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电控供油系统涨价 发动机企业提前准备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17:53 商用汽车新闻 “按照目前博世、德尔福等企业的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和单体泵对中国市场的供应量来看,2008年全面实施国Ⅲ后,很可能无法满足国内柴油发动机企业的需求。”国内一家发动机企业高层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 记者了解到,2007年11月,东风公司与博世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前潍柴也与博世签订了类似的战略协议,这个信息无疑给原来就担忧电控供油系统供不应求的内燃机行业,又增添了一丝紧张的味道。 对于没有签署战略协议的发动机企业来说,2008年电控供油系统的供应能否满足其他企业的需求?这些手中掌握着核心技术的跨国零部件企业是否会借此局面进一步强化垄断地位? 在采访中,持这种担心的企业不在少数。 发动机企业害怕“变相”加价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跨国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垄断,继而形成了电控供油系统的卖方市场,发动机企业在与跨国零部件企业谈判中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一位发动机行业资深人士回忆道,在2001年,当时国内还不能独立生产机械泵,因此博世卖给国内发动机企业一个机械泵要价15000元。可是当国内企业有相应产品推出并量产时,价格最后降为2000元。国外企业赚取利润之高,可见一斑。 如今电控供油系统有可能再现机械泵当年的状况。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外资企业把电控供油系统卖给中国企业,本来价格就比较高,但是由于它们处于垄断地位,国内企业只能任由它们“宰割”。 “目前,我们不担心全面实施国Ⅲ后跨国企业趁机抬高价格。”这位负责人表示,玉柴已跟供应商签订了合同,因此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但是我们所担心的是,全国实施国Ⅲ后,跨国企业会借口电控供油系统供不应求,按照正常价格,无法保证内燃机企业的需求,但如果企业愿意加价就可以提到货。” 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也有同样担心。他告诉记者,由于这些跨国企业都是国际知名公司,趁机抬高价格不太可能,而且博世、德尔福、日本电装等企业也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某一家单方面涨价。因此,加价才能提到货的可能性比较大。 发动机企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担忧之下,各家发动机企业纷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记者从玉柴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玉柴已经储备了3万套博世的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以满足自身需求。 “我们一直采用的是日本电装的高压共轨系统。”中国重汽集团动力系统(杭州)营销中心市场部副经理陈建平告诉记者。如果高压共轨系统的供应数量不够,将如何满足重汽2008年的既定目标?中国重汽集团动力系统(杭州)营销中心总经理丁桂春告诉记者:“这个问题我们丝毫不担心。从国Ⅱ开始,我们就掌握了包括缸体、油泵、喷嘴在内的所有技术,在此期间我们积累了自身的研发实力。目前,我们采用电装的高压共轨系统也仅仅是暂时采用,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国Ⅲ技术路线。一旦时机成熟,不排除使用我们自己研发的核心燃油喷射系统。” 据了解,中国重汽重庆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已经掌握了包括单体泵以及泵喷嘴在内的核心技术。“而且已有部分供给一些发动机企业使用。所以,我们根本不怕外资垄断,它们也垄断不了。我们从始至终坚持自主创新,就是为了不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丁桂春表示。 潍柴的做法也是一种应对之道。潍柴动力卡车动力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马佃亮说,博世作为潍柴的长期合作伙伴,合作关系从国Ⅱ发动机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潍柴很早就与博世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目前博世承诺供给潍柴的高压共轨系统数量大概为10万套。“博世只挑选国内两家企业在国Ⅲ项目上进行深入合作,重型柴油机企业中,我们是惟一一家。”因此,潍柴不担心2008年国Ⅲ在全国热卖,自己的核心零部件会受制于人。 道依茨一汽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有国产高压共轨系统在大柴的机器上试用,2008年将批量生产国产高压共轨系统的样机,试验状态还是比较稳定的。“即使在2~3年内,高压共轨系统依然是国外产品占据天下,但国产电控供油系统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稳定,将对这些跨国企业产生较大压力,迫使它们降低价格。” 跨国企业垄断的不仅仅是价格 《商用汽车新闻》记者 余春瑜 马 鑫 在采访中,当记者询问一些企业,为何没有和博世、德尔福、日本电装这些跨国企业就电控供油系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一家发动机企业负责人的回答让记者感到意外:就电控供油系统售后服务问题,我们和某家跨国企业一直没谈拢,怎么能签合作协议? 记者了解到,由原来的机械式油泵升级为电控供油系统,这对于发动机的售后服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需要发动机企业投入巨大,更重要的是跨国企业对此的配合与协作。而全面切换成国Ⅲ发动机后,售后服务将成为跨国企业一个新的垄断利润来源。 国内某柴油机生产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抱怨道,在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跨国企业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额外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比如索要产品开发费、生产许可证费、固化费等等,产品要求必须送至它那里进行匹配,还要收取一笔费用。更要紧的是,在售后服务方面也限制诸多,如必须向其购买故障诊断仪,配件产品价格过高、用户难以承受等。而且一旦售后出了问题,大多把责任推到国内企业身上。“因此,虽然东风、潍柴和博世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是问题依然很多,可能它们签的协议只涉及高压共轨系统的供应,但是售后服务以及一些服务费用的问题,肯定还要继续谈判。” 潍柴动力卡车动力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马佃亮从侧面验证了该说法。他表示,潍柴不担心供应问题,最担心的是国Ⅲ发动机电控供油系统服务受制约。 据了解,由于电控供油系统技术并未被国内完全掌握,其核心部件的维修一直为外资企业所掌控,一旦用户的国Ⅲ发动机发生故障,可能需要缴纳更多的检测费用,维修成本必然会比国Ⅱ发动机要昂贵得多;同时,其替换件的价格水平也居高不下;包括检测、维修工具的成本,都会比国Ⅱ发动机大幅增长。而这将成为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另一种垄断方式。 中汽协:反对跨国企业牟取暴利的行为 《商用汽车新闻》记者 余春瑜 目前电控供油系统,中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产品尚未成熟,导致外资在该领域形成垄断,对于内燃机产业安全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此持何种态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表示,国Ⅲ标准实施后造成的实际效果是,柴油机的供油系统由原来的油泵、油嘴行业转向高压共轨系统或者单体泵以及其他一些系统,“转移的过程造成了汽车产业的一些问题”。主要是转向外资企业供货为主,这实际上引出来另一个问题,即产业安全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汽车行业准备不足是主要原因。因此,今后汽车行业应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做好整车研究开发、关键零部件开发等工作。当然也希望政府各部门加强协调,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产品升级以后,由这批供应商转向另一批供应商,如果本身不考虑国籍,这种情况很正常。“我们反对的是,借此机会抬高价格,牟取暴利甚至故意不供货等对行业发展不利的行为。如果外资企业按照正常价格赚取正常利润,协会不持异议。” “如果出于不满外方在竞争中成为主角的原因就加以反对,在市场经济下是不符合市场规则,也是不公平的。作为在中国的合法企业,跨国企业和国内发动机企业存在着合作关系,我们应该支持它一切守法的、合作的、对行业有益的事情,反对它不守法的、不合作的、对行业不利的行为。”董扬如是说。
[此帖子已被 iamlemon 在 2008-1-19 18:58:0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