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xds5188

夜深人静自思自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0 06: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10-17,巴老在《纽约时报》撰文要《买入美国》,次年51日的股东会,他自己也亲口承认:“看来是不太成熟的,那时也许还不到买股的时候,更好的是拥有债券和现金。”事实上,以巴总当时高调入股的高盛、通用电气及一直不断加码的富国银行来看看:前两个好在是买的优先股+权证,按权证的行权价,现在还套30%以上;富国基本就是0810月的价位。三年,也算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了。

昨天看HK的《明报》,详细讲了过去4年李嘉诚增持长江实业的数量和成本??李嘉诚自2008年至201112月中以来,累斥70.6亿元增持长实,涉6957万股(占股本2.95%),近4年每股平均买入价为101.48元。金融海啸时,长江实业由2008-9-302009-5-22,在60-85元之间盘桓了7个多月,但在此期间,李嘉诚只增持了50.8万股,占过去4年共增持6957万股的1%都不到。先生已经是超级投资高手,买的又是自己最最熟悉的公司,本身又拥有大把子弹,尚且无法在股价的底部区域大量买入。

举上面两个例子,并非挑股神们的刺,而是想表达自己一个看法:投资时机的拿捏,远比一般人讲的要难得多。市场的气氛,令到即使是公司创办人兼手握巨资(而且是华人首富,见惯大风大浪),都不敢在股价跌到最低残时勇敢入货,那本身只是子弹有限的外部投资人,想要次次都做到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屡屡抓住股价的底部,简直就是天荒夜谈了。

但正如福探所讲的,安全边际,是企业的经营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低价买来的。所以我非常同意“他酷男”的说法,多研究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成长空间,才是首要的。

有此一感,是有见现在坊间,好象价值投资已完成了普及教育,言必称“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看说这些话的人所讲的公司,好象又大部分都是要靠市场再来一波“51万点”那样的行情才能兑现其预期的公司,如果未来市场指数长期平缓,象90年以后的台湾,那结果又如何呢?

大家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组合,然后作一个假想,如果未来市场没有“上帝啊,再给我一次泡沫”的场景出现,自己手里的公司还能涨吗?还能涨多少呢?

[此帖子已被 LEWIE 在 2011-12-20 6:59:2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0 13: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讲赔率好过讲抄底。只要赔率合适自己就何以决定买卖,而顶与底的决定权在市场先生手里,你说那样好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9: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可是从6岁开始买卖股票开始的,虽然买了伯克希尔后有浮存金了,而且后来越来越大,但是并不能否认其早期的成功,而且价值投资也不是华山一条路,在巴菲特的一个演讲里,价值投资人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Walter Schloss (沃特尔 史洛斯)在他的五十年投资生涯中,取得了平均 20% 的年回酬率。包括彼得林奇也没有浮存金,其长期收益率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9: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特从来没有念过大学,但他在纽约金融协会参加了本杰明?葛雷厄姆的夜间课程。华特在1955年离开Greham?Newman公司。以下是“亚当?史密斯”??在我和他谈论有关华特的事迹之后??在《超级金钱》(Supermoney,1972年) 一书中对他所做的描述:

他从来不运用或接触有用的资讯。在华尔街几乎没有人认识他,所以没有人提供他有关投资的观念。他只参考手册上的数字,并要求企业寄年报给他,情况便是如此。

  当华特介绍我们认识时,他曾经描述“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在管理别人的资金,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风险的厌恶。”他有高尚的品格.并以务实的态度自持。对他来说.金钱是真实的,股票也真实的??并从此而接受了“安全边际”的原则。

  华特的投资组合极为分散,目前拥有的股票远越过100支。他了解如何选股,将价格远低于其价值者出售给私人投资者。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担心目前是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关心今年是不是大选年。他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某家公司值一美元,若我能够以40美分买进,我迟早会获利。他便是如此不断地行动:他所持有的股票种类远比我的多??而且比我更不关心企业的本质;我对华特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是他的长处之?,没有人能够对他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巴菲特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演讲

是什么能让一位投资大师 Walter Schloss 在他的五十年投资生涯中,取得了平均 20% 的年回酬率。其实,这位大师的所用的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因为它实在太过简单有力,令很多人不相信它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回报。这个简单的选股方法就是Graham 在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中建议的多种选股方法中,最著名而简单的一个策略。

先来看看这个投资方法背后的逻辑。

这个策略,就是
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按照 Graham 的定义,Net Working Capital = current asset - total liabilities,也就是流动资产减掉总负债 (这个定义与今天的会计准则不一样,会计上的 net working capital 一般是指 current asset - current liabilities)。

Graham 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不是一家面临亏损的公司,内在价值没有理由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因为在计算 Net working capital 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计入 Fixed Asset。如果我们以 Net working capital 来代表公司的内在价值,那么我们就是把所有的固定资产的价值都当作零来看待了,这是对公司价值多么保守的估计!

如果我们能够以相等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它的 Fixed Asset 对我们来说,就已经是全部免费的了。若能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买入,那不是非常值得吗?因此,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价格交易的股票,是属于被非理性低估的股票。当价格恢复正常时,它应该要回到 Net Working Capital 以上的水平。

当然,投资股票要有一定的回酬率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安全边际,因此Graham 的建议,
是以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三分之二(67%)之价格买入,等到股价回到合理的水平,或已达到所要求得回酬率,就卖出。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逻辑是可行的。但人们会想: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好的交易吗?一家公司的股价低得这么不合理,会不会是有问题的公司?这种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Net working Capital 投资法有几个附带条件
1. 一定要分散投资。
2. 不要买入正在面临亏损的公司。(或者,基于任何理由,你认为将会面临亏损/倒闭的公司)
3. 第三,由于有些股票会出现长期被低估的情况。因此,如果两、三年内股价无法恢复到合理水平,也要卖出。

其中第1、2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第3点有关持股时间的,则可根据个别情况调整。以 Walter Schloss 为例,他所买入的股票,平均持有时间为四年。

了解它的逻辑后,再来看:Net-Working-Capital 选股法,容易执行吗?

这个选股法应用起来蛮简单的。只需打开随便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拿 current asset 减掉 total liabilities,再除以股票数量,就可以得出每股 Net working capital 是多少。只要公司的股价低于每股 Net working capital 的三分之二、在过去几年又没见亏损,这支股票马上入选。如果股价不合标准,就 next。
我们把上市公司一家一家拿来检验,选出10 支符合条件的股票来分散投资,整个买入过程就大功告成了。

(当然,在选股过程中可以加入其它的条件,比如说:零负债、股息高、现金雄厚、。。。等等。一来可降低风险;二来可能提高回酬率。)

买入后要做什么呢?什么都不必做,就是等。看手上持有的哪一支股票价格上升到了我们所要求的水平,直接卖出,再寻找另一个符合买入条件的来取代它。如此周而复始的重复同一个动作(很闷哦。。。。),让投资组合不断的增值。

这实在是太简单了!

有些人会问,股价低于 Net working capital 实在有点不合理,真的能够找到这么多家公司来分散投资吗?(会不会都买到一些要死不活的公司?)这个问题,要你真的去寻找过,才会有答案。Walter Schloss 的成功,证明了这个策略在美国这个“有效”市
场也是行得通的。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11-12-25 19:49:2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9: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学东西应该兼收并蓄,根据不同的公司做不同的操作,巴菲特曾长期持有可乐,也买过周期性企业中石油,而且如果看看巴菲特的交易历史持有过3到5年的股票也有很多。他酷的文章给我们启示是,不要简单的去模仿巴菲特,我们是没有浮存金的,简单的认为巴菲特买铁路我也买铁路是属于不思考的投资,因为巴菲特用浮存金获得10%的收益,其净资产的收益率会更高。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11-12-25 19:54:5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5 2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格雷厄姆还是巴菲特,其对于投资人的真正意义可能更多还是对于投资行为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对于投资的思维进行了深刻但又形象的归纳。

至于具体的投资案例,我也认为实在没啥可比性。格雷对于跌破净资产企业的偏爱以及这种对象必然要求的分散持有,使得这种投资几乎是在专门为了等待百年一遇的大股灾,而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时候很可能只能无所事事;而巴菲特的商业模式、极大的资本规模和超然于证券市场之外的回报取向,也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的。

说到底,最不可能从书本传记股东信里移植过来的,就是2样东西:一是对于生意的敏感性,二是对于风险的敏感性。感觉这2项几乎是投资里面最“硬”的能力,而且还不完全属于知识和技巧这种可以简单言传身教的玩意。所以巴菲特们大谈投资理论是没有丝毫风险的,这与那些掌握了某种有效的交易指标(如果有的话)的人必须高度保密截然不同。

投资做到一定程度,什么会计知识估值指标等等东西的比拼基本上都是浮云,那些东西可以让一些细节展现的更加充分或者清晰,但是真正决定性的东西就是来自于对于生意的理解力和对风险机会比的感知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2: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宏观角度看无论是在08年底还是10年的7月还是前段时间,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弥漫于财经的网站媒体,股民们似乎都成了经济学家,CPI,GDP,PPI等等各种数据老百姓都如数家珍一般,每一次的下跌都有经济的不好的因素,我只考虑一个问题,人类的欲望消失了吗?中国人厌倦汽车了吗?中国人厌倦享乐吗?没有,中国的10多亿人口,没有吃过的,没有穿过的,没有享受过的还很多很多,所以大可不必担心经济衰退,每一次衰退的极端都是买股票的绝好时机,因为我还没有见过经济一片大好股价极度便宜的情形。

巨大的群体心理影响着大多数人,在某些特殊时期顺着大多数人的足迹跑,只会得到平庸的结果。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12-2-24 22:39:5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12: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帖子,才发现这二天又走进误区了。不知为什么,突然对长江电力大发奇想。现在发现不对呀:长江电力在未来几年销售额是不会大幅上升的,而毛利率可能上升点,但不会太大,主要来自于电价上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7 14: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成长最快的行业中找最有潜力的公司的角度,我想入WTO时的一批公司适用,如纺织服装类,港口类,中集,深赤湾。从寻找使公司业绩变好的因素来说,北新建材可能算的上。因其纸面石膏板低成本,低使用成本,是政策支持可再生材料。受益于中西部产业转移,商用房大建设,保障房,全装修房建设要求,再加上公司的快速扩张,利用国企背景利用发电厂废弃的脱硫石膏作原料。其未来几年的销售额曲线会有很好的上行。未来还得益于其全 国布局形成的区域低成本运输优势 ,其它企业无法做的一样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7 00:58 , Processed in 0.02185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