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香港电台林森池先生在节目中谈到与aa33非常相似的观点,他举例说:他有一朋友,在香港70年代的和记公司,买了50万元,后来和记公司出现经营问题,股价下跌,缩水到10万元,公司也被汇丰接管后来卖给了长江实业。林先生说,如果他当时没有在缩水时卖掉,到今天,这批股票价值4200万,增值84倍。 但是,林先生好象忘记了当时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当时英资头号公司怡和,当时怡和是香港第一,拥有的物业和土地也是最多最黄金的,但公司后来的发展策略一错再错,在80年代对经济前景判断失误,97前更是迁册到新加坡上市。结果,怡和的股价到现在还没能回到70年代的高峰。 上面可口可乐的例子,说明了即使公司没问题,但也可能10年无收益,而如果公司有问题如怡和,则更可能是30年负收益。有些人总喜欢举一些特别的例子来说话,可往往也有很多反例可以被举出来。我想说的是:你一生中有几个10年和30年?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投资人,你在N年前有多大的识别能力能判断出这个公司的前景? 林先生还谈到了香港的大实业家胡应湘先生,他说胡是做实业的,但买合和的股票则对股东无回报,因为实业家的梦想,不是要赚多少利润,增加多少市值,而是实现他自己心中的宏伟目标,如筹划20年以上的港珠澳大桥,如果在自己有生之年完不成,就交给儿子孙子去完成。看到没有,这就是企业家与投资人的区别,企业家可以把企业看成代代相传的传家宝,可以容忍几十年停步不前、潜伏在地,都要倾尽毕生的心血去达到自己的理想。象李嘉诚先生投资3G,已亏了8年了。但如果你是投资人,你怎么办呢?林先生自己也说,如果是2000年和黄卖“橙”高峰时计,现在收益是负50%。真正能浮出水面让人们见证它的辉煌的,是凤毛麟角的,有多少有潜质的企业、有才干有理想的企业家,湮没在滔滔的经济大潮中了! 请原谅,有些激动了。 补充:在69年,巴老清盘了自己的基金,因为他觉得市场太离谱了;87年初,他只保留了3只股票,其余都卖掉了,理由是他找不到合适的投资了。当资金额小得允许他退出时,巴老也有全身而退的时候,不止一次。现在回看,无论是69年还是87年,你都能举很多比当时高位升了N倍的例子出来,但为什么巴老就是退出呢?我一向很尊敬那些能坚持长期不动摇的投资人,至少我自己不能100%做到这样。但请某些认为应该坚持长期不动摇的投资者,也不要戴有色眼镜来看那些避开闪电的人,不要否定人家就不是价值投资、就不是长线投资。这世界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黑与白之间总有很多灰色地带,并没有哪种方法是最正宗的。
[此帖子已被 lewie 在 2008-4-26 9:30:4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