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lewie

杂感(更新至十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9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了关于国外私募基金经理阎炎的访谈,主持人问到他不仅投资于国内的成长中的企业,也投资与印度和韩国,请他谈谈有什么可以从国外借鉴的地方。阎炎说道印度IT服务业、韩国IT和半导体业和韩国政府为发展IT和半导体业提供的金融产业政策,都很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但是中国人现在无心于此。当一个国家的人发现炒股和炒楼赚钱比做实业来得快而且来得容易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是在认认真真地做事情的呢?我的一个朋友原来从事外贸箱包的生产和出口,她在04年的时候感受到了强烈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立刻决定将企业出售,然后将所有的钱在05年时都投入到了股市,她对我说,做企业时她真的没有赚到什么钱,也许不比在外企打工赚得多,但更累;但她在股市上的投资却是省心而且收益远远超过了她做企业。如果一个国家的大环境中认真做实业的人的收益远远低于股票和房产上 的收益,绝大部分的企业如何能沉静下来,认真做好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呢?而如果绝大部分的企业无心于产品与产业的更新和提高,那么投资于股票市场的人又有多少人最后是真正能够赚钱的呢?在如此的大环境,我们只能更小心地将我们工资和存款进行投资了。昨日,老爸打电话给我,说他要把他所有的存款都拿出来买基金,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9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600535高估了吗?好像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9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个帖子给大家看:价值投资和长线持有的典范

 荷伯投资心得

  1.价值投资与长线持有,是我最基本的操作原则。

  2.我从来都是满仓操作,银行里没有一分钱;只要能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就不怕股票会跌,分分秒秒都是投资机遇。

  3.我从来只买业绩好的大盘股,连二线绩优股都很少买,从来没有碰过“概念股”。

  4.百闻不如一见,重仓投资一只股票,最好要去企业实地看看,看看主业与成本到底如何。

  荷伯今年已68岁,8年前正式退休时60岁;8年前荷伯的股票市值33.8万元,这个月股票市值达到了3950万元??8年流动资金翻了117倍!

  在荷伯操盘的中投证券与万联证券的广州营业部,他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平民英雄。作为老一辈的核物理科学家,缜密的逻辑思维与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使荷伯的股市投资受益匪浅;其最富传奇色彩的成功经历在2000年开始的熊市5年,人人都亏钱,荷伯的资金居然翻了好几倍。

  入 市

  慧眼早识巴菲特

  荷伯开始炒股,本在无意之间。1994年,某原始股上市,单位里分到了“指标”,五个同事一起抽签,就荷伯抽到了2000元钱,荷伯刚好决定提前“内退”,就这样踏进了股市。

  可真正踏进了市场,几十年搞科研工作的荷伯却是“两眼一摸黑”,根本看不懂技术图形,对于基本面的经济数据也是知之甚少;入市的头两个月,他到处恶补知识,到头来还是发现收益不尽如人意。

  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荷伯静下心来思考,觉得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策略,不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策略来操作。

  那个时候,美国的巴菲特还不过“初露锋芒”,还没享有如今被中国人民所公认的“江湖地位”;荷伯却通读了他写的书,认为他与自己年龄相近、职业背景类似,做投资也应有共通之处。

  巴菲特的炒股核心思想是什么?荷伯认定了两个词:价值投资与长线持有。在多数人来看,持有一只股票接近一年算得上做长线,可荷伯却说:“一年?一年在我是做短线。” 自从1998年买了万科以后,荷伯从来就没有抛过,只有补仓的份儿,一拿就是近10年,并且还计划要继续拿下去;其余的股票多则拿个三五年,少则一两年,全都是超长线持有。

  实 践

  十年遍访各地上市公司

  所谓价值投资不仅仅是理论,荷伯语重心长而感慨万千地回忆:“有的公司报表上粉饰得天衣无缝,实际运营却是千疮百孔。”开始投资的一年,荷伯也不乏看到“产品获奖”、“订单增多”、一买就亏的痛苦经历;积累了失败经验,荷伯深信百闻不如一见,光看公司公告吹嘘得如何天花乱坠,不如实地考察,去看看公司到底有没有价值。

  1996年,荷伯第一次去考察上市公司,是远在上海的一家生产电视显像管的大型国有企业(如今公司名已变更),虽是产业龙头,之前却没有看到什么出彩的业绩或创新发展方面的公告。荷伯去了厂家,发现他们经营非常集中,只生产电视显像管,唯一的创科研新项目也只是“数字电视研发”,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新盈利项目。可是,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与人员力量,其产品已占据了国内半壁江山。这一切都给荷伯留下了经营上精益求精的好印象,由此坚定了投资信念,果然一买就连续赚钱。

  就这样,若干年的炒股实践也伴随着荷伯走南闯北的视察经历。他西进四川,积极参加长虹的股东大会;北上北京,了解高科技公司的实际“家底”;就近往返广深两地更是不计其数。为了确认家电公司的未来潜力,他甚至交了6000元人民币的入场费,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平板电视研讨峰会,由此摸清了中国未来数字电视的发展方向,成功投资了两家电视显示器生产企业。

  调 查

  好公司不在外表而在会省钱

  荷伯每到一家公司,最关注的就是公司的经营重点与成本控制。2001年,熊市惨淡运营,荷伯精心挑选了物流龙头中集集团,可买后不久也小有损失。荷伯决定跑到公司进行调查。

  公司方倒是热情接待,原因是从来没有遇见过只有10万股的小股东也要求来考察,一定要树立大公司平易近人、善待小股东的良好形象。就这样,荷伯坐着公司的专车,视察了所有的集装箱车间。他发现,在现代化机械操作风行的今日,该公司生产却以手工为主,设备、厂房均比较陈旧;可当某车间主任汇报高级木料储备不足时,陪他视察的公司副总立刻一个电话打到了东南亚,要求火速进货,丝毫没有吝啬。

  荷伯思忖:对于集装箱物流类公司,生产其实很简单,如果低廉人工可以解决,为什么不能采用呢?这说明企业懂得省钱,成本全花在了刀刃上。回去后,荷伯给这家公司加了“仓位”。

  5年熊市,他一共投资了四只股票:中集集团、万科B、张裕A与方大A,中途撤出方大、“补”了中集,前三只股票被他一直拿到了2005年,市值轻松翻了近五倍,而他这三只“宝贝”也在后来公布的唯一29只熊市上涨的“精英”公司中榜上有名。

  体 会

  “炒股在于验证自身价值”

  成为了千万富翁之后的荷伯生活依旧简朴异常,穿的是几十元一件的旧衬衣,出门坐公共汽车,唯一的大额消费就是曾经换过一次大房子,不过也就100平方米。荷伯说:“我炒股只是想验证自身价值,实践证明我做的事情是对的;谁说知识分子不会赚钱、不能发财,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挑选、坚持原则就能赚到大钱。”

  他提前给三个儿女打好了招呼,不要想分自己一分钱的“遗产”,等自己百年之后,炒股所得打算捐给福利事业。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0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g上面说的,很值得思考。

如果做实业的收益率长期不如股市,那么要么股市的泡沫过大,要么就是做实业的本身结构出现问题。对于后者,我的理解,行业中的竞争已进行到一个阶段,其中只有大的或竞争优势很强的企业才能赚钱,而一般的企业或小企业,则很难有好的盈利机会。

正如同在实业里并非每个企业都能赚钱一样,在股市里更是如此。“全民炒股”本身就意味着股市将来必将极大的分化,会赚得将更加赚,而大多数恐怕未来会象一般的小企业一样,赚不到钱。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7-8-30 15:21:5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8 03: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杂感(七)

2007-9-21

一位深圳的同学,去年初3.5元买了万科,不久就在3.8元抛了,理由是需要给房子的首付、没办法。昨天静静地算了一笔帐,假设这个房子是100万,三成首付、七成按揭,卖掉了价值30万的万科股票,18个月以后的今天,这笔万科股票价值450万,即便这个楼盘的价格在18个月里翻了一倍,需要200万了,这笔股票现在兑现还足以买下两套房子还有富余。也是这个同学,以前就曾问过我,“为什么长期下来,股票市场都是不断上升的?”我回答:“因为股票这玩意的设计,交易时某种动态的虚拟估值在形式上刚好可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不断膨胀的对物质的心理欲望追求。”单以上面这个例子看,这种膨胀的确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于是,和同学用短信聊了一会,把这个计算告诉了他,并对他说: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市道,即便2年前一个公司是如何的被低估了,也不至于在2年内就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值十几倍。一年前还是10/斤的普洱茶,一年后到80/斤了,这和当年荷兰的郁金香又有和区别呢?

另一位女同学,28元时问我可否买中铝,我说,图表看还能继续升,至少能到40,但如果考虑基本因素,我是不会买的。后来,她还是在32元时奋勇追进,于见顶后在53元出局,短短三星期,盈利60%,令我汗颜。后来她对我说:我是做房地产融资的,你是做股票的。我俩都有相似的地方,05年头,我已经觉得房价太贵了,不愿意再买了,因为我做这个,对所有的明细成本一清二楚,05年初的房价就已经超出合理利润水平了,所以我理性地不买,但恰恰房价正是05年才开始进入主升浪。而你呢,总是从股票背后的企业基本面出发,这个不好那个不行的,反而没有我这样顺手拈来赚的幅度大,因为你也是太了解这些公司的底细了。我实在很同意她的见解,的确说到骨子里了。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大大地战胜了阳光私募,估计也直接战胜了不少非阳光的私募。个人浅见,私募之输,不在于其投资能力比公募差多少,而是在于公募在基民推动下的被动重仓做多,公募的基金经理中,估计不少人自己个人帐户的投资绩效,还不如自己掌管的基金呢。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据统计,基金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已由原来的25%上升到36%,而且还呈加速态势。这说明什么呢?一方面,当然是基金份额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非基金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减仓吧。如果市场继续上升,升到8000、甚至10000,基金比重可能会升到50%甚至60%,基金真的就能完全扛起一个高估的市场吗?我不敢轻率否定,只想看这场有趣的戏。

本来对上投摩根公司印象非常好,尤其是吕俊坚持不分红的做法。可是,吕俊走了,据后来的访谈,得知是台湾来的王总一手导演的。吕俊走后的那个星期,在上证报上见到这位王总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句话,印象很深??现在还能不能买股票,好象很难回答,但其实只要你明确了中国经济未来10-20年是否还能继续快速成长、企业的盈利也保持快速的增长,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楚了。(题目好象是看大趋势什么的)。看完这篇,终于下定了决心,不再把上投的基金列入今后长期投资的候选名单中。891229,日经指数在38915点时,我想全世界没几个人会怀疑日本经济未来10-20年不会继续成长、日本企业的盈利也不再能保持快速的增长了。如果单凭这2条,就可以继续不计成本的买入,呵呵!整个公司的老总就这水平,再加上复杂的人事斗争,这样企业的产品我又怎么敢长期投资呢。

博时的肖华、华夏的石波、景顺的李学文、上投的吕俊、工银的江晖、嘉实的王贵文,今年走的比去年的大牌多了。如果都是改去做私募的话,以后不知道会否演化出一个新的参照现象来,当最大牌的基金经理都辞职单干进入高潮若干个月后,就是牛市的大顶了。

做了一通汇丰控股的数据统计,简报如下:

77-06年,30年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9.33%

97-06年,10年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2.52%

97-06年,10年的每股派息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3.20%

01-06年,6年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5.57%

01-06年,6年的股价股息年均复合回报率是11.30%

140元的现价计算,2006年内收取的股息0.76美元,折合息率是4.23%

如果汇控保持目前的成长速度,以140元买入,等于只需要8年时间,你累积的股东应占溢利已可以超过140元的买入成本,如果选择收取现金股息,约11年时间,你已收回全部投入,你手中的汇控股票和以后每年的股息都是零成本了。

问起一个香港的投资同行,为什么以汇丰这样的竞争优势和增长速度,其近3年的PE却一直徘徊在1112倍之间,PEG处于偏低水平呢?同行说:汇丰的身份比较尴尬,欧美投资者把它看作是地区银行,而香港投资者把它看作是国际银行,加上这几年它在恒生指数中的权重一直被降低,所以股价的确落后了。我说:不对吧,过去6年它的股价股息年均复合回报率是11.30%,而同期恒指加上派息的复合回报都还不到8%/年呢。同行说:你说的没错,而且,汇丰多年来在中国大陆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布局,其实有1/3-1/2的体质算是成长型的银行,比如说,07年上半年,它净利润增长25%,而大陆部分的业务增长是69%。这可能就是林森池所讲的市场错价吧。

如果在目前贷款利率已超过7%而租金回报不足4%的情形下,依然想买房子作为长线投资的话,我们可否转换一下概念,把汇控看作一所房屋或一个商铺来考虑呢?虽然无法提供杠杆放大效应,但入场的起点要求只有几万元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8 09: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夜的杂感,尤其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1 1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和一帮朋友吃饭,谈起股市来。大家异口同声,肯定还会涨~

所有人都知道买股票有风险,但大家异口同声的指出长期持有基金肯定可以规避风险、长期稳定获利。晚饭的后半部分主题竟成了新基民交流会。据在政府机关的年轻人讲,公务员没有不炒股的。他们说领导上下班的时间与股市同步,哈哈~

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1 19: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在吃饭,谁在穿衣?谁不吃饭,谁不穿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08: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些别人的感悟.

 港人对这个发展应该有所认识。六、七十年代,工人阶级与老板阶级都因为香港的出口强盛,而?到自己的第一桶金。有人将这桶金当作种子,以钱?钱,今时便发了达。亦有人怕得要死,以种种理由去解释爆破将届,而揽着钱而不见其增值。我个不认字阿妈是前者,我这个大学生是后者。

  阿妈在70年代买了层700?楼连天台,楼价13万,再叫我们谂掂怎去供。我这个仔就话,报纸都讲楼价贵,仲买楼?今时回看,当然是阿妈发达。如果我这位大学生不是错看报纸分析,而是虚心问我阿妈点解要买楼,可能我当年就会全份粮月月去买楼(当年笔者初出道月薪2,000元,楼价150元,一个月粮可买13?楼。今时要初出道大学生月买13?楼就难矣!)亦可能今时不用在此爬格子了。所以谓,不要胡乱畏高,要明白何处是真危,何处是假危,才可以不为假危所虑,错过了发达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23: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股:EWY(韩国指数ETF)、EWT(台湾指数ETF)

港股:2813(MSCI韩指ET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4 08:11 , Processed in 0.0223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