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ICE

★像巴菲特那样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7 08: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我明白了:从绝对的情况来说,巴菲特交往的很多都是“上流社会的人”;从相对的情况来说,巴菲特“不跟上流社会的人交往”。

[此帖子已被 掷铜板的人 在 2009-6-17 8:23:3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20: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让偶明白了以下几点:

1、首先是进一步理解了统计学上一个样本与一群样本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单个媒体信息对巴菲特的表述可能会有偏差,但大量的、不同的媒体信息的表述,应该能够有效接近巴菲特的原貌,有助于观察者正确认识真实的巴菲特。

2、y*兄得出的判断不是靠哪个媒体上说的,而是自己判断的,可知y*兄有机会自己取得较多的信息样本,亦即y*兄跟巴菲特很熟。

3、主动与上流社会交往的程度,与自己的成功程度呈“负相关”的关系:一个人在成功之前,一定要大量结交朋友圈,尤其是要进入上流社会的圈子;当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一定要缩小自己的交际圈,否则不容易保持事业的成功。陈安之与福探的总结均值得我们铭记。(陈安之:成功=30%的知识+70%的人脉;福探:一个稍微有了点成绩便喜欢高调亮相于媒体、出书立名、频频出入高级社交场所的人,缺乏真正的“大师”基因。)

[此帖子已被 掷铜板的人 在 2009-6-17 21:33:1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的投资准则

通过回顾巴菲特的生涯和他所有的投资行为,我们会发现12条基本准则,这些准则指导他作出决定。把这些准则规纳起来,并加以分析,对我们的投资会有很大的帮助。并非巴菲特的所有投资都能完整的休现出这12条准则,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这些准则购成了巴菲特证券投资方法的核心。

商业准则

该公司是否简单且易于理解?

该公司是否保持一贯的经营方针?

该公司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

管理准则

管理是否理性?

管理层是否对股东坦诚?

管理层是否能拒绝制度规则?

财务准则

注意股东权益回报率,而非注意每股收益。

计算“所有者收益”。

寻找有高边际利润的公司。

每保留1元盈余,确定转换成至少有1元的市场价值

市场准则

公司的价值是什么?

公司的买价与其价值相比是否有很大折扣?

未完 待续

[此帖子已被 ICE 在 2009-8-4 16:56:5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4: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业准则

对巴菲特来说,股票是一种抽象物。他不相信市场理论、宏观经济概念以及扇形趋势等术语。他作投资决策的惟一基础就是商业运作状况。他认为,如果人们进行投资是出于肤浅概念而不是基于商业基础,那么一量遇到麻烦,他们很可能会被吓跑,如此,就会损失金钱。与之相反,巴菲特全神贯注于学习一切有关商业的知识。他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 该公司是否简单且易于理解?
  • 该公司是否保持一贯的经营方针?
  • 该公司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

简单易于理解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的金融成功与他们对其投资的理解程度相关。其明显特点就是把有商业定位的投资者和大多数的仅购买股票的人区分开来。

经过多年,巴菲特拥有大量的公司,这此公司涉及许多不同的行业。其中一些公司由他控制,另外的公司,他仅仅是个拥有少数股份的股份的股东。但是,不论哪类公司,他都非常关心公司的经营情况。他了解伯克夏所有持股公司的利润、费用支出、现金流、劳资关系、价格波动及资金分配等情况。

巴菲特能够这样深入地了解伯克夏下属公司的情况,是因为他有意把自己的投资限制在那些他在财务和智力上能理解的领域里的公司。他的逻辑是强制性的。如果你在自己并不了解的行业拥有一家公司(无论是完全拥有还是仅仅是一名股东),那么你不可能正确地解释公司的发展并作出明智勇双全的决策。巴菲特的劝告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投资。这并不是说你的能力范围要有多大,而是看你如何对范围定义。”

批评家们争论说,巴菲特的自我投资限制使得他不能涉足潜力最大的行业,例如科技行业。巴菲特的回答是,投资成功并不是说你懂得多少,而在于你如何现实地认识你所不懂的东西。“只要投资者能避免犯大的投资错误,他并不需要做很多事。”

公司保持一贯的经营方针

巴菲特不仅躲避那些复杂的公司,他也不购买那些因为从前的计划无法得到顺利实施而进行根本性转变的公司。根据巴菲特的经验,只有那些多年来一直生产同种产品,或提供同项服务的公司才能获得最好的回报。对公司业务进行大的变动会增加犯错误的可能性。

据巴菲特观察,“公司巨变和超额回报通常不会同时发生。”但是,很不幸,大多数投资者的行动却表明,他们的信仰似乎与此相反。近年来,投资者们深受迅速变化的行业(如科技行业)的吸引,争相买那些还处于重组过程中的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说,由于某些无法解释的原因,这些投资者都错了,对“这些股票明天将会带来的巨大利益”这种想法深深迷恋,以至于看不清公司的现状。

巴菲特自己管理公司和对公司投资的经验都告诉他,公司的转型很少能成功。与其以便宜的价格投资面临困难的公司,不如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运营良好的公司,这样的花费能带来更大的利润。“我和查理还没学会怎样解决公司的难题,但是我们己经学会了避开这些难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能成功,是因为我们集中力量在我们所能越过的一尺高的栅栏上,而不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如何跨过七尺高的障碍。”

公司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经济社会可分为一小撮特许企业和众多的商品公司,这些商品公司大部分并不值得购买。他把特许企业定义为,某个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公司,这家公司必须:(1)满足人们的需要;(2)其产品或服务没有类似的替代品;(3)其产品或服务不受控制。这些特点使得一家特许企业可以定期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而不必担心丢失市场份额或降低销售量。一家特许企业甚至经常会在市场需求平稳,而生产能力尚未得到完全满足时提高价格。价格弹性是特许企业的一个根本特征,保证了特许企业能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资金收益。特许企业业还拥有更多的经济信誉,所以能承受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

与特许企业相反,一家商品公司提供的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多年前,基本商品包括石油、汽油、小麦、铜、木材和果汁。今天,电脑、汽车、航空旅行服务、银行以及保险服务都成为了商品类的产品。尽管广告预算很庞大,但这些商品本质上无法与同类产品相区分。

商品公司通常都是低回报公司,而且,“利润纠纷大多在这些公司中产生”。这种公司的产品与其他公司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差别,因此它们只能在价格上进行竞争??当然,这种竞争会严重减少其利润边际。一家商品公司要获得利润,最可靠的方法是降低成本,使自身成为一个低成本公司。在其他时间,商品公司要想获得利润,也只有在供应紧缩时期,而这种时期是一个极难预测的因素。巴菲特说,商品公司要想长期获得利润的关键因素是“供应紧缩年份与供应充足年份”之比。然而,这个比率经常是片段的。伯克夏纺织部门最近的一次供应紧缩时期,巴菲特讽刺说,“持续了半个上午”。

分析完公司的经济特点之后,巴菲特继续研究公司长期发展前景问题,他的下一步是判断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弱点。巴菲特说:“我所喜欢的,是公司在一个领域里有竞争实力,在这个领域内我理解这家公司,并且相信它会继续保持竞争实力。”

在特许企业中,可以经常发现这种竞争实力。其中一种竞争实力是指可以随意提高价格并获得高资金回报率的能力;另外一种指公司在经济混乱中生存下来并一直经营的能力。巴菲特说,如果在一家公司里,你犯了错误,但是仍然能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回报,那可真令人安慰。他告诉我们说“特许企业可以承受住经营失误。不称职的经理可能会减少一家特许企业的利润,但是他不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损害。”

特许企业的一个主要缺陷就在于它们的价值不能长久。特许企业的成功不可避免地会吸引其他企业,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替代产品很快会生产出来,产品间的差异会缩小。在竞争时期,特许企业会逐渐蜕化成巴菲特所说的“虚弱的特许企业”,然后,进一步蜕化成“强大的公司”。最后,这家曾一度辉煌的特许企业就会变成一家商品公司。

随着一切的发生,出色管理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成指数级增长。一家特许企业在管理不称职的时候仍然可以生存下去,而一家商品公司却不能。

未完 待续。。。(转)

[此帖子已被 ICE 在 2009-8-5 14:16:5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16: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巴老理解的特许企业?他投资的公用事业股可不多啊。

消费类特许企业的量化特征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发放牌照所成为特许企业只是特许企业狭义解释的一种。所谓特许企业广议指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当然也包括拥有区域性特许经营企业。各国国情不同,具体定义所含概的范围也要依具体情况来理解。在美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和公共事业都是由政府设立,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例如,机场,其机场是完全公共事业化,其所得利润需反补航空公司。

而巴菲特所投资的标普评级、华盛顿邮报也应属于特许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再引用巴菲特投资10堂课的一段话:

那么,投资者怎样来辨别所要投资的股票是否具有经济特许权呢?

巴菲特介绍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检验:如果有一位杰出的企业管理大师,设想他拥有足够的资金,现在要让他来打垮某个竞争对手??如果能打垮对方,就说明对方不具备牢靠的经济特许权;如果打不垮对方,那对方就必定拥有雄厚的经济特许权了。

巴菲特举例说,如果你给我10亿美元,再给我配备美国最著名的50位企业家,让我去建立一家企业,不用说,我一定会建立起一家杰出的企业来。可是如果要我建立这家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打垮《华盛顿邮报》,那么我不会要这10亿美元的。虽然我非常希望能有这10亿美元,可是我却没有把握打败《华盛顿邮报》,无法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所以只好知难而退。

这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华盛顿邮报》的经济特许权地位不可动摇。经济特许权是企业的超级利润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00: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可乐有7X配方和强大无比的生产物流系统,喜诗不就是做巧克力糖的,应不难复制?

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先入为主的品牌印象吧,反正在我的脑袋里,明知现在的“瑞士糖”是国产的,感觉比以前的差多了,但就是觉得还好。巧克力当然选金莎,别的品牌巧克力也上来了,但送礼一定是金莎,自己也喜欢吃,吃别的总担心不纯正。

我认为在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入口事关生命的食品和医药中普遍存在这种消费者特许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0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上面判断的补充,作为个体人,消费者有其很感性的一面,尤其是女士们。也没有充分的信息,时间精力知识来比较商品的性价。

对于较低值的快速消费品如可乐,人们通常不会计较10%的涨幅;针对特定人群的奢侈品,特定消费者同样对价格甚至性能不敏感。

此时,消费者特许权的建立就符合上述巴老的表述。

[此帖子已被 xuxing163 在 2009-8-7 0:28:3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23: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ICE妹妹您好!

喜诗和可口可乐是巴菲特成功的典型案例,涉及到巴老的消费者特许权概念,以及巴老对经济商誉的看法。这方面我也晕了很久,最近重新看了一下。巴老在股东信中是如此描述的:

是一种无形资产的结合产生了这种超额回报率,尤其是一种消费者在与产品和雇员的无数次愉快经历基础上产生的普遍认同的良好声誉。

这种声誉创造了一种消费者特许权,对购买者来说,它使商品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售价的重要决定因素。消费者特许权是经济商誉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他来源包括不受利润管制影响的政府特许权,例如电视台,以及在一个行业中始终保有最低成本生产者的持久地位。

身边的例子是北京火热的“海底捞”现象,确实要在寒冷中排队等很长时间才能吃上。同样,茅台的经济特许权太强大了,与酒的真实成本相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7 21:49 , Processed in 0.02274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