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8|回复: 11

4000点上下,QFII为何空翻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8 0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000点的泡沫争论早就成了历史,从2500-4300的行情起源于07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外行纷纷调高了A股的评级;

4300点QFII纷纷唱空A股,从3500-4600的行情中又看到QFII的空翻多,理由何在?经济增长再度超过预期?

我认为并非是对经济增长和企业赢利增速改变看法,而是对通货膨胀速度改变了看法。未来的CPI可能会失控。

人类财富的最大敌人是通货膨胀,在各种抵御通货膨胀的工具中,股票是最好的工具,尤其是那些拥有自主定价权的企业的股权是通货膨胀时期的最好防护衣。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国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从本质上说是信用的扩张和收缩的周期,信用扩张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实体经济的增长经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带来虚拟经济的繁荣。当实体经济增长达到了极限或拐点,而虚拟经济的繁荣惯性地推动泡沫达到顶峰,随后而来的便是崩溃和严重的信用收缩。

局限于一国国内的生产和消费,伴随着国内金融系统的信用扩张和收缩,表现出较短的周期特征,而目前全球经济一体的情况下,完整的周期包括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周期特征明显延长。

一个全球的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塑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荣衰史,基本上表现成三个阶段:

1、相对低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吸引全球相关的产业转移进入该国家,促进该国的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由于基数较低,长期的实体经济增长对国内资产价格影响很轻微。

2、长期的实体经济增长、持续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表现为不断增长的盈余,造成该国的本币升值压力。很多国家为了保持出口的竞争力,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压住汇率浮动的结果造成了,国内资产价格的重估,表现为通货膨胀的加剧。国内资产(包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不断形成,这一过程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一起繁荣,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成本致使国家的竞争优势不断减弱,实体经济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否则将不可持续。

3、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实体经济优势的消失,表现为贸易顺差的缩小甚至是逆差,如果实体经济没有成功的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至于实体经济增长开始下滑和萎缩;同时虚拟经济的繁荣在人们乐观的预期和价格惯性中持续上涨。或许政府处于刺激内需的角度,在国内金融体系内继续扩张信用,更多的表现为信用消费。经济失衡将国内资产的泡沫推向了巅峰,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回顾下过去几十年的金融史,以上现象不断的重复,以史为鉴,目前我们处境如何?

我认为:中国经历了第一个阶段,正处在第二个阶段的初期,虽然看到了两年内发生的资产价格令人难以置信的上涨,但是考虑到实体经济增长的强劲,资产价格重估的道路还有很长。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人口和不断提高的国民教育水平,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提供直接的劳动力资源。这是很多小国所不具备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处于相当长的周期之中。

[此帖子已被 value 在 2007-8-8 12:17:0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开始提出了通货膨胀下如何配置资产的问题,也提到了选择具有自主定价权的企业的股权。我个人的理解中,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有一类企业的是很特殊的具有转嫁通胀风险,甚至是受益于通胀趋势的特点,这就是地产企业。通胀的加速过程也就是土地升值加速的过程。

当然,任何模式的增长都是周期性的,投资于这类企业,在周期的上升阶段,收益会超乎想象,同样在下降阶段,风险会超乎想象。最后的问题是从经济周期的宏观层面看,目前行业的周期处在那里?

我认为:目前只是处在上升周期的上半段,资产重估和通货膨胀之路远未结束。原因就在于上面所提到的,我们还没有到达经济周期的第三阶段。这也是我一直持有地产股的主要原因。

[此帖子已被 value 在 2007-8-8 12:21:0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8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8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value兄一直坚定持有地产股,对它上涨理由的分析也还客观,其表现确也远远优于同期大盘.虽说赚钱是第一位的,但是就象大家对什么是价值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样.在眼下已知有相当泡沫时,是继续享受泡泡的胀大,还是尽早抽身离开,各人恐怕会有不同选择.至于说到具有自主定价权的企业,万科等应该还算不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XGS913:

通货膨胀过程中,企业会有三种表现:收益受损、成本转嫁、资产受益。

有自主定价权的企业属于第二类,资产富裕型的企业属于第三类。本来是两码事。

对泡沫的争论毫无意义,关键是找到一些线索,来判断目前泡沫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逻辑是大部分人都在犯的明显错误。只有承认了现实的无奈,才能不至于陷入自我的理想世界;只有接受了泡沫这个事实,才能享受泡沫和努力回避泡沫破裂的一刻,这也是上面贴子里想表达的意思。

万科目前还是个资产富裕型的地主,不过期待它未来可以从地产商转变成房产商,那样就能再一次改变他自己的宿命了。

提到地产,绝不是推荐地产,只是给出我自己的一种理解,是关于我们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的思考,现在美国的地产崩了,回想日本、韩国、香港、泰国。感觉身边太多的人都很紧张,真的有必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8 1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value这个贴有意思.

为什么qfii在某时空翻多?首先,他们是铁板一块的吗?即使他们展现了某种投资举动,他们的举动就一定很重要吗?足以影响到我们自己的投资决策?

至于通帐时期,什么股会是好的对象?我觉得总得来说是那些常青类企业或是最有价值的企业终会受益。而某个时期,则不好说。1993年-1995年高通胀时期,什么股最受益?答案是没有,地产股则是最大的受损者!

而如果放到稍微长点的时期看,则那次通胀后,造就了一些优势型企业的崛起,如中集、白酒、家电企业等“熊市牛股”。

每次通胀,都有不同的故事在发生。每次牛熊市,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本次通胀,正在显露出苗头,但也还未到肯定说要发生的时候。本轮牛市以来,最大涨幅的,是地产和有色金属,但再往后呢?1996-1997年的大牛市后,深科技、长虹、发展等已涨了15-20倍了,当市场都高度认可家电、IT、银行股将仍是未来最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时,1998年开始的新牛市,却是资产重组股的天下,一批批新的涨10-20倍的股票却出现在红星宣纸、美伦股份、川长征等垃圾股身上。

个人认为,如果从本轮牛市的热点或行业趋势来选股的话,最大、最轻松受益的是有色金属,再次是房地产,银行只是一般而已。有色金属赚的是涨价的差价,而房地产则赚的是需求的增加,银行只是“焉过拔毛”式的分享者,自然这几个板块的涨幅就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福探兄。

说到上一轮牛市,我没有对当时的历史重新仔细回顾,印象中当时的牛市是伴随着减息爆发的,福兄也提到过,上轮牛市是在减息周期中产生的。本轮牛市产生在低利率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利率背景。

既然是减息,就表明那是一个信用扩张期,企业产能扩张,银行信贷扩张,消费需求扩张,当时的环境中,国际因素还不明显,处于我上面提到的经济增长第一阶段,家电的升级换代是国内消费升级的过程,而且股市中的特殊现象,或许股市自己的供求关系是主导因素。

中国的股市历史太短,而且有历史制度性的问题干扰,细节的层面里反映经济规律和不反映经济规律的事件都有。面对新的经济状况和股市行情,我觉得国外的历史更具借鉴意义。我在这里想说的不是某个结论,而是某种逻辑或规律,探讨如果规律成立,那么我们未来面对什么?

这个规律就是东南亚、日韩等走过的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荣衰的内部规律。把这个动态过程看的更明白,我们面对将来会少一份困惑。

这些问题国外投资者比国内机构更富有经验,比国内机构更理性,他们的行动也许不能影响什么,但他们的思维值得(至少是我本人)学习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8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一个问题: 房价涨,房地产公司的盈利就一定能因此而增加吗?

这并非是一个等同的问题。

如果房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房价便不能由房地产公司自我定价。如果土地价格、税收政策等使得房地产公司的毛利率下降,那么房地产公司在目前已处于“满负荷造房”能力的情况下,其盈利就有可能下降。??房价与房地产公司的盈利并非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

现在的房地产需求中,究竟有多少是“炒房”炒出来的?检验这个问题,只要国家采取“托宾”政策:加大转让房产的税收??将房地产的投资功能最大可能的降低,而只凸出消费功能,那么真实的房地产需求就很明显了。

这种“检验”,只要国家到了一定程度,必然采取。只是时间问题。

我完全没有自信去预测未来的任何价格走势,但我只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过度繁荣必然带来过度衰退。没有任何例外。这个道理让我躲过了一个个风险和陷阱。而把握了属于自己的机会,积累而成,便有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8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和台湾的金融地产泡沫zt

80年代末,关于房地产泡沫流传一个小故事:在东京,有一位学校的看门人在传达室干了40多年,一直收入微薄,过着艰苦的生活。他退休后,准备从东京返回乡下老家度晚年,于是托人把他在东京的一所小房子卖掉,不料这所房子竟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看门老人转眼成为富翁,财气十足地以阔佬的气派衣锦还乡。东京房价之贵由此可见一斑。
  
  从1985年开始,日本土地价格进入大牛市,价格快速上涨。在1985年之前,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一直低于日本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NP),到1996年末,土地资产总额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NP)之比大于1,即当年土地资产总价值超过当年的GDP水平,1988年该比例达到1.4
  
  地价飞涨使土地拥有者和土地投资者的财富直线增长。在1985年?1990年地产泡沫期间,日本土地累积的资本收益高达1420万亿日元,其规模是1990年日本GNP3.3倍。
  
  如果把日本的土地资产额与美国相比较,日本地价之高令人瞠目结舌。以1990年为例,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为2400万亿日元,而美国全国的土地资产额约为600万亿日元,日本是美国的4倍,也就是说,如果把日本卖掉,可以买4个美国。而日本的土地面积只相当于美国的一个州,并且排名在第5位,即排在阿拉斯加、德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和蒙大那四州之后。此外,在80年代末,日本的土地财富已经占到国家财富总额的约70%,而同期美国仅占25%
  
  日本土地价格的上涨使日本企业可以轻松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拥有生产和办公用地,这些土地的价值持续大幅上涨,使企业拥有高额的账外资产,从而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房地产持续大幅度上涨发端于两个原因:一是日本自1985年?1989年期间实施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二是19859月的“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对美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日本ZF为抑制日元的升值,经常干预外汇市场,日本银行大量买进美元卖出日元,造成日元供应量膨胀,1987年,日元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在低利率的刺激下,日本住宅投资急剧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土地价格上涨。
  
  在1985年?1990年的泡沫经济期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3.4倍,住宅用地上涨了2.5倍,大阪的上涨幅度更大,商业用地上涨了3.9倍,住宅用地上涨了3倍。东京银座4丁目的地价暴涨到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以5%的利率计算,购买土地的人如果不能获得每年每坪600万日元的收益,买这里的土地是不可能赚钱的,这种高收益率恐怕在哪里也找不到。可见,买地的人并非出于实业投资,而是纯粹的投机,希望有更傻的买主以更高的价格接手。东京千代田区的土地资产总值与整个加拿大的土地资产总额相等。
  
  从19859月开始,日本大城市土地价格进入加速上升时期,19863月,六大城市的地价比上年同期上涨80%19873月,比上年同期翻了一倍多,1988年涨幅比上年稍有回落,但涨幅仍在80%以上,19893月比上年同期再次翻一番。在1985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平均上涨了3.9倍。
  
  那时,房地产开发非常火爆,各大城市简直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高楼林立。在海岸线到处埋设着混凝土防波桩,在渔港的海滨矗立着各种豪华设施。
  
  土地价格飞涨带动房价和商业办公楼租金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在大城市,老百姓抱怨最多就是房价太高而买不起房子,一般年轻夫妇对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根本不抱希望,因而他们一般把钱用于购买高级轿车或经常到国外度假,过起了悠闲富有的生活。
  
  在日本,70%的家庭拥有土地,27%左右的家庭拥有股票。1985年?1989年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大牛市,使大部分日本人变得非常富有。
  
  据估计,在1985年到1987年期间,日本私人住宅和地产的市场价值增长了476万亿日元,同期股票市值增加143万亿日元,两项加起来共计619万亿日元,是工资增长的25倍,接近同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
  日本人对未来经济充满信心,家庭财富在高速增长,股票和地产给家庭带来了财富,不管是已经实现的还是账面上的,工资收入逐年增长。泡沫经济使日本人陶醉在财富与幸福生活之中。
  
  那些恋恋不舍把土地卖给房屋开发商的人,突然变成腰缠万贯的财主,过起了暴发户的摆阔生活,他们购买豪华的奔驰轿车和露伊?比顿之类的名牌手提包,穿高档服饰,经常到全世界各地去旅游度假。那些没有卖地的人,看到自己的地产价格天天上涨,股票价格节节攀升,也是财气十足,纷纷购买豪华汽车和穿戴名牌,竞相比阔。
  
  日本现在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主,已经成为像美国那样的世界一流大国,理所当然地应该抛弃以前那种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学习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在泡沫经济时期,银行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有钱贷不出去。由于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日本好的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纷纷选择证券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国内和国际证券市场募集了巨额低成本资金,除用于企业固定资本投资、股票和土地投资外,就是赶紧把银行的借款还掉,导致银行的贷款业务量急剧下降,危及银行的生存。在当时,各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找项目把钱贷出去,总行给分行、分行给各部门、各部门给银行职员下达的主要任务指标就是贷款考核指标,如果分行的行长完不成贷款指标,业绩考核就过不了关,或降级或没奖金,造成银行上下到处寻找投资项目提供贷款。
  
  在日本,银行与证券业务是严格分开的,银行被禁止从事国债和地方ZF债券以外的证券投资业务,海外的证券业务也受到严格限制。
  
  在这一时期,房地产业迅速增长,大城市的住宅开发、饭店、郊外高尔夫球尝大型观光设施、度假旅游场所、娱乐场所、滑雪场等投资项目非常多,对资金需求非常旺盛。银行于是向疯子一般向房地产企业融资。
  在那时,只要有土地的项目,银行就会以高价评估土地,提供庞大的项目开发资金。为了扩大贷款业务,银行鼓动有土地的人投资开发住宅、写字楼等房地产项目,项目开发资金由银行来提供,土地拥有者以土地作为担保,这样做对有土地的人的好处是逃避财产继承税。在当时土地价格飞涨的时期,土地是许多家庭的主要财产,如果发生继承事件,需要缴纳很高的遗产继承税。地主逃避高额遗产税的最好办法就是投资建房,向银行大量贷款,由于负债增加,家庭财产随之减少,遗产税也就不存在了。许多拥有土地的人感到银行的建议非常好,纷纷向银行借款投资,一时间,日本的各大城市几乎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
  
  在房地产泡沫期间,银行贷款主要审查土地的担保能力,而不是审查企业的开发能力和经营能力。由于土地快速上涨,银行在评估土地价值时,假设土地价格将持续上涨,所以一般总是高估土地价值,然后提供贷款。由于银行审查宽松,当时出现了许多金融诈骗案,出现许多用土地套取银行资金的事件。
  
  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许多银行都卷入了房地产泡沫的漩涡,为投机性土地买卖提供了大量资金。此外,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许多非金融公司,通过这些公司,银行为各式各样从事土地和股票投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大量资金。
  
  日本股票市场从19861月开始正式进入大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上涨3倍。在1988年,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1989年股市顶峰时,股票市场总市值是GDP1.3倍。
  
  由于股价持续快速上涨,使买卖股票完全变成投机行为,买股票完全是出于对股票上涨的预期。如果从股票分红的投资角度分析,当时日本的股票价格是美国的7倍以上,如此高的股价使日本股票失去投资价值。
  
  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了有百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到1988年中期,前者已超过后者50%。在东京证券市场上排名第一的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市值有时竟超过西德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总市值。这令美国人和欧洲人感到不可思议。
  
  面对如此长期狂涨的股票市场,美国人一直在警告日本当心股价暴跌。在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越来越高,平均已高达60倍,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远高于60倍。而与此同时,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和英国伦敦股票的市盈率一直在11倍?18倍之间。
  
  日本人根本不理睬美国人的警告,市盈率是美国人评价股价高低的工具,这种方法不适合日本股市,“日本有别”。日本人只知道,股价在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股票,股票供不应求。
  
  在日本,企业间的相互持股现象特别明显,这导致上市流通的股票很少。日本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协作企业之间和业务往来密切的企业之间大都相互持股,并且在持有后一般不会轻易抛售,而是采取长期持有策略,真正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比例不高。同时,由于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做法,使得日本银行和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的股权或股票。这是日本股票市场所特有的两个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04:47 , Processed in 0.0238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