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一篇文章,把闵董和朱保国对比,可以看出双方的差距。 我感觉不到朱保国对人才的尊重,表面上对信贷的观点相近于闵董,但出发点不一。 我很倾向闵董的思路。重视人才,对企业战略定位很清晰。信贷,整合,人才储备等,都是为了这个长期定位服务 朱保国和闫希军:医药行业整合难 [日期:2004-09-02]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朱保国和闫希军骨子里有相通之处。他们二人都在医药行业声名显赫,一个在保健品行业独占鳌头,一个在现代中药行业锋芒犀利,虽然领域不同,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几乎同时瞄准了治疗肠道溃疡药物,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另外二者都站在民营企业队列,手上均握有上市公司融资平台;而最相像的是,两人都开“夫妻店”;健康元(600380)的第一大股东、持股48.96%的深圳百业源的终极股东即朱保国,占90%股份;其妻刘广霞占10%。通过历次送配后,朱保国家族占健康元总股本60993万股达55.63%。按6月4日收盘价8.47元计算,朱氏家族拥有28.8亿元。天士力(600535)董事长闫希军,是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天士力集团的总裁,占天士力51.58%的股权。天士力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为金士力药研,占50.11%的股权,而金士力药研的大股东则为闫希军和吴乃峰夫妇,分别持有51%和5%股权。2004年1月15日,通过股权转让,金士力药研成为天士力第二大股东,占总发行股本的8.93%,至此,闫氏夫妻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天士力23.4%的股权,实现对上市公司天士力的相对控股。按6月4日收盘价10.6元计算,该夫妻共拥有7.07亿元。 但他们又有巨大差异:朱保国给人留下了太深的财富印象,快速收购,以至于对其演变之快、财富膨胀之大还来不及反应;而闫希军则像谨慎慢跑的样子,在资本市场并购中鲜见其身影。 就是这样两个相像、相异的医药企业领袖人物,对如何整合行业、民企资金之痒也有不同见地。
医药行业整合手段是什么
朱保国:
收购是行业整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发展壮大多数靠这个方式。我曾经给健康元制定目标:要在15年内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制药企业,将“太太”铸造成为世界的品牌,使公司成为集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三位一体的国际型综合制药企业,在30年内成为世界著名的制药企业。但我们有发展局限,尤其在处方药领域,就只有收购,因为我有上市公司,有做事的资源,2002年4月和6月先后收购了健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100%股权和丽珠集团20%多的股权,总共斥资6亿元。收购健康药业,看中的是鹰牌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和广泛的知名度,填补了自身保健品业务中西洋参产品空缺,完善了产品链。经过半年多的强化整合,鹰牌已全部纳入健康元庞大的市场网络。到当年10月份,已发货1亿元,成为2002年最显著的利润来源。
我们要建立起一条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其上游是原料药的生产,中游以不断扩张壮大的保健品、处方药、非处方药形成主体产业,下游则有完整的营销渠道,以及可以遍及全国的连锁药店,辅以健康保险等医药、健康相关产业。
医药行业这20年来,大概每年平均的增长速度是17.7%,高于其他行业平均增长14.4%3.3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个目标还将持续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非常强大的一个未来的增长。所以对医药行业,我们也是会全心投入,全力投入,对保健行业也是如此。
闫希军:
我不打算掏出大量的现金去收购其他企业,以达到行业整合的目的,先前这样做的没有一家是成功的,如双鹤药业整合大输液系统,原来看上去也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结果今年就出了事。
什么样的企业具备行业整合的能力?什么样的手段是行业整合的最优选择?我不知道。按说,天士力在复方丹参滴丸上已经相对具备技术垄断地位,我们在丹参的不同成分、不同工艺上已经有20多项专利,是目前内地丹参企业中最多的。2004年3月19日,天士力参与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指纹图谱应用示范研究”正式通过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紧接着,该攻关项目成果“复方丹参滴丸指纹图谱分析及质量控制技术”通过国家技术鉴定。为保障工艺稳定和实现药材??中间体??中成药制剂全程质量控制奠定了技术基础。它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的重大技术进步,是我国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代表的中药产品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创新发展的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我希望天士力在丹参上做精,做系列产品。国外大的制药企业之所以大,之所以强,他们无不是在某个治疗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地位,辉瑞、诺华等都是这样。天士力也要在丹参市场上获得优势。但这个目标不能靠收购其他丹参生产企业来完成。一是因为目前丹参生产行业太乱,二是其他企业大多数都还在技术的第一平台上。而我们已经远远超越了第一平台,我收购他们对提高我们的市场竞争力没有很大意义。如果天士力在技术上能够再提升一个平台,在新的平台上逐步推出一些新的产品,那样,产品技术含量高,价格再降下来,就可以将我们的市场份额做大,将其他企业的"领地"整合到我们手中,这是我的整合方式。
用技术优势展开整合,是做加法,用资本扩张是做乘法,但技术优势展开整合,可以实现1+1大于2的目标,而乘法就不一定得出一个正数,可能是个负数。因为现在大家的心理价码都很高,很可能你掏2块钱就买到1块钱的东西,是个包袱。这些年,我们也考察了很多企业,结果都放弃了。
用技术优势展开整合,风险不大,如果出问题,我可以立即停下来,自己可以掌握,而用社会资本做事,没法把握,想停都停不住,最后全线崩溃。
整合不能靠借贷
朱宝国:行业整合和扩张一定要小心,决不能光靠借贷来完成。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很多企业垮掉了,也敲疼了很多民营企业的头,大家确实需要反思。都知道健康元有钱,也在传说我朱保国为手上的钱花不出去发愁,但我决不敢乱花钱,更不敢轻易花银行的钱。历史的惨剧我经历过一次,就是1998年金融风暴。哇,真了不得,原来只在教科书上学过"金融风暴"的概念,不知道其残酷的程度。当时,我认识很多香港朋友,都是高级白领,拿高薪,住大房子的,但风暴来临,他几乎跌的身价全无。我亲眼目睹他们的惨状,就想:我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应该珍惜,决不能乱来。我这个人愿意把困难想得大些,当初我们筹备上市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打算在内地上,坚决要在海外上。1997年深圳证管办就找我们,说给我们指标,让我们在内地上市,我不动心,图海外市场的全流通制度安排,但"金融风暴"来临后,我果断转回内地,当时大家一片反对声,说风暴一年半载就过去了,不影响,我说,不行,我要把困难考虑的大一些,万一一年半载过不去,我们就吃亏了,因为那时我们很需要上市融资。
闫希军:最近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德隆出事,就是因为他用金融机构的钱做他自己的事,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全线崩溃。中国的企业基础还不到大发展的时候,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积累的时间毕竟还很短。除了资本积累,企业一定要在某一个点上做精,悟出企业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再扩张。德隆原来能够调动大量资本,但大部分不是自己的,腰杆就不硬,而香港李嘉诚也调动着大量资本,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的,那么他做事风险就相对降低。
成也金融,败也金融,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始终也跳不出的圈子。金融的瓶颈,一直是制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而此次的宏观调控更使得一些民营企业束手无策。在宏观调控措施下,托普、德隆、西安达尔曼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先后发生资金链问题,对此,民营企业应当有更多的警觉和思考。
朱保国:企业要学会估低自己的能力,要时刻紧握自己的钱袋,计划节俭。长远过日子,切莫对投资机会报有不切实际的豪赌心里。这一点往往许多人很难做到;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加之企业的约束机制本来就相对缺乏,失败的几率就会很高。
闫希军:企业要对自身所处的行业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要清楚自己的企业在本行业当中的价值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企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大规模的产业整合和投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选择,在这个时候就要把握一个原则--任何大规模的投资和产业整合都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国家产业投资方向。
行业整合只是口号
朱保国:现在谁说整合医药行业,都是瞎喊,只是宣传口号而已,你不能不让人家喊呀。医药产业是多系统,能做多大,都是相对而言。收购是双方自愿的事情,你想收购人家,人家不卖,你也没辙。我不相信谁能垄断哪个行业,原来,国际维生素行业巨头瑞士罗氏公司在市场雄霸一时,现在不也停下来了吗?你想收购,人家为什么不卖?开到一定的高价他可能就卖了,但价格高了负担就重。国外医药行业大的收购,包括恶意收购,那是有资本市场支持的。发股,或换股合并、吸收合并都可以,收购方不需要掏现金,只要增发点股票就行,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这个功能,定向增发还没有一例。没有资本市场的助推,高价收购不但成就不了大业,说不定还是两家捆绑自杀。
闫希军:战略收购旨在巩固自身市场份额、行业地位,是对资产和整个产业的整合,目的主要为集中并购双方的优势,快速壮大企业的实力,最大限度的巩固提高市场份额、行业地位,是对资产和整个产业的整合。但现在医药行业整合的动机还很原始,即追求利润的动机和应对竞争压力的动机。这些动机虽然无可厚非,但收购方往往将被收购企业当成自己的财务工具,把被收购企业当成“提款机”,中国资本市场有太多这样的案例,由于收购本身优势互补、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不明显,导致很多收购以失败告终。
朱保国:中国医药行业的确需要整合者,国内药品生产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一个诺氟沙星有120多家企业生产,而一个氟派酸竟有1000多家企业在生产,一般普通药品有好几家乃至几十家企业生产更是十分常见。其结果,企业只能靠低价拼杀获取市场。中国现有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但在全球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却不到8%。
闫希军:GMP强制认证等许多政策都预示行业大整合时期已经到来,因为低价竞争直接导致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药品企业平均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外一些药品生产企业17%-18%的研发投入水平。全球五大药品制造跨国公司之一的阿斯利康,每年的研发投入更达到销售收入的20%以上。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国内企业只能靠大量的仿制求得生存。
目前,中国西药97.4%是仿制药品,结果,同一个通用名下,往往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在生产。药品企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取胜于市场,只好靠低端市场上大打“价格混战”,极大削弱了中国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中国医药销售额为2646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及全球销售额的1%。
人才缺乏是整合瓶颈吗
闫希军:行业整合,人才缺乏是个大障碍,我觉得企业技术、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比资金更重要。你去整合,就算使用企业原管理层,也不可能不派新的人员进入,你的人才储备不足,肯定不利收购项目的有效运转。现在,资本运营人才、高层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销售专才、技术人才、跨国人才都很缺乏。
朱保国:如果是人力储备的问题,我们可以去吸引,只要有好的机制就行。现在丽珠的一个副总裁是从联合利华过来的,原来是他们培养的总经理人选。所以我认为,人才储备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会为了收购一个公司而提前准备一个总经理,这本身也是对人才的浪费。我们的做法是,如果收购了一家公司,这个总经理我们就用,不好我们会撤掉从内部选择,如果内部没有,我们会从外面招。现在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市场越来越宽松,当然人才培养也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闫希军:整个社会人才储备就不够,职业经理人市场也不成熟,用人之时,招聘一个合适的人才也不容易。我国医药企业的“两个重要核心能力”??核心技术及产品的销售网络往往控制在少数高级技术人员以及销售管理人员手中,对精通医药理论知识和具有精湛技艺的操作型、技艺型的研发人才和其他技术人才需求极大,他们要能从事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与质量监督、解决关键岗位的技术问题,并对新技术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应用能力。制药企业走出国门正成为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天然药物的兴起,中成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寻求国际合作,以及通过跨国兼并开拓国外市场的也会增多。中国医药产业拥有的复合型人才太少。
医药产业何时才能长大
朱保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到底是5年还是10年?中国的医药行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关系很大,不像美国。美国政府最大的开支不是军费,而是医疗;1999年我参加香港的一个会议,会上有人说,香港当年给医院拨款260亿元港币,广东省的一位官员也在场,他说,整个广东省一年给医院的拨款也不到260亿元人民币。没有办法,人家的医疗是政府买单,而我们内地医院60%的收入是靠卖药,是以药养医。这样,医生就开大处方,制药企业靠行政关系进行销售,不是市场化行为。大家都把劲使在销售上,都不愿搞研发。我为什么提出丽珠集团以营销为主导,而不提以研发为主导,你科研再好,进不了医院也不行呀。恶性循环,大家都不投入做研发,都铆足劲攻医院,中国医药行业怎么能够长大?
闫希军:研发投入不足制约医药产业的发展,现在大家都在销售上进行投资,包括投资连锁药店等,天士力希望为医药行业壮大做些基础工作。目前,国家正在进行GAP(药材种植规范和标准)正式认证,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3月16日正式公布中药材GAP认证公告,天士力位居8家企业之首。GAP将从源头控制中药质量与安全,中药作为一个产业,跨越农业、工业,从源头抓药材种植很重要,如果原料不合格,药品还能合格吗?有人提出种药哪还有这么多说法,按照传统方式随意地种就行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如果种植不规范,药源就会受到污染,药品的质量也就没有保证了。
朱保国:中国现在就没有研发新药,没有创新药物,没有一个机构有研发能力,谁说有创新能力谁就是在胡扯,在吹牛。辉瑞1万多人的科研队伍,一年研发经费就60亿美元,计划在2001-2006年申请20个新药,目前已经申请了6个。Inspra(eplerenone)系治疗心衰伴随的心肌梗塞药物,估计是重磅炸弹型的药物,2002年10月上市后,第一个季度销售达到1300万美元。美国药品研究和生产协会会员单位2003年的研究开发费达到3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7.1%。其中用在美国本土的达到274亿美元,58亿美元用在美国之外。1990年美国的药品研究开发费增加了5倍,同期,欧洲仅增加了2.5倍。因此排名前10位的药品中有8个是美国原创的。日本是全球主要的医药产品生产大国之一,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排名第2位。日本医药工业研发费占销售额的8.11%,大大高于化学工业的5.15%,日本销售额排在前15位的医药企业,它们的研发费用都超过100亿日元,武田株式会社更以800亿日元居于首位。
朱保国
深圳太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2年至今,创建深圳爱米尔食品有限公司(即现在的深圳太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来自深圳的太太药业上市当日以41.79元报收,朱保国以47.54%的间接持股份额,身价达到了54亿元,刷新了王文京50亿元的纪录。评比排名:福布斯2002年中国大陆100强富豪排名第36位。
闫希军
天士力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天士力股份董事长
和联想“教父”柳传志、深圳万科掌门王石一样,出身军旅的闫希军原是北京军区254医院药剂科主任,凭借自身的科学素养,成复方丹参滴丸第一研发人。他以传统中药技术创新为载体,率先实践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实现了国药“零”的突破。他现任天士力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天士力股份董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此帖子已被 iexiao 在 2006-6-4 13:34:5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iexiao 在 2006-6-4 13:47:5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