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ICE

[天然气专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0: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气定价或敲定加权平均法 将提高国内价格

“加权平均法”或将成为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方案。

  记者获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财务部协同发改委价格司将全程参与改革方案的制定。

天然气价格改制的背景是:近年来进口合同项下的天然气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且以远高于中国国内价格的国际市场价格购入,而国内价格却一直没有放开管制,所以定价机制改革每拖延一步都将增加中石油、中海油这样的企业的财务负担。

  所谓定价机制,就是考量天然气价格将如何和原油及煤炭价格挂钩。

  “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向是确定一个相对综合性的价格,衔接国产气和进口气。”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在第五届亚洲天然气论坛上说。

  上述“综合性价格”价格方案被多位业内人士称作“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确定区域门站价格

  “一气一价”“区域定价”等天然气定价方案最终被否决。“加权平均法”被看做是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方案。

  随着国内输气管道的大规模建设和土库曼斯坦、缅甸管道气和东部沿海LNG资源的引进,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天然气运输网络将在2010年后形成。我国将形成多气源、多管线相互调剂、联合供气的格局

  国内气源比较复杂的地区为广东、上海等地。广东天然气气源有海上天然气、西二线、川气东送、大鹏LNG等,上海则由西一线、西二线、川气东送、东海平湖气田、洋山港LNG为其提供天然气资源。

  上述地区存在多条管线“串联”协同供气的现象,难以区分气源所在地和管输路径,“一气一价”的定价模式显然难以实施。“相反,'加权平均法’显得较为可行。在天然气下游表现为,地方燃气公司根据所经营的天然气种类制定一个'综合价格’。”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说。

  “简单地说,'加权平均’就是将国产气和进口气价格的折中,上调国产气价格,下调进口气价格。两种天然气加权平均后,由发改委确定区域门站价格,不同区域门站价格不同。这与当前成品油的定价相似,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执行不同的价格水平。”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胡奥林主任告诉记者。

  此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副总经理周志斌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拿出了更为具体的价格办法:进口到岸完税价+合理利润+国内管输费的原则定价。

  “进口天然气项目签订的是长期照付不议合同,合同中对气价、进口气量都作了严格规定,国家在制定进口天然气价格政策时,应以不让进口气项目发生亏损为原则。”周志斌说

  进口气价格确定后,将进口气价格和国产气出厂价格根据不同来源供应的气量采用加权平均价格,管输价格根据天然气经过的不同路径采用加权平均价格,二者相加得到管道连接点或出气点的综合门站价。综合门站价=根据不同气源供应气量加权的平均出厂(进口)价格+根据天然气经过不同路径加权的平均管输价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5: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气价改年内出台 仍取加权平均法

中石油2009年业绩路演深圳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石油财务总监周明春透露,针对中亚进口天然气价格高于国内的问题,新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将解决这个价格差,并采取加权平均法。

  中国石化董事长苏树林则在昨天香港业绩会上向本报记者表示,有关方面仍在调研外界关注的涉及天然气价改的几个问题。

  价改敏感问题仍在调研

  “新的价格机制本应在今年4月1日出台,但因各种原因而推迟,预计不久将出台。”周明春表示,为了减少大量、高价的进口气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新增天然气的价格将采取进口气加国产气的价格加权平均,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天然气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市场化的机制。

  “关于天然气价格改革,政府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其中,涉及外界关注的几个问题目前仍在调研。”中国石化董事长苏树林昨天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就在上周,中国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当前国内天然气价仅约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且各个气田价格不一致、各个目的地市场价格不规范,因此国内天然气价格应该改革和调整,“这一步今年会迈出”。

  国内气价未来将上调

  今年1月份,本报记者独家获得有关信息显示:分省实行统一门站价,由各省存量气(2009年)气价和增量气(2010年以后新增用量)气价两部分加权平均确定综合门站上限价格。而存量气和增量气也是分别经过一次加权平均。也就是业内所称的“三次加权平均”。

  其中,存量气价是根据各省使用的各油气田的天然气出厂价加管道运价加权平均确定。而增量气价则是根据国产新增气出厂价(1.17元/立方米)和进口气到岸价加权平均形成全国统一出厂价,加管道运价确定。

  业内人士认为,中石油高层此番表态确定加权平均的思路没有变化,这意味着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且国内气价未来将上调。“天然气价改之后如果提价的话,则肯定对上市公司有正面影响。”苏树林昨天说。

  川气东送气价已上浮

  值得注意的是,昨天宣布投产的川气东送项目天然气价已经比此前的西气东输气价有显著上浮。

  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王志刚在昨天业绩会上表示,川气东送的价格是由国家发改委核定的1.28元/立方米,此价格可上下浮动10%,整个管道的管输费是0.55元/立方米。目前,中国石化在沿线按照上浮价进行销售,为1.408元/立方米。

  这一价格较目前的“西气”价格整整高了100%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10: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源专家刘毅军、刘小丽谈天然气产业协调发展

  观点一:理性认识天然气供需失衡,必须首先认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历程

  观点二:出现天然气供需失衡状况,与系统规划是否周密和运营机制有关

  观点三:天然气供需失衡启示我们,迫切需要全产业链来进行调峰和错谷

  观点四: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根本解决天然气供需失衡的问题

  “理性认识天然气供需失衡,必须首先认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天然气需求猛增及有效利用缺乏准备,为供需失衡埋下隐患”

  刘毅军:应该说,近期部分城市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导火索”是气候,但归根结底还是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是说,供需失衡的诱因在今天可能是天气,明天就可能是其他因素。从深层次讲,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的历史比较短,但市场发育迅猛是根本原因所在。

  天然气开发利用在我国有一定历史,但跨地区、量大、应用领域多、涉及产业广等状况却是本世纪内发生的事。无论是陕京输气管道还是西气东输,历史都很短。而在美国,干线管道建设有80年历史;在欧洲,天然气规模利用自50年代就已开始。而且,我国是天然气利用新兴国家,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水平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得天然气市场一下子火暴起来。

  刘小丽:局部地区供需紧张,以往在部分地区也出现过,今年涉及面积较大,所以影响也大。虽然直接原因是大范围的异常天气使居民采暖用气剧增,但事实上,它暴露出我国在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阶段在需求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储备等多方面的问题。

  近10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以2004年西气东输管线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为标志,市场由启动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时期,天然气产业的协调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气温骤降让这些问题暴露出来。

  刘毅军:从历史上看,我国均是在近气区利用天然气,而早期利用主要以支农惠民形式出现,气价低是那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当时天然气商品化色彩不浓,消费量不大,也不可能出现争夺资源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后来天然气市场发育跨越时间短而快速,这个特定的历史轨迹就成为我们如今的制约因素。因此每次天然气价格调整,化肥问题都必须重点考虑。2005年气价调整时,化肥都是单列。这种特定的发展历史,对后来的天然气相关改革都有一定影响。

  “直到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时,人们均没有认识到天然气需求会迅速暴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系统规划是否周密和天然气末端运营机制有关”

  刘毅军:过去,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气带有“福利”性质,与政府关系特别紧密,承担城市配气环节希望把气价压下来。在天然气需求快速暴发的过程中,天然气末端运营也发生巨大变化,迅速市场化。2006年左右,末端运营方掀起新一轮企业化浪潮,外资及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开始兼并、投资进入城市燃气业务,因为他们敏感地认识到末端的商业机会,这就使得政府与承担城市配气环节单位适当拉开距离,但政府又保留着城市燃气的定价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控气价和财政补贴就成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北京为例,2007年气价上调,从1.9元调至2.05元,就采取了一些补贴政策。

  客观地说,大家最初对天然气市场发展认识得不那么清楚,上游企业由于时间短,也很难认识到这种情况。因此,随后全国范围内迅速上了一批发电、化工等项目,这就给今年供需失衡埋下了隐患。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及时用价格杠杆调整这些项目,不至于出现这种被动局面。

  各国天然气产业链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属于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气究竟该怎么用还是不太清楚。本来就这些气,有些项目是不能发展的,但是却发展了。现在有问题了,才说不能用气。因此,除了事前周密系统的规划十分必要外,还特别需要重新对现有的和新上的项目进行整体规划、评估。一种能源产品一旦价格相对其他资源的“比价”偏低时,在一定阶段必然造成使用的急剧增加,必然出现供需失衡。

  刘小丽:天然气供需紧张,除显示出上游仍需开发或引进更多资源,储备更多产能外,中游应该进一步提高管输和大型管网之间气源调配能力以及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外,也暴露出下游市场开发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市场开发比较盲目,导致需求增长过于迅速,超出供应面,致使供需矛盾紧张。如去年高油价时期,一批工业和化工用气项目上马,以及由于天然气价格偏低导致CNG汽车快速发展等,其实都为今天的天然气供需矛盾埋下隐患。除需求膨胀过快外,用气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另外一个深层次问题是,价格杠杆在调节供需矛盾时未起到应有作用。

  “我国天然气供需紧张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速度。天然气供需失衡的启示,是需要全产业链调峰”

  刘毅军:就居民用气来说,大家活动规律差不多,集中做饭,集中洗澡。这就提出一个话题:城市用气调峰。特别是在北方,调峰对供需矛盾的缓解意义重大。

  我们现在提出天然气全产业链调峰,就是说上中下游都要有调峰功能。举个例子,高峰期你想要洗澡,就得多交钱,否则就得约束你的行为。可是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机制,啥时候用气都是这个价钱。这几年在城市调峰上做了一些努力,包括建高压环形管线等,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整个产业链调峰的机制,特别是没有很好的价格改革机制。

  供需失衡是特定的发展阶段才出现的,而如果不出现这种问题我们就不会很好地去认识它并且想办法克服它。我们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气库是调峰的重要设施,但我国却很难选到合适建设气库的地方。简单地讲,就是选一个地方,在需要的时候将气从气库提出来,不需要的时候放进去,但气一进一出必然产生巨大成本和损耗。而且,气库建设的投资很大,周期也不短。

  刘小丽:为什么供需矛盾在一个时期集中爆发,源于天然气巨大的峰谷差。除冬夏峰谷差外,冬季的不同时间,一天之内的不同时段都存在峰谷差问题。要保证天然气稳定、安全供应,需要建设一定的调峰设施。调峰设施的不足,导致极端情况下的应对措施非常有限。

  储气调峰能力应当是上中下游产业链都具备的,不仅是天然气供应商要有一定储备能力,城市燃气公司也应有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的责任。国外也是如此,各环节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调峰设施。

  我国调峰设施建设与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开发不相匹配,还较为滞后。目前我国只有5%的调峰能力,而国外多为20%,甚至40%,有些国家还有专门的天然气储备公司。对于我国来讲,怎样一个百分比是比较安全的,有待于认真研究。

  储气库等调峰设施属于基础设施,极端情况下肩负调峰职责,然而日常状态下作用体现不突出,其投资规模和运营成本又相当巨大,如何吸引多元化的投资增加调峰设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需要在这个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比如说像电价一样,给予天然气调峰价格等等。

  刘毅军:天然气成熟市场有很大一部分可中断用户。可中断用户分两类,一类是需要时就可以停下来,另一类是可转换的。要培育这样的用户,需要企业自身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需要企业加大相关投资。通过可中断用户的培养,达到需要的时候一部分用户能中断供气,一部分用户使用替代能源,从而达到调控的目的。

  这次重庆出租车征收2元天然气附加费以应对供需失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缩小油气价差,重庆采取控制CNG的用量和CNG车辆的改装,调整了车用CNG的价格,对社会车辆油改气进行严格控制,这些措施可看做是培育“可转换用户”的开端。

  “天然气产业一定要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避免供需紧张的局面,促使市场的健康发展”

  刘小丽:市场需求的开发,要与天然气的供应相匹配,不能盲目发展;管道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建设几条长输主干线管道,一些地区的区域管网已经形成,但全国性天然气管网有待形成;随着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发展,调峰储备能力的建设问题较为突出,政府、石油企业、城市燃气公司都开始注重这个问题了。总之,天然气产业一定要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达成市场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政府在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应用价格杠杆,调动各方在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需求侧管理,正确引导市场消费,形成合理的用气结构。企业在重视资源开发和管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提高储气和调峰能力,保障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专家链接

  刘毅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天然气产业链经济问题及风险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负责完成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获多项省部级成果奖励。

  刘小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经济、能源规划及供需分析等研究,曾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内国际合作项目50多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1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气荒"难题咋破解 能源专家谈天然气产业协调发展

刘毅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天然气产业链经济问题及风险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负责完成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获多项省部级成果奖励。

刘小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经济、能源规划及供需分析等研究,曾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内国际合作项目50多项。

观点一:理性认识天然气供需失衡,必须首先认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历程

观点二:出现天然气供需失衡状况,与系统规划是否周密和运营机制有关

观点三:天然气供需失衡启示我们,迫切需要全产业链来进行调峰和错谷

观点四: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根本解决天然气供需失衡的问题

“理性认识天然气供需失衡,必须首先认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天然气需求猛增及有效利用缺乏准备,为供需失衡埋下隐患”

刘毅军:应该说,近期部分城市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导火索”是气候,但归根结底还是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是说,供需失衡的诱因在今天可能是天气,明天就可能是其他因素。从深层次讲,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的历史比较短,但市场发育迅猛是根本原因所在。

天然气开发利用在我国有一定历史,但跨地区、量大、应用领域多、涉及产业广等状况却是本世纪内发生的事。无论是陕京输气管道还是西气东输,历史都很短。而在美国,干线管道建设有80年历史;在欧洲,天然气规模利用自50年代就已开始。而且,我国是天然气利用新兴国家,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水平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得天然气市场一下子火暴起来。

刘小丽:局部地区供需紧张,以往在部分地区也出现过,今年涉及面积较大,所以影响也大。虽然直接原因是大范围的异常天气使居民采暖用气剧增,但事实上,它暴露出我国在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阶段在需求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储备等多方面的问题。

近10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以2004年西气东输管线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为标志,市场由启动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时期,天然气产业的协调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气温骤降让这些问题暴露出来。

刘毅军:从历史上看,我国均是在近气区利用天然气,而早期利用主要以支农惠民形式出现,气价低是那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当时天然气商品化色彩不浓,消费量不大,也不可能出现争夺资源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后来天然气市场发育跨越时间短而快速,这个特定的历史轨迹就成为我们如今的制约因素。因此每次天然气价格调整,化肥问题都必须重点考虑。2005年气价调整时,化肥都是单列。这种特定的发展历史,对后来的天然气相关改革都有一定影响。

“直到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时,人们均没有认识到天然气需求会迅速暴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系统规划是否周密和天然气末端运营机制有关”

刘毅军:过去,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气带有“福利”性质,与政府关系特别紧密,承担城市配气环节希望把气价压下来。在天然气需求快速暴发的过程中,天然气末端运营也发生巨大变化,迅速市场化。2006年左右,末端运营方掀起新一轮企业化浪潮,外资及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开始兼并、投资进入城市燃气业务,因为他们敏感地认识到末端的商业机会,这就使得政府与承担城市配气环节单位适当拉开距离,但政府又保留着城市燃气的定价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控气价和财政补贴就成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北京为例,2007年气价上调,从1.9元调至2.05元,就采取了一些补贴政策。

客观地说,大家最初对天然气市场发展认识得不那么清楚,上游企业由于时间短,也很难认识到这种情况。因此,随后全国范围内迅速上了一批发电、化工等项目,这就给今年供需失衡埋下了隐患。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及时用价格杠杆调整这些项目,不至于出现这种被动局面。

各国天然气产业链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属于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气究竟该怎么用还是不太清楚。本来就这些气,有些项目是不能发展的,但是却发展了。现在有问题了,才说不能用气。因此,除了事前周密系统的规划十分必要外,还特别需要重新对现有的和新上的项目进行整体规划、评估。一种能源产品一旦价格相对其他资源的“比价”偏低时,在一定阶段必然造成使用的急剧增加,必然出现供需失衡。

刘小丽:天然气供需紧张,除显示出上游仍需开发或引进更多资源,储备更多产能外,中游应该进一步提高管输和大型管网之间气源调配能力以及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外,也暴露出下游市场开发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市场开发比较盲目,导致需求增长过于迅速,超出供应面,致使供需矛盾紧张。如去年高油价时期,一批工业和化工用气项目上马,以及由于天然气价格偏低导致CNG汽车快速发展等,其实都为今天的天然气供需矛盾埋下隐患。除需求膨胀过快外,用气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另外一个深层次问题是,价格杠杆在调节供需矛盾时未起到应有作用。

“我国天然气供需紧张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速度。天然气供需失衡的启示,是需要全产业链调峰”

刘毅军:就居民用气来说,大家活动规律差不多,集中做饭,集中洗澡。这就提出一个话题:城市用气调峰。特别是在北方,调峰对供需矛盾的缓解意义重大。

我们现在提出天然气全产业链调峰,就是说上中下游都要有调峰功能。举个例子,高峰期你想要洗澡,就得多交钱,否则就得约束你的行为。可是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机制,啥时候用气都是这个价钱。这几年在城市调峰上做了一些努力,包括建高压环形管线等,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整个产业链调峰的机制,特别是没有很好的价格改革机制。

供需失衡是特定的发展阶段才出现的,而如果不出现这种问题我们就不会很好地去认识它并且想办法克服它。我们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气库是调峰的重要设施,但我国却很难选到合适建设气库的地方。简单地讲,就是选一个地方,在需要的时候将气从气库提出来,不需要的时候放进去,但气一进一出必然产生巨大成本和损耗。而且,气库建设的投资很大,周期也不短。

刘小丽:为什么供需矛盾在一个时期集中爆发,源于天然气巨大的峰谷差。除冬夏峰谷差外,冬季的不同时间,一天之内的不同时段都存在峰谷差问题。要保证天然气稳定、安全供应,需要建设一定的调峰设施。调峰设施的不足,导致极端情况下的应对措施非常有限。

储气调峰能力应当是上中下游产业链都具备的,不仅是天然气供应商要有一定储备能力,城市燃气公司也应有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的责任。国外也是如此,各环节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调峰设施。

我国调峰设施建设与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开发不相匹配,还较为滞后。目前我国只有5%的调峰能力,而国外多为20%,甚至40%,有些国家还有专门的天然气储备公司。对于我国来讲,怎样一个百分比是比较安全的,有待于认真研究。

储气库等调峰设施属于基础设施,极端情况下肩负调峰职责,然而日常状态下作用体现不突出,其投资规模和运营成本又相当巨大,如何吸引多元化的投资增加调峰设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需要在这个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比如说像电价一样,给予天然气调峰价格等等。

刘毅军:天然气成熟市场有很大一部分可中断用户。可中断用户分两类,一类是需要时就可以停下来,另一类是可转换的。要培育这样的用户,需要企业自身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需要企业加大相关投资。通过可中断用户的培养,达到需要的时候一部分用户能中断供气,一部分用户使用替代能源,从而达到调控的目的。

这次重庆出租车征收2元天然气附加费以应对供需失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缩小油气价差,重庆采取控制CNG的用量和CNG车辆的改装,调整了车用CNG的价格,对社会车辆油改气进行严格控制,这些措施可看做是培育“可转换用户”的开端。

“天然气产业一定要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避免供需紧张的局面,促使市场的健康发展”

刘小丽:市场需求的开发,要与天然气的供应相匹配,不能盲目发展;管道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建设几条长输主干线管道,一些地区的区域管网已经形成,但全国性天然气管网有待形成;随着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发展,调峰储备能力的建设问题较为突出,政府、石油企业、城市燃气公司都开始注重这个问题了。总之,天然气产业一定要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达成市场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政府在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应用价格杠杆,调动各方在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需求侧管理,正确引导市场消费,形成合理的用气结构。企业在重视资源开发和管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提高储气和调峰能力,保障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left_bt align=center>

    发改委四大举措稳定天然气供应 称紧张局面缓解

</DIV>

  11月23日电 进入11月份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天然气需求量大幅攀升。受天然气管输能力限制、峰谷差大、储气规模不足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武汉、重庆、西安、南京、杭州等地相继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据来自发改委的消息,该委积极组织协调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海洋石油总公司,以及各地经济运行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资源供应,加强运行调节,强化需求侧管理,稳定市场供应。

  一是天然气生产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持高负荷生产,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合理安排检修,科学调用储气资源,积极组织进口,努力增加天然气资源供应。11月1-20日,中石油日均供气1.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

  二是统筹资源平衡,做好产销衔接和调运,搞好科学调度,优化管网运行,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天然气产销运储设施平稳运行。

  三是加强监测协调,及时掌握供应状况,特别是对“西气东输”、“忠武线”、“陕京系统”等沿线重点地区予以高度关注,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应急预案,搞好应急调度,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协调解决。此次低温雨雪天气发生以来,相继对资源偏紧地区增加了天然气供应。

  四是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严格天然气利用政策,根据气源情况,制定保供序列。始终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摆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安排好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用气。武汉市政府对燃气出租汽车发放补贴,重庆市调整车用燃气价格政策,引导燃气车辆改用燃油,确保居民生活用气需要。同时加强舆论宣传,正确引导消费,促进节约使用。

  发改委称,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目前各地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逐步缓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0: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气荒"释疑 探寻"天然气危机"的深层其原因


核心提示:中石油的内部资料显示,11月1-20日,全国天然气需求量大幅上升,该公司单日的供气量接近2亿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

  今年冬季来得异常的早,尤其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11月15日晚,武汉市迎来了最近9年首次在11月份出现的大雪,突然来袭的寒风和降温导致武汉由来已久的天然气紧张局面骤然加剧,16日零时,武汉市所有的天然气加气站对出租车全面停止供气。

  随着冷空气的继续南下,天然气供应短缺也跟随到了多个城市,在之后的几天里,南昌、杭州、重庆、长沙等多个城市天然气供应告急,此时,“天然气荒”一词如同几年前的“油荒”一样,在各大媒体间被迅速传播。

  “气荒”的不期而至不仅导致了众多的天然气出租车无法运行,而且还影响到了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于是各种抱怨和谴责声迅速指向了天然气的供应方??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人们认为,是两大公司的垄断导致了它们没能全力生产和保证天然气供应,甚至还出现了对两大公司“逼供涨价”的质疑。

  而两大公司对此感到非常“冤枉”,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在奋力增加我国南方的天然气供应,仅中石油一家,天然气的总供气量就由月初的每日1.69亿方提高到了1.94亿方,每天增加市场供应2500万方。但市场上的天然气依然供不应求。

  中石油的内部资料显示,11月1-20日,全国天然气需求量大幅上升,该公司单日的供气量接近2亿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

  储备瓶颈

  分析人士认为,从总量上看,经过近年的管道建设和气源的开发,中国现有的天然气供应能力与需求基本匹配。去年我国的天然气总产量为760.8亿方,需求量为807亿方。尽管有一定缺口,但从总量上说并不会直接对现有的供气局面造成严重干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南方地区大面积的“天然气危机”呢?人们大都归因于天气突变导致需求骤增,而天然气的整体供应却相对不足。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气荒”的深层次因素在于中国天然气储备手段不足和管网的落后。

  “发生本次危机的原因是多重的,但主要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有科学规划”,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张抗表示,“天然气是上下游一体化最强的行业之一,对管线严重依赖,但是管线输气必须要建储气库,以用来调峰。现在我国的天然气管道大都没有建调控气库,因此一旦出现突发性恶劣天气天然气需求上升,就可能无法保证足额的供应。”

  曾在中国石化咨询公司工作过的天然气专家李良对此也持类似的观点,据他介绍,目前中国仅有西气东输的部分管道考虑了储气库,其它的管道均没有,只是靠管道自身来调峰,但由于管道容量有限,因此自身的调控能力严重不足。“不建设储气库,就没有能力应对紧急的调峰需求,因此也就难以应付突发事件。”李良说。

  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约3.5万公里,总供气量800多亿方。但目前地下储气库总调峰能力只占全国天然气市场消费量的2%左右,约占中石油供应量的3%。而西气东输一线途经10个省市自治区,竟没有一个储气库。

  在国外铺设天然气管道时,均设有储气库等储存手段。而我国目前还处于管网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储气库建设需要很大一笔投入,天然气入库和出库还会有损耗,因此,中国最初建立的天然气管道都没有储气库。

  没有储气库,需求调峰能力就不能被满足,中国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举例说,每年两大石油公司都会与各地签订供气合同,如武汉市计划供气为每天150万方,但由于极端天气,需求上升到250万方,即使供气公司开足马力,管道运力达到极限,也难以满足100万方的需求缺口。“这根本原因不能归咎于天然气的上游垄断,而是整个国家储备机制没能跟上”,韩学功说。

  管网落后

  除了储备手段不足之外,我国天然气管网的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天然气的灵活调控和自由调度。

  由于天然气运输严重依赖于管道,如果管道之间不能够相互连接,各管道之间的调度必然难以进行。李良介绍说,我国的管道大都是东西走向,且相互之间基本没有连通,因此在南方出现“气荒”的情况下,即使其它管道有剩余的天然气,也很难相互支援。“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我国的管道系统不发达,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天然气管道四通八达,一般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李良说。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

  据了解,目前中石油集团的天然气份额占中国市场的80%,天然气管道大部分也在中石油旗下。但是无论是涩宁兰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管道,还是忠武输气管道、陕京二线输气管道均是独立运行,中间未有交叉,因此,中国目前主要的天然气通道只能称之为“管”,而不是“网”。

  但未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完成,将会有效缓解管道分散的状况。据报道,西气东输一期和二期管道之间,以及国内主要气田和重点消费城市之间,将随着二线工程的完工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天然气网络。

  保供手段

  尽管最近几天由于全国气温有所转暖,“天然气荒”也得以缓和,但如果不能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未来“气荒”仍将会继续造访。

  而解决“气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天然气的产量和供应量,以及建立储备系统和加强管道之间的连接。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在现有管道和储量难以短期内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其它手段。

  首先,供气公司应重视平衡用气需求曲线,防止用户季节用气悬殊过大。所谓用气需求曲线,是指一个用户全年的用气量浮动组成的曲线。城市供气公司应加强对用户的调查,充分了解用户夏季和冬季的用气量,以此来掌握总体需求。

  李良介绍说,北京冬季是夏季用气量的20-30倍,因此城市供气公司在发展用户的时候,应当积极发展那些夏天用气多,而冬天用气少的用户,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多发展“可中断用户”,即那些既可以用其它燃料也可以用天然气的用户,以应付突发和紧急事件的发生。在国外天然气供应公司的用户中,一般都会有很多的“可中断用户”。

  其次,供气企业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冬天供气储备能力。由于夏天用气量下降,供气企业通常会关闭一部分气田,在冬天和用气高峰到来之前,应尽早准备,以防突发事件发生。

  再次,提倡和大力推进煤层气的发展。根据我国煤层气“十一五”规划,煤层气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中部地区,即目前容易发生“气荒”的地区。“如果我们认真贯彻了煤层气‘十一五’规划,那么目前‘北气南下’的管道就已经开通,在我国中部地区能够形成5亿方的现成供气能力,那么这次‘气荒’就可能不会发生。”李良说。

  而中石油内部也形成一套自己的机制,中石油内部资料显示,该公司将继续加大天然气生产、优化管网和储气库运行的挖潜力度,将继续通过新井投产、减少自用、优化管网流向、合理安排储气库采气梯度等措施,尽可能保证目前紧张形势下的天然气供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09: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box01 id=artibodyTitle>

天然气批发价暴涨超两成 专家称垄断致“气荒”

<DIV style="PADDING-TOP: 5px">  在天然气供应吃紧的情形下,半个月之内,国内天然气批发价格平均每吨已暴涨500~700元,涨幅平均已超过两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天然气价格的一路高涨在全国多个省市已普遍出现,而且涨势目前仍在持续。</DIV></DIV><DIV class=concent id=artibody>

  天然气批发价暴涨超两成

  “天然气价格已经快要赶上柴油的价格了。”卓创资讯液化气行业的一名分析师17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本月初开始,天然气价格一路高涨,华南地区目前已从每吨4000元左右涨至4500~5200元/吨,北方地区由3250元/吨涨至3800元/吨,涨幅平均已超过两成。天然气价格的一路高涨在全国多个省市已普遍出现,而且涨价仍在持续。

  尽管如此,天然气仍然供不应求。今年入冬以来,成都、武汉、杭州等多个城市遭受了“断气”之灾。各地燃气公司、加气站本已存在的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在各地政府力保供气不断的压力下,燃气公司和加气站宁愿高价从一些民营企业进货,最终导致各地天然气价格暴涨。

  全球天然气过剩,市场已从卖方市场演变为买方市场。但在我国却出现了一幕幕“怪现状”:扬州部分天然气公交车停运、武汉停限天然气工业客户保障民用、成都城区天然气站关门、出租车司机被号召每天只加一次气……这种“气紧”的狼狈局面在各地频频出现。

  专家:垄断致“气荒”

  其实,最近3年“气荒”现象在国内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中国天然气产生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昨日(17日)告诉记者。他认为,关键领域由少数央企高度垄断,未能依靠市场进行充分的资源配置是造成供应短缺和民企高抬天然气价格的根本原因。

  韩晓平表示,包括勘探开发等天然气领域中上游高度垄断,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多元化和充分竞争市场,也无法充分调动民企和一些地方国企的积极性。

  目前的天然气行业情况是,上游勘探、生产主要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手中,中游的长输管网也主要由上述三大企业垄断,而下游城市及工业燃气的输配业务则是国有、私营企业共存。

  天然气价改再上日程

  中石油日前透露,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已完成向三大石油公司的意见征询,这标志着天然气改革即将出台。据正在考虑的定价机制,天然气价格将和原油及煤炭价格挂钩,据媒体报道,其出厂价格可能会上调20%~30%。

  有观点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紧迫性来自于进口天然气的价格压力。多名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进口天然气量的增加,进口气与国产气的巨大价格差距将导致国内天然气销售市场混乱。

  甚至市场猜测,天然气价改或在今年破冰,将石油的热值比和天然气的热值比相对应,依照一定的定价机制,让天然气价格跟随国内油价适当联动。根据湘财证券研发中心提供的数据,国内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如果完全和石油或进口气价接轨,未来天然气的涨幅在100%左右。

  但记者昨日(17日)就此事采访国家发改委时,并未得到明确答复。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制造了持续不断的气荒?

12月2日讯 2009年的冬天,因为底"气"不足而显得格外寒冷,气喘吁吁、英雄气短、一气难求、气荒警报,这些词语一再登上各家报纸的版面。从2005年开始,再也没有比气荒更热得烫手、更热得持久的词汇了,它引发了无数人士的连续追问:到底是谁制造了持续不断的气荒?如何才能终止气荒?

  一问:都是暴雪惹的祸?

  11月10日夜里到12日5时,郑州2009年的第一场雪猝不及防地提前降临,截至12日8时,郑州市降雪量达到47.9毫米,积雪深度达到32厘米。按气候上的概率统计,郑州的积雪厚度达到50年一遇的级别,局部地区达到百年一遇的级别。

  随后,气荒也猝不及防地来临。郑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燃气)一位人士认为,今冬气荒都是暴雪惹的祸。理由是:11月7日郑州市的日用气量为110万立方米,暴雪后骤增到220万立方米,翻了一番,郑州燃气日缺口已超过50万立方米。

  按原先预计,今年郑州的年需求量为4.7亿立方米,有主力气源中石油超计划供应1个多亿立方米燃气做"后盾",按说今冬燃气不会出现大缺口。暴雪使得采暖季提前到来,燃气壁挂炉的用气量高速增长,目前已接近3万户,每户日用气量约为20立方米,3万户日用气量达到60万立方米,加大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

  中石油的官方解释同样把气荒归咎于暴雪,称今年中国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雪和冰冻,由于北方天然气需求量急剧上升,不得不对长江以南部分城市进行减供。

  但是这种说法招致一些专家的质疑:如果非要把气荒的责任算到暴雪头上,那如果今年冬天不再下暴雪,是不是气荒就会停止?最近几天气温已经回升,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据了解,从11月23日起,郑州五座公交加气站暂停对出租车供气,以保证原本紧张的公交车用气,这又造成近千辆出租车加气受影响。

  另外,如果把账都记到暴雪头上,那没有暴雪的年份为什么也会有气荒?2005年年底,郑州天然气每天用气缺口为50万立方米左右,缺口近1/3,车用燃气全面停供,居民用气受到影响。2006年年底,郑州市区天然气日缺口为50万立方米,郑州车用燃气停气一个月。2007年年底,郑州从西气东输、中原油田和中石化华北分公司等多方协调额外气源,渡过了冬季气短难关。2008年10月1日起,郑州燃气对郑州市IC卡表燃气用户下达了限购令,每个家庭限量50立方米。

  "暴雪充其量是气荒的诱因和催化剂,只是个表面现象,背后有其深层动因。"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说。

  二问:都是供求惹的祸?

  "近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是爆发式的,每年消费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位数。"一名参与国家发改委天然气价格研讨的专家如是说。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煤改气"、"油改气"热潮,不仅城市供暖改烧天然气、出租车燃料改用天然气,许多工业企业的燃料也纷纷改用天然气。比如,甲醇、化肥等天然气化工项目以及燃气电厂等工业项目近年来快速发展,耗气量日趋增加。

  拿郑州来说,2006年12月郑州市日均用气量149万立方米,2007年增长到164万,2008年1月日均用气量为192万立方米。预计2009年天然气需求量将在4.6亿立方米以上,而现阶段落实气源指标仅4.1亿立方米,全年供需缺口达5000万立方米。郑州燃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供暖期(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气源指标为2.61亿立方米,预计郑州市今冬明春缺口总量达到4500万立方米。

  郑州燃气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原先对天然气市场增长准备不足,前几年鼓动出租车司机油改气,有的司机还不太情愿,现在油改气的越来越多。郑州市客运管理处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郑州市出租车共有10607辆,其中有8913辆改为使用油气双燃料,比去年多了近4000辆。

  尽管如此,郑州燃气并没有停止开发大客户的步伐。

  今年8月,郑州燃气宣布,与郑州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营公司,拓展车用能源开发及应用以及改造及维修燃气车辆业务,合营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今后郑州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郑焦城际公交和郑许城际公交也将"吸"上洁净的天然气。

  今年9月29日,郑州市西南部四环外第一家区域性天然气用户??马寨工业园区天然气正式通气点火,不仅使郑州市西南区域的数万名群众用上洁净环保的天然气,而且使该区域内天方食品、顶新康师傅集团、百分百食品公司等一大批工商业用户受益。

  郑州燃气一位内部人士曾透露:郑燃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除了不断增加的用气需求外,还有商业、工业及车辆用户明显增长,供气结构不断优化。未来,郑燃还将不断扩展住宅、商业、工业及车辆用户的规模。

  需求暴增,那么天然气的供应情况如何呢?

  一位熟悉郑州燃气的分析人士介绍说,天然气供应主要是按合同供气,年初根据一年的用气情况与上游企业签订供气合同,合同外再要气就有点儿困难。问题是天然气夏季与冬季的谷峰差较大,尽管郑州燃气每年入冬前都储存220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进入冬季后还要保持连续的购入和储存,但是仍然供不应求。

  分析人士指出,造成这场"天然气危机"的原因并非单纯的天然气供应量不足,暴露出更深层的问题是我国天然气存储能力和调峰能力不足。

  而更多人把矛头指向天然气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对于中石化、中石油来说,目前在尽快扩大天然气供应上并不很积极,这实际上是在与市场博弈。

  事实上,天然气行业占而不采现象较突出。以中石化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为例,他们在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打了220口井,一口井产量2.2万立方米,目前只动用了1/4的储量。因此,有媒体直指这场气荒是"人为造成的",不是天然的。

  由于供求失衡,郑州燃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用气形势极端严峻,郑州燃气将首先保证居民、医院、学校等重点用户的用气,对工商业用户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对此,有专家认为对工商业用户不公平,属于"钓鱼行为,鱼上钩了,就撒手不管了"。

  对此,有专家分析,不顾资源瓶颈过度的市场开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天然气供应的紧张局面。如果从需求增长??天然气供应紧张??增加天然气供应??天然气结构性过剩??刺激消费??需求增长??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循环模式来看,气荒将和电荒一样陷入无休止的周期性循环。

  三问:都是低价惹的祸?

  有人认为,低价导致需求过快膨胀。那么,中石化和中石油会不会利用气荒大做文章进而形成"价格逼宫"?

  中石化和中石油有关负责人对此予以否认。中石油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石油塔里木、长庆、青海、西南四大油气田已满负荷生产。作为央企,中石油会千方百计保证供应,完全没有必要通过绕道南方"逼宫"涨价,也不会因为气价低而不增加生产。

  而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透露,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气公司已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天然气价格调整的申请。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的送审稿目前已由国家发改委上报至国务院,只等最后审定。如果不出意外,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有望明年1月份正式出台。

  至于天然气价格调整的理由,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分公司副总经理汤亚利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天然气论坛上说,由于天然气销售价格长期低于其他可替代能源,导致天然气需求量猛增,供需矛盾突出。

  "如果每立方米气价上升0.1元,就可以再多动用1/4的储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石兴春直言不讳。他说,如果涨到1元钱,可以建成80亿~10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目前,天然气的价格与电、油相比的确具有竞争力。郑州燃气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民用天然气与电、液化石油气释放同等热量所需支出的费用比例为1∶3.65∶3.81,天然气和电、液化石油气两种能源相比,单位热值销售价格为最低。天然气与生活用煤相比,经测算每户日天然气消费支出占燃煤消费支出的38.33%。

  郑州市出租车司机巴师傅告诉记者,他的车如果喝油的话每公里要消耗8毛钱的油,吸气的话只要4毛钱,节省一半。河南省商业行业协会洗浴专业委员会主任袁明则称,锅炉烧油比烧气贵五六倍,将大大增加洗浴行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呼吁有关部门关注市场的诉求。

  而另一个令人不解的事实是,从2009年2月1日起,郑州市天然气已然涨价并实行阶梯气价。每户月用气量在50立方米及以下的,价格由1.60元/立方米提高到1.90元/立方米,每户月用气量超出50立方米的部分,作为允许类用气,价格由1.60元/立方米提高到2.20元/立方米。但是,价格上涨并没有解决郑州气荒问题。这也给一味想依靠涨价解决问题的燃气公司敲了警钟。

  四问:都是垄断惹的祸?

  "这场气荒,表面上是因为暴雪所致,其实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供需不平衡则是因为中石化和中石油、中海油对价格不满,对新气源的开发投入不足,这一切的根源在垄断。"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说。

  目前,我国天然气的上游勘探、生产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进行,中游的管网输送也由三巨头进行,有国家发改委官员辩解说,有三个企业互相竞争,不能算垄断。

  郑泰森认为,垄断在于三家企业对于市场的绝对控制力和话语权。天然气之所以出现供应短缺,是因为勘探开发的主体太单一了,从生产、运输到销售整个过程都是垄断的,没有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供应渠道。资源配置效率受影响,因为只有竞争,企业才有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

  比如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勘探更多的油气田上行动迟缓,投入不足,对于气源的储备严重不足。根据中石化原计划,"川气东送"今年9月份就要实现局部通气,今年年底全线贯通。然而,到目前为止,中石化仍然未与下游燃气公司签订购销协议。

  "既然气源紧张,我们需要开发建设更多的气源,仅靠少数几家企业的资金和力量远不足够,我们可以吸引社会资金来从事管道和相关设施建设,从而引入竞争,降低管输价格。"郑泰森说。

  问题是,相对于欧美等国天然气生产商和管道公司分开经营的状况,我国的情况是,生产者往往与管道公司的身份重叠,真正的竞争很难引入。

  同时,巨大的天然气供应缺口,给各方资本寻求替代能源以动力。从开发技术和可开采量来看,煤层气是天然气当前最现实的补充气源。

  据专家介绍,河南省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全省2000米以下浅资源总量8795.71亿立方米,相当于13亿吨标准煤。目前,河南成立了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全省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抽采和利用。

  相比于天然气,煤层气开采难度更大,开采成本较高,管道建设滞后。尽管国家对煤层气企业已陆续出台了投资补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发电上网等10多项扶持措施,但目前仍很难让企业做到"有利可图"。因此,下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各方资金进入,唤醒沉睡的煤层气宝藏,将是解决气荒的一个重要通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09: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然气荒”折射出了什么?


今冬,纷纷扬扬的几场大雪,不仅让中国众多省市提前感受到了严冬的寒冷,而且也引发了一场并不多见的有关“天然气荒”的是非争论。

  据悉,11月以来,华北、西北和华东等地区天然气供应趋紧,部分城市缺口达40%。包括西安、武汉、重庆、南京、杭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启动应急预案。在天然气供应吃紧的情形下,国内天然气批发价格在半个月之内平均每吨暴涨 500?700元,平均涨幅已超过20%。

  在水、电价格喊涨之际,“天然气荒”引发的天然气价格上涨再次触动了民众的敏感神经,于是,针对石化三巨头 “捂气惜售”、“逼宫涨价”的说法从各个层面传播开来。对此,天然气生产企业大呼冤枉,中石油、中石化等纷纷出面澄清。

  岁末的纷纷攘攘中,天然气生产企业到底是真正的“气荒”还是惜售?面对国内巨大的天然气需求市场,出现缺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客观而冷静地看待天然气的涨价与否?众多媒体都在思索这些问题。

  “捂气惜售”?

  曾有媒体质疑,此次气荒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天气原因?如果是天气原因,为什么应该有的预案和调节机制没有发挥作用?连环问题问得尖锐而巧妙,在旁观者看来,无论是与否,三大石化巨头似乎都难逃因“捂气惜售”而被诟病的结局。

  中石油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断然否定了“捂气惜售”的说法,明确表示,极端天气引发的天然气激增需求是造成气荒的根本原因。据中石油相关部门统计显示,11月份以来,全国大范围降温并伴有罕见的雨雪天气,使得众多城市天然气用量不容商量地快速增长。例如北京,11月1日突如其来的大雪令人猝不及防,也把供暖的问题提早推到了政府的面前,原定于11月15日开始的供暖日提前到11月1日。11月1日当天,陕京管道仅向北京市就输送天然气3400万立方米,比前一天增加650万立方米,高于历年同期供气量。随后,接连而至的两场大雪让气温比往年同期低了大约6摄氏度,于是,截至11月16日北京市法定供暖的第2天,全市天然气用量创出历史新高,达到3590万立方米,同比增加1319万立方米。北京不是个案,据悉,由于众多城市告急,中石油的天然气供应量由11月初的1.69亿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89亿立方米,增加的2000万立方米的供气量意味着每天的供气增幅达到11.8%。

  突然增加的用气量为中石油等供气企业增加了不小的压力,不仅产气田要满负荷生产,输气管道更要超负荷输气。以横贯东西的西气东输管道为例,11月1日至23日,西气东输输气量达到12.96亿立方米,日均输气比前一阶段增加了1000多万立方米,比2008年同期多输气1.52亿立方米。如此大的输气量,意味着必须增加管道的输压,于是,11月15日至21日,西气东输干线上21个站有29台压缩机组在运行。此间,因为极端恶劣天气导致下游用户用气量激增,干线管存气特别是东段管存气急剧下降,上海末站的最低压力降至3.45兆帕。为确保东段用户正常用气,西段增开部分机组,其中8个站实行了双机运行。

  中石油相关人士表示,天然气是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商品,从勘探到开发、从集输到销售,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首先,不论前期投入多少,气井产量是有数的,管道输量也是有限制的,这在客观上要求销售使用天然气必须有严格的规划;其次,天然气非业外人士想像的那样,像自来水,用户用多少,管子里就应该流出多少。输气管道一旦超过安全输压,是有巨大的安全风险的。业内人士担忧,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冷冬带来的需求激增,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用气量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月累计销售气量纷纷超月度计划。特别是华北,由于地下储气库提前严重超采,管网管存气逼近安全供气极限,已经给整个冬季保供和管网安全平稳运行带来了风险。

  据悉,中石油储气库目前已由注气切换到采气。由于去年同期中石油储气库尚未开始采气,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储气库过早进行大规模采气,将直接影响到12月和1月高峰日的调峰气量,给整个冬季北京市和华北地区保供以及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带来隐患和风险。在舆论的汪洋中,肩负着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等重大使命的石化巨头们似乎不太可能没有政治觉悟性。灾害天气加剧了“气荒”的产生,看来已毋庸置疑,“捂气惜售”、“逼宫涨价”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属于无稽之谈。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天气,“应有的预案和调节机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天然气供应企业,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以及地下储气库的建设上是否像外界传闻所言存在投入不足呢?

  机制错位?

  对于投入不足说,天然气供应企业同样予以否定。中石油相关人士表示,以西气东输管道为例,自投产以来,西气东输管道每年的输气量都在上台阶:2004年0.8亿立方米,2005年 38.7亿立方米,2006年80.6亿立方米,2007年143.6亿立方米,2008年158亿立方米,2009年预计163亿立方米。毫不夸张地说,西气东输管道的发展奇迹明白无误地印证着天然气供应事业跨越式的发展轨迹。

  天然气供应事业的确发展较快,但近年来天然气供需依然存在缺口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天然气产量今年预计为890亿立方米,而需求增至1000亿立方米以上,供需缺口达110亿立方米左右。民众纳闷飞速发展的天然气事业为何滞后于天然气需求市场,也就不足为怪。

  相关专家的答案是,首先,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日益凸显,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令天然气供气企业措不及防;其次,天然气供气企业并不直接对用户负责,而是对处在中间环节的燃气公司负责,根据燃气公司申报的需求量来规划生产。撇开突发事件不谈,一旦中间环节出现申报失误,同样可以拉大供需差距。

  据悉,针对飞速发展的天然气市场和供需脱节的既定事实,中石化相关高层曾提出“五个大于”原则:落实的资源储量必须大于开发方案规划需要的资源储量;实际建成的产能必须大于计划安排的产能;实际净化能力必须大于需要处理的混合气量;安排的产量必须大于管输量;管输量必须大于市场安排的销售量。不过,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就天然气的特殊性和天然气市场的特殊性而言,一旦不断膨胀的天然气需求遭遇不期而遇的突发状况,任何预案和调节机制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天然气供气企业欲说还休的理由还有很多。业内人士透漏,目前,中国天然气的终端使用价格平均为每立方米2.3元,处在价格链最上游的供气企业卖给燃气公司的平均价格是每立方米1元。众所周知,天然气生产建设的投入成本巨大,1元的卖价令天然气供气企业成本之外的利润空间极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天然气供应企业的高速发展。

  有识之士表示,现实存在决定眼下的天然气供需矛盾并非石油企业努力就可全部解决,如何从社会层面来研究和看待这个问题,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全新课题。

  涨价是与非虽然“捂气惜售”、“逼宫涨价”属无稽之谈,但从方方面面透出的信息看,天然气涨价似乎仍会如期而至。

  相关人士直言,目前,天然气消费在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不到3%,既低于世界2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8.8%的平均水平,未来发展仍会非常迅猛。随着能源消费纷纷转向天然气,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约300亿立方米,2015年约400亿立方米。此次“气荒”不过是未来天然气供需尖锐矛盾状况的一次提前预演。

  目前,中国天然气定价在全球属于偏低水平,天然气出厂价仅为原油价格的33%,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天然气与原油比价通常在65%?80%之间。随着国内天然气需求的激增,进口天然气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处于高位的进口气价,给国内低价天然气的运行和销售带来很多问题,成了倒逼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真正动力。

  专家预测,若中国天然气完全和全球石油或进口气价接轨,未来天然气的上涨空间应在60%?100%之间。然而由于天然气的价格接轨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因此价格调整应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天然气价格的上调将对上游油气公司、管输类公司形成直接利好,这点毋庸置疑。对于民众来说,心态复杂也可令人理解。今年,在电价、水价上涨之声风生水起甚或已迈出脚步之际,天然气价格上涨的信息,让民众感受到一种民用资源联动涨价的态势,故此,格外敏感和介意。

  对于未来国内天然气价格同国际价格接轨的趋势,业内人士表示,国人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接轨并不意味着一味看涨,国际价格是机动价格,根据市场供需关系有涨有落,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回落并非没有可能。

  天然气涨价也得到了一些能源保护人士的认同。他们认为,天然气作为高效清洁能源,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现其价值,进而引导天然气的消费流向,对清洁能源的节约利用大有裨益,国人应当对此抱有客观和冷静的态度。

  平心而论,每年激增的天然气用量是建立在低价的基础上的,其中的合理利用和非合理利用数量值得人们继续深思。眼下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尽管随着气温回升,全国多地的供气局势有所好转,但这不过是喘息之机。随着隆冬的到来,眼下透支的供气量能否应付得了今冬,局势仍很严峻。

  直面寒冬为保障天然气供应,国家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如利用上海新建成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增加供气等临时应急措施,缓解今年的供气紧张。此外,中亚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年底即将投产,中石油还在积极考虑建设陕京三线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

  据悉,中国石油目前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加大天然气供应量,争取做到冬季天然气供应的安全平稳。除了根据供应形势需要,迅速提高天然气商品量,增加市场供应量外,中石油积极优化管网运行,提高输配能力。为尽量满足下游需求,在上游增加商品量的情况下,大部分管道的日均输量达到设计最大输量,管网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并通过合理调节管存、管容应对管网小时峰值。为确保安全供应,中石油储气库根据形势需要,也作出应对调整,由注气切换到采气,截止到11月16日累计采气8229万方,日均1371万方,目前采气量已经达到1600万方/日。此外,为全力确保北京等重点地区用气,面对低温造成的下游需求增长,中石油适当压减其他地区和工业、发电用气,保证北京等重点地区和居民用气。

[此帖子已被 ICE 在 2009-12-2 9:41:4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09: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问天然气产业“命门”


  一场“气荒”暴露了国内天然气行业的问题,也再次掀起人们对能源行业垄断性的大讨论。分析人士指出,调峰能力建设的问题只是这个“朝阳行业”背后隐藏问题的冰山一角,天然气行业上中下游的发展有多处“命门”,如果能在产业发展之初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运行。

  谁为高价进口气埋单?

  近年进口天然气的价格大大高于国产气,如何为进口气定价、推动国内外天然气价格的接轨,是推动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动力之一。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大起大落后,全球天然气出现过剩局面,现货价格甚至低于我们签署的一些长期合同价格,中国可能在一段时期内面临使用高价进口气的局面。有分析人士指出,进口天然气价格不菲,是否应该全部由下游用户埋单,还值得商讨。

  2008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3.8%。根据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这个数字在2010年将达到5.3%。今后10年是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天然气需求量年均增长量将超过100亿立方米。

  为满足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从2006年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运营开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进口天然气的时代。2008年,国内天然气总产量为775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44亿立方米,约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5.57%。

  中国进口天然气的途径主要是在沿海建LNG接收站,以及从周边国家修建陆上天然气管道。分析人士指出,全球天然气市场开发的共同特点就是“区域化”和“长协化”,这有别于石油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天然气区域市场的供需和定价是不尽相同的,并且以长期协议合同供应为主,现货主要用作调峰。

  出于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态势的积极判断,近年三大石油公司在天然气业务上投资巨大,特别是与国外签署了多项天然气进口合同。其中,中海油广东大鹏、福建莆田、上海等三个LNG接收站落实的气源,因签约比较早而价格低廉。随着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供需偏紧,天然气价格开始走高,到了油价飙升的2008年,天然气的长期合同和现货价格都达到近年的峰值。而这一年中,中石油和中海油都签署了几项重要的长协合同。

  不过,随着2009年以来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关系的整体变化,天然气价格大幅回落,人们发现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情况陷入尴尬:早先签署的卡塔尔、高更等气源价格比现在的国际市场现货价格都高太多,下游用户失去履行合同的动力。今年卡塔尔天然气在南方市场遭到“拒绝”,就是矛盾显现的开始。国际能源机构(IEA)称,北美非常规天然气未曾预料到的蓬勃发展,以及经济萎缩造成的需求下降,将会造成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供应的极大过剩。相应地,主要地区间的管线运输能力会从2007年的600亿立方米上升到2012?2015年的将近2000亿立方米,产能利用率将从88%下降到不足75%。IEA认为,即将发生的全球天然气供应过剩将对亚太地区天然气市场结构和天然气定价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分析人士称,这至少表明中国签署天然气进口的合同“踏错了时点”。尽管从中长期看国内天然气肯定是紧缺的,国际能源价格可能也看涨,但未来几年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价格可能“恰好”是偏高的。

  一位中石油的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无奈地说:“谁能预料到2008年能源产品价格有那样的走势,中国天然气如此紧缺,为了满足需求必须加快LNG接收站的建设和气源的落实。谁都想买在低点上,谈判都很艰苦,如果今天国际气价还在上涨,大家还会庆幸当初买得早、买得对。”

  分析人士指出,石油公司进口天然气除了出于产业发展的战略考虑外,还是一种商业行为,既然是商业行为,就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无论是下游用户还是石油公司都应该承担风险。而现在的情况是,石油公司签下什么价格,都可以转移给下游用户,价格风险更多地由下游用户来埋单并且没有议价能力。

  “石油公司已经承担了行业发展初期的投资和风险,适当降低价格风险对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有好处的。不过,如果把所有的价格风险都转移给下游用户,也不利于保护市场,也不公平,毕竟这是个垄断行业,用户没有选择权。”该人士说,“从另一个角度说,未来国际气价回升,现在签的价格又明显有优势,石油公司还会获得更多收益。”

  民营资本能否参与基建投资?

  11月以来“气荒”的出现,主要应归因于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的建设不足。但在这背后,折射出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和接收站等硬件设施的规划出了问题。

  硬件建设投入巨大是能源行业的普遍特点,发展初期的中国天然气产业更是如此,除了下游城市燃气业务外,上游天然气开发和中游长输管道建设难觅民营资本的踪迹,而LNG接收站也由三大石油公司独立规划和建设。外资曾有意参股西气东输一线,后撤出,现在国内天然气长输管线均为三大石油公司建设和运营,地方、民营资本只参与地方性管道建设。

  分析人士指出,三大公司独立发展和规划管道和接收站,有利于提高积极性、各自发展自己的区域市场,不过,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各自为战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或者考虑不全面,规避建设中投资过大而回报相对较低的环节,比如储气库的建设成为短板;其次,天然气毕竟不是三大公司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三大公司会根据自身当年主营业务的业绩、现金流等情况调整对天然气业务的投资、控制开发进度;第三,三大公司对上游和中游的过度垄断,可能对原本放开的下游城市燃气市场造成压力。

  特别突出的表现是,三大石油公司在沿海已经规划了十几个LNG接收站,北至大连,南至海南,几乎沿海各省市无一例外,仅在广东就有5个项目已建、在建或规划中。三大公司独立规划,独立海外找气,独立为气源寻找下游用户、建设相关管网,一些地区出现重叠。例如中石化2003年就开始在山东省布局天然气管网,而今年9月中石油又开始布局山东天然气管网,另外,中海油还将渤海一些油田的产气输往烟台、威海等城市。

  长输管道建设方面,截至2008年底,中石油拥有和运营的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24037公里,占全国的80%以上。但在加紧管道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储气库的建设。一位中石油人士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南方地区对供暖需求不大,调峰需求较弱,因此忽视了储气库建设,现在情况变了。”这表明,管道规划和建设同样有风险。

  一位管道规划方面的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最理想的状态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和接收站,然后按照轻重缓急实施项目招标,三大公司包括地方、民营资本甚至外资都可以进来,只要设置好门槛、监管好,肯定会加快管网建设的进度,各自为战肯定会产生规划混乱的问题。”而输气网络的建设进展,直接影响到天然气下游市场需求的增长。

  如何抑制气头化工扩张冲动?

  尽管2007年《天然气利用政策》和近年的政策导向已经很明确,不鼓励天然气化工的发展,但地方政府在天然气主产区扩大天然气化工的冲动却依然存在,政策引导似乎并不那么有效。

  《天然气利用政策》明确规定,鼓励优先发展城市燃气,限制化工用气,禁止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禁止在大型煤炭基地所在地区建设基荷燃气发电站;禁止以大、中型气田所产天然气为原料建设LNG项目。政策还通过提高工业气价抑制工业用气的需求,降低天然气在化工、工业燃料和发电领域的消费比重,促进能源的综合清洁化利用。

  这个导向已经使天然气化工产业明显收缩,多数气头化工企业寻求转型发展煤化工。四川省政府今年10月出台了《四川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明确提出将以天然气化工和石油化工为龙头,投入资金约825亿元实施项目137个,建设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而内蒙古乌审旗则利用苏里格整装气田的资源优势,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分析人士指出,国家抑制天然气化工是出于对能源产业利用和天然气紧缺的综合考虑,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将天然气外输并不会带来很多的收益,而就近发展化工产业却能为当地贡献盈利、解决就业、拉动GDP,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因此这种冲动难以遏制。

  “有的新项目连气源都没有着落就敢开工建设,真不知建成后如果拿不到气怎么办。”一位中石油的相关人士为此表示担忧。

  这并非杞人忧天。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川渝两地6大化肥企业及38家中小化肥企业大都进行了扩能改造,用气能力增加了25%,同时,各地还招商引资新建合成氨项目。2009年正在建设的有建峰厂45万吨/年合成氨、中化涪陵化工新建20万吨/年合成氨、达州新建30万吨/年合成氨等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未落实气源,一旦建成将给供气企业带来压力,如果供气不足影响运行负荷,经济性将大打折扣。

  因为气量供应不足,今年上半年不少气头化工企业已经因“缺气”而短时间停产。云天化停产近1个月,泸天化也停产检修约2个月,赤天化停产长达74天。

  分析人士指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价格。“如果化工用气的价格不再有优惠,天然气化工成本提高后无利可图,自然会有效遏制新增产能,收缩天然气化肥产业。”他说,“天然气在中国太珍贵了,用气结构必须调整过来。”

  天然气价改利好上游公司 城市燃气难受益

  尽管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消息一度令经营城市燃气的上市公司股价猛涨,但事实上,从涉足天然气业务的公司来看,天然气价格上涨能受益的无非是拥有上游开采权的三家公司,而价改对城市燃气公司可谓“祸福难料”。

  直接利好上游

  我国天然气出厂价由政府决定,而进行价改和提价主要针对的也是这一价格,因而气价上涨将直接利好上游开采生产类公司,即对上游天然气开采具有垄断地位的三大石油公司。

  根据统计,中国石油(601857)所拥有的天然气储量占国内天然气总储量的83%,天然气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73%,占有绝对优势;中国石化(600028)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占比分别约为9.4%和12.3%,2010年天然气产量预计达到125亿立方米;中国海洋石油(0883.HK)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占比分别约为7.6%和9.7%,2010年天然气产量预计达到81亿立方米。

  占据国内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绝对优势的中国石油,无疑将成天然气价改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石化则紧随其后;而中海油的天然气采取市场定价,短期影响不大。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气价每上涨10%,中国石油每股收益将增加0.023元,中国石化每股收益将增加0.006元,而中海油每股收益将增加0.011元。

  对于陕天然气(002267)等中游管道输送公司,其在天然气价改中的受益程度与管输价格的调整有关。但就目前的价格改革方案来看,管输价格进行上调的可能性和空间都不大。不过,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我国大规模全国性天然气管道线路的建成,特别是西气东输二线的建成,天然气管道的年输气量将大大提升,该板块未来的业绩也将大幅增长。

  城市燃气效益看规模

  在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体系下,出厂价和管输价的确定,也就决定了天然气的门站价格。运营城市燃气的公司,对于工业气价部分,直接与用气单位签订合同,一旦出厂价和管输价上浮,则供工业的气价随之上浮;而民用气部分的价格上涨,则还需经过价格听证等程序。

  中金公司的报告称,目前天然气价格上涨仅针对工业气价,居民气价并未上涨,目前的天然气价格上涨对城市燃气企业的盈利没有影响。即使未来民用天然气价格上涨,对城市燃气企业的影响仍然是中性。目前城市燃气的上下游价格都处于国家的严格监管中,尤其是居民燃气价格调整受到严格限制。

  在2007年的天然气价格调整中,部分城市居民用气价格在听证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没有批准当年对民用气调价,一直到2008年才陆续实施提价。城市燃气公司实际上自己承担了这段时间的上游涨价。

  对城市燃气公司效益影响最大的实际上是用户规模。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仅占3.8%,远低于世界平均的24%,而我国城市的天然气渗透率只有17%。

  中金公司认为,当前,影响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供给的短缺。一旦供给瓶颈被打破,我国城市天然气的需求将进入爆发增长阶段,预计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从2008年的810亿立方米大幅上升到2010年的1500亿立方米,并在2015年进一步达到2400亿立方米。

  随着供应瓶颈突破,城市燃气公司未来的增长前景仍然可观。民用气用户的增长将使初装费收入大幅增加;在成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供气规模扩大将带来总体效益的增长。

  中证能源评论:政府和企业应良性互动

  在一个行业发展初期阶段,如何处理好企业和政府各自的角色和职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对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意义深远。

  天然气,无论是从地质储量、技术水平、成本,还是从开发利用前景和规模上说,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清洁能源起跑线上的“种子选手”,也是中国实现向世界承诺的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南方地区频闹的“气荒”则表明,与许多发展伊始的新能源产业不同,天然气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些企业的盈亏问题,而是已经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大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再次面临石油产业同样的问题??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主的企业,特别是中石油,必然要去承担部分政府职能,例如稳定供应、战略进口等;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会因为公共事业的重要性而干预到企业的经营。

  中国的石油产业走的路无比艰难,先是独立发展、政府定价,在对外依存度提高后不得不开始改革,与国际接轨。在尝试了多种成品油定价方式、放开石油价格后,现在仍然面临理顺价格机制的难题。

  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如果从一开始就能吸取石油产业的经验教训,“穿新鞋、走新路”,把价格关系理顺、产业结构调整好,特别是处理好政府与央企的关系和角色,对产业未来的健康发展益处无限。分析人士指出,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价格问题处理好,价格是结构调整最有利的杠杆。国内外气价接轨的机制实施后,将能最大限度调动三大石油公司的积极性,吸引产业资本向相关环节聚集,对于下游用户的结构调整更是最有效的手段。

  油气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于资本规模有很高的门槛。赋予央企足够的利润以鼓励其积极性、降低投资风险,对于一个发展初期的产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如何引导产业规范发展、设置非核心环节的“门槛”、经营主体多元化、游戏规则市场化,则是政府应扮演的角色。

  比如在地方管网规划方面,中石油对地方管网的规划可能更多从自己管道布局的角度出发,作为西气东输二线的支线来规划;而地方政府,如山西,当地对煤层气管网建设又有着自己的规划。二者之间如果没有统一的协调,很可能造成重复建设。

  事实上,突如其来的“气荒”反映的只是规划建设问题和供需紧张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全球天然气供应已经进入过剩时期,而中国签下的若干高价进口长协,将成为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这个问题不仅将影响到国内外气价的接轨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还将对这些气源的下游用户造成负担,影响到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开发利用进程。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身处其中的企业拿出大智慧,恐怕更需要政府的积极协调,二者需要良性互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12-5 03:09 , Processed in 0.02463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