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医药行业:尽情分享中国经济“红利” 如果医药行业全面回暖的说法在某些子行业还存在一些质疑的话,那么作为行业温度先验者和急先锋的医药类资本在2007年高调登场,却是不争的事实。 先来看看国内。第二季医药并购潮悄然展开,联想控股石药,华润重组三九、华源已近收官阶段,以PE为代表的新兴业外势力正强势介入药企并购;2007年1月4日医药生物指数收于390.68点,11月23日该板块的指数再度上扬,收于943.32点,11个月间上涨幅度达到141.4%。当然这与中国资本大牛市的背景紧密相关,在遭遇11月沪深两市“过山车”般的震荡行情时,医药股表现抢眼,防御性品种的特性再度显现。 再看看海外。民营医药企业的海外上市潮成为医药行业的年度关键词。先声药业、同济堂药业、药明康德、联邦制药、昆明圣火等十几家药企在2007年先后登陆国际主流资本市场,在折射资本故事巨大的财富效应的同时,使得海外市场似乎在一夕间与中国民营药企的距离拉近了。国际化色彩给中国医药企业增加的不仅仅是自信,还有品牌效应和梦寐以求的国际通路。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与十几家民营药企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沪深两市今年寥寥无几的医药类公司IPO,这不仅与国内资本大牛市所促成的新股上市潮不相衬,也使人们对于医药行业普遍宣称的“回暖”保持谨慎。又是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经典故事?民营医药企业在海外市场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何在?又能持续多久?
国内医药企业登上国际主流资本舞台,其实在2006年底深圳迈瑞在纽交所主板上市时就已经可见端倪。但在那时,医药行业还没有意识到这能形成多大的示范效应。原因在于那是中国制药企业登陆全球号称门槛最高、成本最高的纽交所的第一股。在这之前,中国制药企业参与的大都是次主流资本市场,且大都是个案。而且,先不论上市成本的高昂,单就语言不通、会计法则不同、法律制度迥异等等看起来颇高的门槛,也让众多民营药企望而生畏。 如果那时有人预言,某家民营药企会在2007年紧跟着登陆纽交所主板,十之八九会被当成颇具想象力的企业蓝图。但这样的蓝图先后被先声药业、同济堂、药明康德实现。此外,中国民营药企的身影在纳斯达克、新加坡交易所、香港联交所、美国OTC BB等等市场实现IPO,表现非常活跃。 当然,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并非就是药企成熟的标志。业内人士分析,民营药企之所以能在海外大行其道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概念”的火爆,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使得海外投资者对于挖掘“中国红利”热情高涨;二是中国医药行业的机会,民营药企较强的盈利能力是支持投资者信心的根本;三是在这些海外上市的民营药企身后,都可以看见风险投资的助推之手,无论风险投资来自哪里,寻求国际市场的退出机制既是打通国际资本市场介入门槛的通关密码,也是国内大热的沪深股市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的股票发行虽然实行了核准制,但限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点,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排队的煎熬,其实也是将国内不少的上市公司资源赶到外面去了。而这一点,在民营药企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兑现利好 海外资本市场的备受青睐并不意味着国内医药资本市场的乏善可陈,毕竟十几家民营药企不仅相较于上万家中国医药企业来说是少数,相较于沪深两市的100多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也还是少数。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国有大型制药集团为代表的医药企业的上市意愿在国内消化较多,加上外资并购新规对于红筹上市模式的通道有所阻隔,才是促使民营药企在海外市场大显身手的主要原因。而2007年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表现,也充分兑现了医药行业的利好消息。 首先,医药市场的扩容使得人们对于这一产业的潜在发展空间充满想象。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中国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传统的国有大型药企大都认为能从中受益。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目前仅占国内生产总值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原料药等价格的轮番上涨直接导致投资者对于相关企业的热捧。例如鑫富药业、广济药业等。再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投资收益等成为医药企业漂亮成绩单的主要亮点,例如吉林敖东、金陵药业、健康元等。 最后,两税合并将在2008年实施,这对于原本需足额缴纳33%税金的药企而言也是看得见的利好。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两市有可比性的95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中,79家公司主营收入同比实现增长,占比83.16%,其中22家公司增长率超过30%,8家超过50%;69家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增长超过30%的47家,超过50%的有34家,21家公司净利润增长超过100%。 国泰君安的医药行业策略报告显示,2007年医药行业前8个月收入增长23%,增速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行业利润总额增长49%,增速同比提高40%,利润增速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同时,医药企业成功实现费用控制,促使整体业绩得到了显著提高。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三项费用率约为21.2%,而2007年半年报的数据则显示,上半年医药企业的三项费用率下降到了18.3%。 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并非就是药企成熟的标志。业内人士分析,民营药企之所以能在海外大行其道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概念”的火爆;二是民营药企较强的盈利能力支持了投资者的信心;三是在这些海外上市的民营药企身后,都可以看见风险投资的助推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