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65|回复: 51

国内化工原材料市场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2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内化工原材料市场分析

近来,化工市场整体行情不旺,除硫酸、草甘膦、顺丁胶、纯碱等少部分产品行情走高外,多数化工产品行情平淡,甚至走低。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份工业品价格情况,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9%。从分类情况看,在3项化工产品中2项(聚苯乙烯、涤纶长丝)同比下降,1项(顺丁橡胶)同比上升;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化工原料类涨幅为3.8%,涨幅最小。化工市场面临成本压力猛增而向下转移成本阻力巨大的严峻局面。

  今年化工生产成本增加的因素很多。首先,上游能源、原料价格涨幅巨大。国际原油价格继1月3日盘中破百之后,2月20日盘中与收盘价格又双双过百,再创历史新高。国内煤炭供应持续紧张,春节期间原本是传统用煤淡季,而今年却出现了少见的煤荒,煤炭行情自然也就货紧价扬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月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9%,原煤出厂价格上涨14.9%。其次,环保方面投入加大。化工是污染排放的大户之一,今年环保部门将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化工行业已经首当其冲成为重点。再者,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价格上升以及运输价格的提高等,也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

  然而,今年化工生产成本增加后向下游转导难度却很大。

  一、政策层面的限制。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创11年来最高水平。国家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所采取的价格干预措施,只会加强而不会放松。国家发改委专门给氮肥、磷肥两个行业召开价格提醒会,农用化学品价格上涨之路被堵。

  二、燃料动力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刚性更强,对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抑制。2月22日,宝钢2008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已有结果,亚洲价格上涨65%。下游企业消化能力有限,动力、黑色金属原材料强劲上扬,势必削弱下游加工企业承受化工原材料上涨的能力。

  三、部分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格局有所变化。由于化工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五年以30%甚至更高速度快速增长,上马了一批大项目,部分项目已经投产或者即将投产,一些原本需要大量进口弥补不足的产品,如甲醇、纯苯、苯胺等,现在国内已经平衡,甚至已自给有余,这样价格自然也很难上去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化工产品中涨幅较大的硫黄、硫酸、顺丁胶等产品,下游用户基本上都在化工行业内部。

  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化工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需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内部,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努力减少原材料、动力消耗,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尽自己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3 09: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煤价上涨对煤化工影响分析

据近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煤炭大会提供的数据,澳大利亚动力煤3月上旬现货价格创出每吨131.55美元的历史新高,比1个月前上涨了约50%,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了77美元,涨幅高达142%。炼焦煤出口价格最高已上涨到了每吨200美元以上。由于煤炭是国内化工生产主要的能源和原料,此轮国际煤价上涨备受业内关注。
  
  目前,国际煤炭价格暴涨,创下历史新高。国际煤价上涨对国内煤价走势有何影响?高煤价对近来迅猛发展的煤化工影响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高煤价时代到来
  
  本来,低煤价是许多人在至今望不到头的高油价时代残留的最后一丝庆幸。但这一丝庆幸经过数月的煤价暴涨已经荡然无存。
  
  今年初以来,国际煤炭价格出现加速上涨。据近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煤炭大会提供的数据,3月上旬澳大利亚动力煤现货价格创出每吨131.55美元的历史新高,比1个月前上涨了约50%,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了77美元,涨幅高达142%。澳大利亚对日、韩钢铁企业的炼焦煤出口价格也已上涨到了每吨200美元以上,这又是一个历史最高位。
  
  日前有媒体报道,全球矿产巨头之一的力拓集团计划将出口到日本的2008年煤炭合约价格提高到每吨135美元,而2007年该价格为每吨55.65美元。
  
  国际煤价的上涨,必然导致国内煤价水涨船高。
  
  一方面,中国是煤炭出口大国,国际市场煤价上涨,中国的煤炭自然不会低价出口。据报道,国内煤炭企业正与日本用户谈判,预计2008年煤炭出口合同价格将会大幅提高。由于中国煤炭出口具有运距短、运费低的优势,出口到日本的合同价格一般要高于日本与澳大利亚达成的合同价格,预计中国煤炭企业2008年出口煤炭的价格将会在每吨130美元以上,较2007年的每吨67.9美元上涨90%。
  
  另一方面,煤炭是国内少数价格放开的资源之一,国际市场煤价上涨必然拉动国内市场煤价升高。今年初以来,国内煤炭价格也呈现持续大幅上涨的态势。秦皇岛煤炭港口价被称为我国煤市晴雨表。数据显示,目前主要煤种的秦皇岛港口价均创下历史新高,与1个月前相比,涨幅均在20%以上。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此轮煤价上涨是在2004年以来煤价连年走高的基础上出现的。从2004年到2007年,山西太原烟煤的吨价从265元涨到了316元,陕西铜川动力煤的吨价从265元涨到了320元,河南义马动力煤的吨价从355元涨到了410元,河北开滦动力煤的吨价从395元涨到了440元,山东兖矿动力煤的吨价从555元涨到了620元。2007年中国煤炭进口5102万吨,出口5317万吨,净出口215万吨。在第六届中国国际煤炭大会上,不少中外专家认为,从多方面来看全球低煤价时代已结束,高煤价时代正在到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成为煤炭净进口国。随着我国煤炭进出口形势的变化,国内外煤炭的价格差将缩小。从长期趋势分析,国内煤价将在波动中缓慢提高。
  
  煤化工风险骤增
  
  面对此轮煤价上涨,最为沮丧的当属国内化工行业??仅在一两年前,相对充裕的储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让煤资源成为化工发展的最大宠儿。煤化工一跃成为各省支柱产业,已经用上其他原料的化工企业也争相改用煤。
  
  甲醇、二甲醚产业是国内发展规模最大的煤化工产业。几年前由于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煤制醇醚产业显现出原料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国内获得快速发展。在目前的情况下,煤制醇醚产业的原料成本比较优势又如何呢?
  
  陕西省化工学会的煤化工专家贺永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原料煤吨价在150元时,甲醇完全成本为每吨987元;原料煤吨价在350元时,甲醇完全成本为每吨1411元;原料煤吨价在500元时,甲醇完全成本为1729元;原料煤吨价在600元时,甲醇完全成本为1941元。而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情况是,从2007年9月起国内工业用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调了0.4元,国内大部分地区工业用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为1.2元左右,其中化肥生产用天然气价格不上调,仍为每立方米0.8元左右。按一般生产水平,当天然气价格在每立方米1.2元时,气头甲醇的完全成本每吨不到2000元。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煤价涨到每吨600元的水平,煤头甲醇的成本与天然气头甲醇的成本已经持平,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由于上油头项目国家有控制,现在国内已没有油头醇醚产业,油头与煤头没有比较数据。
  
  现在国内出口煤价和国际市场煤价均达到了每吨1000元左右,国内市场煤价也有可能涨到这个价格。如果按原料煤吨价1000元计算,则甲醇完全成本将会达到2500元左右。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内在当前价格下的天然气头甲醇价格,也超过了国际天然气主产地俄罗斯、中东、南美在当前价格下的天然气头甲醇价格。目前俄罗斯、中东和南美的天然气价格,折合人民币每立方米分别为0.9元、1.01元和1.08元。这样,煤头甲醇的原料成本优势就会出现逆转,气头甲醇比煤头甲醇原料成本要低。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认为,这个时候看出国内煤头二甲醚发展确实太热了。由于二甲醚比石油液化气便宜,不少地方用二甲醚替代石油液化气作民用燃料。现在居民就会发现,二甲醚还是不如石油液化气经烧。由于热值较低,按照国际市场的惯例,用热值计价,用二甲醚代石油液化气作民用燃料每吨应该有1000元左右的差价。现在煤价出现新一轮的上涨,同时进口石油液化气也增加了,煤头二甲醚项目面临新的风险。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分析,如果仅作为代替石油液化气,在靠近市场地区建二甲醚项目,原料煤吨价不应高于500元;在靠近煤矿地区建二甲醚项目,原料煤吨价不应高于100元。现在不少地方煤炭价格涨得已经超过这一标准。
  
  专家对煤制烯烃、煤制油产业同样担心。对这些产业来说,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巨大、技术工业化有风险,目前国家政策限制一般企业上马此类项目,只批准少数几家有煤炭资源的大企业上马示范项目。这些企业的煤炭成本自己可控程度高,运输距离短,国际煤价上涨对其影响不大。据测算,当煤价在400元/吨水平时(53美元/吨)、国际油价在35美元/桶以上时,煤制油项目可以实现盈利,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回报略好于煤制油项目。但是如果煤炭价格上涨成为趋势(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单个项目可以保持其经济性,但整个产业也会失去经济价值。
  
  肥企更受夹板气
  
  煤价上涨使煤头化肥企业最不堪重负。
  
  记者了解到,最近煤价上涨使尿素成本屡创新高,生产用煤不仅价高,而且货源紧缺,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煤价暴涨,对一些刚刚完成“油改煤”的化肥企业来说,无疑是迎头一盆冷水。最近,尿素生产用无烟煤到厂价已经突破了每吨1100元,个别厂家甚至达到了1200元。从去年到现在,尿素的成本价平均涨了200元,平均成本价在1730元左右,已经超过国家最高限价。
  
  煤价暴涨,也让支农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变得更为迫切。由于煤价上涨,目前化肥生产企业成本价超过最高限价,而进一步补贴没有形成制度化,说明管理和监控机制出现了缺陷。如果国家再不适当提高最高限价,企业的生存将成问题。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化肥产业属于中游产业,上游是煤炭行业,下游是经销商和农村市场。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产业的煤炭供应处于优势,而煤炭价格近期不断上涨,向下又不能把成本压力完全转嫁给用户??农民。这样一来,生产企业便承担着更大的成本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4 08: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春季国内磷复肥市场分析

分区域的春季耕种已经结束,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春季化肥的供应可以说是充足的。而一直叫嚷着缺肥,尤其是缺磷肥的东北、西北和新疆等市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磷肥剩下。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12月31日国内磷酸二铵社会库存量约126.35万吨,2008年国内磷酸二铵1-4月的产量达221.4万吨。1-4月份的出口量约为43.8万吨。2008年春季实际供给国内市场的合计达303.89万吨。

据粗略统计,2008年春季,东北、西北、新疆和内蒙等地的磷酸二铵约有20.8万吨剩货,其中:新疆8万吨,主要是在区农、兵农和中化手里,各师部农资也有少量库存;内蒙和宁夏2.05万吨,主要是开磷、金富瑞、撒可富等厂家的产品;辽宁和吉林0.955万吨,据消息称,辽宁四大肥商中有两家在从事磷酸二铵出口业务,还有河北和山东的一些农资贸易商,春耕期间从辽宁、吉林等市场上吸货转营口、大连、鲅鱼圈、烟台、锦州等地的港口出口,数量大约有5-7万吨;黑龙江8.9万吨,在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区剩肥较多,且大部分集中在省农的手里;甘肃和青海0.65万吨;陕西0.25万吨,今年春季受陕西省政府化肥补贴政策的影响,省外各化肥厂家基本没有新货到该市场,地方政府所依赖的陕复二铵也大量外流,受区域价格所困,有个别经销商干脆把前期在该市场的货发往烟台港出口。

事实上,从东北、西北、华北相继启动的市场上来看,那些农场、农垦、团场等国营种植单位和有实力的种植大户,从去年就开始陆续备货,它们自己的用肥是有计划有保障的。只是地方市场由于自然灾害、农产品价低、滞销等原因造成农民的购买力下降,虽然磷肥供应量明显减少,但能买得起230-250元/包磷酸二铵的并不多,倒是价格在100-150元/包的各类“黑铵”(仅含16个氮)、“氨基酸铵”“磷酸钾铵”、40%以下的复合肥料、以及碳铵、普钙等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市场上复合肥的补货速度非常快,品牌复合肥也随着原料价格的上涨,不断地调高出厂价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农民有种“白地”的,有减少施肥量的,有用劣质肥料的,不是因为缺肥,而是因为缺钱。比如,在新疆的南部,64%的磷酸二铵4150元/吨出库,仍然销售缓慢,剩货较多;陕西省政府给本地个别企业直补限价,造成价格凹地,外面的肥料进不来,而区内肥料大量外流,可农民还是买不起,省内磷肥用量同比下降近六成;而黑龙江由于省农资公司对市场超强的控制和运作能力,使该地区的磷酸二铵批发价(4600--4800元/吨)和零售价(5000--5200元/吨)屡创新高,吸引了周边省份的产品流入,造成大量剩肥。

严格地讲,市场上20多万吨磷酸二铵不叫剩货,相比较国内种植面积对肥料的需求,可以说库存相当薄弱。但对于厂家和商家来说,没卖掉就是剩货,就是资金的积压,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据统计2006年国内全年磷酸二铵的销量600万吨;2007年国内全年磷酸二铵的销量530万吨(含冬储量),春季使用量约占60%,既318万吨,秋季使用量212万吨。2008年春季使用量约为280万吨,那么秋季也将有180-200万吨的用量。如果国内磷酸二铵的产量正常释放,从4月21日到9月30日将大约有380万吨磷酸二铵的实物产量。如果补足冬储量约100万吨左右,预计将有100多万吨过剩的产能。

面对严重过剩的产能和国家的关门限价政策,令企业难以获得资金,处境十分困难,从成本增加的幅度看,今天化肥的高价位具有其合理性,在市场供求关系中能否把高价位的合理性变成现实,不是企业单方面能做到的。有些企业已经开始限产或停产检修,也有在边界偷渡走私,甚至有贸易商准备从长江通道出海走私的。面对如此严峻诡异的形势,各生产厂家如何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和销售,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地助推行业整合,把未来的市场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从而获得新生呢?

笔者认为,目前各厂家所面临的形势,

一是国家的政策必须要执行;

二是化肥生产的原材料上涨,推动化肥价格上涨,是行业所共同面对的,有成本支撑,化肥价格降不下来,二季度64%磷酸二铵的出厂成本已突破5000元/吨,国家的化肥限价销售政策应有弹性;

三是国内化肥销售进入淡季,国内化肥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逆转,将会导致化肥生产厂家进行调整,可能停产或减产,从而进一步缓解供求关系;

四是国际粮价虽然上涨,但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买不起肥。国家一定会从进一步采取调控粮食价格的渠道入手,来推动一系列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保证农民买得起化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春季过后国家有可能出台相关利好政策,但关键是我们企业能不能够坚持得住,会不会被淘汰出局。

五是近年来,中国的磷肥使用量实际是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的,只是由于出口的拉动,掩盖了二铵使用量逐渐减少的现象,造成市场磷酸二铵供不应求的假象,磷酸二铵作为其它类产品的原料消耗也在增加。

六是磷酸一铵和进口钾肥等原料的暴涨使复合肥的成本急剧上升,估计高浓度复合肥的出厂价会突破4000元/吨,复合肥的产量及需求量会减少,相比较磷酸二铵需求会有所放大。七是对获得国家淡储资金的农资流通企业不适时宜的观望,相信国家也会适时干预。

由于国家对化肥特别关税的解释和执行是前税率完税后的100%,也就是说出口企业要上缴全部的离岸价款。这项政策完全彻底地分割了国内与国际市场,把化肥留在国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安全,这预示着中国化肥企业要离开国际市场一段时间了。

关税政策的出台,对国际市场和原材料的价格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将会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深远的意义,或许我们说了多年的行业内部重新洗牌的“游戏”会因此次关税政策的调整而引发。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新一届政府必须紧紧抓住的三件工作中的首要之一就是大力加强农业,特别是增加农业的投入,使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使农民收入保持稳定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1 08: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压力严重挤压下氮肥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推动下,我国氮肥工业又取得了持续增产的好成绩。2008年国家继续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新形势对氮肥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氮肥工业面临原材料持续涨价,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等诸多困难,生产和经营形势都很严峻,氮肥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为总结氮肥行业2007年的工作,分析氮肥行业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应对措施,以促进氮肥工业持续发展,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于2008年5月8日在西安召开了“2008年氮肥行业工作会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会议中,重点讨论了氮肥行业目前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普遍对氮肥行业的发展现状形成共识,即:我国氮肥行业正面临着原料上涨、关税上调、产能过剩3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在下半年将会更为凸显。

分析:

一、原料价格上涨,成本压力提升

尿素是高能耗行业,不管是以煤还是天然气为原料,都消耗大量能源,能耗成本约占尿素生产成本的70%。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升使煤头生产企业成本不断上升;而对气头生产企业来说,除了要面对不断上涨的天然气价格外,即使在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的西北地区,很多氮肥企业在冬季也面临天然气供应不足而不得不限气减产的尴尬局面,目前已有不少气头企业已经开始发展煤化工。

1、煤炭价格上涨,长期难变

07年下半年煤炭价格进入快速上涨通道,进入08年,雨雪自然灾害的发生,下游需求的扩张以及原油价格的突破性上涨都成为推动煤炭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煤炭价格急速上扬。随后国家出台应急措施,加大对煤炭价格的监管力度,但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市场供应的增加导致煤炭价格大幅下滑,但很显然,这只是政策干预出现的短期回调情况,煤炭价格上涨的大环境并未发生改变。

不仅如此,目前,煤炭供应紧张,价格暴涨,很多煤头氮肥企业都处于等原料的状态。据了解,氮肥行业全年用煤在9000万吨左右,2008年签订的煤炭供应合同为3639.6万吨,真正列入国家运输框架计划的只有2667.5万吨。因此,煤炭运输难导致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样困扰煤头氮肥企业。

2、气头氮肥用气价格或将调整

虽然新天然气利用政策规定化肥生产用天然气暂时不涨价,但从长远来看,价格上涨仍是必然结果。2008年一季度,纽约天然气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国家继续上调天然气价格的空间扩大。考虑到国内2007年已经提高了非化肥用途的工业用气价格,气头氮肥的用气价格很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调整的目标。

3、原油价格将长期支撑煤炭、天然气价格走高

进入2008年以后,原油进口保持旺盛,1月份进口原油1394万吨,同比增长1.83%;2月份进口原油1429万吨,同比增长18.1%。并且,原油进口价格出现了跳跃式上涨,1、2月份原油进口单价分别高达640.39美元/吨和648.61美元/吨,分别同比增长55.46%和62.35%。原油价格的进一步高涨,对作为替代能源的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形成有力支撑。另外,国内外煤炭和天然气价格的巨大差价,说明煤炭和天然气价格有待重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是未来煤炭和天然气价格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必然导致煤炭和天然气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二、关税调整影响氮肥出口

进入3月以来,我国春耕自南向北普遍展开,随后全国进入化肥使用旺季。但受国际能源和粮价大幅上涨的影响,国内外化肥价格差不断扩大,从而拉动化肥出口大增。

以氮肥中最大的品种――尿素为例,国内价格是国家限价的1500元/吨,依据相关规定,上下可浮动15%,但国际市场价格为400美元/吨(约人民币2800元/吨),相差1000多元。另外一种磷铵目前国内价格4100元/吨,但国际价格为1200美元/吨(约人民币8400元/吨)。

国内外巨大差价刺激企业出口的欲望。据财政部监测,今年前两个月尿素出口171万吨,同比增加250%,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分别出口25.9万吨和31.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0%和130%。

一边是原料上涨,一边是国内市场限价,面对国际市场的高额利润,企业自然选择出口。大量的出口导致国内供应不足,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导致的尿素价格的刚性上涨,抑制了需求,春耕用肥受到威胁。为此,国家自2008年4月1日起,对部分化肥征收30%的出口暂定关税。此前2月,已经宣布对部分化肥品种暂定税率,提高到最高35%。但是即便两次提价仍然难限化肥出口增长。这之后国家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直接将关税提升至100%,出口的途径被堵死,这一政策对有出口业务的化肥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出口受限,企业的盈利空间被骤然挤压。

三、扩增和出口受阻导致产能过剩

  1、出口受阻或将引发国内供应过剩

产能过剩一直存在于尿素市场中,但07年以来,国际需求的高速增长以及国内外大幅的价差引发尿素出口的热潮,导致国内供应不足。但加征100%关税以后,出口的热情被突然遏制,大量用于出口的尿素必将转而涌向国内市场,但国内需求增幅有限,难以消耗大量激增的内销产量,从而很容易逆向引发产能过剩。

2、产能扩增迅速,国内需求增长乏力

近年我国氮肥产能一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2007-2008年中国在建和拟建尿素项目达到600-910万吨,较大项目包括吉林农药化肥公司呼伦贝尔100万吨,中石油吉林分公司104万吨,中石油集团塔里木80万吨,宁夏捷美丰友化工公司80万吨,鄂尔多斯104万吨,川化80万吨等,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将新增尿素产能365万吨,2007年-2008年将是我国尿素扩能项目投产高峰期。然而,产能的迅速扩张并没有伴随需求的快速增长。

2005年,尿素表观消费量达到1926万吨,比1995年增长782万吨,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3.5%。由于产能增长速度高于需求增长速度,从1998年开始,我国尿素市场已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继而又转变为供过于求。除了产能迅速扩张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用消费增长乏力。国内粮食种植面积连年下降,由于受粮价等多种因素制约,未来几年种粮面积仍难有较大增长。全国的耕地面积也逐渐递减,农业生产扩张乏力,尿素市场得不到有力的支撑。由于这两方面原因的存在,导致国内尿素市场表现为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现状。

四、信贷风险提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氮肥行业面临着原材料上涨、关税上调和产能过剩三重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成本刚性增加,严重挤压了氮肥行业的盈利空间,并且这一风险将是长期存在的。

国内外巨大的价差使得氮肥行业寻求了一条获利的途径,但随着关税上调至100%,这条财路几乎被封死,存在大量出口业务的企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另外一方面,大量的产品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使得原本存在的产能过剩的问题重新被凸现出来,并被进一步放大。国内供应的骤然增加必将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那些成本控制能力差,风险抵御能力低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挑战,有一部分企业将会在市场的迅速变化中被迫出局。而大型企业将得益于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带来的低成本运作能力,获得生存发展的机遇,被淘汰的中小企业腾出的市场空间也将被大型企业占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6 08: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肥市场出现分化 农博网   

  化肥市场出现分化。上周,全国尿素市场出现大范围反弹。至上周末,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地区尿素主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近100元/吨。四川众多尿素厂家受地震影响停车,产量下滑,加上铁路运力紧张,市场货源紧张。国际尿素价格继续大幅上涨,阿拉伯海湾地区大、小颗粒散装离岸价高端与低端均上调35美元/吨;美国海湾大颗粒尿素到岸价格低端上涨幅度最大,达到88美元/吨。阿拉伯湾小颗粒袋装尿素离岸价低端上调40美元/吨,高端上调25美元/吨。

  上周四川川西一铵企业几乎全部受灾停产,但价格却一路下滑。上周末,55%粉状一铵跌破3800元。在高价硫磺和高出口关税影响下,国内磷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减产。国际二铵市场延续走跌,国际磷酸一铵价格也开始走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0 17: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淮化连续10年蝉联榜首,东至华泰跃居全国第二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原料和产品长距离运输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
南煤北运、西气东输,各种生产原料远离生产基地、或是各种产品远离消费基地,给铁路、公路平添了许多运输压力、增加了能源消耗不说,企业因此增加的物流成本数额也是巨大的。最近我国浓硝酸市场格局颠覆式的变化也许能够给人一点启发。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最近提供的资料反映:2007年中国浓硝酸产销冠军、亚军分别出自安徽两家化工企业――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东至华泰化工有限公司。其中: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年装置能力45万吨,2007年实际产量40万吨,占全国市场总份额的20.6%,连续十年蝉联全国浓硝酸产销量的榜首;安徽东至华泰化工有限公司年装置能力18万吨,2007年实际产量18.1万吨,占全国市场总份额的9.3%,荣获“全国第二硝”的桂冠。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产酸大省始终是山东,该省历年以产量最大、生产企业最多而称著,全国十几家稍微像样点的浓硝酸企业仅一个山东省就占据了7~8家,几乎占据了全中国浓硝酸产业的半壁江山。遗憾的是,这么大的浓硝酸生产基地省内却基本没有多少消费型产业,省内80%以上的浓硝酸产品都需千里迢迢运到省外的江苏、浙江以及东北等地,物流成本高昂,运输周期长。加上省内硝酸企业过于密集,竞争激烈,市场低迷时只有以牺牲价格为代价,换取市场的立足地。因此2005~2006年间,山东地区始终都是全国浓硝酸市场的低价区。
2007年起,这种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环保和安全因素,迫使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彻底退出国内浓硝酸市场;继而是原号称“全国第二酸”济南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因为巨额债务缠身,现金流绷断,导致完全停产。仅此两块,整个山东省就减少了20~30万吨/年的浓硝酸商品流量。剩余较大型的浓硝酸装置也因意识到了产品远离消费地、物流成本过大的问题而纷纷实施产业转型。如:山东华阳迪尔化工有限公司走深加工的路,向浓硝酸的下游开发了稀硝酸、苯胺和橡胶防老剂等项目;山东联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则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按产品利润比重扩大硝酸铵产品和硝基复合肥产品产量,减少商品浓硝酸的产量,以减少物流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2007年山东省的浓硝酸装置能力在74万吨/年,依然是全国产能最大的省份,但当年的实际产量只有45.29万吨,开工率只有61.21%。而安徽省68万吨/年的产能,2007年开到了62.36万吨,开工率达91.71%。安徽省以高于山东省17.07万吨的差距遥遥领先。这其中,除了来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是历年浓硝酸市场的传统产销冠军外,安徽东至华泰化工有限公司的异军突起格外引人思考。
东至华泰是1970年建厂的中年企业,首套年产1.5万吨的浓硝酸装置到1990年才开始投产,到2006年上半年的装置能力也只有6万吨。同年下半年增上了一套10万吨级的浓硝酸装置后,年产浓硝酸的能力达18万吨,但在全国浓硝酸的产能排序中,也仍只能位居第四位。是什么让这个当年很不起眼的行业“小老弟”一夜之间成长为行业“二哥”的呢?
2007年山东省几个大硝酸企业的退出和转型应该是这个问题最直接、直观的答案,然而这个答案的后面潜藏的深层因素又是什么呢?那就是物流,是东至华泰化工独一无二的优越地理位置――-水运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水运的最大特点就是便宜,是目前我国几大物流方式中成本最为低廉的一种。按照吨公里化学危险品运输成本计算,汽运比铁运费用高30~40%;铁运比船运费用又要高30~40%。正是这巨额的物流成本差异造就了东至华泰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第二硝”今日的辉煌。
再回看一下国内最大的浓硝酸企业――-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物流条件,更是物流优势给企业带来强大综合竞争力、市场不败的有利佐证:一、地理位置。安徽淮化也好、东至华泰也罢,两个硝酸冠亚军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理位置优越,产品生产基地位于浓硝酸的核心消费中心华东地区,运距短、运输快,避免远距离运输带来的巨大物流成本,竞争成本低廉。二、交通条件。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自是不必说了,1958年建设的老国企,基础建设完善,技术力量雄厚,自备有200多辆硝酸槽车,自有18.5公里的铁路专用线,铁路、公路、水路,路路相通,可谓要啥有啥。东至华泰化工有限公司虽是起步较迟,但自身拥有年吞吐500万吨危险化学品的水运码头,占尽水运成本优势,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5-31 10:06:1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1 08: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应加快建立煤化工自主创新体系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分公司总经理 张鸣林

2008年我国煤炭产量超过27亿吨,煤炭已占我国一次能源结构的70%,发展现代煤化工有利于煤炭的合理利用、清洁利用、高效利用,有利于我国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化学工业和煤炭工业的结构调整,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煤化工属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何建立我国煤化工自主创新体系对于我国煤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在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没有国际上成功的成套技术可资借鉴、利用或引进,靠引进某些专项技术不可能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煤化工先进技术体系,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国内,自主创新,加快我们的研发进度和提高研发技术高度,尽早实现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满足我国煤化工产业飞快发展对先进技术的需求。煤化工自主创新应以大型煤化工企业作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结合,增加自主创新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本文结合兖矿煤化工产业通过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探索把我国煤化工产业基地建成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具有国际产业竞争力的大型产业集团的发展思路。              建立我国煤化工自主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1. 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

以大型煤气化为龙头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已成为我国煤基能源利用的重点,这与我国能源结构,科学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以及节能减排工作地推行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产业的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应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提升,推进产业集中发展。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以技术优势集资源优势,实现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同步,这是我国发展煤化工产业的重要选择。大型煤化工的深加工,工艺流程长、过程复杂,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其技术和管理都有相当的难度,且投资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依托企业素质好、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承担。我国需要依托一批特大型煤炭基地或与化工企业联合,使其成为煤化工特别是替代能源化工产品的大型基地,作为发展煤化工的主力。煤化工要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大型煤化工基地应按照企业担当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加大科技开发工作,力求突破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2.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能源与煤炭等“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布局。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煤化工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由资源要素驱动型增长向自主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走新型煤化工产业化道路。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洁净煤技术、先进的煤转化技术以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节水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应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型的发展模式,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煤化工的发展要力求把污染、物耗降到最低限度。我们的发展不能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考虑长远。我们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石,用我们的自主创新技术,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行为,把煤化工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行业,真正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造福。

3.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国内已经采用的煤化工技术中,国外技术仍占有很大比例,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煤气化技术在我国都有引进,我国已成为多个国外煤气化技术首例应用于化工领域的试验基地,承受着巨大的购买技术的支出和国内产业竞争力不高的风险。要想把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由引进、开发、创新、到再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通过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形成我国煤化工自主创新体系。当前,应特别强调和加快大型关键煤化工设备的国产化,加快水煤浆输送设备、煤液化设备、大型空分设备、煤化工气化炉等设备自主研发创新的进度。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指导煤化工的发展。要统筹考虑我国煤炭等化石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向。要积极发展相对(与石油化工)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煤化工产品领域,使我国形成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相结合,具有各自优势的产业领域,从而在整体上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合理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如何建立我国煤化工自主创新体系

1. 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优势

在建立我国煤化工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并以企业为主推行产学研相结合,这在世界各国是不争的事实。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如杜邦、辉瑞等,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研发队伍的创新活动。以企业为主体,既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形成,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兖矿集团以主体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完成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新型气化技术工业性试验研究”,多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煤间接液化技术研发也实现了重大突破,顺利完成了863计划课题“低温费托合成工艺工业性试验研究”任务,为百万吨煤间接液化商业示范装置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煤基多联产系统集成技术取得新进展,兖矿集团与中科院热物理所合作,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燃气发电和甲醇联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项目,开发建成了24万t/a甲醇和71.8MW发电的煤电联产工业示范装置,在发电、联产甲醇、煤炭洁净利用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作用。

2. 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一是围绕关键技术,开展广泛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兖矿通过采取共同承担企业或国家科技研发课题、共建研究所、共建科技公司等形式,与国内外百余家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组织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创新。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进行了燃气发电与甲醇联产系统集成的研究,为我国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建立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三是推动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签订了全面技术合作协议。联合煤炭科学总院、中国矿业大学及相关企业等11家成员单位,成立了的国内第一家行业技术研发实体“山东省联创煤炭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10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新一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建立后,各方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同时在合作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有机会参与到实验室基础理论研究过程,还有机会与工程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一同研究讨论工程放大问题和工程设计方案选定问题,由于企业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直接参与到装置操作、运行与维护工作中,解决了大量科技难题。

3. 建设国际化研发中心
  在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中,研发中心的设立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依托研发中心,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如兖矿发挥“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优势,开展了新型水冷壁式粉煤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研究、大型化水煤浆气化技术工业化应用研究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依托兖矿上海研发中心,做好高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制油中试技术、100万t/a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化应用成套技术以及甲醇制烯烃等技术的研发工作等。二是形成梯级研发团队。兖矿拥有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中心、水煤浆气化暨煤化工国家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煤液化暨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较高层次研究开发机构,同时在集团公司、各专业公司和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增设了30个专业技术研究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攻关。兖矿先后承担各级重点科技项目326项,其中承担国家“863”、“十五”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国家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0项,完成重点科技成果311项。

4. 增加创新资源投入,提高创新的后发力

在自主知识创新活动中,只有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才能保持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一是努力做到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逐年增加,确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逐年有所增加。“十五”前四年,兖矿科技活动支出累计14.1亿元,其中研究经费2.85亿元。二是建立灵活高效的创新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保持创新的持续性和活力。三是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保障体系。如兖矿每年按照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的比例提取科技资金(科技项目中的纯研究开发费)。所提费用全部用于科技研发,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5. 集聚与储备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一是组建创新团队,兖矿集团制定了《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意在加快形成煤液化及煤化工技术的创新团队。二是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的平台优势,广泛集聚人才。三是通过新技术新业务的培训,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四是通过项目合作,引进技术专家。近几年,兖矿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的煤化工专家、技术人才和员工,同时与多家化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人才队伍的外延扩大。                  煤化工自主创新体系的政策及建议

1. 支持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体系

要加大对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扶持力度。制定专门针对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性文件,对煤化工产业基地,应重点支持其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基地研发体系”,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发挥国家项目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制定配套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自主创新企业应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并支持实现产业化。

2. 在产业基地内建立关键技术重点试验室

如甲醇制烯烃实验室、煤液化实验室等。在大型产业基地中设立“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将与煤化工产业相关的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重点新产品计划等纳入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中统筹考虑。鼓励基地内企业与外部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创新战略联盟”活动。

3. 制定政策鼓励各方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煤化工产业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资金投入大,承担的风险也很大,单靠企业自己承担有很大的困难。应当对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性、共性技术的应用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我国煤化工装备总体来看能效还不高,有些工艺还不成熟,核心装备大部分还要依靠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有效政策,不断增加研发投入,除国家支持一部分资金投入外,大型企业也应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4. 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

依托煤化工产业基地,加快探索技术扩散的机制和途径,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快技术成果的扩散步伐。我国已在水煤浆加压气化等方面拥有一批包括“多喷嘴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在内的多种气化技术、“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低温高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技术”、“煤间接液化催化剂及工艺关键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其中,多喷嘴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已向美国公司转让,技术已出口美国。应继续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力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2: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硝酸价格拉低市场前景未卜

国际国金融危机对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特别是从9月份开始,硝酸行业持续10年一直处于上升的景气周期,首次进入下行轨道。产量、产值增速减缓,部分产品产量出现负增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显现。
硝酸价格急转直下
2008 年化工全行业总产值6.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08年9月份以后,行业经济增速逐月加速下行,11月份,全行业总产值增幅接近零点,当月全行业总产值增长仅为0.8%;12月份,全行业出现负增长,当月全行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6.8%。分季度看,与上年同期相比,前三个季度增长分别保持在 30%以上,第四季度增长降到3.6%。
对于硝酸市场而言,更可谓是’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2008年4~7月份,国内浓硝酸市场的主流价格从年初1000多元的吨价拉升至4000多元,仅用了4~5个月的时间,涨幅和涨速已是销售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令当时业内的人们惊诧不已,感触良多。而时尚未过一个月,从9~10月,国内浓硝酸市场主流价格便由4100~4200元/吨的历史高点,剑削式坠落至1700~1800元/吨,每吨回落了2400元,月落幅度竟然高达42.86%,这期间才短短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市场跌宕幅度之大,令人目瞪口呆。目前,颗粒硝酸铵最新报价为1800 元/吨,比2008年8月下降达40%。
价格暴涨背后
对于2008年硝酸价格暴涨的原因,成本推动是支持率较高的说法。硝酸的成本中,煤炭占成本的比例约31%。这一说法并不确切,2008年初,山西晋城地区无烟煤的报价为525元/吨,8、9月涨至1300元/吨左右。而相关信息显示,2009年2月20日,该地区的无烟块煤报价为740元/吨(含税),比高峰价已下跌43.08%左右。
有专家表示,其实成本变化对价格的涨幅并不是影响很大,硝酸产品和煤的涨幅和跌幅不成正比。2008年硝酸价格暴涨218%时,煤炭涨幅为147.62%。
事实上,2008年暴涨得益于前两年多的行情低迷,不少企业倒闭了,产能减少,而下游需求却不断增加。即使如此,供求关系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新的产能进来。
另外,奥运则给市场藉以炒作的借口。企业纷纷提前采购,加大库存。而彼时的硝酸产品暴利,也迅速吸引投资者入场。
但也有专家表示,进入2009年以来硝酸市场价格有所回暖,未来走势仍然有待观望。
维系发展举步维艰
目前,硝酸企业开工率最多仅有六七成,这是化工行业的典型缩影。由于硝酸腐蚀性强,不能长期库存,且生产设备停了再开也很费劲,低迷时小企业基本停产,只有大型企业勉强维持。现在还处于大跌后的供求稳定期,企业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控制产能。
对于后市,由于掺和了全球经济危机和整个化工市场萧条的宏观因素,硝酸市场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行业问题,非硝酸企业自身所能解决的。从目前来看,硝酸市场的启动已完全要依赖于下游苯胺、MDI、对邻硝、硝化棉、染料等行业的复苏,属于下跌后的需求平稳期。这些行业的开工率一天不恢复,上游硝酸的市场就不可能有转机。
危机下仍暗存六大利好
1.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能量带动。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一次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已经确定的框架内,4万亿元投资中近一半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这意味着将拉动水泥、钢材和炸药等需求,而生产炸药90%以上的原材料都来自于硝酸铵,必将给硝酸铵市场带来强烈的利好刺激。
2.农业硝基肥用硝酸铵需求巨增。春耕用肥刺激尿素、硝基复合肥等农用产品市场火爆。特别是2月15日以来全国范围普降的“贵如油”的春雨,更加提升了农业对春肥的需求,也使化肥价格急速回升,化肥企业生产积极性高涨,硝基复合肥对硝酸铵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据了解,我国硝酸铵年生产能力约400万吨。其中,农业用硝酸铵约180万吨,民爆炸药行业约200万吨。2002年国务院52号文件下发后,农业硝酸铵中约有100万吨用来生产硝基类复合肥。随着农业用肥市场的回暖,硝基类复合肥对硝酸铵的市场需求将大大增加,国内将有 80万~100万吨硝酸铵资源流向农业复合肥。
3.浓硝酸价格止跌回调。2月14日,我国第二大浓硝酸生产基地山东省召开了生产企业市场研讨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由于国内尿素等产品价格的上涨,生产尿素和硝酸铵的重要原料液氨的价格也急速攀升,导致硝酸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目前硝酸市场价格已经远远不能弥补硝酸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维持硝酸企业合理的生产经营需求,企业浓硝酸的出厂价格应设最低保护价,这使浓硝酸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 100元/吨,对硝酸铵价格提供了强力支撑。
4.国际市场硝酸铵价格上扬。1月初至2月12日,硝酸铵波罗的海FOB价由130~140美元/吨上涨到195~200美元/吨,每吨上涨了60~65美元;硝酸铵黑海FOB价由135~140美元/吨上涨到195~200美元/吨,每吨上涨了60美元。
5.下游炸药板块股价暴涨。进入2月份以来,股市的疯狂行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炸药板块的股价涨势尤其凶猛。炸药板块的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大盘指数的上涨幅度,市场人气和信心的恢复可见一斑。
6.整个经济面恢复快于预期 按照此前经济学家的预测.我国基本经济面至少要到下半年才会有起色,上半年的经济情况比去年底还要差。但目前看来,至少股市的变化已经大大超乎很多人的想像,虽然说实体经济的变化要慢于股市,但就硝酸和硝酸铵行业眼下的情况来说,变数已远远大于定数。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在2月 13日表示,各地不少企业开始补给库存以及近期股市的好转,都是经济可能复苏的信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7 09: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肥价格放开可谓“一石三鸟”  

  2月26日讯 眼下,春耕备耕在即,化肥需求不断走高。在“风高浪急”的关键时刻,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文,决定推进化肥价格改革,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这项政策的发布,引来业界诸多关注。

  农民能得到更多实惠

  政策的颁布有助于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国家决定放开化肥价格,对此已经过深思熟虑。近年来大幅增加对农民的直补资金、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建立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无一不在为放开化肥价格做铺垫。

  从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获悉,近两年,无论是中央还是省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很大。仅在省级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方面,2006年为104.34亿元,2007年达122.08亿元,2008年比上年更有大幅度增加。

  如今,在湖北的任何一个村落,农户都可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所有惠农资金都通过“一折通”方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

  政府投入加大,农民收入增速加快。2008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38元,增长16.5%。今年国家一号文件的出台,也对化肥、农药企业构成利好。

  业内人士表示,化肥价格放开后,企业由于不担心触及化肥价格最高限价,没必要再与经销商“玩巧”,自然会把更多的化肥直销给农民,中间环节越少,农民购买化肥得到的实惠也就越多。

  更重要的是,国家将综合考虑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实行农资价格上涨与增加农资综合补贴以及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等挂钩机制,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以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

  价格不会出现大幅起落

  “松绑”出厂价,会不会导致化肥价格大幅上涨?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会。

  有关人士坦言,尽管此前化肥价格一直实行政府指导价,但实际作用并不大。“随着原料价格上涨,企业为了自保,不得不突破最高限价。去年春耕,尿素出厂最高限价为每吨1725元,但实际上最高卖到每吨2600元。

  中石化湖北化肥厂则表示,对于价格,企业十分谨慎。毕竟,化肥行业竞争激烈,如果市场不买账,价格放得再开,企业也不敢涨。

  湖北省供销社分析,除季节性正常波动外,今年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我国化肥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氮肥、磷肥等主要品种均供大于求,国内化肥资源充裕。另一方面,国家将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化肥生产,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保持市场稳定。

  利于企业重建信心

  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过去10年间,我国化肥价格体制历经多次变革。直至2004年,最终定为,对实行市场调节的化肥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分别实行提价申报、差率控制等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然而,面对市场的大起大落,这种半计划半市场的价格机制,多少有些无法适应。从上下游关系看,化肥生产用煤炭、硫磺、磷矿石等主要原料价格已完全市场化且变化频繁,对化肥价格实行限制政策,不利于企业正常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以湖北为例,去年10月,因煤炭、硫磺、氯化钾等原材料上涨,复合肥成本每吨提高1000多元,加上国家限价销售,大幅提高出口关税,导致国内化肥价格快速下跌,成本和售价倒挂,湖北复合肥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行业亏损面加剧。

  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旺季还是淡季,政府控制尿素、磷铵等化肥的出厂价,没有多大的意义。

  实践已然证明,只有根据市场供求、成本变化等调整价格,才能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价格体制改革,最终成为必然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6: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稳定化肥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化肥市场逐步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需平衡再到供应过剩,国家针对化肥产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那就是:为了支持农业发展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节约能源和资源,维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最直白的说法,就是维护化肥行业健康发展,保持化肥市场稳定,让农民买得起肥。
  
  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
  
  众所周知,化肥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是国内所有产品价格改革中速度最慢的,足见国家对此项改革态度之审慎。可以看到,从国家统一管理到双轨制,再到市场调节,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放在第一位。
  
  中国政府的化肥优惠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所以,对化肥市场采取限价政策就在情理之中。限价政策符合中国国情,虽然市场性不足,但有助于保证市场供需间的平衡。因此,让稳定的市场满足农民粮食生产的需要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国家50多年制定化肥价格政策的中心。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完善机制
  
  为保障化肥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后,国家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一是加强进出口调节,继续实行鼓励化肥及其原材料进口、控制出口的政策。二是完善化肥淡季储备制度,合理安排储备规模,优化区域布局。国家已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增加到1600万吨,占春耕用肥总量的20%以上,可以较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用肥需要。三是继续协调保障重点化肥企业用煤、用电、用气等原材料供应,积极组织化肥及其原材料调运,继续将化肥作为重点物资优先运输,促进化肥生产流通。四是继续加强化肥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肥和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不明码标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此外,国家将综合考虑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实行农资价格上涨与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等挂钩机制,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
  
  内外环境为改革提供机遇
  
  此次取消化肥价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国内外市场形势。随着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崩溃,国际化肥价格中的尿素和磷酸二铵价格已经低于国内,为国内化肥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一方面旧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化肥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规模、工艺路线差异大,经营环节复杂,客观上难以制定统一的价格政策;化肥生产用煤炭、硫磺、磷矿石等主要原料价格已完全市场化且变化频繁,对化肥价格实行限制不利于企业正常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化肥资源充裕,已经具备了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条件??占需求总量约90%的氮肥、磷肥产能过剩较多,国内市场化肥供应有保障;国内化肥生产、流通主体的竞争性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国家已建立了国际市场化肥价格变动与化肥出口关税税率调整的联动机制,缓解了化肥常年生产、季节消费的矛盾;国家建立了农资综合补贴制度,适当补偿种粮农民因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支出,为推进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机制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取消国产化肥出厂价格限制和针对化肥流通环节所采取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是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内化肥生产及流通环节的市场化改革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后,企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正常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市场供求及成本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价格,增加生产经营灵活性,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促进化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业新认为,新机制实施后,化肥价格的弹性空间,尤其是向上的空间被充分打开,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从一线具体监管退至全局宏观的政策制定和调控,市场化条件下的供需自我平衡和资源的自动配置功能将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中银国际研究认为,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来实现供需平衡,比政府的价格干预措施更加灵活有效,有助于行业内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分析人士指出,政策暂时保留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实行的价格优惠政策以及对化肥生产、流通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化肥企业是重大利好。但也有分析家认为,化肥价格管制取消政策实质影响将有限。一方面是因为以往实行的化肥限价政策并未得到真正执行,除了政府密切关注的化肥产品与企业外,多数企业仍能通过涨价消化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大部分化肥企业皆面临严重的供大于求问题,经济大环境不行也迫使化肥行业陷入疲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4-5-15 15:19 , Processed in 0.0249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