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snow

如何发现优秀的基金经理?(更新:约翰 博格 --指数投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8 14: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yyw1兄的一个观点看法有些不同:07-09这种大上大落的巨幅波动,从中外历史观察所得,并非一种常态,一般都是十几二十年才出现一次的。一般基金经理都是在比较平稳的波动常态下进行投资的。以这3年的业绩来作衡量标准,是否值得商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14: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lewie 发表于 2010-2-8 14:12:41 :
和yyw1兄的一个观点看法有些不同:07-09这种大上大落的巨幅波动,从中外历史观察所得,并非一种常态,一般都是十几二十年才出现一次的。一般基金经理都是在比较平稳的波动常态下进行投资的。以这3年的业绩来作衡量标准,是否值得商榷呢?

为什么要用长期的业绩表现来考察基金经理的真实投资能力?因为就是要用不同时期的市场来验证而不是一种市道来验证、过滤掉很多偶然因素。投资是一项要求全面甚至是苛刻的工作。070809年,正好代表3个完全不同的市道。波动巨大,股票风格转化也很大。浓缩了对投资本领的多种要求。俗话说,本领高低在于关键时刻的表现。如果这3年能做好,那么可以对这样的基金经理的选股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放心。这样的3年都能做好,何况一般年份的?相反,在单一上升市道中,可以说股神遍地,真的就像李驰说的投资很简单,但这样的极端3年下来,还有多少股神了?前两年的股神纷纷露出了原形。这就是考验,难得的时间浓缩考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3 16: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东尼 波顿的品质

工作忠诚度:他在25年的时期内管理同一基金,而英国一半基金的经理管理时间不足5年,这一统计在中国更短,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忠诚度和声誉比新颖度和朝气更有价值。

工作专注,勤奋,忠于细节。波顿每周的工作时间相当长。即使关注深度调研的公司,波顿每天阅读书面文件和电子文件的工作量也是大得可怕。每天的行程是早上6.30离开西萨塞克斯郡的家,赶去伦敦的火车。他在火车上阅读《金融时报》,并对至少一家他当天要考察的公司进行分析。他一个星期要在各种公司会议间打转。有时在赶往或离开公司的路上,他也会快速处理大概每天40条的语音留言,其中许多是同事的近期会议情况,已持有或潜在目标股票公司的会议。和所有的富达的基金经理一样,他每周的工作就是围绕着公司会议展开。当他同时考察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的公司时,他一天要亲自参加的会议有56个,其他的则由同事提供报告。

另外波顿开会时,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每次大约一到二页,从未有间断过,至今这笔记本仍然整齐的摆在他的办公室里。

独立思考,但接受竞争对手和其它研究机构的好的意见,并不受市场热点的迷惑。

波顿与他的许多同事不同的是,喜欢听取其他人或机构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信赖富达调研机器所生成的投资意见。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他会尽可能也利用是广泛的数据和意见,但也只凭自己对公司状况的判断下最终的分析定论,包括未来或股票的估值。他不受热门,市场一时狂热或当前市场观点的影响。

有条例的思维:深思熟虑,做事有始有终:波顿是一个现代职业投资经理的典范,他眼光锐利,高度自律,工作勤奋,富有责任心,虽然投资事业不能凭借简单的科学方法取得成功,但是波顿的职业生涯证明了才能,常识和勤奋的有效结合可以使选股成为一门艺术。他是一位逆向投资者,乐于在股票市场的底层寻找那些便宜不受欢迎的但有可能变成绩优股的股标。波顿自己和他的宗拜者都认为,他作为投资者的最大优势在于他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并具备面对挫折的坚强毅力。他这样说:“作为一名基金经理,你必须非常冷静。”

应对挫折,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和方法:

尽管波顿拥有长期优秀的辉煌业绩纪录,他的职业生涯也并非那么顺利。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都经历了一次经济衰退的严重打击。1990年,波顿的基金在一年内损失了28.8%的价值,第二年也只增长了3%(1991年市场是上升了19.3%),伦敦那时传出了许多闲言闲语,说波顿已经黔驴技穷了。在那之前人们已经把他誉为其领域业绩表现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人。那时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5年收益率落后于金融时报全股指数。有一个投资人对基金的价值下降感到非常不满意,于是他给波顿写了封信,说波顿的业绩表现太逊了,实在是应该去外面“扫大街”去。这个评论已被画成漫画,至今还挂在波顿办公室墙上。

90年代是他运气非常糟糕的一段时期,以至于他做了很多大量的自我反省工作。如果赶上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对于波顿的这种投资模式来说将是极其严重的打击。那个时候他甚至这样考虑“应不应该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投资方法?谢天谢地,幸好我没有那么做,因为那种改变将会是致命的。”波顿并没有被眼前打败,并在那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坚持了自己的投资方法。

运用技术分析:

许多顶级的投资者们都不愿意承认产会经常使用技术分析或股票走势图来支持他们的投资分析,但波顿却非常乐于承认这一点。并不怀疑技术分析的重要性。他借助股价趋势图筛选出一些可能的投资想法,并利用它在早期预示他已持有股票公司可能出现的问题,他解释道,股价趋势图确实拥有其价值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买卖双方当前优势平衡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都是投资者们留下的投资足迹。

[此帖子已被 snow 2010-2-3 16:10:1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now 在 2010-2-3 16:12:4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13: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当年的投资客户,主要就是他的亲友团,和亲友团的亲友团。如果是社会公众投资者,要想找中巴菲特是很困难的事,概率非常非常小。就跟投资股票要考察公司的CEO和管理团队一样,巴菲特的亲友团对巴菲特比较熟悉,能够建立起内心的信心。换了公众投资者,他们不会选中巴菲特的,因为不了解,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13: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顶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9: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3: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初集体误判 同质化成私募业绩杀手

今年1月初,私募和公募一样,曾集体看多这个市场,然而市场却令人意外地走弱。这件事背后隐藏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原本彰显个性的私募基金也在经历“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私募基金的同质化不但表现在盈利模式上,还表现在操盘风格和投资标的上。但经验表明,同质化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是一个陷阱。当大家的行为模式达成一致时,就会成为市场的反向指标。

判断一致即成反向指标

莫尼塔1月中旬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对于2010年1月,公募基金经理中,65%的受访者表示看好走势;35%持中性预期或认为市场将呈震荡态势;对1月走势不看好的受访者为零。对阳光私募基金的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预期1月份股指将会继续上扬;50%的受访者持中性态度;10%表示不看好一月市场走势。然而,1月份的行情近年来罕见收低,全月跌近9%。

1月份最后一个周末,在上海召开的一次私募基金论坛上,与会私募基金集体改口看空,且多数看低至2600点。但在2月份的第一周,上证指数一度强势收复3000点。市场是否会继续往与私募预判相反的方向走,还有待检验。

根据对私募基金以往表现的观察,整体上,他们对于市场的判断和市场风险的认识也都要强于公募基金,此次表现却大为失常。分析人士认为,私募基金出现对市场走势集体误判的情况,很可能是因为私募基金的生态已经发生变化。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私募基金的盈利模式、操盘模式、投资风格等正朝着同质化的方向发展。

“决策源”来自相同券商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私募基金规模的扩大,多数阳光私募的盈利模式频现交集,而此背后无不闪现券商研究机构的影子。其盈利模式即提前获取相当调研信息、提前布局、提前获利了结。

据了解,国内目前几无私募基金成立自己的研究所,有些私募基金即使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但这些研究员的职责也不是研究投资标的,而是与券商研究员的联系和协调,其独立发现价值、现场调研的能力并不足。可以说,很多私募基金都是依附于券商研究所之下。

多年的经验表明,虽然在牛市中,券商的荐股能力表现得较为突出,但行业研究员大多不具备宏观层面的判断能力,当大势发生变化时,他们就显得无所适从。而对宏观和市场策略的把握又是大多数券商研究所的短板,他们得出的一致结论已经多次被证明是反向指标。由此可见,如果私募的研究工作被动地依附在券商研究所之上,他们最终得出的判断也将是反向的。而目前,这一切正在发生。

相似风格投资相同股票

除盈利模式之外,投资风格的逐渐融合也成为私募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投资风格的大融合主要是指投资者类型和投资标的的同质化趋势明显。

在6124点之前的牛市,价值投资者赚得钵满盆满,趋势投资者也大多踏准了牛市的节奏,一些技术高超的投机分子更是收益丰厚。然而,熊市来临之后,很多私募基金中的价值投资者损失巨大,甚至声誉扫地。反观一些趋势投资者损失较小。这使得一些原来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开始转向“以趋势为主,以价值为辅”的投资类型。

广东一位知名私募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行情要是放在过去,我理都懒得理,我就让他跌,毕竟整个市场的估值才20倍。但有过2008年的教训之后,我不敢那么干了,只要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就先斩了再说。”深圳还有一位私募也表示,他们的操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之前是跟着价值判断走,现在是跟着市场走。8%是他们的止损线,一旦净值出现8%的跌幅,就立即清仓出局。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做市场判断时,也没有太多顾忌。如果出现状况,及时斩仓即可。

而在投资标的方面,私募基金的同质化程度更高。以2009年的行情为例,上半年的新能源,下半年的3G,几乎绝大多数私募都有参与。一位私募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接到另一位私募的电话,讨论的内容就是新能源,而且是同一家公司的B股的建仓过程。而在当时,国内知名私募几乎都涉足了新能源行业。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巧合,那么3G投资上的一致性仍可作为私募同质化的注脚。在今年年初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去年业绩优良的私募都紧盯3G。他们认为,传统产业的机会在金融危机之后已经不大。

市场流行说,规模是业绩的杀手。其实,同质化才是业绩的真正杀手。无论是巴菲特、索罗斯等成功投资家,还是国内目前较为成功的王亚伟等,他们的投资方法和投资标的大都与众不同,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取得大家可望而不可及的投资业绩。私募界对目前的同质化问题应该及时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4: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近日就接到及个“私募”的电话,要我买他们的“信托”。

现在那么多的所谓“私募基金”,不过又是一帮乌合之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7 15: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同意楼上的见解。所以我自己评判一个基金经理的水准时,从不以某一年某一期的表现作准,而是以这个基金发行以来的年均复合回报率排名,以富国天益为例,该基金在2009年的净值表现的确是中等水平都达不到,但在晨星5年期的复合统计中,它排在第3,仅次于华夏大盘和上投优势。如果以可以随时投资的角度看,则排在第2。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可以在任何时期都排在前列,那他早已以非常非常明显的优势排第1了。大家可以回顾一下,那些在08和09年排在前几名的,他们5年下来的综合排名又是多少呢。至于楼上的,用股价是否创历史新高来评判一个公司优劣的标准,则恕我不敢苟同。本人更看重的,是这个公司的企业盈利是否每年都在创新高,而市场有时是很盲目的,一个盈利不断新高的公司可能长期不涨,而一些仅有概念题材包装的公司则不断新高,这种情况在09年表现得比较多。至于增长速度是否永久性放缓了,但就看每个人对这个企业的理解了。但有一个常识性的理解,就是,经营一门生意,是不可能每年维持每年100%的增长的,连巴老都讲过:如果翻倍复制是可以轻易实现的,那细菌的重量在3天内就可以超过地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00: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3年、5年或10年的复合收益率可能还说明不了问题,基金年均复合收益率超越指数的年均复合收益率的数值,才体现了基金经理真正的投资能力。比较时间越长越好。光看2007-2009这3年可能时间还比较短。

比如说但斌在2007年2月底成立的基金,到今年1月底为止的净值仅为112.36,跟同期大盘(上证指数)涨幅11.74%相比也就差不多,说明这三年但斌基本上没有超越指数,成绩确实不怎么样。但斌未来是将能够迎头赶上,还是前几年的光环彻底褪去,完全在于他自己,未来尚需继续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7 23:11 , Processed in 0.02218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