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借用了很多福兄的观点。 轴研科技上市之初就关注过,记得中金罗晓春研究员?做过很深的研究,对轴研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有比较全面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上市之初的轴研科技,可以说是众矢之的,在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光环下,一路高歌猛进,被各路机构作为成长股珍藏。然而事与愿违,由于轴研科技是典型的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优势在于技术储备丰厚,能力突出,劣势在于经营体制僵化,在产品销售推广上守株待兔,缺乏规模化生产经验。上市几年来,经历了厂房搬迁、管理层变动,导致业绩增速下滑,除了军工业务稳定增长以外,民品项目的市场拓展实在乏善可陈。长期的徘徊不前,导致各路机构纷纷出走,于是光环褪去,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在08年的大熊市中居然跌到了5元以下。 但这毕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轴研科技民品业务的长期停滞引起了创造国机神话的国机集团总裁任洪斌的强烈不满,轴研的发展现状与国机集团的长远战略目标正背道而驰。于是公司领导层变动成了必然,危急之际,2007年12月,具备一定技术产业化成功经验的吴宗彦被推上了前台。 在国机集团的支持下,一系列的整合开始了。 首先是重组改制。 强化大股东国机集团的控股地位。轴研科技向大股东定向增发1100万股收购在业界享有盛誉的洛轴所,消除关联交易,精简机构,提高公司运行效率。2009年7月,重组获得证监会批准,重组完成,国机集团控股比例升至41%。 其次是转换经营策略。 整体经营策略由以研发为导向转换为以市场为导向,在产品销售推广上从原来的等靠要转变为走出去,请进来。从公司网站可以看到,过去的一年,公司高层频繁出访,参加各类产品展会,提高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并先后与沈阳机床、重庆机床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邀请许继集团、东方电气等产品下游厂商来访,为产品推广做准备。 在新项目的建设和推广上,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公开招聘有丰富经验的市场开发,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公司新项目的拓展。据了解,仅大型精密轴承产业化一期项目,公司就引进了10名关键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其中包括瓦轴风电轴承研究室主任、洛轴特大型技术科主管,洛轴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等一大批风电轴承专家。为了确保项目投产后产品的销路,公司内引外联,加入了河南风电产业联盟,与金风科技、东方电气、许继集团、重庆齿轮、永济电机等风电主机和配套厂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三,加大项目投入,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 从2008年9月到2009年底,在集团的支持下,公司先后巨资投入大型精密型重型机械轴承产业化项目、“3MW风电机组配套轴承产业化”项目、“大型数控机床电主轴及精密轴承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合计计划总投资8亿,项目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11.5亿,利润2亿(据公开信息统计,应有水分)。 第四,战略重组阜阳轴承。 个人臆断,重组阜阳轴承应该和国机集团对轴承行业的战略意图有关,2007年初,国机集团曾有意出面整合国内三大轴承巨头哈瓦洛,一举在轴承行业一统天下。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国机集团对轴承行业的野心一览无余。 此次国机集团出面战略重组阜阳轴承,应可以理解为上述战略意图的一种延续,不过应该有一些探路的意味。短期目标应是依托洛轴所在业内卓尔不群的研发能力和丰厚的技术专利储备,利用阜阳轴承的产销能力进行一次技术产业化的实验,如果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就可以继续以轴研科技为平台,整合国内其他轴承企业,最后达到国内高端轴承行业龙头的战略目标。 记得福兄曾这样分析轴研,深以为然。轴研科技是典型的科研院所转制的企业,经营体制和市场能力对一家公司的影响,只有当这家公司是完全竞争型的时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当这家公司具有市场中其它竞争不具备的条件和优势??技术上独有时,就是“傻瓜”也能经营好的公司。这正是轴研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一个“大产品领域”上具有的技术领先独有性。这种潜质在我看来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基本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这种潜质现在还未到发挥作用的时候。 掌握着国家关键领域的高端核心技术、有着“中华轴承技术希望之光”美誉的轴研科技,在这次的重组整合后能否脱颖而出,它的技术产业化之路是否会依旧坎坷,值得我们继续跟踪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