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绿色能源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4 23: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拟建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

24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中规定,国家设立政府基金性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年度安排专项资金和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

  草案规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的活动包括: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并网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检测认证和示范工程;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依照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差额费用;依照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接网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电网企业不能通过销售电价回收的,可以申请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助。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能源、价格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作有关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时说,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是政府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也是国际上很多国家推进可再生能源持续快速发展所采用的有效办法。

  据悉,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制度,征收标准为每千瓦时2厘钱,2009年全年预计征收45亿元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8 07: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调查:高额购买外国图纸将拖垮中国风电企业

今天我们关注部分新能源行业的重复建设问题。国务院8月底的常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昨天我们关注了多晶硅的产能过剩问题,今天我们来看看风电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李俊峰:可能导致大批风电企业倒闭的原因就是产能过剩

  在辽宁康平县的一个风电场,记者看到几十台大型风机静静的矗立在农田里,在给风力发电机配备的变电站里,工作人员也在忙着施工。

  记者:“还没并网,大概什么时候能并网?”

  “今年年底以前吧。”

  对风力发电场来说,今年可以说是个好年头,因为7月20日,国家发改委把全国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对风电上网分别实行每度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的价格,因此告别了竞价上网,普遍亏损的局面。虽然很多人认为这对风机生产是重大利好,但采访时,沈阳华创风能公司总经理却认为,即使如此,明年仍将有一半的企业会倒闭。

  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华:“明年我预计,2010年的话,整机组装行业肯定会出现一个洗牌。”

  记者:“你估计多少家会死掉?”

  李大华:“至少一半,至少一半。”

  那么,这是否是危言耸听呢?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也告诉记者,长期来看,倒闭的企业可能会更多,而可能导致大批企业倒闭的原因就是??产能过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我们将来、未来有个三五家企业就够了,但现在不是这个样子,现在我们有70多家企业在做,并且好多地方都在打造风电基地。”

  李俊峰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中国风机产业就走上了疯狂扩张之路,从2004年6家猛增至现在的70多家,企业数量增长10倍以上;风电的装机容量也从2002年前的46.8万千瓦,迅速发展到2008年底的1200万千瓦,7年足足增长了25倍。风电迅猛的发展速度,也让2007年国家颁布的:到2020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远期目标,仅仅2年后就显得不合时宜,因为明年,国内风电的发展就有可能突破这一目标。

  李俊峰:“当然你现在可能笑这样一个目标当时为什么定这么小,你想当时05年的时候,我们只有50万千瓦,我到2010年用5年的时间我涨10倍,我搞到500万千瓦已经很高了,当时德国只有1500万千瓦,我们说到2020年我们搞到3000万千瓦,比德国的目标翻上一番,觉得目标也很高了,但是发展的很快。”

  短短三四年的时间,这个当时看来很高的目标已经近在咫尺,国内风机产能也从供给不足迅速演变成产能过剩。目前不仅风机行业产能过剩,就连上游的发电机、变速箱等配套企业,也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竞争在加剧。采访中,记者也找到了国内风机桨叶的领头羊企业??中复连众,他们告诉记者,这两年新冒出了很多竞争者。

  中复连众(沈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杨涛:“我们公司调研结果应该在50家以上,从前两年开始逐渐开始进入的。”

  记者:“你们感觉到这个竞争激烈吗?”

  刘杨涛:“我们已经感觉到了,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

风电是未来的清洁能源方向,为什么会存在发电设备过剩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风能发电,成为继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的全球第四大风力发电国家。而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本身并不存在过剩一说,过剩的是风力发电的设备。既然风电是未来的清洁能源方向,为什么会存在着发电设备过剩的问题呢?

  2005年以来,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风机行业也成了财富神话的代名词,成了地方政府争抢的目标之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因为原来装备制造,原来增值税是不抵扣,但现在开始增值税抵扣了,他希望把装备制造业引到我当地发展风电的这些地方去,以便使我的增值税能够退到我当地,使我当地有所收获。”

  2005年,对企业来说,风机行业无疑是一个香饽饽。因为全国当年只有5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而政策规划是到2020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这就意味着市场有60倍的巨大发展空间。而在利润率方面,2007年国内最大的风机制造企业??金风科技整机的毛利率达到了29%,也就是说,卖一台价值千万元的风机,基本上可以赚到300万元,令人咂舌的财富神话不断上演,大批央企、国企、民间资本再也按捺不住,一股脑地冲进这一市场。

  李俊峰:“总的有七八十家,真正上了规模的不超过十家,但十家你看,基本上是保持在那些大的、传统的,装备制造业那些厂家手里。”

  风机行业不仅成了财富神话的代名词,同时,它也成为了地方政府争抢的目标之一。

  李俊峰:“由于应对金融危机,大家找不出更多的灵丹妙药来,就把新能源作为一个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引擎,会带领经济走出危机,走出低谷的一个灵丹妙药,现在大家都把它作为一个发展方向,这就有问题了。”

  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冲动,所带来的产能过剩已经引发了风机行业的价格战,以金风科技为例,风机的毛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29.4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3.4%。价格方面,一年前,金风科技单机容量1.5兆瓦的GW77-1500机型,价格是6400元/千瓦,同样的产品,在今年5月价格却变成了5400元/千瓦,下跌了将近16%。

  沈阳远大机电装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凌宇:“确实是血腥味十足,肯定会有一大批要淘汰下去的,因为我们从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实力的风电整机厂家也就那么十几家,那中国现在就有70几家,这可想而知,肯定要淘汰下去一大批,大部分都要淘汰下去。”

  目前,虽然产能过剩,但让一些风机生产企业感到安慰的是,内蒙、新疆、甘肃、沿海各省市还在不断的建设新的风力发电场,原有的2020年3000万千瓦的规划也可能修改,因此市场未来还有大量的需求。但李俊峰却告诉记者,前景未必乐观。

  李俊峰:“比方说能源局,刘淇局长已经说过,可能到2020年我们要搞到1亿到1.5亿千瓦,就说在这个基础上,相当于原来目标的5倍,即使这样的话,从2010年开始,我们每年搞1000万千瓦,就是1亿千瓦十年,再加上我们3000万千瓦,就(2010年)实现的3000万千瓦就1.3亿千瓦了,所以说我们将来的制造能力大体上就是每年1000万千瓦到1500万千瓦,如果是再做得更多的产能,比方说要做到2千,3千万千瓦的时候,就必须出口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警惕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的结果势必导致恶性竞争,现成的教训就是我们的电视机行业,产能过剩让一台电视机只能赚几元钱,我们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风机企业正面临类似的危机。

  好像是一夜春风,天亮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呼啦啦冒出了七八十家生产风机的企业,让人纳闷的是,绝大多数企业之前并没有做过风力发电机,也不掌握风力发电机的生产技术。那么,他们是靠什么来生产技术含量很高的风机呢?

  沈阳远大机电装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凌宇:“中国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买图纸的,中国可以现在有80家企业里,应该有70多家都是买的图纸。”

中国大力发展风电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内大批企业也唯恐落后,纷纷开始跑马圈地。因为在市场竞争初期,能够拿到更高的市场份额,将有利于遏制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不掌握风电主机技术的企业只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到国外去买技术,迅速实现生产。

那么,买一套图纸要花多少钱呢?

  闫凌宇:“这个看你具体怎么谈了,这不一样的,我说四五千万,是一般在中国区域销售,你要是出口的话那就是另谈了,很多都是一张图纸卖了几家,我们国内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几家企业买的都是一张图纸,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李大华也告诉记者,几十家企业分别花几千万到国外购买图纸,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他们还要承受一系列苛刻的条件。

  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华:“他的图纸买来以后,他需要交钱,然后他们还有合约,每生产出一台来要给对方多少多少钱,第三他的产品是不允许出口的,第四他是不可以随意改动的,未经授权,它的图纸是不可以随意改动的。”

  风力发电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生产却很容易,整个过程很像当年组装DVD,买来图纸、和风电场签订供货合同后,把四处采购的发电机、变速箱、主轴、控制系统、桨叶等配件装在一起,就成了一台台能够赚取利润的风力发电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风机制造厂,你可以去看一下,它就一个大的组装车间,它需要一定的测试装备,它需要设计,它不需要那么多的投资。”

  大批企业通过买图纸、组装风力发电机赚到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风力发电机,真的适合中国吗?

  李大华:“你比如说耐高温、耐高寒,像风沙地区,像内蒙宁夏风沙地区,如何增加这个防护罩,如果防沙尘,如果使在低温情况下还能保证很好的运行,像我们这种(拥有自主技术),随时我们都可以不断的优化,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的优化,不断的改进我们的设计,而你买来东西,那是绝对是不行的,你不可以改动任何一点东西。”

  记者:“为什么不让改动呢?”

  李大华:“他要保护他的知识产权,产权是他的吗。”

  然而,在追求利润的冲动下,大批的企业不管图纸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撒出大把钞票迅速换回图纸,甚至有的企业都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

  闫凌宇:“关键就是说,这些图纸没有得到广大应用,比如说我们国内有个企业,它机型在国外只装了几台机器,然后图纸就买回来,然后在中国就大面积的安装,这样实际上是不太。”

  记者:“把中国当了实验品?”

  闫凌宇:“他不管你实不实验,这一个愿打一个愿捱。”

  闫凌宇告诉记者,在缺乏整机制造基础的情况下,大批企业涌进风力发电机制造行业,很难说是福还是祸,因为国外失败的案例并不是没有。

  闫凌宇:“曾经有一家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商叫NEG Micon,他就是因为齿轮箱,他为全球的所有的风力发电机组都换了一次齿轮箱,这家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破产了。”

  大批企业买来图纸后,很短时间就开始大规模生产,并且签下巨额订单,这也导致目前一些国产兆瓦级风机已经出现问题,达不到标准,返修率很高。而采访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福所长李俊峰也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风机的质量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测试。

  李俊峰:“一般的风机就说要有必须要有三年的运行经验,才能投放市场,我们国内原来放宽了,按照这种这个要求的时候,我们几乎所有企业都没法风机了,我们为了促进国产化的时候就说放宽了这个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也认为,在整机制造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大批买图纸生产的风机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一旦大规模出现故障,巨额的维修费用,对生产企业和风电场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这个风电我们现在这样的阶段,还是应该以研发突破为主,或者试验示范阶段的推广,而不到商业化大规模推广的时候。”

国内自主研发企业又面临着市场怎样的尴尬境地?

  目前,靠着买图纸以及销售提成,国内大批风机生产企业实现了在国内市场的快速扩张,然而根据国外地理环境设计并制造出的设备,能否经得起中国特殊环境的考验,还需要时间考验。而国内一些搞自主研发的企业,又面临着市场已经被瓜分的尴尬境地,谁能笑到最后,来看看我们记者的进一步调查。

面对买图纸的企业,大举占领国内风电市场的现象,3年来自主研发风电技术的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总经济师贺先文这样告诉记者。

  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总经济师贺先文:“这个确实着急。”

  虽然贺先文很着急,但沈阳远大仍然拒绝了多家国外企业出售图纸的邀请,在他们看来,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能根据风电场的特点设计风力发电机,一定会给企业留下后患。

  贺先文:“就是买来图纸照图生产,直接切入市场直接就开发风场了,实际运营效果并不太好,它的故障率高,峰值不稳定。”

  就在辽宁的一个建成6年的风力发电场,记者看到,几十台风机中已经有2台风力发电机停止了运行,正在维修。

  贺先文:“因为中国的风场的含沙量很大,虽然在制造过程中采取了密封措施,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要吹到变速箱里去,市场反馈信息来看,这部分的故障率返修率都很高。”

  贺先文告诉记者,变速箱一旦损坏,维修起来成本惊人。另外,由于风电场往往在野外,因此,大型吊车拆卸变速箱的费用也高达60万元左右,这对企业来说,都是经营上的风险。

  沈阳远大机电装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凌宇:“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的话,不知其所以然的话,风险会始终伴随着你,而且风险是非常大的。”

  目前,沈阳远大针对国内风场特点,设计制造的1.5兆瓦的双馈式风机已经研发成功,并且通过了半年的试运行。

  贺先文:“那么这种实验过程仍然保持了发电效率高,运行平稳,无故障这样一个特点。”

  目前沈阳远大靠着自有技术,已经拿到了200台1.5兆瓦风机的订单,采访时记者还发现,为了解决国内风电场风沙比较大的难题,沈阳远大还投入了5000多万,研发了不需要变速箱的直驱式1.5兆瓦风力发电机,并且很快就将进入测试阶段。

  闫凌宇:“我们着急的不是别人手里的钱,我们着急的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个技术,得到更深扎实的掌握,然后到未来去开拓市场,到世界范围内去开拓市场。”

  同样在沈阳,华创风能公司总经理李大华也告诉记者,他们决不会购买图纸,目前他们凭着自有技术,已经实现了85%的国产化率,并攻克了风机最核心的控制系统,通过了国内权威机构的检测。

  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华:“功率曲线可以看出来,当我们这个风速达到13米到14米的时候,从这曲线能看出来,我们的这个风机就可以满发了。”

  记者:“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李大华:“处于一个领先水平,这个标准是处于一个领先水平的。”

  李大华告诉记者,虽然研发技术导致他们起步比较晚,但好在不算太迟,他们今年就获得了150台订单,预计收入达到十几亿元。

  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华:“那么明年我们就是要300台,到2012年产能就要达到500台。”

  半小时观察:朝阳产业更需要避免投资冲动

  从前两天我们节目报道的光伏发电、多晶硅,到今天的风电设备,这些朝阳行业还没真正壮大,就出现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这种的产业轮回速度实在太快了,不仅让企业措手不及,而且也严重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究竟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企业看不清未来?还是我们的产业政策有失误?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的政策制订者和企业经营者深思。

  我们看到,在这些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新能源产业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推手就是地方政府的GDP冲动,因为新能源投资经额大,对地方GDP贡献大,而且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审批门槛低,于是地方政府纷纷上马类似项目,送土地,提供银行贷款,你争我抢,大干快上,最终导致了这个朝阳行业的早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更好地遏止住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大地发挥作用,我们的产业也许会有更健康的发展。

  上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布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09年版的通知》。其中,风电设备有三项条款分别已从鼓励进口的先进技术、鼓励进口的重要装备及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三部分中被剔除。

[此帖子已被 ICE 在 2009-9-8 7:39:4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9 15: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存在瓶颈 面临三重风险

记者在各地调查了解到,当前与新能源领域“制造环节过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研发、终端应用环节的投入与政策安排明显滞后,许多专家认为,这种“两头冷、中间热”的不协调现象,将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关键技术仍存瓶颈

  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许多业内人士担心,自主技术路线迟迟不能成熟,将导致行业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

  在光伏产业领域,前期暴利行情导致多晶硅项目一哄而上,但由于核心技术研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出现的一方面是以国内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多晶硅生产为发达国家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是国外市场行情变化后,迅速出现的产能过剩和行业危机。同样的情况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也存在,研发不足、没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都制约着下一步产业的发展。

  市场培育严重落后

  市场培育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光伏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太阳电池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产值近500亿元,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太阳电池产量的98%出口国外。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光伏市场订单下降,给国内光伏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一下子从光伏“制造大国”成为“库存大国”。

  为扶持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启动市场的政策,一些企业认为应当更加具体、更加公开透明。台资茂迪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苏民忠说:今年3月份国家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但迄今为止,第一批项目获准名单仍然没有公布,到底获准多少,标准是什么,市场影响到底是什么?

  美资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美华说:“虽然出台了启动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但与德国、美国等光伏应用较好的国家比,中国目前还只是对消费者投资光伏发电有鼓励性政策,而缺乏如光伏发电在未来多少年、要达到多少比例这样的强制性政策。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看到清晰的市场容量和前景。”

  行政推手加剧行业风险

  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目前各地对发展新能源热情高涨,但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台一系列重点扶持生产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过热发展,一些投机资本还借机登台。一些企业建议,新能源发展离不开行政支持,但更需要统筹协调。

  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份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一窝蜂发展是对资源的浪费,将来对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将带来不良影响。

  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说,光伏产业投资大、产业链长、产值高。一般而言,上一个产能1000吨的多晶硅项目,至少会拉动当地投资10亿元左右,投产后每年可形成6亿-8亿元的产值,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对一些地方有巨大的吸引力。

  质量问题引发运营风险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虽然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其长期在野外运行,加之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的特性,对设备质量和电网保障有很高要求。但记者采访了解到,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恰恰在此,当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重复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能否适应未经科学论证,一旦大规模并网发电后,潜在的安全风险巨大。

  最大的安全风险来自于市场扩张远远超前于技术成熟。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王华君说,目前我国引进的基本上都是欧洲的二、三流技术,而更关键的是欧洲的风电场气象环境与中国相差太大。相对而言欧洲风电场风沙小、风速平稳、温差不大,这些气象环境导致中国对国外成熟技术也必须有本土化适应性改造;加上国内多数大型风电都远离电网负荷中心,这样的集中开发对机组的技术性能要求比国外还要高。一旦机组出现故障时,会造成电网电压急剧跌落,一旦造成大的供电事故,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盈利前景堪忧招致金融风险

  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型产业,而且更加依赖于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当前各路资本大举进军,但盲目投资、恶性竞争、效益较差、偿债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令人担心。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统计,平均每个可再生能源技术企业的创业资金约需1400万美元,中期投资在1亿至2亿美元,并且需要更大规模的新能源基本建设与之配套。这个数据显示,新能源产业化的主要障碍就是前期相对较高的投入和成本,中国市场在这一领域尚属初期发展阶段,所需资金的投入支持将会更大,诸多的不确定性蕴含着较大的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9 16: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能源建设需规范 振兴规划更名发展规划

由于对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的较好预期,今年上半年以来,与新能源有关的投资一路见涨,目前我国已建成了10个规模较大的新能源基地,还有18个省份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城市提出要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9月17日在一个“警惕新能源投资泡沫”论坛上获悉,原计划近期出台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因为形势变化,已经将“振兴规划”更名为“发展规划”,而且在新一轮的征求意见中,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加强产业的规范化建设。

  新项目争先恐后

  “新能源投资必须有一个约束机制,要自主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的投资门槛太低,包括风能、光伏太阳能,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多晶硅和汽车产业,遍地开花。

  据介绍,中国风电装机已超过1200万千瓦,预计明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400万千瓦,但仅有8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能并网发电。同时风机整机制造企业,短短5年内从1家发展到70余家,产能远大于国内市场容量。

  多晶硅产业也是热门项目,呈一哄而上之势。来自国外一独立研究机构的驻华首席代表应俊告诉本报记者,据他们9月11日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23家多晶硅生产厂家全部投产,产能每年大概是3.5万吨,如果加上那些准投产项目,约在4.8万吨,产能几乎占到全世界的90%以上。“更可怕的是,我们发现还有60家企业已经宣布要进入多晶硅行业。”

  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炙手可热,甚至出现恶性竞争。不久前国家能源局主持的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招标过程中,某公司甚至报出了售电价格为0.69元每千瓦时的投标价,这一价格远低于目前光伏发电行业每千瓦时3元钱的价格。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各地纷纷上马以“新能源”为主题的产业基地,特别是风电迅速扩张,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圈风倒卖”现象,即企业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竞标争项目,拿到项目后,自己不开发,而是以高价倒卖牟利。

  为何需求不足

  乱象初现,决策和主管部门并非坐视不管,其中,最重要的当属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

  有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刹”,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和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对分管的新能源汽车也双双开炮。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9月5日在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指出:为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许多企业强上新能源汽车项目,这很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对那些不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应当遏制。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也在此间透露,相关部门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实行准入管理。

  同样的问题,在9月10日大连达沃斯夏季年会上,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也作了强硬表示,他在解释关于中国新能源领域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时表示,中国正在发展一些新能源行业,现在某些新能源行业稍微出现了一些泡沫,“我们将用更加全面的、更加综合性的政策框架,来使得某一些领域的泡沫早期能抑制住。”

  “政府的警告是必要的,但我们不必人为放大。”国家能源办公室课题组成员韩晓平向本报记者表示,在所谓的过剩中,投资主体和资金都来自于市场,解决问题的手段当然也是市场,只有经过充分的竞争,才能看出是不是真的过剩。

  韩晓平认为,从目前形势分析,我们总产能不是过剩,而是市场过小。他以晶体硅电池打比方,晶体硅发电量大约200万千瓦,但国内市场消耗量只有2万千瓦,99%靠出口,“一旦国内市场得不到开拓,产能肯定是过剩。”

  “这就牵扯到制度设计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说,现在看上去,产能过剩似乎是一些企业盲目扩张造成的后果,实际上这中间有一个因果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国家的政策。

  李俊峰所说的政策,即国家的一个硬性指标,到2010年3%的发电量要是“绿色发电”,这对于各大电力央企是个沉重的压力。

  “其次表现在央企电网对新能源发电的排斥。”韩晓平解释说,央企越办越大,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对行业和市场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很多大事没有央企的态度,政府基本难以定夺。具体到新能源,最后都面临着并网问题,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作为央企,它们也在接受国资委考核销售电量和销售利润,它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销售业绩受到冲击。因此,在国内与其说是新能源投资过剩,不如说是市场限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10: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战略眼光分析风电产能

短短5年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过热苗头,但这只是局部现象,也是任何产业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并不代表国家大力发展风电的政策会发生转变。
  
  20年中国风电从无到有
  
   1986年5月,由维斯塔斯公司制造的3台550千瓦风机在山东荣成马兰湾并网发电,实现了风电并网从无到有的突破。同年,福建平潭与新疆达坂城风场先后实现并网,从而使1986年成为中国风电发展的肇始之年。
   1996年,原国家计委实施“乘风计划”,选择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一拖集团等单位进行国产风电机组攻关,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生产了600千瓦失速型和660千瓦变桨距型机组,是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肇始。
   直到2002年前,我国风电发展多为试验性质,没有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发展较为缓慢。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电力体制改革后,“厂网分开”鼓励发电企业竞争,在此环境下,风电由于价格较高,电网公司不承诺固定电价,该不确定因素使很多风电投资者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仅为44.9万千瓦,仅占全球风电装机总量的1.4%。其中,单台风机容量最小50千瓦,最大仅为600千瓦,平均单机容量只有493千瓦,效率不高。风电机组90%依赖进口,国产化程度很低。
   针对以上问题,为鼓励风电发展,从2003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推进实施“风电特许权”项目,先后共实施五期、确定了49个风电场项目,涉及广东、江苏、内蒙古、吉林、甘肃、河北等六省(区),总装机880万千瓦。
   此外,由政府进行风场资源测量,并以政府协议方法保证上网电价和收购电量,在此政策的引导下,大批有实力企业参与风电投标,通过政府支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有效推进了风电规模化发展,提高了风电的市场竞争力。风电上网电价从最初的0.6元~0.7元,降到了0.5元~0.55元,下降了0.15元左右。
   特许权招标还推进了风电设备规模化与国产化进程。自1986年我国第一个并网风电场建成到1996国家实施“乘风计划”这10年间,我国并不具备生产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的能力。当时,国家扶持西安维德与洛阳美德两家企业,与西班牙合资生产100千瓦~300千瓦风机,但尚未形成商业化生产规模。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金风科技在新疆达坂城风电场,引进国外600千瓦风机制造技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才最终实现批量生产。
   截止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只有34万千瓦,当时制约风电设备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关键技术仍被外国公司掌握;二是国产风电设备无法形成批量生产,风机制造价格居高不下。
   有鉴于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风电设备招标政策,并规定中标设备需达到70%的本土化比例,在该政策的推动下,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有效降低了风电设备价格,国外技术进一步被引入国内。
   除上述政策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办发[2003]62号文“关于印发电价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风电、地热等新能源暂不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电量由电网企业优先购买。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及其相关规划正式实施后,风电发展中的种种优惠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我国风电发展达成阶段性成果。
   由于上述诸项政策推动,到2008年底,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已达到1217万千瓦,当年风电上网量达到148亿千瓦时,按照每户每年用电量1500千瓦时计算,2008年风电提供的清洁电力基本能够满足1000万户城市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同年底,全国共有22个省(区、市)开发建设了风电场,风电装机容量世界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5名升至第4名。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全国已经生产或者准备进入大型风电机组制造的企业有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大连华锐、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风电机组制造龙头企业,国产风电设备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75%。
   在零部件方面,国内已可批量生产发电机、齿轮箱、叶片、塔架、控制系统、变桨和偏航轴承等零部件,初步形成了风电设备制造和配套部件专业化产业链。为规范风电产业发展,保证风电设备质量,风电机组产品的认证体系也在进一步建立之中。
  
  要用战略眼光分析风电产能
  
   目前,社会上认为风电发展过快,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首先,电源建设快于电网建设,风电并网瓶颈加剧;其次,风电设备厂商过多,产能有过剩倾向。
   由于风电具有随机及间歇特性,我国风电开发建设相对集中,单个风电场工程项目装机规模较大,且大部分处于电网末端或薄弱地区,风电规模化建设对当地电网安全运行、调度、电源结构配置、电源协调运行、电力消纳和外送等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仍存在一定困难。
   如果从整个环境与资源形势来分析,就会得出结论,并非是风电发展过快,而是电网发展滞后。有关风电的各种体系、认证、标准尚未完善。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从政策上协调各方利益,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从宏观上看,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将近8亿千瓦,而风电只有1000万千瓦,不到其中的1%。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电力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风电在整个电网中的比例将达到6%。届时,随着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的进步,全国范围内的电力调度将逐步实现,消纳这部分风电将不是问题。
   第二个问题,目前我国风电机组制造厂多、分散、规模小,且以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为主,自主研发力量不足,社会上所说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达70余家,具体表现为有意愿进入风电制造行业的企业很多,但真正具备整机制造能力的企业尚为数不多。
   2008年,大连华锐、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三家企业的年产量均达到了100万千瓦以上,属于风机制造企业的第一梯队;位于第二梯队的风机制造企业有浙江运达、上海电气、明阳、湘电等,年产量在10~25万千瓦。另外,还有5家企业刚刚开始小批量生产,年产量不到10万千瓦。其他企业,尚处在样机制造甚至只是“想法”制造阶段。因此,70余家的企业数量不等同于设备生产能力。
   考虑到2010年以后,我国每年新增风电装机将在1000万千瓦左右,如果80%为国产化设备,国内市场需求将达到800万千瓦。随着各国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对风机的需求将是国内市场的3~4倍。预计到2010年,国际风电设备年需求量为5000万千瓦,如果我国设备能占其中20%的市场份额,届时年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
   因此,到2010年,我国风电设备年产量应为2000万千瓦左右,考虑到产能利用率为70%,形成3000万千瓦的总产能并不未过。
   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风电设备产业的规模首先要和欧美国家达到同等的数量级,在提升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风电设备自主化水平与技术含量,培养国际竞争力。因此,评判产能是否过剩,要将眼光放到全球市场,中国风电设备企业的未来,是“走出去”,向国际市场进军。
   目前全球最大的前5家风电设备企业分别是丹麦的Vestas、美国的GE、西班牙的Gamesa、印度的Suzlon和德国的Nordex,这5家企业2008年年产量分别为558万千瓦,524万千瓦、337万千瓦、253万千瓦和107万千瓦。按照这个数量级计算,我国整机制造年产量最高的企业大连华锐,需要扩大4倍产能才能与Vestas旗鼓相当。
   如此推算,我国风电设备制造的理想结构应是3~5家年产量进入世界前10名的企业,加上10家年产能达到100万千瓦以上的企业,形成3000万千瓦总产能。
   对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各地应当进一步合理规划,完善行业标准,逐步形成风机制造的认证制度。但风电设备总产能应为多少,哪些企业最终入围,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
   5年以前,设备制造是制约国内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今风电设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正是行业乐见的结果。对于风电行业的发展,要用战略的眼光去考量,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也应以发展的眼来看待。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当引导掌握先进技术、具备规模经济的风电设备企业优先发展,同时制定风电设备技术标准,建立风电设备检测认证体系、禁止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产品进入市场。另外,国家应继续组织国产化设备支撑建设项目,统一组织风电设备招标,优先扶持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和规模较大的风电设备企业。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智能电网与蓄能技术的进步,制约风电行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今后会逐步得到解决。
  
   发展风电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十一五”期间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将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风电将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与“西电东送”的客观形势,也决定了我国必须要搞风能集中开发与送出,以“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形式规模化开发风电。
   预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规模有望超过1亿千瓦,重点依托“三北”及江苏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区,以“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布局。初步在河北、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江苏沿海等省份建设十多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形成若干个“风电三峡。”
   未来,我国将在“三北”地区重点建设数百个10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初步规划建设河北、内蒙古东部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甘肃酒泉、新疆哈密、吉林等6个陆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在经济较发达的江苏、上海、福建、山东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发挥其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开发利用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数十个10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场。同时,加强对近海风能开发技术研究,以近海资源勘查评价和工程前期工作为基础,加大近海风电开发力度。尤其在江苏沿海地区成片建设大型风电场,初步规划建设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其他具有可利用风能资源的省(区、市),因地制宜发展中小风电场。
   同时,初步建立起国内较为完备的风力发电产业体系,风电机组制造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取得突破,风电机组及其零部件国内供货能力明显提高,整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00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500万千瓦,为2010年风电快速发展奠定装备基础。
   此外,还要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及零部件品牌,风电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建立起具有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实验测试等功能的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风电建设运营中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一步提高,以期竞争力明显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11: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能源“热情”大调查

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千呼万唤始终未出台,然而在环保、节能的时尚面具下,新能源产业开始出现几近失控的产能过剩。受制于电力传输瓶颈和“一窝蜂”的争“风、光”境况,大步流星的新能源收到了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出示的重复建设“黑名单”警告。

  “风、光”产业首次受到严峻考验,新能源类企业也在市场“过热情”的困境中开始审视自己、寻求突围。

  根据连续几个月以来市场的种种迹象表明,如日中天的新能源行业已开始由蓝海转变为红海。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整治产能过剩已提上议事日程

  产能过剩“来袭”

  新能源风光不再?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部分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的警示,并未浇灭新能源行业的投资热情。近段时间来,不仅传统新能源企业加大了这方面的投资,此前与新能源毫无关系的其他行业企业也开始“做生不做熟”,争相投入新能源这趟“滚烫”的浑水。

  IT模范联想大手笔的100亿元新能源预备投入;水产大王刘汉元50亿元“豪赌”多晶硅……犹如“炒股狂潮”一般,新能源也开始进入“全民”投资时代。

  “风光”产能大跃进

  对于众多多晶硅生产厂家而言,2008年是个难忘的岁月。在那段让他们曾经赚得盆满钵盈的岁月里,“拥硅者为王”也成为那时光伏市场的统一共识。

  “我们的多晶硅都供不应求,很多厂家都直接先把全款打到我们的账上都不一定能预订到货。”四川乐山一家多晶硅企业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在他们最繁忙的时候,基本上仓库里的多晶硅都存放不过夜。

  多晶硅投资的疯狂源于暴利的追逐。2005年以前,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仅仅在30美元/公斤左右;而2008年,其价格最高已接近500美元/公斤。3年时间里价格飞涨,涨幅最高达16倍左右。成本在30美元/公斤上下的国外技术先进厂商的利润,是十足的暴利,利润率竟超过1000%。

  记者粗略统计,至2008年7月全国有16个省仅多晶硅项目就有33个项目在建或是准备动工,如果这些项目都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中国的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4万吨。

  多晶硅的“暴利神话”也由此产生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空前繁荣。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8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尤其在近两年间,大量资金持续迅速涌入这个行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30%。

  由于看好全球光伏市场,加之受无锡尚德等企业海外上市造就的爆炸式财富增长神话吸引,国内企业对光伏产业趋之若鹜,纷纷投巨资介入,光伏行业的开工项目“遍地开花”。

  但颇有些意思的是,三四个月前光伏业还是咸鱼一条,国内近八成企业倒闭,所有公司都限产或停产,裁员大刀凶猛,龙头尚德裁了4000多人,昱辉阳光裁了2000多人,产品堆在还有油漆味的仓库没人要,老板见了银行的人绕道走。

  然而这个“坏形势”只是持续了很短,短到都没有让疯狂的投资者们意识到中国光伏产业已经过饱和的关键讯息。很快,受益于“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工程”的先后出台,内需启动,新一轮的太阳能投资又开始风生水起。

  受多晶硅的暴利诱惑,在技术和人才都不完备的情况下,国内一些企业又开始对多晶硅大规模的投资。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的四川、河南、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0万吨,是2005年全国产量60吨的1000多倍,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

  在多晶硅生产大省四川,2007年的产量仅700吨左右,去年突破2000吨,仅在乐山、雅安两地,今年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产能已超过5000吨。与此同时,投资27亿元的天威四川硅业3000吨/年多晶硅等项目还在不断上马。预计到2010年,总产能将达到31750吨。惊人的产能过剩依然在延续。

  产能疾进的不止是光伏。之前在北京“亚洲风能大会”间举办的2009风电投融资论坛上,弥散着痴迷、狂热味道,新能源领军人物登场发言时,狂热程度接近摇滚巨星。然而在记者后期调查采访风电场时,场长和工人却异口同声“不发全亏,发电亏半”,认准了风场至今还是板上钉钉的赔本买卖。

  中国风电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向我们介绍,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很可能将会调整到1.5亿千瓦。受此信息刺激,前几年不足十家的风机制造商已飙升至百余家。设备制造领军企业金风科技的武钢董事长公开下的判断是,“行业整体过热。”

  事实证明了他的论断:中国2008年的风电新增装机是630万千瓦,较之前年翻了一番。2009年估计会在900万千瓦左右,“但到年底总装厂商的生产能力很有可能超过1000万千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金风、华锐、东汽三强的年产能都在200万千瓦以上,差不多锁定了600万千瓦的市场需求,剩余80多家总装企业,将不得不为剩余的300万千瓦市场份额“刺刀见红”。

  前金风首席财务官余丹柯则笑称,“三强日子也不好过的。”前两年是抱着现金排队买配件,现在是与其他总装厂家面对面竞争,利润率直线下降。被问及如何看待行业产能日渐过剩时,他表示配件厂商过剩更严重,“我们做组装的只要慢下来就可以了,但配件会来不及刹车,也就是说下游哪怕很小的波幅,上游会放大得很厉害。”他预言配件厂会大量倒闭,很快。

央企跑马圈地运动

  “风光”产业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遭到的点名批评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国内各大企业在该行业上跑马圈地的热忱。

  以2009年8月28日最新开工的中国首个光伏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场项目为例,此次中广核太阳能公司联合比利时羿飞(Enfinity)公司在中国光伏发电市场上导演了一场实质性的大行动。6月底,上述两家公司刚刚联手以1.09元/千万时的上网电价,赢得了这个项目。

  他们计划在建设10兆瓦特许权项目的基础上,在这片戈壁上开发5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这将是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周边50平方公里的沙漠,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面积的土地。

  日前,这两家公司与敦煌市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初步确定以国有土地无偿划拨的方式获得上述土地的使用权。羿飞公司大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张桢称,这些地区以前只能看到“大漠孤烟”,建成光伏发电场后,像“向日葵”一样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电池板,将成为荒漠中的新风景。

  以这一项目为标志,中国光伏发电迅速形成“跑马圈地”的热潮。大唐、华能、国电、华电、中电投、中广核、中国节能等电力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正在成为这一轮光伏热潮中的主导力量。他们像5年前抢占风力资源丰富地区那样,又一次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日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大举扩张,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计划建设光伏电站的大片土地。

  西部广袤荒漠,正成为光伏发电投资商的新乐园。以建设规模庞大的光伏电站为名,众多国企巨头甚至争相圈下相当于中等城市面积的巨幅土地。这些土地大多无偿划拨,只是电价政策至今未出,拟建的绝大部分项目仍未开工。

  而在过去几年延续至今的跑马圈地中,发电集团的集体发力给予了“下游”设备制造企业注射了足够兴奋的强心针。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协会风电委员会的张平主任告诉记者,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投资狂飙,是与发电企业圈地、圈海的热度成正比的。“和地方政府签个协议,一大片地方就给包下来了。”单以江苏沿海来讲,大丰这一块主要是中电投,东台这边是神华集团下面的国华。这些企业每圈定一个地方,不远就会矗立起设备工厂。

  在各大央企大手笔的跑马圈地影响下,一些民营光伏电池制造企业也开始蠢蠢欲动。出于延伸产业链和推广使用自己产品的考虑,民营光伏企业也已开始大举圈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日前,无锡尚德与陕西省、青海省、宁夏石嘴山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建设总装机容量达180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该公司没有披露项目涉及的土地情况,但业内人士估算,如果上述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尚德总计使用的土地面积将超过50平方公里。

  相关人士称,按照目前的圈地速度,中国日照资源丰富且交通便利、临近水源、并网方便的优质地区,将像几年前的风电那样,很快被“瓜分”完毕,而且大部分都被国企占领。

  中国式技术困境

  在众多巨资的过度“催生”下,新能源制造行业走到了一个面临重新审视的重要关口。制造环节过热;基础性研发、终端应用环节的投入与政策安排明显滞后;“两头冷、中间热”的不协调发展现象……中国新能源产业在未开花结果之时已埋下了众多隐患。

  核心技术空心化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以来面临的最尴尬问题,而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这个问题也正越来越突出。

  在风电制造领域,近年来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各路资本正加速进入。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走的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直接从国外购买图纸就开工上马,自主创新的口号的行业膨胀中似乎渐行渐远。

  在光伏产业领域,前期暴利行情导致多晶硅项目一哄而上,但由于核心技术研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出现的一方面是以国内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多晶硅生产为发达国家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是国外市场行情变化后,迅速出现的产能过剩和行业危机。

  据新华社消息,当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重复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能否适应未经科学论证,一旦大规模并网发电后,潜在的安全风险巨大。 今年5月份,国内一家风电巨头在内蒙古一家风场出现的叶片质量事故,在业内引起较大震动。刚吊装上去的叶片就折了数套,被迫召回30多套,直接损失上亿元。这个事件对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业主的采购计划都起了微妙变化。

  一内蒙古风场主就对记者抱怨过风电政策效果不佳,“国家发改委推荐了三家主体厂,这些国产设备刚开始我们还是比较认的,但现在看来与进口设备差距实在太大。”而地方政府为了GDP考虑各显神通,通过种种手段吸引设备厂家前往落户,也为行业埋下不少隐患。

  国内一家叶片生产企业负责人看法比较尖锐:“从70%国产化率到补贴政策,直接后果用一句话概括:80%的已装机设备25年内报废,50%的甚至撑不过投资回收期,仅为10~12年的寿命。”据他介绍,这几年在各级政府补贴下成立了不少公司,或者是装备行业的闲置产能或者有另外的长处,但技术欠缺普遍明显。

  “说难听点,有些公司连引进技术都引进不好,别国设计的是适用于低海拔的风机,咱拿来就放到内蒙古、新疆去,人家做抗台风设计,咱拿来就往福建卖。不出问题才怪。”

  一些业内专家则表示,目前国内风电企业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市场扩张上,结果有些产品是在技术上有问题,运行散热不良;有的为了占领市场进行批量式的投入,设备出现故障后修不起,直接更换设备等等。这不仅影响设备制造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风力发电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

  核电三重门

  在新能源大家族中,一直以来走得最不慌不忙的核电“大哥”在今年也开始大步流星的“赶路”了。

  3月28日,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曹述栋在参加电力科学发展高层研讨会时透露:“国家核电中长期规划调整草案已经完成,正提交国务院审批。”

  “初步调整方案是到2010年核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例达到5%、发电量达到8%,而装机规模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曹述栋对记者表示。

  撇开政策层面调整,按照目前核电建设情况分析,我国核电项目竞争也早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11台,已核准22台,同意开展前期工作10台,总数超过40台。而一个可对比的数字是从1985年起步的中国核电,也只建设了11台核电机组。

  此次国家能源局微妙的上到5%调整信号也透露着核电发展许多“窘迫”的讯息。

  2009年4月19日,位于浙江省的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作为全球第一座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建造的核电站,中核集团三门核电站项目也是标榜着中国首个第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项目。

  但现实是,即使是有了初步的自主化,中国只是较为完备地掌握了二代核电技术,尽管此次率先引进使用第三代核电技术,但是中国核电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现状依然是我国核电快速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而现实是,在我们花费巨资准备引进国外第三代技术的同时,美国、法国等世界核电强国已经开始第四代技术的研发。

  这或许意味着10多年后,中国又将面临一次新的选择:是自主研发第四代技术,还是再次花费巨资全盘购买?

  不管核电技术发展路线怎么样,核原料匮乏的问题却已率先绊住了中国核电产业快行的脚步。

  按照核电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到那时,中国发展核电需要7000吨天然铀,但目前中国自产天然铀产量仅1000吨。

  再往后看,到205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甚至更多。但我国现在探明的天然铀储量,最多能供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热堆电站运行50~60年。因此,在30年后某天,中国的众多核电发电厂或许会因缺乏铀矿原料而停产。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2005年出版的“红皮书”中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已探明的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铀的天然铀资源储量约为474万吨,预测和推断铀资源量为1005万多吨。

  世界上探明的铀资源量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尼日尔、南非、美国、纳米比亚、乌兹别克斯坦9个国家,占全球已探明铀资源总量的70.79%。这其中又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3个国家。

  据世界核协会统计的数据,2004年世界天然铀产量的80%以上都集中在国外的8大公司手中。

  不幸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源与中国没有什么关系。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探明的大小铀矿床有200多个,以中小矿床为主,且品位较低。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中国的铀资源量为7.7万吨铀,其中,成本低于40美元/公斤铀的储量约占60%,主要分布在江西、新疆、广东、辽宁等地。很显然,在新的2020年核电发展规划目标下,我国的铀资源将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而在技术与原料的两大短板之外,作为发展最快、技术含量最好的核电人才也早已提上议事日程。其实不光是核电,甚至是整个新能源行业都意识到人才的短缺。在新能源分秒必争地向前狂奔之时,人们强烈意识到,过快的产业发展使原本就稀缺的人力资源越来越捉襟见肘。

  然而,不管技术条件怎么样、投资周期怎么漫长,一场关于新能源的“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大西南到大西北、从地方政府到各大发电公司、从VC/PE到私人投机者……新能源产业浩浩荡荡的前进着。

新能源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政策前瞻: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重点加强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具体措施包括:

  一要严格市场准入。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对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要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

  二要强化环境监管。加强对区域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前提。

  三要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

  四要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发放贷款。

  新能源补贴政策风电设备补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研究员透露,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将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提出“一揽子”的补贴方案。

  其中,补贴范围除涵盖整机制造业外,将重点向关键零部件企业倾斜。

  在补贴额度方面,国家能源局曾透露,中央1000亿元拉动内需投资中,有8亿元将用于核电和风电装备技术改造的补助。

  光伏发电补贴政策

  7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并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

  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

  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的业主单位总资产不少于1亿元,项目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30%。

  数字观察:

  三分之一风电机组闲置

  近日,国家电监会公布的《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甚至亏损,还有近三分之一的风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

  一方面是2009年上半年我国风电设备产量达427万千瓦,同比增长135.7%,国内有1230万千瓦风电项目批复在建。另一方面由于风电装机并网发电难尽如人意,约三分之一的风电装机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的内蒙古已经上书中央,要求解决风电需求出路的问题。

  20多个省近50家公司共投资千亿元上马多晶硅

  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7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已投产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业、6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电池企业、330多家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

  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过18个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刺激下,少数地区再现投资“冲动”,不仅一些传统产业重现扩张迹象,一些还在培育之中的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一哄而起”的苗头。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西北的新疆、宁夏、陕西,西南的四川,华中的河南,华东的安徽、山东、江西,华南的广东、福建都表态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一个行业,会有那么多基地吗?

  目前,全国“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过18个,有些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规划,致使产能过剩迅速显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1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正式迈入海上风电时代

9月初,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首批的3台风机并网发电,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迈入了海上风电时代。预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位于这里的34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后,其上网电量每年将达2.6亿千瓦时,可满足上海30万人口生活用电的需求。

9月25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北京表示,中国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第一的国家。

刚刚过去的三年里,中国连续实现风电装机容量翻番增长,到去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位列世界第四、亚洲第一。

但过去,这些动辄三四十层楼高的巨型风车,主要被竖立在大西北和华北荒袤的野外,而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车出现在中国3.2万公里海岸线(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上。

跑马“圈海”

与中国陆上风电场多处在偏远地方不同,中国东部沿海的近海风电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风电开发后的电网并网和输送相对方便,对于缓解中国东部能源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国近海海域风电“先天良好”,预计整个海上风力资源达到750吉瓦(7.5亿千瓦),当然,这些不可能全部转化成电能,但即使只用其中的10%,中国近海风电容量也将超过整个欧洲的容量,而欧洲是目前世界上海上风电发展最早和最发达的地方。

早在今年年初,张国宝就表示,政府将对中国海上风电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国家能源局将积极提供支持和政策扶持,并确定数家有实力的风电企业建设海上风电开发的示范项目。

目前,除了已经成功并网的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全国各地也纷纷投入海上风电场的战局。仅在江苏,除目前国内也是世界单期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DD东台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已开工建设外,还有大丰、如东、响水、滨海、射阳、南通等多个风电项目已启动或获准建设。

据CBN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酝酿及在建的海上风电场至少还包括:广东湛江、广东南澳、福建宁德、浙江岱山、浙江慈溪、浙江临海、山东长岛等。

对此,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评述说,在陆上风电场基本被“跑马圈地”占得差不多之后,“现在又到了‘跑马圈海’的时代,各发电集团都在跟进。”

与各地积极“圈海”形成照应的是,中外各大风机巨头也是“摩拳擦掌”,动作频频。

作为东海大桥风电场风机的供应商和承建方,国内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已经在江苏盐城布局一个风电产业基地。据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介绍,该基地已实现了3兆瓦风机的批量生产,明年将加大对5兆瓦海上风机及潮间带风机的研究力度。

无独有偶,作为此前两年执国内风机制造牛耳的新疆金风科技,也在盐城投资1.05亿元,设立海上风电机组产业化基地,目标直指盐城这个中国未来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金风科技CFO余丹柯表示,该公司正在研发能抗海水腐蚀的风机。

此外,上海电气、中船重工、广东阳明等诸多国内风机厂商均有大胆动作。其中,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更是爆出将投资50亿研发海上风机的消息。

国际风机巨头们也不甘示弱。国际最大的风机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此前高调宣布,该公司将在中国建立海上风电办公室,而其位于天津的工厂已具备生产海上风机能力。

近年来在国际海上风电领域风头甚劲的德国西门子,已经于今年5月在上海投资接近6亿元建设叶片厂,至明年,这个占地18万平方米的叶片厂将具备生产最高3.6兆瓦风机叶片的能力。

而国际上另一风机巨头,美国通用(GE)公司目前虽在华尚无海上风机的产品,但据CBN记者独家获悉,该公司正酝酿于今年年底前在华推出专门针对中国潮间带特点的风机。

风险防范

不过,热闹的市场背后,可能暗藏风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业界人士向CBN表示,虽然第一批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机组由国内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承造,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于5年前刚刚进入风机制造领域的华锐来说,海上风机是其完全陌生的领域。

“华锐的胆子很大,但海上风机比陆上风机要复杂得多,且海上工况(与陆上)也完全不同,这对于华锐将会是一个挑战。”上述人士表示,“即使风机核心件能保证20年安全使用,一些常用件也很可能出现故障,而往返于海上对那些高达上百米的风机进行维修,成本很高。”

接受记者采访时,维斯塔斯全球海上业务总裁简森也一直在强调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你必须对海洋的情况有非常深入和细致的了解,比如说,海浪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潮汐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洋流的情况怎么样。”简森说,“我们在英国有一个项目,潮汐每天的差距非常大,能够达到8米,另外,洋流情况也非常复杂。”据简森介绍,对维斯塔斯而言,每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需历时18至24个月,“这里不包括计划的时间,建设周期之前,你就应该完成相关的规划和相关的准备工作。我们的经验是,准备的时间越短,你到后面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可能性更大。”

但简森说,维斯塔斯对于中国海洋的地质条件和相关海洋情况并不掌握。

这确实是中国海上风电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直至去年,中国政府才与欧盟联合实施“中国近海风能资源评估与近海风电场可行性研究”项目,以期对中国近海风资源状况做出评估,以及风电场建设可行性做出预判。

不过,据一位参与项目的内部人士介绍,该项目其实并未得出详尽的结果,“(该课题)与其说是得出了一个结果,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形成了一套可以指导本土企业如何实现在近海更好测得风速及其他气候、海洋条件的‘方法论’。”

对于刚刚拥有了“方法论”的中国,何时准确掌握近海风电场的风速、风向、湍流、洋流、海洋地质条件等,将是一个时不我待的迫切任务。

而中国近海风场的另一个挑战则在于,这里的绝大多数风机均从欧洲引进技术,而太平洋的台风,对于习惯了温暖湿润的大西洋西风的欧洲风机而言,可能将是其“不可承受之痛”。

尽管中国的风机制造商们都对风机做出了改良,但“风机需要在非常恶劣的自然条件中进行很长时间的实际检测,绝大多数中国风机制造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上述业界人士表示。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厂商,简森表示,维斯塔斯确实在其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对机型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而这段历史,正是中国风机所缺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1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电投资热度不减 发展智能电网被视为突破口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日前召开的风电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与常规能源相比,风力发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成为我国未来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时间各地也掀起了投资风电行业的热潮。然而,很多电网企业却对接纳风电入网不感兴趣,使风电陷入“发了电却无法进入终端用户”的尴尬境地。

多年前,人们对于风力发电,还认为是一个新概念,甚至发电行业本身也只把它作为一种新尝试,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然而到现在,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说,与常规能源相比,风电有着很大的优势。

张国宝:“水电的位置是越来越偏远了,建筑难度也越来越大,环境保护方面的争议也不小。再一个就是核电,当然我们在核电方面也要大发展,也建设周期却比较长。因此比较看来,其它的能源像风电、太阳能发电肯定会有适当的发展。”

如今美国在风电的发展方面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然而,我们的风电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张国宝指出,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总量虽然已经超过了1200万千瓦。但生产能量和所占比重还是小。

张国宝:“风电装机容量是1200万千瓦,但实际上生产的能量,只相当于500万千瓦的火电,加上一部分太阳能,在这个电力当中占的比例,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地步,连1%都不到。”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风电能源。按照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一时间,各地掀起了投资风电的热潮。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中,新能源占33.45%,而风力发电则占去其中的八成以上, 2008年进入风力发电的资金就超过400亿元。

然而,最近社会各界普遍议论的是,风电投资过热了,产能过剩了。张国宝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目前的风力发电不够稳定有关,这一点影响了电网企业接入风电的积极性,因而发出的大量风电,无法进入电网,造成了浪费。

张国宝:“风力发出电以后,入不了网,限电,这个因素多种多样。有当前电力需求下降的因素,也有风电不够稳定的问题,比如晚上刮风发出的电,电网企业可能不要,风力低谷的时候发电,也不要。”

对于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能源专家指出,国家除了正在研究针对电网企业的激励政策,鼓励风电入网以外,另一方面也在技术上努力改变风电的不稳定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指出:“未来的出路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发展智能电网上寻找突破口。”

那么,智能电网在连接可再生能源入网时,是如何运作的呢?国家电网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描述了这一过程。

胡兆光:“有风的情况下,风电先发,让其它的电能停下来,没有风时,让其它的电能补上。可能是这样的优化配置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1 07: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并网风电:电力发展新路径

并网难题一直是风电上网难以逾越的障碍。风电自身不稳定性与间歇性给电网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视,如何解决风电上网成为风电行业最为关注的焦点。日前,在新国展举办的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透露,国家重点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第一个风能项目??《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已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非并网风电系统是指产生的风电不并入电网,而是直接输送给终端用户,为破解中国风电上网难题寻找到了另一种途径。

  风能因其清洁、可再生,在当今全球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被各国政府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之一,纳入替代能源战略规划。国外最普遍的做法是将风电并入火电电网,然而由于风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在并入电网后会对电网造成一定的冲击,使电的品质下降,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垃圾电”。对此,相关风电专家表示,尽管风电存在诸多问题,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风电上网破除技术瓶颈后,将对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风电发展空间巨大

  前一阶段,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风能和多晶硅项目被点名,成为众矢之的。对此,多家国内企业界人士和专家认为这一表态与政府积极开发风电并不矛盾,还并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

  华锐风电总经理韩俊良称:“虽然目前号称有80家风电整机制造商,但真正有实力的制造商不到10家,产能一年达到3000台的只有3家,因此说过剩还并不全面。但政府确定风机产能过剩恰好可以起到预警作用,有利于企业优胜劣态。”

  对此,施鹏飞说:“现在政府与市场都在提示风能过剩,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风电整机制造产能方面,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未来风电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对风机制造商尽快设计出适应中国特点的风机提出了要求,制造商不仅要追求风机的质量,也要开发出多个品种风机适应实际风场,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把上网难题暴露的时间提前了5到10年,让风电行业拥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问题。有利于我们早发现、早解决问题,确保我国解决风电上网难题走在世界的前列。”

  有分析人士担心为来风机企业增长潜力有限,对此,金风科技总裁郭健表示,规划是一个动态指标,中国最早对风电规划2020年仅为2000万千瓦。施鹏飞也指出,目前,我国风电入网仅为0.03%,大大低于国家指定发展风电上网的指标,风电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非并网风电课题应时而生

  风电上网瓶颈难以短时间突破,业界广泛寻找其他途径上网。其中,《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已引起关注。据了解,《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是我国的“973”计划能源领域第一个风能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博士表示:“由于风的高度不稳定性,导致风电大幅度波动,在世界上,风电对电网中的贡献率都难以超过10%,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提出发展非并网风电的新思路,即大规模风电不并入电网,直接应用于一系列能适应风电特性的终端用户。试验结果证明,利用非并网风电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是完全可能的。”

  顾为东介绍,我国973计划能源领域第一个风电研究项目,主要是项目的原创性和系统创新性突出,受到国外政府和机构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内相关部委的支持。目前已取得可供研发、推广应用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顾为东说:“该项目的重要特点,就是我们研究的不是某一种风机,而是包括新一代风机在内的一个系统或亦可称为系列化的成套设备,这可使新型风能制造业基地始终处于高端。我们计划建设非并网风电产业化示范性基地 (风场),展现非并网风电多元化应用的中试成果和发展前景。”

  现在,按照常规发展途径加入到风电行业并形成强势产业,没有20至50亿的资金投入是难以实现的。但通过“973”项目的若干成果进入这一行业,借助国家、省、市等各方面的支持,在现有基础上有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即可实现。顾为东说:“这将为形成非并网风电系列新兴产业、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奠定重要基础。企业将可以在风机制造及相关非并网多元化应用领域短期内通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设计、委托加工的现代产业模式,迅速成为国际风电产业界知名企业,为做大做强风电产业和风电制造业奠定基础。”

  输送和消纳更具有投资前景

  “只要消除偏见、出台相关政策。开发并推广相关技术、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可以消除电网瓶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展览会上表示。王仲颖说:“风能具有间歇性和变化快等特征,但是风能是可以预测的,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调度是可以解决的。现在应该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储能技术,这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供电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业内专家预计,2009年将有10%的风能发电量白白损失。“如果不能解决风电消纳问题,资源浪费将是极大的。已经实现电网接入的风电场,被限制发电的情况时有发生。”施鹏飞说:“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2020年的装机容量一定会超过1.5亿千瓦。但是,风电的间歇和不稳定性,客观也打消了电网企业吸纳其电量并网的积极性,也致使电网在谈判过程中表示,1亿千瓦的装机容量都很难接受。因此,解决风电并网难问题需要建立对电网企业的激励机制。我们在《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当中有一个3%到8%强制装机容量。同时提出了一个3%电网当中非火电的比例,却没有明确提出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建立电网激励机制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基层电力调度部门的积极性,而不是在缺乏电网统一规划的情况下消减风电入网的负荷配额甚至是拒绝接受其入网。另外,要在政策上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求电网企业承担一定比例的强制装机容量。”

  对于目前风电的大规模并网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的现实,施鹏飞表示:“非并网风电”或将成为未来中国风电发展的一种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事终端负荷研发生产很可能形成未来的新兴产业。相较与风电制造业的过剩,此环节上的输送和消纳环节更具投资前景。”

[此帖子已被 ICE 在 2009-11-5 10:38:2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今年将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提高一倍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简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副所长李俊峰周一称,中国今年将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增加12千兆瓦,令全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一倍。

  2008年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总计12千兆瓦。

  风力发电的快速增长有助于中国政府进一步实现其提高清洁能源占能源供给总量比例的目标。

  李俊峰称,中国政府实现其将清洁能源占能源供给总量比例提高至10%的目标确实有些困难,但困难不是很大。

  他还称,水利发电可以占到上述10%比例中的8个百分点,而风力发电将占1个百分点。

  按装 容量衡量,2008年底中国已经是全球第四大风力发电市场。中国最近将其2010年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目标上调至30千兆瓦,将2020年目标提高逾两倍至100千兆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1-1 11:39 , Processed in 0.02493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