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企业增长的极限是什么???读万科06年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7 20: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起云涌,方兴未艾:2007年中国楼市的那些人

  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台。这里既有政府调控的执着和努力,也有购房者和投资客阴晴变幻的面孔;既有各色开发商大腕的善恶表演,也有学者的对立、外资的调整、中介的惨淡经营……一幕幕人生悲喜剧,上演得不亦乐乎。

  这些人,这些面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一起走过2007,一起感受楼市冷暖,一起寻找一条通向和谐胜地的正确道路。

王石 盛名不累

 年底的王石总是很忙,今年倒不是忙着登山,而是忙着拿奖。本周,他刚获得2007年中国企业家年会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而在最近的一个月内,他还拿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十年来首次颁发的个人奖项“人居卓越贡献奖”,以及“2007全球华人企业杰出领袖奖”等读来就很响亮的荣誉。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登山?那是因为山在那里。今天我要说,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住宅?因为我们的生活在那里。”在成为了首位获得联合国人居卓越贡献奖的中国人后,王石这样表达他的生活及工作哲学。

  其实,大家觉得王石在征服了七大高峰后反而有些“失落”,于是回过头来继续征服中国房地产业。尤其是今年,王石的“亮相”多了起来,万科那群负责公关事务的姑娘们紧张得很,“不知为什么,今年万科的新闻特别多,我们王先生要么不说,一说开了去……还望大家多支持啊!”

  业界自然还是很支持王石的。“学习万科好榜样”的称赞也一直未喊停过,哪怕是在政策全面收紧、调控更加严厉的今年,行业分析师们还是众口一词??现在专打囤地捂盘,只有像产业化开发的万科那样能力强、周转快的房企才能活下去。

  王石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行业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有利于保护购房者利益、防范金融风险、盘活存量土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他表示,万科是在为70万以上的小股东赚钱,“万科坚决不囤地、不捂盘,照样能实现良好业绩和快速发展”。

  不过基于资本市场的火热与敏感,王石也遇到过些麻烦。今年7月,王石又去境外休假登山了,却殊不知其夫人的代理人在王石夫妇均不知情的情况下,用90万元买了46900股万科A股。虽然最后这笔股票很快被卖掉,所得收益也全部交给了万科,但还是令“好公民”王石陷入一段时间的尴尬境地。

  好在这并未有损万科的“企业公民”形象,在10月底宣布换标后,万科将继续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经营战略大踏步走下去。能够带领已成为A股市值最大房企的万科继续登峰的,在2008年,还是只有这位勇敢的“冒险家”吧。

易宪容 以笔之名

易宪容

  这是一个孤独的战斗者。

  降房价难,让一个爱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沉默更难。面对仍频频见诸报端、不断发表博客文章的易宪容,让“祸从口出”的传言不攻自破。

  近几年,房价的不断上涨,为房地产界提供了近似娱乐化的土壤和水分。其中,易宪容和任志强被认为是两个最敢说话“实话先生”。只不过,前者被视作“房地产平民代言人”,后者则被评为“全国人民最想打的前三人之一”。

  易宪容的颇多惊人之语让人记忆犹新。如“房地产业正在挟持着整个中国经济”,“上海房价将下跌50%、北京将下跌30%”,“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助推高房价”……

  正是由此,有人把易宪容的“辞职”称为“房地产界最后一名战士的倒下”,揣测他是被“吵”走了。但易宪容本人对此并不解释,认为那些猜测都是些无聊的胡说八道。实事上,易宪容没有就此沉默已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是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一位媒体朋友说。实际上,没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的头衔,仅作为一名普通研究员,易宪容的话语分量是变轻还是变重了更值得关注。但这也许无法测算,就像无法估计房价什么时候会涨到顶一样。

  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头衔并不能掩盖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见解。相对于一些“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总担心自己的言论会被媒体或他人扭曲而沉默的学者,易宪容的开放心态值得借鉴。尽管,易先生大多时间用来写作、发言,钻研学问的功夫可能遭到质疑,一些观点也有老生常谈的诟病。

  事实和历史总是最好的量尺,相信有良心的学者们都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相信有智慧的学者们,也能为医治好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病症,开出有价值的药方。

  某一天房价合理了,易宪容、任志强等人似明日黄花,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或许是更多人期待的。


潘石屹 资本梦圆

潘石屹

  2007年,对于SOHO中国董事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明星人物潘石屹来说,应该是影响此生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的10月8日,他和妻子张欣,将苦心经营了十二年的SOHO中国带上了香港资本市场,正式跻身恒生指数上市公司之列,完成了SOHO品牌从一个新锐的“概念地产”公司到成熟地产集团企业的“凤凰涅?”。

  这一年,游走于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国际国内经济论坛嘉宾和以色列朝拜者等多个角色中的潘石屹,寻找着他作为中国地产商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10月,SOHO中国以12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在港IPO,获得投资者热捧,融资总额近148亿港元,直逼土地储备号称超过4000万平方米的碧桂园融资规模。此后,市场风传,已经从香港资本市场融得巨资的潘石屹年底前可能用100亿元用于土地储备。

  到11月,潘石屹果然出手,与另一位地产名嘴任志强第二次上演鸡蛋换粮票,潘石屹以24亿元的总代价从任志强手中购入原北京民源大厦项目和燕莎圈高档住宅项目,将其摇身打造成光华路SOHO2和SOHO北京公馆。

  可见,虽然SOHO一再表达土地储备规模不一定代表地产公司核心价值的观点,但在视土地为生命的地产市场,潘石屹也同样摆脱不了大举“揽地”的俗套。在囤地与和谐、生存与责任之间,每一个有所思考的中国地产企业都在游走、甚至挣扎中前行。

  而对于土地交易市场,潘石屹从不忌讳对表达对“违规操作”的痛恨。“我们希望在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市场,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地产企业都能获得平等、公正的竞争机会。这一氛围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各方的努力。”潘石屹称。

  就在SOHO中国紧张地进行土地扩张的同时,潘石屹的新书《我用一生去寻找》也在年底出炉。封面上凝神远眺的潘石屹,眼角皱纹的细密已经清晰可见。上世纪90年代那个以“建外SOHO”震惊中国楼市的新锐小生“小潘”已经在光阴流逝中成了又一个地产大哥级人物,不知从何时起,后辈们开始亲切又敬畏地称他“老潘”。

  2007年另外一个令“老潘”骄傲的业绩是,SOHO中国再次入围国家税务局统计的纳税百强企业和A级纳税信用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和财富榜相对比,入围这一榜单的地产企业为数寥寥。

  走过2007,这个生长于甘肃天水某偏僻小村庄的男子,继续着他干净清爽的SOHO建筑风格,也继续标榜着他同样干净清爽为商为人的态度。

  在市场点评地产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气氛中,潘石屹的旗帜如此鲜明,就凭这一点,也当属行业少有之人物。

杨国强 首富之父

杨国强

  杨国强,碧桂园的创始人,在他的员工或者顺德北?老乡们的眼里,一直是个很低调的人。

  十几年来,他一直“躲”在碧桂园背后。虽然,从1992年的顺德碧桂园开始,杨国强在华南大量复制“卫星城”,还曾创下单一楼盘日销售额7.5亿元的“神话”,但人们却很难在公众材料上发掘到有关于他的更详尽信息。

  不过,进入2007年,“次女成内地首富”、中国最大的“地主”、“零地价拿地”风波……,这一切接踵而来,让低调的杨国强不得不经常站在各种舆论的风口浪尖,由此成为今年中国地产界最“高调”的人物。

  今年4月20日,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只吸引了超过60万香港股民认购的内地地产股,其总市值在上市首日就飙升至1163亿港元,成为内地房企中的老大。

  本以为,农民出身的杨国强将顺理成章地接纳“首富”之名,但他却无追逐“首富”之心。在碧桂园上市之前,杨国强就已将所持碧桂园 59.5%的股权、最大股东和董事局成员等头衔,一并推给了二女儿杨惠妍。因此,就在碧桂园上市当天,25岁的杨惠妍身价近700亿港元,成为内地女首富,杨国强则乐做“首富之父”。

  但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之大出乎其意料,碧桂园上市后,杨国强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尽管他还是尽力保持低调的作风,但事与愿违,除了杨国强的一系列善举,如仲明助学金、国华纪念中学、雨露计划等被充分曝光外,碧桂园为之自豪的“低价拿地、批量开发”的开发模式也迅速成为市场议论的对象,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质疑。

  截至今年8月15日,碧桂园土地储备总可建楼面达到惊人的5400万平方米,而该公司上市时公布的数据仅为1800万平方米,这些数字不仅让碧桂园成为中国土地储备最多的开发商,而且其土地储备增速之快也令市场惊讶。一时间,杨国强疯狂圈地背后有无程序瑕疵等,又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随后,碧桂园涉嫌与重庆市长寿区政府达成“框架性协议”,从而低价获得长寿湖风景区地块进而遭国土资源部调查;碧桂园涉嫌与张家界永定区政府通过“阴阳合同”零地价拿地等频繁被媒体报道,外界质疑声此起彼伏。

  虽然,有关政府部门目前已经对上述事件作出澄清,杨国强也通过碧桂园的公告完全否认了上述情况。但“如何规范中国‘大地主’?碧桂园模式坚不可摧吗?碧桂园会成下一个顺驰吗?”等各式各样的猜测、质疑仍在不断继续。以至于,连最新一项海外发行票据融资的延迟,也会引发碧桂园资金链断裂的猜想。

  不知道,低调的杨国强在2008年,是否仍会如此不得已的“高调”。

  来源:上海证券报

---------------------------------------------------------------------------------

仅凭万科从来不行贿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石值得尊重!实在不了解的请参看王石的自传《道路与梦想》,看看万科20多年是怎么样走过来的。在中国,做一名独立特行的企业家,不容易,万科成为房地产行业领头雁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从历史来看电视机会饱和,但大中城市的居民住房的硬需求却一直在增长,现在的深圳,还有地吗?所以建议不要拿长虹来对比万科,十年后再看,我相信万科一样会活得很滋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7 23: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俺认为的是:

1、在周期性行业景气度高时选择躲避和离开起码不会是错误的。

2、当房地产调控威力显现出来时,小企业无法生存,大企业照样不会有好日子过,行业整合好象不是说说就行的吧,俺听说,企业整合成功的比例好象只是不成功比例的几分之一,整合绝大部分不是1+1大于2,而是1+1小于2的。

3、不是说万科不好,只是现在市值的万科还真的这么好吗?就象中石油一样,老巴还说挺好的,等跌下来还会买的。可是别忘了,人家卖的价位还是咱现在的1/2不到吧?

呵呵,万科说好,俺现在看不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8 0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俺是感觉现在规模的万科相当于现在市值的万科,已经不算小了。

2、选择周期性行业股票,总体上低迷时买进景气时卖出,不失为一种有不小胜算的方法。虽然我不喜欢如此投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9 1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大家:20倍的PE对于万科来说可以持有或买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万科并不是那么张狂: ZT一篇文章:

王石称拐点论仅限珠三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 02:31 第一财经日报

  郝倩

  在风云变幻的房地产业,万科董事长王石一直是媒体紧盯的焦点人物。

  12月16日晚,上海。在与新闻界朋友的“年夜饭”上,一位媒体老总就问王石是否说过“楼市拐点已经到来”。王石回答:“是,但当时我的回答也是有一些界定的。”

  17日,周一,受近期房地产调控政策和珠三角地区房价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地产股集体暴跌,万科A(27.31,-0.49,-1.76%,股票吧)几近跌停,全日下跌9.52%,以27.10元收盘。

  房地产和房地产股真的已经进入冬天的拐点了吗?被公认为地产界标志性人物的王石,究竟是怎么想的?

  “拐点论”与万科降价

  12月13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召开的“海螺行动II??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大会”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睹了这样一番对话??

  有记者问王石:“10月以来,以广州为代表的一些楼市普遍遇冷,广州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量下降严重,作为开发商代表之一的你,是否认同楼市出现拐点的说法?”

  “你问的问题和我们大会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出于礼貌,我依然会回答你这个问题??是的。”一贯直白的“王石式”回答。

  这一回答,被缩减为后来网上的说法??“王石承认楼市已出现拐点”。再后来,有媒体认为王石是在为万科“降价”吹风,认为万科旗下的楼盘正在全国启动“降价潮”。

  在《万科周刊》网站的论坛“王石在线”上,王石本人这样解释,他“同意出现拐点的说法”,深圳、广州的楼市出现了拐点,他当时还补充说:“中国东西南北中,幅员广阔,不同地区城市处于不同的房市周期,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回答的第一句话被媒体大量引用,而第二句话却没人提了。”

  虽然各地情况不同,但万科开始降价销售已是不争的事实。

  11月17日,万科金域蓝湾开卖,均价 1万元/平方米左右,推出当日即售罄,而“十一”预报价为1.2万元/平方米。几天前,万科金色康苑以1.3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开盘,引来市民连夜排队抢购,当天推出的156套单位也在不到2小时内售罄。另一个广州楼盘,万科云山开盘价1.2万元/平方米,之前出现了部分单位7000元/平方米起的价格。还有万科金色家园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价。

  根据万科公告,公司11月商品房销售收入42.3亿元,环比下降了18.02%。这是其销售收入连续两个月出现两位数以上的下降。但是部分地区“降价”之后,销售速度明显加快。而降价带来的销售火爆也引起了市场巨大反响。在广州,招商地产(53.30,0.01,0.02%,股票吧)、金地地产等纷纷跟进降价。

  针对万科在广东地区15%左右的价格下调,万科曾有说法:其一贯奉行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经营策略,楼盘价格是在当前市场状况下的合理定价,从销售情况看以上策略得到了良好的实现。

  中国银行(6.37,-0.03,-0.47%,股票吧)广东分行的一位副行长也对本报表示,万科此番降价动作,反映出其对市场形势的快速反应能力。

  但降价并不表明万科已经看淡了全国市场。“万科的原则的确一直是薄利多销,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销售策略。当然,如果国家有更新的政策出台,万科还是会跟着政策作一些销售策略的调整的。”王石说。

  似乎是被万科的广州策略“撞了一下腰”,业界开始警惕地观察万科在上海会否采取同样的措施,甚至已经有说法称万科在上海也降价达15%到30%。

  由“拐点论”引发的多米诺效应令王石有些哭笑不得。事后已经冷静下来的王石坦言,当时答问的时候的确有些“不悦”。他解释,当天,作为“海螺行动”的意外收获,万科接到了来自两个城市的建廉租房邀约,现场的王石于是乐意谈论起有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的问题,才有了上述对话。谁知道会引来后面那样的轩然大波呢?

  明年不拿“地王地”

  王石上周是在上海过的周末。他听到的消息是:万科上海公司今年的业绩非常令人满意,已经开始筹备庆功会了。

  “事实上,我们已经基本无房可卖。”上海万科的知情人士说。

  最新的消息是,万科在浦东新里程项目中尝试的2幢产业化楼也都已竣工验收。这个项目的售价达1.7万元/平方米,比周边的同类精装修房还要高出 2000元/平方米左右。这曾是万科最担心的项目,因为担心消费者接受不了“产业化”的概念。但是项目刚投入销售,就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了60%的销量,让万科上海公司董事长刘爱明十分欣喜。

  之前,万科在上海大概有5个项目在销售,新的项目大概在明年1月份启动销售计划。

  回头来看,王石的“拐点论”被大幅炒作,只不过是外界对楼市走势感到困惑的一个表现。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介绍: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2%。对比历史数据,10.5%的同比涨幅是2005年7月中国扩大月度房价调查范围以来的最大单月涨幅。他同时介绍,今年1至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3%,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9%。

  同期,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始出现一些原来销售很旺的地段变得有价无市的现象,而且这一趋势正愈演愈烈。

  “所谓‘拐点’,事实上我认为珠三角市场的确是这样,可以说拐点已经到了。而这一区域的确有泡沫存在。但是在上海、华东地区,市场比较稳定。这两年涨幅没有深圳、广州猛烈,调整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北京的情况就更加特殊,很难简单下结论。”在16日晚的媒体聚会上,王石这样说。

  王石并不愿意让外界将万科与“激进”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这一年来,万科走得还是相对谨慎的。拿增发为例,按照万科原定的增发额度和增发时的股价状况,可以增发更多,但他坚持按照原来预定的规划,不作更多增发。

  另外,“我们内部已经有一个共识,2008年,万科不拿‘地王地’。去年,媒体广为报道的十几块‘地王地’中,万科占了两块,包括福州和东莞。虽然这两个地方不是最热的,但我们也有所反思。”王石说,“2008年拍地,只要超过合理预期,万科不会跟进。”

  这是王石第一次正面说到“地王地”的问题,虽然是在一个非常“私人”的场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1 16: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谋一世,不足以谋一时.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地产行业会出现垄断型企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23: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没有看完《证券分析》这本书12遍之前,不会买任何股票。我们去评价一个企业或一个人时,是否应当有些巴菲特精神。当我们总是喜欢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结论性的评语时,不妨经常自省一下: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2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之后,万科绝不拿地王,也就是说,万科这样的规模来讲,也完全没有必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完全没有必要靠拿地王的地来竞争,简单来讲,为什么造成这样的印象,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进行检讨,我做个检讨,我们这样拿地来讲,我们显得是我们也多少有点亢奋,对于拿的地价来讲,但确实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要这样来拿高地价,维持高房价,再来我们圈钱,再来高地价维持高房价,这绝对不是我们的意思,但是造成这种印象,我们应该检讨,而且非常明确,我们借此声明,也非常愿意全国的观众消费者来监督万科的行为。”??王石最新言

????????

我在这个贴里的东西看来没有白写。
这才是我以前欣赏的那个王石!那个令人信赖的王石!

万科仍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企业之一。凭上述话,我收回对王石和万科近来的“批评指责”的言论。也做个道歉,对万科和王石的认识过于偏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4: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兰兄讲得是事实,也很有道理。我觉的万科这些年其实已经偏离了他以前的经营策略,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朝着一个危险的方向在经营下去,这正是在行业处于不正常的高景气下的很多企业的必然结果,这个贴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是,从王石昨晚的一些谈话中,我依稀看到王的反思和它头脑的清醒。其实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在王的角度上看,能做到这样一点已经着实难得,在当期的股权激励、行业暴利驱使下,能放弃短暂的利益而专注于长期竞争力的培育,这不是象当年倪润峰那样的企业家能做到的。至少他已经在改变,回到当年的那个王石。

从这个角度说,我为王的那席话感到鼓舞。哈哈,“听其言,观其行”,是对阿扁的话,不能用到王的头上啊。王石毕竟是当代中国最有希望的企业家之一吧。

当然,这并不是说万科就已经会如何如何了。继续跟踪下去是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0 22: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不想打字,但是前面承诺过福尔莫斯兄,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我的第一个问题,其实在福尔莫斯兄推荐的的《华尔街价值投资》一书里其实也提到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关于万科,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请福兄指出。万科其实现在走的路,或是他所从事的,是高资金链需求下的制造业,看看万科学习的标杆,万科(000002)对学习标杆的选择也经历过一个变化过程,第一个标杆是日本的索尼,第二个标杆是香港的新鸿基地产,第三个标杆是美国的帕尔迪(PulteHomes)。帕尔迪的特征是提高经营效率,销售利润率并不高,但同样的资产创造出更多收入,从而获得高额回报。万科实施类似帕尔迪的战略则意味着企业会通过开发更多的楼盘以满足需求,同时不追求在单一楼盘上获取高额利润。其实他的核心竞争力或是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化”就是---较高的资产周转率,看一组数据:万科从获得土地到开始卖房子,只需要912个月时间,这在行业里面是最快的。在地产行业的大型上市公司中,万科的毛利率、净利率都比较低,万科之所以依然能取得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主要通过公司快速周转来实现。2006年年底万科的总资产周转率是0.56,而房地产行业平均水平是0.32。也就是说万科的资金周转水平比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换句话说,万科能够忍受比同行低近一半的销售净利润率来达到跟同行相同的投资收益率。

想想沃尔玛,DELL靠什么赢利呢?就是较低的毛利率,较高的资产周转率,大规模复制的能力。而现在万科在搞的住宅产业化,或是说“工厂化”的造住宅,就是类似于沃尔玛的模式,其实万科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就是本币升值带来的资产价格重估,人口红利(中国“人口红利”将持续到2020),经济发展带来的城镇化浪潮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福州表示,现在全国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所占比重在20年里增长了100倍,而且这个比重仍在不断提高,看看万科的3+X布局,都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有购买力的地区)等等因素带来的一个房地产大牛市,使得初期工厂化带来的成本上升(据说初期成本上升了 40%,大规模铺开后会下降)在高房价面前显得不那么重要,不会影响万科的销售(王石说过,上市公司有时只能短视,因为它要兼顾股东利益,不是所有的股东都有长期的眼光?这句是我加的,呵呵)

为什么万科要搞这个,个人理解就是看到了房地产未来的寒冬(万科的土地储备相对其规模来讲,在四大地产公司中是最低的,而且起很多土地是通过并购来实现的,比二级市场拍卖的要便宜,当然并购也会带来管理上的问题,万科的精英文化和其他企业的文化会带来冲突,这点已经有了反应,但目前来看并购还算成功)所以要通过工厂化来缩短工期,增加大规模复制的能力,毕竟万科在全国的份额还不到5%,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追求较高的资本周转率。

万科目前还在做的两件事,一件是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提高美誉度,一件就是做精装修房,一方面避税,另一方面就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未来做准备。

所以,个人认为,万科未来的增长还是可以期待的。


[此帖子已被 shhggl 在 2007-11-20 22:47:4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21:19 , Processed in 0.0239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