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etter9988

谈谈威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3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etter兄,威孚的涨幅将会是07--08年的主题,这个不会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雅歌 发表于 2006-12-23 21:28:35 :
petter兄,威孚的涨幅将会是07--08年的主题,这个不会错
如果机会不是太差,威孚07、08年度的利润增长会超出目前研究员的预测水平(他们普遍认为威服完不成业绩承诺),这为股价的表现提供了基本面支持。其实,节能环保会是十一五的主旋律,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个股票在这方面比威孚更富于想象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复了,为什么发一次上了2遍?

[此帖子已被 菠萝派 在 2006-12-28 15:34:1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雅歌
不要预设目标位,目标位低了,你会因为止赢而错杀一只好股票;高了,你会因为错爱而失去较好的离场机会;
菠萝派
科技股投资注定要与其它技术路线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共生,医药也是如此,我们不是经常听到某个取代丹参滴丸的新药出生吗?对于这些不确定性,需要理性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0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锡威孚德国博世合资:弃权还是创新

编辑点评:威孚合资的争议在无油所掌握了欧Ⅲ及以上排放标准技术后又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国家巨资投建的威孚集团还有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权吗?合资以后,威孚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些问题威孚集团和外界的说法相差甚远,但相信身为业内龙头的威孚有自己的战略眼光。中国油泵油嘴市场发展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以后用事实说话,我们不想在争论中花费过多精力。在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结构升级的关键时刻,做好自己的事比争论更重要。”2006年2月20日,无锡威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许良飞面对记者,终于打破沉默。

争论源自威孚与德国博世集团2004年8月成立的那个注册资本2亿美元的合资项目??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威孚与博世缔结的这桩婚姻是“自残”??作为行业排头兵,在与博世合资之后,威孚付出了永远不得进入欧Ⅲ排放标准以上的电控喷射系统的代价。这等于把威孚固步在中低端产品线上。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近日,威孚昔日的合作伙伴,在威孚与博世合资后孤军奋战的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简称无油所),终于攻克了电控共轨柴油喷射系统这个世界级难题,全面掌握了欧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技术。

由此,关于威孚合资的是非争议再次尘嚣日上。

威孚被俘?

威孚是中国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生产商。其主产品油泵油嘴有“汽车心脏的心脏”之称。在国内,威孚占有油泵油嘴市场近50%的份额。

2005年11月19日,威孚与博世共同投资的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无锡新区落成。博世的目标是,要将其建成中国最大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这也是博世在德国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博世集团董事长弗朗茨。菲润巴赫和中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分别从德国和北京赶来参加落成庆典。

弗朗茨在此前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我们将要在无锡生产的产品值得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它将使用我们最大的业务部门??柴油系统中最先进的技术。”

然而,合资公司喜庆的气氛尚未消退,“威孚被俘”的说法便不胫而走。

“威孚与博世的合资已经不再是中国企业引进技术的手段,而是跨国公司灭掉中国龙头企业的收购。”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所长路风撰文批评说。

路风认为,博世给威孚开出的三个合资条件过于苛刻:第一,德方要求在合资企业中持股67%,取得绝对控股权,这将使威孚完全失去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权;第二,把威孚的研发中心及其技术人员全部转移到合资企业,迫使威孚退出了技术进步的行列;第三,也是最致命的,德方提出,满足欧Ⅲ排放标准以上的电控喷射系统只能由新成立的合资公司生产。威孚只能生产欧Ⅱ排放标准以下的机械式产品,这使博世可以最大限度地切分甚至通吃这一市场。

“威孚的合资动机是引进技术进入欧Ⅲ市场,而合资的结果居然是不得不接受永远不能进入这个市场。”路风说。

威孚的另一个举动也“令人惊讶”。路风在文章中透露,博世将从2006年6月起接管威孚在欧Ⅱ标准产品的全国营销服务网络。

“威孚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让步?这是合资交易的一部分,还是在合资之后发生的交易?”路风问。

而一位与威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知情者近日向记者证实:“文件都下来了,从2006年7月1日开始,威孚欧Ⅱ排放标准的产品营销网络将划到博世。

“老部长”的担忧事实上,比路风更早关注威孚与博世合资事件的是前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业内人士习惯地尊称他为“老部长”。

何光远对博世可谓了如指掌。早在1994年,博世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前夜,为了探讨在中国的投资计划,博世总裁曾特地前往北京,拜会过时任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的何光远;何光远也访问过博世公司斯图加特总部。

近几年,何光远虽然已经离开了机械工业部的领导岗位,但他仍然时时关注着中国装备工业的发展。

无油所所长朱剑明清晰地记得:去年10月27日,在“2005年中国内燃机高层论坛”上,他刚做完主题为“中国不完全是缺技术,最缺的是信心”的发言,时任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方代表)的徐霖就站到了话筒前。

“我知道何部长早上没有点名批评的,就是我们威孚??‘全国最大的油泵油嘴企业,没有把共轨、电控搞好,就弃权了。合资不就意味着弃权吗?!’”

徐霖解释:“不是我们不想干,我们尽了很大努力去做,可最后我们还没有搞完,全国的欧Ⅲ市场就已经被瓜分完了。”

“我上午发言中没有点名批评的确实就是威孚公司,”何光远在随后的发言中毫不留情,“威孚是行业内的排头兵,无论它的技术力量还是装备水平,在国内都是最好的。现在这样的一个企业让博世控股了,把技术权、销售权全部交给博世,我对这个问题有点耿耿于怀。”

何光远认为,不是什么都要绝对国产化,民族工业显然不是这样做出来的。但他强调:“我们要抓主导方向,要自主开发,不能因为我们的市场都被别人占了,就让别人控股。”

据与会者回忆,何光远讲这些话时神情严峻。“我只是想问,我们有没有一种志气、一种劲头搞自主?为什么不能像无油所那样,下决心自己开发共轨?”

其实,威孚“弃权”之所以引起中国装备行业和社会的强烈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关乎国家国防安全。

据朱剑明介绍,威孚过去生产的机械式油泵油嘴,军工厂使用时,在物理上可以与威孚隔离。但现在使用现代化的电控产品以后,“军方就无法保密了,军事装备的参数要告诉德国人,我们的军工系统就暴露无遗。”

知识产权费”浮出水面行业和媒体对威孚“弃权”的质疑尚未停息,一个新的争议又浮出水面。

近日,本报独家获悉,今年春节前夕,博世又提出要向威孚收取老产品的知识产权费,收费标准为销售收入的2%.“这个条款在合资协议里就有,威孚生产的所有P型泵、VE分配泵都要交2%.”知情者透露,“威孚2005年要交3600万元。”

朱剑明认为,博世的做法毫无道理。“P型泵和VE分配泵都已经生产许多年了,博世的不少产品和技术的知识产权已经过期,失去保护了。”

南京威孚金宁是威孚旗下上市公司威孚高科控股的子公司,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

知情者说,博世要向它收取知识产权费600万元。

2月21日,南京威孚金宁总经理杨安康向本报记者证实确有其事。“数字我不太清楚,我没有参加这个谈判。”杨说,“博世没有直接跟我要,是无锡威孚去年底向我提出来的。我不给,威孚也就算了,说他们也不想给。”

杨安康认为,这个钱给得不合理,因为南京威孚金宁的VE分配泵在威孚与博世合资前就已经生产,而其设备和技术是金宁1998年从韩国大宇购进的,与博世并无直接关系。

2月20日,记者在威孚采访时,许良飞坦承,博世的知识产权费是按国际通行惯例收取的。“这是一笔商业交易,商业交易和技术创新有联系。”“用了它的部分技术,我们付费天经地义。”

博世为什么要向金宁收费?“他们做的泵达不到现在的标准,派了20多个人到博世去学习、培训。”许良飞解释。

但杨安康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威孚向博世买过这些产品的技术许可证,而我们是威孚的子公司,它这个技术就应该让我们学习。”杨安康说。

来自威孚的辩白尽管行业内和媒体对威孚“弃权”的批评声不断,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威孚及其合资公司的生产和经营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一万多人要吃饭。作为企业,对资产所有者负责,多交税,多创造就业机会,每年给职工增加收入,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许良飞说。

威孚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职工们对外界对威孚的批评十分关注,但公司统一了几条原则,主要内容是:对外界的声音不做评论,走好自己的路。他同时透露,公司高层在与博世合资的问题上意见也并不统一。

威孚的另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则表示,尽管外界对威孚“弃权”议论纷纷,但“只要政府不批评就行”。

事实上,威孚与博世的合资确实自始至终得到了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由于无锡市政府是威孚的出资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威孚与博世合资方案的决策者就是无锡市政府。

近日,无锡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对记者明确表示:“威孚与博世的合资是成功的,现在我们依然支持他们这样做。”

许良飞认为,外界对威孚“弃权”和“被俘”的批评并不客观公允。“我们派到合资公司去的400多个是工人,并不是技术人员,搞开发的技术人员只有20多个”。威孚国家级的技术中心也未撤掉,“以前100多人,现在还是100多人,还补充了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进来”。

许良飞说,威孚在欧Ⅱ标准领域的全国营销网络也不可能交给博世,真实情况是,博世想利用威孚的网络,帮助它销售配件。“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怎么会放弃市场?”

许良飞称:“我们认为,博世到现在为止是个负责任的公司。”

博世如何看待中国同行和媒体对它的质疑?记者多次联系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但他们至今对此缄默不语。

与此同时,记者获悉,威孚昔日的合作伙伴,在威孚与博世合资后孤军奋战的无油所,历经十余年的埋头苦干,已经攻克了电控共轨柴油喷射系统这个世界级难题,全面掌握了欧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技术。目前,无油所正在组织产品的产业化,他们计划今年以OEM的方式生产1万套产品。

“逾越1万套的障碍后,10万套、50万套都可以了。”朱剑明说。

威孚集团董事长许良飞:“如何创新,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

记者:外界批评威孚在合资公司中放弃控股权就是放弃自主创新,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许良飞:技术创新是我们的国策,威孚不会放弃。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有三个方向:1.原创;2.集成创新,在别人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注入我的技术;3.人家已经完成的技术,我们可以购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做成本低,使用范围拓展。如何创新,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我们开发的很多产品进入了世界前列,怎么能说我们放弃了技术创新?

记者:欧Ⅲ的产品,博世会给威孚生产吗?

许良飞:现在没必要多加评论。这是战略分工。我们会根据中国的市场需要来分工合作。我们是国有企业,要对那么多劳动力和企业生存负责,我们不生产,威孚一万名职工吃什么?

记者:与博世合作,你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许良飞:第一,400个工人的就业岗位;第二,它欧Ⅱ产品的国内市场全部给我们了;第三,这是国际性的合作,我们生产的燃油喷射产品不仅中国用,全球都用,这会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合资是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个技术积累的过程。现在在合资企业里干活的大多是中国人,你能说这是卖国吗?现在外界对我们的合资有争议,这就是我们的“失”。

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所长朱剑明:“我是要打破垄断

记者:你如何看待人们对威孚“弃权”的争议?

朱剑明:关键是威孚对自主开发电控共轨系统缺乏信心。威孚认为自己研发不出来,认为我们无油所研发不出来,认为我们两家合在一起还是研发不出来。但我们认为中国人肯定能研发出来。我们造出了原子弹,我们的宇宙飞船上了天,我们的电控技术和产品有什么理由搞不出来?

德国人也认为威孚有可能会开发出欧Ⅲ产品,所以在合资协议中规定威孚不能生产欧Ⅲ产品。但威孚认为自己搞不出,如果它认为我能搞出来,就可以作一个条件,与博世谈判。

记者:你们打算在中国的电控共轨系统市场上占有多少份额?

朱剑明:就算博世有90%的市场,我的市场只有10%,但只要我有了这个产品,就算成功。我的产品只卖五千元,博世绝不敢卖一万。但它现在是暴利。

我不是要把鬼子赶走,而是要打破垄断。垄断对中国汽车工业是非常危险的,会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记者:你们的技术与博世的技术有差距吗?

朱剑明:差距肯定有。但我们肯定会缩小这个差距,我们的产品肯定能满足中国老百姓和政府法规的要求。我承认差距是为了增强后续竞争力,缩小差距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此帖子已被 万里无云 在 2006-11-27 3:04:4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0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资变局〗外方以独资要挟 威孚放弃高端市场
2005-10-12 14:05:25  中国工业报

2004年8月,坐落在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企业名称中没有“中国”二字,更没有“无锡”字样,然而,它却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外合资企业,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燃油喷射系统供应商德国博世公司(BOSCH)与中国最大的柴油燃油系统生产商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的“强强联合”。
博世公司终于完成了它在中国的战略布局。
而业内权威人士却对此项合资提出质疑,国家投巨资建设的威孚集团,还有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权吗?合资以后,威孚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得失相较,孰轻孰重?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记者于9月上旬前往无锡进行了采访。
威孚在行业内坐头把交椅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威孚当时叫无锡油泵油嘴厂,是家农机企业。产品主要为拖拉机用的柴油机配套。当时的企业领导就意识到,单靠为农机配套,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于是,在原机械工业部的组织下,威孚于1984年花3000万元引进了博世公司的A型泵制造技术。企业也转型为给运输卡车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威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良飞将这次企业发展方向的转变称为“第二次创业”。彼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为威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到了1998年,集团的核心企业--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业绩优良的A、B股上市公司。威孚集团也成为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生产厂商。
1995年,威孚与博世再次合作。此次合作的目标是联合成立一家生产机械式柴油喷射系统的公司。这应是一个完整的柴油喷射系统,包括喷油嘴、喷油泵以及电控系统。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步,投资近3000万美元、威孚股本占48%的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建立了。但是,这家合资企业只生产柴油喷嘴。在谈判建立生产喷油泵的合资公司时,双方意见发生分歧。
其时,威孚集团已经兼并了南京金宁油泵油嘴厂,在南京生产喷油泵。博世担心,合资以后企业的技术会扩散到南京。后来威孚提出,将南京的工厂也纳入合资企业,但博世公司的人到南京考察后认为,那些韩国的设备已经落伍。南京的工厂未引起德国人的兴趣。
因此到1999年,谈判终于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作为中德双方合作的结晶,无锡欧亚公司还是有了丰厚的回报。去年,公司的赢利达到1.5亿元。
博世苏州另起炉灶
在与威孚集团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博世公司做了两手准备:一旦无锡的谈判失败,就在苏州另起炉灶,独资建立一家生产喷油泵的工厂。果然,与威孚没有谈成。于是,博世公司便投资6000万欧元,在苏州成立了一家生产VE泵和P型泵的独资企业--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博世(苏州)公司的建立,不但使威孚公司平添了一个竞争对手。而且对威孚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使双方下一次的谈判还未开始,天平就已经倾向博世公司。
一位参加过谈判的威孚集团高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威孚根本就不相信博世在苏州的工厂能建起来,因为按有关政策,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需要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准。在无锡已经有了生产柴油喷射系统的威孚集团的情况下,按理国家不可能批准博世苏州工厂的建立。
但是威孚人失算了。其时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获得了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所以,尽管博世在苏州企业的投资达到了6000万欧元,但是有苏州市政府的批准,企业就建立起来了。
德国人再抛橄榄枝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关于汽车排放法规出台。业内外开始认识到,要达到高等级的排放,关键在发动机,而发动机的关键是燃油系统。可见燃油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的电控共轨技术我们当时还没有掌握。当时机械部惟一的归口研究所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研制推出适用于欧Ⅰ及欧Ⅱ的技术,但在国家推出欧Ⅲ时间表后,业内普遍对国内能否及时搞出欧Ⅲ持怀疑态度。
2001年5月的一天,威孚集团突然收到来自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份传真。虽然合资企业成立以来,威孚与博世的联系从未间断过,但是这份来自博世公司本部的传真还是令威孚人兴奋不已。传真中提出,威孚是否有意继续谈判合作事宜?至于谈什么,传真件没有明说。
这时,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燃油喷射系统市场已经形成群雄逐鹿之势。除了博世以外,德国西门子、日本电装等世界主要柴油燃油喷射系统供应商均已在中国登陆。
另外,随着国家对汽车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升级,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技术升级的压力也截止来越大。许多发动机企业都声称已经生产出了符合欧III排放标准的发动机。
在这种行业形势下,博世向威孚伸出橄榄枝。德国人所以再次相中威孚,有它自身的考虑。虽然博世在苏州建立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但由于市场情况不好,苏州的企业一直不太景气。而作为中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的无锡威孚,不仅拥有广泛的营销网络,而且具备一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开发能力。
记者在威孚集团采访时,拿到了一份企业2004年经营业绩表。其中,营业收入92亿元、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利润2.1亿元、利税4.8亿元,各项指标均为行业第一。8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在行业中的排序也都是第一。
如此看来,德国人再次看中无锡这块风水宝地,便在情理之中了。
威孚集团的另一位高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像威孚这么大的企业,没有新技术是活不下去的。”怀着对新技术的渴望,威孚决定再次回到谈判桌前。

意在中国未来市场
谈判进行得异常艰苦。应该说,博世公司提出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威孚集团也曾据理力争。但是德国人故伎重施,提出“如果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要单干,把资金投向苏州的工厂”。这一次,威孚对德国人的要挟之语没有丝毫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威孚集团与博世公司签订了合资协议,在原来的合资企业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重组,成立新的合资公司。新公司于2004年8月8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2亿欧元,博世公司投资6亿欧元。新的合资公司定名为博世汽车柴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
记者了解到,建立在无锡新区的新合资公司主要从事欧III及以上标准的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包括卡车共轨喷油器、轿车共轨喷油器、电控VE泵及共轨油嘴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建成达产后,将生产欧III、欧IV排放法规要求的新一代电控喷射系统产品,建设成年产56万台电控VE泵、70万台高压共轨和电控喷油器的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基地。达产以后,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达100亿元以上。
威孚通过合资,在这家合资企业的美好未来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我们不妨看一看博世公司合资协议的主要内容:一、股权比例。博世公司占67%,威孚集团占33%。二、只许威孚生产欧III以下的产品,欧III的产品由合资企业生产。三、威孚集团原有的技术开发人员进入合资企业。四、博世将其在苏州P型泵和VE泵的生产设备整体转让并搬迁到无锡,成立无锡威孚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博世承诺将不再在中国生产欧II以下的系列产品。
不难看出,合资以后,博世公司取得了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在51%的对49%的合资公司中,是控股权的问题,而67%对33%的合资公司中,则是重大事项决定权的问题,完全是博世一家说了算了。33%与1%的权力是一样的,但义务却不同,威孚要最大限度承担风险和责任。而合资以后威孚集团只准生产欧II以下的老产品,不许生产欧III及以上的新产品。这个原行业内的排头兵企业,从此失去了欧III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资格。这就是说,威孚想通过合资得到新技术的初衷根本没法或难以实现。据记者了解,2004年仅重型柴油卡车和大客车的产量就达141.9万辆。如果全部使用欧III产品,市场之大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而已,通过这次谈判,威孚还失去了原有的研发队伍。为了断其技术研发的后路,博世将威孚所有研发人员按照名单几乎全部招进合资企业,令这个原来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行业排头兵企业,丧失了研发能力和可能。
有业内专家指出,这个项目是博世公司在亚洲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其产品代表了博世在柴油喷射系统中全球领先的技术,目标市场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同时也将是博世全球采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与威孚合资,使博世顺利完成全球战略在中国的布局。
威孚何时能出师
那么,对于与博世公司的合作,许良飞又是怎么看的呢?从许良飞的谈话中,我们或许能体味出威孚与博世合资中的一些想法和初衷。
许良飞说,中国核心汽车零部件技术,现在实际上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以前我们所谓的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实际上都是抄人家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是这种形式。
就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来说,目前包括符合欧I、欧II标准的机械式喷射系统我们都能做。因为机械式的东西比较容易模仿。因为它是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产品。电子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即使你把它破译了,你的工艺基础也达不到。
现在的技术避垒越来越高,越往前走,技术难度越大。拿电控系统来说,就有与发动机和整车的一致性的问题。如果人家不把技术参数给你,仿制出来的东西,与发动机和整车也难以融合。
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的汽车产业,就要实行本地化生产。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参与进去。首先要参与,不参与你始终学不会。参与之后,才有可能使我们中国人大量地掌握那些最前沿的高新技术,才有可能赢得一个团队,从而最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的产品来。
柴油燃油电子喷射技术在国外已是成熟的技术,而我们还没有掌握。这时,你就要放下架子,老老实实跟人家合作,向人家学习,先把这个知识学到手再说。要想做师傅,必须先当学徒;要想当老板,必须先做伙计。道理是一样的。
许良子认为,从市场的角度讲,与博世合资是威孚明智的选择。
业内专家指出,在面临国家出台汽车排放标准法规,而我们又对按时掌握和推出新产品没有把握的严峻形势下,威孚作为行业最好最强的企业,做出合资的决定,有其自身发展上的考虑。就单个企业来说,威孚在一段时期内没有风险了,它将自己的命运绑在了博世这艘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航母上了。
但当我们站在行业发展的全局看,站在更大范围的国家利益来看,站在更长远的企业利益来看,意味就不同了。这次合资,使我们原本就不够强大的与跨国公司较少量的队伍,又少了一支生力军。同时,我们也不能不为威孚更长远的未来担忧。
“威孚选派了一批最优秀的工程师进入合资企业,到新的研发中心去,跟外国专家一起工作,一起来解决中国市场的新产品研发问题。今年,合资企业选送60多位中国工程师到德国进行9~12个月的培训,仅培训费就花费1亿地人民币。从长期来看,中国人掌握了先进技术。只有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家以后,才可以谈得上技术创新。没有一大批优秀的专家,技术创新根本无从谈起。”许良飞的一番话,让记者油然而生出苏武牧羊式的悲壮。但威孚能否尽如许良飞之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汽油发动机的新生 FSI直喷式发动机技术
2006-11-13 14:10:35  搜狐

  更加省油和更加环保的发动机一直是汽车业界孜孜以求的,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人类的可持续移动性成为全世界汽车厂家的一个严峻挑战。目前来说,解决之道总体上分3种阶段:首先是尽量提高现有内燃机的燃油效率,接下来是混合动力,最终迎来彻底摆脱石油的氢经济时代。很显然,我们离第三阶段还有很长的道路,混合动力车也还仅仅处于发展的初期。在一方面努力寻求彻底解决之道的同时,全世界的汽车工程师们在提高现有内燃机燃油效率方面也不断有惊喜。
  FSI直喷式汽油发动机技术显然就是一例。
  未来前景:
  与柴油直喷发动机一样成功
  第一代汽油直喷发动机价格偏高
  当柴油发动机的直喷技术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已经形成标准的时候,汽油发动机直喷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第一代汽油直喷发动机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高期望值”,雷诺发言人托马斯?梅因格勒说道。在他看来,第一代发动机在减少能耗方面虽然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同时价格也偏高。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法国人将他们装配在雷诺梅甘娜(梅甘娜新闻,梅甘娜说吧)和拉古娜车型上的发动机又重新从市场上收回的原因,而这些发动机是欧洲第一批汽油直喷式汽油发动机。
  现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将燃油的燃烧方式从增加氧气比重调整为一种更为合理均匀的燃油空气比值,在发动机研究上进行新的尝试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奥迪工程师克里斯蒂安?埃格尔迈尔期望所谓的FSI发动机也能够在市场上大获全胜,就像16年前的TDI柴油发动机一样。
  不加装净化器即可满足欧Ⅴ标准
  荣获了汽车发动机奥斯卡“年度最佳发动机”大奖的奥迪2.0 TFSI发动机正是FSI技术和涡轮增压结合的成果。
  据埃格尔迈尔介绍,这样的结合能够完全发挥汽油直喷技术的优势,“汽油直喷技术可以给发动机带来更高的效率却不用更多的能耗;而涡轮增压则能使发动机在低转速下保持高扭矩,”这位工程师解释道。也就是说,这样的发动机可以减少驾驶者换挡的次数并且节省燃油。
  除此之外,此项技术也为未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方面奠定了基础,使得汽车不用加装尾气净化器就可以符合欧洲Ⅴ号有害气体排放标准。
  在满负荷(油门全开)情况下,进气管全开,均匀注油模式,形成均匀燃烧,满足动力需要。
  部分负荷时(油门半开),进气管半开,分层注油模式,形成稀薄燃烧,节约燃油。
  汽油直喷发动机节油仍有空间
  而在西门子公司配件商VDO董事克劳斯?埃格尔看来,汽油直喷发动机在节省燃油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空间,在未来有望节省燃油20%甚至更多。“这样一来汽油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的竞争力就不相上下了。”埃格尔说道。
  而发动机工程师们对于将来汽油发动机在与柴油机的竞争中重新占据上风更是充满了信心。在谈到汽油直喷发动机的市场前景时,来自博世的莱昂哈德表示,“汽油直喷发动机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像柴油直喷发动机一样。到了2008年,在欧洲市场上卖出的五分之一的发动机将会是汽油直喷发动机。”
  根据德国交通管理联邦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德国所有新上牌的车辆中有44.5%是使用汽油发动机的,同比去年增加了3.5个百分点。“从长远来看,两种不同概念的发动机的竞争将会不分上下。”巴姆堡汽车经济研究所的沃尔夫冈?迈尼西教授总结道。
设计原理:
  动力性与经济性兼备
  由于共轨高压喷射柴油系统的发明,令柴油发动机在与汽油发动机的较量中一度明显处于领先地位,不过,受此启发,汽油直喷技术也开始得到业界真正的重视。而以大众和奥迪为代表的厂家则吹响了汽油发动机反击的号角:运用第二代燃油直喷技术,汽油发动机高能耗的缺点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大大缩小了与柴油机的差距。
  其实,汽油直喷的概念并不是由大众和奥迪提出,而是由三菱汽车公司最早提出的。近来,许多厂家已开始开发汽油直喷技术。大众/奥迪(FSI)、博世(Motronic MED7)、奔驰(CGI)和菲亚特(JTS)等都是汽油直喷技术的代表。不过技术最成熟,应用最普遍的,当然还是大众和奥迪。
  自2001年6月起,奥迪的FSI汽油直喷技术在世界上堪称最严峻的耐久性测试中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接下来,搭载FSI发动机的奥迪R8在勒芒大赛中多次夺魁。
  所谓FSI,是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的词头缩写,意指燃油分层喷射,是直喷式汽油发动机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将燃油直接喷射入气缸的FSI发动机相比将燃油喷射至进气歧管的传统发动机,动力性显著提高的同时(约10%)燃油消耗可降低15%。
  A6L 4.2 FSI quattro与A6L 4.2 quattro对比
        4.2 FSI  4.2 V8  改善幅度
  最大功率  350马力  335马力  4.5%
  最大扭矩  440Nm   420Nm   4.8%
  90km/h油耗 8.7L    9.2L    5.7%
  FSI是如何实现稀薄燃烧的
  汽油直喷发动机的特点是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注油模式,即分层注油和均匀注油模式。在部分负荷(油门半开)的情况下,形成所谓的稀薄燃烧,节约燃料;而在满负荷(油门全开)情况下,发动机采用所谓的均匀燃烧,满足动力需要。
  汽油直喷发动机之所以能够实现分层注油,是因为它可控制燃烧室内的注油过程,并在完成触发之前直接注入燃料。这样就可大幅度减少燃烧所需的燃料??这是实现FSI发动机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奥迪4.2 FSI V8发动机
  奥迪最新的V8 4.2 FSI发动机,采用每缸四气门设计,具备按需控制燃油供给、可变进气歧管、进排气凸轮轴连续可调等先进装置系统。这款奥迪最新V8 4.2FSI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257千瓦(350马力)/6800转,最大输出扭矩440牛米/3500转,配备该发动机的国产奥迪A6L 07年型 4.2 FSI quattro从静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时仅需6.4秒;而90公里/小时等速油耗却仅为8.7升/百公里。
  奥迪3.2 FSI V6发动机
  奥迪3.2 FSI V6发动机在6500转/分钟时输出最大功率188千瓦(255马力);在3250转/分钟时即可达到最大扭矩330牛米。
  搭载7速multitronic无级/手动一体式变速箱的国产奥迪A6L 07年型3.2 FSI从静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时仅需7.7秒,其最高时速可达240公里/小时;90公里每小时等速油耗仅为7.4升/百公里。
  而搭载tiptronic自动/手动一体式变速箱的国产奥迪A6L 07年型3.2 FSI quattro全时四驱车型从静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时仅需7.1秒,最高时速更是高达244公里/小时;90公里每小时等速油耗也仅为7.9升/百公里。
[此帖子已被 万里无云 在 2006-11-27 9:33:5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 200581 真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5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惠理基金管理公司(Value Partners Limited,简称VP)于2006年12月6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购入苏威孚B股票109.93万股,从而总共持有苏威孚B股票2932.21万股,占苏威孚B总股本的5.17%。

  惠理基金是通过其管理的基金及委托管理账户收购苏威孚B股,其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证券投资,惠理基金表示目前仍具有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苏威孚B的意向。事实上,惠理基金在此前6个月一直在增持苏威孚B,在过去的6个月共买入苏威孚B股票1446.11万股,交易的价格区间为4.8176港元/股-6.068港元/股。在不断增持的同时,惠理基金并未有卖出苏威孚B的举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6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油价的下跌,,是不是对0581有一定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10:06 , Processed in 0.02318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