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它的啤酒业,而不说它的“治疗性疫苗”有点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不过,我觉得,我们这些人在这儿讨论什么“治疗性疫苗”有点可笑。与其考察疫苗的可行性问题,不如多关注一下它的发明人。 下面转贴一篇报道:
自主创新结硕果乘风破浪书新篇?? 记第三军医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玉章
专家档案:吴玉章,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国际免疫联合会(IUIS)会员、美国免疫学会(AAI)会员、中国基础免疫学会主任委员、全军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Im鄄munolMethods”特约审稿人等10个学术职务。我国、我军免疫学领域的知名青年专家,免疫识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从事蛋白质抗原的免疫识别、分子设计及抗原工程研究。他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创造性地利用自己在蛋白质抗原免疫识别领域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成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类生物制药???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填补了国内空白。2006年3月16日,正式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作为我军免疫学领域的青年专家、一位成功走产学研联合发展路子的优秀科技人才,43岁的吴玉章有着与普通人不一样的生活节拍,他总把自己置身于一场场的比赛中,不断以新的动作创造新的纪录,活得紧张、热烈。他有两条必胜“铁律”:“哪怕课题再难,只要不断努力,还是会赢得成功。”他转攻本不熟悉的免疫学,一干就是好多年,干得有滋有味;“搞科学研究,就要标新立异,就要追求‘天下第一’的成果”,从“总后勤部科技银星”到今天的“长江学者”,他不断以创新思维在免疫学研究这片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开辟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径,拿出了“乙肝治疗性疫苗”这一耀眼成果,为第三军医大学、为西部争得了荣誉。
创新是成功的敲门砖
免疫识别是当代免疫学的核心问题,通过机体对入侵病毒的有效识别,从而调动免疫系统进行反抗,直至清除病毒,维护人体健康。上世纪80年代末,不到30岁的吴玉章就开始进行免疫识别这一难题的研究。国外关于免疫识别研究的成果,早在1972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该成果17年后才介绍到中国。面对国内外研究的差距,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拿出超凡的胆气和毅力,在刻苦自学10多门相关学科知识后,密切追踪国际学科前沿,从国外一些药物学家采用分子方法研究新型药物中受到启发,大胆地把分子设计理论及技术引入免疫学,以病毒蛋白的免疫识别研究为突破口,创造性地进行了多项尖端高技术研究,开辟了“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这一免疫学全新研究领域。
他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近30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仅2005年就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著53篇,获得了学校基础部第一个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国内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提出了“治疗性疫苗”假说,利用自己在蛋白质抗原免疫识别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I类新药???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勇于突破实现跨越
吴玉章敢于突破、善于突破。20余年的奋斗岁月里,吴玉章一路披荆斩棘,以知难而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实现了两次跨越式的突破。
为了尽快进入免疫学这一新领域,攻克免疫学研究的新课题,吴玉章几乎是从零做起。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寥若晨星,而刚从流行病学转入免疫学的他专业知识还知之甚少,就刻苦攻关,从自身弱项入手,先后自学了结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分子模拟、合成化学等10多门相关学科知识。他的实验室夜夜灯火通明,他查阅过的资料连书架也放不下。功夫不负有心人,6年的拼搏后,他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免疫识别新理论???氨基酸密码学说,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病原蛋白表位数据库及新的预测方法。该项研究先后3次获得国际免疫学会资助,并在国际免疫学大会作了专题报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实现了吴玉章科研生命中一次重要的从无到有的突破。
为了达成“不但在实验室有所发现,还能将这些发现用于实践”这一心愿,把“治疗性疫苗”这个异想天开的假说变为现实,吴玉章对乙肝开展了一系列独到研究。他发现,正常情形下病毒入侵机体后,机体将产生免疫应答来清除病毒,但乙肝病毒及其抗原入侵人体以后,可以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紊乱,使肌体对乙肝病毒及其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状态,而这种免疫耐受是造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呈持续病毒感染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疗上最难解决的问题。找到症结后,他开始思考如何找到一种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来打破慢性乙肝患者肌体免疫耐受状态。在对治疗性疫苗技术要求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预防性疫苗进行详尽科学的分析比较后,他决定采用经过分子设计,重新构建,以获得与原天然病毒蛋白结构相似、但又不同的新的免疫分子作为治疗性疫苗。这是一个免疫学和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问题,当时在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于是一切再次从零开始,一道道难题、一个个难关摆在了眼前。尤其是人们对“治疗性疫苗”这一概念的不理解,曾使他在课题立项的申请中“碰过很多钉子”,这段“异常痛苦的过程”令他至今记忆犹新。在学校和基础部党委的坚决支持下,他和他的团队奋力攻关,经过近两年时间及对上千只转基因小鼠的反复实验,终于提出了新的疫苗研制策略,率先创立了根据表位设计疫苗的全新技术路线,设计、筛选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性疫苗先导化学结构,实现了从假设到实践的突破。此项研究先后获得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1035”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高技术重点项目等21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资助,相关理论和技术辐射到避孕疫苗、肿瘤疫苗、幽门螺旋菌疫苗、性病疫苗等研究领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及生物技术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水平。
扎根国内克肝病
因为学科建设需要,吴玉章多次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立足国内、扎根基础,不论是学术科研还是教书育人,都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1年,招收、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35名,带领的免疫学教研室被评为总后“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7次。
他心系西部、情牵大众。乙肝患者的痛苦遭遇令他内心隐痛,为了攻破肝炎,当时身为流行病学硕士、本可成为一位优秀医生的他毅然转攻免疫学;为了推动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化,完成基础性研究“乙肝治疗性疫苗”的最后攻坚,1998年,他将自行研发的乙肝治疗性疫苗转让给西部明星企业重庆啤酒集团,这一举动使他和他的团队成为人们关注、争论的焦点。在企业的资助下,他和他的团队在3年时间内,建立起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完成临床Ⅰ期试验工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成为西部最早一批走产学研联合路子的高校科技人员,为西部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治疗用乙肝疫苗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创下国内外医学史上多个第一,并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不久将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乙肝治疗的历史或许将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