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2|回复: 4

工程机械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6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来工程机械发展将呈现新特点

  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出现两个主要的战略群体:提供全线产品及服务的通才型企业和细分产品或市场的专家型企业。目前,国内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实力相比还比较弱小,而那些集中精力在部分产品和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并以毛利润为导向的专家型企业则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工程机械行业新的竞争格局中,相当多的国内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生产与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少数在产品和服务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有可能成为与跨国公司抗衡的佼佼者。

  行业低迷外资加快并购步伐。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使得客户的支付能力下降,而生产企业则出现销售不畅和产品积压的情况,加上应收账款的增多和坏账比例的增加,使得部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工程机械的生产商们在经历行业井喷之后,纷纷扩大产能,此时却又遭遇需求的锐减,致使多数企业陷入困境,这为一直觊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跨国公司提供了绝佳的扩张机会。因为,当一个行业的行业景气周期处于底部时,并购的成本会更低,这样就更有利于外资企业凭借其资本优势对国内企业进行收购和整合。近年来,我们的国产装载机的产销和出口量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但生产企业的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企业数量众多、产能盲目扩张却又未能获得控制地位,因此形成了一种在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上恶性竞争的市场结构。就在国内企业还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艰难行走之时,种种迹象显示,外资却纷纷加大了在华的投资力度,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曾宣称计划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投资100亿美元。面对外资如此强大的攻势,国内企业正面临被并购的尴尬处境。政策支持相对较弱。在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有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中,强调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国家将主要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强化政策支持。由此可以推断,未来工程机械国产化所能获得的政策支持将相对较弱,国内企业则更多的需要凭借自身的力量与跨国公司抗衡。跨国公司在产品创新、质量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产业布局的逐步展开将把行业竞争引向深入,市场销售将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行业将呈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

  据业内专家预测,考虑到我国的水利、铁道、公路、电站、煤炭、房地产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建设需要,我国“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的工程机械采购额在90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装载机、叉车等产品领域。从目前行业现状看来,挖掘机的大部分市场已经被外资企业控制,而装载机市场虽然目前是国产品牌的天下,但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相比之下,混凝土机械是目前市场需求增长较快,而外资介入程度又较低的子行业。前期出台的禁止城市市区使用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政策使得市场对混凝土泵、泵车、混凝土运输车和混凝土搅拌站等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有利的外部条件为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专家型企业可能生存下来。从企业竞争战略的角度看,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出现两个主要的战略群体:提供全线产品及服务的通才型企业和细分产品或市场的专家型企业。目前,国内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实力相比还比较弱小,而那些集中精力在部分产品和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并以毛利润为导向的专家型企业则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工程机械行业新的竞争格局中,相当多的国内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生产与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少数在产品和服务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有可能成为与跨国公司抗衡的佼佼者。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1-13 16:35:25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6: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市场上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非常规”增长,竞争格局也演化为战略群体之间的“博弈”,本期特稿将带您走进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情报室”,为您透析时下最新的行业态势,敬请关注。

  发展趋势呈现新特点

  2006年3~4月,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呈现出“非常规”增长,其中占工程机械市场总销量60%以上的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汽车起重机四大机种的增长更是让人始料未及,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供货紧张的状况。这种状况最早出现在华东市场和西南市场。之后,“供货紧张”的状况开始波及到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到4月份,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很多机种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些品牌甚至出现了“断货”。目前,迅速攀升的产品销量再一次突破常规,将两年来处于低迷状况的工程机械行业重新拉到了一个新的增长高度。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仅仅在沉寂了一年半之后,又开始迅速进入下一轮景气增长周期?从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月度监视的8种产品来看,截止到2006年6月底,主要产品的累计销量增长24.6%,其增长率是2005年的3.9倍。受宏观调控影响不大的装载机和叉车仍保持较强的增长发展走势,2005年处于停滞状态或销售下降的汽车起重机、液压挖掘机、推土机表现在强劲反弹走势,大幅增长,同时平地机、压路机、摊铺机产品也有较好表现。另外商品混凝土机械部分企业在5、6月份出现供不应求状态。

  市场需求旺盛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机会,企业应该千方百计抓住这个机会创造更多的销量和利润。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可以尽量增加产量,而不要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3)做好市场需求预测,提前安排生产,这需要企业在市场管理方面实现精细化管理;

  (4)要为用户提高设备回报率、缩短投资回收周期等方面多做点儿文章,市场增长不仅仅依赖于销售渠道畅通,应更深层次地看待这个问题,整个利益链的循环畅通更为重要,用户手中的设备不能发挥最好的效益,必然影响二次购买。我们企业到了该考虑如何真正帮助用户提高设备效益的时候了。关注服务质量比关注销售额更重要,企业首先是要做好,而不是要做大。

  那么目前这种“高增长”的情况能持续多久将是很难判断的,但有一个基本判断是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将保持长期增长。因为中国对建设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近期的基础建设、能源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都是拉动工程机械市场继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工程机械的发展主要基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工程机械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比较明显,也再次显示了工程机械市场发展趋势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有着密切的联动作用。2006年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月攀升,前五个月就达到30.3%,其中东北地区达到39.81%,中部地区 38.33%,西部地区32.10%。这种情况与中央提出的要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发展西部的方针有关,为投资迅速增长增加了温度,仅一季度我国放贷规模就已经达到了全年放贷目标的一半,这与中央提出宏观调控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控制在20%以内,改粗放型发展向节能降耗与效益型模式发展的发展思路并不相符合,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务院和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近期,中央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亮起红灯;下一步将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固定资产增长比较快和信贷增长比较快是相关联系的,所以适当地管好信贷这个闸门仍然是防止固定投资反弹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些都说明由此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警惕和担忧,政府很可能再次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所以与之有密切关联的工程机械行业一定要关注宏观调控的变化。但整体而言,从国家“十一五”规划来看,未来5年,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将呈现较快发展,但不会是平稳上升,很可能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趋势。

  竞争格局发生突变

  据报道,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出现两个主要的战略群体:提供全线产品及服务的通才型企业和细分产品或市场的专家型企业。目前,国内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实力相比还比较弱小,而那些集中精力在部分产品和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并以毛利润为导向的专家型企业则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工程机械行业新的竞争格局中,相当多的国内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生产与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少数在产品和服务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有可能成为与跨国公司抗衡的佼佼者。

  行业低迷外资加快并购步伐。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使得客户的支付能力下降,而生产企业则出现销售不畅和产品积压的情况,加上应收账款的增多和坏账比例的增加,使得部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工程机械的生产商们在经历行业井喷之后,纷纷扩大产能,此时却又遭遇需求的锐减,致使多数企业陷入困境,这为一直觊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跨国公司提供了绝佳的扩张机会。因为众所周知,当一个行业的行业景气周期处于底部时,并购的成本会更低,这样就更有利于外资企业凭借其资本优势对国内企业进行收购和整合。近年来我们发现,我们的国产装载机的产销和出口量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但生产企业的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企业数量众多、产能盲目扩张却又未能获得控制地位,因此形成了一种在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上恶性竞争的市场结构。就在国内企业还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艰难行走之时,种种迹象显示,外资却纷纷加大了在华的投资力度,世界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曾宣称计划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投资100亿美元。面对外资如此强大的攻势,国内企业正面临被并购的困境中。

  政策支持相对较弱。在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有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中,强调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国家将主要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强化政策支持。由此可以推断,未来工程机械国产化所能获得的政策支持将相对较弱,国内企业则需要更多的凭借自身的力量与跨国公司抗衡。跨国公司在产品创新、质量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产业布局的逐步展开将把行业竞争引向深入,市场销售将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行业将呈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据业内专家预测,考虑到我国的水利、铁道、公路、电站、煤炭、房地产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建设需要,我国“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的工程机械采购额在90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装载机、叉车等产品领域。从目前行业现状看来,挖掘机的大部分市场已经被外资企业控制,而装载机市场虽然目前是国产品牌的天下,但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相比之下,混凝土机械是目前市场需求增长较快,而外资介入程度又较低的子行业。前期出台的禁止城市市区使用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政策使得市场对混凝土泵、泵车、混凝土运输车和混凝土搅拌站等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有利的外部条件为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专家型企业可能生存下来。从企业竞争战略的角度看,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出现两个主要的战略群体:提供全线产品及服务的通才型企业和细分产品或市场的专家型企业。目前,国内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实力相比还比较弱小,而那些集中精力在部分产品和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并以毛利润为导向的专家型企业则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工程机械行业新的竞争格局中,相当多的国内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生产与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少数在产品和服务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有可能成为与跨国公司抗衡的佼佼者。

  特别链接:五大行业外资盘点

  一、挖掘机行业:挖掘机行业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目前国内的挖掘机械80%以上的市场已被外资和进口产品垄断。外资企业有韩国斗山、现代,日本小松、日立、神钢、住友建机,美国卡特彼勒等。其中斗山专业生产挖掘机,现在已经连续多年占据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同时这些外资企业已将产品扩大延伸至装载机、推土机及平地机等铲土运输机械、工程机械起重机械、机动工业车辆、压实及路面机械等其他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汹涌。

  二、叉车行业:外资企业已牢牢占据了叉车高端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外资企业包括了林德、安徽TCM叉车有限公司、北京现代京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斗山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上海海斯特叉车制造有限公司、西恩迪工程设备(山东)有限公司等。欧洲两大著名叉车生产商进军中国市场日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一家是意大利的OM公司,一家则是芬兰著名的电动叉车和自动导向车辆制造商Rocla(罗卡)公司。与此同时,韩国叉车制造商帅成(SOOSUNG)公司也吹响了进军中国的号角。

  三、压实与路面机械行业:压实与路面机械行业属于中上等技术含量的行业,徐工在静碾压路机有优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吨位、液压振动压路机则基本上被外资企业如徐州卡特彼勒、无锡英格索兰、天津戴纳派克及廊坊维特根等公司垄断,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及高速公路的施工现场,外资品牌的压路机是首选产品。

  四、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机械行业: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机械行业属于中高等技术含量的行业,该行业目前基本上被国内企业垄断,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在行业内中低技术水平的产品上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外资企业普茨迈斯特、施维英等企业在高施工要求、高标准、高技术含量方面还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五、工程起重机行业:工程起重机行业属于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但一方面在行业占优势的轮胎式汽车起重机在国外已属于淘汰的产品,国外的工程机械起重机基本上已转变成全地面汽车起重机。目前徐工、中联在行业有优势,美国特雷克斯集团与四川长江起重机厂成立合资企业,世界起重机巨头马尼托瓦克集团已在国内建厂,生产一流的塔机及履带起重机附件,北京起重机厂已和日本多田野合资,生产世界先进的汽车起重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6: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工程机械标准化与国外相差较大


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签署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等方式,把标准提升到了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地位,标准成为国际贸易中供需双方签订合同所必需的基础性文件,从而使标准具备了更为重要的属性??贸易属性。发达国家纷纷以技术标准,尤其是涉及国家、人身、财产、环境安全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事务中的竞争地位,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使国内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的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30年,高新技术等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树立“标准也是生产力”的意识,对于标准的制订,往往都是主管部门热情高,企业冷漠。不少企业认为,营收多不多,利润好不好,主要看产品,产品卖出去了,钱就来了,投资回报远比生产标准要高。可事实上,缺乏标准的后果会让企业支付更大的代价。在这方面,我们曾吃过不少苦头。俗话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标准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制高点,谁拥有标准谁就能拥有市场。可见,无论是从国民经济的发展角度,还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看,提高标准的生产力已经刻不容缓。

工程机械标准存在三大问题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06年的工作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工程机械标准存在标准体系不够科学完整,标准更新不及时,有效性、市场适应性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三方面问题。报告认为,当前工程机械行业标准整个标准体系不够科学、完整,计划经济的色彩还比较浓厚,和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体系内容差距较大。涉及安全和环保类的标准严重不足。标准更新、修订不及时,很多标准内容陈旧,新技术的内容反映很少,大约有75%以上的自用标准是2000年前制订而应该修订的老标准,标准滞后产品发展的情况比较严重。另外,标准的有效性、市场适应性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专家表示,工程机械产品标准在保证产品的安全和使用者安全,引导产品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或淘汰落后产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科学的行业管理及建立进口产品技术壁垒的依据。标准对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提出,希望工程机械全行业进一步重视标准工作,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作为标准工作的主力,应配备稳定、称职的专职标准工作人员。

国内工程机械标准差在哪里

据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林建荣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机械产品标准化工作存在5个方面的差距。

(1)对技术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一直不明确。现行技术法规没有形成体系,存在管理混乱和透明度低的问题,认为强制性标准就是技术法规,混淆了行政规定与技术文件的概念。

(2)推荐性标准没有采用国际标准且标准水平较低的产品很多,按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也应享有境内产品相同待遇,标准的差异导致产品质量水平的差异,必然会对国内产业形成冲击。

(3)合格评定机构的非选择性、认证收费的内外差别和缺乏有关信息,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无贸易障碍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按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认证机构的选择应由申请人决定,认证的标志、收费、受理期限和程序应统一,认证机构的选择也与产品的生产地无关。

(4)认为国际标准不具有先进性。其实国际标准是WTO所认可的规则,其在国际范围内的通用性正是其无可替代的先进性。国际标准大多数都是方法标准、术语标准和安全标准,虽然这些安全性能指标不像产品的使用性能指标那样易于判定,但是对于在国内产品上根本没有安全性能指标的要求,国际标准安全性能指标水平其实非常高。土方机械现行制修订标准中对司机视野、司机室环境、司机安全保护装置和事故防止装置均提出了要求和试验方法。在标准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利用数字化功能样机进行试验已成为必要的手段。如“小型挖掘机的倾翻保护结构-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项目,为确定试验载荷,利用虚拟样机软件ADAMS和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挖掘机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载荷参数。

(5)认为中国需要独立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标准,并认为这是所谓建立“规则壁垒”的正确途径,甚至一些高层领导也有这种思想。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按照WTO的规则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原有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乃至体制也必然要发生重大变化。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发展动态,跟踪和赶超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已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用户需求决定产品标准

据专家介绍,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里,企业将直接根据市场需求、用户合同和技术协议以及政府规定的法规进行产品开发与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标准需要“帮助而非完全”解决个问题。如产品检验,产品检验、产品合格的基础是产品的质量,现代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ISO9001系列国际标准所倡导的过程控制(非结果检验),实际上,产品的整机质量形成开始于产品零部件的制造过程之中,产品检验、产品合格(评判)也应该在制造过程中进行。因此,在产品设计里,首先应该对整机性能参数有一个完整的描述,如整机重量、发动机功率、工作范围的尺寸,行走速度等,这称之为整机规范;如果把产品整机与其中的零部件同样看待,就可以按零部件检验的办法进行检验,采用工艺检验卡或检验规程来对整机进行检验,所依据的就是产品总图里的整机规范要求。

另外,产品的用户合格评定涉及许多步骤,首先用户应根据厂商的产品样本及与厂商销售人员会谈确定选购机器的性能参数,然后再与厂商订好购货合同,在合同上和合同的附件技术条件中对产品的各种参数和合格评定方法进行规定。用户可以根据合同或附加技术文件对最终交货的产品自行检验或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对交货产品进行检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用户可以要求企业对合同和合同技术条件进行合格保证承诺以确保产品的交货质量。实际上用户最关心的质量问题是机器的可靠性和寿命问题。然而,可靠性和寿命指标不能够直接检验。用户应该明确这样一个概念:产品的质量是与厂商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保证体系有关,产品质量的好坏不是一个产品标准能控制的。要保证所采购产品的质量,应该从厂商的声誉、品牌以及厂商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及有效来选择。用户可自行或请第三方对生产厂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认证。对于产品在使用中发生的质量问题,用户可依据合同和质量保证书及技术文件对生产厂商提出索赔要求。

专家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标准通常有以下几个用途。

(1)作为技术法规的技术基准来规范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对工程机械的安全、环保等提出要求。

(2)各相关行业间为了更好地协调相互的接口,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

(3)在工作中经常重复应用的一些技术条款,制定成标准后,可以方便地引用,简化技术文件。

(4)在一个大的组织内部协调工作,用标准规定术语,使同样的叙述表示同样的意思,不至于造成误解。典型的例子是各公司的制图标准。

专家强调,先进的产品应是从用户需求中来,而不是从标准来。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的市场规则也在逐渐调整,以适应国际化要求。从按标准生产到按市场需求生产,再到按用户要求生产是一个飞跃。用户在引导这一变化,厂商要跟上这一变化,政府部门也要适应这一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6: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联观念??中联重科创新发展解读

脱胎于工程机械科研院所,15年保持销售收入和利润年平均增长率60%;科技部称: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样板,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媒体称:科技孵出来的“金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神话。
<广告>
4月25日,德国慕尼黑,世界行业顶级展会???BAUMA展。中联重科人的心情如同他们头顶的天空一样,明媚、晴朗、喜悦,他们拿下了展会上最大的一笔销售订单:价值5000万元的中联塔机。这批设备将通过印度最大的全液压移动式起重机生产企业及代理商之手,走出国门。

就在3月末,中联重科刚刚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公司拟以自筹资金4.48亿元收购大股东旗下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部分股权,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将实现整体上市。

15年前,中联重科只是建机院的一个“院办实体”;15年后,“儿子变老子”,业绩一路飘红,年产值近50亿元,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溯风起航,扶摇直上,是什么支撑了中联重科的飞速发展?

“关键是观念!”

中联重科工业园,董事楼会议室。面容略显清癯、浓眉、目光如电,已过知命之年的中联重科董事长兼CEO詹纯新,沉稳地坐在进门的第一个座位上,面对记者,语气肯定:“最重要的是观念。中联的发展经历了一些关键点,左右我们选择的,是观念,或者说是价值观。”

上世纪90年代,在计划体制中成长起来,具有深厚科研积累的长沙建机院遭遇国家“断奶”政策,面对市场,入不敷出。1992年9月,时任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顶着“不务正业”的巨大舆论压力,带领7名职工借款50万元创办中联公司。第二年7月1日,我国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由中联技术人员试制成功,当年生产的10台设备创利税230多万元,久旱逢雨,全院一片沸腾。

仿造、借鉴欧洲“洋”经验生产的设备,很快出现“水土不服”,施工中问题不断,中联的技术人员像救火队员一样,穿梭于各地。一边是供不应求,产品利润丰厚,一边是技术硬伤,质量亮起红灯。两难之间,詹纯新果断抉择:“停产!停售!静下心来搞第二代!”

1994年7月,适应国情的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下线,并迅速打开市场。

“观念决定行动。一开始中联的定位就是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做行业中科技产业开发的龙头,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所以,我们绝对不会为了一时之利把牌子砸了,把发展的路堵了。”

从观念创新开始,以改革成功落幕,中联一直走在前面。1997年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2000年成功上市,打造治理结构完善、融通渠道顺畅的资本营运体系;1999年,开始国有体制改革,2002年兼并湖南机床厂,2003年重组并购浦沅集团,迅速做大做强主业,实现规模化发展;2003年实施“核裂变”,以产品组团,裂变出的多个专业化公司,引入品牌、技术、资本,进行多层级股份化改造和国际化运作,构建一个产权体系科学的工程机械企业群,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和湖南省工业化标志性企业。

今天的中联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很辉煌,但中联的管理者似乎仍然和“快乐”无缘。詹纯新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对工作要求严格,他说:“中联现在只是在一个腾飞的起点上,就像起飞的飞机刚刚腾空离开跑道,她真正的腾飞应该是今后的五到十年???这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因为中联的路是一条披荆斩棘的开创性道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都得做‘思考者’。”

“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做行业国内第一;用十年时间,进行业世界前十!”说这些话时,詹纯新神情严肃,底气十足。

“贴近市场搞创新”

中联麓谷园,成品陈列场。足足两个标准足球场大的场地上,整齐的排列着各种工程机械产品。

科技管理部的甄?主管介绍,中联现拥有“中联”、“浦沅”、“中标”、“湖机”等著名品牌,生产十三大系列、350多个品种规格的主导产品,不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许多都是“国内首创”、“替代进口”、“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领先”的新成果。

“在科研创新上,我们毫不吝啬。2006年共投入研发经费2.76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中联高管层的“三驾马车”之一,前总工程师、主管科研的董事刘权说,“市场迟早会饱和,不开发新产品,企业迟早会走进死胡同。”

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实行“薪随岗走,定岗定薪”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体系为标准的分配体制,鼓励科研人员冲击前瞻性、高难度的研发课题,科研与生产、市场实现无缝链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创新才能在公司内部获得认可,才能在分配机制中充分体现。”刘权介绍。在这样的机制下,企业科研后劲极大增强。

近年来,中联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课题645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94项次,获国家专利163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16项。先后与国内近千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科技成果转让项目达400余项次,在全国建机行业的技术覆盖率超过75%。成为国内产品型谱最完备的混凝土设备制造商,打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2004年,中联的产品第一次参加全球规模最大的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参展产品质量、智能化程度及外观造型等引起欧洲同行的高度关注。一位法国同行留言:“睡狮已醒”。

中联的成长,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前行。1992年前,国内不能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泵送机械产品,现在,国产品牌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而且已销往海外市场,与国际知名品牌一较高下。

以创新作为支撑,在国内工程机械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中联重科产销两旺:中大吨位塔式起重机、环卫机械、锯床、锯带等机械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混凝土机械、汽车起重机等全国市场占有第二;2006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5个亿,同比增长了58%。

“贴近市场搞创新,做出来的产品就有竞争力!我们的新产品产值要占整个销售额的一半!”市场部的主管感慨道。

“这里的企业文化适合我!”

在市区,可能你某一天下午下班时,还在为路的坑洼不平而烦恼,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却惊喜地发现,脚下已是一条崭新平整的新路???高速公路出现了破损,不用全路段封路,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高等级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能在原有路面上就地加热、耙松、搅拌、摊铺、碾压,获得一条新路面,一个晚上全搞定!

该产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此前,这一技术仅为德国等4个发达国家所掌握。2006年,当中联员工开着它与德国、日本、芬兰等国生产的同类产品在京津塘、成渝高速公路上进行同路段施工时,其各项指标让外国同行钦佩地竖起了大拇指。

项目的负责人叫付玲,吉林工业大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

2002年,付玲在全国工程机械年会上认识了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原副院长龙国健,第一次知道中联重科。博士后出站后不久,她再次来到长沙,找到龙国健:“谈了一会,‘龙头’说,你坐会儿,我去跟詹总汇报一下。几分钟后,詹总就跟着‘龙头’过来了。他搬了个椅子坐到我跟前,问我,你来想做什么?我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都说了出来。詹总听完说,行,你来做!”

半个月后,付玲婉拒了其他企业更优厚的待遇,直奔中联,成为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的项目负责人,随后被聘为首席研究员,薪酬待遇等同于副总经理。

野外试验,住帐篷,吃盒饭,早出晚归,腰酸腿疼……项目做得再艰难,付玲也没有萌生过一丝退意:“我们经过无数次讨论和修订拿出去的、自以为比较完美的方案,曾经两次被客户否定???当时真是感到有些懊丧,但领导安慰我们说,‘为创新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我觉得这里的企业文化适合我???很踏实、内敛,但张力大。只要你想做事,她就给你舞台!”当被问到在中联工作的感受,付玲如是说。

人力资源总监李江涛说:“鼓励开拓创新,‘英雄不问资历’,公开、公正、公平,诚信,企业利益至上……这种企业文化已经融入到中联各项制度中。对内,这是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无形力量;对外,她又成为了一种感召力,让人才和合作伙伴慕名而来。”

中联重科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博士10人、硕士81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全公司现有科技人员占全体员工近40%,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就有1100多人。该公司法务部年轻的硕士吴征说:“中联,是一个值得我为之奋斗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6: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叉车行业连续8年实现高速增长
截至2006年,我国叉车行业已经连续8年实现高速增长,成为国内工程机械成长性最好的子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贸易概况

2002~2005年,我国叉车产品进出口额均向上攀升。其中,出口持续加速增长,进口在经历了2004年的增长放缓之后,2005年也呈现突飞猛进之势。

通过对比我国叉车产品的进出口额可以看出,2002~2004年,我国叉车产品进口额高于出口额,呈贸易逆差。3年间,出口额逐步赶超进口额,至2004年进出口额已基本持平,进口额略高于出口额600余万美元。2005年,出口额一举超过进口额,开始实现贸易顺差,并且差距较为明显,达到约5500万美元。

尽管我国叉车产品的进出口额均在增长,但速度明显不同。2003~2005年,我国叉车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进口增长率,这样的差距在2004年显得尤为突出。2004年成为我国叉车产品贸易平衡的转折点。

2006年1~6月,我国叉车产品出口金额约为2亿美元,进口金额约为1.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4.05%和28.75%。由此可见,进出口延续了此前的走势,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二、出口特征

1.叉车产品出口在全球占比逐年上升

截至目前,世界叉车产品的出口情况良好。除了在2002年经历小幅下滑外,出口总额已经从2001年的83亿美元增至142.5亿美元,增幅达71.7%。与世界叉车产业出口总体向好的情况趋同,我国叉车产品的出口额也从2001年的1.1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4.1亿美元,增幅达272.7%。此外,我国叉车产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已经从2001年的1.36%升至2005年的2.91%。无疑,叉车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

2.欧洲、美洲及亚洲仍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2005年,我国叉车产品出口总额约为3亿美元。其中,欧、美、亚三大洲是我国叉车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向上述三地的出口占我国叉车出口总额的90%。

我国叉车产品的出口地域分布基本与世界叉车市场的分布一致。占我国叉车出口额最大比重的市场即世界最大的叉车市场--欧洲市场,非洲和大洋洲本身的叉车市场规模小,因此,我国对其出口的叉车产品也最少。

从具体出口国角度分析,2001年,我国叉车产品共出口到112个国家,2005年则增至152个。可以看到出口市场在扩大。出口国的基本格局未出现较大变动,仍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但5年间对土耳其、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出口额的显著增长应特别引起关注。

3.出口产品结构极不均衡

从出口量方面考虑,2005年,我国电动叉车出口6542台,占叉车整机出口总量的0.72%;内燃叉车出口9920台,占比为1.09%;未列名叉车出口914135台,所占比重最大,为98.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叉车整机出口大量集中于单价较低的未列名叉车,出口比重严重失调。

4.具备出口实力的企业较少

目前,我国叉车生产企业已近100家,而真正具备出口实力的仅有少数几家。安徽合力和杭州叉车是出口电动和内燃叉车的龙头企业。2005年,我国出口上述两类叉车共计16462台,而合力和杭叉的出口量均超过4000台,合计占比达50%。大连叉车主要出口大吨位叉车。此类叉车我国出口量较小,而近年来研发水平不断提高的合力也在大吨位叉车出口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需要指出的是,除电动和内燃叉车外,我国其他叉车虽然相对出口量较大,但出口企业的集中程度也更高。出口量的35%和30%分别被浙江诺力和宁波如意两个出口大户占据。

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叉车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各有侧重,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但变化结果也只是几家重点企业在出口舞台上的轮番登场。目前,我国叉车企业出口形成了几大龙头企业引领,约20家企业小批量跟随而大多数企业没有出口的局面。

我国叉车产品出口的特点:“一点膨胀、三点集中”。即占世界叉车产品出口的比重膨胀,出口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集中,出口产品在低档叉车产品集中,出口企业在行业龙头企业集中。

三、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叉车生产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却只有合力和杭叉等几家企业。2005年,合力和杭叉在世界叉车制造商销售收入排名中分列第13和第16位。目前,合力是我国自主研发实力最强的叉车生产企业,杭叉以引进技术为主,研发水平相对低一些。合力的研发投入比重已经进入世界最高水平之列。但受自身规模限制,研发投入能力有限,与世界销售收入前三位的叉车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19 11:26 , Processed in 0.0217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