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文由 xds5188 发表于 2011-8-12 21:15:24 :
佛走的是形象思维,是潜意识,是人意识最深的那一层,那里没有逻辑,没有数学,没有分别,无形无相,恍恍惚惚,似有似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前五识,我们平常眼观色,耳闻声,舌偿味,鼻嗅香,身感触,是靠这前五个识,这些心理学都有研究。再深一些,研究到第六识,也就是意识。你所言第六识的深层,起了个名字叫潜意识。这个领域弗罗伊德有研究。但仍未脱出意识这个圈子。 xds5188 兄所言,潜意识里面的那个恍恍惚惚。我说一下供参考。一个人,如果只往外追求的话,比如贪心,嗔恨,追求身体的享受,物质的享受,权利享受等等,那么这个人,就不太可能静下来,体会一下自己的这个识,体验到自己这颗心。自然不会明白,自己这些所谓的享受,是那里发出来的。那么就有人,开始“反求诸己”,来认识到底什么是自己,认识外面的这些境和自己到底什么关系,这些境又是那里来的。这些搞清楚了,宇宙的本源问题自然也就有了答案。这些人,即成为哲学家,宗教家。但哲学的研究,目前也只是到意识这个地方,就卡住了,没有推进。我泛读过西方哲学史,还有一本叫心的分析(罗素)。大家可以研究一下。这些大哲学家和大心理学习的研究,非常复杂,但并未脱出意识这个领域。 在宗教这个领域,是非常注重实证的。也就是说,佛陀或者中国的老子,孔子,没有证到那个境界的话,他是不会有这个言论的。佛陀比孔子早几十年。这就是我们说的圣言量。佛经是圣言量,道德经也是圣言量。孔子的《易经系辞》也是圣言量。这些圣言量,修行的人学习之后,就开始体会,按照他们的方法走,然后对照这些圣人的话,到了那个阶段,会是什么,再是什么。他一步一步走过来。发现是对的。确实是圣言所宣。这样,这些真理,就被一代代的印下来了。所以,我们国家,是有大儒大道也有大佛的。这是一定的。 宗教里面有一句话,“信为道源功德母”。这句话亦是普世之智慧。比如大家搞投资,看券商的报告,只研究到两三年内的业绩,乘个市赢完事。真正的价值投资的人会觉得报告不得要领。只在伤口处敷药,不在筋骨上动刀。究实了,是一个“信”的问题。一个信根扎得很深的人,价值投资已经成为一种现量,自方承许,本来如此。这样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一定是究其实质的。这是要中之要。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方法则因人而异。大家谈选择基金经理。即此一点,高下立判。信根不稳的人,他的投资一定是东摇西摆的,没有主见,随风而动,有小才能,无大智慧。 基于圣方量,另外还有两个识,心理学领域并未认识。第七叫末那识(或者传送识),第八是藏识。xds5188 兄所言,学人“反求诸己”后,尚能认识到这个第六识。再往深的地方探,是一些微细的杂念妄想,很难识别。学人就以为到此为止,有人即取认这个恍恍惚惚认作本来。大错特错。《坛经》上讲,“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意识”和这个“传送识”(这个传送识,前六识所摄通过他传到第八藏诸起来,以便后面碰到事情,使我们能够象调硬盘中的数据一样应境而用,本来没他什么事,但他在此过程中,以为这一切都是我之所能,执着了一个“我”),是我们学习的入手处,是因,是种子。把这个意识转了,也就是归到一,究竟处连这个一也都给它转成妙观察智。同时,这个“传送识”(佛经的专门名辞叫末那识)也转成平等性智。这两个一转成功,这个人就没有贡高我慢了,所谓群山万紫千红花,佛陀八万四千法。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同时,自己的杂念妄想转成妙观察智,不为外境所牵的一种观察。这个时候,人的“见惑”才算是破了,才会不为邪见所迷,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为什么说是普世的智慧。因为他是本来如此的。现量的。没什么道理可言的。圣言量。但仍是指非月。真正的月亮。正如xds5188 兄上面所言。是要下真功夫的。 所以,学习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转”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一个是把妄想杂念这些杂乱的意识,用“正见”给他转过来,二是一定要谦虚,把那个“我执”给他转成平等性智。如果没有转过来的朋友,我不主张为人师。佛家有句话有人说是自欺欺人,我引用一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不要求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我们只看自己这颗心,是不是夹杂情执,是不是还有“自以为是”的骄气在,这些不好的东西,我们给他除掉,给它转过来。这样,定力日增,而后静,后安,后虑,终必能得。 密宗大手印“以印证见宗为首要”,后面如果有机会我谈谈“见”的重要性。上面的文字,研究挑选基金经理的朋友,也可以参考一下。 本来回xds5188兄 关于意识的一段话。写了这么多文字。有兴趣的话,可以挑着看。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11-8-16 10:46:1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