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7|回复: 1

五大机床生产国产业现状观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大机床生产国产业现状观察

美国:制造业正在转型

美国制造业技术协会会长 江博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美国制造业正在衰退。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制造业并不是正在衰退,而是正在转型。无独有偶,中国的制造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也正在经历转型,这种转型的速度越来越快。

事实上,美国的制造业仍然位居世界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中国、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美国的制造行业仍然生机勃勃,健康发展。但与30年前相比,它已经发生了巨变,而且变化还将继续。

另外,我们应该了解,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像其他国家中那样巨大。事实上,美国工业增加值在GDP所占的比重约为16%,相比之下,日本是20%,中国是50%。所以说,制造技术和制造业的变化对日本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要比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更大。

因此,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都认为美国是个能赚钱的市场,这也迫使美国的制造企业千方百计在日益变化的制造环境中增强自身竞争力。

德国:创历史新高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2006年,德国机床业界的机床生产与服务总值高达108亿欧元,增长4%。在出口方面,截至2006年,德国机床制造业已连续4年取得上好成绩,仅2006年前9月的出口增幅便高达13%。来自中国市场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市场,再度成为德国机床出口的最大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德国对韩国与印度的机床出口也有出色表现。这标志着亚洲市场的繁荣及其各个行业工业标准的提高。日本用户也在增加对德国机床与技术的订购,2006年日本首次跃居德国15大出口市场之一。

进口方面,亚洲的机床生产企业正不断提升技术标准,着力强化其在德国市场中的地位。2006年前3个季度,德国的机床进口增长率高达15%,主要增量来自中国、韩国、中国台湾与日本。

2007年该国机床生产与服务总值还将继续攀升,达115亿欧元。如此一来,德国机床制造业将取得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并有望打破行业在2001年所创下的最高记录。

日本:细水长流式的景气复苏

日本机床工业会专务理事 庄野敏臣

截至2006年年底,日本机床业已连续32个月每月订货额超过1000亿日元,超过了上世纪90年最高峰时连续22个月订货额超过1000亿日元的记录。其它的统计数字为:2006年机床工业生产总值达1兆2110亿日元,与订货额基本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出口额9255亿日元,同比增长14%,进口额1356亿日元,间比增长26%。

2006年的订货额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测值1兆1200亿日元,达到1兆4370亿日元,同比增长54%,创造了16年来的历史新高,继续着“细水长流式的景气复苏”。

内需的订货额为7330亿日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1.8%,发展趋势与上年持平。目前日本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正在复兴,为了增强竞争力,各项投资活动也日趋活跃,在这一背景下,在制造业的众多领域,对一般机械都呈现出了旺盛的投资热惰。汽车行业的订货额在2004年到2005年前半年呈现增长的趋势,之后虽然有原地踏步的倾向,但是依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随着IT行业的生产扩大,电气机械、精密机械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外需的订货额为7040亿日元,与前一年相比增加14.2%,巨映出亚洲、欧洲、北美三大区域发展势头皆好,显示了较高的增长率,由此出现外需比例达到49%的高水平。三大区域所占份额分别为北美34.6%,亚洲31.7%,欧洲29.0%,最近由于欧洲地区订货额的增长,最终三大区域分别占到了大约30%的比例,互相基本持平。2007年1月的订货额为1100亿日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并达到单月订货额有史以来的最高值。2月的订货额为1314亿日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5%,从月度订货额刷新历史最高记录等情况看,总的来说保持了前一年的增长势头,订货额依然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汽车产业国内订货的增加等。其中,内需为557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外需为642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日本工业会预测,2007年的订货额将达到1兆4000亿日元(内需6700亿日元,外需7300亿日元)。

韩国:出口良好、内需萎缩

韩国机床协会会长 郑宗铉

2006年韩国机床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1.4亿美元,估计比前年增长了18%。按阶段可分为:“上半年良好、下半年停滞”,表现为“出口良好、内需萎缩”的景象。

按照不同行业需求形态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铸造模具行业的需求,由于内需的不景气呈现出了全面的萎缩,而电气电子行业没能追加大量的投资,比前年有所减少。然而对业绩辉煌的造船业来讲,需求十分活跃,对大型机械的需求大大增加。汽车行业虽然因受到现代汽车公司的罢工影响多少有所萎缩,但通过汽车厂商的海外拓展及GM大宇。雷诺三星的投资相对扩大,基本保持了前年的水平。

出口方面,去年由于世界经济景气的影响,达到16.02亿美元,比前年增长了38.5%,其中,NC机床达到5.3亿美元,占总出口的三分之一。从地区上看,在三大(美国、欧洲、中国)市场都呈现出了景气。增长率方面,出口印度比前年增长了约2倍。

相反,进口总额为25.8亿美元。比前年增长24.6%。汽车/铸造模具行业的高性能设备需求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加工中心(MachiningCenter)的进口比前年增长67.3%,达33亿美元,仅次于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进口。从地区上看,从日本等大部分国家的进口都比前年有所增长。

意大利:多样化市场

意大利机械工公自动化设备制造者协会

2006年意大利机床、机器人与自动化制造业产值增长了11.2%,合47.9亿欧元,主要是得益于出口的增长(增长15.3%,合27.3欧元),预计2007年,产值将达到50.5欧元(增长5.5%),出口仍呈增长趋势,预计增长5.7%,达到28.85亿欧元。

意大利制造的产品主要出口到德国、中国、美国、西班牙、法国、俄罗斯、波兰、土耳其、英国和瑞士,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不一,就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币场,这证明意大利的生产商有能力满足最特别的使用要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了消费品生产地,他们的企业在多种产品生产行业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意大利的这些工业部门显然无法在价格上、参数方面进行竞争。意大利制造商的优势是通过技术创造附加值,所以,他们必须不断优化创新,研究新材料,开发新成果,采用新的业务方式,并且利用好金融机械所提供的各种机会,这样,意大利机床行业的战略方针必须着眼于新的商务模式,研究?技术转让?创新,减少生产环节。

2005年,中国是意大利工业出口的第五大市场,根据2006年前9个月的统计,中国从意大利进口的机床同比增长了35.5%,一跃成为意大利制造的第二大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制造技术推动机床业发展


制造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我们花了30年的时间来普及数控制造技术的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也开始这一转型,但只花了15到20年的时间。而在中国,这一转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完成它只花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所以说,今天的转型与40年前相比速度要快得多。

  毫无疑问,生产力是21世纪发展的推动引擎。它将对未来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改善,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诸如数控机床等技术进步,技术开始对制造业的生产力产生影响。到90年代后期,是全球化转变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全球范围的制造业能参与全球市场角逐,从而也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更快,来保持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所以说,全球的制造业正在转型,用户的需求在改变,相应要求制造技术随之改变。

  制造技术的上述转型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渐进型的转变,第二种是革命型的转变。

  所谓渐进型的转变,指的是受生产要求的驱动而发生的变化,复合加工机床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以前,工厂要买车床、铣床、磨床或钻床。现在,只要有一台复合加工机床就能全部包揽。另一个例子是硬车技术,以往,工厂要先对工件进行车或铣,再放到磨床上加工来进行热处理后的表面精加工。如今,工厂要的是能够一次装夹工件,就能完成从粗加工到表面精加工的机床。
  制造技术的第二种转型称之为革命型的转变。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突破性发现,指的是工艺本身的重大变化。水切割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假如时光倒流20年,复杂形状的切割要么是靠火焰枪人工完成,要么是后来靠激光完成。如今,高压水流能切割从婴儿尿布到钛金属的各种材料。

  第二个例子是材料叠加制造技术。以往的制造过程都是通过材料的去除获得最终产品。今天,出现了通过打印得到零件的技术,这种3-D立体打印是一种革命型的技术,今天来看好像还是未来技术,但是5年之后,就很可能成为一种标准的手段。

  此外,是预见性制造,以往,工程师先设计出一个零件,然后开发工艺,再上机床加工,希望最终符合要求,就是说,他们先做个样品,测量这个样品,找出不合格的地方,再进行修改。现在,所谓“首件合格”的理念正方兴未艾。在美国,智能机床的设计思路就是实现互动制造,使得首个零件就是合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19 04:36 , Processed in 0.0211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