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工行与招行??银行股的估值与潜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4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本报记者的印象中,谢说过的"离谱"的话,远比公开报道的"谢国忠语录"更耸人听闻。记得有次公开演讲中,他预言,传统的银行业会在百年后消失。理由是,银行自有资本很少,都是拿别人的钱去赚钱,一旦人家不把钱放到银行,自己去赚钱,银行不就消失了?
  这次来北京演讲,谢国忠再次向中资银行业发出最强烈的警告。
  他说,中国银行业的最大的危机是大量地放贷款,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他当着四大行(中行、工行、建行、交行)高级管理人员的面说:请你们不要转移重心,你们的当务之急和对手不是外资银行,是贷款风险。12月11日,在中国对外开放银行业后,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并不会构成威胁--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外资仅占不到2%的比重。
  谢国忠的理论依据是,世界上只有中国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中国的银行业没有经历经济衰退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此一直有着放款冲动。其实,央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在今年连续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商业银行可以投放的资金,还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工行市值2142亿美圆,列第三,花旗2680,美国2396.

经济观察报昨日有一篇基金经理看工行一年内可到8元的文章,估计它也没料到会涨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信证券:工商银行 当前估值合理 仍有空间20061225

重新调整发行定价时较保守的预测条件:永续增长率由0%提高至3%,原来永续增长率为0可能过于保守;中外资所得税并轨开始落实,将所得税率降至25%左右这一因素放在2008年实施。工商银行当前日自由现金流折现的合理价为4.64元,可以说当前股价已经到位。

  但考虑到长期因素,如营业税可能取消、混业经营非息收入提高、资产质量提高风险降低等因素,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极端乐观目标价可达7元以上。但短期内不宜兑现所有利好,考虑估值日推后一年的时间因素,给予工商银行增持评级,一年后目标价为5.58元,潜在涨幅20%。

  主要的潜在投资风险:(1)宏观经济走弱将从业务发展和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对银行造成双重打击;(2)如果中国逐渐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我们预计银行的利差将收窄,对银行的收益会有比较大的影响;(3)外资银行将逐渐在财富管理、银行卡等高端业务上与国内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工行在这些业务上的优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金流折现方法下的理论估值:重新调整的预测条件

重新调整的以前过于保守的预测条件:永续增长率由0%提高至3%,原来永续增长率为0可能过于保守;中外资所得税并轨开始落实,将所得税率降至25%左右这一因素放在2008年实施。工商银行当前日自由现金流折现的合理价为4.64元,可以说当前股价已经到位。但考虑到长期因素,如营业税可能取消、混业经营非息收入提高、资产质量提高风险降低等因素,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极端乐观目标价可达7元以上。但短期内不宜全部兑现所有利好,给予工商银行增持评级,一年后目标价为5.58元。

  理论估值更具逻辑性,更严密,即理论值及其相应的PB、PE是一脉相承的,而不象实证估值那样比较机械、片面,我们认为以此定价较合适。

预期可确定因素支持下的估值结果

在预期可靠因素的支持下,工商银行当前折现日的合理价为4.64元(相应06年PE、PB分别为30.53、3.35倍),一年后折现日的合理价为5.58元(相应07年的PE、PB分别为30.16、3.73倍)。

  与我们的发行定价报告比,发生变化的预测因素:一是增加股本自由现金流折现法并以此为评级基准,补充原来单一的DDM方法;二是永续增长率由0%提高至3%,原来永续增长率为0可能过于保守;三是考虑到中外资所得税并轨开始落实,将所得税率降至25%左右这一因素放在2008年实施。

  其它维持不变的预测条件:

  鉴于工行当前资产质量不高,我们给予其贝塔值为1.1,根据5%的无风险利率及10%的股权风险溢价,我们得到工行的股权成本应该为10.5%。

  规模增长速度。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融资结构发展的分析,结合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的行业地位,我们认为工行的规模增长不会太高,这与银行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15年后资产增速由现在的10%左右逐步下降到2%左右。

  净利息边际(NIM)。市场化和竞争将使银行的利差水平收窄,我们在模型中已经考虑到了这一因素,预计15年后由现在的2.4%缓慢下降到2.2%。

  信贷成本。不良资产增长率从10%逐步下降到3%,计提准备力度逐渐加大,15年后覆盖率由现在的66%逐步提高至200%以上。

  非息收入增长。借助客户、网络、IT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及综合经营突破,工行有望在非息收入方面取得较利息收入更高的增长率,15年复合非息净收入增长率为20%。

  费用收入比逐步提高。现在工商的这一比率较低,存在上升压力。15年后由现在的37%提到41%。



考虑预期不太确定因素,估值还有提升空间

营业税率。我们假设银行业的营业税将从2011年开始以每年降低1%的数据逐步取消。

  股权成本。假设工商银行资产质量稳步提高,5年后股权成本降为10%。

  综合经营突破,非息收入增速较原来提高10%。

  资产质量提高后,准备覆盖率不再持续提高,不太容易量化,可作为乐观预期因素。

  考虑营业税五年后逐步取消,非息收入增速提高10%,及股权成本由10.5%降为10%,当前估值可达6.03-7.12元。但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在没有确切消息的情况下,不应该现在就要消化,特别是营业税下降及资产质量提高因素。但可以作为长期乐观因素进行考虑。

静态市净率、市盈率法的实证估值

这种方法不考虑公司之间、公司所处国家\制度\市场环境的可比性,只看全球同类公司所处估值范围,或由此推出的静态相关模型,再根据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业自身情况,给出一定合理市净率、市盈率。这种方法较简单直接,但非常直观,易于被投资者接受。可以作为重要参照。

  与国内上市商业银行对比,我们认为工行在规模、分销网络、客户基础上具有绝对优势,是中国经济的最佳代表,在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上具有诸多资源优势,但是考虑到其作为国有大银行在经营机制、市场活力等方面的灵活性稍差,我们认为工行的估值水平应该低于招行,与市场平均水平相当。工商银行A股PB已达市场平均水平,并高于中行建行。

  全球1000亿美元总资产以上的商业银行的静态PB、PE分别为2.18、13.61倍。3倍以上的银行有5家,分别是日本的MIZUHO金融集团、西班牙的BILBAO银行、加拿大的皇家银行、美国银行公司、爱尔兰银行,它们的ROE及非息收主占比并不是最高。

  工商银行已经达到国际大商业银行的高估值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7 1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小蕾:资本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
  2006-12-27 15:34:00 作者:左小蕾 来源:  出处: 中国证券报
  
  --------------------------------------------------------------------------------
  
  连续几天,以工行为代表的银行股连续上涨,推动指数不断创出新高。在前天涨停后,工行的市值一举超过汇丰,成为仅次于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全球第三大银行,甚至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向榜眼的位置继续前进。
  
  联系近期市场的“膨胀”现象,我们不免有些担心:不到半年市值从3万亿急遽增加到8万亿;指数不费吹灰之力突破2245点的历史记录后仍然一路上扬;资本市场正在加速“扩张”,所有的数据都在迅速“膨胀”。
  
  但是数字的增加并不必然意味着价值的增加。大盘蓝筹的价值在于稳定、长期的成长,短期内价格快速上涨并不正常。特别是像工行这样的银行股,虽然政府下了很大的本钱,注资降低了坏账率、增加了资本充足率,为国有银行的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硬件的建设并不等于经营能力的迅速提升,潜在的成长不等于现在的业绩。
  
  工行的市盈率近期已经高达30多倍,汇丰银行的市盈率才12倍左右,而且多年来都保持这种稳定的态势。工行、中行的价格和价值的距离已经非常明显。市场现在需要更多的冷静,不要忘记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律,波动和风险,特别警惕一些“价值重估”的炒作。
  
  银行业属于传统行业,与高科技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不一样的。高科技行业的一个新概念就可以创造一个奇迹,所以许多高科技行业的市盈率可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银行业的业务、产品、服务性质都决定其收益成长是非常稳定的。中国的银行们虽然因为过去业务的单一性,可能在新业务的拓展上比汇丰、花旗这些百年老店存在更大的空间,但是传统行业的基本特点恐怕不是中国的银行们能够改变的。
  
  至于香港工行和中行H股的价格近期也有所攀升,我们认为,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是由于这些大市值的股票迟早会进人恒生指数,甚至进人MSCI全球指数。这些指数是国际机构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依据。从合理配置资产的管理原则出发,机构投资者们会增持这些指数的准成份股。一旦配置比例完成,这些股票价格应该回归正常。
  
  资本市场属于“虚拟经济”,最近市场所有数字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游资炒作的影响。股价完全可以被炒高,也可以被炒低。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过度炒作对资金流向特别容易产生明显的引导作用。
  
  过度炒作的误导之处在于向市场讲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一些概念被“炒”成事实;偶然因素被“炒”成规律;季节性影响被当作一贯性“炒”;长期成长被当作短期机会“炒”。市盈率达到30多倍,一句“价值重估”就可以继续吆喝“持有”、“买进”。
  
  我们的市场离成熟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差的很远,我们的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现在还玩不起过度炒作的游戏。资本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盲目是要付代价的。
  
  希望2006年的资本市场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A class=ToolLight href="javascript:ToolBox(1000,534396,0);">工具箱  
【 ? 原创:玉玉  2006-12-27 16:33 】  
  资本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盲目是要付代价的。
  
<A class=ToolLight href="javascript:ToolBox(1000,534396,-3608971);">工具箱  
【 ? 原创:whisker  2006-12-27 16:40 】  
  工行简直是一个搅屎棍,他上了其他的股票就得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7 1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7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金融业的转变或不转变将会是整个世贸协议的重心所在,虽然在协议中金融问题不是重点。我的观点有如下的论据。第一,金融业的开放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成败得失的关键。第二,这行业的垄断特权庞大,也最顽固。有关国家货币的事,其重要性怎会不自成一家?第三,外资的参进永远看着外汇的兑换与进出口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我因此认为世贸协议所带来的压力与垄断特权的抗拒,会在金融这个行业上争持得最激烈。

且让我先说一个大前提。中国是一个占有世界五分之一强的人口的国家。若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中国不能没有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这金融中心的一个必需条件是不能有外汇管制。那是说,外汇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进出口。但没有外汇管制只是必需的,并不足够。还需要的是让外国的银行、股票经纪、投资顾问等到中国自由做生意。这一切与今天中国所容许的相去甚远。

回头说世贸协议的内容,外汇管制的问题并没有提及。十三年前北京的看法是要尽早解除外汇管制,但后来只是放宽了一点。去年又说于年底会有新例再放宽。但总结来说我的印象是到今天还是只闻楼梯响。就是六个月前,北京的朋友还在对我说十多年前我听到的话:解除汇管时机未到,中国有特别的情况,外人不明白。十多年前我的回应是汇管是为维护特权而设,今天我还是这样看。

协助中国的金融发展,世贸协议中只有一项非常重要。那就是让外资银行在中国做人民币的生意:两年后可与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可与中国人民进行人民币业务;地方的限制也将会放宽。

目前在中国可做人民币生意的银行,全部是国营的。撇开国营的效率问题不谈,外资的银行若参与竞争,在三方面会有很大的优越性。其一是一般而言,外资银行的财力比较稳健,顾客会较有信心。其二是外资银行在保密上比较可靠,这对顾客是重要的。其三是外资银行有国际联系,客户存款的调动比较容易地有跨国之能。

银行这个行业,一般而言,是顾客要转户易如反掌,而若对某银行较有信心,或认为资金的调动较为方便,他们取舍的决定只是分秒之间。一些国企银行,例如中国银行,办得相当好,就是在香港也是竞争中的佼佼者。有这样水平的国企银行,在国内与外资银行竞争应该可以站得住脚,但次一级的恐怕会遇到困难。我因此认为外资银行两年后在国内做人民币生意,会遇到阻力:分行的数量可能被管制,牌照的规限、手续,来往账的法例等,都可能是头痛的事。

还有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话题:外资银行在国内做人民币生意,外汇管制会怎样了?我的看法是:要是外资银行在国内做人民币生意的运作与国外银行一样自由,外汇管制怎样也守不住!人民币若可以经过银行自由地进出口,存户在国外提款提什么货币都可以,因为外间的市场一定有自由汇率。这是说,你有你管,我有我换!

汇管的特权利益要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将会是相当精彩的演变。政府与市场永远都是各有各法。外资银行可以搞内放外存(客户在国内放钱进去,户口在国外),也可以搞内存外借(存款在国内,国外不可以提款,但可以国内的存款作抵押在国外借钱),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最理想的发展,是两年之后中国再没有外汇管制了。

关于开放金融这个重要话题,我认为世贸的发展是会有间接而重要的帮助的。中国的进口增加,金融的开放(包括解除汇管)会导致外资进口急升,足以补偿物品进口(外币流失)的增加而有余。中国几个商业重点的商业楼宇卖不起钱,开放金融会有起死回生之效。这些利益是会给目前的金融垄断特权很大压力的。

最近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梁海国在报告上说上海可能在十五至二十年间超越香港,被政府的一位高官痛骂,说是荒天下之大谬。那就让我来说吧。我可以肯定:如果中国大事开放金融(这是一个大“如果”),从开放后算起,上海会在五年超越香港。我也可以肯定:从大事开放金融后算起,上海一带会在二十年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工商业中心。谁敢跟我赌一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发表于 2006-12-28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aa33 发表于 2006-12-27 18:47:35 :

从开放后算起,上海会在五年超越香港。我也可以肯定:从大事开放金融后算起,上海一带会在二十年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工商业中心。谁敢跟我赌一手?


我和你赌,你完全不懂虚拟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工行和中行,是在利用流通盘才占总股本2%的特点,糊弄老百姓。流通市值还不够一个基金的规模大。在大非流通之前,能骗一点算一点。国家拿着那么大的股权有什么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left>(转贴)</DIV><DIV align=center>“2006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学术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11-28 17:11:31
</DIV>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
  
  受《21世纪经济报道》委托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报告撰写】何佳 Hugh Thomas
  【研究人员】何佳 Hugh Thomas 周春生
  【研究助理】万艳艳 苏峻 毛天时
  
  第一部分:亚洲银行竞争力研究的背景
  
  I.亚洲银行业改革
  1997、1998年金融风暴横扫亚洲,亚洲银行业普遍陷入困境,呆坏账水平丛生,许多银行濒临倒闭,金融丑闻频出。
  金融风暴过后,亚洲各国/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银行改革,通过改革、重组、并购,慢慢使银行业重新纳入昔日常态运作轨迹。相对于多数政府传统所实行的直接参与方式,危机过后,政府更愿意以加强市场秩序和监管来发展实力更为强大的银行。
  通过合并做大做强商业银行成为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银行业改革的主旋律。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政府都纷纷推动银行业合并。日本的三菱东京UFJ、瑞穗银行及三井住友等都藉合并成为世界银行“巨人”。新加坡的银行通过并购而成为泛亚洲区银行,并使新加坡的银行数量由金融风暴前的8家减少到现在的3家。马来西亚的本国商业银行更由逾50家减少到目前的10家,而且还有进一步的合并行动,以迎接外资的挑战。同样地,韩国银行业通过合并数目减少,现在有14家商业银行,较金融风暴时减少了约五成。扩大规模之后的韩国银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在经营上减少政府干预,开始走一条完全市场经营的道路,而且大刀阔斧改革,使银行系统呆坏账率降低至2.7%,成为亚洲银行呆坏账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此外,进入资本市场集资也是亚洲银行处理金融危机的主流。从1999年开始,新加坡星展银行进行了11次资本运作,其中包括8次资本融资,发行了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及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原来是在孟买国内上市的商业银行,为了满足资产增长对资本的需求,1999年第一次进入美国市场,而且当时采用了美国会计标准进行披露,在市场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亚洲金融危机给泰国银行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政府关闭了56家金融公司,4家商业银行国有化,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这些不良资产。泰国盘古银行在1999年时,不良贷款比例几乎接近一半,为49%。1998到1999年4月,盘古银行四次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先后发行了普通股、可转债、优先股,筹集了大量资金,终于靠资本市场存活了下来,并且改善了经营。
  时至今日,亚洲各国/地区银行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本银行业盈利剧增;韩国银行降低了前些年承受的信用卡坏账的风险;香港银行业稳步发展;台湾银行业走出小岛,以并购方式为“登陆”做准备。亚洲很多银行借助资产规模扩大、整体营业额上升、盈利增长显著等优势重新步入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 
  
  II.中国银行业改革
  虽然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较小,中国内地银行业仍然加大了改革力度。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引进境外投资者并加速上市,银行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都显著改善。从1997年11月起,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措施:
  一、进行财务重组。1998年,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资本金,使四家国有商业独资银行资本充足率按1996年标准达到4%;1999年,将1.4万亿元资产(其中9800亿元为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二、改善内部管理。四大行进一步强化统一法人体制,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国家正式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将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纳入对四大行管理者的考核,实现了由行政评价向经济评价的转变。同时,较大规模地精简了机构和人员。
  三、强化外部监管。为适应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成立了中国银监会专司对银行业的监管。
  通过上述改革,加之四大行内部也进行了多项改革,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四大行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得以初步建立。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意味着从当时算起再经过5年的过渡期,外资银行将大步进入中国市场,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在同一环境下开展竞争,这必然将带来争夺国有银行原来垄断的高端客户等诸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提速。
  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方向是按现代金融企业的属性进行股份制改造。这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2003年底,中国政府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于当年12月30日通过汇金公司注资450亿美元。这为两家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2004年,两家试点银行大规模的财务重组和公司治理改革全面展开,银行业改革开始进入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
  2005年6月,中国当时最大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开中资银行海外上市之先河。同年10月,作为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高调上市,成为中国国有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半年之后,在海内外关注的目光中,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完成了其发行上市计划,成为首家在海内外上市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2006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相继公布了2006年的中期业绩,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按照年报披露的数字,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取得利润232亿元,同比增长13.3%;中国银行取得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28.3%。与此相呼应,监管当局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国内银行股权的多元化、要求提高服务客户运行效率、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标准、要求企业和银行的各种信息必须公开透明等。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氛围显得日益浓厚。
  2006年10月,第三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历史性地在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募集了219亿美元,超过了NTTDoCoMo在1998年创下的首发纪录,成为全球有史以来集资额最高的IPO。
  从几家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上市后的表现看,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效果正在得到境内外市场的普遍认可和好评。自2004年8月以来,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已在两年内数次调高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正面评级。业内人士认为,标准普尔在短期内多次调高对中国银行机构的信用评级,表明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后在财务状况、经营质量和综合实力等方面的认可。
  
  III.竞争力研究的意义
  在亚洲各国/地区银行改革的大背景下,受《21世纪经济报道》之邀,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进行了本次2006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该排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本届中国政府花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进行金融改革,包括注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新一轮改革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国家要求花钱买机制,核心就是要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问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亚洲的经济生态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应如何评估?
  二、WTO过渡期即将结束,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将更加激烈,中资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选择这个时候做银行竞争力研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三、金融机构自身也十分关注自身竞争力的状况,尤其是关注与别的银行相比自己的竞争力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部分:亚洲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样本
      
  I.为什么选择亚洲范围
  WTO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的银行需要走出去,外国的银行正在走进来。在全面开放时代,无论是准备“走出去”的中资银行,还是准备“走进来”的外资银行,抑或是只想呆在家里迎接外资银行竞争的国内银行,都需要更深入地比较各自的优势与差距,需要了解本银行在整个亚洲或全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问题,今后应该怎么做。
  为做好此项研究,首先必须设定一个范围。研究人员选择了亚洲主要国家/地区的商业银行。限定亚洲的理由在于,放在全世界的背景下,亚洲银行相对来讲还是基本上有很多相似的程度。这种相似性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令此项研究变得富有实践价值。
  亚洲各国/地区商业银行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各国的资本体系有的以直接融资为主,有的以间接融资为主。而亚洲各国/地区的资本体系基本上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也就是说银行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第二,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加上亚洲金融风暴对其他一些原先比较发达地区的冲击,亚洲很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趋向平衡,各国/地区商业银行生存的宏观经济环境大体相似。
  第三,如前所述,银行改革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全亚洲的银行业都在进行改革。在亚洲的环境下进行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有其独特的意义。
  II.123家样本银行的由来
  样本中的123家银行来自10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泰国。
  样本银行既包括了上市银行也包括了非上市银行,因此我们无法用股价来衡量银行竞争力。
  我们的样本包括了许多作为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分支架构的银行,例如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韩国花旗银行,我们的研究中将它们作为独立的银行看待,并未考虑它们作为附属机构的情况。如果一家金融集团主要经营银行业务并且没有单独的银行数据,我们则采用整个集团的数据;否则则采用集团中银行机构的数据来进行分析计算。
  关于银行的定义应该包括信用合作社,如果它们的资产足够大的话,但是在我们的样本中没有出现这样的合作社。我们的定义不包括那些信用联盟,因为其业务限制在从会员合作社吸收存款和支付业务中,而不针对公众。最值得注意的剔除,是日本的那些信用金库和信金中央金库。
  我们在分析中设置了样本银行的资产下限。最初确定的资产下限是100亿美元,但是这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样本中出现大约有90家日本银行,而其他国家所有样本银行加起来不到100家,这使得日本银行占到了样本的一半。日本银行规模大是历来的传统。自1940年起,日本采取的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该体系造成了银行的大规模。除此之外,不断地兼并使得日本银行越来越大。目前,以资产计算,由东京三菱银行和UFJ金融集团合并而成的东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即使算不上世界上第一大银行,也是最大的银行之一;而由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合并而成的瑞穗金融集团,以及由住友银行和三井银行合并成的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也是不可小视的庞然大物。所以,如果对日本银行使用同样的资产下限,会导致我们的样本中出现太多的日本银行。
  相反地,第二个问题是,泰国和菲律宾由于国家GDP较小,银行规模也较小,使用100亿美元的下限,会使泰国和菲律宾在样本中出现太少的银行。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将资产下限调整为:泰国和菲律宾的银行40亿美元,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银行100亿美元,日本的银行400亿美元。
  需要补充的是,参与我们主观评分的日本受访者较少,这使我们对日本银行的评估产生局限。此外,参与我们访谈的分析师和银行家对日本大的城市银行比较熟悉,而不太了解占我们样本绝大多数的区域银行,这加剧了我们在日本研究上的问题。由于很少受访者对区域银行做出评价,我们只能给它们一个平均分,这导致我们怀疑是否会因此压低了一些实际上非常好的日本区域银行的主观系数。读者对我们日本银行的排名结果应该小心对待。
  我们从原始样本中剔除了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银行,因为我们无法联系到足够数量的两国银行家进行面对面访谈以决定两国银行的主观系数。否则,两家印度尼西亚银行???印尼金融银行和中亚银行???很有可能排在我们的竞争力的前十名里。印尼金融银行和中亚银行都相对较小,刚刚经过重组,资产总量分别为69亿美元和152亿美元。亚洲金融危机中,两家银行都因失去偿付能力而于1998年被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委员会接管。印尼金融银行是9家银行合并的产物,目前是一家上市公司。自2003年以来,它69.6%的股份由印度尼西亚亚洲财经???一家被新加坡淡马锡控制的公司???掌管。新的管理层很多都来自花旗银行,因此极大地改变了公司文化。中亚银行的大部分股权由美国加州的私募股权基金Farallon资本掌管,后者从印尼政府手中购得大部分股权。印尼金融银行和中亚银行都有很好的盈利,资本回报率分别为30%和24%。较高的贷存差率使得两家银行具有极高的效率而且资本充足。金融集团对两家银行的控股使我们相信,很可能有其他的国际金融集团对购买或整合这两家盈利能力极强的银行感兴趣。
  
  第三部分:亚洲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方法
        
  I.定义
  在我们决定一家银行是否有竞争力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定义什么是“银行”和什么是“竞争力”。我们把银行定义成是向个人和公司提供存款、贷款及支付服务的机构。这个定义把投资银行、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排除在外。银行,包括我们样本中的银行,事实上提供的服务远远超出传统银行服务。在与我们的受访者讨论银行定义时,他们认为这些非传统的银行业务只能作为补充,只有当它们使传统银行服务更具竞争力时才具有意义。
  目前国内外与银行竞争力相关的研究大体有四块: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国家竞争力中的金融体系指标及其测评;二是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的CAMELS评级模型;三是有关专业报刊,如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欧洲银行家》等对世界大银行的指标排名和比较;四是国内专家学者提出的银行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分析。
  WEF和IMD是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权威。两家机构于1994年9月联合发表了《1994年国家竞争力报告》,修改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评价准则。它们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可用公式表述为: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两个机构都使用软硬两种指标作为排名的依据。从总体上看,WEF的评价体系中软指标占全部指标的绝大多数,而IMD的评价体系中硬统计指标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上,两家机构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即在统计标准化之后加权总和,但是各自选择的权数不同。
  CAMELS评级系统,即骆驼评价系统,由六个部分构成:C-Capital adequacy(资本充足率)、A-Asset quality(资产质量)、M-Management quality(管理能力)、E-Earnings(收入及赢利性)、L-Liquidity(流动性)、S-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该系统被国外金融管理机构广泛采用,作为评价银行的标准。
  英国的《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自1970年起开始每年都要推出当年的全球大银行的实力排名,起初只对全球300家大银行进行排名,如今已扩至1000家大银行。《银行家》杂志的排名充分展示了当今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水平(包括一级资本、资本规模、银行经营稳健性情况、收益及其他综合指标等),为国际金融界所认可,极具权威性。
  此外,国内《银行家》杂志几年来连续发表了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在2004年的报告中,《银行家》研究中心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并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现实竞争力(包括市场规模、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和安全性、资产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管理能力、国际化业务能力)及潜在竞争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科技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服务竞争力、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同时,他们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模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基于这些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将银行竞争力定义为:“能为股东创造持续高额的未来收益”。
  一家有竞争力的银行为股东带来持续的未来收益。通过选择这个定义并将股东的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其实抛弃了其他各种各样的关于竞争力的定义。一家国有银行的监管者可能将有竞争力的银行定义为支付系统安全性最好、信用分配体系效率最高和最及时有效地对金融财政政策做出反应的银行。客户可能将有竞争力的银行定义为给予他们最高的存款利率、最低的贷款利率和最低廉的收费并且提供最好服务的银行。银行的经理可能将有竞争力的银行定义为提供最高薪酬福利和稳定的职业发展机会的银行。我们关于竞争力的定义并没有排除有以上那些特质的银行,我们的定义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包含以上特质。
  任何当前的及未来的能为股东增加资本价值的主客观因素,都将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由此,我们将竞争力划分为三大方面:收益(即盈利能力)、客观因素(银行各财务指标或硬指标)、主观因素(宏观环境及银行各软指标)。其中,收益由资本回报率体现;客观因素包括银行规模、市场份额、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效率和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七个部分;主观因素包括监管环境、市场条件、公司治理、管理及内部控制、创新及职业作风、客户服务、雇员品质、资讯系统及技术以及银行总体信誉九个方面。基于资本回报率对股东的重要意义,我们将其与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一齐,各自分配了1/3的权重,来衡量银行的竞争力。这一比重分配也得到了我们在其后的研究过程中访问的绝大多数银行家的认可。
  基于以上三方面因素,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用从Bureau Van
 Dijk的Bankscope数据库及商业银行官方网站中获得的数据,对亚洲10个国家/地区,123家银行的竞争力作了排名。
  我们此次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一、亚洲各国/地区的金融体系都是以银行为主的,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及亚洲金融风暴缩小了亚洲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加上前面提及的遍及亚洲的银行改革,所有这一切都增加了亚洲各国/地区的银行的可比性。
  二、我们对竞争力的定义是从对股东回报的角度,而排名研究的设计计算也都围绕这个角度展开。我们相信从这个角度研究竞争力对已经上市或者准备上市的中国银行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我们问卷访问的对象主要是在香港和一些在中国内地的亚洲银行家、投资银行分析师、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机构研究人员及咨询机构的银行业咨询顾问。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从这些专业人士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银行在亚洲同行中的地位,与以往国内的竞争力排名相比,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看法和结果。
  四、我们赋予主客观因素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依赖于专家的评分,而非任意选取或通过某种复杂算法去获取。我们相信,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权重更能够真实地反映银行主客观因素中各个指标对竞争力的影响状况。
  
  II.方法
  竞争力关注难以观察到的、受内部及外部条件持续相互影响的未来收益。我们将竞争力分解为以下三方面系数:收益系数、客观系数、主观系数。
  在计算最终系数时,我们将每个系数标准化并将标准化后的系数分别乘以三分之一,所得的系数是我们最终进行竞争力排名的依据。标准化是指将变量原有分布转换成平均值为0,标准偏差为1的分布。具体的做法是,将每个变量与分布的算术平均值之差除以分布的标准偏差,可由以下公式表示:。其中,为分布的算术平均值,为分布的标准偏差。
  
  i.收益系数
  收益系数是Bureau Van Dijk之Bankscope(Bankscope)数据库中上两年(2004年和2005年)资本回报率的简单算术平均。当银行因为所有者权益小于零而使得资本回报率为负时,我们用两年资本平均值来代替期末值。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的期末所有者权益是小于零的。
  我们深知并在此提醒读者,使用过去的收益是会遭到批评的,因为过去的业绩并不能保证将来的业绩。在最近两年中,亚洲银行资本回报率的相关系数大约为65%。但是预测的时间越长,采用当期的收益进行预测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预测将来越长时间的回报,目前收益率的作用就会越来越低。
  
  ii.客观因素
  以下是本次研究中用到的7个可以通过Bankscope数据库或银行网页查到(指分行数目)的客观因素及它们的构成指标:*规模:以美元计价的银行资产总量。
  *市场份额:银行资产占其所在国家/地区银行总资产的比例。
  *资产质量:通过贷款损失准备金对受损贷款比率,和受损贷款对总贷款金额比率两个指标,来衡量银行对其借贷组合中的贷款损失预期进行定量控制的程度。
  *资产流动性:银行在无需资本流失的情况下,满足非预期性的现金支付能力。可通过对客户的流动资产对短期资金比率,以及同业拆借率(借给银行的资金/从银行借来的资金)两个指标来衡量。
  *资本充足率:用来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我们用总资本与按巴塞尔协议I计算的总体风险资产的百分比,以及总资本与总资产之比两个指标来衡量。
  *效率:银行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来使产出最大化的程度。我们通过成本与收入比率,利息净收入与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中间业务收入(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与员工总数的比率衡量三个指标来衡量。
  *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银行的核心存款基数对总存款比率,以及分行数目。
  每个客观指标都经过标准化。当某个客观因素由超过一个指标构成时,该客观因素的系数将是那几个指标的简单算术平均。如果某个指标的数据不全,我们则用其余的指标来进行平均。如果一家银行的某一个客观因素中的所有指标都缺失,我们就给这家银行一个零系数(即,用平均值来代替缺少的数值)。这个问题只有在资产质量因素中比较显著,其中123家银行中有20家的值都是零。客观系数最后是通过所有客观因素的加权平均得到的,其中的权重是通过对77家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及股票和债券高级分析师的访问得到的。表七给出了前30家银行客观系数的算法。
  我们将会在后面的部分报告并讨论受访者关于评估所有客观因素重要性的评论。大部分受访者指出真正的银行竞争力并不完全是客观因素的线性组合,而且考虑的因素越多越好。某一个客观因素的重要与否取决于特定的竞争环境。而且,可得到的客观指标有些已有一年半之久(能获得的最新财务报告日期)。因此,客观系数只能作为对银行竞争力的大概估计。
  
  iii.主观因素
  竞争力是对股东未来回报的预期,是一个远期指标,因此现在不能确知。像所有的预测一样,对竞争力的评价也是主观的。我们使用了专家问卷,采用访谈的形式来获取这些主观部分。
  研究人员通过信件、电子邮件和电话的方式,与111家亚洲银行、国际债券评级机构、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的股票分析师取得了联系。我们联系了样本中每一家在中国内地及香港有分支机构的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并要求与他们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我们也联系了国际债券评级机构、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的股票分析师,要求与他们之中专门和亚洲银行接触的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在所有联系到的111家机构中,77家给了我们正面的答复。我们在2006年9月、10月间一共进行了60次面对面访谈及2次电话访谈。剩下的15家机构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给予我们答复。虽然我们对受访者的选择基于他们在所属机构中的管理经验,但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个人意见,而非其所属机构意见。我们向所有的受访者保证他们的答复将被严格保密。
  高达69%的受访率主要基于银行业和相关银行研究人员高度的研讨精神,我们由此获得了宝贵的数据和意见。受访者贡献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和想法。即使其中一些人认为我们衡量竞争力的方法并不全面。在此,我们向他们致以发自内心的谢意,并且为我们可能未能把他们所有的想法包含在我们的报告中,或过于简化、甚至误解了他们评估或者提供建议的银行而致歉。
  我们要求受访者评估的因素包括:*监管环境:银行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以及常规监管。
  *市场条件:银行所在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对银行业务的需求及银行提供服务的影响。
  *公司治理:可影响银行管理的构架、政策及程序。包括董事会组成、成员选择、董事会职责、董事酬金、主管人员任命及报酬、所有权结构、投资者保护及影响银行治理的外部利益者,包括雇员、相关银行、商业联盟、监管者、政治团体以及社团。
  *管理及内部控制:银行通过组织结构、政策以及程序贯彻实施计划,激励、监督及评估其雇员并据此进行奖惩。
  *创新及职业作风:银行的文化、理念与商业风格。包括对世界范围内金融服务最新发展的关注,对新思维的开放程度以及对法律、监管和信托责任的关注。
  *客户服务:对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合理构造的、合理价格的、满足客户需要的中介服务职责的理解及实施。
  *雇员品质:银行雇员具有的对金融及银行业务的理解能力及相关知识。
  *信息系统及技术:用于银行自身管理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和相应的软硬件。信息系统包括管理报告、交易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预算以及会计系统。
  *银行总体信誉:银行在同行业人员及大众眼中的总体印象。
  正如客观因素一样,我们请每位受访者评估每个主观因素的重要性。我们用这些评分来决定每个主观因素的权重。
  请每位受访者为每一家样本银行评分是不现实的。即使我们的受访者对银行业有着极深的了解和洞察力,也没有任何一位受访者能够有能力或耐心来为所有123家银行评分。每个人对特定的国家/地区银行的知识只允许他们为一些特定的国家/地区内的银行评分。因此我们要求受访者为他们所熟悉的国家/地区的九个主观因素进行评分。所有的评分合起来就是对10个国家/地区的大致评分。我们也邀请受访者为七个银行特有主观因素(后七个主观因素)打分,受访者可自主选择最多三个国家/地区,评出其中最好的五家和最差的五家银行。但他们不能为自己所在的银行打分。由此,我们为每个银行都做了国家/地区内主观因素的排名(见表六)。为了保持国家/地区内的统一性,我们将这些排名转化成一个0到1的系数。例如,在中国,招商银行公司治理这个因素的平均排名为2.3939(在表六中显示为2.4)。因为我们一共评估了16家中国银行,因此招商银行从0到1的转换系数应为:(17-2.3939)/17=0.8592。
  与之对应的,我们把所有把每个国家/地区主观因素的系数也转化成0到1的系数。例如,当我们阐述:“中国的银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时,受访者的平均给分是2.1667(在表五中显示为2.2)。我们将其转化为0.8583。
  最后,我们将每个银行的系数和转换后的国家/地区系数相乘,以获得该银行各个主观因素在亚洲地区的综合得分。例如,对中国招商银行来说,将0.8592和0.8583相乘,0.8583×0.8592=0.7375,0.7375即为我们在表八第五列中给招商银行公司治理的得分。
  我们将所有的主观因素加权平均得到一个总的主观系数,而权重由受访者的评分中获得。大家可能会注意到表八第三、四列“监管环境”和“市场条件”,处于同一个国家/地区内银行的得分是相同的。原因是,处在同一个国家/地区内的银行被认为享有一样的宏观因素。
  在计算主观系数时,我们的一些假设并不一定十全十美。例如,我们假设银行的品质在每个国家/地区都是线性分布的。但是很有可能在一些区间,这些主观因素不是线性分布,这些假设会影响最终的排名。此外,用具有前瞻性的主观排名本身衡量竞争力也是易于出错的。
  
  
  第四部分:对77位金融高管的调查
  
  哪些因素影响银行的竞争力?我们的受访者说“要看情况……”,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取决于银行本身及目标金融服务市场的情况。
  我们的研究将竞争力的测量缩减为由三个部分组成。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这三部分系数标准化后的简单算术平均。这三个组成部分一共分为17个层面:收益、规模、市场份额、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效率、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监管环境、市场条件、公司治理、管理及内部控制、创新及职业作风、客户服务、雇员品质、资讯系统及技术、银行总体信誉。我们进一步将计算简化,认为“更多的是更好的”,并按照访问意见分配给每个因素一个简单权重,而忽略非线性对这些因素重要性的影响。
  我们要求受访者对每一个层面的重要性进行估计,以期待得到他们对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各个层面的一致认同。但是相反地,我们获得的是观点差异。这种观点差异并最终导致每一个因素在它们相应的客观或主观系数中获得了几乎相同的权重。在七个客观因素中,所占权重最低的为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13.4%;最高的为资产质量,15.8%。九个主观因素中,权重从市场条件的10.5%到管理及内部控制的11.5%不等。下面,我们将逐个讨论受访者缺乏共识的理由及评估竞争力不同层面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I.收益
  收益即资本回报率。根据我们对竞争力的定义,在衡量银行竞争力时,我们将收益看得很重,并给予它三分之一的权重。这个权重是由我们的研究人员在收集广大业界人士意见后决定的,并不需要受访者对其重要性进行打分。但是我们在进行访问时也询问了受访者对收益(资本回报率)的看法。
  受访者普遍认为资本回报率是衡量一家银行是否有竞争力时最重要的因素,并且认同我们给予的三分之一的权重。一位中国银行家说,“我们(银行)只关心两件事情: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除此之外,都不重要。”另一位中国银行家也说,“银监会非常重视资本回报率,如果(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低于一定的水平,银行行长就会受到处分。”其他国家/地区的受访者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并且认为资本回报率是衡量一家银行运营状况的重要指标。
  
  II.客观因素
  i.规模
  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规模很重要。银行业务包括信息处理,而信息处理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银行客户通过他们对银行的信任建立关系,而规模带来声望,进而帮助建立这种信任关系。
  一个银行家评论说,“……有规模很好,但是规模和竞争力其他因素之间并没有很高的相关系数。”表九支持这位银行家的观点。表九显示,规模和收益及效率之间并不相关(他们之间负的相关系数极小且不显著)。而规模和资产流动性及资本充足率之间负的相关系数则可被看作规模经济的一种反映。较大的银行可藉由它们的规模通过较低的昂贵资本及流动资产生存下来。
  一些受访者强调规模的重要性。一位印度银行家认为,“在未来,当银行实现规模经营的时候,规模将会变成唯一的关键因素。规模产生效率,从而产生竞争力。印度有太多银行。现在有28家国有银行,在鼓励兼并的情况下,这个数目会降低到4到5家。除非这些银行有与花旗一样的规模,否则他们不可能在全球市场成长。”那些认为规模至关重要的受访者通常把规模和范围放在一起谈论,并且倡导通用银行的概念,以期向银行客户交互推销非银行业服务。
  另一些受访者则认为银行的大规模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规模本身会降低银行的灵活性及效率。“如果一家银行仅仅追求规模,这可能会降低它的效率。”一位受访者说。另一位受访者评论道,“不能单纯的追求规模,因为这可能会损害资产质量。”
  一些银行家引用了几家规模小、但是更加赚钱的银行作为佐证,例如美国的富国银行,它享有比花旗银行更大的盈利,而香港的恒生银行比汇丰银行赚钱更多。另一位银行家注意到了1990年代日本大银行并不能获得稳定的盈利,他说,“我并不赞成银行相扑学校。”
  一位股票分析师说,“规模和市场份额联系在一起。不过这两者中任何一个都不像其他因素那样影响竞争力,因为一些古老而迟钝的机构……可以获得大得夸张的市场份额而并不总能成为富有竞争力的银行。更加灵活的机构才是更具竞争力的。大银行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银行,有时规模甚至成为一种障碍。但是如果银行足够大,一些客户不得不把生意交给它。因此规模有助于银行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及相当数量的业务,但是它滋生自满。”
  另一些银行家抱怨我们通过把样本限制在规模为100亿美元以上,错误地排除了一些高盈利的银行。盈利是我们对竞争力定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给予高盈利的、但是规模较小的银行他们该得的重视。
  一位银行家如此将规模放在他的发展战略中,“规模的重要性取决于你是想选定一个特定的市场还是想基于规模进行竞争……中型银行是不具备竞争力的。但是选定一个特定市场的银行可以成为专家……小银行可以非常灵活。它取决于某个国家中银行自身。银行必须选定自己的竞争对手。”
  
  ii.市场份额
  表九显示,市场份额和市场规模有39%的相关系数,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受访者认为市场份额比规模更加重要。一位银行家指出,“市场份额很重要,因为每个产品,一般由一到三家银行控制着市场。如果你想存活,你必须成为其中之一。其他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不过不如一个大的市场占有率。”
  我们通过银行资产除以其所在国家/地区银行的总资产来测量市场份额。但是银行的业务并不是单一的。因此市场份额应该分别针对每种客户、服务和市场进行计算。一位股票分析师评论道,“竞争力在市场上通常由市场占有率优势表达,但是市场份额由产品分割……这种分割比简单的大小更为重要,因为每种服务的市场都是特定的。不同的市场分割因客户类型及产品周期变化而改变。例如,中国的贵宾储户需要一套新的产品和服务。”
  
  iii.资产质量
  受访者认为资产质量是银行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一位银行家说“……资产质量很重要,因为竞争力是一个长期产物。在好的经济环境中,如果你的资产质量低,你也许可以存活,但是在差的经济环境中,你就不行。从长远看来,资产质量是高于一切的。”一位股票分析师强调,“在过去十年中,唯一牵引亚洲银行价值的因素就是资产质量。其原因在于,亚洲银行高度依赖于净利息收入,而贷款质量很低;高度依赖制造业,而股息收益偏低。对制造业的依赖意味着信用质量由市场控制而非银行,因此信用周期驾驭市场价值。强健的资产质量可使银行在下个市场低迷期具备收购的能力。如果它们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健,而每股盈利达到20%,银行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很多受访者就目前中国的银行由于将坏账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而引起的资产质量上升进行了评论。一位债券分析师说,“看一看中国的银行对股东的长期回报,资产质量是特别需要关注的。目前中国的银行有进入资本市场集资的趋势,而且情势看起来很乐观。”“长期来看,中国这个经济体是好的,但是发展却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尤其是在经济下滑的时候,而这是一定会到来的。目前,对银行的评估包含了一种隐形的政府担保,但是这种担保很可能会消失。政府可能会任由银行倒闭。如果资产质量下降,尤其在司法系统不健全、贷款信用质量低下的状况下,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坏账会影响银行的生存能力。”另一位受访者评论道,“资产质量问题一直存在,但是现在银行变得诚实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高资本充足率可能并不足够。不良资产被卖给了资产管理公司,但是将来是否会有更多的不良资产重新进入仍然是个系统问题。一个国际审计师(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有国际审计师)可以进行审计,但是他们必须依赖于银行的文件。中国的监管部门采用5级信用评估系统,但是这些文件真实地反映现实吗?审计师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政府会在多长时间内重复采用资产管理公司这一方案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中国银行业的资产管理质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位股票分析师说,“在中国,问题在于新的政策法规并不一定能持续地贯彻执行。也许现在说还为时过早,但是借贷上可能仍会存在很大的政策压力。中国的银行中,45%的企业借贷由交互抵押担保,这太散漫了,并且助长自满和抑制分析。”
  这些评论突出了准确测量资产质量的困难性。我们测量资产质量的方法???受损贷款准备金对受损贷款比率及受损贷款对总贷款比率???只能显示为受损贷款预留了多少准备金及资产负债表上坏账的大小,但是它们并不能解释引发这些坏账的信用文化和系统以及处理这些坏账的效率。
  
  iv.资产流动性
  我们对资产流动性(流动资产对客户及短期资金比率<又被称为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同业拆息率)的测量比我们对资产质量的测量要准确得多。不过资产流动性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流动性强的银行不容易引起流动性危机,但是将太多的资金投入低回报的流动资产中则会降低股本回报,从而降低银行的竞争力。
  那些认为资产流动性异常重要的受访者主要的考虑是银行必须满足储户的需要。他们指出,银行挤提主要是由于缺乏流动性造成的,因此高流动性可以拯救银行于危急中。一位菲律宾银行家强调,“……菲律宾的政治并不稳定,任何波动或政治上的不稳定都可能导致银行受到冲击。挤提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一旦失去了流动性,银行的业务就会大规模流失。所以资产流动性是相当重要的。”而那些认为流动性不太重要的受访者则认为,过多的流动性会存在很大的成本,而且目前亚洲的市场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一位银行家指出,“……资产流动性相对于其它因素而言,对长期股本回报的影响是比较低的,因为只要银行不存在流动性问题,它就应该将流动性保持在较低水平。看资本回报率,我们要看好的方面。看长期盈利,谨慎不能忽略,但是谨慎也应该保持在一定范围以内。”另一位受访者评论道,“除非银行处于一个存在经常性赤字及国际债务问题的国家内,否则,资产流动性就不重要。事实上,亚洲的银行也可将本国的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因此只有当银行高度不流动,负债对存款比率高达200%时,流动性才会变得重要。但是假如问题是一家银行的负债对存款比率应该是90%还是85%时,这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表九显示,资产流动性是唯一一个和银行特有主观因素维持负相关系数的因素。这表明,在当今亚洲,我们的受访者认为更具流动性的银行的竞争力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过多的流动性会削弱银行的借贷能力。当流动性很强时,我们把银行竞争力对流动性视为一个线性增长的函数显然是不确切的。
  
  v.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存在着和流动性相似的问题。相对于其他的客观因素来说,对资本重要性的见解更加分散。这种意见上的分散性一部分是由银行监管者对于巴塞尔资本充足率的实施所造成的。在这种监管下,银行的全部资本必须不能低于其风险资产的8%。一些监管者(例如香港金融管理局)要求它们监管的银行必须保持高于巴塞尔资本充足率的水平。在我们对于资本充足率的测量中,我们实际上采用了两个资本充足率数据???巴塞尔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对资产比率???因为我们样本中的16家银行没有巴塞尔资本充足率这一数据,但是所有的银行都有资本对资产比率。我们将这两个比率标准化后的简单算术平均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终数值。
  一位银行家指出,“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已不如从前,因为所有的银行都要保持同样的巴塞尔资本充足率。只要你达到这个水平,就不需要拥有过多的资本,这对你的竞争力并没有帮助。”另一位银行家说,“……资本充足率曾经在银行资本过低的状况下很有用,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在我们的样本里,只有两家银行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的指标。
  一位股票分析师指出,“……资本可以分为两方面而很多银行拥有太多的资本。显然地,如果一家银行拥有的资本太少,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既然通常银行并不是资本过低,资本充足与否的重要性就应该相应地降低。”
  从定义上来看,资本回报率是收入除以资本,因此,资本回报率在一定收入下,可以通过降低资本来提高。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说“……资本越高,银行越安全,但是资本回报率就会降低。因此,高资本实际上损害资本回报率。新巴塞尔协议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更加精确的风险预测来降低无用资本。其最终作用是允许银行将资本拿走。”
  如果我们看看表九中资本回报率和资本充足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是正的,而非负的。这里,我们并没有将因果关系剥离。更大的可能性是,高收益率(假设派发股息和银行增长并不降低资本)能导致高资本充足率。而高资本充足率本身并不导致高收益。
  
  vi.效率
  我们对于效率的测量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使用了三个标准化系数的简单算术平均:成本对收入比率(非利息费用除以中间业务收入<净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之和>),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比率及中间业务收入对员工数目比率。这些比率受到银行的发展策略及其所在国家/地区的成本结构的影响,但是这些比率并不能作为对银行效率的准确测量。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说的,“效率曾经基于员工成本及产出。人们只看总体的数目。不过现在,效率和好的资讯及管理工具相关。银行必须做到能够追踪每个分行及每个员工的利润率。对于数据挖掘来说,资源重组是至关重要的。过去十年中,银行业最大的创新在于分析成本和利润的技术。1996年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才开始对服务进行收费。在这之前,银行的态度是,我们的利润已经够高,边际效率也够大。不过当对于服务的竞争加大,每一种服务都必须抵消其成本。分析师不能只看成本对收入比率。骆驼评价系统(CAMELS)[即资本充足率(C)、资产质量(A)、管理能力(M)、收入及盈利性(E)、流动性(L)、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和穆迪及标准普尔的分析数据越来越不重要了。你必须进行信用分析并且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或者像我们其中一位受访者一样,对于我们试图采用总计数字去反映银行竞争力情况,他轻蔑地评论道,“零售业是具体的!”
  
  vii.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
  为了将竞争力层面降低到一个较小的数目,我们将存款基数和分行网络放在同一个层面里面,即核心存款对全部存款比率及分行数目这两个数据各自标准化后的简单算术平均。很多受访者认为我们错误地把这两方面合并在一起。他们指出,一个核心存款基数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而分行网络,在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个与客户进行交流、销售银行服务的平台,而吸收存款只是服务其中之一。大的核心存款并不一定来源于大的分行数目。况且,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非金融机构携手(例如与一个超市连锁店相连)及其他沟通网络也可提供独立的并且潜在而言相对分行更具高效的客户联系。
  由于我们对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的测量包含了分行的数目,这一因素50%与银行规模相关,27%与市场份额相关(见表九)。有趣的是,它与资本充足率15%负相关。这表明,在亚洲,具有更多分行网络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较那些分行网络较少的银行弱。
  很多银行家认为核心存款并不如它们以前那样重要,因为货币市场融资使得银行可以在核心存款之外独立地设定它们的资产规模。但是同时,一位银行家也指出,“在市场变化时,依赖于同业市场筹资的银行会出现问题。”一名分析师评论道,“传统银行业包含了一个低成本的存款基数。客户将他的工资放在核心账户中并交给银行他所有的交易业务。客户被粘住了???成为了一个终身客户。客户也许不喜欢这家银行,但是离开它却很难。存款基数反映了低成本经销权。”
  很多受访者一致认为传统的分行网络变得不如以前那样重要。一位台湾银行家指出,“银行需要一个平台,而非一个分行网络。在香港及亚洲大多数地区,汇丰及其他一些银行正在缩减它们的分行数目。维持这些分行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另一些受访者指出,对于分行的需要与国家/地区相关,尤其是中国。“在大陆,如果你没有分行网络,你就不能开展生意,但是在其他地方则不是。你可以用电话、互联网、或者自动柜员机来接触客户。不过对于长期竞争力来讲,一个核心存款基数在哪里都是更加重要的。”
  一位印度银行家在强调分行网络的重要性时评论道,“一家银行需要普遍存在,需要接触客户。当我谈及分行网络及存款基数时,我并不单单指传统的分行:我包括了电话中心、自动柜员机、互联网及其它可以接触客户的媒介。”
  
  III.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含两个宏观因素???监管环境及市场条件,及七个银行特有因素???公司治理、管理及内部控制、创新及职业作风、客户服务、雇员品质、资讯系统及技术及银行总体信誉。我们之所以将宏观因素及银行特有因素结合起来,是因为这两者都需要通过受访者主观上的评估来获得对它们的量化。
  通过受访者对国家/地区内银行特有因素的排名显示,统计上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因素比七个少得多。从表九中可以看到,银行特有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是正的,而且都非常高,从68%(资讯系统及技术与公司治理之间)到96%(公司治理与管理及内部控制之间)。即使统计上的相互关系很高,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受访者都能清楚地区分这些主观因素及为提高争力而必须做出的战略权衡。下面,我们将逐一讨论这些评论。
  
  i.监管环境
  一般而言,受访者都认为亚洲的监管环境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过去相比,它变得更加严密和透明,这对于鼓励银行竞争来说是件好事。一位泰国银行家指出,“对银行业的监管变得更加的严格和强硬。通过健全的法规,监管者使得市场变得诚实,这对竞争是起促进作用的。如果有太多可供银行利用的漏洞,则会有损竞争。”但是当我们要求受访者就监管环境对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性进行打分时,受访者的观点就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一位股票分析师说,“好的监管者让对手银行互相竞争。他们反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可能得使监管的实施变得透明和具有可预测性。他们不追求突兀的政策。他们的目标是一致性。一个好的监管者能保护本地银行,但不会因此而排挤外国银行。他们在推行发展的理念上是非常灵活的。”
  很多受访者都谈及中国在过去几年内监管环境所发生的迅速的变化。一位受访者评论道,“中国曾经很落后,但是现在监管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使得中国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中国还没有发展到那里,但是他们持续地在进步。”另一位受访者谈到,“监管环境很重要。它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利率管制、企业所得税、其他营业税和对外国投资的管制。举例来说,中国的环境是不利于银行业发展的。员工成本高于一千块人民币一个月这样的水平,是不扣税的。这就意味着33%的税率在大多数员工的薪酬扣除之前是不适用的。中国实行75%的贷款对存款比率上限,这导致了恶劣的负债管理系统。”一位印度银行家就强加在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前冗长的等待期进行了评论,“我们有一个代表处……并等待了两年半,但是六个月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分行。然后我们还需再等三年才能开展人民币业务。在中国做生意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一位台湾银行家指出,“……监管者可通过引导银行而影响盈利。如果监管者的姿态仍不清晰,就会损害银行的竞争力。清晰度是非常重要的……台湾监管者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清晰性。”另一位银行家补充道,“监管系统是最重要的。拿台湾和香港为例,在台湾,监管者是‘动手’的。如果银行想进行什么创新,必须要监管者批准。而通常监管者都会否决,使得银行不能开展新的服务。而在香港,一般只有一些指引,而且是鼓励银行进行创新的。”
  一位债券分析师评论道,“监管环境可以促进良好的管理和控制。香港和新加坡拥有亚洲最好的银行不是偶然的。当地的监管系统好,而且实施有效,同时,监管者采用的是‘不动手’的策略。一般而言,妥协的方式比没有监管更差。当一些银行可以拥有6%的资本充足率时,8%的资本充足标准还有什么用?”
  尽管平均来说,银行家都给了香港监管环境很高的分数,但是其中一些银行家和分析师则认为香港的监管系统近年在促进竞争力方面正在变糟。一位股票分析师认为,过于注重监管细节是有损于银行竞争力的。“但是不幸的是,在亚洲,更强硬的监管手段才是趋势。这对于竞争力而言并不是好事。举例来说,香港金融管理局对于银行的监管不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银行按揭贷款中70%的贷款价值比例过于保守,而且抑止竞争。银行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可以承受100%的融资。”另一位受访者抱怨道,“在香港,金管局强加的高资本充足率只能导致供过于求。如果任由市场的力量,大银行在市场上走一圈就可以把所有不具竞争性的小银行赶出去。作为监管者而言,金管局可能做得是对的,不过这却扼杀了竞争。”第三位受访者评论道,“香港所推行的存款保险把监管环境变得更加不具竞争性,或者更精确,更具竞争力,但是不审慎。”
  那些认为监管系统不能促进银行竞争力的受访者的主要观点是,不论监管环境如何,银行都必须互相竞争。一位受访者说,“在同一个司法体系内,每家银行都面对同样的法律和法规,所以你不能说这些法规是否促进竞争力。”
  
  ii.市场条件
  那些认为市场条件对银行竞争力极端重要的银行家,常常援引经济蓬勃发展促使银行竞争的例子。一位日本银行家评论道,“基于我们在日本的经验,市场条件驾驭银行的竞争力。不论是1980年代市场兴旺时,还是1990年代的低迷期,日本银行的竞争力都同样受到影响。”一位股票分析师表示赞同,“市场条件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如果你拥有强健的经济以及快速的增长,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通常而言,坏帐变少了,业务变好了。”
  一位股票分析师把宏观经济条件和银行服务业市场的区分做了更加详细的定义。“我把市场条件理解为贷款增长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融资成本、市场流动性及收费传统。因此,即使中国的市场蓬勃发展,我仍认为中国的市场条件很差。”
  
  iii.公司治理
  中国和印度的金融改革、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亚洲金融危机、美国企业管治丑闻及国际清算银行编纂最佳做法的其中一个后果是,全球都认识到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说的,“整个银行业都热烈欢迎盎格鲁撒克逊的开放市场模型、披露及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公司治理模型……彼得库克,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起草者,现在是中国银行的董事。整个世界都接受了同样的公司管治标准。”
  从竞争力最大化角度,良好的公司治理涉及到设立董事会及制定高级管理层政策,包括董事会的组成、委员会职能、行政人员选拔及报酬、股东权益、股东关系之类,以期实现所有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但是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评论的,“对于公司治理的测量有问题。从清单上看,所有的英资银行的公司治理都很好,但是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被很好地治理。泰华农民银行由一个持股5%的私人股东控制,因此,单从‘清单’上看公司治理,这是不好的,因为只有一个小股东运作这家银行,而这个小股东很有可能为自己谋取私利,但是实际上,这家银行运行得很好。”这一评论揭示了“清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并不针对公司治理本身。一位银行家评论道,“从外面几乎不可能知道董事会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尽管我们也许可以对一家银行的公司管治有个大概的印象,但是这只能基于孤立的事件,例如通过新闻报道或同事,但是这未必反映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真实的情况……我说什么都有可能是道听途说,也许一件小事就能将银行彻底曝光。”
  许多受访者对政府监管及公司治理的关系作了评论,他们表示,由于对银行业的高度监管,监管可以代替公司治理。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说,“公司治理非常无聊,它可由监管者和会计师来完成,所以对银行来说不那么重要。”另一位银行家说,“一家银行可以非常激进,而且做得很好,但是公司治理却很差。公司治理对于公司来说很重要,但是对竞争力未必同样重要。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监督下,骇人的公司治理及关联贷款和极差的监管是不可能出现的。”
  尽管良好的公司治理理念已被广泛地接受,我们的受访者仍然怀疑它在亚洲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实施。我们收到诸如的反馈包括:“日本的问题在于关联贷款,而不是管理及控制。”对于中国的银行而言,“……一个梁锦松对董事会并不构成实质差别。”“看看菲律宾,经济在增长,贷款边际率也很高,这应该产生利润很高、极富竞争力的银行。但是经营成本高昂,不良贷款率也高,难道钱被侵吞了吗?”“印尼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很低,贪污问题严重,这导致印尼银行缺乏竞争力。心态不够开放,而且专业性也不如外国银行。”还有“……在印度的国有银行中,所有者有时会干扰银行的管理。印度国家银行的立场很特殊???监管者拥有它,因此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在印度,所有国有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都由财政部任命。他们的任期为两到三年,这么短的任期不足以使这些管理人员在银行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iv.管理及内部控制
  尽管银行的公司治理系数和管理及内部控制系数有96%的相关系数,尽管一些受访者认为长期来看,良好的公司治理将会引发良好的管理及内部控制,大多数受访者仍然能够清晰地区分两者。例如,一位强烈谴责印度银行公司治理状况的印度银行家指出“……对于所有的国有银行来说,管控本身是好的???它们都非常小心地被经营着。”一位日本银行家也同样认为日本银行的管理及内部控制比它们的公司治理好,他说,“日本有很强的管控文化???而且太强了。公司对员工的行为有很严格的准则,并设立了一系列的奖罚系统。”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受访者仍然认为中国的银行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他们援引了频繁出现的丑闻中所暴露出的缺乏管控问题。一位债券分析师说,“管理及内部控制,特别是风险管理,是重要的,不过在中国的银行中,腐败和欺诈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三个因素是极端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银行倒闭,其他因素都没有意义了。”这使我们的受访者将管理及内部控制看做最为重要的主观因素。
  
  v.创新及职业作风
  许多受访者都反对我们对第五个主观因素所采用的两分法???银行的文化、理念及专业风格,包括对世界范围内金融服务最新发展的关注,对新思维的开放程度以及对法律、监管和信托责任的关注。一方面,创新意味着进取,但是在另一方面,银行业的专业作风意味着保守。我们将这些方面放在一起,希冀我们的受访者在强调创新在银行排名中重要性的同时,不会把银行的风险过度提升。
  一位台湾受访者反对这种两分法,他说,“创新的银行会积极拓展新产品,例如信用卡。但是他们并不专业。”
  一些银行家质疑银行是否需要创新。其中一位评论道,“投资银行需要很多的创新(例如衍生工具),而商业银行则非常传统。”一位香港银行家表示赞同,“在过去的二十年,除了自动柜员机的蔓延和互联网的使用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创新……我们不再要求员工创新,而要求他们有创意。创新包含发明一些以前不存在的东西。在银行业,所谓的创新经常是将传统的服务用不同的方式整合包装出来。例如,将结合了批发工具的存款???出售货币或者股票的期权???和零售存款联系在一起。”第三位银行家也同意这种说法,“银行卖的是相同的商品。这意味着交付渠道,包括这个渠道所使用的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从专业人士那里得到好的想法。到了最后,所有的人都在复制别人。”
  创新和职业作风关系到银行的文化。一位中国分析家指出,“中国的银行效率不高,这是一种企业文化现象。银行的文化是‘官本位’。只有当我说‘官话’的时候我才能被理解。但是国际银行的语言是业务。进入一家银行,要说‘外语’让人觉得非常困难。繁文缛节在大陆银行企业文化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年内,银行为了进入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如果要改变企业文化,银行的高层主管必须不能再从省长变到行政总裁了。”
  而一位印度银行家评论道,“创新和员工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们可以区分银行。在印度,1990年代之前,只要银行业完全由政府控制,就没有一点创新和竞争。直到1990年代初,私有银行进入市场,并允许创新,才引进了竞争的概念。现在产生了分化。新的银行从商学院招聘,给予高薪,以获得更加年轻的、运用科技进行创新的员工队伍,从而接触新一代的年轻客户。”
  
  vi.客户服务
  受访者就银行业中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一位受访者说,“银行是一种服务业,所以服务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能让客户满意,不管你做什么,都是行不通的。”但是即使大家都对服务总体的重要性意见一致,但是在服务质量及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仍然存在着分歧。
  一位受访者说,“服务质量是相对的,它高度依赖于国家的服务传统。如果我今天去中国,我会发觉当地的服务质量比香港差得多,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的竞争力,因为没人期待更好的服务。所以即使给你的服务水平是最好的,也不会造成明显差别。但是在发达市场,例如香港,服务水平的确是很大的区别。”
  几位分析师表示,不同的银行给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水平的服务。一位债券分析师评论道,“很难给服务做出判断。以韩国为例,如果你是一位区域客户而你想要良好的服务,你最好去一家区域性银行,他们比大银行做得好,因为大银行在区域内的服务质量是很差的。但是作为一个外国人,你则可以从大银行中得到优秀的服务。”一位受访者说,“在日本,服务水平和银行规模成反比。区域性银行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是信用金库提供惊人的服务。信用金库职员会逐户拜访,向中小型企业客户推销存款及其他银行业务。但是一些企业客户可能宁愿选择大银行的低劣服务,以使国际公认的银行成为'自己的银行。”一位台湾银行家指出,“就服务而言,它取决于你所谈论的行业。举例来说,如果你有超过一百万美元,汇丰会提供给你很好的服务。但是对于小客户来说,服务就没那么好了。单就银行贵宾服务而言,香港的服务水平比台湾好得多,但是对于普通客户,台湾则比较好。”另一位受访者说,“台湾银行的服务是全亚洲最好的,因为其分行职员的态度非常好。他们有能力并且愿意向客户提供各种服务。”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业中,心态很重要。但是亚洲传统的大银行并没有形成那样的态度。一位印度银行家指出,“印度国有银行中的文化很有问题。员工都得到了很好的培训并且很聪明,但是他们的服务态度是错误的。银行业是一种服务业。‘我们的银行’不聘用国有银行的员工,因为他们的态度有问题。还不如从酒店及旅游业招聘员工然后对他们进行有关银行知识的培训,这些人有正确的态度。”
  
  vii.雇员品质
  受访者都对雇员品质和成本之间的权衡做了评论。一位股票分析师说,“如果一家银行被视为强健的,那么服务水平和雇员素质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就足够了。如果要达到很高的服务水平及获得高素质的雇员,其中所牵涉的高成本将会削弱银行的盈利水平。”另一位受访者则说,“员工素质真的不如程序和系统那样重要。员工只有接受训练才能操作银行的系统。最佳的银行提供最好的培训,但是不一定需要得到最好的毕业生。”
  很多台湾银行家认为台湾雇员的素质之所以比香港的高,是因为台湾银行系统采取不同岗位轮换制度,员工每隔几年就被调到不同的岗位去,但是在香港,如果你这样做,员工会离开。一位受访者评论道,“在台湾,一些公有银行???‘龙头银行’???拥有当地最好的雇员,因为他们通过考试被选拔进来。”
  在台湾、印度和日本,最好的大学毕业生通常都会将进入大银行作为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第二选择???仅次于进入公务员队伍。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位来自印度私有银行的银行家称,"印度银行的主要问题是报酬问题。一家国有银行的主席每月可能只获得60,000卢比(相当于1,300美元),但是一家私有银行的主席每月的收入能超过600,000卢比。当然,国有银行的主席能获得住房及汽车等补助,但是并没有纯货币刺激来鼓励优异表现。"
  
  viii.资讯系统及技术
  那些认为资讯系统及技术至关重要的受访者意识到了银行业包含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处理数量极大,但是对错误的容忍度却极低。同时,对资讯科技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一位分析师指出,“新的银行需要交互销售,这使得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变得重要。必须将对的产品卖给对的客户。一位需要汽车贷款的中层客户同时会有其他的需要。新巴塞尔协议对资讯系统提出了要求。东亚银行(竞争力排名第46位)花了2亿5千万美元将其自身的系统做了升级,以节约规定的资本。”另外一位银行家说,“欺诈来源于差的系统。总行不能知道分行中真正发生着什么。”第三个银行家评论道,“资讯系统及科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系统,你什么都不能做。大多数银行都可通过增加其在资讯科技上的投资来提高竞争力。”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资讯系统并不太重要,原因有两个。第一,“顾客……不很了解资讯科技。该项目是透明的。只要他们能按按钮将钱取出来,就会足够满意。客户不会单单因为资讯系统而去一家银行。而仅依赖于资讯科技的银行-网上银行-并没有特别得成功。”第二,正如一位分析师解释的“……银行体系只是一种商品。你可以购买最好的甲骨文系统,但是这是专属于你的吗?不。其他的银行也同样可以得到它。资讯系统及科技是一个底线。银行必须拥有网上银行和自动柜员机。这只是竞争的需要,而不构成竞争优势。“另一位分析师更加强调了这种观点,“资讯系统和科技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把工作做好而非单纯追求先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但是苏联人打败了他们,因为他们的坦克能把事情办好。这在今天的银行业也是一样的,目前工作最为需要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
  目前,银行,尤其是中国的银行,正首次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资讯系统和技术,以期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来安装高质量系统。一位银行家评论道,“汇丰和渣打有好的系统,但是被阻碍了,因为它们太旧了???老系统必须经过协调才能适应今天的需要。”
  一些银行家拒绝评价其他银行的系统,因为他们缺乏确切的证据。他们认为,只有在银行内部和银行的资讯系统一起工作过,才有资格做出判断。
  ix.银行总体信誉
  正如前面所说的,银行客户因为信赖该家银行才会使用它的服务。当然,从长期来看,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说的,“品牌声誉并不如分行中职员怎样同客户沟通那样重要”。不过,客户的获得是基于未被测试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建立在银行信誉之上。信誉与银行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相关,而且信誉的建立是缓慢的。
  一位银行家表达了他对于建立银行信誉的困难的愤怒,“对于信誉来说,我从来都不理解为什么花旗银行会成为世界上名声最好的银行。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冒犯监管者,触犯法律,服务质量差???不过他们比任何一家什么都做对的银行拥有更高的信誉。我猜测这表示信誉,不管你怎样获得它,都是很重要的。”一位马来西亚银行家评论道,“信誉、形象或外形都不能轻易改变,只有投入巨资才有可能将其改变。”
  IV.结论
  通过此次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我们发现亚洲其他国家的曾经受到金融危机巨创的一些银行已经重新焕发竞争力。中国的银行虽然当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现在所面临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其实类似于当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的银行对外资开放市场的挑战。我们希望本次排名不但能使中国的银行找到自己在区域银行竞争力中的位置,而且能够从金融危机中一些银行的崛起之路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整个亚洲地区的竞争力排名来看,中国银行改革已经收到一定的成效。在整个亚洲地区,建设银行排名第四、工商银行排名第八、中国银行排名十八、招商银行排名二十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排名三十七、交通银行排名五十,这显示出中国银行改革在增强银行竞争力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已经引入外资战略投资人、进入资本市场的进行融资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都列于亚洲地区的二十强,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了,而资本充足率也有所增加,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相对来说,改革步伐缓慢的农业银行则排名较为靠后。这一比较显示出改革的必要性。
  但是与此同时,此次排名也显示出了中国银行业的一些问题,根据我们受访者对各国家/地区银行主观因素的评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业在这些方面仍存在不少不足。不论是监管环境、公司治理、管理及内部控制、创新和职业作风还是客户服务、雇员品质、银行信誉等方面,都亟需进一步地提高。
  
  第五部分:对亚洲主要商业银行的点评
  
  I.“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前15名
  亚洲10个国家/地区的123家银行的排名详见表一至表四。
  在排名时,除竞争力系数之外,我们还提供了竞争力的三个子系数:收益系数、客观系数和主观系数。这三个子系数是不同的,从统计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一个系数的方差的三分之一能解释其他任何两个系数的方差。因此,三个系数权重的选择会影响最终的总体排名。本次研究中,我们赋予三个标准化系数相同的权重,但是最终的排名将会因不同权重的选取而产生不同。
  竞争力排名亚洲前15名中,有3家香港银行,2家中国银行,2家泰国银行,2家韩国银行,2家印度银行,2家日本银行,1家新加坡银行,1家马来西亚银行,分布比较均匀。而收益排名前15名中,则有4家韩国银行和3家泰国银行,而日本和中国银行数目则较少,显示出日本银行和中国银行资本回报率仍然相对较低。客观因素排名情况则相反,中国银行占了绝大多数,有4家,而新加坡的3家银行则全部入榜,普遍来讲,中国银行规模大、分行网络多,将不良资产卖给资产管理公司之后,资产质量也有所上升;而日本银行虽然规模很大,但是资产质量问题仍未解决;新加坡银行经过整合,由于国内银行数目少,所以每家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都很大,而且资本充足率高。从主观排名来看,香港、新加坡银行得分总体较高,而其他则相对较低。
  香港的三所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和渣打银行排在表一的前三位。而且这三家银行的竞争力系数远超其他银行。三家银行排名如此靠前是由于香港地区的主观系数最高。表五显示,香港拥有最有利于发展银行竞争力的监管环境和市场条件。此外,香港银行的其他主观因素得分也几乎全部居于表五的首位。
  
  第一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其主观系数排名第一,收益系数排名第六,客观系数排名第三。其较高的客观系数来源于巨大的市场份额(占香港市场的43%)。在规模方面,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以3450亿美元的总资产在亚洲地区排名第八。我们在此评估的是注册在香港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而非位于伦敦的汇丰控股。汇丰控股是全球6家资产在150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之一(其他的包括巴克莱银行,瑞士银行,三菱日联银行,花旗银行及巴黎百富勤)。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资产质量排在亚洲第13位,资产流动性排在第35位,效率排名居中,而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方面的排名则相对靠后(详见表七)。
  
  第二名,恒生银行
  虽然该银行为独立注册的,但是它62.1%的股份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持有。我们的研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银行。恒生银行有极高的收益系数(第3位)和相当高的主观系数(第10位)。并且在客户服务上稍优于其母公司,因为自1933年成立以来,客户服务就是恒生银行一贯的企业目标。一个来自其对手银行的受访者指出,传统上,恒生银行的每个分行都有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部门经理,当客户进入银行的时候,该经理会主动欢迎客户并与之交谈。优异的客户服务形象加上香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的身份,使得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允许恒生银行作为一家有独立品牌的机构存在,尽管汇丰银行通常都对其分支机构使用统一的全球品牌。
  
  第三名,渣打银行
  英国渣打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这一排名归功于渣打银行21%的资本回报率(第15位)、较高的客观系数(第16位)以及很高的主观系数(第9位)。客观因素排名较高,主要得益于良好的资产质量(高拨备率)、高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和效率。渣打银行的母公司在非洲、中东和亚洲都有很强的业务基础。它的印度分支是当地所有外国银行中最大的。此外,它在韩国和台湾地区(正在收购新竹银行的进程中)有着数量庞大的子公司。渣打银行部分股份由中东和新加坡的投资者拥有,而且已被新闻媒体看做淡马锡一个潜在的收购目标。淡马锡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由李显龙总理的妻子何晶掌管。淡马锡也控制着星展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2位),并拥有中国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8位)4.8%的股份。
  
  第四名,中国建设银行
  在主观因素方面,建设银行排在中间位置(第44位)。表六清楚地展示了受访银行家对各国家/地区内银行主观方面的排名。该表显示,几乎所有的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管理及内部控制和创新及职业作风,建设银行都排在招商银行(竞争力排名第26位),交通银行(竞争力排名第50位)及中国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8位)之后,但排在工商银行(竞争力排名第8位)之前。建设银行竞争力排名靠前是因为,作为亚洲第11个最赚钱的银行,建设银行的资本回报率高达22.6%,并且它的客观排名第五。这么高的客观系数来源于建设银行极大的分行网络(在亚洲排在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之后,处于第3位)、较大的规模(第7位)及本国市场份额(第13位)。
  按照中国交通银行2005年4月公开发行的模式,中国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中的第一家进行了全球公开发行。此次发行前吸收了美国银行9%的战略投资,并且美国银行有权在2011年之前增持建行的股份达到19.9%。但是建行的大部分股权仍由汇金公司(代表国家对国有大型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拥有,而且这部分股权在近期不会上市交易。建行现正在收购美国银行在香港的零售银行业务。
  
  两家泰国银行分获得第五、六名
  这两家银行是泰华农民银行和泰国汇商银行,它们的排名得益于较高的资本回报率(23%和24%)和位于本国第一及第二的高主观系数(见表六)。在客观系数方面,两家银行排名居中:规模小于平均值,市场份额稍高于平均值,资本充足率和效率较高,但资产质量较差。  
  像其他泰国银行一样,泰华农民银行和泰国汇商银行(自称是自1904年以来泰国第一的银行)都深陷亚洲金融危机。但这两家银行和盘谷银行(竞争力排名第23位)都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充裕的资本金,并在危机来临时采取了及时适当的措施。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华农民银行的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BanthoonLamsam(拥有普林斯顿和哈佛大学的学位)即刻到西方的资本市场从机构投资者处筹集资本。家族的持股量被大幅度的降低了,但是仍然拥有控制权,这使得泰华农民银行逃避了其竞争对手被政府没收的命运。泰华农民银行选择了保守的发展策略,并一直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    第六名的泰国汇商银行由泰国皇室持有其23.75%的股份,泰国财政部持有其18%的股份,由泰国社会知名的专业人士领导。首席执行官KhunyingJada女士拥有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位,零售银行业务的主管Khun Kannikar女士(Khun和Khunying是贵族称谓,由国王颁发,以奖励她们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突出成就)在消费品公司泰国联合利华工作32年后开始从事银行业务。汇商银行在零售银行业方面居泰国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在信用卡发行和抵押贷款业务方面。
  泰华农民银行和汇商银行将零售银行和对消费者的理解作为银行主要利润来源,这也是目前很多亚洲银行发展的方向。
  
  第七名,韩亚银行
  韩国第三大银行,位于韩国国民银行(竞争力排名第22位)和友利银行(竞争力排名第25位)之后。韩亚银行的排名得益于高收益系数(第9位)和排在亚洲第12位的主观系数(在所有韩国银行中仅排在新韩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5位>之后)。韩亚银行有较好的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但其他客观因素系数较低,这使得其客观排名仅位于第35位。
  1997、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以比其他受影响国家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重组了金融机构。政府极快地评估了商业银行的能力并且关闭了一半的银行,促进并购并允许外国投资者收购本国银行。韩亚银行是Boram Bank和汉城银行兼并的产物,目前它的三家主要外资股东是美国投资银行???高盛(9.4%),新加坡金融控股公司???淡马锡(9.1%)和德国保险集团???安联(5.3%)。
    
  第八名,中国工商银行
  它之所以能在竞争力排名是因为其客观系数排在亚洲第一位。这第一名的客观系数得益于工商银行庞大的规模[中国最大的银行及亚洲第三大银行,仅排在三菱东京UFJ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0位)和三井住友银行(竞争力排名第27位)之后],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市场的21.7%)和18864家分支机构。工商银行的收益系数及主观系数排名居中,其资本回报率为12.47%(第66位),而主观系数排在第37位。在主观因素方面,工商银行的总体声誉在中国的银行中排在第三的位置,位于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之后,而资讯系统及技术则仅次于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于2006年10月历史性的在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募集了219亿美元,超过了NTT DoCoMo在1998年创下的首发纪录。
  
  第九名,印度国家银行
  它是印度最大的银行,总资产高达1560亿美元,超过拥有620亿美元资产的印度第二大银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9位)的两倍,其所拥有的分支机构数目(9,306家)超过了印度旁遮普国家银行(4520家,竞争力排名第16位)的两倍。这些事实再加上印度国家银行极高的市场份额(占印度市场的30.5%)和较高的资产流动性使其客观排名靠前(第4位)。但是如果看收益系数和主观系数,印度国家银行都只处于中游(分别排第35位和第50位),其资本回报率为16.8%并且所有的主观因素系数都远低于印度HDFC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1位)。
  印度国家银行是印度最大的国有银行。以前国有银行是印度唯一的银行种类,即使自1990年代印度开始开放市场,但是目前国有银行仍占统治地位。这类银行相对保守、传统、专业并且官僚。它们稳定,因此为大多数老一代人所喜欢。此外,国有银行每年都能吸引一大批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它们稳定的工作团队中。印度国有银行的运营环境具有较高的会计标准、法律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并且在补充国家的财政赤字方面通过购买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券起到了一定作用。印度政府对这类银行的监管历来比较严格。一位银行家认为“印度储备银行是非常严格的监管者。必须要满足它所有要求的银行才能继续营业。”但是国有银行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作为国民服务分支的银行形象正在被私有银行的崛起和外资银行的渗透所威胁。
  
  第十名三菱东京UFJ银行
  它是日本第一大银行。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亚洲最富有的国家,但日本银行的竞争力未能与日本的经济实力等同。日本保守的、以银行为中心的联营公司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世界范例的同时也是9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部分原因。如果日本拥有一个市场化的金融系统,也许能更快地从泡沫破灭中恢复。但事实上,在接下来12年的衰退中,日本银行的相对重要性在慢慢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着手进行“金融大改革”,以使日本的金融业能够公正、自由、全球化的发展。但是改革的步伐相对缓慢。十年后,坏账水平和拨备率达到了地区平均水平,银行文化变得更加以服务为导向而非以关系为导向,并且各个金融部门之间的障碍也逐渐被打破。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金融改革仍然没有完成,而立法要求到2017年实现金融机构系统私有化。日本大量的超过20,000亿美元的零售存款仍然集中在政府运营的邮政存款系统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仍有大量整合空间。
  三菱东京UFJ银行的各个子系数中,既有亚洲最好的,也有亚洲最差的。其收益系数以6.4%的资产回报率只排在第99位,而客观系数则排在第2位。三菱东京UFJ银行客观系数如此之高的原因只有一个???资产规模大???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是世界上仅排在英国巴克莱银行及瑞士银行之后的第三大银行集团。三菱东京UFJ银行、瑞穗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4位)和三井住友银行(竞争力排名第27位)是三家仅存的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日本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日本城市与长期信贷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这些银行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大量的整合。三菱东京UFJ银行是亚洲最年轻的银行之一,是日联银行和东京三菱银行在2005年10月合并的产物。日联银行是东海银行和三和银行合并的产物;东京三菱银行则是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成功合并的产物。一个银行家评论道:“东京三菱银行收购日联银行时间如此之短,结果如何无法预知。”
  
  第十一名印度HDFC银行
  它的表现主要归功于它的主观因素。在受访者对所有印度银行进行的主观排名中,HDFC银行除了公司治理排在旁遮普国家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6位)后面,创新及职业作风和资讯系统及技术排在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竞争力排名第19位)之外,都被评为印度最好的银行。相对而言,HDFC银行资产质量、流动性和效率较高,但是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和存款基数则较低,因此HDFC银行的客观系数仅排在中间位置。此外,HDFC银行的收益系数也以18%的资本回报率排在中高的位置。
  我们的受访者一致认为印度国有银行和私有银行在公司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位银行家评论:“印度银行为双模制。好的银行非常好,但差的银行令人吃惊。私有银行一般都不错,而国有银行一般都很差。但印度有非常好的会计师,这使得所有银行都能受到良好的控制。”
  在我们的样本中,HDFC银行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是两家印度私有银行。但是一位印度银行家评论道:“印度有两类银行,纯粹国有银行和看起来私有实际上国有的银行……”HDFC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都是从政府机构中剥离出来的。HDFC的前身是房产发展金融公司(其下属公司HDFC投资公司仍拥有HDFC银行22%的股份),早期的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是印度工业信贷和投资公司的子公司。
  
  第十二名,星展银行
  新加坡政府拥有其29%的股份并由淡马锡实际控制。我们的受访者把星展银行的主观排名列于新加坡的第一位,亚洲地区的第15位。此外,DBS由于其较高的市场份额(超过新加坡市场的三分之一)和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客观系数排在亚洲地区的第11位。但其12.77%的资本回报率使其收益排名仅位于第61位。
  新加坡是亚洲在外汇交易、商品交易、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离岸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积极地促进金融服务领域专业人士的招聘及培训,从而将新加坡构建成为亚洲的苏黎世。但在1999年之前,外国银行并不被允许进入新加坡市场。亚洲金融危机后,虽然新加坡因为银行运行谨慎并且资本充足,所受影响不大,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构还是放开了此前对外资银行关闭的国内市场并积极促进国内银行的并购。
  星展银行1998年从政府手中收购了邮政储蓄银行,巩固了其在新加坡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此外,星展银行对星展唯高达的持股使其拥有亚洲较强的零售经纪业务。星展银行的下属机构和分行遍布亚洲。它在2001年收购了道亨银行,并更名为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竞争力排名第36位)。此项收购使其增强了在香港零售市场及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实力。受访者普遍认为星展银行在亚洲的扩张将继续通过淡马锡进行。
  
  第十三名,马来亚银行
  马来西亚最大的银行集团,拥有610亿美元的资产,是马来西亚第二大银行???大众银行???资产的两倍。马来亚银行的子公司和分行网络遍布新加坡、文莱、菲律宾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马来亚银行的排名得益于其较高的主观系数(第14位)和客观系数(第23位)。较高的主观系数是因为在所有的主观因素中,除了员工素质外(排在大众银行的后面),马来亚银行都排在当地银行的首位。而其较高的客观系数则主要来源于马来亚银行较大的市场份额(马来西亚市场的25%)。此外,马来亚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为16.32%,排在亚洲第37位。马来亚银行的收入主要从银行业务中获得,但它同时积极从事保险、资产管理、伊斯兰金融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
  马来亚银行作为一家上市银行,股东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占其36.5%股份的最大股东是Skim Amanah Saham Bumiputra,一家政府出资的信托基金。此信托基金由国民投资有限公司管理,这是一家在1978年设立的政府机构,主要为占马来西亚多种族人口中大多数并且传统上在商业方面被亚裔和印度裔边缘化的本土马来人提供金融服务。
  马来西亚对亚洲金融危机反应迅速而有效,它成立了国家经济行动委员会,将所有的不良资产打包注入一个国家机构“马来西亚国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受打击的银行提供资本并将58家金融机构整合成10个以银行为基础的集团。马来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高度重视反映出这项行动的成效。
  
  第十四名瑞穗银行
  瑞穗银行是瑞穗金融集团下属的商业银行机构,拥有5810亿美元的资产,是日本第三大银行(在三菱东京UFJ银行及三井住友银行之后)及亚洲第六大银行(排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之后)。其所有的主观因素都排在日本银行的前列,并排在此次研究中的所有亚洲银行的第二位,但是其竞争力排名则因为较低的资本回报率,5.6%(第103位)而大大降低。其客观排名(第20位)主要得益于其较大的资产规模。
  瑞穗银行是由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在2000年合并组成的。它选择了“瑞穗”这样一个新名称和公司标识。“瑞穗”的意思是“新鲜的大米收成”并暗指诗歌中对日本的惯用语“瑞穗国家”。
  
  第十五名,新韩银行
  其主观排名位于所有韩国银行的第一位,所有亚洲银行的第三位。新韩银行17.4%的资本回报率排在亚洲第30位,而客观系数(第64位)居中,其中,新韩银行的效率和资产质量都优于平均水平。新韩银行是韩国第一家重组成金融控股集团结构的银行,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并到一家集团的旗下以期提供全方位集成的金融服务。2003年,新韩银行打败私募股权基金Cerberus,收购了韩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韩国朝兴银行。Cerberus带领日本新生银行和新桥资本共同控制韩国第一银行(2005年被卖给渣打银行并更名为渣打韩国第一银行)。
  如今外资股东拥有超过一半的新韩银行的股权,最大的股东是法国的巴黎百富勤。巴黎百富勤作为一个战略伙伴在新韩银行的董事会中占有一个席位,并且与新韩银行合作开展了一些金融创新。巴黎百富勤最近通过收购以前韩国储蓄保险基金的股份将持股增加到了9.4%。
  除了前面介绍过的排在前十五位之内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下面我们简略地介绍一下在本次排名中其他十四家中国的银行的排名情况。
    
  中国银行(第十八名)
  中国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18位,其收益排名为第63位,客观排名为第8位,主观排名为第34位。中国银行大量在中国境外较小的存贷款利率差地区的业务造成了她的资本回报率低于某些中国的银行。其较高的竞争力源于其较高的客观排名,而其较高的客观系数来自于其较大的市场规模(亚洲排名第5),较大的本国市场份额(亚洲第13位)和较大的分行网络(亚洲排名第4)。中国银行在亚洲的总体声誉排在第19位。
  
  招商银行(第二十六名)
  招商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26位,其收益排名为第45位,客观排名为第74位,主观排名为第8位。招商银行的全部主观因素排名在所有的中国的银行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与其他亚洲银行相比其主观因素排名中也靠前列,公司治理和管理及内部控制因素排在亚洲第9位,创新及职业作风排在亚洲银行的第7位,客户服务排在亚洲银行的第6位,雇员品质和资讯系统及技术等主观因素都排在亚洲银行的第14位,在总体声誉方面排在全亚洲银行的第8位。可见招商银行的竞争力以上几个方面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亚洲都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招商银行的市场规模较大(亚洲排名第18位),资产质量较好(亚洲排名第14位)。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第三十七名)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37位,其收益排名为第40位,客观排名为第31位,主观排名为第51位。其各分项排名基本排在中间位置。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主观排名在所有中国的银行中排在第6位,在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之后。此外,其较高的客观系数来自于其较好的资产质量(亚洲排名第12位)和较高的效率(亚洲排名第1位)。
  
  交通银行(第五十名)
  交通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50位,其收益排名为第82位,客观排名为第50位,主观排名为第26位。因此其较低的资本回报率(9.32%)拖了竞争力排名的后腿。但其主观排名在所有中国的银行中排在第四的位置,仅次于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的市场规模在亚洲银行中排在第12位。
  
  中国民生银行(第五十四名)  
  中国民生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54位,其收益排名为第24位,客观排名为第99位,主观排名为第45位。民生银行在所有中国的银行中主观排名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之后。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较高,排在亚洲银行的第15位,客户服务的排在亚洲第26位。
  
  兴业银行(第七十二名)
  兴业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72位,其收益排名为第16位,客观排名为第109位,主观排名为第76位。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的资本回报率(20.89%)在所有的中国的银行之中仅次于中国建设银行,排在第2位。兴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好,在亚洲银行中排名第26位。
  
  上海银行(第七十三名)
  上海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73位,其收益排名为第31位,客观排名为第95位,主观排名为第71位。上海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为17.37%,在中国的银行中算是比较高的。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好,在亚洲银行中排名第17位。
  中信银行(第七十四名)中
  信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74位,其收益排名为第29位,客观排名为第100位,主观排名为第72位。中信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为17.68%,在中国的银行中处于较高的位置。中信银行的市场规模较大(亚洲排名第27位)并拥有较大的分行网络(亚洲排名第38位)。
  
  中国农业银行(第八十二名)  
  中国农业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82位,其收益排名为第121位,客观排名为第6位,主观排名为第122位。其较高客观排名来自于其较大的市场规模(亚洲排名第4位),较大的市场份额(亚洲排名第11位)和全亚洲最大的分行网络(亚洲排名第1位)。但其资本收益率和主观排名基本排在本次排名的123家银行中的末位。当然,如此之低的主客观系数与其尚未进行重组改制有一定关系。我们相信经过股份化改造,中国农业银行的竞争力会有很大提高。
  
  北京银行(第一百零三名)  
  北京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103位,其收益排名为第100位,客观排名为第81位,主观排名为第82位。其较低的资本回报率(6%)使其竞争力排名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北京银行的流动性较好(亚洲排名第34位),效率也较高(亚洲排名第30位)。荷兰银行入股后带来的积极影响,在今后几年应该会逐步得到显现。
  
  华夏银行(第一百零七名)  
  华夏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107位,其收益排名为第69位,客观排名为第110位,主观排名为第112位。华夏银行的规模(亚洲排名第57位),资产质量(亚洲排名第49位)和流动性(亚洲排名第61位)排在亚洲银行的中间位置。
  
  深圳发展银行(第一百一十八名)  
  深圳发展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118位,其收益排名为第94位,客观排名为第123位,主观排名为第100位。我们认为深圳发展银行较低的竞争力排名与其未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有很大关系,使得其大股东新桥资本的一系列后续动作无从施展。
  
  中国光大银行竞争力排名在第119位,其收益排名为第118位,客观排名为第119位,主观排名为第94位。光大银行的分行网络在亚洲排在第51位。目前中央汇金公司正准备给光大银行注资,这可望在未来助其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增强竞争力。
  
  广东发展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在第121位,其收益排名为第114位,客观排名为第115位,主观排名为第123位。广东发展银行的资产质量(亚洲排名第55位)及流动性(亚洲排名第50位)排在亚洲银行中间位置。日前,花旗财团入股广东发展银行的协议已经签订,如能获得监管部门通过,其竞争力有望在今后几年得到大幅提升。
  总体看来,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市场条件是有利于银行业发展竞争力的。而发展银行竞争力也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从本次竞争力排名的三个方面来说,中国大部分银行在资本回报率方面、主观系数及客观系数方面都处于中后位,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六部分:附录
      
  I.研究人员
  何佳???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决策及计算机科学系取得硕士学位,在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金融学博士学位。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大学研究基金评审委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何教授在顶级金融期刊中发表了大量关于金融风险管理、机构投资者、公司分红和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学术文章。曾担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实验室学术负责人。
  谭安厚???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副教授。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纽约大学商学院取得国际商业金融博士学位。谭教授有六年的银行工作经验,在银行及创业发展方面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撰写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及加拿大银行业教科书。
  周春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取得硕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周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评级、衍生产品和股份定价、投资策略等方面,在顶级的国际学术和行业期刊发表了大量文章。曾任职于美联储、加州大学、香港大学、中国证监会。
  此外,本研究还得到了万艳艳、苏峻及毛天时的协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17 01:57 , Processed in 0.0292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