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回顾,以免别人总是说我们发出噪声。 引用:
原文由 掷铜板的人 发表于 2009-2-18 10:52:35 : 。。。对“牛市”和“熊市”的定义是由查尔斯?道提出的,此人于1902年去世,移动平均线是道氏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才出现的。如果牛市和熊市是用移动平均线来定义的,那么在1902-1960年这几十年间,股市岂不是是黑暗的一片、没有方向感?
原文由 掷铜板的人 发表于 2009-2-26 20:22:31 :
不过补充一下,从短期形态(日线以下)来看确实看到一个头肩顶形态,此形态很小(在60分钟或30分钟线中看得很清楚),破位映证了短期的调整。本人补充的就是,向下破位是不需要成交量放大的,向上突破才需要成交量的配合,也许老兄是不经意间遗忘了这个规则。 不过从周线图可以看到图形、成交量和技术指标都相当完美。中线无忧。
原文由 掷铜板的人 发表于 2009-3-16 14:49:46 :
从1815到今天(3月16日)又是46个交易日,所以今天的走势特别重要,它所提示的方向对于查看本轮趋势是否继续向上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我从上周以来一直在等待今天收阳线。
原文由 掷铜板的人 发表于 2009-5-23 22:32:29 :
金学伟说全年高点可能出现在5月份,现在已经5月下旬了,如果金学伟观点对的话,那么现在应该卖股票。 但是我怎么看都觉得我手中的股票依然是处于被低估的状态。我准备跟金学伟对赌一下,我打算继续持股。
原文由 掷铜板的人 发表于 2009-6-9 11:23:36 :
。。。一个楔型形态已经呼之欲出。 半年多来有些板块已经炒得太高了,起码是已经没有安全边际了。 原文由 掷铜板的人 发表于 2009-8-12 22:18:59 :。。我长期看好中国股市的未来,但对中短期的市场波动,我确实觉得是测不准的。
在这个帖子里发言不算多,但还是发言了好几次,观点如上,总体上一直看多。在此谈以下几点看法: 1、差点误判了一次大盘,即想到了出现“楔型形态”的可能。但这个形态一直没有被向下突破,所以“楔型形态”并未真正出现,因此并未形成真正的误判。懂形态分析的人应该能够明白,“楔型形态”即使出现,也只是中短期折返的性质,而不是对基本趋势反转的形态。 2、对大盘走势没有全程研究,其中3月中旬是花了点工夫研判了大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月16日(从成交量萎缩的情况来看,这天就是阶段调整结束的日子)。信周期的朋友可以说是我做了研究,不相信的人说我是瞎猜也没关系,反正本人不怎么想在这个方面花费太多时间了。后来还说过“准备跟金学伟对赌一下”的话,总之,就算有人搬出金大师,我还是坚持自己看多的看法。 3、技术分析的价值在哪里?是每天看着海面上微波起伏、细数着浪花朵朵吗?非也。技术分析最大的价值,在于揭示重大趋势的反转。只要基本趋势没有反转,中途的分析点评都不会有实质性的意义。当基本趋势依然向上之时,一路持仓就可以了(甚至连中期调整都可以不去理会)。这其实就是为什么楼主tbtb干脆遁身而去,不再发言的原因。 4、技术分析能够跑赢大盘吗?本人现在对此持一定的怀疑和悲观态度。在牛市中,指数型基金成为最大的赢家,是因为既然趋势向上且指数成份股大多数是质地较好的公司,而主观的选股和操作跑赢指数者,其实人数不多。不管是用价值分析来选股还是用技术分析来选股,最终跑赢指数的人都只是占少数。“向均值回归”的原理似乎象一个“紧箍咒”套在投资者的头上,选股的优劣平均之后和操作上的对错平均之后,绝大多数主动型投资者的收益率仍然与指数的涨幅接近。由此我们也要思考:我们辛辛苦苦做了研究,难道还是无法摆脱“被平均”的命运?也许会有人说当牛市结束后,技术型交易者按照道氏理论卖出仓位而指数基金却在熊市里面继续持仓,从而终于可以战胜指数基金对应的收益(例如20世纪前期的多轮牛熊交替)。但是有些时候(如美国1943-1969年、1983到1999年之间),道氏理论由于发出错误离市信号而被迫在更高点位上入市,导致指数基金仍然领先于道氏理论的绩效。从长期来看,不管用什么决策体系,“向均值回归”都是令人敬畏的市场规律。如果没有这种历史的厚重感,那么,今天看看这个指标,明天看看那根K线,为一些短期的胜果所陶醉,我相信必定迷失在一砖片瓦式的局部的迷宫里。能够长期超出市场平均收益率5-10个百分点的人很不简单(如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和江恩这样的技术派专家),必定有其相应的独到之处。如果仅仅是因为行情的不断上涨而变得越来越乐观,越来越指颐气使,“向均值回归”的原理很快就将在他身上发挥作用,他暂时领先大盘的成果也很快会随之化为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