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大国寡民

[乳业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9 11: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乳业畸形价值链

(21世纪)

“在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利润比为1∶3.5∶5.5,这个数据是我在几年前算出来的。但从今天的趋势来看,这个比例还在恶化,分配比例大概在0.8∶3∶6.2!”

10月8日,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相反,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

此前,王丁棉多次在报告当中将这种分配模式比喻为“倒金字塔型”,以说明整个乳业价值链早已处于畸形状态。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中国乳品企业自然把目光瞄准了回报率相对更高的中下游,放弃了“奶牛养殖生产”这个上游环节。

“过去10年内,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在奶源建设的投入上最多在3亿元左右,而在营销和生产基地的投入上,两家企业均达到了百亿以上。”王丁棉表示。

也正是因为这种“取舍”,让中国乳业在过去十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从1998年至2007年,中国人均牛奶消耗量从5.3公斤提升至27.9公斤,奶制品工业生产总值也从120亿元增至1300亿元。

按这种“要市场,不要牧场”的发展模式,由于难以控制奶源质量,蕴含着巨大风险,直接造成了中国奶源发展速度与企业扩张速度明显失衡。中国奶业协会一位专家表示,企业扩张速度一度高达30%,而奶源发展速度经常在10%左右。

奶源所蕴含的危机也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被迅速放大,直至三鹿的“东窗事发”。

畸形价值链

为了模拟中国乳业的价值链,王丁棉举了一个例子予以说明。

以一个日产量为100吨的中型乳品工厂进行计算,如果奶源自给率为100%,则至少需要7000头牛,按照每头牛1.5万元的投资(每头牛成本为1万元,各种分摊5000元)来计算,总投资大概为1亿元以上。但是工厂的设备投资,只要5000万元,仅为养殖生产的一半左右,销售环节的投入则更低,大约仅为设备投资的1/3。

以整个产业链仅一成多的费用,就能撬动整个价值链当中收益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乳品企业正是借助这种极高的“杠杆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根据2008年蒙牛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1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6.7%。短短9年内,蒙牛从一家销售只有4000万元的乳品企业,迅速成长为一个销售超过200亿元的乳业巨头。而伊利,也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111亿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

“单独依靠自有牧场,蒙牛、伊利等奶企业不可能实现目前的扩张速度。”王丁棉对本报记者表示。

根据蒙牛2008年中期报告显示,蒙牛的“市场销售及经销费用”达到了22.9亿,占集团销售收入16.7%,而“广告费用”则占到了销售收入的9.2%。

与此同时蒙牛在牧场建设上的投资却微乎其微。

“蒙牛澳亚国际牧场”一直是蒙牛引以为傲的一个窗口,该牧场于三年前成立,蒙牛与AustDairy Limited合资成立,双方分别占股30%和70%。根据蒙牛介绍,该牧场为国内第一个万头奶牛牧场,从多个发达国家引进了良种奶牛和养殖技术,被称为“牧场联合国”。

9月5日,蒙牛宣布以8966万元的价格收购AustDairy Limited持有的70%股权,成为牧场的控制人。但是根据交易价格计算,该牧场的价值最多不过1亿多元。

虽然该牧场在整个蒙牛的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但是在蒙牛的各种宣传中却被频频提及。业内人士认为,蒙牛此举是想掩饰其奶源控制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实际上,在蒙牛全面收购该牧场之前,一头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奶牛都没有。”王丁棉表示,即便获得了牧场的实际控制权,“蒙牛所能控制的奶牛也最多只有1万头,其实,产奶的奶牛最多只有6000头”。

“除了这个牧场以外,蒙牛其他的所有奶牛都不是自己的,并且也就在这两年才增加了与农户合作上的投入。”王丁棉表示,在马鞍山牧场项目上,蒙牛只是建立了一个基地,而奶牛则全部是当地农民自己的。

王丁棉估计,蒙牛多年来在牧场建设和奶源的投资上最多不过三亿元。

而截至2008年6月,蒙牛在全国已拥有23个生产基地,产能达到了550万吨。如果要完全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奶源基地,蒙牛将至少需要投入150亿元的资金,即便按照国家要求的30%的奶源自有率,蒙牛的投入比例也将超过50亿元。

而50亿,已经是蒙牛目前固定资产的总和,也是目前蒙牛流动资金的2倍多。

实际上,广东的奶粉生产企业雅士利,同样采取了这一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2002年雅士利才进入乳品行业,但是仅仅6年时间,就成为了一个销售近20亿元的大型企业,其采取的模式基本与蒙牛类似。2003年,雅士利分别在黑龙江和山西建立生产基地,均没有自己养一头牛。

品牌的暴利

实际上,中国乳企并非没有意识到奶源的重要性,但是奶源成本高、利润低、风险也大,且投资回报周期长。与之相比,乳品企业更愿意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高利润的产品的开发当中。

近两年来,蒙牛、伊利纷纷推出了高端的乳制品,其中以蒙牛的特仑苏最具成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特仑苏成为了高端乳品市场的代名词,其2007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0亿。蒙牛宣称,特仑苏奶源均来自自有牧场,为蒙牛精选的上等奶源。

“这是蒙牛的一个暴利产品,该产品的成本最多不到2块,而销售却在5块钱,毛利润达到150%以上。”王丁棉表示,这是为什么蒙牛这种重视营销环节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蒙牛澳亚国际牧场”也不过是营销的一个噱头。

王丁棉表示,根据“蒙牛澳亚国际牧场”的产奶数量,即便该牧场全天候运转,也最多只能生产3万吨牛奶,即1.2亿盒,按照市场价计算不过6个亿,仅仅只达到了特仑苏年销售额的1/5。“所以,蒙牛对产品和品牌的市场推广上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自建牧场本身”。

高额的利润回报,让企业继续加大市场推广费用和广告费用的投入,“市场推广费用”与“牧场建设投入”之间的剪刀差越拉越大。

根据蒙牛年报显示,其2004年的广告宣传费用占销售收入的6.3%(4.5亿元),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2%(15.35亿元),2008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9.2%(12.6亿元)。

“实际上,这是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普遍现象。”王丁棉表示。

10月8日,蒙牛副总裁赵元花对本报记者表示,蒙牛目前已经在积极筹建的牧场已经10多个,投入使用的合作牧场已经有了7个,此次事件后,蒙牛将会继续加大在基地建设上的投入,预计总投入可能在20亿左右。但这样的大手笔完成之前,灾难已经发生。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10-9 11:39:5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0 09: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谁拿走了超额利润乳业链上的包装隐忧

老王又和利乐“干架”了。

  老王叫王丁棉,是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在此之前,王丁棉公开表示,三聚氰胺进入乳品的另一个通道可能是来自利乐包装材料。

  一位乳业企业董事长告诉记者,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来自于积淀已久的不满,“中国乳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那些问题乳品公司自然负有主要责任,但提供包材、添加剂的乳业‘军火商’同样难辞其咎,却每回都能躲到‘漩涡’之外。”

包装隐忧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王丁棉与利乐“交手”多次,此次的“三包争议”??关于三聚氰胺是否可能来自利乐包的包装污染,起源于六部委几天前下发的一份“下架文”。

  在这份于10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六部委下架紧急通知之前,市场原本开始好转,国家质检总局对液态奶的抽检结果,同样也在向市场传递着正面信息。

  根据10月中旬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其他乳粉进行的第六次三聚氰胺抽样检测披露,抽检到伊利、古城等公司在内的10个省(市、区)生产的24个品牌168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均符合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截至目前,质检总局对9月14日以后17个省(市、区)生产的63个品牌699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了抽样检测,均符合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但六部委下架紧急通知之后,又让诸多消费者心生疑虑??通知要求各超市、商店、城镇和农村零售摊点等销售者,“必须将所有9月14日前生产的奶粉和液态奶,无论什么品牌、批次,立即全部下架,停止销售,就地封存,由生产企业进行清理,批批检验。”

  王丁棉在针对此通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下架事件原因可能与监管部门对三聚氰胺可能有多种途径进入乳品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下架与食品质量挂钩。

  “就三聚氰胺来源来看,奶站人为添加很可能不是唯一原因”,王丁棉认为,很可能与环境污染??包括饲料环境、饲养环境、养殖过程中的半人为环境,或包装污染等原因有关。而在包装污染方面,王丁棉提到了利乐包使用的高量度黏合剂。他怀疑,利乐包封口处的黏合剂在高温下会发生物质渗透。

  利乐中国随后发布了公司声明,“利乐公司包材在使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上,没有添加三聚氰胺,也没有使用任何含有三聚氰胺的化合物,因此,不存在利乐包材中会有三聚氰胺迁移到内容物中的可能性。”
 超额利润归宿

  在乳品界,利乐公司被戏称为乳业“军火”商。

  在光明乳业前“掌门人”王佳芬看来,占据了世界无菌纸盒包装60%以上的市场份额的瑞典利乐公司是业内公认的巨头,“行业的军火商”。

  以蒙牛酸酸乳为例,配料表中鲜牛奶排在第二位,营养成分标注:蛋白质大于等于1g/100ml,脂肪大于等于1g/100ml。

  根据国家《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原料奶质量指标要求脂肪≥3.10%,蛋白质≥2.95%。两相比照,即使酸酸乳使用了原料奶,那么其比重应该多半在1/4左右,其他的3/4由一张长长的名单构成:水、白砂糖、益菌因子(低聚糖)、增稠剂、乳酸、柠檬酸、安赛蜜、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食用香料。

  便利店售价两元的250毫升蒙牛酸酸乳,以其中1/4为原料奶推之,当消费者花两块钱买250毫升蒙牛酸酸乳,观看超女的时候,内蒙古的奶农很难为广告里的欢快情绪感染??他们拿到手的是一毛多钱,而包材与食品添加剂厂商得到的数倍于奶农。

  近十年食品加工行业迎来“两位数”发展,而行业资深人士观察到,“军火商”的生意比食品加工企业好得多,以丹麦的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为例,“2002-2003年度在中国的销售额高达3.6亿丹麦克朗,比上一年度增加了80%,比食品加工行业本身的增长快得多。”

  而包装材料企业同样迎来了丰收的果实。1999年,杀菌奶在乳制品中比例是59.9%,使用利乐包材的灭菌奶的比例只占21.1%。2003年,营养价值较低的灭菌奶占比提高到59.1%,杀菌奶萎缩到23.5%。2006年全国液态奶产量1244.04万吨,利乐包材取得压倒性胜利。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动物家禽科技系奶牛营养学博士乔富龙认为,由于目前液态奶中七成采用了利乐包或利乐砖,而每立升液态奶使用利乐包材要比加拿大等国通用的单层塑膜百利包高出1元多。他据此计算,与采用单层塑膜百利包相比,中国消费者在包装上一年多花了80多亿元。

  外资的渗透

  “国家很难管到他们的行为的。”一位南方乳业企业的高管告诉记者,即使《反垄断法》出台,所起到的实质作用也是有限的。

  他提供的佐证是,一度外界诟病设备供应商与乳品企业签订“捆绑条款”??只使用自家的包装材料,“《反垄断法》出来以后,这个条款确实是被去掉了,但他们口头告知我们,如果使用了其他品牌的包装材料,那么设备的配件、配料与维修服务,他们就不管了。”

  “军火商”的影响力并不只限于与食品加工企业的条款或一对一沟通中,潜移默化的大众传播也是重要的一块领地。

  2004年12月下旬,北京、广州、上海的三家报纸相继刊出了题为《喝奶莫被“鲜”所惑》的一篇文章,未署名的这篇文章称:“鲜”字是不能表明牛奶的营养品质和安全的。

  王丁棉愤而追查??十余年前多个权威机构就有巴氏杀菌乳营养价值高于超高温瞬时灭菌乳(俗称:“常温奶”)的论断,他本想了解是谁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发出误导言论,却发现此文出自一家包装材料公司。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也获悉,广东省、广州市奶协就此曾向这家公司发出了口头警告,要求后者不要把清晰的科学结论搅浑。

  光明是与利乐最早合作的中国牛奶公司,但王佳芬对光明重要的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也颇有微词,“我们无法容忍利乐把‘新鲜’和‘常温’奶混淆起来,我们也抵制他们的行业垄断和不负责任的产品倾销。”

  曾任中国奶牛协会繁殖专业委员会主任的魏荣禄告诉记者一件难忘的往事,在2005年2月2日一次关于国家标准的闭门会议上,对于诸多抱着科学探讨解决问题的老专家来说,这次会议让他们非常不解的是,他们的资料袋中包含了一份以利乐某高管个人观点名义撰写的文字材料。

  魏荣禄说,“像这样一个国家的部委级研究和制定法规或标准的机关,在它召开的如此高层的专家研讨会上,竟然出现了外国企业的影子,这是谁的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0 09: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奶业如何挺过“结石门”?

9月11日,三鹿承认部分批次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造成全国数千婴幼儿肾结石;16日,爆出全国22家企业69批次奶粉有染;18日,液态奶污染上榜企业竟为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企业。公众从哗然到激愤。

与此同时,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乳制品却尚未检出三聚氰胺。质检总局的检查结果在说明这样一个现实:三聚氰胺污染竟已成为中国乳业的潜规则!中国奶业在消费者中的形象毁于一旦,可想而知,如果消费者从此拒绝中国乳品,中国乳业10年的“黄金时代”将就此完结。

信誉一夕崩塌

过去10年中国牛奶产量增长10倍,达到3000万吨,与世界乳业年微增1.5%相比,20%的数字显然成为过速膨胀的最好注脚。急速扩张让大部分企业舍弃传统不易保鲜运输的巴氏奶,而主攻利乐包装的常温奶,借此实现低成本扩张,短时间内做大做强。

三聚氰胺直接来自被污染奶源,是因为建设达到国际标准的牧场、奶源基地,要付出巨大的时间、高技术、高资本投入,直接使成本升高。因此奶源建设总是跟不上扩张步伐,奶源很大一部分依靠中游奶贩子积聚下游奶农,增多生产环节导致监控乏力,中下游素质的参差不齐和分散流动性,也使质量风险升高。这种埋藏隐患的扩张模式,终于在今天总爆发。10年间崛起的数个行业巨头挤兑衰亡了一大批巴氏奶企业,而他们不计食品安全和社会福祉的狂奔,又伴随着诸多问题。如此看来,三聚氰胺丑闻只不过是一个不良商业模式崩盘的导火索。

出路何在

涉“毒”企业的停产、禁售、退货、赔偿损失等短期就能达到数十亿,但这不过是后期的网络建设和讨回市场面临巨大障碍的冰山一角。

更多人在唾骂之余,认为三鹿等应该彻底倒闭,但这对“结石奶粉”受害者并不是最好的选择。2006年“齐二药”假药事件,受害者索赔无门,至今仍陷入漫长的法律诉讼。同时,近年国人对于本土奶业的信任度已经很低,如果有能力与外资品牌抗衡的几家民族品牌也陷入困境,中低端消费者的需求必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这些企业,毕竟也维系着相当大规模奶农、供应商和百姓的生活,只想着“先搞死再问责”并不明智。

洋乳品其实也出过不少问题。譬如美赞臣金属污染、雀巢碘超标、雅培氧化、惠氏结块、多美滋生虫,等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消费者也不能完全迷信进口奶粉。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三鹿们”需要以最真诚的态度积极承担责任,切实悔过、合理赔偿、加强自检,并真正取得受害群体的原谅,改变不顾后果的疯狂扩张,这是目前最好的也是惟一的出路。

唇亡齿寒,原料方面除了按照常规方式供给外,乳品企业还要考虑是否有更多方式来控制。今年世界范围铁矿石涨价,直接影响了中国钢铁企业,但日本钢铁企业在这些铁矿石企业中占有股份,获利的方式有差价、股份还有成品价值,因此影响不大,这种方式可以供中国乳品企业借鉴。另外,生产其他环节也要求立法和监管同步到位,出厂质检尤其要严格。“结石门”事件会让企业明白:如果为赚钱丢了良心,消费者就会毫不留情地封杀。世上比“利”更重要的是“道”,这一点,值得所有的中国企业牢记。作者:凌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3 10: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乳业30年风雨历程

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而立之年。带着荜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和大国崛起的傲人成绩,改革开放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社会转型!从票证经济到买方市场,从产品稀缺到巨额顺差,在这段浓缩的历程里,镌刻了几代中国人的勤奋务实和辛酸苦辣。稍微停顿下谦虚的脚步,回首这段遒劲激荡的不远的历史,一定能够让我们对今天的任务和未来的使命变得更为清晰和洞察。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历经三十年的迅猛发展后,喧嚣猛进的脚步逐渐变得稳健和坚实。然而这三十年风雨沧桑,伴随着企业在沉浮之间的大浪淘沙,不知成全了多少行业精英,湮没了几多浪尖的英雄,回首起来,也许城内其外的人感触和喟叹肯定大不相同,或抑郁低沉、或高昂英发…….

  一直以来,很多人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以为乳制品是外国舶来品。其实,据历史记载,早在2100年以前 ,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认识牛乳并饮用牛乳了。如2100年前《史记-匈奴传》中的“人食其肉,饮其汁”,即为饮马和牛的奶汁。1500年前《齐民要述》详细记载了用牛、羊乳制造干酪的方法。元朝(公元1279?1367年) 军队已携有干制的奶品充作军粮.。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收归了一些外国乳品企业,公私合营更使一些小型民族乳品工业得到复苏。政府实行了计划配给凭证供应的做法,以缓解供求矛盾。由此可见中国乳业发展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只是诸多的历史原因导致发展缓慢罢了!为了更好的总结乳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把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1978-2008)分为5个阶段来阐述。

  计划经济下的坚实和尴尬

  1978年至1989年,12年间,中国经济市场化基本上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格局下展开的,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市场化进程刚刚开始。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依然是以生产为导向,缺乏战略发展眼光,忽视消费市场研究,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沿袭旧体制的一套做法。

  这个阶段政府在各地陆续兴建了一批乳品企业和奶源基地,并开始进行技术公关和建立原始的行业标准。1950年内蒙古海拉尔乳品厂建成,同年上海开始用喷雾法生产光明牌奶粉。1953年黑龙江安达乳品厂,广州大达乳品厂建成。1955年轻工业部在上海举办第一届乳品检验培训班,1956年第一届全国乳制品会议在北京举行,1957年百好乳品“擒雕牌炼乳”出口国外。1958年8月 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局颁布(乳、乳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该标准是最早的国家级部颁标准。1963年全国第一届乳品技术协作会在内蒙古牙克石召开;1974年中国第一批液氮储存精液容器由四川机械设计院试制成功;1980年7月,轻工业部召开globrand.com第一届全国乳制品质量评比会议;1984年7月 由国家经济委员会公告发布,首次将乳制品工业作为主要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列入《 1991年至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

  从以上的发展大事履历,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无论从企业建设、技术拓展、政策引导、行业标准等等软硬件建设上都是有章可循的,尽管步伐有限缓慢,但毕竟是在特殊的国情国力之下,能取得这样的进展也是值得肯定的,但与发达的工业革命前提下的西方工业相比,无疑是尴尬的!

  这个时期中国分散的乳制品企业规模都不大,以奶粉和巴氏消毒奶为主,年产量一直在300-400万吨左右徘徊,其主要特征就是国有为主,规模小而分散,计划配给为主。


市场转型下的觉醒和酝酿

  1990年至1995年,国内消费品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换的过程中,与当时感性和冲动的消费行为相对应,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对营销的理解是非理性的,而且显得盲目躁动和急于事功,也导致乳品行业混乱的无序发展。

  1990年5月 在全国大中城市重点垦区奶业经济技术发展研讨会上,正式成立了“全国大中城市乳业协会”(即“中国乳业协会”前身),同年中国奶类总产量达到475万吨。1992年1月,中国乳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暨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1993年2月18日,经呼和浩特市体改委批准,呼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后来引领中国乳业大旗的企业才刚刚踏上发展的步伐。

  从1995年起,雀巢、卡夫、达能、帕玛拉特等乳业大亨先后在我国建立奶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的乳品企业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开始大规模发展的,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时期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每年以2位数的增长率迅速发展,同时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出现了3000多家中小乳品企业。但中国的乳制品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山东等畜牧大省,其他省份资源分散。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奶源不足,而产业化的一条龙链式发展对很多企业来说只能是战略构想,无力也无法实施。

  群雄并起的纷争和新局

  1996年至2000年,居民消费结构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随着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的加快,大众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形态,开始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特征。此时的市场风云变幻,价格战、广告战、品牌战精彩纷呈,各种营销手段被企业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土企业快速成长,逐步走向成熟。

  1996年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成立,其依靠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迅速成为中国乳业的前三甲企业,屹立华东雄心全国。1999年7月,蒙牛乳业由自然人出资成立。随后中国乳业的格局被蒙牛的航天速度所改变。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成熟,企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同时国内乳制品行业产业链发展迅速而且呈良性发展。

  1999年全国有奶牛442.8万头,2000年有488.7万头,其中荷斯坦奶牛219.9万头;奶类产量1999年是827万吨,2000年是919.1万吨,其中牛奶827.4万吨。

  以1999年为例,其中黑龙江以145万吨位居榜首,河北省以78.8万吨位居第二,而现在的牧业大省内蒙仅仅以71.2万吨屈居第三。

  1999年在奶粉产量方面排在前10位的是:三鹿45010吨,完达山25600吨,伊利23608吨,山西古城18473吨,哈尔滨金星15180吨,光明15060吨,西安银桥14038吨,山东鹏程9503吨,上海英特儿8299吨,黑龙江龙丹7946吨。

  在液态奶方面排在前10位的是:上海光明36万吨,三元22.6万吨,伊利7.6万吨,南京乳业7.2万吨,深圳光明4.6万吨,沈阳乳业4万吨,济南佳宝3.6万吨,三鹿2.6万吨,青岛奶业总公司2.2万吨。

  这个阶段,中国乳制品行业可以说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行业开始进入整合和洗牌阶段。

 外资落魄的无奈和战机

  2001年到2005年,一直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我国乳品业,在几年来长足发展和国内新老乳业巨头近距离搏杀日益激烈的同时,早期在华登陆的国际乳业巨头,终因“水土不服”尽显疲惫之相,纷纷从生产环节撤出,寻求其它形式的合作。从而宣布洋品牌进军中国乳品行业的阶段性战略失败。

  与此同时,2001年,世纪之交,通货紧缩得到了有效缓解,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和消费心态的日趋成熟,国内globrand.com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和营销技术面临新的挑战。中国逐渐进入完全化的市场竞争体系,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2002年以后,家乐福、欧尚、沃尔玛、百安居等外资企业相继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主攻大型综合或专业超市,引发了中国零售市场“跑马圈地”,竞争如火如荼。实际上,竞争最为激烈的是大卖场等高端市场,外资所控制的份额占到5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是在低端市场扩张。随着高端市场份额的飞速增长,中低端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大卖场的进入一度引发乳品行业的营销危机,其繁琐专业的管理和高昂的运营费用让乳品企业头痛不已,这无疑也改变着本来就在竞争中备受煎熬的乳品企业。期间无抗奶、还原奶、早产奶、阜阳奶、雀巢碘超标等等事件都曾深深的刺激了国人追求健康和营养的敏感神经,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8.2公斤,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3.0倍。2005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443万吨,增长幅度趋缓,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18.79公斤,奶粉0.51公斤,酸奶2.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7.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1.2%,酸奶消费增长12.7%。2005年,全国乳制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润总额49亿元,同比增长45%,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8.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2.5倍。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时期中国人均奶消费量的巨大潜力。同期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越发明显,短板也更加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3.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3.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16.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14.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4.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18.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14.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41.5%,奶酪年增长率38.5%,炼乳年增长率14.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中国和奶粉、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新西兰等国家实施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2005年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轮井喷的积累和涅?

  从2006年开始,中国消费者变得愈来愈挑剔,其消费行为也日趋成熟,平庸的服务再也不能赢得消费者手中的货币,优质满意的服务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服务营销成为“王牌”,同时追求品牌体验的营销模式也渐趋流行,这成为新时期所有行业的基本特征。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2007年,中国奶牛存栏将达到1500 万头左右,制品的产量为3650万吨,该产量将排在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25公斤,仍然仅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同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年人均饮奶量仅为2公斤,由此看发展空间依然看好,尽管行业发展步伐已然趋缓。所以说加快奶业发展、促进乳品消费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

  目前乳业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瓶颈,谁能第一个突破,谁就是井喷后的大赢家。

  1. 原料的快速攀升使得产品升级和品牌塑造成为企业不可逾越的课题。

  原奶的持续涨价、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运输成本和品牌塑造等等都使得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有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通过品牌输出和先进管理等等不断的创造利润和压缩能耗,没有捷径可言,这是诸多乳品企业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2. 新消费者群体的培养和塑造。

  谈到我国乳业,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其发展空间之大,但很少有人关注牛奶消费、发展潜力以及新消费群体的培育问题。专业机构调查发现,牛奶消费“两极现象”明显:形成习惯者年消费量上百公斤,没有形成习惯者往往“滴奶不沾”。由此看来,消费群体的培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变饮食习惯、健康观念、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都会影响globrand.com到市场能否快速做大。哪个企业能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独辟蹊径,引领起乳业的消费革命,改变更多的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同时配合好政府的公益工程,那么这个企业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甚至可能出现新的黑马而改变现有的乳业布局,成为行业最大的赢家。

  3.走出国门,另开一片新天将成为摆在乳业巨头面前的新选择。

  虽然国内市场潜力无穷,人均占有大有可挖,但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而学习国外乳业巨头的经验,走出去发展是必然的精明选择,特别是哪些管理日臻成熟、有成熟的资本融资渠道、产品线丰富的大型企业,更是时不我待。虽然达能乳品在中国未见辉煌,帕玛拉特抑郁而归,但他们的战略选择无疑是正确无人置疑的,市场国际化是乳品行业必然的选择,谁走在前面可能风险最大,但无疑受益也可能最大。

  纵观中国乳业的三十年发展历程,是战略转型和行业整合的成功,以厚积薄发的规律前行,未来的格局,还得看这些行业精英的真实水平。未来我不想预测,因为太宏观也不太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市场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产品的质地技术会更趋精湛,但谁能成为百年老店式的长青品牌,这个还真就只能慢慢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4 15: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鹿事件背后的探因和对策分析

由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发的中国乳品行业安全事件在国家的强力严查之下、在媒体的穷追猛打之下和舆论的口诛笔伐的声讨声中,众多知名品牌在劫难逃纷纷浮出水面,然而随着涉案人员的刑拘、众多高官的落马和众多乳品企业纷纷登台亮相试的声明与道歉声中事态终于渐渐归于平息,近日由中国质监局正式公布对9.14以后蒙牛、光明、伊利等知名品牌产品未检测出三聚氰胺的抽样声明的发布,预示着中国乳品行业安全事件将告一段落,但是消费者信心的缺失和内心的恐惧的阴影消逝却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如今的中国乳业正在经历着过去十年以来从未经历过的考验,成品市场销量的萎缩和低迷、奶农倒奶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奶农杀牛的恶性事件也在行业内蔓延,为此业内人士形象的把目前中国乳业的状况称为:“虽然现在是秋天还没过去但是乳业的冬天已经提前来到”。

然而,透过三鹿奶粉事件的背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映,到底谁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凶呢?谁才是将中国乳业推向目前境地的幕后黑手呢?只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一家之言不敢苟同,个人认为:

1、项目的重复建设

中国乳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产品的高度同质化,而中国乳业最大的竞争特点是“价格战”,可以讲中国乳业在这十年的快速发展背后,由于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从而上演了一部血淋淋的价格战,在这十年价格战中的比拼和博弈中,中国乳业虽然赶走了外国列强,但同时也拼掉了中国乳企的利润,对于乳业来讲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就会将风险转嫁到奶农身上,最终在这场价格的拼杀中可以讲这场是奶农在买单,牺牲的是中国奶农的利润。

作为一个健康的行业来讲,其整体行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只有保持合理的利润和整条链上的利益共享才可以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利益的保障,必会是这个产业链发生断裂,乳企可以因为盈利问题而将风险转嫁奶农,作为整个价值链上上游奶农将此风险能够转嫁到饲料供应商上去吗,显然不可能,因此就会生出事端,此次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是,以上的分析这也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的问题,是大家都能想到的问题,而更深层次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其实并不如此,中国乳业为什么要如此竞争?有这样的必要吗?中国乳业在鼎盛时期共计有200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平均到每个省市约每个省市由60-70家之多,即便现在行业整合后尚存1500多家,每个省市还约有50家左右。试想在这样情况下作为企业又会如何呢?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答案是显而易见是各个地方为了发展各自经济导致的项目重复建设,这才是导致目前乳业事件的黑手之一。

2、企业的快速扩张

在讲这个问题提出之前,我们首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整个乳品行业此次的检查中在中招的企业中,我们没有发现三元、长富和完达山等中型企业的身影,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先奶源后市场的发展思路,拥有自有的奶源基地,源奶的供应量足以满足自身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在此次事件中能够置身度外,而反观这些上榜的大部分企业,由于快速的扩展和市场布局的需要,在进行市场的跑马圈地运动中,往往只重建市场,不重建牧场,虽有相应的奶源基地但是供应量的源源不能满足自身需要,因此寻求外界奶源来进行补充,这些奶源很多都靠奶农提供,对于这些企业来讲想在源头上想要控制奶源质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况且是一向不被重视的三聚氰胺,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越是大的企业,产量输出越多,问题可能就会越多,而就此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为追求量的积累和利润的实现而冒经营的风险的局面,这种盲目扩张轻奶源基地建设的乳业经营模式这就是目前中国乳品行业为什么会如此尴尬的又一个元凶。

3、行业和行政的不作为

中国乳品行业现有乳品加工协会、奶业协会两个行业部门,作为行业的管理部门,协会的义务是协调行业的发展和规范行业的行为,引导行业进行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是怎样的呢,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评述,我想此次事件行业协会也难逃其责,至少也有一点不作为的表现吧。

同样,国家行政部门的质监局,作为国家整个质量的监督部门,其职责在于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监督和检查,一是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检查,作为质量监督部门为扶持企业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如评选国家免检产品、评选质量信得过企业等等活动,当然这是一件为了企业着想的一件好事,但是和失去监督的权利会滋生腐败的道理一样,失去了监督的质量就会产生事端,同样在市场上监督权力的放松就会使企业质量意识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这也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在此次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对由自己评定的国家免检产品予以撤销并不在设立质量免检产品一说,无疑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大耳刮子,让自己扮演了一个难堪的角色,因此就有了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的下课这一结果,也是对行政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的一种惩罚吧。

4、行业标准的缺失

行业标准是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循遵循一个强制性法规,但是通过三鹿事件发生后我们发现关于针对三聚氰胺等食品添加剂等相关问题上,由于国家缺少相应的标准管理,导致企业在进行产品的检验是对此项检查的缺失,从而使毒牛奶流向市场的一个原因,可以讲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三鹿事件的又一个原因。

5、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据报道三鹿事奶粉事件早在2007年12月就陆续接到消费者婴幼儿食用三鹿奶粉出现疾病的投诉,2008年6月,经三鹿检验已经发现奶粉异常,后来确定其中含有三聚氰胺,但是作为企业相关的负责人却想采取拖延和瞒报的手段将事情搁置,意图瞒天过海,直至2008年8月2日才向石家庄政府报告。8个月的时间由于三鹿集团的隐瞒,使事情的后果和事态变的扩大化。作为企业三鹿企业对此事件的态度,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企业家道德良心泯灭所带来的灾难,而这场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企业家道德良心泯灭所带来的灾难可以讲这是此次事件的人为的元凶。

对于此事件深层次原因的分析,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问题解决办法,避免问题的在一次发生,那么,对于此事件的发生在后面我们需要采取那些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1、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树立质量意识,加强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达摩克利斯之剑此典故出于古希腊的一个历史故事:公元前四世纪西西里东部的叙拉古王迪奥尼修斯(公元前430-367)打击了贵族势力,建立了雅典式的民主政权,但遭到了贵族的不满和反对,这使他感到虽然权力很大,但地位却不可靠。有一次他向宠臣达摩克利斯谈了这个问题,并且用形象的办法向他表明自己的看法。他为了满足一下宠臣达摩克利斯的贪欲,把宫殿交托给他,并赋予他有完全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任何欲望。这个追求虚荣、热中势利的达摩克利斯在大庆宴会时,抬头看到在自己的坐位上方天花板下,沉甸甸地倒悬着一把锋利的长剑,剑柄只有一根马鬃系着,眼看就要掉在头上,吓得他离席而逃。这时迪奥尼修斯王便走出来说道:“(达摩克利斯头上)这把利剑就是每分钟都在威胁王上的危险象征,至于王上的幸福和安乐,只不过是外表的现象而已。”

现在人们常常用“达摩克利斯之剑”借比安逸祥和背后所存在的杀机和危险,对于乳品生产企业来讲首先是负责人要重视质量问题,其次作为企业从上到下要树立居安思危的质量意识,定期开展质量教育。

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建立从原料奶来源到产品加工、销售和售后的一些列监控体系,尤其是加强源头的质保体系。

2、加强质量监督部门的行政管理力度,建立第三方监督制度

首先,作为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行业标准,防止出现行业管理和质量检查的真空和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的现象;其次,建立从企业到市场的检测和检查制度,使企业的质量检查和检测不仅要有来自企业送检制度还要结合市场的抽查、突查制度相结合的质量检测制度,形成不定期化;第三,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加强对企业产品的第三方检查力度和监督。

3、加强舆论和媒体的监督力度

利用媒体传播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加强行业的舆论监督,定期开展市场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的公布制度。

4、落实《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实施,加强行业价格管理

针对国家发改委2008年5月29日《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要求,切实贯彻政策的要求,针对奶源供应的要求强化企业自有奶源的比列,做到切实落实,同时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乳品企业的价格管理,防止由于价格偏离导致伤农害农事件的产生,导致乳业后期的畸形发展。

5、加强对奶源的管理

改变过去收奶的管理环节,将奶源的生产、收购等环节纳入企业的管理范围,取消中间环节,做到防患于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5 09: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乳业格局会否改变?

"三聚氰胺事件"带出市场悬念:
  三聚氰胺危机在过去一个月内横扫国内多家知名乳品企业,也给整个乳业行业带来了一场大地震。有乳业专家分析认为,事件将直接促成国内乳业原有发展模式的变革,但也不可避免地将给未来的乳品市场格局带来一些悬念。
  洋奶粉大干快上?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第三天,马小姐便赶紧托一位香港朋友帮忙买一箱某品牌的进口婴儿奶粉,"听说港版奶粉后来很快就全线告急了,幸亏我出手早。"事实上,在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里,购奶粉成为了许多内地赴港游客的指定行程。
  洋奶粉真的成为了此次事件的直接得益者吗?记者连日来采访却发现,雅培、美赞臣和惠氏等几大品牌并没有表现出外界预期中的兴奋感,反而显得格外冷静。"我们没有特别统计最近的销售情况,因为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公司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长远的销售增长上。"雅培公司相关人士昨天如此婉拒透露相关的销售信息。在华南地区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的美赞臣也显得非常低调,同样不愿透露销售情况,只表示有增长。
  一位要求保密身份的外资奶粉公司人士一语道破天机:"进口奶粉不可能从此就彻底崛起了,政府对本土品牌肯定会出台扶持政策。"尽管现在市场需求已大大增加,但洋品牌们却敏感地嗅到了政策风向。早前国家对奶粉市场价格开展重点检查,在他们看来似乎就是一个"先兆"。有专家分析也认为,洋奶粉本身的市场定位就决定了其在中国只能成为金字塔上的顶端,大部分老百姓在奶粉价格敏感度这根弦上还是绷得很紧,"洋奶粉很清楚现在的光景很可能是短期的"。
  替代产品迅速上位?
  事件从婴幼儿奶粉波及到其他乳制品后,市场上相关的替代品迅速火热起来。最明显的要数豆浆机,几乎成为了黄金周期间各超市卖场里最火热的产品,断货脱销现象屡屡可见。市场上各种即饮类豆浆产品近期的销售情况也非常畅旺,连豆奶饮品也大有改写从前小众定位的局面,销量翻了两三倍。
  而对于广州本土的鲜奶来说,也终于得以扬眉吐气。记者了解到,由于鲜奶要求低温保存,便利性上无法比过常温奶,而且受限于较高的成本,价格也比常温奶贵。因此以巴氏奶作为主打的本土奶企,过去可谓一直在几大全国奶业品牌的笼罩下"艰难?食",伊利、蒙牛等常温奶过去在广州市场已占了七成份额。事件发生后,本地鲜奶突然成为了货架上的宠儿。不少本地奶企也摩拳擦掌,计划在下半年或明年加大现有牧场的规模,实现奶源扩张。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认为,此次事件对整个国内乳品行业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预计这场危机的最低谷期可能要维持2至3个月之久,至明年中期前仍会处于一个恢复期中。主打鲜奶的区域性奶企能否抓紧此次机遇,还需要从培养消费者长远的消费习惯着手。
  竞争格局将被改写?
  此次事件蒙牛、伊利和光明等全国一线品牌都牵涉其中,这是否意味着这几大品牌称霸全国市场的格局将被改写?对此,王丁棉表示,事件对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全国一线品牌的打击和影响的确比较严重,尽管近期这些品牌合格批次的产品都陆续恢复上架,但销售业绩仍然一落千丈,严重的甚至跌至30%到40%。但他同时也指出,政府"救市"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这不仅是考虑到一批知名企业存亡的问题,背后更多的还是出于挽救整个国内乳品产业链和广大奶农的考虑。
  国庆假期前,坊间关于政府推动三元收购三鹿的猜测已经甚嚣尘上,虽然目前相关企业仍未对此进行确认,但业界分析普遍认为,这是解决事件最佳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尽快恢复向河北当地奶农收奶,而且还有接下来涉及到的消费赔偿问题。
  此外,前天国务院已审议并原则性通过《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也是为了尽快重整行业秩序,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事实上,从国家到地方的质检等各个部门一直都在帮助各企业完成整改,争取尽快复产。王丁棉认为,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无疑是给市场和消费者打了一剂"强心针",可以加快乳品消费市场和信心的恢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2 0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乳业路在何方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把三鹿等问题品牌推向了生与死的边缘,也使中国乳业遭受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繁杂的声音中,质疑、猜测、传言纷纭不止,中国乳业的整体形象大打折扣。毫无疑问,中国乳业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重创,更有人担心这次事件会不会从此毁了中国乳业。中国乳业是会在危难中沉沦,还是会在危难中重生,它的下一步到底会走向何方,到底有着怎样的前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车轮中寻找到中国乳业未来的答案。

美、日乳业在危机中重生

美国是食品卫生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然而在1858年,在当时全美最大、最发达的都市??纽约,曾爆发了震惊一时的“泔水毒奶”事件。这一事件致使一年里有8000名儿童死亡。

日本是一个公认的食品安全度很高的国家。然而,即便如此,日本的食品安全事故也在不断的上演着。2000年,全日本最大的牛油奶酪生产商雪印公司的奶粉、低脂肪牛奶、酸奶等3种牛奶制品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1.5万名消费者中毒,酿成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发生在美国和日本的这些乳业事件,其严重程度与“三聚氰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美国和日本的乳业并没有在这些事件中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在这些事件之后整个乳业获得了更加健康的发展平台。如今,美国年人均牛奶消费量在300公斤左右,平均每天喝奶0.83公斤。日本2004年人均牛奶消费量是93.6公斤。而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仅为21.7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美国和日本的乳业并没有因这些事件中倒下,其关键在于国家和企业面对问题的态度:纽约毒奶粉事件最终成为美国食品安全法规出台、成形的触媒,催生了美国“以生产过程的环节控制为主、以抽样检验验证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并且食品监管的法律也因此得到了强化,产生了更好的监管措施。

日本正是通过从这类事故中吸取教训,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得以不断完善。自199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而且在吸取雪印乳品公司教训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在2003年制定并开始实施《食品安全基本法》。同年7月,日本又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施以了非常严厉的处罚措施。

虽然在情感上,人们都希望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但问题和挫折却是任何事物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客观规律。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国和日本的乳业发展告诉我们,在乳业的发展过程中,问题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其实也推动了美国和日本乳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政、企合力,中国乳业将凤凰涅?

在这次三聚氰胺事件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行动。

国家政府对此次事件不偏袒、不隐瞒、雷厉风行的处置做法,已经为行业的净化提供了最充分的前提。同时政府加强监管,对每个乳品企业都派驻了监管员;并对市场所有的乳制品进行检测,确保消费者买到的都是合格的产品。并出台了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相信政府后续还会有更多的规范行业发展的法规的出台。

在企业方面,更是积极行动、公开发表声明、主动承担责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消费者利益。以蒙牛为代表,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以第一速度宣布召回问题产品,对受害婴儿按照国家标准加倍赔偿,并承诺在五年内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由蒙牛负责到底。随后,蒙牛又立即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确保产品安全。

在原奶环节,蒙牛通过“集中饲养、集中挤奶,促进奶牛养殖规模化、小区化、牧场化”来确保原奶安全;在运输和生产环节,蒙牛在每个奶站都将安装摄像头全程监控挤奶收奶情况,给每一台运奶车安装GPS定位仪,确保每一滴牛奶时刻处在监控之下,生产采用全封闭的无菌生产线;在产品检测方面,蒙牛投入巨资建立了实验室分析中心,购买了大量的国际先进检测设备,检测样本包括原奶、成品、原辅料。按照蒙牛的流程,蒙牛已经形成了原奶收购、进厂、出厂的自检,以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的复检等多道把关,以确保市场上的产品100%合格,让消费者放心饮用。

有速度、有态度、有行动,充分证明了像蒙牛等中国乳企对这次错误的救赎和改变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乳企勇担大责的企业形象。

风雨之后彩虹尽现,有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相信经过洗礼的中国乳业势必在磨难中成长,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乳业发展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09: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料奶粉价格两月急降近半

国内原料奶粉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不到两个月时间,原料奶粉价格已经下降了40%多。

  几天前,一家甘肃奶企到陕西推销原料奶粉,产品质量没问题,条件却优惠得“吓人”:“每吨价格1.6万元”,西安乳协秘书长王伟民对本报说,“还可以延迟一个月付款。”据了解,这并不是个别情况。

  “现在国产原料奶粉价格每吨在1.6万~1.7万元”,中国奶业协会理事、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对本报记者表示。仅仅在一个多月前价格还是3万元上下,下降幅度高达40%多,可行业还并不认为这是国产原料奶粉的底线,“到年底估计会降到1.3万~1.4万元。”

  受到影响的并非只有国产原料奶粉,进口原料奶粉现在每吨价格在3.6万元左右,而9月份时,价格是每吨4万元。

  这使得行业当时的预测落空。此前,业内曾预测进口原料奶粉会受惠“三聚氰胺”事件,但洋原料奶粉只过了一个月的好日子。

  原料奶粉的市场正在偏离往年的轨迹。此前,随着天气降温,奶牛产奶淡季的降临,原料奶粉价格会逐渐走俏。一般来说,进入10月后,原料奶粉销售将进入旺季,在第二年3月前就差不多全部出清。而今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奶业消费受到重创,“企业产品积压严重”。王丁棉对本报记者表示。不得已之下,企业只能拼命压价。

  王伟民说,除那些较早出现在国家相关部门检测合格名单上的企业外,其他企业都受到较大影响。“有积压1000多吨的,有积压200~300吨的,积压500吨左右的最多。”尽管降价促销力度很大,但效果并不明显,“现在陕西很多奶粉企业产品积压严重”。“正常情况下,我现在也就剩下500多吨货,以备不时之需”,陕西红星乳业董事长杨孝成此前对本报说,但“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原本已订立的合同延期或取消,并开始出现产品积压。

  此问题不解决,将对明年的乳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一是企业拖欠现象严重,“现在企业拖欠奶农工资现象也比较多。”杨孝成此前对本报记者说,“欠奶农的1000多万元奶款不能及时支付。”而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投入生产。”王伟民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09: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乳业重组未改大局

2008年最后几天,三鹿的破产在乳业又掀起一场风暴,令人对这个市场的格局演变充满了猜想。

12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三鹿集团破产清算申请的裁定书送达了三鹿集团。消息一出,三鹿来自全国的数百家经销商闻风而动,先后赶到了石家庄市,浩浩荡荡地聚集于三鹿集团、市政府和省政府门口来讨债,甚至上演跳楼秀。

“我们跟三鹿是三四十年的老交情,但是它现在要破产了,还欠着我们上千万的债呢!现在政府和三鹿对于经销商还是一点交代也没有!”北京世行商贸的副总经理姚文华说到这里仍然激动不已。供货商和经销商们在媒体上的发言大多出自姚文华,大事件风口浪尖之上,他俨然成了经销商代表和新闻发言人。

12月31日,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等4名高管的庭审开始。令人唏嘘的是,曾经的掌门人田文华竟然不知道三鹿已经破产。而这时,三鹿集团总部及几家核心工厂已纷纷摘牌、摘标。三鹿终于“以死谢罪”。

另一边厢,则是等待瓜分三鹿的乳企同行们。此前,被政府寄予厚望的三元与三鹿在后者优质资产和巨额债务的两极中博弈不定,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如今,对于停滞不前的并购进程来说,三鹿的破产无疑是个催化剂。

三鹿突变

三鹿的破产看上去有些突然。

就在本刊记者12月18日访问河北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六处时,其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三元和三鹿的收购案应该尘埃落定了,三元的石家庄子公司都成立了。”说着,他拿出几份政府间往来函件,“你看,这些日子来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处理跟北京市政府的往来函件。”

不过,他随后也表示,三鹿重组的工作已经移交石家庄市政府了,因此他们对这件事的进程并不太清楚。“这个事情太复杂了,所以交给市里具体负责了,因为三鹿毕竟是市属企业。省里的态度就是积极推进租赁工作,妥善安置职工。”

面对本刊记者,石家庄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张海双则非常避忌三鹿重组这一话题,甚至忽略市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企业重组是个市场行为,其实跟政府没有太大的关系,大家也不要觉得这是由政府主导的,事情还得企业自己才说得清楚。”

虽然地方政府对外界密不透风,但三鹿的去向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市场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的身影非常明显。有媒体曝出:早在2008年11月,石家庄已经把市政府大院的南院和西院,以及一个下属酒店抵押给银行,筹集了9.2个亿上缴给国家暂时成立的临时赔偿机构。

石家庄市政府拿公共财产为三鹿做担保引发了争议,质疑者王丁棉说:“三鹿已经严重资不抵债,破产之后更无力偿还这笔钱,政府不就变相替三鹿还钱了吗?开了这样一个先例,以后破产的企业都去找政府它承担得起吗?”王丁棉是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在三鹿事件上发言踊跃。

石家庄政府新闻发言人称,抵押政府大楼筹三鹿赔偿款纯属谣言。石家庄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按照上级要求,帮助企业积极协调资金,支付患儿的赔付款项和召回产品的部分货款。这些资金将在企业破产中依法进行清偿。

本刊记者曾多番致电三鹿集团新任董事长张振岭询问三鹿重组情况,他均表示在开会,不方便说话:“我现在整天都在开会,连睡觉的时间都没了,头都是疼的。”而这时,面对各大媒体,石家庄市委各部门有关负责人已变成“一问三不知”。

12月31日,三鹿破产清算小组共14人将在石家庄和平西路448号开始工作,组长为石家庄国资委工作人员李爱民。

“我们经销商作为最大的债权人,在得知三鹿破产之后也曾要求让我们参与,至少要知情,不说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对我们绝对公平,也得相对公平吧。但是我们被石家庄各个部门踢来踢去,始终不知道清算组谁负责,上哪找人。”姚文华对此深感气愤。

“无论是政府,还是三元和三鹿,对于重组的事情一直密不透风,这会让人怀疑是不是黑箱操作。”观察者说。

三元能否上位?

三元于2008年9月26日停牌进入并购三鹿谈判,三个月内迟迟谈不拢。三元并不想因整体收购三鹿而背上后者的债务黑洞,而河北省与石家庄市政府当然希望接盘者能一并接手债务。此次三鹿破产,则被视为僵持之下的破解之道。

“作为上市公司,三元停牌已经3个月了,必须向股东和公众有个交代,而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及石家庄市政府拉郎配不成,只有借助法律手段,这也是给了双方一个体面的台阶下。”王丁棉向本刊记者分析道,“这样,恒天然的股权也被巧妙削去。另外,对于经销商和供货商的追债行为,石家庄市肯定早有察觉,破产拍卖后,这一大笔债也就无声无息地解决了。”

债务问题也一直是双方博弈的焦点所在,如果无债一身轻了,三元并购三鹿自然被扫除了最大障碍。

“实际上,三元到底是否具备吃下三鹿的胃口还不好说。”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王斌对《?望东方周刊》说。

三元的2008年第三季财报显示,三元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4%,营业收入为3.4亿元、同比增长11%。而三元今年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195%,第三季度增速明显放缓。“我们分析三元的财报可以看出,进入2008年1月至6月,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还是负数。这个数值可以反映出,三元目前的资金实力仍然难以整体吞下三鹿资产。”王斌分析说。

作为一家区域性企业,三元的规模小,资金、管理、人才、市场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而且三元股份上市不久,就因为连续亏损被ST,直到2008年4月才摘帽。2008年9月,三鹿事件爆发,戏剧性地逆转了三元局面,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老国企突然变成了乳业新星。从9月18日开始,三元股份接连拉出了6个涨停板,股价从17日收盘价3.15元拉升至停牌前的5.59元,涨幅近90%。在因并购停牌之前,三元狠狠火了一把。

对于“蛇吞象”壮举,三元自己也心里有数。12月19日,三元集团CFO杨庆贵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表示,若不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致使三鹿资不抵债,三元无法完成对前者的“以小并大”。杨庆贵还开玩笑地说:“三鹿集团资产优质,我们捡了个大便宜。”

此番三鹿破产,更有人指三元是幕后推手。

也有分析认为破产对三元存在不利因素,之前政府可以提供资金等诸多支持,一旦走了正规的法律程序,结果反而变得不可控了。拍卖就是价高者得,三元未必就出得了最高价。

“2008年10月广东一家乳企想买三鹿两家工厂并亲赴石家庄考察,但是被拒绝了。对三鹿有兴趣的企业相信有很多。”王丁棉说。

不管市场怎样猜测,三元在接盘三鹿这条路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08年12月初,三元以现金出资500万元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方便对三鹿进行托管,并已开始小规模地恢复生产。12月29日,三鹿集团与河北三元公司正式签订了核心企业租赁协议,对三鹿集团在石家庄地区所属的乳品一厂、二厂、三厂、六厂、包装装潢厂、奶牛养殖场等企业中与生产销售乳制品有关的有效经营性资产实施租赁经营。12月31日,三鹿的核心工厂乳品三厂已经换上了三元的标志。

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三元将是接盘三鹿的不二选择。

新希望押宝鲜奶

不仅三元,其他的二线品牌也在努力改变乳业格局。

“‘三聚氰胺’事件是整个行业的灾难,但它对于一些没有问题的企业来说却是发展的机遇。”新希望乳业执行总裁李成云对本刊记者坦言道。

“新希望在2008年最大的手笔就是斥资1亿元收购内蒙非常牛乳业51%股权,这被称为乳业新政第一案。”李成云说。而他则是这起并购案的推动者之一,目前仍然兼任非常牛的董事长。

新希望乳业最大的特点是收购式扩张。自2002年进军乳业开始,新希望接连收购了四川阳平乳业、重庆天友乳业、云南蝶泉乳业等数十家地域性乳企,拥有11个奶源基地。

“新希望主攻鲜奶。”李成云说,“我们不跟常温奶一起混,你们卖常温,我们就要卖鲜奶,利用鲜奶和竞争对手进行差异化营销。”

“毒奶粉事件发生之后,新希望这4个月来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更多的人选择了当地品牌和鲜奶,也选择了我们新希望。”

“我们已经过了资本扩张的阶段。今年央视几套节目已经有了新希望的广告,这是我们走向全国性品牌的开始。”

“没有牛就别做奶!”这是新希望集团掌舵人刘永好对乳业的判断。而新希望的收购目标重点也在于奶源地,坚持“先有奶源,后有市场”的战略。

新希望也在密切关注竞购三鹿,李成云表示:“现在三鹿的优质资产已经失去了,我们最看重的是它的奶源,而不是品牌和市场。”

一线厂商强悍依旧

相对于年销量200亿元的伊利和蒙牛,三元等品牌十几亿的量级倍显弱小,距离第一梯队非常遥远。

2008年12月23日,在港交所上市的蒙牛乳业(02319.HK)业绩预警公告称,预计2008财年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亿元,这是蒙牛乳业自2004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伊利提供给《望东方周刊》的数据称,截至2008年9月30日,国产婴幼儿奶粉销量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的80%左右,液态奶销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的75%左右。目前,伊利的整体乳制品销售恢复到80%以上。

“实际情况应该没那么乐观。”某乳企内部人士表示。这样的数字更可能是“提升人们对牛奶的信心”。

在这背后,牵涉的是奶农的利益。三聚氰胺事发之后,伊利、蒙牛均受影响,销量急剧萎缩,影响了产能。对奶农来说,没人收奶了,他们所做的只有倾倒牛奶,甚至杀牛。

“从奶制品下架算起,伊利、蒙牛的销量约下滑30%,由此推断,工厂开工率应该不到一半,这还是较为乐观的估计。这对企业来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资金缺口,对上游奶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王斌告诉本刊记者。

这个资金缺口曾使牛根生在2008年10月写下万言书,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他还曾在之前的一次与中国企业家聚会的饭桌上声泪俱下,请求包括柳传志、俞敏洪、马云等企业家的资金支持。最终,蒙牛获得了联想控股的2亿元紧急注资。事后,蒙牛就此事向和讯网发出了声明,称关于部分知名企业和企业家的资金往来,均发生在这些企业和企业家与“老牛投资”之间。老牛基金会曾将来自牛根生的一部分蒙牛股权(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蒙牛股票下挫后,为避免股票价值波动可能引起被抵押的股票被动出售,老牛基金会通过从联想控股等机构得到类似抵押贷款的方式解除了与摩根士丹利的抵押贷款。

2008年12月23日,蒙牛副总裁姚海涛在接受网易财经采访时说,“三鹿事件”不久,确实有国外资本想进入蒙牛,但都被一一谢绝,“因为我们资金一直没问题”。同时,姚海涛透露,“三鹿事件”后公司业务确实受到了影响,影响具体有多大,要等到2009年3月公司年报出炉后,才有更翔实的数据。

而伊利虽未公布类似公告,但由于其奶粉产品比蒙牛多,损失预计将更大。

“蒙牛伊利的积累是很多年的,被三聚氰胺打垮的可能性不大。以蒙牛为例,从财务报表上看其负债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外资公司,在国内还享受特殊的纳税优惠政策,实力仍然是非常强的。没有传说中那么糟糕。”王斌认为。

当然,一边面对必须要收的奶,一边面对卖不出去的产品,乳企们缺钱还是毫无疑问的。2008年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要对诚信守法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金融和财政支持,特别是对因受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资金暂时周转困难的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针对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引发消费者信心下降,乳企经营困难等问题,《纲要》提出,中央财政对企业生鲜乳收购贷款扶持。按照半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半,给予三个月贴息,地方财政也可给予贴息支持。

“虽然亏损,伊利和蒙牛今年销售过200亿应该没问题。”王丁棉对《?望东方周刊》说,这样的市场份额下,“乳业整体格局不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伊利、蒙牛和光明这三大巨头仍会领跑中国乳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4 15: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乳业唯有“浴火”才能“重生”


元旦节期间,中国乳业制品工业协会在委托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向公众发短信,祈求原谅。短信说:对问题奶粉给孩子和社会造成伤害,我们深表痛心,真诚道歉,祈求原谅。决心以此为戒,杜绝不合格产品,诚恳接受社会监督。我们正对患病孩子赔偿,建立医疗赔偿基金,用于愈后可能的后遗疾病治疗。(1月3月《北京青年报》)

对于中国乳业此举,公众可作两种理解:其一是“真诚道歉”,其二是公关手段。代表部分舆论的网友们对道歉短信似乎拒绝接受,声称“人命关天,不可饶恕”。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感情的、厚道的民族。看到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在庭审现场流泪忏悔的场面,已有不少为之唏嘘感叹。在新年到来之际,中国乳业能发出这样的短信无疑也能使人在悲痛中产生一丝温暖。然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中国乳业若想与民众达成彻底和解,还需在赔偿、问责等方面有重大举措??唯有“洗心革面”,中国乳业才能“浴火重生”。

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靠的是信任度。如果有关各方不能真正付诸勇气妥善解决赔偿问题,质量承诺和监管承诺都将因抽空责任和良知,难以获得公众的谅解与认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日前透露,22家责任企业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对29万多名确诊患儿给予一次性现金赔偿。同时,这22家奶企还共同建立医疗赔偿基金,对奶粉患儿疾病全额报销到18岁(1月2月《人民日报》)。然而,这仅仅只是赔偿的开始,赔偿额度、赔偿方式仍存较大争议。这就要求有关方面能对赔偿方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订与完善。总之,赔偿越彻底,责任企业越容易被谅解。

责任追究也是达成和解的前提。田文华的个人委托律师表示,预计田文华不会被判处死刑,可能获得的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而三鹿集团将被判处罚金。(1月2月《京华时报》)三鹿案开审以来,田文华的生死曾一度成为媒体焦点。田文华是否该被处以极刑,有待法院的裁量。然而,毒奶粉事件是否只需追究三鹿集团一家的刑责,三鹿集团的责任是否只有田文华一人承担,却仍是一个未能厘清的问题。在三鹿案第三天的庭审中,涉嫌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的耿金平当庭下跪。据耿金平兄弟交代,他们的“蛋白粉”主要卖给了三鹿以及国内某两大知名企业。这“国内某两大知名企业”的负责人是否也要被追究刑责,显然是不能不了了之的问题。

三鹿集团的一名员工曾经很委屈地说:“这是全行业的一个‘脓包’,这次很不幸,被我们三鹿给挤破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脓包”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脓包”能够形成,监管部门难辞其咎。鉴于毒奶粉事件负面影响深远,监管部门显然也应该被追究连带责任。

22家责任奶企要对奶粉患儿疾病全额报销到18岁,看来,毒奶粉事件的影响很有可能要延续到18年后。18年后,中国乳业在是否能“浴火重生”、“又是一条好汉”;18年后,中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能否建立起来,期间会否有其它行业重蹈中国乳业的覆辙,无疑值得关注。这需要时间检验,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就毒奶粉事件而言,需要有关各方拿出勇气、痛下决心进行赔偿与问责。唯此,中国乳业与中国食品安全才可能“浴火重生”、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19 10:10 , Processed in 0.0240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