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189|回复: 51

“虚拟”公司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8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轮牛市以来,产生了一批批“虚拟公司”:市净率PB超过10倍的公司,意即,其有形的净资产只占总价值(市值)的10%不到,而其它90%的基本上都是“无形资产”构成。这类公司分布在各行各业中,比如,

1。消费/药类:如茅台、五粮液、张峪、双汇、恒瑞、白药阿胶……;

2。流通类:如苏宁、王府井、天音……

3。地产类:保利、万科、招商地产、泛海、苏宁环球……

4。金融/类金融:中信证券、宏源证券、安信信托、……

5。机械类:大族激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振华港机、沪东重机……

6。化工类:盐湖钾肥、烟台万华、金发科技……

7。有色金属:驰宏锌锗、两金(山东黄金、中金黄金)、……

……

说句实在话,因为我以前多年研究无形资产,对这玩意是又喜又怕。喜的是它才是真正超额利润的源泉,但怕的是,这东西最不稳定,既无产权不能长期占有,还易变、也不能变现。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闻”得着。所以,凡是对这类“虚拟”公司,无论如何,我都不敢持有。这使我常常抓不到市场热点,但也因此从未尝过“看起来是个好公司实则将是个烂股票”的滋味。

当然,我绝对承认世上肯定有这种虚拟公司存在,比如微软之类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在的技术和客户依存度上,而不是其有形的帐面资产上。如果微软在中国,我恐怕不会嫌弃其10倍以上的PB而将其舍弃。但是,我怎么琢磨,上述那些公司,它们的无形资产究竟是什么呢?可靠吗?

虚拟公司的一大特点就是,高盈利/高增长至少目前是绝对的高盈利。但是,支持它们高盈利的东西却经不起各种竞争要素变动的考验。比如,一家房地产公司居然是个“虚拟”的公司,那么其“虚”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这种东西是公司以外的,比如行业暂时的需求带来的,那么其必然是个高风险的公司??该公司具有无法自身回避的风险。只是这种风险无法知道那天来临,就象一个不知道何时爆炸的定时炸弹;但如果是公司本身的秉质??真正的无形资产,比如创新的技术、人力资源形成的文化和高技术的组织资本结构之类的,那么它的风险就小得多。

虚拟公司的确是公司经营的非常高的境界??成为“知本企业”而不是资本型企业。美国现代很多知名的企业都在往这方面转化:比如IBM,放弃传统的资本密集的制造业,而转为IT咨询商;比如可口可乐,以品牌、配方诀窍和广泛的客户网络来做“资本”在境外组建低成本工厂……当然,更别提微软了,更是如此。但是,中国是个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做中低端加工、外包服务的经济体,现在就出现如此多的虚拟公司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是我的观念落后了,还是我们的市场定价中蕴藏着巨大的泡沫?

欢迎各位一起讨论。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7-7-21 10:18:13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又“诞生”了一批“虚拟公司”:航空类股。

例子:南方航空,PB又创出10倍的记录!

航空公司,靠什么赚钱?哦,按照今日24元/股买的人以为,这家航空公司的飞机等资产并不重要(只占10%不到),最赚钱的资产是其它的,比如,空中小姐的微笑和形象、服务,电子化订票系统,……航空公司还有什么“无形资产”?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航空公司的经营资产主要不是飞机,而是上述虚拟的东西,那么中国的航空公司一定是从外星来的飞机运营商了。按照今天的股价,这个梦想已经实现!唉,我等老朽实在是太落伍了!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办个这样的公司,昂贵的飞机资产不重要(只占10%的不到),只要招聘一点美女靓仔,培训一下“微笑服务”,就可以成为这样的航空公司了?!

A股中,这样的妖股越来越多。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7-9-4 19:11:3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不过现在这股疯劲,我都想把我的十几万元基金赎回离场了。现在还在犹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南航主要是有资产注入等题材。所以才这么炒。

但是考虑这么个问题,如果现有的资产都如此的“虚拟”,那么所注入的资产要多优异,多“虚”才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整个市场都在拼命的找热点。现在是价值投资者最痛苦的时候,忍吧(特别是像我这种20%仓位的半吊子的价值投资者)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到航空类股票其实出不了什么好的公司,因为他们是两头受气的公司,既受油价的压迫,又要面对竞争的压力,不断地要推出打折票。所以航空类公司的利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央企都拼命做大,免得被人兼并.股市借机炒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散投资,分批撤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5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谨记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6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炒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太经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8 0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在于制度

1,资本不可进入全球性市场.中国资产不可以购买全球配置,意味着内在资本只能永远以追逐概念为主,而资金具有周期性,因此,从长时间来看,很可能这轮来自1996的大周期,行将在明年结束,

2,资本不通外.与1相反,全球性资金,也不可以把中国资产作为配置的目标.因为额度有限,因此套利交易不可能实现.因此,所谓的QFII,也只能是做高抛低吸的好手而已,起不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3,市场参与主体.基金,券商依靠的所谓调研,其实本质就是探听企业虚实.说实话,做这种工作很无聊,但又不得不做.因为已经成为一种风格,中国特色.这实际上是由于监管法律的问题所产生的.实在让人惋惜.而上市公司股改后的加入,让这种现象越发强烈..当然,这就形成了下半年的主题之一:自下而上,挖掘有"项目"的企业,以投行眼光创造投机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20:58 , Processed in 0.0220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