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7,巴老在《纽约时报》撰文要《买入美国》,次年5月1日的股东会,他自己也亲口承认:“看来是不太成熟的,那时也许还不到买股的时候,更好的是拥有债券和现金。”事实上,以巴总当时高调入股的高盛、通用电气及一直不断加码的富国银行来看看:前两个好在是买的优先股+权证,按权证的行权价,现在还套30%以上;富国基本就是08年10月的价位。三年,也算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了。 昨天看HK的《明报》,详细讲了过去4年李嘉诚增持长江实业的数量和成本??李嘉诚自2008年至2011年12月中以来,累斥70.6亿元增持长实,涉6957万股(占股本2.95%),近4年每股平均买入价为101.48元。金融海啸时,长江实业由2008-9-30至2009-5-22,在60-85元之间盘桓了7个多月,但在此期间,李嘉诚只增持了50.8万股,占过去4年共增持6957万股的1%都不到。李先生已经是超级投资高手,买的又是自己最最熟悉的公司,本身又拥有大把子弹,尚且无法在股价的底部区域大量买入。 举上面两个例子,并非挑股神们的刺,而是想表达自己一个看法:投资时机的拿捏,远比一般人讲的要难得多。市场的气氛,令到即使是公司创办人兼手握巨资(而且是华人首富,见惯大风大浪),都不敢在股价跌到最低残时勇敢入货,那本身只是子弹有限的外部投资人,想要次次都做到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屡屡抓住股价的底部,简直就是天荒夜谈了。 但正如福探所讲的,安全边际,是企业的经营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低价买来的。所以我非常同意“他酷男”的说法,多研究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成长空间,才是首要的。 有此一感,是有见现在坊间,好象价值投资已完成了普及教育,言必称“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看说这些话的人所讲的公司,好象又大部分都是要靠市场再来一波“5年1万点”那样的行情才能兑现其预期的公司,如果未来市场指数长期平缓,象90年以后的台湾,那结果又如何呢? 大家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组合,然后作一个假想,如果未来市场没有“上帝啊,再给我一次泡沫”的场景出现,自己手里的公司还能涨吗?还能涨多少呢?
[此帖子已被 LEWIE 在 2011-12-20 6:59:2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