四类资源区风电标杆电价水平分别为每千瓦时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今后新建陆上风电项目,统一执行所在风能资源区的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海上风电上网电价今后根据建设进程另行制定。同时规定,继续实行风电费用分摊制度,风电上网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通过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分摊解决。

  《通知》要求,各风力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必须真实、完整地记载和保存风电项目上网交易电量、价格和补贴金额等资料;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风电上网电价执行和电价附加补贴结算的监管,确保风电上网电价政策执行到位。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建立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但随着风电的快速发展,该办法已无法满足现实管理的需要。这次出台的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是对原有办法的补充和完善,它有利于改变当前风电价格机制不统一的局面,进一步规范风电价格管理。有利于引导投资。通过事先公布标杆电价水平,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投资预期,鼓励开发优质资源,限制开发劣质资源,保证风电开发的有序进行。有利于降低成本、控制造价。项目造价越低、管理越好,收益就越高,激励风电企业不断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此外,实行标杆电价也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审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14: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跑马圈"风"现困局 近1/3风电机组被闲置

“风电的经营困局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华北电力大学尹忠东教授认为,由于很多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风电成了“绿色劣势能源”,这导致风电短期内看不到盈利前景。
国家电监会近日公布的《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甚至亏损。
“还有近1/3的风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力专家表示,包括电网建设在内的很多风电配套设施并没有跟进,直接导致投入巨资的风电资源被大量闲置浪费。
国家电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894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1%。“实际吊装容量为1217千瓦。”上述专家告诉记者,差额部分是完成装机但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的风电机组。

跑马圈“风”仍在继续

“风电的装机容量在2011年有望实现3000万千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3000万千瓦的目标原本预计到2020年才能实现,但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2020年风电的总装机容量可能达到1亿~1.5亿千瓦。
“跑马圈风仍旧在继续。”有风电专家向记者表示,在2006年国家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后,风力发电受到一窝蜂式的追捧,几乎所有能发展风电的地方政府都积极上马风电项目。
数据显示,政策出台当年,全国实施风电项目超过300万千瓦。甘肃、新疆、内蒙古、福建、山东、江苏等省(自治区)先后规划大型风电项目,内蒙古多个城市提出要争建“陆上三峡”,甘肃规划了两座百万级风电场,江苏濒海的每个县都在规划1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场,近期更是喊出了建设“海上三峡”的口号。
虽然有近1/3的风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但风电建设并没有因此停滞。7月14日,甘肃酒泉总投资1200亿元开建世界上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7月21日,华仪电气(600290,SH)宣布在内蒙古投资100亿元建设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两处风电场……
中国风能协会人士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的规划,到2020年,仅酒泉、哈密等7个在建风电基地的总装机容量就接近1.2亿千瓦,总投资近1万亿元。
中投顾问提供的数据显示,风电投资热也带动了上游产业火热:目前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总计已超过70家,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则有近100家。“从企业产能计算,已远远超过市场容量。”中投顾问能源首席研究员姜谦告诉记者。
“跑马圈风过于非理性了。”尹忠东表示,风电热是受政策刺激而引发的,未来必然会有大量小的风机、风电企业萎缩、淘汰,只有实现规模化的风电运营商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上网”是个难题

由于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绿色能源,很多风电场盲目上马,根本不考虑后期的电网配套输出和电力消费问题,导致发出来的电无法并网销售,这也是近1/3的风电机组闲置的主要原因。
上述风能协会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证实,内蒙古蒙东、蒙西各规划有一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但时至今日,其风电送出方式和消费区域仍未落实。

风电并网“有难度”

“并非风电企业不想并网,而是风电并网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性难度。”国电龙源集团一位负责人说,由于风力发电存在“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导致目前的电网很难有效调度风电。国电龙源电力是国内风电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
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也告诉记者,国家支持风电上网,而且实行的是“(风电)一上网就购买”的硬性规定。
“国家是有(风电)发多少就收多少的政策,但要考虑风电和电网间的平衡。”尹忠东分析说,相对于火电,风电的调控性比较差,“火电可以让你发你就发,让你发多少就发多少,电网可以有效调节。”而风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对电网安全存在很大影响,这也导致电网企业对风电上网存有排斥心态。
“风电有很多不确定性,对传统供电模式有很大冲击。”国家电网一位人士表示,风电规模化建设后对当地乃至区域电网的安全运行、电源结构配置、外送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钱和资源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上网’。”华仪电气一位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公司7月21日在内蒙古刚上马的风电项目也未落实“上网”事宜。

亏损或将延续

“具体数据难以统计,但至少有一半的风电企业经营困难。”有电力分析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像国电龙源那种专业化的风电龙头企业,其他中小风电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边缘。
“风电短期内看不到盈利前景。”尹忠东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在上马风电项目之前致力解决风电的若干基础问题,形成技术规范。
“由于技术瓶颈没有真正突破,导致到目前为止风力发电的成本依然高企,类似于德国等新能源应用大国的强制上网电价法并没有推出,导致电网公司以及用户很难有积极性去购买。简单来说,就是发出来的电没人买。”姜谦也认同尹忠东的观点,他认为风电本身的成本就很高,再加上企业在招标过程中采用压价的方式以求获得项目,导致风电项目中标价格远低于合理价格,这样即使有国家的财政补贴,也会显得杯水车薪。
上述国电龙源集团人士告诉记者,以内蒙古的风力资源核算,每度电的成本大概在0.45~0.50元之间。“我们的风电企业甚至以0.382元/度的价格参与竞标。”该人士认为,国家关于“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商中标”的政策也刺激了电企的恶性竞标。
“我国风电产业的现状是,在政策引导下表面高速增长,但市场缺乏真实需求,景气存在泡沫。”姜谦表示,风电盈利还需要一个规范化的过程。但他认为,在经历了这一轮投资热潮之后,风电产业应该会恢复理性,而风电设备产业的洗牌也将不可避免。

[此帖子已被 ICE 在 2009-7-27 15:27:5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 07: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总投资或超3万亿

 在昨日召开的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家电网”)“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上,国家电网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86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这基本上就是此次新能源振兴规划的全部目标数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在接受CBN采访时称,“不过自新能源振兴规划上报之后,迄今为止尚无下文。”

  新能源规划全面上调

  “减去2008年之前已经投资兴建的,那么剩余的就是今后振兴的内容,这个总投资至少也要高于3万亿。”一位接近国家能源局的官员表示。

  此前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可再生能源规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目标是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

  “除生物质能之外均有较大的变化。”上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专家进一步表示。

  此前的《可再生能源规划》中,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即15年间,生物质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年均增速分别达93%、59%和2.6倍。

  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在接受CBN采访时表示,2008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100万千瓦,约占总装机的3%。其中,核电装机885万千瓦,同比增长113%;太阳能发电装机14万千瓦,同比增长40%;生物质能发电约300万千瓦。

  “截至2009年6月,全国风电并网装机181千瓦,同比增长101%。”舒印彪说。

  “如果按照行业计价方式,1000瓦风电装机的成本是8000元到10000元;而太阳能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当前每千瓦3万到5万元;核电每千瓦投资需用资金1.4万到1.5万元;生物质能单位造价也很高,目前单位造价为1.2万元/千瓦。”一位新能源行业的专业人士在接受CBN采访时如此认为。

  能源局基地加强规划调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在该会议上称,光伏发电尚处适度发展阶段,制造业也没有准备好10万瓦以上的产品,未来电站的规模应该在一万到两三万千瓦。“以后对于大容量的机组也要进行规划,而且实行当地接入当地消化,目前不搞远距离输送。”梁志鹏说。

  而在风电方面,梁志鹏称:“将继续推动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内蒙古、河北、甘肃规划了若干个数百万千瓦的基地,必须实现区域之间的风电的送出和电网的接入。”

  实际上,“目前酒泉、哈密、蒙西、蒙东、河北、吉林六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的风电装机容量就已达到了11632万千瓦,而且还不算浙江海上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舒印彪说。

  “今后的事情就是如何加强规划。新的千万千瓦级应该在什么位置,而且要与电网规划协调。”梁志鹏同时表示,“发电企业有义务配合电网安全运行。”

  根据梁志鹏的解释,太阳能屋顶光伏尽管很多都在50万千瓦左右,但是项目特别多,这就需要大量地接入配电网,“现在研究之后正在进行修改,大型的光伏电站也需要规划。”

  在昨日国家电网召集五大发电公司召开的“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上,国家电网还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和《国家电网公司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国家电网称,公司将完善形成企业标准,并积极推动上升为行业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 09: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电发展的电网瓶颈将很快显现

国家电网呼吁并网技术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

  国家电网在7月30日举行的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我国风电、太阳能近年的装机规模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并网方面对电网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远距离输电技术问题和调峰难度两大方面。

舒印彪认为,目前,国家电网修订了原有的“风电场、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规定”并将在公司范围内推行,但为了保证电网安全以及新能源的持续发展,亟待国家层面上规范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并网的技术标准出台,并且要求强制执行。

新能源发电将普遍遭遇电网瓶颈

2008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100万千瓦,约占总装机的3%。专家表示,预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占到总装机的17%。伴随着新能源装机比例的大幅提高,由于新能源并网带来的调峰问题和电网适应性不够的问题,新能源电源企业与电网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风电场被限制出力现象已经不算新鲜。

在不少风电场因此抱怨清洁的风电白白被浪费、前期投资不能有效回收的同时,国家电网也表示,由于风能、太阳能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出力变化快,若机组不具备有功调节能力,在水、油、气电源比例较小的地区,仅靠有功调节速度较慢的火电机组,难以完全适应其出力的快速变化,无法保障电网频率稳定。

舒印彪认为,制定严格的新能源并网标准,实际是在支持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新能源电源与电网在建设规划方面不事先做好协调,等到大面积的矛盾出现就已经晚了。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已经出现,2009年以来,吉林电网已经发生3次限制风电出力,如2009年春节期间,限制风电最大发电出力约45万千瓦。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在负荷低谷时段限制风电出力,例如吉林电网和蒙东电网,尤其是冬季地区的限制出力问题更显著。舒印彪预期,风电、太阳能在经历了高速装机扩张之后,接下来的并网将很快大面积遭遇电网瓶颈。

将被参照制定国家层面技术标准

梁志鹏透露,目前国家能源局也正在着手建立新能源并网技术规范以及新能源检测机制,目前已经安排了少量资金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国家电网制定的风电场、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层面的标准制定将起到参考作用,预计国家层面的标准规范将很快得到完善。

目前,在国家层面并未出台强制性的风电、太阳能并网的技术规范,而现有的技术规范基本都已经超过了有效期,而且相比国外,技术标准的要求都偏低。

据专家介绍,我国现有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为指导性文件,并且已经超过有效时限,2005年制定的《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也已经超过使用期限。国家电网制定了公司层面的《风电厂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但约束不强。

由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了电网企业要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而国家层面的风电、太阳能并网技术规范“缺位”,因此经常出现新能源发电企业与电网之间的“拉锯”尴尬。

舒印彪表示,《可再生能源法》目前公司制定的标准考虑到了国情,标准要求也不是很高,预计有可能升级为国家层面技术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 10: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半年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同比增101%

  7月30日,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获悉,截至6月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1181万千瓦,同比增长101%,但是电网接入问题已成为风电和光伏在迅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瓶颈。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告诉本报记者,国家电网公司近期编制和印发《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而且,公司的《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已上报至国家能源局并印发公司系统执行。舒印彪说:“与欧美不同,我国风电基地都是千万千瓦,由于风电的不稳定性,大规模、高集中开发和远距离、高电压输送对电网运行带来极大难题。问题大家都认识到了,迫切需要以上标准尽快上升为国家标准”。

  舒印彪表示,国网还在积极开展其他工作推进新能源发展。其一,已完成酒泉一期等三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输电规划,正开展河北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等多个地区输电规划;其二,前六月坚持收购新能源上网电量128亿千瓦时,同比增105%;其三,积极推进国家风能、太阳能发电研究检测中心建设,目前风电研究检测中心已通过能源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太阳能研究检测中心已报至能源局,国网力争2010年具备并网检测能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由于并网等问题,内蒙古风电场三成机组在空置,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电监会的七省区风电调研报告也指出,国内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或者亏损,其中,并网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

  欧美国家风电场规模较小,以分散方式接入配电网为主,就地消纳。比如,德国去年底风电装机达2390万千瓦,多数电场装机小于5万千瓦,就地接入配电网占70%。但是,我国规划在内蒙、甘肃、河北、吉林、新疆、江苏沿海省区建设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95%以上风能资源在“三北”地区和东部沿海,而三分之二需求集中在东中部地区,风电无法就地消纳,需要依托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由此带来系统调峰调频、电网适应性、电压控制、安全稳定性等问题。

  舒印彪建议,一,尽快出台全国风电等新能源整体布局规划,将新能源规划纳入电力中长期规划;二,严格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要求,尽快修订出台国家标准;三,参照国外经验,实行有条件全额收购政策,加强风电场电量预测,发电商有责任提前向电网准确预测电量,电网有责任按考核标准全额收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22: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并网尴尬 送出无门 风电或踩急刹车

继风电上网电价统一为“标杆电价”之后,又一条针对风电行业的消息悄悄引发了行业小地震。国家电网7月30日发布了国家电网《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该规定将在公司内强制推行。

  华电集团宁夏风电场因并网电价从原本的每度0.56元提高到0.58元的标杆电价高兴没几天,又不得不对国家电网严格的“并网新规”感到担忧。

  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1%,其中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的占比高达36%。伴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突飞猛进”,配套电网建设滞后、调峰电源不足导致风电并网难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拦路虎”。此外,国家电监会日前发布的《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内蒙古等地的风电场的电力送出市场空间也存在隐忧。“高速前进”的风电行业可能不得不“踩一脚刹车”。

  并网、送出难题接踵而至

  风电大规模并网带来的调峰问题和电网适应性不够的问题导致电源企业和电网企业矛盾凸显,风电场被限制出力的现象在蒙东、吉林等地电网频频出现。

  内蒙古地区一家至今尚未实现盈利的风电场有关人士表示,在目前国家层面的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相对“缺位”的情况下,国家电网推行其自定的技术标准,这意味着未来风电场发电被电网“全额接收”无疑成为一种奢望,风电场早日实现盈利的预期还得往后拖。

  华电集团计划发展部副主任田鸿宝承认,无论是从电网安全还是从风电的长远发展考虑,国家电网制定风电并网相关技术标准都是必要的,但是若要上升到国家标准,需要相关专家充分论证,提升标准的权威性,并从发电、输配电多方角度来平衡并网标准的制定。

  但对于国家电网的风电并网规定,也有不少反对声音。大唐集团旗下一家风电场有关人士表示,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应该起到鼓励、支持风电并网,而不是一味提高风电并网的“门槛”。

  分析人士认为,标杆电价本身对于提升运营商利润空间,甚至刺激民营、外资进入风电市场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但风电市场的其他矛盾也日渐突出,亟待解决。其中,风电并网、风电调峰依旧是制约风电发展前景的“绊脚石”。

  田鸿宝认为,国家电网“新规”实施后,未来风电场的电量并网的时候,将会多一道“关卡”,不少风电场的利润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风电送出问题也严重制约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风电后续发展。

  “全额收购”可能被改写

  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了电网企业要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国家电监会也制定了《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但舒印彪认为,在目前风电规模飞速增长,风力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等特性使得电网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考虑到电网运行安全需要,此前规定的“全额收购”提法还需要再商榷。

  他的另一个理由是,目前国外不少地区对新能源发电从“全额收购”提高到“优先收购”。在他看来,在我国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快速增长的今天,也需要顺应这样的趋势,对电能“择优上网”,保证用户的用电质量。

  对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全额收购”规定修订的观点,国家能源局也在研究,但目前尚未进入落实层面。

  梁志鹏日前透露,风电设备业的关键问题是加强管理,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检测标准。他表示,国家能源局特别重视设备检测和认证工作,目前投入运行的风电设备和光伏设备基本用的是国外的检测标准,亟待建立国内的设备检测标准,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着手研究,并且已经安排少量资金予以支持,该检测标准建立之后,应该是强制性实施。

  输送技术“拖累”风电前行

  依照我国“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风电规划构想,内蒙古确定了打造内蒙古“风电三峡”的目标,规划风电装机2010年达到800万千瓦,2020年达到5000万千瓦,我国风电已进入大规模基地式集中开发阶段。

  如此一来,风电并网和运输瓶颈矛盾更加突出,而这在国外风电发展中也颇为罕见。原因是,目前欧美等国投产的风电场装机规模较小,主要以分散的方式接入配电网,就地消纳。

  对于是否能够仿效国外的“就地消纳”风电模式,中国电力科学院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电源结构以煤电为主,风电资源丰富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供热机组所占比重大,而当地消纳能力不高,这意味着风电、太阳能发电面临的大容量、远距离高压输电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即使在国外,随着风电开发进一步向海上或远离负荷中心地区风电的大规模扩展,也不可避免地要应对风电消纳和远距离输送问题。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也表示,仿效国外采用分散接入的方式发展新能源在中国不太适用,新能源的远距离超高压输电是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这方面中国有望走在技术前沿。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新疆电网风电消纳能力不到400万千瓦,新疆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必须立足于外送。同时,西北主网消纳甘肃酒泉风电的能力尚且不足,无法为新疆风电提供消纳市场,因此,新疆大规模风电必须送到我国中东部地区消纳。

  有关专家提示,相比目前的风电发展速度,输电技术水平的提高还任重道远,相关规划协调工作更是涉及多方,短时间难以完成,因此,近几年处于发展“快车道”的风电行业可能整体要放慢速度,待技术、政策、价格等问题理顺之后“再上路”。

  风电发展协调规划悄然动工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中电联独家获悉,目前,中电联正在针对目前风电后续发展面临的难题研究制定风电规划的协调及完善性建议。事实上,由于这段时间以来,风电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调峰、并网、电力送出问题接踵而至,风电规划有待调整的问题也已得到国家电监会和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的重视。

  梁志鹏透露,目前,我国以资源分布为基础的风电开发规划已经完成,例如七个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接下来需要加大对风电规划的协调工作。首先需要根据风电的电源规划,制定电网下一步建设布局,以妥善安排风电机组并网工作。

  对于目前风电发电侧与输电侧日益尖锐的矛盾,梁志鹏表示,对于风电企业来说,应该在配合电网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完成并网,而电网公司也应该尽可能保障风电的发电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例如提高风电消纳能力、提高电网自身对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适应性等。

  华电集团有关人士表示,未来在进行风电项目开发时,可能会更加“体贴”国家电网的“感受”,例如会选择在电网建设较完善的地方布局风电项目,尽量避免在电网薄弱地区规划短期投产的风电项目等。

  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仲颖认为,必须让区域电网之间实现互相支撑,例如华北、华中和西北电网相连接,这也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电网整体建设体系的走势以及智能电网的具体建设规划。舒印彪也表示,对于国家电网来说,未来将针对风电消纳工作加大对风电接入示范工程以及配电网的建设力度。


备注:邢佰英观察:

  阻碍风电发展的棘手难题似乎忽然间多起来了。风电并网接入难、风电调峰能力不够、风电送出受限、上网电价未理顺……这些问题有的来自风电行业自身、有的来自输电侧以及终端,但这些问题在前段时间风电大规模上马的时期,都多少被掩盖或搁置了。

  然而,目前的情况显示,依靠电网公司的技术改造升级来解决并网问题远非一日之功,而依靠短期政策鼓励来解决送出问题也只是权宜之计,行业内的人比谁都清楚,风电发展已经遇到了牢固的瓶颈,问题的根源不是别的,就是建设初期的风电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持续发展”,有利润就蜂拥而上,有政策就坚决捧场,看眼下风能、太阳能的发展路子,无一例外。

  让人心潮澎湃的数字背后掩盖着不明就里的“盲目投资”、只求当下的“面子工程”。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风电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甘肃酒泉已经投运的46万千瓦风电装机最大发电出力只能达到65%左右、酒泉部分风电场发电面临“外送无门”的尴尬……这些现象无疑给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 的大局添上一抹灰色,也让风电行业可能“减速求稳”。

  所幸,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充分注意到这些问题,国家电监会针对风电展开了深入调研,中电联也开始研究风电发展协调规划,国家能源局也表示正在加紧制定风电并网技术检测标准。

  政策领域也立即反应。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7月30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国家电网也将加强新能源 上网前期“把关”工作。

  实际上,对于目前我国依旧有不少风电场未能实现赢利、风电成本相对高企,电网设备依然落后的状况下,风电行业适度减速,“中场休整”,也未必全是坏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调整我国发展新能源“唯恐被甩在后面”的心态同样适用。

  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国性大工程,越是需要周密到位的规划布局。无论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其发展壮大、为民所用,都离不开并网输送,因此,必须与电网规划紧密配套。

  “各自为政”危害无穷,但这种现象在国内从来都不罕见。目前,在国家电网内部,区域电网之间尚不能完全实现互联、电量无障碍流通,要求发电企业与电网之间合作更是艰难,但这一步的迈出却是新能源发展的必须。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至少,在风电并网矛盾凸显之后,政府也注意到光伏、生物质能并网发电同样需要电网配网建设的“配合”,预期未来将在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上下够工夫。

  对于风电行业来说,也必须正视困局,更主动地寻求技术突破。有分析人士认为,即使国家采取短期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风电机组的闲置问题,但从长远来看,风电的出路仍在于风电产业本身的不断进步。如果国内风电企业对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大幅提高,发电成本加速下降,风电的价格优势凸显,行业发展自然“水到渠成”,届时可以减少政府的“搀扶”,风电行业也将走出政策保护伞,磨砺成健康成熟的行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1-1 11:32 , Processed in 0.0255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